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范文1

一.沉浸式诵读,走进散文语境

散文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鉴赏文章的能力。通过沉浸式阅读,学生能深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初中语文课本所选散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我们通过沉浸式阅读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沉浸到大量而丰富的经典语言范例中去,让学生读出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文章的语境。

教学散文,要善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带领学生走进散文的语境。让学生在诵读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快速地把情感融入到文章中,欣赏散文中韵味。朱自清的《春》是初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的散文,其中描写花草在初春争奇斗艳的一段文字,孩子们特别爱读。教学中我们因势利导,把孩子们神奇的想象带入春天花园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小草、桃树、杏树等事物的俏皮可爱,想象“杏树”和“桃树”之间你推我攘的顽皮劲。学生在朗读中不自觉地沉浸在文章的语境中,想象出一幅幅有趣生动的画面,自然对描写事物的拟人手法有了兴趣。

诵读是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指导学生有兴趣地读,有目的地读,有收获地读,调动起学生的全部感官,让学生快速走进散文的语境含英咀华。

二、沉浸式赏读,品味散文意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单纯地教导学生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沉浸式散文教学主要教会学生品味散文中突显的人文精神,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融入到散文的情境之中。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励志和正能量的内容,文中主人公的奋斗历程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是一种难得的精神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坚强的人格。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描写了父子在离别时的感人细节,表现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和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之情。文中语言较为平实易懂,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父亲为他去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学生要感受到深藏在父亲内心的爱子之情,必须要反复揣摩文章的细节,慢慢品味父亲的背影的深层内涵。让人感动的文章从来就不是辞藻华丽的文字,而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包含着最朴实的情感。文章越是平淡,学生越是要把自己沉浸到文章情境中去,才能体会到散文中高雅意境。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是保证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把握好散文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这样学生才真正品味到散文的高雅艺术。

三.沉浸式体验,陶冶人文情怀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是一种学生和作者进行感情交流的体验形式。学习散文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陶冶生活情操。初中语文教师设计沉浸式教学环节时,要结合生活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沉浸式散文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善待万事万物。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范文2

一、初中语文散文“少教多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他对于实践性的要求很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育者往往采用的是“教为基础,先教后学”的教学办法,老师传授了多少,学生就接受多少。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过度依赖老师,造成了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的减弱,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一切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手段都应围绕着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开展而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加大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来,真正品味到散文作品的无穷魅力,成为语文学习的领导者而不是接受者。

二、“少教多学”模式让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课堂实现双赢

以前农民插秧,把秧苗插得很密,以为秧苗插得越密,收成越多,但最后总是事与愿违。后来有人把吃力地插秧改为姿态优美地抛秧,却带来了丰收。初看很奇怪:“勤劳”没得到相应回报,“悠闲”却享受着丰收的果实。细想想:密植插秧固然贯注了人们的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而抛秧为秧苗提供了充足空间,保护了它的自然生长。

以插秧来类比初中散文教学,过去大部分语文教师做着类似插秧密植的事情,以为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邓昌炎教授说:“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绝不是主角。”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会造成学生的思维限制,缺乏创造能力和实践本领,使他们不再想什么,不去想什么,懒得想什么。反之,让学生在类似“抛秧”的学习环境中,发挥天性和潜能,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实现了“少教多学”的双赢。

三、“少教多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是“少教多学”的前提。“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少教多学,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只要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学习,教师再根据课堂反馈,有的放矢,进行点拨,让语文散文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共享的过程。只有教师的观念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大胆放手,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才有可能让“少教多学”模式真正得到实施。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那么教学要做好“三转变”,即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能并重;做好“五让”,即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最终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创新。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的课堂上可以大胆地让学生默读、朗读,当学生品读到美文,产生共鸣,灵感大发时,老师便可以让学生提笔抒怀,在关键处加以点拨。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大大提高。

3.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语文这门学科开放性较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积极发散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创新能力便体现于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4.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真正体验。要确立“三个尊重”意识,即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些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实践;尊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削皮切块甚至做成果汁喂到学生嘴里。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范文3

[关键词]:

