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区别范文1
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对新的学习充满热情和好奇,有自己新的目标,新的梦想,渴望在新阶段的学习中一展身手。然而在实际学习中,他们却普遍表现出对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对于高中语文学习感觉力不从心,成绩下滑,于是茫然失措,丧失了新阶段语文学习的信心。教学过程中由于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不一致,必然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差别,这就需要初高中教师改变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讲究师生民主平等,重视科学探究的指导,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高中阶段则更多采用的是“满堂灌”“满堂问”这样的教学方式,跟学生以前所接受的教学方式不一致。因此,高中教师应该继续在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积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鼓励学生质疑
在起始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教导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教师还要找准初高中教学的衔接点。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更高,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二、教学中注意知识的衔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是系统性的,语文知识本身是有系统序列的,语文教学的进程也是循序渐进逐渐加深的。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没有从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有序性要求出发,及时灵活地调节语文教学各要素、各教学环节组合及作用的方式,而导致的学生学习困难、教师教学艰涩,致使整个语文教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我们根据教材内容来安排教学,教材是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年龄特征的不同分阶段来编排的。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拓宽学生知识面
在初中阶段教师主要是疏通知识,讲清要点。由于课文比较短,常采用讲读、问答的方法。到了高中阶段,应该指导学生由过去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对课文深入、细致的阅读分析上来,对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多用一些分析、讨论、启发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愉悦,得到提高。学习方法的衔接:初中语文教学,首先要扎实教好本学科的课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文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此还是要立足于课本。那么,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课后及补充练习,一般来讲,平时的测验考试就基本不成问题了。而高中阶段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高考,从高一开始就应逐步进行高考模拟测试,这些考试按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主要是以考学生的能力为主”,在大纲和考试要求的范围内什么样的题型都是允许的,而且都是符合情理的。这样随着知识层次的加深、知识容量的扩大、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就应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包括自学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改变过去局限课文,靠老师帮助辅导甚至猜题的不良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把高中语文学得更好。
四、及时与学生交流,锻炼学生意志力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班级,由不同的教师任教,学习的情况不可能是一样的,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仅在教学目的、内容、方法上采用一些衔接的方法,还应在心理、意志、性格的培养上根据高中生的特点来加以指导,积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创造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适应高中语文教学的条件。性格是指人对现实具有评价意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个性中最鲜明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逐渐发生和发展的。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与学习,增加融洽性和相互的友谊,共同学习。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衔接问题;高中语文,新方法
高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段,对教材使用、教学要求与考查方式上较初中都有很大不同。在语文学习方面,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之间有一个较大的跨度,无论是从学习难易程度还是学习范围来讲,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提高。高中知识是初中知识的一个飞跃,因此做好两者间的衔接工作是高中教师们长期研究的主题。
一、做好高中教学新方法下的衔接工作
1.思想方面
学生从小学开始进行语文学习,从小学的说话、段落组织到初中的文言文学习,9年的教育让学生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由于语文这门学科很难从教材上发现初、高中的区别,许多学生在升入高中改制后发现其实高中语文教材与初中的差不多,就此在思想上放松了对语文的学习。实际上,高中语文学习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所选课文都是结合了时事政治与传统思想的,是对初中语文的一个深入化探究的过程。教师们要正确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让学生认识到高中语文对自己品德、智力的有效帮助,认识到良好的语言能力是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对高中语文的错误看法,在思想上提高对语文的认识。
2.知识衔接方面
高中的知识结构比初中更加复杂、更加系统,因此要让学生有一个衔接的过程,借助初中知识来学习高中语文。
(1)每位同学对自己学过的语文知识都进行一个系统化的查漏补缺。
(2)以座谈会的方式,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一些疑惑,要做到心中有数。在高中课程开始时,要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在此基础上去学习高中新知识没做好知识的衔接工作。
(3)教师在课程教学上,要将教材“吃透”,找准初中语文与高中的衔接点,尤其注意阅读与写作的衔接。要以旧引新,进行自然的过度。
3.学习方法方面
初中生由于自身年龄、受教育情况的限制,在自觉性、独立性、依赖性上较差,若仍旧沿用初中学习方法,会对高中学习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1)教师要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初中语文教学多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的接受知识,而高中语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做好作业、复习、听课环节。
(2)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及时转变,在高中学习中,要让学生形成复习、预习的、摘抄、背诵的习惯,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这都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
4.写作方面
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一般是以记叙文为主,议论成分较少。高中的语文作文要求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记叙文与初级的议论文,需要在文中表现出一定的思辨能力。一些学生在初中时写作优异,但在高中之后就有“江郎才尽”的感觉,这就是写作教学在衔接上出了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指导:
