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资源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资源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资源管理办法

公共资源管理办法范文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校舍安全工程领导组是校舍安全工程的协调机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助纳入校舍安全工程的区属项目学校办理贷款申报工作;管理和监督项目学校基本建设资金的使用;指导和监督项目学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工作。

第二条区教育局为区校舍安全工程的建设主体,负责所有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资金使用。项目学校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主体,负责基建帐务处理、基建财务档案的整理、保管。项目代建企业受教育局的委托,对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管理。

第三条项目学校作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主体,应遵守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做好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第四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资金来源为省、市、区财政中小学校舍安全资金、银行贷款及其他渠道筹资(自筹、社会捐赠等)。

第五条校舍安全工程严格按照现行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使用建设资金。区财政局、教育局根据项目建设进度,下达投资计划。

第二章财务日常管理

第六条学校应根据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要求做好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指定专人负责,单独建账,做好账务设置和账务管理,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第七条项目代建企业应根据要求及时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的批准文件、中标通知书、投资计划、合同文件、工程结算书、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评审意见表、资金使用计划批复等相关资料,保证基建财务档案资料真实、完整。

第八条学校的财务人员应认真编制基本建设财务报表,根据区财政局的要求,在建设项目建设周期内,学校应于每月2日前将上月的财务报表报区校舍安全工程领导组办公室;每季初5日前应另外报送上季度财务报表;年终报送建设资金年度报表。

第九条学校应于每季初5日前对基建项目资金申报额、审批额和拨付额进行核对,核对一致后,编制《对帐表》,送区校舍安全工程领导组办公室备案。

第十条学校的财务人员每年1月10日前应按不同的资金来源渠道对上年的基建资金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主要指标有: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开行贷款的使用情况,配套资本金的投入和使用情况,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等。通过财务决算及分析,为下一年制订投资计划,合理安排资金,提供依据。

第三章竣工决算

第十一条项目代建企业和学校项目管理员、财务人员在基本建设项目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前,应认真做好各项清理工作。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的归集整理、帐务处理、财产物资的盘点核实及债权债务的清偿,做到“账账、账证、账实、账表相符”。各种材料、设备、工具、器具等,要逐项盘点核实,填列清单,妥善保管,或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处理,不准任意侵占、挪用。

第十二条项目代建企业和学校项目管理员、财务人员应参与竣工工程的验收检查工作,项目管理员、财务人员到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加强管理,杜绝漏洞。

第十三条项目工程预算总金额的10%做为质量保证金留存于区财政局。工程结束一年后无质量问题可支付质保金。

第十四条项目代建企业和学校负责编制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学校建设项目为多栋建筑物的,以各单体建筑物为单位,单独编制单项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待建设项目全部竣工后再汇总编制竣工财务总决算。内容主要包括竣工财务决算报表和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两部分。学校应在项目竣工后1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在竣工财务决算未经批复之前,原机构不得撤销,项目负责人及财务主管人员不得撤离。

第四章固定资产管理

第十五条学校应按照有关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

固定资产报废、新增等有关手续。

第十六条学校在进行固定资产报废时,应严格按照固定资产报废程序执行,及时报区教育局及区财政局批准,并办理相关手续。固定资产报废产生的残值收入应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纳入预算管理,不得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应根据财政部门审批文件及有关的正规发票及时调整固定资产账目,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第十七条项目竣工验收后,学校应根据区财政评审中心审定的决算金额增加固定资产,及时纳入固定资产管理并调整相关账目。

第五章资金使用审核支付程序

第十八条项目代建企业填报《校舍安全工程区属项目学校资金使用计划审批表》,经项目代建单位和项目学校双方签字盖章后报领导组办公室,同时报送中标通知书、合同等其它相关资料的原件、复印件一份。

公共资源管理办法范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办公室;作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85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电力公司作为我国重要的国有企业,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保证稳定持续发展,成目前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对电力公司办公室职能的充分发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电力供应模式的市场化,需要调整当前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结构,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整体的资源质量,为电力公司在当期的市场形势下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1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1.1 促进人力资源总体质量的提升

在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较为显著的问题,如管理方式不科学,没有遵循以人为本、以企业发展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导致电力公司的办公室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很多员工的优势和潜能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根据市场现状以及公司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在资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