散文是“美文”,拥有强烈的情感宣泄,饱满的生命激情和优美的语言魅力,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几乎每一位阅读者都可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和灵魂慰藉的需要。它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感悟,在打动作者本人的同时,也同样打动着读者。正因为如此,它必然在思想、情思上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这也就要求解读者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与文本形成感应沟通。就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来讲,学生对此类文体的解读存在着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更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一是外在因素。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可提供的阅读资源严重缺乏,小学六年,绝大部分学生的手头阅读资料无非就是那几本简单得可怜的教科书,在这种情况下,理解文体所需求的文学知识的原始积累几乎为零,难怪阅读散文时,一大部分学生真的是如坠云雾,不知所云,更别说进一步的体悟和深层次的拓展了。

第二是内在因素。现在的独生子女几乎成了家中宝,他们的人身安全也成了保护重点,学生的活动空间局限在一个圈子里,家——学校——家。阅历少,理解难以达到一定的水平,阅读量少,难以积累,以至于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基于以上农村学生学习散文所存在的困难,坚持散文四步曲即“开、入、融、出”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力,提高他们的品悟能力。这四步怎么走呢,按笔者几年来的经验大致如下:

一、放怀心胸,敞开心扉

对文章的理解是无法一步到位,理解透彻的。它随着学生经验的丰富,能力的提高由浅入深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逐步提高。曹老说:“解读是读者向文本的敞开,读者把自身体验融注到作品的生活表达中——即表达意向、感情、心结、感悟和欲望的‘他人的世界’,解读者希望在对这种‘他人的世界’的理解和解释过程中,扩展自己的世界,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异已世界的意义”, “始者泯灭自我,澄怀静虑;终则主客消融,浑然一体。”面对文本,如果学生存着对抗心理,那么阅读教学必然走向失败。身为教师,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帮他们打开心结,使其能够欢悦地面对文本。

注重课前导语的设计。散文有的偏重于叙事,有的偏重于绘景,有的则偏重于抒情,根据不同的散文篇目设计不同的导入语。可以重图景描绘,巧妙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渴望。或者注重渲染氛围,用情感打开学生心扉。

二、入得情境,学有所法

生能进入阅读情境,了解文本,那么他们的心灵,思悟也必然进入一片美的天地。根据散文作品的规律,授予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则是进入情境的必经途径。怎样做呢?笔者以为:

1、学会解题

经验所知,文章标题很容易为学生所忽略,但实际上它包含的信息量挺大,有的取自于物,有的拟之以情;有的标之以情思。细读文章的标题,较容易提纲挈领般地直奔文章的中心。

2、学会把握线索

散文以“形散而神不散”来构筑全文,于是抓住线索成了理解文章的有益做法。记叙性散文重在情节的组织和铺展,可以从情节方面寻找线索。至于游记之类文章的线索则有可能是:空间的推移,时间的转变,移步换景等。而抒情性散文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从画面展开的层次或物的方面去寻找。

三、心物同型,文我相融

散文是一种至美的文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走进它描绘的情境,感受真情带给心灵的震撼,让作者的喜怒哀乐进入读者的心胸,引起共鸣,感同身受。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融入文本,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领略到散文的意境之美。

意境教学是散文教学中的难点,要突破难关,其实在于解读过程中的细节处理。许多老师都有自己的高招,在这,我只就几点深有感受的地方进行重点阐述。

1、重视朗读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那真是一大缺撼。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美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散文本是一种适宜朗读的文章,文章的情感抒发不同,指导的方法也就不同。

2、重视音乐的渲染。

乐曲是有声的力量,当它与文本散发的情调相一致时,对文本的理解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适合的音乐背景伴于深情的朗读,对学生是一种有力的直观的冲击,在这样强烈的情感氛围中,学生能自然而然的进入文本的意境之中。音乐的渲染虽有其独特的作用,但也不必篇篇都用,有选择的采用,才能做到使学生耳目一新。

