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整合

当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交流平台随之出现。而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国家一直大力提倡综合素质教学,鼓励教师要大胆革新教学传统,并积极提出新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前进的步伐。这就需要教师在当前信息技术发达的背景下,进行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加大教学模式的创新,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一、加大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

1.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习内容

我们知道,初中语文不是逻辑自然学科,而是人文学科。它对于学生的信息敏感性及知识积累程度要求很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仅仅将目光集中在书本学习上,否则只能学到表面,而无法得到深入提高。这就需要学生将目光拓展到信息网络平台,开阔自己的语文眼界,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2.基于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生一般是十三岁至十五岁,他们的心智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活泼好动依然是他们的天性。而传统枯燥的书本式语文教学,很难长时间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数值模拟和信息仿真特点,可以将抽象枯燥的事物通过仿真进行形象化、直观化。通过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同时,通过对感官、视听、思维等全面的进行信息技术仿真刺激,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

1.创设校园网

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设备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网络知识的好奇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创建网络平台,将学校内部的教学资源及名师课堂分模块上传。创建学习专区、讨论专区、分享专区等多维度立体框架学习模式。课文的重难点、复习目标也可以上传到学习专区。而关于学习后的总结,可以上传到讨论专区及分享专区。这样学生就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经验,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增强同学之间友谊。

2.基于数字图书馆,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要提升学生的阅读量。一般规定阅读量在200万字以上。但是很多学校的中学生阅读量远远小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由于中学生年龄还小,对枯燥的文字阅读难以提起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个新型教学辅助手段,来刺激学生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班级数字图书馆,然后每一个学生创建一个登录账号。在新课内容展开前,教师搜集相关资料,设置教学内容,然后上传到班级图书馆,让学生登录账号查看。海量的资料可以很好地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量。而后在课堂中要针对上传的资料信息进行班级小组讨论,使学生去主动地阅读资料,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

3.基于网络平台,强化专题讨论

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语言学科,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求很高。很多题目往往没有定性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创建讨论平台,鼓励学生大胆讨论,大胆设想。例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教师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可以创建专题讨论。讨论的主题就是围绕“克隆技术的利弊”。然后基于信息网络平台,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然后围绕主题各抒己见。在学生讨论克隆技术的利弊时,便会主动地去搜寻资料以强化自己的论据。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及交际能力就会得到飞快提升。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鼓励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

三、总结

综上可知,在当前信息技术相对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地整合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信息技术的整合提出了创建数字图书馆、专题讨论、校园交流平台等策略。强化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效果甚好。

参考文献:

[1]李 涛.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探析[J].学周刊,2012(02).

[2]王雅静.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4).

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范文2

一、树立生态化的教育价值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目的不应该只停留在“授业”的单方面的侧重,更不应该沿袭过去的“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标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自身必须明确的树立生态化的教育价值观。要充分注意和发掘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尊重每个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扩大学生的优秀之处,使之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必须尊重和理解学生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该在教学中彰显其主体地位。

二、构建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

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的《社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去体会其中的脉络,教给学生如何去构思全文,如何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写作效果。以《社戏》为例,教师在明确教学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己体会其中关于写作方面的技巧,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下,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构建民主、平等、理解的师生关系。学生通过感受其中的时间顺序,总结出文章的脉络,从时间上看是按照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的顺序写的,尤其是在其中的景物描写中,学生各抒己见,都能从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中挖掘出很多珍贵的写作技巧和非常优美的语言,并谈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三、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的《社戏》过程中,对于其中作者语言的运用,在教学方法上有着诸多不同之处,也存在着不同的收益。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在感悟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每个学生的着眼点不同,为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在融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不同的段落,实现对每段的精辟理解和分析,然后在小组组长的总结发言中,其他学生给予相应的补充,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教学方法也较为科学有效。