1.2 节约人力资源投资成本

人力资源投资是电力公司的重要投资模块,尤其是在当前的电力供应模式下,人才成为电力公司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电力市场竞争的主要环节。因此,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强化个人专业素养,并形成团结和谐的办公氛围以及良好的竞争氛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员工个人优势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大大节省人才引进需要花费的成本。

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最大化发挥办公室作用

2.1 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随着现代化企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愈加受到重视。因为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一部分都属于人才竞争的范畴。人才是企业的直接生产力,高素质的电力人才,可以帮助公司取得市场竞争优势,提高项目投资和规划的合理性,减少电力公司的资源浪费等。因此,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个人潜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构建以人才培养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要关注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个人诉求,使员工更有归属感,以减少人才流失。

2.2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首先,考核标准要全面体现电力公司的发展要求。考核指标的设置要反映办公室员工的日常工作内容,不能片面化地只以经济指标最为考核标准。根据不同岗位员工的不同职责,制定针对性的考核办法,保证考核过程中的公平公正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考核标准时,一定要抓住能够反映办公室员工整体素质以及业务水平的关键点,提高考核质量,这是优化人力资源的关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考核指标定性和定量的统一性。其次,将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建立考核体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电力公司的人力资源质量,使办公室的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为避免员工日常工作中出现消极、懈怠等情况,要制定严格的日常考核标准。比如,将员工日常的考勤记录、人际关系等量化成分数,纳入年终考核成绩。这样可以从多角度了解员工的职业素养,提高办公司员工整体的工作积极性。最后,根据电力公司的自身定位,以及员工的职位类型和工作性质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如有些员工,虽然没有为公司创造出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在维持办公职能有效运转、促进员工和谐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这类员工也是电力公司急需的人才。

2.3 完善办公室责任制

为方便人力资源管理,要明确办公室员工的职能范围以及日常工作任务。这样一来,当某个工作环节出现问题的时候,就能及时找到相关的责任负责人,一是能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二是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心,三是可以避免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维持办公室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为提高员工对办公室责任制的重视,还要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出现责任事故的员工要给予相应惩罚,对于在责任制中表现良好的员工,要给予奖励。

2.4 完善员工培训制度

将员工培训作为电力公司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制定短期和长期培训目标。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量也日常上升。为更好地保证电力市场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办公室员工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电力管理和电力生产知识。完善员工培训制度,通过定期培训更新员工的知识结构,使他们提高对现代化电力市场的适应能力,并根据当前的市场特征,制订工作计划和发展目标。培训内容要和电力公司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参加培训的办公室人员,要在培训结束之后参加业务考核,一是检查培训结果,二是为后期岗位调整和职位晋升等提供参考依据。

3 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在电力公司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力公司为适应当前的市场形势,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持电力生产和电力销售的稳定性,必须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公共资源管理办法范文3

    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加快城市危旧房改造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京政办发〔2000〕19号)的精神,为了进一步做好我市危旧房改造工作,现就危旧房改造中的几个具体问题通知如下:

    一、危改区内居民购买就地安置住房的税费项目、税费标准,以及交纳公共维修基金,均按本市职工购买公有住宅楼房的有关政策执行。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在居民就地安置住房过程中增加收费项目。

    二、危改区内安置住房的买卖合同文本,由各区比照经济适用住房买卖合同,结合危改区的具体情况制定。

    三、危改区内居民购买就地安置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担保委托贷款的,办理抵押登记时,先以买卖合同做抵押预登记,并在买卖合同上进行抵押注记,房屋产权证正式发放时,再依产权证办理抵押登记。

公共资源管理办法范文4

为充分发挥产权市场在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综合性区域投融资平台作用,促进我市产权市场健康快速发展,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结合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提升产权交易市场功能,对我市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切实发挥好市产权交易中心作为多功能的市场平台,在我市国企改革、源头治腐和投融资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各有关部门,特别是主管领导和业务人员,要认真学习领会《意见》精神,熟悉和掌握各项具体规定以及操作方法。今后,凡涉及国有资产和公共资源转让的,均要进入产权市场公开交易;非国有资产能进则进、进则规范、操作透明。

