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 音乐教育 身心健康 大学生

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让大学生们对就业、人际、考试、恋爱、经济情况等一些人生问题产生一些焦虑的情绪。虽然焦虑的情绪在某种情况下对青年人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意义,但如果焦虑过度的话就会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把焦虑看做是一种情绪,就是把焦虑看做一个人对所经历的因压力而产生的一些主观感受,如紧张、担心和忧虑,那么焦虑就与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有关联。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情绪,焦虑已经成为了一种压力反应机制。音乐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一、我国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现状

1.焦虑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焦虑作为一种情绪是有物理表现的,它常表现为体温变化的急剧、口干、尿急、食欲不振、发汗及瞳孔放大等一些反应。有专家对焦虑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就是:首先,外部和内部的刺激产生了自我过度膨胀的情况发生;其次,自我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受到外部或者内部的过度刺激;最后,当受到以上所说的这些刺激的时候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来进行自我调解和克服。有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有百分之十的人患有焦虑障碍。张鸿懿认为,焦虑的状态可以是突发的,也可能会缓慢地发作。一个人如果患有焦虑症,常常会感到恐惧、有一种很难忍受的不适感或者说不出的紧张感。所以,患者会整天地忧心忡忡、坐立不安,觉得灾难就要发生,自己就要大祸临头,或是担心自己会患一些不治之症,会死,或是意识到自己的精神有问题,又担心自己会失控、精神错乱。有时也会因为内心的过度恐惧而发作,会有惊叫、拉着别人不放或呼救等一些表现方式。

因为情绪极度地紧张,患者常常出现满脸的哀愁和忧伤。他们注意力极度地不集中,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不能正常进行日常的工作,记忆力也减退,同时还会有胃肠和心血管系统及生殖泌尿系统等方面的症状,会有失眠等症状产生。但是,焦虑不会让人有智力的方面障碍。

2.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

因为身心的压力和生活变化,大学生在成长和成才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心理方面的困惑。专家们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生理疾患、情感的挫折和家庭的变故,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是造成大学生情绪反常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的原因。

学习和就业上的激烈竞争是所有造成大学生心理方面问题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都会有感到学习压力过大的时候,如果他们能够很好地释放,那么精神就会好些。但如果他们不会对这种压力进行释放,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的紧张下,就很有导致心理问题产生。另外,大学生会因为恋爱而造成一些情感上的刺激而诱发心理问题的产生,恋爱上的情感波动会成为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的诱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由于父母对独生子女教育的不当,造成他们自私任性、缺乏合作精神,又不善于交际,这些特点不但容易引起大学生不良情绪,更易导致暴力倾向的产生。

二、音乐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自二十世纪以来,心理学和医学及教育学中就已经有了用音乐来影响人类的情绪的研究。实际上,音乐对人身心健康的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很早以前就被人们所认可。在古埃及的传说中,疾病是由于人类的某种违反规则的行为或者某种罪孽使神给人类降下的刑罚。所以,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除了要摆设供品外还要演奏音乐,以平神怒。

1.音乐影响人的内在的感情

音乐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可以治疗人的情绪疾病的工具,是由它的某种特性来决定的。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自然表达,所以,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天赋和本能。就好像夏天的雷声会引起人的恐惧,而母亲的歌声和轻柔的话语会让婴儿安静下来。所以,音乐可以影响人的内在的感情。

2.音乐有强健人的心理和身体的功能和作用

这是音乐对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可以起到某种作用的结果。这种作用通过物理作用与心理作用实现。首先,在物理作用上,音乐可以影响人的生理功能,是通过音响来作用的。声音的形成是由于声波的振动,它是物理能量。音乐是声波按一定频率的振动,当它作用于人体时可以和体内的生理系统产生共振,从而协调各器官的节奏。这种协调对身心的健康都是有利的。同时,音乐的声波又作用于大脑,让大脑神经处于兴奋的状态,大脑神经会影响体液的调节,可以让人体分泌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激素,调节血液的流量,促进血液的循环及肠胃的蠕动,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其次,在心理上,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绪。音乐的节拍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理节奏,可以与之达到和谐,所以,音乐对人的生理节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三、结语

优美的音乐可以升华和净化大学生的精神,让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们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需要,选择不同的音乐来调节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功能,开展音乐活动,来引导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让他们成为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很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姚海燕,孙文钟.战国楚竹书简《性情论》的乐教思想与现代音乐疗法[J].中医药文化,2006-5.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校体育 心理健康干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14--03

