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检验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痕迹检验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痕迹检验论文

痕迹检验论文范文1

[关键词]公安 工具痕迹 检验

中图分类号:D91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76-01

1 前言

工具痕迹是基层公安机关日常案件现场常见的一类痕迹物证,工具痕迹检验鉴定对于认定作案工具、澄清犯罪事实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工具痕迹检验难度大,实际工作中利用率却不高。工具痕迹检验的难点在于用作分析、比对检验从而得出鉴定意见的样本的质量决定检验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对鉴定意见的可靠性以及证明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梳理工具痕迹检验鉴定样本使用需要注意的事项和问题,规范收集、制作、使用样本的程序和方法是提高工具痕迹利用率的当务之急。

2 工具痕迹样本

样本就是研究中实际观测或调查的一部分个体,研究对象的全部称为总体。工具痕迹检验中的样本是供鉴定对照、比较用的已识物,是痕迹检验鉴定人员有目的地进行侦查、调查活动后所获得的,称为比对样本。工具痕迹检验鉴定是依据同一认定原理,通过对先后出现的工具遗留的特征反映体进行检验,解决先后出现的工具是否同一的认识方法。其中先出现的工具即被寻找工具,后出现的工具即受审查工具;先出现的工具的特征反映体即物证,受审查工具的特征反映体即样本,是鉴定用的比对材料。工具痕迹鉴定样本多数是实验样本。即用嫌疑工具可能留痕部位,在适当材料上模拟现场痕迹形成的动作进行实验,有目的地制作出来的痕迹称为工具痕迹实验样本。有时在发案后,因某种原因工具严重磨损变形,或某人有持工具作案的嫌疑,但是找不到作案工具而失去了直接用工具制作样本的可能性,就要设法寻找遗留样本,即作案工具在发案前或发案后不久遗留在其他物体上的痕迹,可以利用该痕迹作为比对现场痕迹的样本,称之为遗留样本。

3 工具痕迹样本注意事项

3.1 客观充分是选择样本的首要条件

工具痕迹检验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工作,科学可靠的鉴定意见是在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充分深入实验的基础上得来的。工具痕迹自身的多变性要求样本制作必须客观充分,避免因为样本数量的有限使片面的、偶然的因素导致错误的鉴定意见。同时必要的样本数目是保证样本指标具有充分代表性的基本前提。

首先应当根据现场痕迹的遗留情况,安排不同的实验方案,每次实验样本,都要观察、确定两者特征的异同,对相同特征要反复实验验证确保其稳定、可靠;对差异特征要考虑能否得到解释。在几次样本中都出现的特征才能认为是工具上具有稳定性的特征,才能作为下一步比对检验时可以利用的可靠的特征。其次,要保证制作实验样本痕迹的数量,几个甚至几十个。目的是便于对几个样本痕迹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多次重复出现稳定特征的样本痕迹。这样做对于避免误用偶然因素形成的特征,保证样本质量是完全必要的。对于疑难痕迹,更要坚持反复实验,保证充分的样本数量,同时,制作实验样本的过程也是深入认识痕迹形成的有效方法。客观充分原则不仅保证样本特征的稳定性,同时,也保证样本选择在一定范围内的随机性和样本检验可重复性的要求,是鉴定结论科学性的重要保证。

3.2 准确性是选择样本的必要要素

工具痕迹检验难度大的重要原因是工具痕迹具有多变性。不同工具会形成不同的痕迹;同种工具的不同部位也会形成多种痕迹;同一工具的同一部位因为动作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痕迹;甚至因为受力大小和方向的改变也会形成不同的痕迹。这就要求制作痕迹样本时准确分析工具与客体的接触部位以及作用力的方式、大小、作用点等,才能保证样本和检材具有比对价值。准确性主要体现在,首先选择适当的实验样本材料,原则上要选择与F场承受客体的物理属性相同的材料。应该选择软硬度适当、干湿接近、物质结构、塑性适合、材料表面光洁度相同或相近。这样制作的样本没有增加或消失特征,才能真实反映工具接触部位的特征。其次是持械动作要准确。持械破坏动作影响痕迹的种类也影响特征的质量。例如按压与打击都形成凹陷痕迹,但是痕迹形成机理不同,特征反映也会有所区别。还有受力大小、方向、角度要一致;如垂直打击形成凹陷痕迹,倾斜打击就有线条状痕迹,当近似平行打击时痕迹反映以线条痕迹为主,单一线痕的宽度、深度以及线痕间距、线痕总体数量、宽窄都会有变化。最后是嫌疑工具接触部位必须准确。工具可能留痕的部位很多,留痕部位的随机性很大。例如,钢丝钳剪切形成钳剪断头,我们要考虑上刃、下刃、里刃、外刃,还要考虑位于刃口的前端、中部还是后部等,只有认真分析、准确定位才能制作出好的样本。

