金融危机的应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危机的应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危机的应对

金融危机的应对范文1

关键词:金融危机加工贸易经济结构

全球金融危机使出口需求下滑,失业压力不断上升,出口增速下滑,出口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吸收就业的能力减弱,加剧了国内经济困难,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短期内社会经济工作的中心,必须与长远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联系起来思考,更不能为了应对短期的危机而为长期的发展埋下难以铲除的隐患。为此,需要思考并妥善解决以下几组经济关系。

一、处理好保增长与保就业、发展加工贸易的关系

金融危机不仅使大量农民工失业,加剧农村失业问题,而且许多城镇的企业在收缩业务、调整职能部门中裁员,城市的失业问题也同样在加剧。在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过程中,保就业理应成为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也应该成为政府干预的首选目标。

保增长应该作为增加就业机会的手段,而增长本身不是目的。为了降低失业率,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不仅要保增长,更应该考虑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严重冲击的条件下,要放弃理想主义的主张——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附加值低,限制其发展,人为增加其成本、降低其利润率,逼迫其转型,而应该帮助其度过难关,在财税、金融信贷政策上继续给予支持,以保持或增加就业;应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资本技术构成较低,同量资本如果投资于若干中小企业,会比投资于资本技术构成高的大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应该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的经营目标单一化——追求收益最大化,在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条件下,它会选择使用劳动力替代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对就业贡献更大。还应该运用财政税收、信贷政策等,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帮助城镇失业者创业;鼓励企业缩短工时、减少裁员。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寻求降低失业率,应该成为我国的长期战略性课题。

二、处理好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的关系

内需包括国内投资需求和居民最终消费需求两个方面。增加投资可以扩大内需,但投资的增长必须与最终有效需求相适应,否则,又会造成投资过剩。因此,扩大内需的根本在于扩大国内居民的最终有效需求。而居民最终有效需求的增长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居民支付能力提高,二是需求意愿提高。居民的支付能力和购买力提高了,又愿意花钱消费,消费需求才能增加。要提高居民支付能力,就必须增加居民的税后可支配收入;要提高居民的需求意愿,就必须减轻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改善居民的风险预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居民的风险预期困难不小,仍需政府长期努力。

另外要看到的事实是:长期以来,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我国投资、出口的增长率一直高于消费增长率,这被许多人称为消费增长乏力。但近五年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但两位数以上的消费增长已经不能称是太慢,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率的空间并不是很大,我国还必须高度重视出口的增长。应把扩大内需与争取外需增长结合起来。

扩大内需与发展出口贸易、扩大外需并不是对立的。我国不仅在扩大出口中获得大量直接的比较收益,而且因为开拓了海外市场,形成有效的国际市场供给,大量闲置的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形成实际生产力,有效带动了我国经济增长,这是我国三十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我国的长期发展也离不开扩大内需。但不能把扩大内需与开发海外市场、扩大出口对立起来,不能把扩大内需理解为排斥发展对外贸易。无论是应对金融危机,还是谋求长期发展,中国都应该继续把扩大外需作为重要支点和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三、处理好保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的关系

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三线并举,是把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的做法。但显而易见,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之间并非没有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顾此失彼、鸡飞蛋打。

金融危机的应对范文2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香港 机遇 策略

由美国住房市场泡沫破裂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发达经济体纷纷陷入衰退,同样实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亚太各国和地区卷入此次金融危机中。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又是世界最自由的小型经济体,无可避免的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金融危机对香港多个经济环节产生的影响已经逐渐明显,香港经济放缓,消费和投资信心减弱,面临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

一、金融危机对香港之“危”

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滑,就业市场萎靡,失业率上升;并且对香港经济的主要引擎――金融、房地产和国际贸易都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1.香港经济整体衰退,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滑。金融危机爆发后,香港大部分行业的经济活动趋向疲弱,其中以金融、保险、地产、运输及零售批发等最为严重。相关数据显示,香港2009年首季GDP跌至-7.8%,创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新低。其中整体货物出口按年急跌22.7%,创55年以来最大跌幅,是令香港经济疲软的主要原因;首季整体投资大跌12.6%,本地私人消费开支下滑5.5%,连续三季收缩。另外,货物进口、服务贸易输入输出的额度都有大幅下滑,香港经济整体受到较大冲击,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2.金融危机引发香港企业倒闭潮。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前4个月申请破欠基金人数为2788宗,较去年同期的2283宗上升22%,涉及审索款项总额1.5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15亿元升幅37%。已处理的申请高达3093宗,较去年同期增加108%,基金已支付7220万元,按年增加209%,平均每宗个案所获赔偿高达25860元,较去年同期的18975元上升36%。以上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对香港企业冲击较大,许多企业生存陷入困境。