1 前言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英国心理学家英格里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而麦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可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然而,许多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正如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l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深刻的痛苦”。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各个环节增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逐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及效果,是其他任何方法和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为此,本文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体育这个角度来探讨如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渗透和干预。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各高校逐年的扩大招生,大学生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经济等方面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导致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大学生在生理上的发育已基本趋于成熟,但许多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完善却存在滞后现象,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他们已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弱势群体。2001年,国家教育部对全国17.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23%。而另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23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2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

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的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上升趋势。此外,据国家教育部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高校都有数十人自杀;近几年来也接连发生大学生自残自虐、伤害同门等事件。上述的一系列数字和事实,迫使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维护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是学校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2.2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扩大招生,导致大学生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高校只注重知识整合技能的传授,忽略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处于边缘化、零散性的状态;高校缺少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缺乏专业人员,导致学生的不良情绪无处宣泄,而更多地在网络游戏中寻求安慰;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较少,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标准还不够实际。

2.2.1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连年扩招,导致学生的竞争压力日趋增大,加之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突变的发展时期,缺乏对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正确认识,对心理问题疑惑、曲解,有时甚至回避、抗拒,缺乏正确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也缺乏进行心理调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2网络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特别是男生长期的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忽视了现实生活,导致人际关系不良,性格内向孤僻,协作精神比较薄弱,偏执抑郁等;同时,在人际关系出现紧张时不是采取积极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而是采用网络游戏中的残忍手段解决问题,导致惨剧的发生。

2.2.3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纲、教材大多是作者自己处理的案例的介绍,尚未总结出深层次的规律,导致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是那些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对那些天才学生,如何更好地开发其潜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达70%以上。说明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心理辅导认识较少或不了解的人占60.4%,只有6.7%的学生对此有较多的了解,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缺乏力度。

2.2.4社会的参与、家庭的配合相对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的参与和家庭的配合,社会上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特别是资深的心理医生应定期对高校的心理辅导机构进行培训,定期到各高校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以补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不足;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的配合,来自家庭的关心和温暖能够缓解学生的竞争压力,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3 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和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学校体育主要是解决体质问题,现代社会对人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人格方面和体质方面的高度综合和完美结合。

3.1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和影响

3.1.1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科学的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骨骼的健康成长,使身体正常发育,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健康正常地发展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拥有了强健的身体,才能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1.2高校体育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等特点,要完成一项运动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学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紧张、激烈的对抗产生一定的心理负荷,它要求参加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意志努力,克服自身生理、心理与运动项目和环境的矛盾,完成预定任务,而在这一过程中,意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3.1.3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体育教学具有群体性和公开性,个体在群体中不会失去个性,且他的心理、行为都将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体育教学与运动实践对人的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它对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发展社会交往性具有明显的作用,学生个性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学与运动实践对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3.2学生体育社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和影响

3.2.1有利于促进人的社会化

各种学生体育社团就像一个个的微型社会,大家在这微型社会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遵守各种规则,这种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会迁移和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规范意识,促进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遵守,培养社会角色认同感,促进人的社会化。

3.2.2有利于扩大社会交往和协调人际关系

同一体育社团中的同学有着相同的体育兴趣爱好,这使得他们很容易在认识、情感等诸多方面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体育同伴之间的交往,可以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体育运动,放飞身心,建立愉悦的人际关系,以阳光的心态,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3

1 湖南省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

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包括日常劳动休息或者消遣,还包括饮食起居、穿着服饰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利于自身的调解,有利于扩大自身对外交往,培养更高的理想追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现如今湖南省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令人堪忧,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作息时间没有规律

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大学生自控能力差,不能严格的要求自己,作息时间不规律,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该上课的时候睡觉。有些大学生习惯晚睡晚起,每天都得到一两点钟才休息,有的甚至晚上通宵上网,校外过夜、网吧过夜、歌厅过夜等现象层出不穷。长期以往,必然会引起恶性循环,不仅自身学业毁于一旦,而且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引发精神类疾病。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必须引起重视。

1.2 日常饮食没有规律

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晚上睡的晚,所以早晨起的晚,往往来不及吃早饭就去上课,饿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吃些饼干零食类的食品充饥,有的学生甚至养成了常年不吃早饭的坏习惯;有的男生抽烟酗酒,暴饮暴食,有的女生注重外表美丽,不吃食物以达到瘦身苗条的目的,或是节约伙食费就为了去买漂亮衣服,这些行为都是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时间长了,会导致许多学生患胃病,严重影响自身的学业和生活。

