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

G633.3

文本是由信息符号和语言符号构成的文字材料,人们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文本进行分析、理解、思考和想象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主观性和差异性的思维过程。教师如何改革阅读教学方法,创新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和效率的提升,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文本大意

每篇文本材料都有一些关键词句,往往分布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位置,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从整体把握文本大意。例如,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中,课文标题就阐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而开展的;同时,文章的第一句话就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学生通过对于本文标题和关键句的解读,就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根本基调,为文本解读指明了方向,大大提高了文本解读的效率。

二、把握文章细节,体会文本情感

文本中有一些词语,能够精准而细腻的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通过对于这些细节词语的深入解读,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文章内涵,体悟作者感情,使文本解读透过表象直达本质。例如,在《背影》一文中,作者通过“缩”、“攀”、“倾”几个细小的动作,不仅传神而直观的表达了父亲行动不便、动作迟缓的状态,也含蓄的表达了父亲对于儿子的关心和爱护,并侧面表现了作者对于日渐年迈的父亲的怜惜和依恋之情。学生只有对于这些字眼进行认真的品味和反复的琢磨,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内涵,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有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文本解读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连环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字、逐句、逐层的加深对于这些细节的理解,使学生最终透过文字表象发现潜在的内涵和情感。在《背影》一文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作者为什么用了“缩”、“攀”、“倾”几个动词来形容父亲的动作?说明了什么问题?体现父亲怎样的情感和想法?作者看到这一幕的心情如何……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启发下,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透彻领悟。

三、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本

每篇文本材料都是由字、词、句、章构成的一个整体,字里行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和组织结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从而更加清晰的掌握文章主旨、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语言逻辑。例如,《济南的冬天》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学生通过对于文章结构的梳理,能够更加清晰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对于文本有更加深入而透彻的理解。针对这篇文章,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按照文章的逻辑关系给文章分段和分层,并概括每段和每层的主要意思,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激发文本解读的兴趣,提高文本解读的效率。

四、联系生活背景,领会文本内涵

文本解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之上的。文本解读如果脱离了生活践,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一样,根本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结合,使之为文本解读服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情感。例如,《羚羊木雕》讲述的是两个女孩因为一只羚羊木雕而引发冲突,并最终和好的故事。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与初中生年龄相仿,所讲的故事也贴近初中生的实际生活。那么教师就可以采取个人演讲或情境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讲述或表演自己在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的事情,并抒发自己的感想,使抽象刻板的文本资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在面对父母质疑时候的错愕、委屈的心理,在面对朋友时为难、羞愧的情感和重归于好之后仍然失落、愧疚、伤心的情绪,实现对文本全面、深入、透彻的解读。

文本解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加强对于文本解读方法和理念的研究与实践,帮助学生提高文本解读的技巧和效率,使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景阳.有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J].文教资料,2015.

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范文2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文本解读 误区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当在新课改的浪潮下,语文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更高的语文素养。语文现代文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学生、教师、文本等等都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方面。文本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文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生活状态或思想的结晶,是编者煞费苦心选编进教材的内容。而文本是教学中的本源。

现代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对现代文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所谓解读文本就是学生、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探究、建构过程。其实这正是学生、教师与文本本身、文本的作者或译者、教材编者等的对话过程。文本解读的过程充分体现着阅读主体的知识水平、情感态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对文本的解读效果如何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成效。

一、现代文教学文本解读的几种误区

现代文教学中,学生、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存有一些误区:

一是“空架子”:所谓“空架子”,即师生对文本的关注冷漠化,甚至脱离了文本,泛泛而教。

在上《肖邦故园》一课时,本人按照由感知到理解到探究的递进式规律设计了感知性阅读题目:问题1肖邦故园经历了怎样的变迁?问题2肖邦故园有哪些特点?理解性阅读题目: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闻名,那么故园与音乐到底有什么联系?探究性阅读题目:问题1肖邦音乐对世界有何影响?问题2肖邦邦之家四季景色的特点是什么?问题3在写景时有个有意思的现象,那是什么?问题4文章最后写景用意何在?