(1)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像是一些文艺评论、短小杂文等,阅读的时候要培养摘抄的习惯,将一些精彩语句摘抄下来反复研读。
(2)加强议论语言的训练。议论文的写作不同于记叙文,在描写语言方面有着自己独立的词汇系统。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这类语言,对其意义、用法能够很好地掌握。其次,对于常见的议论句式要了解,这样才能提高议论文的学做能力。
(3)在衔接时期,可以多写一些随事件的议论文,以“一事一议”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论述能力与分析能力。
二、衔接基础上的新教学方法
1.以人为本,树立信心
高中语文是初中阶段质的飞跃,对于学生而言,会产生一定的畏难心理。教师应该正视这种现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在信心的树立上,教师要以身作则,每天以饱满的情绪进行教学,保证学生在课堂上也充满热情。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设计好问题难度,分层次的向学生提问,并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一段时期之后,学生在语文上的自信心就会在这种积极心态的帮助下培养出来。
2.深层激励、强化动机
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高中的语文学习是一项艰辛而复杂的过程,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必须从高中语文增长知识才干、提高人生品味与其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些方面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层动机。期间,要让学生将这种学习动转换成动力,推动学习的自主性。
3.衔接教法,学法指导
在教学方法上,高中语文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课程的教学,还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工作,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活跃思维、高效训练以及总结规律的习惯,让学生能够从观察中自主发现事物发展的有关规律。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初、高中语文之间的衔接性,认真研究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之间的联系,用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去指导学生,尽量缩短学生的适应周期,完善教学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翠玉.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10.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区别范文3
一、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解读)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不理解读物的意义,就不可能从中吸取文化科学知识、交流信息,无法通过阅读提高 思想认识、陶冶情操,更谈不上学习语文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理解性阅读以认读为起点。“用眼睛辨识文字,了解文字所表示的语言意义叫认读”(《阅读辞典》第113页)。作者从客观事物中获得认识再用文字符号编码,过程是物——意——文;读者则要解读文字编码, 获取意义,从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文——意——物。阅读用汉字书写或印刷的读物,首先要正确 辨识汉字的音形义,即“解码”。刘国正同志强调指出:识字(按六书组成的方块字)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 个起点和基点”,“阅读教学要把识字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学的识字教学急待加强”,是非常中肯的 。
理解性阅读既要微观理解,更要宏观理解。微观理解指对读物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章节的局部理解 ;宏观理解指对读物整体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社会价值,乃至作者的全面理解。只扣字词句、见树不 见林不是真正的微观理解;撇开字词句、天马行空地架空“分析”,也不是真正的宏观理解。理解性阅读包涵 文字——意蕴——文字和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两个双向运动过程。
理解性阅读应以感受为前提。叶圣陶、吕叔湘先生强调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语感)是语文教学“最要紧 的”“首要任务”。王尚文同志据此提出了“感受重于理解”的观点(《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已引起普 遍重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训练提出18条要求,其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各条,反映了中学语文教 学界对培养语感重要性的共识。但如何落实这些要求,目前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
二、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赏读)
中学阅读教学应该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1986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首次对高中生提出了“初步具有 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明确要求,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 的能力”。最近庄文中同志主张:人教社版的初高中语文课本都编有文学作品单元,“应该上成文学鉴赏课” (见《语文学习》1995年第2期)。目前在全国各地试用或实验的其他中学语文教材也都有单独编排的文 学作品单元,重在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
中学生欣赏性阅读的对象不应限于文学作品。其一,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欣赏课文中优美 、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前一条显然包括记叙真人真事、说明客观事物、论 说事理哲理、社会交际应用的非文学作品在内。其二,选作课文的古今文章,内容上含有自然美、社会美、艺 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则具有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等美的因素,阅读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 生去欣赏、品味。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许多并非文学作品,或者不是安排在文学作品单元里教学的,但都应培 养欣赏性阅读能力。
中学生的欣赏性阅读目的在于借鉴。成年读者欣赏优美有趣的读物,从中获得身心愉悦,阅读本身可能就 是目的。但中学生除此之外,还要借鉴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思路,表情达意的 技巧,从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门径。
欣赏性阅读的潜在功能是提高中学生阅读的品位。课文经过精心筛选,多为名家名篇,时文也大都文质兼 美,中学阶段学生阅读四百来篇课文,无形中为他们选择读物树立了一个高标,有助于他们课外阅读时舍弃或 抵制那些观点偏颇、结构凌乱、故事雷同、文字拙劣、品位低下的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
三、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研读)
研究性阅读有不同的层次。编辑审稿、主持人播音、导演演员读剧本、专家学者写论文,都要作一番研究 性阅读。中学生的研究性阅读,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作较为深入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