1.3 缺乏体育锻炼

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自身体质,增添活力。但是随着现如今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占用了大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校内文体活动的学生总数明显不如以前,而且缺乏集体荣誉感。学生的身体素质直线下降,造成大学生长时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肥胖症、近视眼、心理素质差、抗压能力差等一系列病症随之而来。

1.4 沉溺于网络不可自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据了非常大的地位。大学生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使用主体,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能够非常快的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并把此应用于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而另一个方面,他们正在青春年少,易冲动,缺乏对事物正确的辨别能力,难免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成瘾、网络黑客、网络游戏社交、网络诈骗等方面。

1.5 抽烟喝酒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

全世界每年约有150万人死于与烟草相关疾病,“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语明确的写在包装盒上,但还是有很多大学生无视,认为抽烟“抽的不是烟、是寂寞”,认为这样很酷、很有“范儿”,就忽略了烟草对人体带来的伤害。而大学生喝酒的理由更是多种多样,各种“老乡会”、“生日宴”、“离别席”往往成为了大学生醉酒、酗酒的好“理由”,醉酒酗酒会造成人的思维混乱,影响人体新陈代谢,而且酒后滋事伤人的情况越来越多,一副 “天老大、我老二”的模样,使人变的更加野蛮、粗暴,喜欢惹是生非。

2 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健康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能够处于完全的安逸状态,不是没有疾病就代表着健康,身体不适、衰弱,精神紧张、忧虑等等也是不健康的表现。所以说,健康不只是单纯地涉及到大学生的身体方面,还涉及到心理、社会道德等其他方面各种各样的问题。概括说,健康是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此时大学生的思想也不断地趋于成熟,但是现阶段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和改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健康教育就是指高校通过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课堂教育以及课外实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减轻甚至消除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产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优化学习、生活状态。大学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能够树立健康意识,激励大学生尽快的远离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对健康有不利影响的,并能主动地趋利避害,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

概括的说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高校形成健康的环境;第二,提高以及维护大学生的健康,通过树立学习榜样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并能及时的改正;第三,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拜金主义思潮涌现,许多大学生感到生活压力大,健康教育可以缓解大学生身心压力,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的发生;第四,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增强大学生的自身保健能力,使大学生能够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3 健康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对策研究

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这是由于健康教育本身的特征决定的,因此,健康教育整体系统的建立应当从自身特征出发。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层次最高的群体,高校最为社会培养全面健康人才的摇篮,在高校中开设系统的健康教育课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两极化和多元化,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如何开展好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课程,对于改善当下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健康水平,减少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规范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对健康教育内涵的正确理解

在现代社会,健康教育已从单纯的生理指标提升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统一的概念。早在1990年,联合国世界卫组织(WHO)就已明确的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方面都具备,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大多数的大学生只知道健康对自身的重要性,但不能真正理解健康教育的内涵,盲目的认为只要身体好、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了,对真正健康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要切实转变大学生对健康的正确理解,这就需要高校更加正确的规范自身的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中开设有目的性强、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教学课程,不仅仅是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课时顺序的安排,还包括规定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以及个性的阶段性要求。对于努力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必须规范高校健康教育课程。

3.2 高校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展培养健康行为的教育

开设大学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应灵活多样,高校教师应注重对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自觉地认识到充足睡眠对自身胜利功能的帮助,努力让大学生认识到充足而且良好的睡眠可以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大脑细胞的能量和功能才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和储备,才能更好的运行,同时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升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使之更加爱护自己的身体,加强自身修养,还可以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对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亚健康状态,保证将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更多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3.3 开设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合理安排高校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

在对大学生课余生活时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对自己的课余生活以及活动进行合理规划,这样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生活规律,想玩就玩,想学就学的现象比较突出,更有甚者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玩上,课余学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课外活动时间都没有合理的安排。因此,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引导,高校通过组织更多的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壮大学校社团的发展,这样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之外可以更多的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文体活动,既可以在紧张的学习当中缓解自身压力,也可以利用一些文体活动增加生活乐趣、陶冶情操,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3.4 引导大学生放开心中顾虑,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例如:家庭情况、就业情况、婚姻情况等一系列问题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在高校中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或在辅导员中设立心理咨询就非常有必要。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减轻自身带来的矛盾和压力,开发大学生身心潜能,更能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更快的适应社会大环境。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课程或知识讲座,可以使学生放松自我,在遇到心理压力或挫折的时候,能通过活动调解法、激励调解法等一系列专业方法来调节自身压力,疏导不良情绪。同时要求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尽可能的早发现大学生心理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尽早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并正确的对待、疏导。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4