3.香港金融业受到冲击,股市成为“重灾区”。作为香港支柱产业之一的金融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香港的银行如汇丰、星辰,投资银行如高盛,均已在香港的分支机构进行裁员。随着危机的深入,香港银行业将面临信贷成本上升,非利息收入减少等问题,会对金融业造成更大的冲击。另外,香港市民的金融投资意识极强,且投资呈现国际化,随着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大衰退,全球的股市、汇市先后出现大规模的崩溃式下跌,港股不例外的成为重灾区,香港投资者损失惨重。

4.金融危机重创香港房地产业,楼市出现萎缩。香港房地产业也在所难免,楼市市值出现萎缩低迷。从2008年10月份开始,香港整体房价加速下跌,成交数量明显减少,投资商纷纷撤离以求自保。靠获取佣金收入维生的地产业的成交额也大幅减少,个人收入实时大减。2009年首季建筑业的失业率高达12.7%,属于失业率的重灾区,更明确的显现出金融海啸对香港房地产业的冲击。

5.旅游消费疲软,零售业绩下滑。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香港的实体经济,很多中小企业陷入财务周转困境,零售商户倒闭。仅去年10月份,香港就有48家企业申请破产清盘,在倒闭的企业中,既有名不见经传的小型企业,也包括历史悠久的电器老店。经济的不景气严重影响旅客的外游意欲,与往年相比,旅行社接到的内地团体客有较大比例的下降,游客的消费欲望和体现的消费能力大不如前,原本拉动香港零售业销售额主力的内地旅客消费下降,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香港零售连锁业业绩的下滑。

二、金融危机对香港之“机”

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使香港经济步入衰退,但同时“危中有机”,香港应该审视这次危机中暴露出的问题,加紧与内地合作,巩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走产业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1.中央政策的支持、背靠大陆的优势以及欧美金融规则的崩溃,都为香港加强港深共建和粤港合作,进一步巩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主的金融规则已经崩溃,新的规则体系需要重构。香港作为唯一与伦敦、纽约鼎足而立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健全的法制,低资金自由出入,信息发达,人才荟萃,经济充满活力,并且有祖国大陆的强力支持,如中央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为香港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内地机构利用香港平台开展国际金融业务;支持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等,这些优势和政策都为香港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香港应利用这些优势,同时利用《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粤港合作,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2.利用金融风暴显现的问题,重新审视香港优势产业发展道路,积极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之外,应利用自身条件,推进香港产业多元化,继续走高产值发展道路。

通过这次危机,香港应该重新审视独沽一味搞金融业的思维和实践。走高产值道路,大力发展金融业,积极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无可厚非,但金融业只是高增值、高附加值产业之一,并非全部,一味搞金融业非长治久安之计。通过这次危机就可以看出,金融业起落较大,稍有风吹草动,经济就会出现下滑,因此无论从政策的制定还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都应积极拓展香港经济的多元化。

但从香港现有的产业结构来看,香港原有的优势产业部分已经失去了优势,且未出现新旧交替,只见产业走向末路,却未见新兴产业成为新增长点的趋势。尽管香港早在几年前已经与深圳达成共识,在河套地区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体、混合高新技术研发设施和创意产业用途的教育枢纽,但由于没有认真推动,教育枢纽发展速度缓慢,特区政府应该积极推进教育枢纽计划的发展。除此之外,香港拥有良好的信息网络、技术平台和基础设施,以及汇合的中西文化和法治精神,这些条件使香港中医药产业规范化以及认证、信誉保证和建立品牌方面拥有极大的优势。另外,《CEPA补充协议六》的签订,以及《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都为香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平台,香港要积极把握机会,发展金融业的同时,改弦更张,发掘和发展新兴产业,推动香港产业的多元化,为香港经济开拓更多新的增长点。