四、整合生态化的教学内容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也应该植根于生活,生态价值观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整合生态化的教学内容,这在当前是一个探索阶段。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一文时,将其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生态化的整合,在教学“梦里寻师”故事的过程中,通过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整体理解叙事的方式方法以及需要把握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其中对于故事情节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按照六要素进行理解和体会,既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又融入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五、建构生态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基于生态价值观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需要注意强化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建设,将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主体范围扩大,在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诸多主体的综合评价实现生态化的互动。在评价内容界定中需要全面化的建设,对学生的评价要多维度地进行综合评定,尤其是强化发展性和教育性的指标建设。在评价方式方法的运用中,可以通过自评、互评和综合评价的方式对教学结果进行整体评价。例如在对于某个学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直面整个学期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而且还要注意对于学期前后的有效延伸,素质教育不是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就能够彰显效果的,更不是通过几个学生或者几十个学生就能体现教学水平的。

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优化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改革与创新成为主旋律,初中语文教师更应当强化教学研究,抓住教学改革的核心与重点,才能够促进教学活动深入进行,其中对教学模式的优化尤为重要。

一、紧扣课前预习环节,切实提高教学针对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初中生还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学习全部依赖于课堂的45分钟,对教学内容不够熟悉,一些基础性知识本来能够在课前解决的,结果也放在了课堂之中,导致课堂教学时间使用效率不高。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以此为切入点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在每一课的教学之前,笔者都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确保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活动能够解决基础性内容。如作者、写作背景、生字词以及熟悉课文主要内容等,让学生的预习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还要求学生拟定具体的预习提纲,有计划地开展预习活动。其次要求学生按照“读、查、思、做”四步预习法进行科学预习,认真、反复阅读课文,熟悉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查阅工具书以及网络等方式了解教材相关信息,对照预习提纲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动手做一做课后习题,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预习活动,实现“解决基础知识、熟悉教材内容”的目标。最后,笔者还要求学生将自己在预习活动中无法解决的内容整理出来,作为课堂上进行质疑的内容,能够较好地提高课堂学习针对性。

二、紧扣自主探究环节,有效彰显学生主体性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对学生直接讲解知识点,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配角,与新课程改革中“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原则要求不符。要想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与优化。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以小组合作探究模式为主要形式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首先,笔者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都安排一名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作为负责人,带领小组成员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每一个小组里面都编排有优秀生、中等生以及学困生,保证各个小组之间的学习能力均衡,也有利于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受益。其次,笔者在教学中借助于探究题纲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将教学要点设计为探究题形式,要求学生在小组里面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教学《看云识天气》时,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探究题:“①课文依次介绍了哪些云?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②任选一种云,在小组之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③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④你学习了本文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向学生出示了这一组探究题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在小组中思考与交流,寻找答案。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结束之后,笔者还要求学生分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小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与完善,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整合学生的智慧资源,提高学习质量。如果学生在观点上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笔者不是简单地充当裁判员角色,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辨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成效。

三、紧扣专题活动环节,注重提升课堂生动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形式丰富教学活动,其中专题活动是重要的形式。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开展汇报交流、演讲辩论、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的专题活动,为初中语文课堂增加生机与活力。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时候,笔者专门下载了介绍济南冬天景色的视频短片,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学生被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在观看济南冬景之后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了对济南冬景的喜爱之情,有效深化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这样的专题活动,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教学更加生动,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成效。再比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笔者在课堂上组织了一次“我眼中的父亲”情感交流活动,许多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的感人事例,有外出打工供自己上学的,有省吃俭用关心自己的,有的学生在讲述父亲的时候眼中噙满了泪水,大家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笔者趁势引导,对学生进行“父爱如山”的教育,并开展了读后感训练,不仅深化了教学成效,开展了一次成功的习作训练,而且还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四、紧扣当堂反馈环节,确保信息反馈及时性

教学反馈信息是教师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价以及调整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通过课后练习反馈的方式搜集教学反馈信息,但是这种反馈方式存在着信息不及时,以及准确性有待考证等方面的不足。较为可靠的方式是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获取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的第一手反馈信息,为教师的教学活动调整提供准确依据。笔者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都进行及时检测反馈,教学中留有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检测,检测内容为本节课教学重点,以简练的几道测试题形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掌握情况。在学生完成测试练习之后,笔者在课后第一时间进行批改,搜集其中有价值的信息,一方面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在下一节课教学中进行有效回顾与弥补,确保教学目标不折不扣地完成。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紧扣教学模式改革这一切入点,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成效,变“无效”课堂为“有效”课堂,变“有效”课堂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郭爱民.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8).