4 结语

综上所述,要保证工具痕迹鉴定样本的质量和鉴定结论的可靠性,提高工具痕迹的利用率,就要坚持及时、准确、客观充分等要素,除此以外工具痕迹样本的使用还应遵守独立原则、合法原则等收集使用证据的一般原则。同时基层公安机关工具痕迹技术人员也要随时掌握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有的放矢、从容布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具检验工作的开展,才能给侦查破案的破解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钟新文.犯罪现场上工具痕迹利用率偏低原因及对策[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2).

[2] 徐立根.物证技术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9.

[3] 张书杰,工具痕迹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02.

[4] 王洪宾,工具痕迹利用率低的原因及对策[C].全国痕迹检验学术交流论文选,2005,545.

[5] 马洪臣,浅谈痕迹的分析和利用[J],刑事技术,2001年06期.

作者简介

痕迹检验论文范文2

    一、主位推进模式

    韩礼德(1994)提出了主位和述位的定义及划分方法,他认为主位(theme)是信息的起点,由句首位置来实现,其余部分称为述位(rheme)。[1]Danes(1974)指出,每个语篇及段落都可以看成一个主位的序列,篇章的真正主位结构是主位的承上启下,而篇章中的主位间的所有复杂关系都称为主位推进程序(thematicprogression)。[2]

    通过大量的研究,Danes提出四种推进模式,再加上其他学者如徐盛桓(1982)[3]、黄衍(1985)[4]、黄国文(1988)[5]、胡壮麟(1994)[6]、朱永生(1995)[7]所做的研究,共有以下七种主位推进模式:(1)主位同一型,主位相同,述位不同;(2)延续型,上句的述位成为下句的主位;(3)述位同一型,主位不同,述位相同;(4)交叉型,上句的主位成为下句的述位;(5)衍生型,上句提出总主位,然后从总主位派生出几个次主位;(6)主-述作主位型,上句的主位和述位中所表达的信息共同成为下句的主位;(7)述位分离型,上句的述位包含了可派生的述位,分别成为下面小句的主位。本文将根据以上七种基本主位推进模式来分析中英作者撰写的医学英语期刊论文中的主位推进情况。

    二、语料研究

    (一)语料

    本篇文章共收集医学论文80篇,前40篇由英美医学工作者撰写,选自国外医学期刊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Journalof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An-nalsofInternalMedicine和BritishMedicalJournal;后40篇由中国医学工作者撰写,选自国内四本英文版医学杂志ChineseMedicalJournal,ChineseMedicalSciencesJournal,JournalofNanjingMedicalUniversity和Jour-nalofCollegesofPLA。同时,这80篇文章都有明显的“IMRD”[8]结构。

    (二)分析步骤

    本文仅对讨论部分进行分析,原因在于论文的讨论部分是中国作者撰写英语论文时出现问题最多的部分[9]。具体步骤如下:(1)标记讨论部分的小句及其主位和述位;(2)判断主位推进模式;(3)计算各主位推进模式的使用频率,使用频率=某主位推进模式的次数/讨论部分主位推进模式的总数;(4)利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测差异是否存在显着性。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80篇文章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主位推进模式的整体分布情况。

    表1中英作者医学论文主位推进模式分布情况

    主位推进模式英美作者论文百分比中国作者论文百分比

    首先,除了前人总结出的七种模式,我们还发现了两种新模式:主-述作述位型模式和总结型模式。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新发现的模式。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英作者撰写的医学论文中主要的主位推进模式的排列顺序相同。延续型比重最大,分别为36.26%和33.52%,接下来是主位一致型、述位一致型和交叉型,而剩下的其它几种方式的排列顺序都存在差异。在英美作者的论文中,其排列顺序是衍生型>主-述作主位型>述位分离型>总结型>主-述作述位型;而在中国作者的论文中,它们的排列顺序是主-述作主位型>衍生型>总结型>述位分离型>主-述作述位型。

    根据每篇论文中各主位推进模式的频率,我们利用T-检验来检测中英作者在各主位推进模式的使用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中英作者在主位一致型、延续型、述位一致型、交叉型、主-述作主位型和述位分离型的使用上没有显着差异。接下来,我们主要分析衍生型、主-述位作主位、主-述位作述位和总结型。

