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范文1

但是自从实施初高中分离制度后,大多数地区的初中和高中几乎各自成为两个独立而封闭的系统,又因高考、中考要求的不一致,导致初高中教学内容的严重脱节,加上近年来高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在初中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学生进入到高中学习就会举步维艰。这些都凸显了高初中衔接教学研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目前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对诗歌教学的脱节与衔接的分析研究,是有效地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高中诗歌教学脱节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归究起来有如下几点:

新课标在初高中阶段对诗歌教学的要求不一。新课标在7-9年级的初中阶段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而在高中阶段则是“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o予恰当的评价。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初高中的教学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初中更重视多诵读,中考是考默写诗句,而高中更重视的是会鉴赏,高考是考诗歌鉴赏,二者差距之大,导致许多高中阶段学生这个台阶无法跨越,诗歌赏析题学生怕做、得分极低。

诗歌教学中关于艺术手法方面的问题存在盲区。高中课标的“表现手法”与初中课标的“表达技巧”就是一组容易混淆的概念。而且“表现手法”的下级概念有哪些,它以初中哪些知识为基础,师生们也觉得最为模糊。其实它的下级指标还可以分解为象征烘托、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情景结合以及一些修辞手法等等。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网络系统,所以在进入高中阶段的诗歌欣赏活动时就无法调动旧有知识来解决问题。加上初中诗歌课堂教学本来就不重视艺术手法的探讨分析,学生对此就更加茫然混乱。

在认知能力方面,初中生的感知能力明显发展,想像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占优势,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不强,这就决定了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而诗歌鉴赏就是能力型的题目。就是那些学生可能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尚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缺乏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自然这类学生就缺乏诗歌鉴赏能力。

初高中教师在认识上存有两个问题。首先在对待诗歌教学的认识上、教法上存有问题。许多老师对是诗歌的认识陈旧,了解不足,特别是对当代诗诗坛、诗人、诗风不熟,甚至无知。诗歌教法的单一性令人厌烦。读背法是最常用于诗歌教学的,特别是不知该如何教一首诗时。串讲法使得诗歌教学程式化,貌似鉴赏的精讲法,常把一首诗意盎然、意境优美的佳作给分析得索然无味、面目可憎。诗歌教学中,接受主体严重缺失。其次在对待初高中衔接上存有问题。有的教师对于高初中诗歌教学衔接的认识不到位,认为通过上几节课诗歌鉴赏课就可以把这项工作完成,存在“速成”的想法;个别教师在进行初高中衔接时存在对初中课改认识不正确,总是抱怨“初中老师这也没教、那也没教”;还有的教师存在重诗歌知识衔接、轻赏析方法衔接的现象。这给本身就难教的诗歌教学带来更多的障碍。

针对上述初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脱节的问题,采取具体可行的衔接措施是当务之急。

一、打破各自的封闭系统,建立互动合作的关系

初高中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应多相互交流,在教学实践上应多互动合作。通过座谈,在明确学情的基础上,明确初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的任务是什么,强调初中课堂教学要注重与高中诗歌教学相关的知识能力的养成,通过课外练笔,如模仿学过的课本里的现代短诗,引导学生的诗性、诗情。

通过相互听课、评课来加强初高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上的互动合作。初中教师开设诗歌教学公开课,高中教师开设诗歌鉴赏示范课,高中教师开设诗歌鉴赏专题讲座,从中找出初高中诗歌教学的断层,找到初高中诗歌教学的衔接点。初中课堂教学应初步建立起关于诗歌鉴赏方面的网络系统,特别是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诗歌鉴赏题的答题程序,以便进入高中阶段的诗歌欣赏活动时能够调动旧有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高中教师要研究初中教材、中考要求,力争从教学上以旧带新

