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1

一、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处理的作用及重要性

作为语文教师都知道,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它对整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导入在一个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多,但在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其重要性如下:

1.艺术的导入能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激发起学生自觉地探求知识的兴趣。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艺术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艺术的导入能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使用各种艺术导入技能,把同学们所学过的知识,利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巧妙地铺设桥梁,衔接新知识与旧知识,使同学们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开了个好头,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3.艺术的导入能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教师选择何种艺术导入方法,其最基本的目的就是通过导入揭示本课堂的课题是什么,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大致了解今天的课堂到底学些什么。

4.艺术的导入能不断养成学生的审美观念。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长期坚持艺术导入,就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判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影响是长久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5.艺术的导入是语文教学赋有生命力的重要形式。只有教师充满个性特征的课堂教学,才能激活整个课堂,激发出课文较深层次的生命活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使语文学科被学生所喜欢,语文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神韵才能被学生所了解、所延续。所以说艺术导入是语文学科教学焕发生命力的重要形式。

二、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处理的要求

俗语说:万事开头难。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艺术导入,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遵循教学规律和艺术处理的要求,必须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了解学生的情绪、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课堂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情绪状况如何,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展开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刚上课的时候,如果学生情绪低落、心理状态差,那么,不管老师导入如何生动,学生可能也不感兴趣;相反,如果学生精神愉悦,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了解他们的心理规律,运用不同的导入艺术。如果说学生精神奕奕,面带微笑,情绪平和,满心期待老师来上课,那么,你就艺术性地直接引入新课,把所讲的难点、重点、关键点阐述清楚;如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或情绪不稳定时,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十分讲究艺术导入的设计,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学生的情绪。

2.创造情感氛围,激发学习热情。语文教学活动充溢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因而教师应深究文章、细研课文,从教材结构整理、意境渲染中发掘教学深情,在灵魂深处与作者情怀相融,领会文中感人的形象。教师要运用情感、语言动作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课堂气氛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从而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课文学习活动。教师要利用好它,并使用幽默语言绘声绘色地讲故事,适当利用夸张的形体动作来创造一种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灵活运用激励,体验成功快乐。成功的快乐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创造机会,使学生得到知识上的满足和学习上的鼓励,享受到进步的快乐,从内心深处产生自我学习的追求。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取得教师和同学的尊重与注意。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对学生的肯定和赞赏,暗示了学生的能力,通过勉励和表扬来暗示学生;用鼓励表扬性评语,会使学生感到信心十足,从而激发学生自始至终认真学好这堂语文课。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随着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大力推行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无效和低效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审视和探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深刻把握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明确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著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语文教学的特殊性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基础课程,承担着普及祖国文字的重要使命,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开放性。语文的外延极其开放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每个人生活的任何内容都不能脱离语文的应用,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能学习到语文的知识。其次是情感性。语文课程的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好的文章一定会包含着十分好的感情,体现出情感教育的特征。最后,语文还具有灵活性的特征,和其他众多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比较特殊,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往往体现出线形或者链条型的特征,但语文的学习往往呈现出螺旋式特征。所以,语文的学习过程具有显著的灵活性特征。

二、研究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意义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大势所趋,需要受到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前提,从现有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结果中得知,人脑具有巨大的智力潜力和非智力潜力,一般而言,即使是智力普通的学生,经过认真努力学习,也是可以圆满完成学业范围内的各项学习任务的。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想要在学业上取得成功,那就需要具有积极的自我学习观念,从而激发自己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成就感,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通过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1)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提高课堂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成效,所以,我们必须从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出发,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首先必须把学生自主性学习时间和制度化学习时间科学结合在一起,传统的课题教学往往借助固定的时间单位实现教学计划的制度化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深刻变革这种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把教学时间的统一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科学的结合起来。其次,最大可能地把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目标以及内容等因素巧妙结合起来,科学分配教学时间,通过以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生认知的、技能的和情感的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时间的作用。最后,合理搭配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通过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而最大限度减少课堂时间损耗和浪费,全力保障学生学习效率。

(2)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许多中学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卓有成就的诀窍之一就是贯彻教学民主平等的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学生会感受到一种亲切感、随和感、使命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促使自己自觉接受教师的教诲,乐于学习并刻苦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努力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多赞扬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此外,还应努力创设师生互动的学习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指导,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的愉快气氛中发挥最大能动性,更便于老师在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里发挥最大的教学有效性。

(3)有效把握教材内容,深入钻研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如今许多无效的课堂教学,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搞清楚教学的内容,一节语文课,如果教师连教学内容都不清楚,那么即使教师的教学再精彩,课堂气氛再活跃、再热烈,最终学生也不知道要学习什么知识,那么这节语文课也只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所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根本的还是要落实在教材内容的有效把握以及解读上。“情景”是语文学习区别于其他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夯实学生的基本知识,培养审美情趣,拓展思维。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景,学生学习兴趣浓,主动参与教学情景就越高,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加深知识的记忆,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也就得以最大程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何福平.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0(39)

[2] 彭建东.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 教育. 2009(26)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3