    衍生型模式是医学英语科研论文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推进模式,主要用来描述该研究的strength和limitation。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衍生型在中英作者论文中的比重都不大,分别为3.42%和2.70%,但T-检验发现两者具有显着差异(t=-2.508,df=38,p=0.017<0.05)。具体来说,英美作者的论文中有23篇文章使用该模式,而中国作者的论文中只有14篇文章使用该模式。

    主-述作主位型模式是我们发现的两种新模式中的一种,T-检验显示中英作者在该模式的使用上存在显着差异(t=4.473,p=0.007<0.05),表现为中国作者使用该模式的频率高于英美作者。在该模式中,第一小句中主位和述位所表达的信息共同成为下一小句的述位,它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信息叠加,一种是指代。如:Resistin(T1)//isexpressedathighlevelinwhiteadiposetissuecomparedwithbrownadiposetissueandothertissueintherat(R1).2Inhumansubjects(T2),//cellsotherthanad-ipocytes(forexample,tissuemacrophages)seemtobere-sponsibleforresistinexpression(R2)..

    总结型模式是我们发现的另一种新模式,T-检验显示中英作者在该模式的使用上也有显着差异(t=-2.215,p=0.043<0.05)。在该模式中,前几句的主位和述位中的信息共同成为后一句的主位,表现为后一句的主位是前几句的总结,通常表现为Theseresults/data/figures等,如:Allofthesesubgroupfindings)//shouldbeconsideredhy-pothesis-generating…。

    (四)讨论

    两种新模式的发现反映了中国作者撰写医学英语论文时存在的翻译痕迹,从而间接证明了中国作者在撰写英语医学论文中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存在语言迁移现象。不同文化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文章的篇章结构也存在不同。中国人具有整体思维的特点,表现在篇章结构的组织上则为曲线式的写作方式,即不直截了当地谈及主题,而是通常开篇先总体描述,然后对问题进行历史回顾,接着才是切入主题,提出观点,展开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西方人偏好分析,重视逻辑,因此在谋篇布局上表现为直线式的写作方式。他们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开篇直接点明主题,然后内容按直线展开,围绕主题层层深入,层层剖析。

痕迹检验论文范文3

关键词:交通事故;痕迹;轮胎;种类;同一认定

2013年中国道路上的汽车已经比10年前多了1亿多辆,是十年前的5倍多,私家车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由于许多交通事故现场并没有交通摄像头,但是交通事故留下的痕迹物证却是最客观、最有效的证据,地面轮胎痕迹是以轮胎作为造痕客体,与地面相互作用时,留在地面上的结构形象痕迹。地面轮胎痕迹的特征主要与轮胎的外部结构特征、作用方式及作用力的大小有关。在这三种因素中,轮胎的外部结构特征又是主要的因素,因此,本文将重点放在轮胎的外部结构特征对于地面轮胎痕迹形成的影响。

1 轮胎结构特征

1.1 轮胎胎面花纹特征

胎面是轮胎直接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因为车辆用途的不同,胎面上的花纹也不相同,根据车辆的行驶环境及用途进行划分,轮胎胎面花纹可分为横沟花纹、纵沟花纹、混合花纹、砌块花纹和非对称花纹。

1.2 轮胎胎面磨损特征

是指轮胎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与地面摩擦而造成轮胎磨损消耗。轮胎磨损率是衡量轮胎耐久性的重要指标。胎面磨损的类型:均匀磨损、单边磨损、双边磨损、中间磨损、上局部快速磨损以及其他类型磨损。

2 轮胎痕迹及其特征

轮胎痕迹可以分为三类:(1)地面轮胎痕迹。(2)轮胎客体痕迹。(3)轮胎附着痕迹。由于地面轮胎痕迹出现的次数最多且最具有代表性,所以这三类痕迹中,本文将重点介绍地面轮胎痕迹,简称轮胎痕迹。

按照汽车的行驶状态划分,轮胎痕迹可分为滚印、压印、拖印和侧滑印。

2.1滚印,是指轮胎相对于地面纯滚动留下的痕迹,非常清晰能够完整反应轮胎的花纹类型,宽度,磨损程度,价值较高,进行同一认定成功的概率最大。

2.2压印,是指车轮轮胎相对于路面同时做滚动、滑动的复合运动时,留在路面上的印痕。

2.3拖印,是指轮胎抱死以后在地面滑行留下的痕迹。

2.4侧滑印,是指汽车在转弯时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汽车偏离原来行驶轨迹与地面发生滑动形成的痕迹。