三、香港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危机爆发后,面对经济整体下滑、企业破产数量增加、失业率上升、旅游消费疲软、零售业绩下滑、房地产市场萎缩等问题,香港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但经济危机对香港经济影响的深度和程度仍不能乐观评估,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香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使香港经济早日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

1.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港珠澳大桥建设,推动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特区政府应“大干快上”,利用“反周期”作法,加大基础设施工程的投入,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十大基础工程建设”和各类工程建设,尽快上马“规模大,见效快”的基建工程,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刺激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增进物流和人流的畅通,进一步促进香港经济的回升。

2.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企业竞争力。香港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强金融服务、贸易物流、旅游及零售、地产与建筑等行业的竞争力。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保证和存款保证,确保融资渠道畅通。积极推进知识资本管理计划,免费为中小企业提供顾问服务。企业本身也要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好好利用自身的知识资本,同时认清外在的竞争压力,找出需要引进的新知识和专门技术,发展未来业务,再有,对高效员工采取留用措施,保留部分加薪预算予高效员工,为其提供额外发展和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竞争力。

3.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创意文化、创新科技、教育医疗、中医药等新兴产业。香港现行的向金融业倾斜的政策存在的弊端在金融海啸爆发后已经逐渐显现,香港原有的优势产业日渐式微,但又无新的增长点,如果特区政府依然故我,死抱金融业“一柱擎天”的迷思,不及时调整香港的经济结构,从长远而言,香港经济难以乐观。香港应当及时改变产业结构和经济基础,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如创意产业、创新科技产业、中医药产业、教育枢纽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力争成为香港经济新的增长点。

4.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增强金融和经济机构的管理能力,采取积极的金融和财政措施。香港特区政府向来奉行“积极不干预”、“小政府、大市场”的施政理念,但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市场“无形之手”失效的非常时期,就需要政府“有形之手”适度合理的干预。从宏观角度来讲,香港的金融体系较为健全,银行资本充足率高,没有过度信贷,外汇储备较充裕,具备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金融和财政措施,会有效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比如为银行存款提供充足保障;向银行提供流动资金,加强资产管理及风险披露,保持银行系统的稳健;充分发挥监管体系的作用,对外资银行进行严密监管,要求各家银行保持规定的资金额度,对于在香港运营的外国银行,不允许因母国需要而随意抽调资金等。

5.借助《CEPA补充协议六》的签订和《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中赋予的“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加快港深共建、粤港合作的速度,加紧与内地的融合,积极开拓内地市场,使其合作产生的商机成为香港经济新的引擎。

新签订的《CEPA补充协议六》是在CEPA协议以及原有的5个补充协议的基础上,是内地对香港进一步扩大的政策支持,包括服务贸易开放、金融合作和专业资格互认方面等多项措施。CEPA协议以及CEPA补充协议的相关措施,有助于支持香港在金融服务、物流、旅游等多个方面的发展,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物流等高增值服务中心地位。另外,在《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支持珠三角地区与香港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的深度合作以及赋予粤港合作有关产业“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因此,香港应积极把握当前机遇,为开拓内地市场做积极周详部署,加强与内地的紧密合作,加快港深融合与粤港合作,使开放措施得以有效落实,使两地合作产生的商机成为香港经济新的引擎。

6.充分利用中央支持香港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加强与内地机构合作,维持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政府在香港与内地金融合作、加快香港的基础设施建设、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缓解港资中小企业困难、扩大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等7个方面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支持香港经济,特区政府要充分利用中央实施的政策措施,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与中央的相关措施对接,实现政策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加强与中央政府相关机构的合作,特别是与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的沟通联系与合作,要更加注重信息交流,保证正常的金融秩序与经济秩序,进一步保证金融危机下香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港府预警全年经济受挫6.5%”[N].香港:经济日报,2009年5月16日。

[2]骁 骏:“香港沉着应对金融危机”[N].法制日报,2008年11月9日。

金融危机的应对范文3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形成原因;我国的应对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保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就目前形势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但受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对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3月起连续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以期降低通货膨胀率。2008年中国应该继续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金融危机的应对范文4