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一律进场公开交易

市产权交易中心是我市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唯一指定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市属及各区、县(市)所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必须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市产权交易中心公开进行。市产权交易中心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现有的协议转让、拍卖、招投标以及网络竞价等交易方式基础上,不断创新交易方式,为企业国有产权在转让过程中实现保值增值创造有利条件。

三、公共资源项目统一公开进行市场化配置

按照市监察局、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关于认真做好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的通知》精神,市政公共设施的户外广告设置权、依附于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所从事的项目经营权、执纪执法部门罚没物品的处置权以及公路客运、公交线路、出租小汽车营运牌照等特许经营权等各类公共资源项目必须进入市产权交易中心公开进行市场化配置。市产权交易中心要尽快制定各项交易规则及操作程序,保证处置行为的规范化、市场化、透明化。

成立市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成员为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及相关公共资源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资委,负责全市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的推进、统筹、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凡涉及各项公共资源管理权的监管部门,均要积极做好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进一步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

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转让统一进场公开交易

按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转让行为应当公开进行。市产权交易中心要为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转让提供市场化服务场所,市属及各区、县(市)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及附属设备、设施,机动车及财政部门要求集中处置的资产)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所办经济实体的国有资产处置和租赁,要通过市产权交易中心公开选择买方及承租人。市产权交易中心要尽快制订相应的交易规则及操作流程,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行为公开透明、依法合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五、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统一进场公开交易

按照《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规定,非上市金融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应当在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市产权交易中心是省财政厅指定的承办我省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交易业务的唯一产权交易机构,我市监管的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要统一进入市产权交易中心公开进行。同时,市财政局应积极鼓励我市监管的金融机构将经营中形成的不良债权及抵押物通过该交易中心公开处置。市产权交易中心要在市财政局监管下做好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服务工作。

六、推动文化产权进场公开交易

针对近年来文化类企业产权转让逐步增加,包括动漫产业在内的文化类产权转让行为仍处于自发状态的现状,市文化和新闻出版部门应当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各类文化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的交易行为,积极推动包括文化类企业的产股权交易、新闻出版发行、各类版权服务等在内的各类文化产权进入市产权交易中心公开交易。市产权交易中心要积极为各类文化产权转让提供灵活、便捷的投融资服务,促进我市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

七、加快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拓宽产权交易市场服务领域。市产权交易中心要不断提升产权市场价值发现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在企业国有产权交易业务基础上,增加公共资源、技术产权、环境能源、文化产权、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涉诉国有资产等交易品种,将服务领域逐步拓展到全社会的国有资产和公共资源领域,逐步发展成为集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于一体,领先东北、联接全国的综合性产权要素市场,充分发挥承担非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孵化更多中小企业到创业板、新三板上市的基础性资本市场作用,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努力为企业进场交易提供优质服务,实现价值最大化。

适时启动新型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市国资委、市财政局等部门负责给予市产权交易中心相应的资金、政策支持,满足其全面开展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产权交易以及进行业务创新、金融创新等方面的需要,促进市产权交易中心实现全面快速发展。

八、强化产权交易市场监管

公共资源管理办法范文5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 政府管理 改革 启示

从20世纪 70年代末开始,西方国家就相继进行了政府改革,这场改革被称之为“重塑政府运动”、“企业家政府”、“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等。西方国家这场政府改革的目标其实就在于用政府管理新模式取代传统的官僚制模式,即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管理模式取代旧官僚制。当前,新公共管理已成为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主导理论,其涉及到如公共物品、外部性、公共服务供给、理性人等以往公共行政领域所未涉及的大量专题,有待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探讨。对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这些新专题进行学习和借鉴,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和深化我国政府改革。