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对理解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题目无从下手。原来,学生不了解波兰的历史,不了解肖邦的生平,很少听到他的音乐,这样的隔阂只能靠教师的补充弥补。整体把握好本文的爱国主义基调后,要细细品读文本。如果不结合文本,很多人会认为肖邦的音乐是波兰人民战斗的武器,事实上本文中提及的肖邦音乐是“朴素、淡雅”的,不是直接号召人们去战斗,这种文化的深层影响值得探究。

教学中需要从文本的重要语句入手,如“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它不仅仅成了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访这个艺术家的摇篮、这个喷射出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到了肖邦之家,你会亲眼见到,而且确信,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密茨凯维支的诗,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人而言,就是这样的支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不可或缺。有时以它们入手提出问题,也把教学衔接得更好。

脱离文本空谈情感或写作技巧是荒谬的。干巴巴地提出几个问题,让他们找到答案,这个学习的过程是被动且生硬的。现代文教学中遵循整体把握-局部感知的原则。对文本的解读不是空喊口号,必须深入细致。

二是“花架子”:对文本的解读不客观实际,教学过程分散或游离主题。

教师在教学错误地引导,把学生带离文本的本身,游离于主题之外。有些人为了公开课,在教学中一再补充课外知识,恨不得一堂课变成表演课,对教材的处理虽说是灵活机动了,但对文本本身探讨得不够实在。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

滥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把课件做得特别精美,讲《斑纹》就不停地展现各种生物的图案;讲《父亲》时,就放许多父亲的形象。这些画面的确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知文本提及的对象。但是语文现代文教学的应该以解读文本为重,不能只做一些表面的东西。

三是“小架子”:对文本的解读过于局限,没能跳出小圈子。

例如在上《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一课时,中规中矩的上法就是按部就班地先分层次,开头总启,中间部分对徐老师的“给我印象最深”和“受益最多”作个介绍,结尾写作者对徐老师的怀念之情。在介绍“给我印象最深”时主要是外貌和行为习惯的介绍。“受益最多”围绕先生选编教材、朗读、批改作文几个方面展开的。在把这些内容解决后品味文本的语言,边读边笑之后得出结论:作者语言幽默。

这样的一节课下来,课容量明显偏小。这个散文专题的名称是“活生生的这一个”,言下之意,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学习《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过程中,就应该贯穿对语言的品味。在品读到写徐老师的外貌和习惯的语句时,结合专题特点,要能够体会到作者描写细腻、人物个性鲜明。在在品读到写徐老师教学的语句时,要体会出作者笔下的人物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令学生受益非浅。之所以先贬后褒,是为了更加凸显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这篇文章在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这堂课应该设计一个课堂写作练习,让学生学习作者这样的写作方法,课堂效果才能显现。

“小架子”的思路较之“花架子”是正确的,但不够灵活开阔,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没有能够结合实际生活,深入探究下去。

二、现代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若干策略

1、教师合理地导读。教师不要游离文本之外,教师先于学生接触文本,对文本的解读必须正确和深入。平时要多花点心思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文本本身。对学生的引导要适当。教师常常抱怨道某个问题很简单,学生怎么还是解答得不好呢?其实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积累情况、认知情况入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提倡学生学会自读。文本解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主体存在差异性,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对于一些简单的文本,学生可以自读。一些有点难度的文本,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也可以尝试自学。读文章时可以采用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探究的方法。学会精读文本。有许多精彩的文本,需要阅读主体精读。读书的过程应该静心。在这样一个阅读过程中,才能体会到语言的优美、思想的深刻。

3、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学生自学中勤动笔、勤思考,整理不理解之处,课堂上可以集体探讨。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可以设计一些重点或者难点,找到切入口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合作学习这种形式,不但有利于解决难题,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解读;重要性;方式

俄罗斯的伟大作家高尔基回忆,他曾在10岁的时候读过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一颗纯朴的心》,并且对这篇小说非常痴迷,觉得其中一定藏着不可思议的魔术,然而,当他打开一页书,对着太阳光细细察看时,却什么也没有找到。究其原因,高尔基其实是被小说的文本深深吸引。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师也应多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探究,理解其中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一、语文课的性质决定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课文往往都是由专家精选出来的经典作品,普遍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生只有深入、仔细地进行文本解读,才能真切地体会到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景、意,才能获得心灵的震撼,进而学以致用,写出优美的文章。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二、文本解读的方式