研究性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中学阅读教学与成人个体阅读的显著区别,在于课堂上 同时存在两种阅读主体,即教师个体和学生群体。一般来说,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欣赏水平高于学生。如何使学 生的理解欣赏水平提高到教师的高度?传统的作法是讲解分析,即教师把自己的(或从教参中抄来的)阅读体 会和盘托出,奉送给学生。实践证明这样作费力不讨好。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去探寻 、研究、思考,发挥每一个阅读主体的创造精神。如果引导得当,学生群体的阅读水平有时会超出教师个体, 达到意想不到的广度和深度。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研究,有助于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 维能力。
研究性阅读的核心是质疑,即提出疑问。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 “学则须疑”。义务大纲要求初中生“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是对传统语文教 学精华的继承。课文反映了什么内容,是否真实,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无更好的写法,语言表达有哪 些特色,有无更好的表达方法……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才有可能提出自 己的看法。在中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的能力,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解读——赏读——研读,是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三个基本层次。当然对高中生的要求应该比初中生更高。
四、中学阅读训练的重点和序列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区别范文4
1.学生方面。初中语文由于教师过于侧重背诵,导致学生只是为背课文而背课文,不去理解和体会,不深入分析文章的内涵。学生学得粗浅,中考要求也低,导致高一新生普遍存在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严重不足的问题,这就与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相矛盾。语文新课改的力度大,要改变以往几十年沿用下来的教学体例,要大胆引入了专题和模块教学,使语文教材的面貌焕然一新,可问题在于专题和模块教学要建立在初中学生扎实的语文学习基础之上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学情和目标的差距,这就给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带来很大困难。
2.教师方面。新课程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学科编写体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以专题为单元的模块体系所带来的教学内容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会给人一种支离破碎感。如第一册的第一单元就是较难的诗歌单元,而第二单元又是学生感觉困难的文言文单元,这让习惯于旧教材知识结构与体系的教师一下子茫然失措,疲于应付。
3.教材方面。优点突出,比如文章正文与课后补充相补充,资料丰富。缺点同样明显,大段的文字表述有时缺乏连贯和统一,或者表述含糊不清;学术化、成人化倾向严重,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古诗十九首、古诗体例、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等概念,教材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使得教师不得不留出大量的时间处理,否则学生很难理解。再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文言句式,内容就会涉及初中语文教学,而初中中考又不考,所以高中教师就得先完成初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问题,课时减少单任务量并没有减少。讲还是不讲?讲影响教学进度,不讲影响学生理解。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最普遍的问题就是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进度慢。
二、对策与措施
面对问题与困难,一味地抱怨于事无补。我们首先应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即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和准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求面面俱到,而是大胆合理整合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集体备课,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第一步备课程标准,力图科学完整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第二步依据课程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对于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或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不讲,或少讲;对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的重要内容,就要增设背景材料,辅助学生学习,重点内容要讲充分,讲透彻。比如刚才提到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的文言句式问题,教师要先讲句子成分,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和探索。
2.设计学案。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给学生课前布置探究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调动学僧的积极主动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3.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应力争做到三个不讲: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不讲;学生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讲;讲了也不会的问题不讲。同时,教师应贯彻三个必讲原则,即“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问题必讲”。通过改变观念和制定措施,我们逐步走出困境,课堂教学也会变得越来越流畅。
三、尝试与探索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审视课程资源,要敢于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的观念,学会“用教材教”。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积极尝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革新与探索。我们要大胆取舍,整合教材。比如,去年在五县赛课中,我接到任务,准备一节新授课:“一轮复习中的诗歌炼字专题讲解”。新授课如何上,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如何体现学生的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是设计这节课的重点突破的地方。最后,我选择以合作学习作为实现这节课课程标准要求的方式和途径。然而,合作学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并不是十分了解,更不要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在短暂的准备时间内,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在我们全体语文组教师的帮助下,我拿出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但在试讲时,从课堂看有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但实质上,合作学习活动知识流于形式,真正的意义并没有得以体现,合作学习活动只是形式的、粗浅的、缺乏价值的。究其根源,课本给了大量的信息,内容庞杂,头绪繁多,学生忙于应付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缺乏思维的真正激活。于是,我将前面学过的几个专题进行了整合,引申出炼字题的一般模式,然后结合本节内容,设计出几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讨论分析这样的设计模式是否可行,允许合理修改。在认可接受的基础上,学生运用这一模式自行解决问题。通过课后交流,这一思路获得好评,这一探索也得到其他教师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