“新公共管理”理论介绍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要涵盖如下内容:第一,政府的管理职能在于“掌舵而非划桨”。传统公共管理理论中,政府管理的职能中负责“划桨”的成分多过“掌舵”,政府被困在具体的事务中难以自拔,甚至有时候政府既在“划桨”也在“掌舵”。“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出政府管理的职能是负责“掌舵”而非“划桨”,“新公共管理”提倡“政府公共政策化”,目的在于让政府从具体的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政府部门存在的效率低下、冗员过多、等历史遗留问题和顽疾。第二,管理方式应注入企业化管理方式。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中,政府部分因处于垄断地位,各个公共服务部门危机意识、效率意识不强,政府在管理中也存在重投入轻产出的状况,因此政府公共管理的效率一直比较低下,质量也不高。再加上在人事管理上,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一直采取的是终身任职制,工作人员缺少危机感的同时也缺少了积极性,不利于政府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应打破政府部门的垄断,在各公共服务部门中采用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等,对其提供的服务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改变过去只管投入,不重产出的现状;在人事管理上也应效仿企业,摒弃终身任职制,改为采用灵活的合同雇佣机制和绩效工资制,从而提高效益。第三,行政文化应提倡“顾客导向”。传统公共管理理论中,行政文化上以自己为主,以服务对象为辅,提供的服务不是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的,因此与时代的步伐已经有所脱节,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出,政府服务的对象其实就是政府的“顾客”,政府应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而提供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即以服务对象为导向,只有这样的政府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新公共管理”这一“顾客导向”的理论改变了以往公共行政中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转变为应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成为政府提供服务的“顾客”。第四,管理上应采用授权或分权方式。传统公共管理理论一直坚持采用长期以来的集权管理方式,集权管理方式作为管理方式中的一种,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但在现代政府管理中,如遇到突发事件,还是只采用集权管理这一种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需要。“新公共管理”理论已经注意到传统公共管理的弊端所在,因此极力倡导用分权、授权的新管理办法替代落后的集权管理,以便应对外界急速的变化。“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出授权或分权的机构具有诸多优势:更灵活、更高效、更具创新精神等。第五,目标控制应引入绩效策略。传统公共管理重投入轻产出,缺乏目标控制意思,对于目标也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因此公共服务部门的效率一直得不到提高,一直备受诟病。“新公共管理”在目标控制上倡导引入绩效目标控制策略,放松行政规制,采取严格的绩效目标控制策略。即在具体的工作中,和组织、个人签订明确的绩效合同,确定好具体目标,考核的时候根据绩效目标进行测量和评估。从而使组织从“任务驱动型”转变成“规则驱动型”。第六,减少公共产品带来外部性。传统公共管理中公共产品全部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集经营权和所有权为一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已经面临诸多困境。“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出,非排他性是公共产品消费具有的普遍特征,政府完全可以参考国外成功的经验,分离部分公共产品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对部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公共产品实行消费低收费制,以便增加私人产品消费,减少人们对公共产品消费,以便减少或减低公共产品可能带来的外部性。第七,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传统公共管理理论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员在录用、任期、工资等环节上都比较程序化,缺少灵活性,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对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新公共管理”理论非常重视,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重视可以提高人员在录用、任期、工资等环节上的灵活性,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用短期合同制替代常任制,实行绩效工资制等以提高效率。

进一步推进公共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政企分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政府职能在微观领域应逐步退出,政府对市场活动的调节应改变过去处于错位或缺位的状态,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应是转入宏观管理、公共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好政府应有的作用。参考各国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公共管理改革。

有利于解决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产权模糊等历史遗留问题。计划体制长期以来遗留下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模糊等深层矛盾已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公共管理,有利于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可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规划,区分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产权、财权和事权,改变国有资产条块分割、经营责任不清的历史遗留问题。

有利于推进政府部门行政体制改革和职能转换。当前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转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政府应下决心精简行政机构,合并重叠职能,真正做到政企分开、精干高效、减轻财政负担。经济综合部门应改组为宏观调控和协调制定公共政策的部门,指定的公共政策应进行长远规划,同时健全市场中介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力度,更好地健全并完善市场体系。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当前,在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西方国家政府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政府规模缩小、信任危机缓解、财政危机改善,政府已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我国进行政府改革有如下启示:

第一,关于管理“政治性质”的启示。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将政治与行政进行分离,他们认为是因为政治过多地干涉管理事务,才导致政府出现腐败、行政无能,因此其极力主张把政治从行政管理事务中剥离开来。可是,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忽视了政治天生具有难以剥离的特性,毕竟公共管理者只有在一定甚至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才能从事具体的公共管理活动。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政治性质”上的分歧,对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公共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管理者不但应具备一定参政和行政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从事公共管理的能力,这二者不可或缺。