(一)文本解读要沉入词句,咬文嚼字

著名学者南帆指出:“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即在细读文本时,要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体味,既要理解其字面意思,又要理解其蕴涵的意思。因此,在指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沉入文本的字、词、句、段,咬文嚼字,从一字一词上找差别,从一言一句上看深义。只有读透教材,才能让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故事,看到作者笔下活生生的人物和绵绵不绝的亲情,以及作者潜移默化的爱。比如,在对课文《倾斜的伞》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就应指导学生细细品味:为什么外公“含笑不语”?为什么“不知何时”“我”开始撑伞?为什么“浑浊的双眼泪光点点”?通过沉入词句,咬文嚼字,学生最终在文章的细微之处品味出了其中所蕴涵的真情。

(二)文本解读要多角度、全方位

在文本解读时,教师要积极寻找与文本和作者相关联的资料,并将其进一步组合,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阅读,从而揭示出作品更新的、更深刻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还是那山,看水还是那水”,最终获得认识境界的升华,即“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通过学生对文本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解读,其精神境界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

(三)文本解读要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也是学生感知、理解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联想或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天空自由地驰骋。古往今来,许多的文学作品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的写作手法上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一些空白让读者用各自不同的想象去填补,最终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思考和感知,充分发掘作者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对文本进行补白,就一定会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情感得以激发,从而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视其物、如临其境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先放一遍全文的配乐朗读,让学生一边听读,一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辽阔的思维天空中翱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启动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

三、文本解读需简要注意的问题

(一)文本解读应注意细节

李白的《静夜思》可谓妇孺皆知,诗虽小,却精妙。为何这样单纯的一首小诗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细究起来,缘自诗人捕捉到了几个近乎常态的朴素细节,如举头、低头等,通过这些细节,可以带领读者走进作品的境界,自由体验,并最终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与作家心灵的共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提醒学生关注文本的细节,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近文学艺术的殿堂,并最终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升,体验得到刷新,情感得到升华。

(二)文本解读应注意字里行间的感情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进一步带着思想感情去解读。具体而言,教师应充满激情地对课文进行细致解读,让学生充分被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所感染,进而与课文的意境相通,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以及其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文本解读应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文学巨匠茅盾指出:“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中去看。”同时,根据认知规律,人类对自己所经历过或所熟悉的事情、环境,更容易获得情感体验。因此,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要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道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对文本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解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只有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才能真正让学生品味、感悟到文本的内在神韵,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心灵成长的洗礼,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明海.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之我见[J].吉林教育, 2009(14).

2.王元安.对“文本解读个性化”的思考[J].小学教学设计,2010(25).

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范文4

【关键词】生本教育;课堂氛围;尊重学生

几年前,有人问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

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杲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

“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

这一段小小的对话,闪烁着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论的智慧之光。

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就是课堂教学中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往往顾此失彼,在一次《观舞记》的竞教课上,执教者开始便设计出许多问题,分组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卡拉玛姐妹“在舞蹈的狂欢中,他忘了观众,也忘了自己”?为什么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最后硬要将这些精心设计的问题九九归一。课堂教学的效果当然不如人意,赛后执教者说这是某某名师的“翻版”。

执教者的想法无可厚非,设计的问题也无大错,他总希望学生得出“圆满”的答案,把课堂教学做得天衣无缝。我把这种课堂教学称为课堂教学中的“逼”与“迫”,即执教者在“逼”学生参与讨论,在“迫”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但结果不是整个课堂讨论鸦雀无声,就是师生“为赋新辞强说愁”,弄得教师与学生十分的尴尬。

碰到这样的问题,执教者总喜欢把问题归给学生,认为学生不行。实际上这种课堂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应付”状态,与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论相差甚远头,同时也违背了语文新课标教学的目标与要求。

新课程标准与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提倡新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领会,而不是东施效颦,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那么课堂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一方面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新的教法与教学结构,而不是生硬的、机械的模仿,把课堂教学公式化,生搬硬套的要达到教师心中的“圆满”。另一方面一善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与素养,引导学生能用创新的规律和方法。让课堂教学实现真正的民主与合作,充分尊重学生。

2 语文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的流畅,而忽略鼓励学生的质疑,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又不去肯定学生有思考价值或创意的问题,总喜欢按部就班,机械与生硬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心中的“圆满”而沾沾自喜,实际上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地要求学生。”尊重学生的质疑,对学生来说,是潜能的激荡,个性彰显与主体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说,是经验的共享、心灵的碰撞、世界的融合与心灵的对话。这样,学生质疑后,才能在思维中大胆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创新。