1.思想意识方面的目标。

近期目标,应是使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相应社会主体,以科技超前应对金融危机的思想意识有明显的提高,而远期目标则是以科技超前应对金融危机的思想意识成为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相应社会主体坚定不移的理念。虽然相当多的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相应社会主体,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企业和政府及其相关人员,围绕超前以科技应对金融危机,都应在近期提高思想意识,在远期应确立坚定不移的理念,但最重要的是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决策机构或决策者都应首先在近期提高思想意识,在远期确立坚定不移的理念。这对以科技超前应对金融危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几乎都有非常重要的决定性意义。

2.思想观念方面的目标。

近期目标,应是使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相应社会主体,社会责任观念有明显的增强;而远期目标则是凡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相应社会主体的思想观念,都把超前以科技应对金融危机作为长期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虽然相当多的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相应社会主体,如政、产、学、研、金、介及其相关人员,围绕以科技超前应对金融危机,都应在近期增强社会责任观念,在远期应牢固树立社会责任观念。这样,将非常有利于有效应对各种时点的金融危机。

二、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方面的目标

1.科技投入方面的目标。

近期目标是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相应社会主体,用于应对金融危机的科技物质基础条件有明显的进一步改善,如研发投入总量和比例要进一步提高,财政性优惠政策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已经建立的实验室或技术中心的管理和运行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尚未建立的实验室或技术中心有望陆续建立,陈旧或落后的仪器设备要逐步更新换代。而远期目标则是以科技超前应对金融危机的所有物质基础条件,能够支撑科技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

2.科技产出方面的目标。

近期目标是,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相应社会主体,用于应对金融危机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特别是企业的创新能力要明显增强;取得的科技成果较为丰富,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增长率维持在较快增长水平,专利结构进一步改善,发明专利比例进一步提高,用于以科技应对金融危机的科技成果储备要比较丰富。其中:

(1)无论是三大专利技术的年均申请量增幅,年均授权量的增幅,还是发明专利占申请总量和授权总量的比例,特别是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年均增长率,及其在国外专利申请与授权量的比例几乎都有进一步突破,并能形成关键技术核心专利群。

(2)无论是三大专利技术的转化率,专利优势企业的自主专利权技术实现产业化,还是形成新产品或服务的比例及其实现生产的规模,年均增长幅度都能明显提高。

(3)无论是三大专利技术产品或服务品牌的数量及平均每年新增幅度,还是知名品牌的数量及平均每年增长的幅度,特别是知名品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的数量都有进一步的突破。

(4)无论是三大专利技术产品或服务的国内外市场份额,还是专利优势企业培育试点和示范的数量,特别是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优势企业数量及能扩内需、促增长的重大发明专利的数量均有明显的增长。长期目标是,科技产出的各项增长率或可用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的科技成果的储备已完全能适应在应对不同时点金融危机的需要。

三、政策法规与避免负面影响方面的目标

1.政策法规方面的目标。

近期目标是,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相应社会主体所需要的以科技超前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法规初步完善,包括科技投入方面的政策法规,税后减免方面的政策法规,政府采购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利于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利于专利创造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政策法规等,不仅都能得到逐步的完善,而且还能在应用于以科技应对金融危机的实践中都能取得良好的成效。长期目标则是,凡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相应社会主体所需要的超前以科技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法规不仅基本完善,而且还能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得到及时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并能在以科技超前应对金融危机的实践应用中取得更明显的效果。

2.避免负面影响方面的目标。

金融危机的应对范文5

论文内容摘要:为了促进我国外贸进出口的稳定增长,本文在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影响的基础上,从政府、行业协会、外贸企业自身三个方面探讨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致使资金流动速度减缓,投资和消费信心遭受重创,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国际经济环境中的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对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影响也是日益明显。

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一)出口市场多元化初见成效、对美国依赖度降低

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2001-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额年均增27.5%,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保持在21%左右,但近两年我国对美出口增速、比重均有所下降。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2327.0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增速比2006年下降了10.5个百分点,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9.1%比重也下降了1.9个百分点。从月度走势看,2007年下半年我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11.5%,明显低于上半年17.9%的增速;2008年一季度,我国对美出口进一步放缓,仅增长5.4%。这说明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乃至其进口需求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

此外,入世以来我国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不断加强,这也是我国对美出口比重下降的原因之一。新兴市场主要包括部分亚洲、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和欧洲的中等发达国家。由于近年来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初显成效,外贸出口对美的依赖正逐步减弱。因此,尽管2008年一季度我国对美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但对东盟、韩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出口均快速增长30%以上,这使我国一季度出口总额在南方冰雪灾害等特殊因素的影响下,仍保持了21.4%的较快增速。