综合比较四种轮胎痕迹,滚印虽然能清晰反应车辆的信息,但由于其在交通事故发生现场出现的概率并不大,所以其作用与其他几种相比较小,但可以在了解了其他几种痕迹判断出车辆类型后利用其判断车辆的来去轨迹。压印和拖印反映了人从发现危险到踩刹车的整个动作过程,因此在交通事故现场中最为常见。

3 轮胎痕迹的确定及测量

一般情况下,交通事故现场的轮胎痕迹比较容易发现,但是,在光滑的水泥路上以及沥青路上没有那么容易发现轮胎痕迹,观察者需要借助光线的作用,找到肇事车辆的轮胎痕迹,然后确定轮胎痕迹的起点和终点。

关于确定事故车辆的轮胎痕迹:如果事故车辆留在现场,那么确定事故车辆的痕迹就比较简单;但是如果事故车辆不在现场,确定轮胎痕迹的办法为:(1)根据痕迹的新旧程度来判断。(2)通过测量痕迹来确定车辆的参数和轮胎花纹,测量一般包括车的轴距、轮距、痕迹接地宽度和轮胎痕迹花纹图像,然后与事故车辆的技术参数对比,最后确认事故车辆的痕迹。

3.1 轮胎痕迹的常规测量

对于轮胎痕迹的测量,应测量轮胎痕迹的长度、宽度,测量痕迹起止点。若痕迹为不连续的痕迹,应分别测量每一段痕迹的长度,相加得到轮胎痕迹的总长度,根据情况测量轮胎痕迹间隔的距离。当各车轮留下的痕迹长度不一致时,应分别测量。如果痕迹是曲线形,应根据其突变点、拐点均匀分为若干部分,分别测量。弧线痕迹还应该计算转弯半径,测量外侧轮胎的一段弦长s和弦高h,转弯半径为r,根据下面的公式可以求出转弯半径r:

3.2 轮距和胎面宽度的测量

胎面宽度的测量:应在痕迹上面取多个不用的点分别测量其宽度,然后取平均值。

轮距的测量,可以选择两个轮胎痕迹的中心连线进行测量,也可以选择痕迹的同侧的连线进行测量,也可以用轮胎痕迹内侧的距离加上一个胎面宽度,或者用外侧的距离减去一个胎面宽度。如果汽车后轮单侧为双轮,后轮轮距为双轮中心的距离。车辆转弯时,前后轮胎痕迹分离,后轮胎的轮距不变,前轮胎轮距变窄。测量的时候,可以选择刚要转弯时候的痕迹或者转完以后的痕迹进行轮距的测量。

3.3 轴距的测量

轴距指的是前后轮胎的距离,测量轴距时可以选择轮胎痕迹重点位置或者车辆转向时可以选择前后轮胎突变位置的距离进行测量。测量时,一般要分别测量两侧的轴距然后取平均值。

4 轮胎痕迹的提取

轮胎痕迹提取固定方法一般有拍照法和画图法。拍照时是要注意放置比例尺,并注意痕迹特征点的拍照。

4.1 立体轮胎痕迹的提取

在提取之前先放上比例尺M行拍照,然后将配好的石膏溶液注入立体痕迹中,放入骨架,待石膏溶液完全硬化时,小心取出石膏,并作好记录。

4.2 平面轮胎痕迹的提取

当现场光线良好、轮胎痕迹特征明显的时候,可直接进行拍照,拍照时要贴近体面以较小角度从不同方向进行拍照。

4.3 人体表面和衣服的轮胎痕迹的提取

在提取受害人身上的轮胎痕迹之前,先拍照固定,记录受害人的原始位置。在确认汽车压过受害人的身体以后,在现场勘查结束以后,对受害人的皮下出血、表皮脱落形成的轮胎痕迹用拍照法提取固定。

5 轮胎痕迹的分析及应用

对现场的轮胎痕迹进行固定提取、分析以后,可以对案件事实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分析案件发生经过,案件性质,判断涉案车辆信息,并为抓捕嫌疑人提供重要依据。

5.1 判断轮胎种类进而推断汽车种类、型号

不同种类的车辆一般具有不同类型的轮胎,根据现场遗留花纹类型可以判断轮胎花纹类型,并分析汽车种类;根据轮胎痕迹的宽度以及轮距、轴距的数值可以推断是什么类型的车。

5.2 判断车辆行驶方向

车辆行驶时,会使路面上的灰尘分布、痕迹状态、痕迹颜色发生相应的变化。分析利用这些特点变化,可以判断车辆的行驶方向。当汽车驶过时,轮胎向前滚动,轮胎后方产生空气涡流,会在路面上产生尘土花纹。当汽车低速行驶时,尘土花纹呈弧状,并从两侧向中心汇聚,汇聚点的指向为汽车行驶方向;汽车高速行驶时,尘土花纹呈树枝状,树枝展开的方向为汽车行驶方向。若轮胎花纹是对称的,尘土分布也是对称的。