3 课堂拓展应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生本教育”理论核心理念是就是课堂教学中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该鼓励学生有个性的反应。对文本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然后由学生自己根据学习需要去查找资料,进行想象与创新。而不要教师出题目,然后教师硬要把学生往那方向“扳”。

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每个人都有他的天赋,他的聪明才智说也说不完!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远比那些硬件、电脑、高科技手段都要紧得多。只有当他的潜能真正被激发,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地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理论的一个基点,也是“生本教育”实践的一个出发点。

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范文5

【关键词】初中英语 多元解读文本 听力教学

一、初中英语听力文本解读的必要性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初中阶段的英语语言技能主要分成听、说、读、写四项。在紧密联系的四项技能中,听的技能位于首位,说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听的能力。人教版Go for it 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听力教学,以人教版Go for it九年级全一册(2014版)为例,每个单元的Section A 1a―2c部分和Section B1a―1e是听力教学。杭州市中考英语试卷中25分分值的听力测试,占了不容小觑的位置。

然而,在初中英语听力实际教学中,问题依然是层出不穷。例如,有的教师备课时只是单纯地关注单词、语法、词组等;上课采用的是“听录音D 学生回答问题D 教师公布答案并讲解”的模式,使听力训练课变成听力测试课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折射出初中英语教师把文本解读的重点放在了语言点上,对听力文本本身的解读不深入、不到位,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偏移与缺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多元解读文本,综合施教,是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立足点。所以,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准确解读文本是高效教学的基础。听力教学到底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什么呢?为了词汇、句型、语法等语言点?获取信息?拓展学生思维?还是为了其它别的什么?显然,听力教学不仅仅只是对语言知识点的理解,也不仅仅只是为获取听力文本中的信息。我们明白: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就会导致教师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透过教材表象,正确认识到教材提供的听力文本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在备课时候要有意识突出文本的重点目标。只有教师明白了教材听力文本的定位,备课、上课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才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

二、关于“文本多元解读”

1.“文本”与“解读”。“文本”是用来进行英语教学的文章或段落,为了更好地学习,我们需要对现有的文本进行“分析、理解”,也就是说文本需要“解读”。多元解读文本才能使英语教学更有效。文本解读的核心关键在于帮助教师做好基于文本解读的目标定位与教学决策。对同一个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是教师从不同层面去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如文本所包含的语言知识、听说读写的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去走进文本,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才能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评价、获取文本的过程。

2.多元的听力文本解读视角。对于听力文本应该从哪些视角去进行解读呢?笔者查阅了很多书籍和著作,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听力文本解读视角分类方面的资料。但是,根据听力文本的特点和对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笔者认为可以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方面对听力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教师要在反复听文本的过程中去理解、挖掘编者的意图及文本中所涵盖的所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信息(包括插图、标题等)。从编者意图、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教材处理、活动建议等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和处理。

三、基于多元解读文本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实践

在此,笔者以人教版Go for it 九年级全一册(2014版)Unit 8 1a―2c为例,在多元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设定确切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

1.从语言知识视角解读听力文本并设计教学活动。初中英语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任,听力课堂中,学生不仅要准确理解听力材料内容,还要学习材料中蕴含的语言知识,并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新的情景(赖朝晖,2011)。如果从语言知识角度出发,解读文本并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的同时,能在语境中学习词汇,理解句义,在实践中提高语用能力。

本单元的主要语法知识为能正确运用must,might,could,can’t进行推断,语言功能为学生能根据相关信息做出推断。本课例1a― 2c部分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共有两个听力文本,分别是1b和2a&2b,话题是关于推测物品的主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情态动词must can’t might和could表猜测时的用法及对物品归属的表达,使学生能正确使用It must be …’s和It must belong to …,了解whose 作为形容词的用法,还复习了与话题有关的物品名词、表达观点的动词等。同时,两段听力文本在语言知识点的呈现上是有层次性的,1b听力文本中强调的仅仅是must表猜测的用法,而2a&2b中还渗透了can’t、might、could等其它同类情态动词的用法。

基于以上语言知识视角的文本解读,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1)听前阶段,读图说话,在图片中初步感知语言。

教师借用电影《怪物史莱克》的主题曲 You belong to me导入新课,接下来学生与学生交流,探讨生活中的趣事,导出单词picnic,而后在PPT上呈现教材中1b部分的图片,引导学生读图,看看图中有什么。

T:Look at the picture,what can you see?