[论文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而高职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具有健身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起健心的重要责任。因此,体育教师应注重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创新,合理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体育教学的优化研究及实践活动,以进一步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和前提,只有正确认识和分析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通过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发生。

1.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症状的发生情况,笔者曾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随机调查及统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明显低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也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水平;高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男生,且在躯体化、焦虑、恐惧症状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来自农村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且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高职高年级毕业生存在中等以上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要大于高职新生,差异主要表现在抑郁、偏执及强迫症状上;高职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检测率为21.51%,其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偏执、强迫等症状。

2.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当代高职大学生不得不面临来自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经济、择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从调查中得知,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紧张的人际关系。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生由于性格上的缺陷,如以自我为中心、自卑、怯懦、偏执等,在社会交往中容易产生恐惧、愤怒、嫉妒,从而造成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其次,自我调控能力较低,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遇事不冷静,易感情用事,带有明显的生理早熟、心理滞后的特征,这个阶段很容易形成身心发展的失衡现象。再次,学业问题也是困扰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原因。有些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业压力过大,自信心降低,甚至产生失落和自卑感,继而引发精神紧张、失眠、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此外,就业竞争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难、生理缺陷等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

二、体育教学优化与高职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鉴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影响因素,以及体育教学的学科优势,我们要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优化体育教学,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干预,以期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

1.体育教学目标的优化与高职大学生发展水平的协调。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预见体育教学活动可能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及身心发展方面达到的目标,不仅要体现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而且也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然而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许多情况下教师习惯于把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作为唯一的目的和任务,从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目标。因此,在设定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科学合理地制订,把体育教学目标优化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而且其每个方面都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水平的协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的优化与高职大学生身心现有水平的协调。为使体育教学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有序地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现有的身心水平、实际情况,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改造和创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那些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发展、注意特点、意志表现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如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内容的开发,增设体育心理训练及拓展训练内容,注重传统体育养生理论的融入等。与此同时,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智力发展水平、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方式习惯等,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合作学习、模拟训练、创设情境等。

3.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与高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协调。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需要来进行组织、安排和设计的。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赖于良好心理环境的营造。而心理环境的创设主要在于体育教师能动性的发挥,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创设良好的生生关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打开心胸,释放个性,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协调。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5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首先在心理上不适应,环境也发生了改变,高校贫困生明显增多,经济困难,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方面及职业选择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尤为常见,当然也包括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变态以及人格障碍甚至精神病等方面的问题。

1 大学生目前的状况

1.1 心理方面的问题 据北京、江苏、江西、山东、广东、上海等省市的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跟踪调查,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 。 只有不足[1]1/5的患者得到了适当的治疗。目前 , 我国高校学生[2]违法犯罪的占高校总人数的1.26% , 而且每年的犯罪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种种数字表明,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制约我国人才的培养。

1.2 教育的方法有缺陷 中学时代老师手把手地教,教学的方法是灌输式,有监督和管理。而在大学教育是粗放型,没有监督和管理。大学课程内容多,要掌握规律,重在理解。如果仍按中学的方法,很难提高学习效率。

1.3 学习地位的变化 “曾经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有过辉煌的过去,而到了大学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的内容完全不一样,况且在大学人才积聚的地方,竞争激烈,有的学生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很快从优秀生变成一般生,甚至差生。

1.4 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 由于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学习的压力较大,加上父母的过渡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来到大学,远离父母,生活各方面需自己打理, 由于缺乏锻炼,自理能力缺失,变得茫然不知所措。

1.5 语言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又是来自不同的地域,生活习惯千差万别,语言交流非常重要,许多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很低。语言环境的变化,交流的不顺畅,不仅影响与人交流,更重要的是交往不顺畅。

1.6 经济方面的问题 现代大学生对生活费用的管理缺乏经验。条件好的学生大把花钱,挥金如土,上网、超前消费、计划不当、盲目消费等;而有的大学生家境贫寒,贷款学习,贫富的差别造成了心理的不平衡。

1.7 社会方面的问题 就业方面的压力。由于大学就业由过去的统一分配,改成自由择业,许多大学生毕业无法就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以致犯罪等事件的发生。