根据制动痕迹判断行驶方向,汽车靠轮胎摩擦产生制动力,因此,轮胎痕迹由清晰到模糊或拖痕由轻到重的方向即为汽车行驶的方向。

5.3 分析计算车辆行驶速度

根据制动拖印的长度以及路面附着系数,可以推算出车辆的行驶速度,假设质量m的汽车在坡度为θ的路面上采取制右院罅粝铝顺ざ任s的拖印,路面附着系数为μ,速度V可根据公式V=√2gs(μcosθ±sinθ)可计算

5.4 判断碰撞接触点

根据轮胎痕迹的变化,在碰撞以后,双方都会偏离原来的运动轨迹行驶,所以,研究轮胎痕迹变化发生的点,就可以判断出碰撞的接触点。

6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刑事科学领域的不断创新,对于案件的物证提取和检验越来越规范化、高效化,在道路交通领域,形式科学技术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特别是交通事故中痕迹等微量物证的提取,使得交通事故处理越来越方便准确,并为查明一些案件的性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在未来,轮胎痕迹的应用价值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周奇智.交通事故现场轮胎痕迹的鉴别研究[D].硕士论文,2011

痕迹检验论文范文4

[关键词]德育答辩;医科院校;人才培养;价值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023-03

多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并把德育作为学校办学育人的首要根本任务。作为培养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须抓住其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学校教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极端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目前,多数学者肯定德育的功能。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教授从多方面论述了德育的教育功能,社会性功能以及个体性功能。他指出德育功能认识对德育实际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是一种理论分析,也是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线索之一。德育答辩是高校德育的一种形式,其功能和意义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肯定。高博从道德认知的尝试与解读中探讨德育答辩的理论和意义,他认为“道德认知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需要认知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制度化的程序设计,高校德育答辩是道德认知新的尝试。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有效系统地参与道德认知过程”。也有不少学者认为高校开展的德育工作以及整个德育体系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无论是其形式和内容,还是体系和定位都有待逐步完善,深入拓展。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

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首次开展德育答辩,这次新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者魏俊兴认为德育答辩是毕业生走向成熟的良方,是引导教育学生将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这种教书与育人同步运行的教育方式,不仅符合教书育人的主旨,且收到了良好效果。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2013年云南中医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我国医疗行业现状,存在医患关系持续恶化,究其原因,有医疗体制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医院过于功利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患者维权意识高等因素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较低。

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作为培养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须抓住其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学校教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云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实践

为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更好的提升德育水平,云南中医学院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具体实施细则,成立了由校党政领导牵头,学工部、团委、宣传部、思政部、教务处等部门组成的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生的德育答辩工作,并投入专项工作经费为德育答辩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按照学院德育答辩的具体工作安排,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分为宣传准备、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总结整理五个阶段。

在宣传准备阶段,云南中医学院要求各学院结合实际制订周密、详尽、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并通过各种途经,向本科毕业生阐述德育答辩的目的、意义以及撰写答辩论文的基本要求及答辩方式。引导毕业生妥善处理好求职就业、毕业综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职业资格考试与德育答辩的关系,集中必要的时间精力做好德育答辩准备。落实好每名毕业生德育论文指导教师。

在撰写论文阶段,要求每位毕业生回顾大学历程,认真梳理生活、学习思想成长过程及对人生的感悟,全面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挫折的教训,找准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撰写符合本人实际情况、个性化的德育总结答辩论文。

学生在撰写德育论文前,先与指导教师充分交换意见基础上,拟订德育总结的论文提纲,成稿后先在班级内部互评修改,再根据指导教师审阅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经指导教师审核签字通过后,按规定格式打印装订,经本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审核同意,方可提交答辩。

在现场答辩阶段,各二级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组织毕业生以班级为单位,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规程组织答辩,要求每位毕业生必须参加,并安排低年级学生代表现场观摩。毕业班级的答辩由“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指定评审小组具体负责,答辩评委应不少于3人,要求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进行评分,并指定专人负责记录。

现场答辩结束后,各学院综合每名毕业生平时成绩、论文成绩、答辩成绩,计算最终成绩,填写《云南中医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登记表》。按答辩人数5%的比例推荐“德育优秀论文”报学工部,同时在对撰写毕业生鉴定中使用好德育答辩评审意见。