[2]周冈.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3]刘静.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范文4

一、制约初中作文教学成效提升的主要因素

1.学生作文学习存在畏难情绪。一直以来,对作文存在畏难情绪的学生并不在少数,有些学生一上到作文课就愁容满面,写作过程中如同公鸡下蛋,非常艰难。久而久之,许多学生对作文学习就存在着畏难的心理,这样的消极情绪对于作文教学的顺利开展产生了障碍。

2.作文写作活动缺乏生动素材。对于许多初中生而言,他们的作文之所以单调枯涩,与其生活素材不足息息相关。许多学生机械地套用范文中的事例,或是主管臆造一些人物事迹,给人以不真实的虚假感。也有些学生作文写作中七拼八凑,所描述的事例脱离生活,如同天书,这样的文章质量较为低下。

3.创作过程缺少有效方法技巧。作文写作技巧的指导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抓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并未完全有效地掌握写作的技巧,这既与学生自身的领悟能力有关,更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相关。一些教师作文教学不够生动形象,方法单一,学生不得要领,这也直接导致学生作文写作水平处于低层次状态。

4.作文教学空间较为狭隘受限。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空间方面没有创新,还是停留在课堂45分钟和每周两节课的层面,与当前素质教育发展和课堂改革推进的态势不相适应,课内外、校内外多种有利的资源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利用,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未能得到充分的调动,同时也缺乏内在的动力。

二、快速提升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要想快速提升作文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创新理念,针对自身以往的教学工作进行深入分析,把握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提升教学有效性。

1.还原作文学习本来面目,消除学生畏难情绪。作文其实质是对生活的文字反映,是在认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的基础上,用文字将这些方面表达出来,其中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观点。简而言之,作文就是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阐述这样的理念,让学生消除对作文学习的神秘感、畏惧感,让他们明白用手中的笔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在这过程中将自己所学习的遣词造句技巧发挥出来,这就是作文的创作过程,让作文教学回归其本来面目,消除学生畏难情绪。

2.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获取写作生动素材。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所缺乏的素材,可以在仔细的观察中进行弥补。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地观察这个精彩的世界,既要观察生活中的人,也要观察生活中的事,从日常细心观察中逐步积累生活素材。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从身边的各种人物、发生的各种事情着手,以敏锐的目光去观察,获得生活的信息。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筛选。学生每天接触的事情很多,信息量巨大,并非所有的信息都具有观察的价值,此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指导,选取有特色、有特点的信息作为写作素材积累下来。如典型的人物、事件、美丽的景观、社会关注的热点现象等等,这些方面都具有观察积累的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随身携带笔记本,将所见所闻有价值的信息摘录下来,提高素材积累。

3.作文教学实现授人以渔,增强学生写作能力。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在作文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让他们掌握写作要领,高效开展作文学习。一方面,教师要结合阅读分析等教学对学生渗透写作技巧方面的指导,还可以结合下水作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对文章的构思、布局、表达等方面具有更为形象的认识,掌握如何围绕中心选择素材、表达思想,在形象的指导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在各种文章的阅读中感悟写作特色,学习写作技巧,这也是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要针对学生作文学习方面的难点进行逐一突破,如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这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对其开展强化训练,能够达到拾遗补缺的效果。