Ss:A T-shirt,a volleyball…(学生七嘴八舌)

此时教师在图片下方呈现一段文字:

There is some clothing like a cap,____ and some kitchen things like a plate,_____.There are also some fun things like a volleyball,_____.

学生根据引导填入相应的物品单词。而后教师引导学生看到图中有四个空白的对话框(如图一),推测他们肯定在进行谈话。此时,教师要求学生猜猜看他们可能在谈论什么内容。学生在猜测了几种可能性后,教师播放针对空白对话框的录音,学生听音后,把他们说的话重复出来。

同时,教师板书上述句子,并用彩色粉笔突出must be Carla’s和must belong to Jane’s little brother。

-Whose volleyball is this?

- It must be Carla’s.She loves volleyball.

-How about the toy truck?

-That toy truck must belong to Jane’s little brother.He was the only little kid at the picnic.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片中物品的特点,预测这些物品分别可能是哪些人的。

而在1b听力训练后,教师告知学生,还有两位同学也碰到了类似的情况,他们在公园里捡到了一只背包,从而导入新的情境。在听2a 录音前,师生一起谈论了包里可能有些什么。

设计说明:基于教师自身对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情境充分解读的基础上,以上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了目标语言,继而通过板书呈现的目标语言,使学生渐渐清晰这两句目标语言的差别,为解决本课重难点打下了基础。

(2)听中阶段,填写表格,在语境中充分感受语言。

教师在带领学生根据图片进行充分的预测后,下发讲义 (见附件二),播放1b录音,引导学生完成讲义中的练习一即听录音完成表格。教材中1b原本的设计是学生听材料后,只需连接人物、物品以及推断的理由就可以(如图三)。但是笔者认为对九年级学生而言,这样的活动过于简单,因此,把这份表格进行了再设计(如图四),即把所有的空格都挖空,要求学生在听的基础上把这三栏信息的所有空格都填写出来。根据教师巡视观察,在播放第一遍录音后,大部分学生能把任务和物品写出来,播放第二遍后学生能把第三列推断的理由也写出来了。填完表格后,教师采用让两位学生一问一答的形式,与学生确认表格内容。例句如下:

--- There is a volleyball on the grass.Whose volleyball is it?

--- It must be Carla’s,because she loves volleyball.

或:

--- It must belong to Carla,because she loves volleyball.

Person Thing Reason

Carla volleyball She loves volleyball.

同样,针对2a的情境,在引导学生预测背包里可能有什么物品后,教师播放第一遍录音,要求学生完成讲义中2a的任务,即听出书包里有哪几样物品;播放第二遍录音时要求完成讲义中2b的任务(如图五),这个任务也是在书本任务设计的基础上改编过的,教师设计了一个表格(如图六),把书本中的五个句子归类为opinion,再增加了一个栏目reason,要求学生以听录音填写表格的形式完成任务。在确认答案阶段,针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以播放单句录音的形式给予帮助,学生可再听一遍相关录音,感受2b部分较之1b部分增加的几个表猜测的情态动词can’t、could、might。

设计说明:通过对文本的深入挖掘,进行多元解读,针对1b的听力文本,通过听录音并填写表格,学生在此深入感知并区分本课的两句目标语言。而2a&2b部分的听力活动也使学生明确了文本中较之于1b部分,增加的can’t、could、might等几个情态动词的用法。这两个环节的设计均是让学生通过听力活动在语境中感知重点内容,感受语言。

(3)听后阶段,归纳总结,在实践中拓展运用语言。

在完成2b部分的听力任务后,教师在让学生跟读录音,而后呈现了几张PPT(如图七),其中有一些物品如:排球、女式衬衣、发带等以及四位人物Cindy、Carla、Victor和Jerry,请学生猜测这些物品是谁的,学生运用must 、can’t、might和 could等情态动词表达自己的观点。

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这四个情态动词的不同用法,最终请学生分享讨论结果,并归纳总结。