高一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特别是初三的教材。了解中考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背默。然后在诗歌教学中通过用初中学过的诗歌导入新课,用学过的诗歌与新教的诗歌作比较阅读,从引导初中生用曾学过的较为熟悉的常用修辞手法进行浅层次的赏析,慢慢引导他们用更多的其他艺术手法进入更深层次的鉴赏。如,高一的第一单元诗歌阅读鉴赏,可用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引入新课《沁园春・长沙》,从学过的诗词引入,不失为很好的过渡与衔接方法。

三、要研究初中的学情、学法,找出高中相应的教法、学法

初中生思维的批判性不强,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重知识记背,轻能力迁移。进入高中,要及时让学生明白初高中有别,高中不仅要求学生读背一定量的诗歌,掌握相关的诗歌常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此应对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目,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高中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如何学习一首诗,如何举一反三。如课前预习应了解作者的生平遭际、写作背景,课堂上教师补充后,学生课后要有意识地整理归纳,从而拓展学生在诗歌鉴赏上的期待视野,为以后在课外做题再碰到同作者、同题材、同手法的题目时会进行知识能力迁移。诗歌课堂教学要多用比较欣赏教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思维碰撞中“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解诗的基本方法,如四看一审(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夹注,审清题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

四、充分尊重个体体验,提高诗歌阅读质量

因为中考不考诗歌鉴赏题目,所以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作为阅读的接受主体的初中生常常被忽略,教师总是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宣布或判定诗歌的“确切”意思是什么,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个字有多么精妙…花一定的时间就能把相当数量的诗歌教授完毕,腾出更多的时间为中考服务。但是,从初高中诗歌教学的衔接上,我们要提倡尊重接受主体。课堂上,要确立学生接受主体的地位,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接受,多给学生“指点”诗词,激扬文字的机会,从而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为确保学生在诗歌课堂教学中的接受主体地位,教师应留下教学空白。为学生留出几段相对可以独立使用的“空白”时间,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时间上的落到实处,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诗歌教学中来,确保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空白”的设计,着力于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而教师应是教材(诗歌本文)与学生(读者)的中介,教师要成为学生体悟鉴赏文本的桥梁。当然教师适度的点拨和引导是必要的,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接受效果。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方法模式运用

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越来越成为当前小学语文关注的重点内容,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有一定的知识内容的教学,同时更加强调一些其他内容的教学,比如说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态度的培养、学习意识的锻炼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以外,同时要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强化自己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现代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努力做好的事情,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的培养学生的一种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1.强化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帮助

语文教学最核心的其实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熏陶,要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师在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以外同时也要强化学生的人文底蕴,帮助学生树立起真正科学的精神。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让学生进行主动的尝试和理解,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够单纯的依靠理论讲解来帮助学生去理解文化,同时更加需要通过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去感受人文,感受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让学生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锻炼自己的相关能力。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让学生对自身的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2.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自主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让学生自主发展,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有勇气为个人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并在学习过程中规范自己的学习成绩。只有让小学生勤于思考,愿意学习,努力工作,才能建立必要的独立学习技能。其次,要引导学生用语文来影响个人生活,达到身心发展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与文章的互动,与作者的互动,更好地理解自我,个体身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规划未来生活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健康人格,学会自我管理,帮助学生自主发展足够的权力。如在文章《珍珠鸟》的解读中,教师从文章主题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通过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课堂介绍的方式,促进学生独立学习。在导入环节课上,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鸟类图片,让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并且喜欢的鸟类,并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阅读文章。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和积极学习,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获取信息。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教学反思自己,并思考他们是否在生命中保护了小动物,以及是否像作者一样爱鸟和保护鸟类。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树立珍惜生命,尊重自然观,有利于初级核心素养内涵丰富,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拥有更健康积极的生活。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范文3

关键词:核心素养;有声表达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习能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正提升。在常态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认真研读教材,采用系统的方法指导,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分门别类地制订具体的评价标准,能培养小学生的有声表达力。

一、培养学生有声表达力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是语感。培养语感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学习习惯与方法是语文学习的原动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有声表达力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有声的语言反映出来的一种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知识水平。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新课标提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生有声表达力的提升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是由有表达作为直接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能真正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而有声表达力不但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听说训练。