4.组织开展多种课外活动,赋予更多生机活力。与作文教学相关的课外活动多种多样,有兴趣小组、文学社团、投稿技巧研讨等多种类型,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工作统筹安排开展课外活动,为学生作文能力提升创造良好条件。一方面,教师可以将作文学习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文学社团活动,鼓励他们拟定活动计划,确定活动重点,在文学社团里面开展写作方面的技巧交流,同时加大作文写作的训练量,以此提升学生作文写作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积极向各类刊物投稿,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突破自我的平台。教师还可以利用班级习作园地、橱窗等阵地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让学生增强成功的快乐。教师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作文类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性氛围中增强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广大教师应当针对制约教学成效提升的不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突破,从而达到快速提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业海.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02)

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作文一体化;语文实践;阅读尺度;有效教学

《初中作文一体化学习指导》是“十一五”广东省教育科学课题《义务教育阶段七~九年级作文一体化训练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是紧紧围绕现行的初中语文课程,立足单元主题板块的编写体例,结合初中学生写作、阅读、综合性学习的实际,依托快速作文技法,选择、重组、整合、提升而成的,具有鲜明特色。

一、对“初中作文一体化”的认识

1.“初中作文一体化”的界说

“作文一体化”是我们“十一五”广东省教育科学课题《义务教育阶段七~九年级作文一体化训练有效性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指以教材内容为主线、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快速作文为技法、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导的写作教学形式。它是语文教材、学生生活和教师写作教学研究等教学资源的一体化,是写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目标与内容的一体化,是写作过程与发展性评价手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初中”是指义务教育阶段七~九年级学段,是对“作文一体化”的时间限制。这也包含着“作文一体化”可以在“初中”之前或之后开展的意味。因此,“初中作文一体化”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七~九年级学段开展的作文一体化,是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对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是对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

2.“初中作文一体化”的性质

(1)“初中作文一体化”是一种写作教学新模式。“初中作文一体化”的教学环节主要有:活动开启、阅读推荐、主题活动、技法指导、写作实践、成果展示与反思。一个主题学习一般历时四周,课堂教学需用6课时。这些教学环节与时间安排用“一体化教学安排表”清晰呈现,再加上各教学环节有清晰的操作流程,整个教学过程就特别清晰,便于操作。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发展性评价,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动态过程。

(2)“初中作文一体化”是一种语文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表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作文教学模式,“初中作文一体化”理当是“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积累、感悟、科学训练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语文实践,借用一个说法,就是“培根”,即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到语文之根、人格之根。“初中作文一体化”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其中的“主题活动”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设计有演讲、朗诵、辩论、竞选、摄影、拍卖会、影视欣赏、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形式,是语文实践最有特色和创意的体现。

(3)“初中作文一体化”是写作教学的必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更提出,应注重写作教学与综合性学习之间的关系,“注重作文与做人的关系”,“应多从写作去考察评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就是围绕单元教学主题,把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编在一起,安排在每一个单元后面,与课文阅读教学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主题。这是一种提倡,更是一种有效学习的必然。“初中作文一体化”正是积极响应了这种倡导,用“主题活动”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再与阅读相联系,构成了教学内容的完整统一。学生在写作前,有阅读借鉴、活动体验,有感受交流,有技法指导,遵循了写作的科学过程。这是我们追求写作教学有效的必然选择。

3.“初中作文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及相互关系

通过对教学资源、教学目标与内容、写作过程进行了选择、重组、整合、提升,“初中作文一体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活动、技法、写作四大教学内容。四大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相对密闭的“主题”学习内容;各“主题”学习内容统一起来,就构建成一个完整的、自足的写作教学内容系列。它又把发展性评价这一评价手段“内置”各教学内容,使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具有自我评价发展功能。“初中作文一体化”的阅读、活动、技法和写作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阅读、活动、技法,位于底层,构成写作的根基。它们相互联系,互相促进。阅读明确了活动的主题,积累了写作的技法,活动的开展、技法的学习反过来促进阅读理解,使阅读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活动为技法的运用提供了最真切、具体的材料,技法的运用让活动中零乱的材料变成有序的写作素材。阅读、活动、技法都是为写作服务的,共同为写作准备写作的主题、内容、语言、结构等。