整个德育答辩过程中,云南中医学院坚持德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又切实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强化毕业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

通过三年的实践,云南中医学院在本科生中推行的德育答辩,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目标。2013年、2014年、2015年全校分别有1288名、1415名、1445本科毕业生参加德育答辩,且全部都通过德育答辩,其中综合优秀的比例达到90%以上。从实施过程以及最后结果看,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从制度上确保了德育论文答辩的强力推行。事实也有力证明,德育答辩制度不仅较好地丰富完善了德育工作体系,而且还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

三、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成效和经验

通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实行德育答辩对把德育落到实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德育答辩有效引导学生德育知行合一

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确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将一定的思想理论、社会道德传递给受教育的青年一代,以促使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使青年学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的系统活动过程。”德育答辩是德育过程中的一个有机部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以及论文的撰写影响学生的思想,其过程的基本要素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手段构成的。德育答辩其实质是通过制度设计,由学生完成建构内心道德境界、发展道德知识直至指导自身行为、激发道德情感的过程,使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由外在的强制内化为内心信念及准则,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德育答辩有效把握人才培养薄弱环节

德育答辩正值毕业生毕业之际,他们渴望理解与沟通,希望心灵得到关切,渴望困惑的问题得到明确的答案。德育答辩通过对大学生活的回顾,总结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其思想动态,是大学生心路历程的反应,能很好地呈现大学生内心世界与心灵成长的轨迹。高校德育工作的主题之一就是研究和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提高认识,其过程实际上是“德育对象在道德等方面的建构的过程,是环境与成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人价值建构的统一。”

通过德育答辩,教师能了解到个体成长中的困惑问题以及学生内心世界成长轨迹,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激励学生走向至善。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是德育目标之一,同时还要改造学生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并建构学生内在的良好思想道德境界及行为习惯。德育答辩通过论文的撰写,德育指导教师一对一的引导,促使毕业生感情、意志、智力和能力得到完善。

德育答辩过程可以说是毕业生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无论对个体还是对学校、老师都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就德育主体而言,开展德育答辩可以引导其回顾在校成长、成才历程,总结收获,找准缺失,增强学生主体自觉意识。就学校办学育人实践而言,通过德育答辩,可以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成长轨迹,检验人才培养和德育实施效果,总结得失,改进工作。

(三)通过德育答辨,充实毕业教育内容

德育答辩正值毕业生进入实习求职阶段,群体分化明显,班集体难以统一组织活动,毕业生处于松散状态,极易诱发事端。“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开展德育答辩,旨在激发“潜藏的自我意识,使毕业生更为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养成德性,而非脱离现实生活,在虚无缥缈的世界中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同时,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密切师生、同学关系,疏导离校前的各种不良情绪,引导毕业生珍惜时光,顺利度过大学的最后宝贵时光。

(四)通过德育答辨,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通过德育答辩系统工作,一是加强毕业生教育管理,既考核其思想道德素质,又依据学生个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对其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二是要求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发挥主导作用,从与学生充分交流思想,到指导论文选题、撰写审改,强化对学生成才的理性指导,有效弥合高校新校区显示存在的师生时空距离疏远的不足。三是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和鼓励在校生学习成长,传承优良校风学风。

(五)通过德育答辩,全面衡量人才培养质量

云南中医学院对本科毕业生知识能力和学术水准的评判,已经有成熟完整的考查、考试、答辩制度,但对于其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的评判,尚未形成和建立一套系统性、痕迹化、规范化和总结性评价体系。通过开展德育答辩,为云南中医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创新、新生教育、全面衡量和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实证材料。

德育答辩是云南中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种新颖而积极的尝试,旨在加强毕业生教育与管理,既考核其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又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旨在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密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疏导离校前学生中的不良情绪,增强毕业生的爱校情绪。旨在深入掌握学生成长轨迹,检验学生在校期间人才培养和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总结得失,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旨在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和鼓励在校学生学习成长,传承优良校风学习。它需要认知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制度化程序的设计,其形式与内容,体系与定位都需要逐步的完善,深入和拓展。

痕迹检验论文范文5

关键词:词汇翻译教学法;翻译法与语义场相结合的词汇教学法;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引言

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的中心任务,听、说、读、写、译没有哪一项语言技能能够脱离对词汇的依赖。词汇翻译教学法是教师解释词义的最直接的方式,但词汇翻译教学法过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技能的培养。目前,在大学英语课堂另外一种常见的词汇教学方法就是语义场理论指导下采取的词汇教学策略。但是实践和研究也显示以语义场的手段学习词汇,在学生还没有掌握某一生词的情况下,将该词与已学单词进行比较,比较容易混淆两个单词的用法。因此,中国学生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下最佳的词汇教学方法应当是将翻译教学法与语义场结合起来,挖掘二者的精华,融入英语词汇教学中,促进和提高词汇教学的质量。