而后教师设置一个情境(如图八),假设两个学生在图书馆看到了一只粉色的笔袋,他们就想找到这个笔袋的主人,打开笔袋后发现了两支粉色的笔和一支发夹,随后发现笔袋里面还有一个夹层,打开以后找到一张学生证,他们就知道笔袋的主人是谁了,最终想办法归还给笔袋的主人。要求学生参照2a&2b的听力文本,能运用must、

can’t、might、could等情态动词表达自己的猜测,两人一组编一段对话。5分钟的准备后请两组学生展示他们的对话。

设计说明:通过讨论归纳总结这四个情态动词的用法,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区分并加以运用。最后,教师设计了角色表演的拓展活动,这一活动是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使学生在本课文本中所学到的知识得以迁移,在其它情境下也能运用这些表述,真正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的活动设计使拓展活动与听力文本形成了有机的结合。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这些情态动词的用法。

2.从语言技能视角解读听力文本并设计教学活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改对学生素质教育要求的提高,听、说、读、写四种基本的技能成为了英语课堂的重点。传统的观念认为英语听力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听的技能,其实不然。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听是说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听说是读写的基础。就听而言,听力技能的发展需要说和读提供的语言输入,也需要写来整理和培养英语语言思维,听力的提高也能促进其他三项语言能力的提高。听提供说和写的语言输入和质量保证,训练读的速度和感觉,从而最终全面提高整体语言能力。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训练学生听力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说和读的技能。而因为是第一课时,培养写的技能似乎要求高了一些。因此,技能培养的重点就落实在说和读这两方面。基于以上语言技能视角的文本解读,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1)不同的阶段,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在1b部分的听前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解读课文中提供的插图,要求学生谈谈图中有些什么,而后又让学生猜猜这些物品的主人可能会是哪些人的;而在2a&2b部分的听前阶段,教师也引导学生猜猜书包中有些什么。1b部分的听中阶段,教师采用让学生一问一答的形式,与学生确认表格内容的正确性。在听后阶段中,教师呈现了几张PPT,请学生运用must 、can’t、might和 could等情态动词猜测图中物品是谁的。而后又设置了一个情境,要求学生参照2a&2b的听力文本,能运用目标语言解决问题,两人一组编一段对话。5分钟的准备后请两组学生展示他们的对话。以下是一组学生的对话:

A:Oh,look! There’s a pencil case on the desk.

B:Whose pencil case is it? Let us see what’s in it.

A:Oh,there are two pink pens and a hair pin.

B:Then it can’t belong to a boy.

A:You are right.Its owner must be a girl and she must have long hair.

B:I remember Melissa seems to have such a hair pin.

A:Could it be hers?

B:Maybe.…You see,here is an inner bag….Oh,look,what is it?

A:A school ID card.Here is the name of the owner,…Alice Green,and there is also her telephone number.So it must be Alice Green’s.

B:Right.Then let’s call her and give it back to her.

A:OK.

设计说明:教师在不同的听力训练阶段,设置了不同的活动,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教师积极地组织活动促使学生利用课内外一切机会说英语,用英语来表达自己。口语练习过程同时也是听力锻炼和熟悉的过程,学生在加强听的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说的能力。

(2)听后阶段,听音辨音,培养读的能力。

在2b部分的听后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在不看文本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一句一句listen and repeat的听音训练,引导学生关注其语音语调和重音等。而后再呈现整个对话文本,学生大声齐读。

设计说明:对学生进行听音训练、反复模仿和培养学生适应不同口音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在这一训练的过程中能对不同语音语调所代表的的语义有一定的敏感度,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自己的语音语调,培养了他们读的能力。

3.从学习策略视角解读听力文本并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学习策略于听力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合理引导,结合文本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相应的学习策略。如有的听力文本涉及英美文化,教师在听前应给学生扩充内容,使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有的听力文本涉及大量数据,教师在听中应该加强引导,让学生学会简要笔记,强化瞬时记忆;有的听力文本涉及的内容逻辑严谨,环环相扣,教师在听后应该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提炼总结,以听促说,提升概括能力等。

Go for it 教材中对于本课内容提供了丰富的图片,针对听力训练设计了表格和填空的形式。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听前根据图片和表格进行充分预测、听中速记、听后听音辨音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听力活动更有效。基于以上学习策略视角的文本解读,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1)听前阶段,充分预测,培养预测能力。

设计本课的教学活动时,笔者在多处设置了预测活动。在1b文本的处理阶段,教师先引导学生读图,同时看到图中有四个空白的对话框(如图一),推测他们肯定在进行谈话。此时,教师要求学生猜猜看他们可能在谈论什么内容。

T:Can you guess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

S1:Maybe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 food they ate.