写作,位于顶部,是“初中作文一体化”的目标,由阅读、活动、技法三者自然交融而成,受三者制约。但一个个相对密闭的“主题”学习内容,由于有明确的写作目的,也会制约对阅读、活动、技法的选择。

写作、阅读、活动、技法又通过发展性评价这一内置的评价手段,促进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因此,写作的自由受到三者形成的根基限制:根基越宽广,写作在同一高度水平面的位置越自由;根基越厚实,写作越能自由达到可能的高度。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提高,大多数学生只能在同一水平、甚至是低水平徘徊。

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阅读、活动、技法三者任何一个向广度发展,都会使写作的根基扩大。同时,三者只有协调向上发展,根基才能更深厚。这也就意味着,写作要想取得自由,必须在阅读、活动、技法三者的广度、深度和相互关系上下工夫。

二、基于《初中作文一体化学习指导》的阅读

《初中作文一体化学习指导》是课题的研究成果,以“阅读推荐”“主题活动”“技法指导”“写作实践”的形式,具体呈现了“初中作文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集中体现在:它精选教材课文、课外经典与美文,整合教材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提升教师写作教学研究资源,重组写作过程。

基于《初中作文一体化学习指导》的阅读,实质上是一种阅读教学行为,是课堂的阅读教学和课外的阅读实践的综合。它是以“阅读推荐”为具体教学内容,以“课文链接”“名著推荐”“美文欣赏”和“阅读积累”的形式展现。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这来自于我们对阅读尺度的精准把握:必需、够用、精要。

这里所说的阅读尺度,首先是一种阅读的标准,是要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的;其次是一种阅读的策略,是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实践,是在充分考量“初中作文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及相互关系下作出的明智选择。因此,基于《初中作文一体化学习指导》的阅读,具有如下的特点:

1.主题式

这是对教材单元主题特色的继承与发展。单一、明确的主题有利于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阅读的四部分内容都紧紧围绕明确的主题展开,使某一段时间的阅读视阈相对固定,便于集中精力,利于丰富对主题的认识,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2.主线型

各主题之间呈线性关系。不是直线,而是螺旋线。如四大板块“关注”“体验”“感受”“感悟”的顺序安排,就由浅入深,从直观体验到感受思考,螺旋线发展,遵循了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利于学生能力的逐层提升。每一板块的三个主题,又力争涵括学生同一认知层面的生活整体。

3.主动性

阅读的关键在学生,教师只是起引导、激发兴趣的作用。因此,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又给予精神引领、思想熏陶。如“名著推荐”中,选择了曹文轩的《细米》、姜戎的《狼图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安妮・弗兰克的《安妮日记》、龙应台的《目送》等,都是学生特别喜欢读的书目。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自然很高,读得主动。在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运用,再加上内置的发展性评价方式,让学生能随时调整自己的阅读状态与过程,也会推动学生的阅读向自主、自觉发展。

三、对写作的有效性

基于《初中作文一体化学习指导》的阅读,对写作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哪?判断标准是什么?“有效教学”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提出来后,不少专家、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阐述。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广义地说,凡是能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也有人认为,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论述虽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以学生为教学、学习的主体。

1.判断有效性的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的“写作”有具体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还有实施建议。但综合起来而言,就是要让学生达到写作的自由,即写作选择的自觉、写作过程的自主和写作评价的自由。这也就成为我们判断基于《初中作文一体化学习指导》的阅读,对写作的有效性的标准。

2.对写作的有效性具体表现

(1)促进了学生写作选择的自觉。围绕主题的大量阅读,使学生有了丰富的写作积累,如主题思想、写作素材、写作技法、语言表达等。学生面对每一个具体的写作任务时,就会有自觉的选择。如2013年广州市中考作文题目《出错》,就与“关注自我”“关注他人”“体验生活”“体验情感”等主体阅读有直接的关联,学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能够自觉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内容来写,当然也就能写出较高质量的考场作文来。