一、组织好导入环节,走好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第一步

著名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课的第一锤是指哪个环节呢?是导入环节,导入作为课堂授课的第一步,起作用就是要吸引住学生,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组织好导入环节,要走好高效课堂的第一步,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以“问题导入”和“视频导入”两种导入形式为例进行概述。

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也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本节课我选择了“问题导入”方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你认为,石拱桥应该是怎样的?(2)你知道中国的哪些桥是石拱桥吗?(3)你知道赵州桥吗?它有什么特点?(4)哪些特点是赵州桥独有的?……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思考,而且赵州桥这个名字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引导学生探究赵州桥的特点也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所以,这样的问题导入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也有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

又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为了将抽象的课堂形象化,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选择了“视频导入”。由于本节课是《水浒传》中的第十六回,所以,在导入环节,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相关片段,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这样直观的展示中找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在形象的播放中更好地掌握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二、组织好教学过程,迈好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性一步

教学过程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也是精彩课堂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要更新教学观念,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而,在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同时,也为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做好铺垫工作。本文以“小组学习模式”“先学后教模式”两种方法为例进行概述。

例如,在教学《杨修之死》时,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模式,首先,我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接着,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杨修和曹操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目的是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能够正确地、全面地看待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并分析和探究杨修的死因。这样的过程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而且对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培养以及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时,我选择的是先学后教模式,目的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先学: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认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夏洛克、鲍西娅的性格特征;体会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点等等。鼓励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将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接着,后教:我根据学生先学时遇到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最后,当堂练环节:我引导学生练习了下面几个试题:

(1)鲍西娅劝夏洛克发慈悲,指的是什么?

(2)夏洛克一开始讨好鲍西娅的目的是什么?

(3)鲍西娅是怎样智斗夏洛克的?

……

组织该环节的目的就是要检验学生先学过程的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进而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能大幅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组织好教学反思,走好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最后一步

一般认为,一节课的结束是随着铃声而结束的,其实并不是,有人说过:没有反思的课堂并不是完整的课堂。也就是说,只有及时的反思才能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确保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精彩。所以,在素质教育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及时进行反思,对课堂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反思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思课堂目标是否实现、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课堂上是否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等等。总之,教师要不断反思,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走好最后一步。

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做好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恰当的教学方法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使学生在课改下构建的高效语文活动中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发展。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4

素质教育的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具有过硬本领与实际能力的现代社会合格人才,能够在实际生活与实践中得以恰当应用的多面型人才。我们在抓紧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首先应该明确概念上的“内涵”与“外延”这两个逻辑特征,只有注重概念“外延”与“内涵”的辩证统一,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认识与理解,尤其在具体教育实施中才能切中培桃育李的基点,才能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迅速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其健康、顺利地发展。

显然,小学语文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征。特别是在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素养过程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学好语文知识是提高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之基础,而且“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就是语言。因此笔者也意识到学好语文是探究学习、提高文化素质的头等大事。在全民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全面开启学生心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之兴趣,弘扬民族精神,继承民族文化,认真地学好语文,广泛地应用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已进行实验研究,正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总结经验,日益健康发展。我们在实施中要实实在在地为学生夯实基础,强化基本训练,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让他们真正体现主人翁的角色与地位,并在大范围内逐步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活动。可以开展诗歌朗诵、演讲比赛、故事会、普通话词语接龙等小型比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更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辅导、指导或示范与参与表演,一方面注重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学生以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语言训练。还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愉快教学”的尝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目标教学”的研究,牢牢把握好教学中的新教法、新学法和新考法,以至合理构成小学语文教学法的主流。

素质教育的提出正是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向前推动作用,以便适应小学语文教学中所提出的更高要求。为此我们务必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全面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深挖教材,体验人间真情,引导学生切入突破口。而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真情。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就需要我们融入大量的情感。我们要联系实际,想想作为同龄孩子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卖火柴,我们必须要想象到当时小主人翁的凄惨背景,才能感悟到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与心灵,才能感化我们现在的小学生,才能激起他们好好学习的信心。教材是课堂教学进行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教材的依托,那么情感教育就会失去一片肥沃的土地,变得十分苍白。

事实上,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个好的导演,他能充分运用自己各方面的动作、语言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鼓励学生去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要以激昂的语调、合适的体态讲解,以引起学生的特别留神,更会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在关键时刻,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浓墨重彩地大胆地去运用、发挥,讲桌一拍,带给学生的绝对是另外一种精神的震撼。这无疑就是一种艺术招致,而且这样的课堂还有人会烦躁、瞌睡吗?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一定要注重评价制度的改革。评价标准应适应素质教育,考试内容趋于全面化,评价程序趋于民主化,教学方法体现多样化,主体地位突出明显化,激励学生学习须主动化,教学内容应大众化。无论怎样教与学,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所有的同学动起来,让所有的课堂活起来,人人张口会说中国话,个个提笔可成中国文,迅速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深入发展。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5

(1)课堂语言的规范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例如普通话(毕节方言):做什么(搞哪样)、雷电(扯火闪)、怕老婆的人(趴耳朵)、角落(郭郭,喀喀)等。