T:Well,maybe.Do you have other ideas?

S2:Maybe they are talking about how to deal with the things on the ground.

T:Well,what do you actually mean?

S2:We can see that the things are everywhere and maybe they are thinking about how to put(应为put away) their things.

在听了图中人物的对话并导入目标语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片中物品的特点,预测这些物品分别可能是哪些人的。师生经过仔细分析图中物品的特点后,分别预测了书的主人肯定是Harry Porter或者J.K.Rowling的忠实粉丝、杂志的主人肯定是喜爱动物的人,CD肯定是一个音乐爱好者等等。

而在2a听力训练前,教师告知学生,还有两位同学也碰到了类似的情况,他们在公园里捡到了一只背包。首先师生一起猜测了包里可能有些什么,对其有了一定的预测。

设计说明:通过对教材中图片和情境的充分解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提炼信息,从而进行听前预测。这样,学生在听录音时就可以排除杂乱信息,集中精力去捕捉相关问题所涉及的主要信息。这个活动为接下来的听力活动做了充分铺垫,也使学生在有一定思想准备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听,某种程度上扫除了一些心理障碍,极为有效地渗透了听力技能的培养。

(2)听中阶段,巧设表格,培养速记能力。

在1b和2b听力训练阶段,笔者认为仅仅是连线或填写几个单词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太过于简单,因此均根据对文本的解读重新设计了表格,提高练习的难度,如:针对1b文本的表格,要求学生把三栏的信息全部自己填写,而针对2b部分增加了一栏,要求学生填写如此判断的原因。在进行这些听力活动前,教师均引导学生关注要听些什么内容,并渗透速记的技能。在听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听力材料播放太快了,学生很难一下子把整个句子写完整,这时学生要学会简要笔记,如:记录数字,记录关键词语或者是记录每个单词的首个或首两个字母。

设计说明:边听边记、快速记录都是非常重要的听力学习策略,通过这类策略的培养,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听力文本的信息,有效地记录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平时注重这类策略的培养,使学生到了考场上也能应用自如。如在应对杭州市中考的各类听力题型,尤其是听独白回答问题中,学生能先根据材料完成一定的任务,图表中连线,记录相关数字等,顺利完成相关问题选项的选择。

(3)听后阶段,提炼总结,培养概括能力。

在2b部分的听后阶段,教师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这四个情态动词的不同用法,最终请学生分享讨论结果,并展示PPT归纳总结(如图九)。

设计说明:在前面所进行活动的基础上,学生能在语境中感受本课的目标语言,在课堂结束前有必要请学生自己进行信息整合,整理并归纳总结出要点,以提升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4.从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视角解读听力文本并设计教学活动。Go for it 教材听力文本涉及话题广泛,信息密度高,语言知识丰富。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话题,教师可以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目标来解读、处理文本,构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情感渗透的课堂,从而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活泼开朗的个性,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他人合作,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本课的两次听力训练后,学生能清楚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根据文本内容要引导学生不要乱放自己的物品,养成有序管理自己物品的习惯,同时倡导拾金不昧的优良品德。因此,在1b听力训练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涉及的人物都太粗心,没有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同时,在2b部分拓展活动结束后即本课的结尾阶段,教师在PPT上呈现谚语--- Although it rains,throw not away your watering pot与学生分享,同时赞扬同学们拾金不昧的优秀品德。

设计说明:基于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方面的文本解读,在课堂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要正确管理自己的物品,不要随意乱丢,同时在捡到别人的物品时,能积极主动地寻找失主,归还给物品的主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总结与反思

本堂课的输出阶段,学生运用所学的目标语言,学会了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除了在口头表达方面了解了学生对目标语言的掌握情况,还落实到笔头练习,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下课前两分钟,教师下发一份小讲义,练习的主要内容反馈了学生对目标语言的掌握情况,以下是练习结果统计:

1.― Do you know _____this dictionary belongs to?

― Let me see.Oh,it’s mine.

A.who(23.7%) B.which(2.6%)

C.where(0%) D.whose (73.7%) (正确选项:A)

2.― Good morning.I’ve got an appointment with Mrs.King in her office.