3、咬文嚼字,欣赏语言。

浅浅地流于对课文走马观花般的理解是很难消融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必须直接地深入到文中,学会咬文嚼字,读出自己的味,感受语言的生动和情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描绘的意境。对于表现力丰富的字、词深入品析。比喻、拟人,象征、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共同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我们也就会跟着走进一片美丽的世界,认识一种新的生命,懂得对未来的满怀憧憬。

四、跨出文本,实现超越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范文4

(一)物理课上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主要是处理个人与自我的关系,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生命、真爱生命和发展生命。要以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为基础,才能更好的认识人类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更好的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最终达到生命教育的目标。在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用生活实际案例,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要接受生命安全教育,规范日常行为,加强并培养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从而能有效的避免危害事故的发生。在物理教学中最普及的知识是电力知识,它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安全,如怎样安全用电和噪声的控制,碰到路人触电或者在家因手上含水而触碰电源产生的触电行为要怎样有效处理,这些都是关于安全教育的。

(二)物理课上的生存教育

三生教育中的生存教育是关键,主要处理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存意识属于人生观和心理问题,它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存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物理教学通过对受教育者的生存教育,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生存的知识和技能,把握生存规律,学会判断并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物理知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好物理知识,对学生的生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了解许多自然现象,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同时造成的自然资源耗费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如能源与人类环境、电子产品对人类身心发展的影响、如何安装避雷设施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电灯、各种家用电器以及电脑的使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电力的知识都是从物理教学中得到的,如生活中用电的常识、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利用,又如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交通事故,在物理学中教师对车速与刹车后滑行距离的计算方法的传授能够帮助受教育者分析交通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生存能力,普及了生存教育。

(三)物理课上的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主要是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三生教育的核心。它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并树立正确的生活观。物理教学具有很强的试验性和实用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小实验,使学生能够亲自试验制作并展开调查并产生互动,直接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动脑和动手的习惯。初中物理教学中涉及生活教育的案例包括光的反射与折射、惯性、热学、电学、声学以及先看见闪电而后看到雷声的原因等,这些都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现象。其中电力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怎样安全用电;热力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海边及大森林一年气候宜人的原因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社会、对自然界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最终理解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二、结束语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范文5

关键词:初中物理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模式

一、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知识的更新速度和频率也在不断的加快,各层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传统式的教育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当前教学的需要。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并且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基础学科[1]。无论就理论知识还是其针对实验知识而言,都比较繁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果仅单纯采用传统的“粉笔和黑板”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记忆不牢固,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也得不到锻炼。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和动力,以至于影响教学效果。在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盛行的背景下,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可以弥补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在各级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一般来说,现代教育技术具备了以下特点:

(一)教学模式的先进性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采用的“黑板+粉笔”的结合,利用这种教学手段,处理静态的文字信息基本上可以胜任,但是当要处理动态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的时候,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处理此类事件,那么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2]。

(二)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处理的静态的、平面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引入现代化教育技术,可以极大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如通过多媒体展示物体动态变化的过程,利用网络处理在线的信息,利用视频技术解决课堂教学时间上的不足。

(三)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来处理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的应用,这样可以极大的丰富物理教学的内涵。通过这种方式,在课堂上,不仅可以传递静态的文字信息,而且还可以展示动态的图像、动画等信息。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 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物理理论教学

1.丰富教学资源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基本能处理的都是一些静态的文字信息等,借助于现在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动态的展示图片和文字信息,而且还可以展示音频和视频等信息,这样使得课堂的教学信息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具体和简单直观的特点。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深层次信息和教学内容。

2.节省教学时间

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可以减轻教学的教学工作量,而且可以方便教师在课堂上处理动态的事件。这样不仅可以将教师从繁杂的表格、图片和图像的绘制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也为学生节省了大量的宝贵课堂时间。

3.营造教学气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物理这门课程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还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学生学起来有时感到枯燥无味。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任课教师仅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无法得到很好的提高。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如果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融合,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技术等,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打破教学限制,而且还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3]。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1.推动物理实验的教学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物理既是实物理学习的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4]。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来展示物理现象,对于推动物理教学发展,揭示物理研究本质,都要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实验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或者有的实验操作时间要比较长,这样往往会使得实验无法实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模拟技术可以真实模拟实验的全过程,展示实验的结果,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2.突破物理实验的限制