二、小学语文有声表达力的教学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听、说练习,但对于学生的有声表达力,教师并没有进行培养。学生具有较弱的有声表达力,在回答问题时,常会出现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的情况。同时,因为缺乏说的训练,不敢在大庭广众下讲话,自卑心理严重,怕讽刺、被人笑话。一旦走向讲台,会怯场,手足无措。因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学生有声表达力的训练,缺乏连续性,各个年级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评价手段缺乏针对性。教师要积极探索,对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探索多样化的方法,真正提升学生的有声表达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有声表达力的途径

1.借助声像传情,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情境美

上好语文课的关键,就是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教师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更深入地理解,师生进行更顺畅的交流,变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让学生倾听优美的音乐,感受鲜艳的色彩,真正做到耳闻其声、目观其形,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情境美。

2.巧用多媒体计算机,品味语言的文字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进行训练,主要通过课本中的阅读教学进行,仅凭教师反复讲解课文中的一些文字,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巧用多媒体网络,与课文内容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训练中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美。

3.课内外阅读并轨,激发兴趣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就是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教师要在语文素养的诸多要素及复杂关系中,找出主从关系,找到一个可以统领全局的“总扼点”或“切入点”,这便是阅读力。而阅读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阅读夯实语言文字基础,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表达力,以适应实际生活需要。语文教学既要“势大”,也要“力沉”。无论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心理特点,还是思维能力,学生都不具备完全离开教师指导而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由教师组织、启发、指导的课内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享受到得鱼之乐,更是教师授之以渔的过程。语文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引领学生学习语文教材及相关的读写听说知识的过程中,要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为提高国民素质,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有声表达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2]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3]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核心

语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是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注重在教学中将语文素养渗透到听、说、读、写过程中。

一、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听出味道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首先要倾听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如何把握住这些信息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去理解文本的关键词,首先,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精炼和准确,另一方面则需要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分析和应用能力;其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接收大量的信息,如何倾听别人的观点,不仅需要认真倾听,还需在倾听中思考、分析,这样才能听出味道,听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二、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说出自我

“我口述我心。”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就是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心中所想表达出来,让别人了解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相关的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应用内容,教师要结合这些教学内容,以演讲、辩论等活动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读出体验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阅读,不仅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设计精彩的导入,还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读中交流讨论,从而全面理解文本的内容。在引导阅读中需要注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增强对文本的体验。

四、引导学生学会写作,写出水平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教学“以考为准,以教材为准”的窠臼中解脱出来,以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学会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是核心,在教学中,教师需以学生为出发点,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将语文素养贯穿于听、说、读、写等活动中,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杜贤路.浅谈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2011(10).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范文5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

(一)学术界关于语文素养内涵的争论

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标志着语文课程的一种理想境界。然而,对于“语文素养”在教育界也有许多争论。作为新课标主要编制者,巢宗祺指出,语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方面的表现。其实,“语文素养”作为一种理念,其合理性比较容易论证:但关键是新课标把它当作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其受到质疑是必然的,因为理念的相对模糊性与目标的相对明晰性本身就存在深刻的矛盾。

(二)语文素养的特点

从以上对语文素养的分析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认为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是强调“后天的教养效果”和形成过程的。据此,我们便可以看出语文素养作为一个复合概念,它的特点是,一个动态实施过程,也是一个逐渐养成和持续作用的过程,同时具有整体性的基本特征。

二、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它的提出是多年语文教育探索的重要成果之一。语文教学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定向、目标集中、要求明确,就是为了在教学中容易把握。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素养是把学文和立人结合起来,体现“整体的、全面的人”的发展思想,这是在理论上的突破,同时也为语文教学实践孕育了新的萌芽。正是作为素质教育时代特征的“语文素养”,才构成了学生个体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可以夯实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文化根基,让语文可以真正成为学生思想的家园、精神的居所。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学生读、写、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今,社会要求更多的是强调一个人的言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将听、说合而称为口语交际,这是一种新的提法。从中也可以看出,培养学生读、写、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语文素养培养中最重要的内容。