(2)促进了学生写作过程的自主。基于《初中作文一体化学习指导》的阅读,每一个阅读主题的完成,都会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同时进行写作任务。学生就拥有了写作的自。

(3)促进了学生写作评价的自由。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随机的评价较多,这就需要学生形成自动评价:关注自己的阅读态度、关注自己的阅读发展。同时,也就促进了学生写作评价的自动:评价自己写作的态度、写作的发展。在形式上,可以自评、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觉得哪种方式适合自己,自动选择。

总之,只有阅读达到了写作所需要的尺度,学生的写作自由才会真正到来,这也就促进了学生的自由生长。

参考文献:

[1]王希愚.初中作文一体化学习指导[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2]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范文6

----闫村一中 朱翠娣

"341浸入式"全员提升计划培训第二阶段快要结束了,此阶段我们跟随辅导老师听、评、讲课。我一直认为,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对个人的教学能力的提升而言是最快且最有效的。果然,在这短短的五天里,我又收获颇丰。

杨云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流利的口才;王存老师环环相扣、大容量、活而不乱的课堂;朱艳阁老师利用小组竞争促学习的方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论是辅导老师还是参与的学员,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优点。

通过这几天的听评课活动,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现状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是一名"半路出家"的语文老师,我之前的看法跟大家一样,认为语文大家都能教,但是真的去接触语文课程,去引导学生学习时才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容易,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更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学校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技能、教学创新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才不会被这改革的浪潮所淹没。教师的自身能力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要当好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长远规划,着眼于自身的能力建设。尤其是我们青年语文老师,更应如此。从此次的培训中我有几点感想,同时这也是我自身应该注意改进的几个地方。

第一多读书,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语文是人类"诗意的栖居",我认为语文课与其他科目在教学上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语文具有美感:语言美、情感丰富。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不断修炼自己的语言功底,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要努力做到具有诗歌语言的精练、小说语言的形象、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幽默等特点,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教师是"以舌耕为业"的。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与学的信息传递、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都是通过语言表达来进行的。一位优秀的老师通过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就能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让学生如沐春风,心旷神怡。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惬意、愉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情操和趣味得以熏陶,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以提高。同时我们最头痛的学生作文也会在你无形的滋润和熏陶感染下逐渐有所改观。试问,学生每天都被优美的语言所熏染,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差劲吗?

理想与现实往往是有很大差距的,对于我这个"半路出家"的语文老师来说,摆在我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知识浅薄、语言匮乏。因此,多读书、多积累就是我目前最紧要的任务。所以,从此刻做起,我要坚持做到书不离手,像学生一样摘录和背诵优秀的诗文,定时定量阅读专业书籍和文学典籍,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深思,迅速提升自己的语言功底。

第二研读教材、整合教材。

优秀的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钻研教材是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如果我们在课前对教材钻研花的功夫较大,对教材理解得透彻,课就能讲得从容自如,浅显易懂。因为只有钻得深透,才能讲得浅显。教学时就会胸有成竹,左右逢源;如果对教材钻研未能达到一定程度,或者教师对教材只是一知半解,那么教学时必然会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甚至出现尴尬局面。

我觉得研读教材首先是整体把握教材。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先必须通览六册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目的以及每册教材的教学重点;然后细读教材,把握教材每一单元的教学要点;再精读教材,分析每篇课文或每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其次,我们要整合教材。《课程标准》对教材的使用提出如下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再好的教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各种文体的学习分散在各册书中,不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一种文体的知识,教材整合之后,分文体集中学习,可以系统全面地学习一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对知识的全面认识。学生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去阅读和写作,既能从宏观上把握知识脉络,又能从微观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要吃透教材,我们就会"胸中有丘壑".教起来就会游刃有余,难点重点分明,才能组织出高效的课堂。

第三用心、尽心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