在诸多的物理实验过程中,有时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一些实验操作在实践过程中无法真实的展现,这样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遗憾。如果我们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来模拟实验的过程,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在人教版的初中物理中有个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实验,在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由于会受到光线的作用影响的限制,在实际实验中,最终展示的效果不是很明显,这容易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误会。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模拟展示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使得实验的效果与课本中的理论相符合,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知识。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物理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合理的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学过程中去,在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融合的进程中,要坚持两者并进。要到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融合,使之相互补充、互为促进。

参考文献:

[1]张友华.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相关问题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11,(03):11-12.

[2] 万江琴,万里勇. 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研究[J].新课程.2012,(08):158.

[3] 栾孟贺.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05

[4]宁宇.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J].现代阅读.2012,09:103.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范文6

一、努力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和韵律美。

节奏与韵律从美学角度看,属于形式美的两个关联范畴。所谓节奏,是指事物运动中有秩序的连续性的变化;节奏中融入一定的主观情调便构成韵律。教学节奏与韵律指的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变化、秩序和韵味。在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生普遍已经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许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在应试能力上有应急型的提高,寄希望于大量的练习。这就势必压缩课文的教学时间。为了赶进度,对许多课文只好采取“匆匆过场”的办法。本来应该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应该让学生谈谈感受、提提疑点的地方,统统被取消了。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有的教师对难句难字、重点要点一讲到底,学生的听课,就是记、记、记,根本来不及思考,神经处于高度紧张之中,脑子几乎成了任人驰骋的跑马场。虽然偶尔也有几次提问,但由于学生不在状态,教师也没有这个耐心,结果成了虚晃一枪的形式。这样的课堂,好似一首用高音一唱到底的歌曲,毫无起伏的节奏,更谈不上有什么韵律,平板一块,自然无什么美感可言,学生精神疲惫亦在情理之中。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中努力创造出节奏与韵律,是在知识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艺术美的熏陶。好的教师是一首诗;好的课堂教学活动也是一首诗,具有无穷的魅力,给人以节奏的品尝、韵律的回味和美的启示。当然,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创造艺术氛围,必须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课堂气氛。例如:情感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要同学生感情上收放抑扬的节奏感相应;推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要同学生逻辑上起承转合的节奏感相应;沉闷的课堂气氛(即沉闷的学生群体),要适时给出飞扬的鼓点,噪乱的课堂气氛,要适时给以溪流般的清静;以激昂的语气导入课文,到一定时间要及时收抑,放缓节奏,以退为进,保持弹性,为后面的“东山再起”作好准备,要处理好教学的起、承、转、合、轻、重、缓、急,使教学过程具有诗歌朗诵般的韵律而不至于乏味。

二、积极创设语文教学的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指的是主体(观)与客体(观)之间一切矛盾的消除和相互间的充分融会,以及融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物(人)我无间、浑然一体的境界。引申到教学艺术中,意境指的就是教师之教、学生之学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四者之间矛盾的消除及由此而融铸出的一种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美的教学境界。一堂课如果上出了意境,就可以说达到了教学的至高境界。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教出意境呢?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如下几点:

1.要保持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列宁就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如果教师心里没有对学生的爱,只是为了应付上课任务才跟学生打交道;如果学生觉得与老师有心理距离,或者只是为了考个好分数才专心听课,对老师没有真正的感情──这样的心态,这样的师生关系,连较深入的心灵沟通都做不到,更谈不上心心相融的教学意境了。其次,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十分熟识。不熟识则不能消除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教师与其知识若熟识到了合一的境界,则可在教学过程挥洒自如了。

2.要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新课程要求师生互动,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多姿多彩的个性,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处于一种很自然很和谐的状态,乃至于在自然和谐的互动中使教与学及教学内容悄然融为一体。例如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学好语文中的情节性内容,放手让学生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自己也参与到其中去,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于是,教师之教、学生之学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四者合而为一,原本单调枯燥的语文学习就在师生融洽无间的游戏氛围中、在笑声中濡染上了美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