― Morning.You _______ be Mr.Jones.This way,please.

A.will(0%) B.must(94.7%)

C.can(0%) D.might(5.3%) (正确选项:B)

3.The Greens haven’t lived here for very long.They ______ know many people.

A.can’t(73.7%) B.mustn’t(15.8%)

C.needn’t(0%) D.shouldn’t(10.5%) (正确选项:A)

4.--- Does this tennis ball belong to ________?

A.Mary’s(0%) B.Mary (100%) (正确选项:B)

5.--- It __________ hers.She never plays tennis ball.

A.mustn’t be(7.9%) B.can’t be(84.2%)

C.can’t belong to(7.9%) D.could belong to(0%)

(正确选项:B)

随堂练习的结果表明,除了第1题学生答题情况不尽人意,其它四题的情况较好,而第1题考查的知识点也不完全是本课的重难点,有待在日后的课堂中把这个知识点再强化处理。因此,以上的教学实践和随堂练习表明,本堂课在教师多元解读听力文本的基础上,设定了确切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不但引导学生掌握了本课的语言知识要点,培养了听、说和读的技能,渗透了听前根据图片预测、听中速记、听后概括等学习策略,还渗透了情感态度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效地进行了听力教学的实践。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觉得有一些感受值得总结:

1.多元解读文本,关注教师自我提升。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教师自身首先要准确把握文本文字信息以及透过文字信息所反映的深层内涵;备课过程中,教学设计不要背离文本,活动的设计一定要基于对文本准确的解读;上课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文本所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那样的活动才是合理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2.多元解读文本,关注学生学习主体。文本解读应从学生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解读才是真正的“教学解读”。我们一定要了解到学生可能读到哪一层面,哪些地方可能是难点,从而确定教学的出发点。

3.多元解读文本,关注知识性和文化性的统一。解读英语文本不仅仅是解读当中的某几个词或短语,不仅仅是讲解这些词或短语的用法。多元解读文本,实际上就是文本解读的知识性和文化性的统一。不仅有利于知识教学、技能和策略培养,还有利于文化渗透、思维训练和人格熏陶。

总之,教师拿到听力文本后自己先解读,在多次反复听文本的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从学生角度解读文本,预设学生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解读文本内容方面不仅关注语言教学,也关注技能训练、策略渗透、情感教育等等,以这样的方式多元解读文本,设定确切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听力教学才会更有效。

参考文献:

[1]葛炳芳.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材料处理:解读与使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赖朝晖.例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1(4).

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范文6

【关键词】思维导图 文本解读 教学设计

一、引言

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过程也就是大脑思考和产生想法的过程。通捕捉和表达发散性思维,思维导图将大脑内部的过程进行了外部呈现。本质上,思维导图是在重复和模仿发散性思维,这反过来又放大了大脑的本能,让大脑更加强大有力(东尼.博赞)。文本是作者通过选择中心内容,组织篇章结构,构建语篇意义,表达核心思想的产物。文本解读则是读者对文本主旨和内容,作者意图,写作手段,修辞方法等的分析与解读。笔者尝试把思维导图融入文本解析中,帮组学生梳理文本信息,把握文本结构脉络,体验语言表达,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等,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案例设计

本课为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Module 3 Unit 7 Lesson4 Sea Stories 的阅读课,主要是通过叙事让学生了解一个海上故事,兼有抒情和议论表达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从生活经验和语言知识方面来看,高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不存在太大困难。但是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英语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英语思维比较欠缺,在英语表达方面的准确性差。学习此课的目的旨在读懂文章,了解作者真情,提升自身英语表达。备课基于思维导图,读前设置头脑风暴,激活学生背景知识。读中主要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背后信息,读后思索作者真情的流露。

三、教学过程

Step1读前――导入背景,关注文体结构

1. Presentation

What are we talking about today? 学生们看到标题 Sea Stories,能联想出学过关于大海的单词。

设计意图:激活了学生的背景知识,轻松导入本课主题,基本了解主题。

2. Prediction

四、反思与感悟

教师可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预测记叙文文本信息,逐步理清文章结构,搭建语言支架,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升入主题,激发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领会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笔者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记叙文的阅读教学中,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ξ谋窘行深层次解读,从而让学生通过阅读逐渐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可对于议论文,说明文等其他文体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