(2)课堂语言的形象性。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变得浅显,枯燥变得风趣。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精彩、迷人。

(3)课堂语言的趣味性。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是不够的,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语文教师更应结合学科特征,利用具有趣味性的课堂语言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众所周知,幽默的语言很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在授课中,还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这样便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4)课堂语言的激励性。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策略

1978年,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就指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然而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产生误解,导致教师和学生费时费力开展活动,结果并不如人意。走出语文低效怪圈,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是一项长期探索,不断反思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一、 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因素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想做到的。要想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高效”,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从教学实践看,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是对语文课要“教什么”和“怎么教”两方面的认识。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王荣生教授把一堂语文好课分为最低标准、较低标准、较高标准和理想标准。最低标准: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较低标准:教学内容正确;较高标准:教学内容现实化。理想标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一堂好课的标志就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获取相应经验。

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强调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全面关注。这就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三度”即深度、广度和自觉度,依据学生认知和情意的发展有节奏地进行教学,做到“目中有人”。[1]当然,在评价学习效能时,需立足于“学生减负”的情形,实现学生的良性发展,做到“低投入、高效益”。

二、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误区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教育理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过于侧重人文性的教育而忽视基本的语言文字教学,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活动课等,导致语文课堂没有了语文味,脱离语言文本空喊口号式的人文教育是无效的语文教学。

(二)教学方法喧兵夺主。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开始强调使用创新的教学方式,但一些教师为配合新课程“发展个性”的理念,盲目舍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度运用表演法、合作法、多媒体呈现法等,一味追求课堂气氛而忽视对文本的学习思考,导致课堂教学没有一个教学中心,徒有花哨的课堂形式而缺乏应有的语文内涵。语文课堂成了纯粹的课件演示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自主学习流于表象。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自主意识。对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相当多的人(教师、教研部门、专家学者)似乎都将学案教学视为当下教学的法宝,在教学中堂堂设计导学案。然而成效却不容乐观,学案是学生围绕教师预设好的问题进行预习的课业材料,学生按程序学习,思维空间得不到发散和拓展;此外,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同时还要花一定时间研究新内容,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一些学生开始向课本和教辅找答案;学生的课程展示也因此带有“泡沫”和“虚假”成份。靠约束力获得的课堂谈不上高效。

三、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一)分清语文知识类型,明确语文课“教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不比其他学科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其课程内容常与课程目标放在一起来讲,提出从三维目标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并且,语文文本本身并非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二次改造”,提炼出适宜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然而,语文究竟该教什么呢?是“淡化语文知识,追求语文素养”还是“以语文知识为中心”?解决这个疑问首先要对语文知识概念进行分析理解。

王荣生指出:“语文知识是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2]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知识可以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其中的“事实、概念、原理”属于陈述性知识,“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策略、态度”则属于策略性知识。学生课程目标的实现所应具备的相应语文知识即是上述提到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可见,一堂好课首先应具备的就是这类能够直接形成语文能力的语文知识,要获得这类知识就需要更新语文知识观念、分清语文知识的类型,只有这样,才能明白语文教什么,让语文教学始终走在正确的轨道上,走在有效高效的轨道上。

(二)做好课堂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多在课堂设计上下功夫,结合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做好充分的课堂准备工作。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拓展教学思路,合理设置问题,注重对课堂的总体把握,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于漪所说“施教之功就在于启发、引导、点拨、开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地发挥认识主体作用。”

新课改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这并不代表教师要退做课堂的旁观者,或是一味激励,是非不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见,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主席,要对课堂对话者角色进行课堂点拨和调控,确保对文本主线及教学内容的主体把握,决不能让语文课堂衍变成自由沙龙。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具备“有效引导点拨”、“自如收放课堂”的能力。

(三)优化课堂组织形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改积极推崇解放学生,将课程教学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就应该关注每个学生,为他们提供宽松、民主、轻松和谐的氛围,无论从教室布局还是发言形式,都要让学为感到自在舒适。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兴趣来丰富语文课堂形式,比如演讲、话剧、辩论、合作讨论等,使学生在参与活动时,自然而然地掌握语文知识。当然,各种形式只是工具,借助这些外力达到轻松愉快、高效学习的效果才是目的。

合作学习模式的引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形成自主探究、团队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主体意识。要想使合作学习更加高效,教师首先要做好小组的分组工作,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除了学业成绩的差异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情感因素等。同时,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真正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充当引导激励的角色,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指导更具有针对性。

(四)灵活高效处理课堂机智,预设与生成共精彩。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教学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有效的课堂生成正是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特征。好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是充满机智且富于变数的。当然,这并非要求课堂无预设,教学无目标。教师要做到精心备课,并根据学情不同,预设弹性学习目标,做到动态预设,为生成留足空白。为此,教师就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能根据学生需要适时调整学习目标。

总之,教师要高度重视预设与生成的重要性,要充分了解学情,深入转研教材,遵循由预设教学目标到生成教学艺术的追溯路径,实现教学预设与生成共融,使学生以思考、生活、发展的课堂姿态存在着,着力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