(二)部分商品遭受冲击

我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机械电气类制品、家具玩具等杂项制品、纺织类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鞋帽伞类制品、塑料橡胶类制品、车船飞机等运输工具等7大类产品。从受次贷危机影响的程度来看,我国对美出口的大宗商品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

纺织品、家具玩具为代表的日常生活用品。此类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小,在社会消费能力普遍下降的情况下,美国消费者首先削减的将是高档消费品和奢侈品,而对普通日用消费品削减有限。

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2007年下半年,机电产品中对美出口增速比上半年下降较大的主要是自动处理设备及存储部件、集装箱及装卸桥、飞机零件、彩色监示器等以外资企业生产和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中高端产品,以及自行车、部分汽车零件等少数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产品;而手机、DVD、微波炉、音响等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并未受到明显影响。

钢铁类产品为代表的基础工业产品。由于受次贷危机冲击最大的是房地产市场,因此与建筑行业相关的钢铁、金属制品对美出口所受影响最大。但由于这类产品多数属于我国着力控制的“两高一资”产品,已普遍加征了出口关税,因此其出口下降与宏观调控的方向一致,不会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影响。

(三)影响出口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国际经贸环境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与次贷危机交织在一起,加大了我国出口走势的不确定性。主要是贸易摩擦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以及美元持续疲软和人民币升值挤压出口利润空间等方面。

我国外贸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一)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结构,逐步降低美元资产的比例,以增强我国外汇储备在面对金融危机和动荡时的抗风险能力和保值增值能力。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随着我国的不断强盛以及不断融入国际的金融大环境,人民币的进一步国际化,我国可以在世界大国之间获得一定的话语权,获得国际结算的地位。实际上,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因为人们对美元的信心不再那么坚定而将有所动摇,货币格局有机会重新布局。此外相关部门要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应对突发事件。

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上调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家具和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同时,进一步改善外贸环境,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引导和支持企业稳定进出口和加快结构调整,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努力为企业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强政策研究,进一步优化外贸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对外贸易促进政策,加强政策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推广“政策下乡”行动。同时要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自身风险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

加大政府对行业协会的补贴,税收及政策上给予行业协会有力的支持,同时要促进和加大政府转移职能力度和范围,将行业准入资质审查,技能资格考核,技术职能评审等政府想做又做不好的工作尽早移交给行业协会以确定其科学性和降低行政成本。

(二)外贸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明确投资结构、出口结构的变化。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到2010年底政府投资约4万亿元,显然。企业应抓住这次机会在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方面增加投入。

明确产业结构、内部结构的变化。目前在中国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资源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非常落后,技术含量不高,技术溢出效应小,劳动生产率低。此次危机,对于一些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而言,要加快转产转型,利用当前外部市场环境趋紧的倒逼机制,走上技术升级之路。企业必须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放置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坚决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水平低的落后生产能力,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最终实现企业转型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在金融危机下,企业要增加对外部不确定性的管理,挖掘内部潜力,借机提升自己,内部挖潜是我国企业管理升级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在变局来临时,产品的多样化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实现产品多样化就必须把企业建立在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意的层面上。

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建立健全“出口名牌”支持体系,实施重点培育和发展“中国出口名牌”认定工作,鼓励企业开展各类国际标准认证和境外商标注册,鼓励汽车整车企业在国外进行车型认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适时通过海外并购、参股等方式,获得知名品牌、科研技术、销售网络等,拓宽渠道扩大出口。

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营造良好的贸易秩序。完善对外贸易预警体系建设,支持块状经济特色明显的地区建立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建立健全出口反补贴应对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等途径积极改善贸易关系。

(三)行业协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帮助企业寻求政府支持,与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沟通,促使相关部门出台扶持企业的融资政策、税收征管和减免税审批政策,减少检验检疫检测项目,建设“出口特快通道”等,给行业会员带来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引导企业注重自主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扩大内需,帮助开辟“第二战场”,引导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如宁波紧固件行业协会就曾经在金融危机萌发之初就积极引导会员转战邢台等地,利用区域低价、劳力、原材料等优势,降低企业成本,有的还扩大境外贸易平台,扩大北美等地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邱继洲,尹肖妮.国际贸易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金融危机的应对范文6