1.8 学校方面的问题 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队伍无论在人才和经费的投入上都缺乏足够的准备。只重视学习,只有学习好一切都好的观点。在高度发达的今天,心理教育、思想教育、医学教育、教育的体制和方法严重地制约着人才的培养。

2 讨论

(1)加强我国卫生工作队伍在人力经费的投入,大力培养心理医生,特别是增加大学心理师资人员的培养,把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整个大学时代的始终。(2)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出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处方,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解决。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3)重视和加强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不仅在于预防疾病、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降低疲劳、发展智力、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而且对于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4)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如文艺汇演、打球,参加体育活动,对心理承受力的增强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 可以增强参与者的自信心 ,并且可以培养积极向上、不怕艰苦和顽强拼搏坚韧的意志品质。(5)在生活上关照有实际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自我保健能力,强化自我保健意识。摒弃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性,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膳食和作息习惯,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6)要适应新的生活,首先要在心理上适应环境的改变,即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不断加以调整以适应环境;二是改造环境以符合人的要求。这就需要个体不断调整自我去适应环境。这里的调整主要是指调整自己心理行为的不适应部分,即扬长避短,使自我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顺利的完成大学学业,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帆用.营造快乐心情-应对21世纪“人类第二杀手”.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6.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 医学生; 心理;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293-01

大学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人格因素是影响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而心理素质能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大学生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一个特殊层次,既有大学生心理发展共性趋势,又有其职业定向的个性特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自身发展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工作中直接影响对病人身心健康的关爱程度。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因此应高度重视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阶段是人生走向社会的准备时期,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趋于成熟的过渡时期,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健时期,在这个成人化的过渡阶段,必然存在着较多的心理矛盾、感情冲突,在心理健康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等问题。

1.1 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因素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人群中,独生子女已占很大比重,因其很少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和心理挫折的考验,常常禁不起打击和挫折;其次,家庭经济的贫富悬殊,给许多大学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再者,大学学习方法的变化,带来了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等等[1]。对于如何处理好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素养、个性各异的同学的关系一片茫然,这些诸多因素可能就会引发心理问题如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失眠等。

1.2 高校多侧重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政管理,忽略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工作重心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政管理,觉得心理的问题应该要交给心理咨询中心,因此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此外由于高校扩招后辅导员人数相对较少,一个辅导员可能要管理百名以上学生,因此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大大减少,待出现了问题才去解决,从而无法充分发挥沟通和教育作用。

1.3 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有一些高校虽然建立了咨询室,但由于宣传工作跟不上去,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实质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主动求询的人很少。建立正规的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很少,有些学校即使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并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由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把心理健康教育切实纳入教育管理与素质教育之中,仅满足于应付教学评估,故效果不佳。

2 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门科学。它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2]。

2.1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同志特别强调大学生“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既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健全的心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培养生理、心理、社会方面都和谐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 我国的传统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突出医学专业知识学习,轻视心理素质的培养,许多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社会学科的选修课比较少,课程比较单调,造成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甚少。医学生成天埋头于医学知识的学习,不注意伦理道德修养,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导致部分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差,遇事容易走极端,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3 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对自身健康成长、成才、成功的极为重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好状态”。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过渡时期,促进身体、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3]。

3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及发展途径

3.1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和心理咨询活动 各医学高等院校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有相应的课时和师资,暂时还没有能力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可以分时段、分群体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医学生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医学院校各学科教师应普及最基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将其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学校心理咨询的重点应是发展性咨询,同时辅之以障碍性咨询。发展性咨询可分为需要咨询、成长咨询、成功咨询、创新咨询,引导学生成为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4]。

3.2 为新入校的大学生建立电子心理档案 医学生心理档案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特征(重点是人格特征)。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让辅导员和其他热爱学生工作的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使德育工作能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更注重人格特征[5]。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后,可以针对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生心理问题,安排专题报告,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给予集体的心理咨询。

3.3 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心理干预方法训练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医学生所学的许多课程都与心理健康有关,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在其他临床课程的内容中也大量涉及某种疾病的病因、治疗中的心理因素,这是医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加强心理干预方法的训练,使心理健康教育既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培养了学生心理干预的能力[6]。

医学院校应充分重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把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统一起来,科学地加强心理教育。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思考,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医学生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使之成为具有竞争意识,又有协作精神;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健康心灵的医学人才,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章成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374-375.

[2] 林涛,李旭良,魏光辉.试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3(4):52-54.

[3] 李站辉,李浩平,郭志强等.临床查房问诊教学与人文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5):90-91.

[4] 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