学生读、写、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历来被师生所重视,但是在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上的力度,还是不够。要把语文素养放到语文教学上来看,语文教学就要求学生能够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提倡多读、多写、多口语交际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言语知识能力以及语文的学习规律,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素养是一个整体的、复合的概念,是言语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如果说,言语知识和技能是语文素养的基础,是核心,那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重要的维度,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策略之一。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范文6

我国古代教育中有许多关于语文学习的理论,其中孔子“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教育思想就是最核心的语文教育思想,是孔子多年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符合语文学习特点的教育思想。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推行和实施,语文学科也走入科学化的道路。我们将其和数学理化等学科等同看待。特别是语言学理论和修辞学知识的引进,我们将语文看作是一门科学课程,我们也是按照科学课程的方式和方法来从事语文教学。字、词、句、篇章、结构,语法修辞这些知识就成了语文学科学习的东西。语文课程也是沿着科学化的道路一路前行。但是,科学化并没有给语文学科教学带来明显的效果。语法修辞知识的学习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人们开始反思语文教学,开始反思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微的原因。

真正对语文科学化提出反思的是韩军老师。他的出发点就是从对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来反思语文教学的弊端。他以为人文性与语文的科学性相对立,语文是人文性的课程,语文教学不应该像其它科学课程一样去施教,而应该充分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的特点。韩军老师的论述无疑是振聋发聩的,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思维。但是,后来,人们对韩军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他们以为语文课程既然是人文性的课程,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其实,语文课程确实具有人文性,但是,具有人文性并不意味着就是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韩军老师张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目的是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的特点。不能以科学的方式去教语文,而应该重视人文的因素。但是,后来人们在对人文性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许多教师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语文教材的编排也是以人文性内容为单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不进行严格的语言的学习,而是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重在对教材人文精神的发挥与拓展。课堂内容看起来丰富多彩,但是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却起不到根本的作用。

其实,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就是语言素养。新课标把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纠正这种教学中的混乱局面。那么语文教学回到语言的路上,是不是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就要像过去一样进行语言训练呢?显然不是。的确,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学习语言需要同思维能力一起进行培养。而思维的对象是外在的客观世界,人在面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时候,是需要心灵化的。对外在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带有主观认识的特点,这种主观认识就使得语文教学具有了一定的人文色彩。学习语言既有对语言的学习,更主要的是对语言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认识,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语言才能学到手。那种单纯的从语言到语言的学习方法是不会学好语言的,也是背离语言的特点的。

因此,学习语言就需要调动学生的全部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去感悟语言,理解语言,感悟作者使用语言的匠心。文本是作者对生活的反映,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要真正理解语言,理解文本,就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凸显学生在语言学习和文本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生活中,学生就在语言的海洋中遨游,但是,学生使用语言却非常困难,这种困难并不仅仅是语言上的障碍,更多地是认识上的障碍,也就是说,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深,不透,理解的不深刻,他们在对事物的反应过程中就不会深刻。因此,语文教学我们不仅仅去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主要的是透过语言培养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而且将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所得,有所获。

教育之本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是以学生的思维为本,认识为本。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研究如何教,更主要的是要研究让学生如何学。当前,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如何学,却并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郭思乐教授说要在语文教学中放牧学生的生命,关键是如何放牧。放牧生命,就是说要让学生的心灵充分的融入到文本之中,去感悟文本,体验文本内在的东西。达到学生与作者的同频共振的效应。

叶圣陶先生认为文本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文本的例子作用,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如何才能真正发挥文本的例子作用?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性学习。一般的阅读都停留在浅层次上,语文教学的阅读就是要深入挖掘文本内在的东西,力争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超越他们自己的认识,在超越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感受、一种认识、一种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