关键词:金融危机;四川;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121-01

0 引言

次贷危机的扩大使美国主要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亏损。作为美国紧密的贸易合作伙伴的中国,在这场美元保卫战中买了很大一笔单。美国经济增长率下降1个百分点,将影响我国出口增幅回落近6个百分点2007年,我国持有美国国债4055亿美元,约占外汇储备的26.5%,美元每贬值一个百分点,我国将损失40亿美元,因此金融危机导致我国通胀压力空前增大,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7亿美元,外需的下降使我国的出口型行业尤其是制造业面临很大的发展危机。

1 金融危机对四川经济的影响

1.1 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加大,企业投资面临下滑

汶川地震使由政府主导的灾区基础设施、民生投资快速启动,而工业企业投资增速回落较快。美国金融危机爆后,我国可能实施的扩张财政政策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而国内资本流动性减少很可能使工业企业投资资金进一步减少,对四川经济发展后劲将产生一定影响。

1.2 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减缓,房地产企业面临挑战

四川外商投资占房地产投资比重从2月份的0.5%上升到8月份的6.8%,2008年8月,投入房地产的外资占全省外资总额的比重高达75.8%,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的欧美等国资金严重匮乏,全球投资减少,将使四川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回落。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增加的房屋建筑成本、汶川地震及金融危机引起的房地产需求下降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资金紧张将使房地产企业面临巨大考验。

1.3 丝绸企业周转困难

2007年四川省丝绸商品出口2.56亿美元,在全国丝绸出口省市中位列第五;其中蚕丝类产品出口9922万美元,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16%。今年以来,受人民币升值、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四川丝绸出口面临严峻形势,特别是蚕丝类商品出口,1-9月出口额6598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3.1%;其中9月当月出口额663万美元,环比下降29%,同比下降23%。金融危机直接冲击到四川丝绸出口行业,自今年9月份以来,四川丝绸出口企业接到的订单减少,客商采购意愿不强,观望气氛浓厚。

1.4 服装企业艰难过冬

成都本土服装企业虽然数量多,但起点很低,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也不注重自身品牌的培育,企业竞争力很弱。碰上今年的金融危机,经营更是雪上加霜。越来越多的陌生老板出现在成都荷花池综合批发市场。他们来的目的不是进货,只是催债。金融危机正影响荷花池,内贸、外贸销量明显下滑。为了自保,荷花池的服装老板正减少投资、收缩战线、查收欠款。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四川服装业产业链目前资金链紧绷,一些服装厂已开始倒闭,整个行业正采取各种措施过冬。据调查,有的服装企业产量减五成,老板改骑电动车。

2 四川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2.1 抓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

在买方市场,工业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而原材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必将挤压企业利润。尽管需求量的大幅增长使工业企业利润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在国际需求下降进而引发国内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工业企业购销价格“剪刀差”必将对工业企业效益产生较大影响。四川工业企业购销价格“剪刀差”比全国低,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东部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东部地区经济外向度高,美国消费市场的萎缩以及出口企业销售资金难以收回将使东部工业企业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因此,东部企业为降低成本、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将加速产业转移,给四川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机遇。

面对东部工业加速产业转移需求不断增长给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应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政策规划的研究与实施,重点解决好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进程。

2.2 增强企业自身技术实力

国际、国内需求下降将使企业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受到约束,应增加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贷款,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四川经济的内生动力。

2.3 以国家财政支持为坚强后盾

四川建设西部发展高地首先发展交通,灾后重建首先恢复交通,因此,应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之际,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四川经济加快发展

2.4 加快重大项目的建设

我省应该加快抓紧抓好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如出川铁路和高速公路项目、彭州大石化项目、双流机场二跑道项目、武引二期灌溉工程项目、大型农产品基地项目等。同时以铁路为重心的重大项目建设。铁路投资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比如铁路基建对钢材、水泥有巨大的需求,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不仅需要大量的钢材,还会带动电子电器行业、橡胶、玻璃、铝等有色行业的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认清这次金融危机给四川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优先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速度,迅速建成投产,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就一定能够稳住当前经济增长的水平,把全省国民经济引向更稳健、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姜波克、杨长江.国际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