二、理论基础

1.短时记忆的容量。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的有限性。米勒(Miller,1956)在著名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中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在5至9间波动,一般为7个单位。

2.认知加工层次理论。认知加工层次理论是由Craik和Lockhart于1972年首次提出的,该理论从纵向角度阐释了信息加工过程。它认为大脑对信息加工的层次和深度不同,对信息记忆和存储的程度就不同,加工层次越深,信息存储就越持久,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

三、研究方法

1.研究的问题。(1)哪种理论指导下的词汇短时记忆效果更好,翻译法理论、还是翻译法与语义场理论相结合?(2)哪种理论指导下的词汇长时记忆效果更好,翻译法理论、还是翻译法与语义场理论相结合?

2.实验对象。本研究的实验对象为60名某大学二年级学生。这60名学生具有如下共同特点:他们都顺利通过大学入学考试,他们都具有8年的英语学习经历,他们都拥有相似的英语学习环境。

3.实验工具。实验前,这60名学生都参加了英语词汇量的测试,测试卷采用nation所设计的词汇测试试卷,根据60名学生词汇量大小,将该60名学生分成2组,实验组和控制组,确保每组学生词汇量水平相近。试验中,控制组和实验组学生分别在翻译法、翻译法与语义场相结合的理论指导下习得词汇。

4.实验设计。本文基于注意理论、信息加工模式及认知加工层次理论,对比翻译法理论、翻译法与语义场理论相结合下的词汇习得效果。60名受试者被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分别在翻译法、翻译法与语义场相结合的理论指导下习得词汇。通过对目标词的测试来验证最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词汇教学方法。

5.实验结果和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了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学生的第一次词汇测试成绩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787>.05),这表明与翻译理论相比,翻译法和语义场相结合的词汇教学策略对学生目标词短时记忆的效果没有太大区别,而在10天后的词汇测试成绩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0

四、结论

1.与翻译法理论相比,翻译法和语义场相结合的词汇教学策略对学生目标词短时记忆的效果没有什么区别。翻译法与语义场相结合的词汇教学策略中对新单词相关语义知识的讲解是在学生掌握新单词释义和基本用法之后,因此在翻译法理论指导下的词汇教学策略与翻译法和语义场相结合的词汇教学策略下,被感觉登记器记录下来进入短时记忆的有关新单词释义和用法的质和量是一致的,因此这两种词汇教学策略对学生目标词短时记忆的效果没有什么区别。

2.与翻译理论相比,翻译法和语义场相结合的词汇教学策略更有助于学生对目标词的长时记忆。在翻译法和语义场相结合的词汇教学策略下,首先介绍新单词的释义和用法,内容不复杂,重点突出,不会超过可得到的有限注意资源数量,也不会使短时记忆超负荷,有利于目标词从感觉登记器进入短时记忆,待学生掌握新单词释义及基本用法之后,再向学生讲解新单词的相关语义知识,对新单词进行深加工,使新单词成为词汇的语义网络的一部分,有助于学生对新单词的长时记忆,此外也使学生重温了学过的词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已学词汇的记忆。而翻译法指导下的词汇教学策略只对新单词进行复述,并没有对新单词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因此其对新单词长时记忆的效果不如翻译法和语义场相结合的词汇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Miller,G.A.The magical number seven,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

1956,(02):81-97.

[2]吴春燕.认知加工层次与外语词汇学习——词汇认识直接学习法[J].

痕迹检验论文范文6

一、行走在自然之中

文学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朵奇葩,它让同学们在学习忙碌之余,可以用笔来抒写心灵,描绘美好生活,将人间冷暖诉诸笔端。文学社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才能蓬勃发展,如经常带领学生去大自然采风,既可以为他们的写作积累创作素材,还可以扩展他们的生活视野,丰富文化常识,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但学生的安全也十分重要,大规模的学生户外运动,往往需要精密的布置与组织,而文学社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老师,所以很多活动都受时空的束缚无法展开。此外,现阶段高中语文教育依然紧密围绕着高考指挥棒在动,大多教育活动依然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要目的,文学社的活动同样也受到束缚。