第二,关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启示。部分公共服务走向市场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它也是政府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面临困境,合理利用民间资源、整合社会力量,用来补充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一种尝试。其作为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一种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我们可以进行采纳并尝试。

第三,关于“顾客导向”观念的启示。政府服务的对象即顾客的满意程度是衡量和评价政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建立起政府绩效评价指标,督促政府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意识,进一步改善政府形象,真正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

公共资源管理办法范文6

摘要:新公共管理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文章从新公共管理的理论简析入手,分析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理念的实质,突出我国进一步进行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因而新公共管理给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理论和实践不无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政府管理;借鉴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的理论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这场运动对西方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不强调集权、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而是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重新调整国家、社会、市场三者的关系。而关键也是最具有质感的口号是用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来代替受同志结构羁绊的官僚政府,以企业家精神的政府腿功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竞争。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要涵盖如下内容:

第一,政府的管理职能在于“掌舵而非划桨”。“新公共管理”提倡“政府公共政策化”,目的在于让政府从具体的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政府部门存在的效率低下、冗员过多、等历史遗留问题和顽疾。

第二,管理方式应注入企业化管理方式。“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应打破政府部门的垄断,在各公共服务部门中采用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等,对其提供的服务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改变过去只管投入,不重产出的现状;在人事管理上也应效仿企业,摒弃终身任职制,改为采用灵活的合同雇佣机制和绩效工资制,从而提高效益。

第三,行政文化应提倡“顾客导向”。“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出,政府服务的对象其实就是政府的“顾客”,政府应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而提供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即以服务对象为导向,只有这样的政府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第四,管理上应采用授权或分权方式。“新公共管理”理论极力倡导用分权、授权的新管理办法替代落后的集权管理,以便应对外界急速的变化,并指出授权或分权的机构具有诸多优势:更灵活、更高效、更具创新精神等。

第五,目标控制应引入绩效策略。“新公共管理”在目标控制上倡导引入绩效目标控制策略,放松行政规制,采取严格的绩效目标控制策略。即在具体的工作中,和组织、个人签订明确的绩效合同,确定好具体目标,考核的时候根据绩效目标进行测量和评估。从而使组织从“任务驱动型”转变成“规则驱动型”。

第六,减少公共产品带来外部性。“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出,非排他性是公共产品消费具有的普遍特征,政府完全可以参考国外成功的经验,分离部分公共产品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对部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公共产品实行消费低收费制,以便增加私人产品消费,减少人们对公共产品消费,以便减少或减低公共产品可能带来的外部性。

第七,强调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重视可以提高人员在录用、任期、工资等环节上的灵活性,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用短期合同制替代常任制,实行绩效工资制等以提高效率。

(二)我国公共管理理念的实质

公共管理区别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即可以等同于政府进行管理,而公共管理则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的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陈庆云教授和他课题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概念、视角与模式》一文中对其界定为:公共管理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组织组成的管理体系,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他们认为,从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这三大主体间关系以及主体所承担的角色、作用看,可以把公共管理分为以政府为本位,民众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依附于政府的三种政府管理模式。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的主体区别于行政管理主体唯一性。公共管理的主体通常由政府和第三部门组成。第三部门是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产物,是指独立于第一部门(政府组织)和第二部门(市场组织)之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志愿性很强的组织。这种组织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的代言人,但他又不能脱离政府的方针政策而独立行为,也不能同企业一样以营利为目的而行为。在我国,第三部门刚刚开始发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与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相比。政府一直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角,广泛地介入社会各类公共事务的管理,在其中起着主导性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不断进行改革以规范自身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部门迅速发展,但相对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的成熟发展,第三部门发展仍相对滞后。第三部门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占地位,发挥的作用仍旧十分有限。