信息技术为我们走向外界,走向世界搭建了平台。文学社可以自己建设网站,在网站上放置丰富的教学资源,除了一些知名作家的文学作品以外,还有诸多的人文景观的影像视频供社员在闲暇的时光浏览。有很多好的纪录片是关于社会、自然的描写的,这些宝贵的资源既可以让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感受自然界中美好的东西,同样也可以让他们更加关注自己,关注自己周围美好的生活,如BBC拍摄的《美丽中国》纪录片,就将祖国的大好河山用影像的形式予以生动逼真地展现,用它特有的镜头与视角呈现了许多我们所不知道的自然风物与人文风俗,让我们作为中国人从内心获得了觉醒。我们的国家充满了许多未知的美好元素,而我们自己在平时的生活却忽略了这些美丽的瞬间。

二、触摸文学的旋律

文学作品丰富如海,徜徉其中目不暇接,有时很多喜欢的书囿于经济与其他原因,不能实现对其阅读,有了信息技术,我们既可以实现在文学作品中漫步,也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信息技术让我们实现了知识的海洋化、普及化。文学社可以借助图书馆的电子书资源以及电子检索系统,为同学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也可以为他们的科研课题寻找材料,让同学们从一个被灌输的容器变成一个主动吸取知识的吸尘器。

看别人的作品只是一种欣赏,而无法真正获得文学带给我们的快乐,只有自己去亲自尝试写作才能获得真正的滋味。文学社平时则鼓励他们进行创作,说准确一点叫习作练习,文学是很难教授的,只能通过对学生作品的修改,带着经验去逐步体会文学的规律。纸质写作是我们常用的创作模式,在纸上写作可以让人有一种厚重感与真实感,有写下去的冲动。但随着外界诱惑的增多,很多同学也在尝试用电脑写作,因为它便于修改,可以像设计电子杂志一般,给自己的作品设计封面、插图,不仅可以阅读,也是一种享受,此外还可以配上适合的音乐,让文字成为了一种愉悦身心的符号,可以观,可以品,甚至变成了可以触摸的屏幕,因为很多同学有了电子阅读器,走路都可以阅读了。还有一些文学作品被制成了录音,改变了以往通过眼睛观看的学习模式,可以听文学作品了,让走路都可以享受文学带来的快乐。有了电子产品,写作也成了一种随时的活动。在有了一些灵感之后,同学们就可以拿起手提电脑,将自己捕获的瞬间灵感变成文字,还可以从网络上搜索一些好看的物件来装饰自己的文字,我们的文字也可以积累了,写作会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三、听那沉默的声音

理论与实践不可分割,尽管文学的规律并非可以轻易指导人的写作,但却可以让自己对文学创作方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可以让自己在写作技巧方面有所提高,可以让文字有更多样的呈现模式。写作的娴熟是从技巧开始,然后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最终让文学作品看不到打磨的痕迹,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信息技术的融入,让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文学发展的最前沿理论,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分析一些文学作品的特色,并可以读出名著的味道,经常还会在品味中回味,留下一抹青色的记忆。

信息技术的出现让写作教学发生了新的变化,尽管只是形式上的变化,从笔评到电脑上的点评,从单向交流到双向或多向交流。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它的使用大大便捷了我们的交流与学习,便于师生的教学相长。文学社的课堂上,教师将同学们的习作通过投影或者用WORD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大家通过阅读,将自己的意见打成文字,最后教师进行汇总,在课堂上予以呈现,大家针对同学们提出的意见进行讨论,并试着形成核心观点,并用具体的写作案例来辅证,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作品,或者是名家名作。网上因为有丰富的理论指导,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反复习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我们可以把同学们的作品提供给大家,让他们吸取好的部分,批判不好的部分,取长补短,为己所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一些材料试着撰写研究性小论文,通过一系列的论文来构筑自己的理论体系。笔者在指导撰写的过程中,初步总结了以下几点:(一)发现创作的小规律,可以是技巧,也可以是学习方法或手段,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论构思,并试着结合自己或他人的创作进行比照分析。(二)寻找有关理论的阐述,可以通过平时的理论阅读,也可以通过电子论文数据库来检索,输入关键词,总结别人文章中的观点,并从其论文中找到引用的文献,自己可以在图书馆查找或者电子书来阅读第一手材料。(三)丰富并完善自己的理论,在完善的基础上,再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讨论,让同学老师反驳批评自己的观点,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四)在反复琢磨与构思的基础上,开始撰写文章,打磨润色文字,不要有语病的问题。(五)试着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出来,可以让这些成果激励自己更好地去写作。

总之,信息技术让文学社的运作变得更加有效便捷,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同学们可以有更多的途径来获得写作提升的能力,正是信息技术的融入,让写作变得更加可爱了。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1.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