新公共管理强调的是政府的企业化管理,重点强调管理的高效率。而我国的政府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效率较低的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有许多,如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这种状态的原因有许多,如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权力过分的集中,政府在管理的过程中产生的越位现象显而易见。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该像企业管理那样,将效率放在首要地位,这一思想是值得借鉴的。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员应树立效率意识,增强活力,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次,新公共管理在理论的定位时有一些科学的工商管理方法引入其中,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尽管政府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或私营部门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对象和方法上有重重差异,如果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并不完全合适,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些方面则可以为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改革所借鉴。

(三)进一步推进公共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政企分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政府职能在微观领域应逐步退出,政府对市场活动的调节应改变过去处于错位或缺位的状态,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应是转入宏观管理、公共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好政府应有的作用。参考各国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推进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改革。

1.有利于解决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产权模糊等历史遗留问题。计划体制长期以来遗留下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模糊等深层矛盾已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公共管理,有利于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可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规划,区分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产权、财权和事权,改变国有资产条块分割、经营责任不清的历史遗留问题。

2.有利于推进政府部门行政体制改革和职能转换。当前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转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政府应下决心精简行政机构,合并重叠职能,真正做到政企分开、精干高效、减轻财政负担。经济综合部门应改组为宏观调控和协调制定公共政策的部门,指定的公共政策应进行长远规划,同时健全市场中介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力度,更好地健全并完善市场体系。

3.有利于加强对公共管理者的管理。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公共管理者产生了某种特殊意蕴,其被定位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或者“企业管理人员”。公共管理者作为公民的人,他们不是对这个机构的利益负责,不是对个别消费者或顾客的利益负责,而应是对公民负责,对真正的公共利益负责。通过精简政府机构、精简政府雇员、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以及推行绩效管理,树立公平价值,为社会提供安全和公共产品,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将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刮泥和公共服务倾斜,以便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当前,在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西方国家政府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政府规模缩小、信任危机缓解、财政危机改善,政府已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我国进行政府改革有如下启示:

第一,关于管理“政治性质”的启示。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将政治与行政进行分离,他们认为是因为政治过多地干涉管理事务,才导致政府出现腐败、行政无能,因此其极力主张把政治从行政管理事务中剥离开来。可是,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忽视了政治天生具有难以剥离的特性,毕竟公共管理者只有在一定甚至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才能从事具体的公共管理活动。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政治性质”上的分歧,对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公共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管理者不但应具备一定参政和行政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从事公共管理的能力,这二者不可或缺。

第二,关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启示。部分公共服务走向市场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它也是政府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面临困境,合理利用民间资源、整合社会力量,用来补充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一种尝试。其作为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一种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我们可以进行采纳并尝试。

第三,关于“顾客导向”观念的启示。政府服务的对象即顾客的满意程度是衡量和评价政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建立起政府绩效评价指标,督促政府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意识,进一步改善政府形象,真正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

第四,关于“企业家型”领导者的启示。企业家作为社会的精英,他们是这样一群人:能够将资源进行最优整合,并使收益最大化的创新人士。新公共管理理论告诉我们,应更好地激发企业家的风险意识和创新动力,使资源得到最优整合,使用效益最大,就必须为企业家们创造出更宽松的环境。政府部门领导和其他公共部门的领导,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指引下,也应具备企业家的优秀素质,以企业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达成一定的公共、社会目标,高效地,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社会、公共资源,并充分发挥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势,用来解决当前公共资源供给方面面临的困境。

对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借鉴,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必须加以分析、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再加以吸收和借鉴。在宏观层次上我们仍然应承认并坚持政府改革的主导方向,在微观层次上,在对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学习和借鉴的同时必须注重我国国情的适应性并注重具体的改革措施。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从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中真正学习和借鉴到有利于我国的一些成功经验,进一步促进我国政府改革。

参考文献:

[1]李雪梅.新公共管理对我国改革的启示[J].贵阳示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2]王宝成,杨代福.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我国行政改革之路,行政论坛,2003(56)

[3]丁煌.政府的职责:“服务”而非“掌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6)

[4]丁煌.西方企业家政府理论述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6)

[5]武玉英.变革社会中的公共行政——前瞻性行政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蓝志勇,陈国权.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J].公共管理学报,2007(3)

[7]王智辉.政府管理创新探讨——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J].长白山学刊.2010(2):86-89

[8]李丹.新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行政改革的指导意义[J].决策与信息.2011(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