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问题及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教学问题及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教学问题及措施

地理教学问题及措施范文1

关键词: 初高中地理 新课改 衔接

地理再次成为高考科目后,明显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地方中考恢复地理作为考试科目,在上级领导、地理同仁的努力下,地理教育展现了蓬勃生机。然而目前地理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不容小觑,下面浅谈我的观点:

一、中学地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对地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足。

地理学科让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时期的中学生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科学认识世界,缺乏地理环境科学意识,很难适应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人类要在地理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掌握环境本身的发展规律,按科学规律办事,而这些是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社会、校方、教师抑或学生,在升学压力下,都很难对以上问题给予重视,受到地理是“副科”这种思想的影响,目前各初中地理课往往遭受排挤。

(二)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历史原因,地理教师师资问题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地理师资问题分两种情况:一是初中地理教师多为非专业教师,他们中多为语、数、英、政、体等老师兼任,这些老师的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教材不熟悉,基础知识把握不准。二是高中地理教师普遍年轻化。由于地理从2000年后才恢复为高考科目,中间有断代,各高中地理教师青黄不接,普遍年轻化,缺少带头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

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各高中地理教师不得不花一年左右时间给学生补充区域地理知识。

二、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只能以高中地理教师的身份思考如何在新课改契机下提高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何在高中阶段弥补初中地理知识的不足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一)推进新课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提高业务水平。

1.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版本教材无一不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地理教师应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利用教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

2.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平时地理教学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学过程中可以做以下尝试:

(1)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创设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兴趣。

(2)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趣味知识加以渲染,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探索、领悟、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被激发。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1.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

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因此要了解学生初中地理知识掌握程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高中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基础上发展获得的。特别是高一学生对地理的学习还处于摸索阶段,如果及时引导,将加快学生适应高中知识学习。

2.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

地理教学问题及措施范文2

关键词 :初中;地理;环保;教育。

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世界气候,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世界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气候、河流、湖泊,中国自然资源与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中国地理分区等知识,教师在讲授时,不仅要讲清楚自然资源的概念,而且要详细讲解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知识。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笔者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一、环境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

良好的环境认识是树立在丰厚的环境科学学问和事必躬亲、严厉自律,即良好的环境认识行为之上的,包括观念、行为和习气的培育。环境认识不只是现代科学学问和道德行为标准的综合,又是人类进入文化社会的必然。维护环境、建立环境,进步全民族环境认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倡导的。因而,对学生进行环境认识的教育是刻不容缓的。要培育和构成良好的环保认识、行为、习气,从某种水平上说比单纯的学问传授艰难得多,要破费更多的精神和心血,潜移默化,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经过环境教育所培育起来的以“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为根底的环境道德、环境伦理、环境价值观就是洋溢在整个校园中的一种崇高的义务感。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认识,进步他们的发明性思想和理论才能。环境教育是根植于教育体系中不可短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环境认识的教育内容也在不时的扩展和变化,特别是我国把环境维护列为一项根本国策后,环境教育已提到日程上。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人口、城市化、物种灭绝、滥伐森林、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臭氧层毁坏、资源紧缺,都有很强的天文性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组成环境的各要素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天文学要研讨的内容。把有关自然与人文的根底学问教给学生,培育学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高度关切,使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的亲密关系,对维护环境具有高度的负责感、义务感、约束本人的行为等等这些任务落在我们身上。

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

1 结合国情教育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人类无节制盲目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破坏严重,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合理利用与开发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家底,如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一,江河年径流总量世界第六,耕地面积世界第四,森林面积世界第五,草场面积世界第二。但不容乐观的是各种资源的人均拥有量极其有限,很多资源人均量达不到世界人均水平。这样可使学生产生危机感,而后深入讨论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水资源”的教学,首先请学生分析我国水资源数量特点、时空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引出我国乃至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水资源紧缺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然后分组讨论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针对不同成因应采取的解决措施等,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可以用各国采取的具体措施加以说明,教师亦可及时补充,最后把缓解水资源紧缺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节约水资源应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学生自觉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去。

2 开展第二课堂

利用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课外小组通过参观气象站,进行天气预测、物候观测;组织学生观星空找星座,观月相;还可以组织宣传有关地理的法规、制作地理模型等活动,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之中,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这样,地理课的教学就会变得有声有色,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炉,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品德。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到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只要我们在课前课后,利用各种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上地理课。

3 结合地理教材

分析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我们就能发现其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环境知识,从环境问题的产生,到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再到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包含了环境教育的众多方面。地理教学就是要将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应该树立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在包含有丰富环境知识的地理教学中,环境知识的落实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显然成为了地理课堂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充分发挥出地理教学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学生就能了解丰富的环境知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环保意识,掌握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各种途径,环境教育也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发展。

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我在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地理发展史、地理新发现、趣闻和故事,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和开放的氛围中认识研究问题,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现代教学媒体可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具体的视觉形象,变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形声图文的有机结合,如让学生亲临其境,既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又可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吸收知识。

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得了的,它需要全人类都来关注。作为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寓环境教育于教学之中,为我国乃至全球环境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

地理教学问题及措施范文3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埃德加富尔就曾说:“未来的社会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素质教育的地理教学大纲也明确要求“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初中和高中的地理课程主要是奠定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交往和学会生存的基础。高三的地理课程也是为进入高等学校做准备,而非仅为培养地理专业人才做准备。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应放在一个重要的高度来认识。

自学能力包括多种心理成分,主要有自学的组织能力,如自定学习计划,自选学习内容,自创学习条件等,以及使用工具书自我释疑的能力,运用逻辑规律培养有关定理的能力,学习的自我验证能力,自我总结的评价能力等。

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呢?我根据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和要求,结合近几年自己的地理教改和教学的实践,开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实验,初步形成以“问题导学―方法指导―答疑解惑―总结归纳―自我测评”为基本程序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很好。

一、问题导学,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用问题引导自学

自学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自学是被动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思维从疑问开始,因而提出问题就成为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起点。

作为教学过程起始环节,提出问题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目的是引导和激发学生认真地读书,钻研教材,正确思维,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导学问题。就是把教材中贮存状态的信息转化为传输状态的信息,用外部控制的手段使学生通过自学达到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的目的。

教师拟定和提出问题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求学生把握教材轮廓、重点、难点,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二层次是围绕理解重点、难点而设置的问题,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第三个主要解决层次是解答问题。提出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依据地理教学大纲对本节提出教学目标;2.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并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3.所提出问题要比较概括,避免过细过多;4.问题的形式可设计成填空、选择、读图、问答等。

二、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和阅读课文的能力

有了问题,学生自学教材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思维活动就具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性质,从而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这种活动中去。学生自学教材的过程就是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方法简化教材的过程,也是发现知识障碍的过程。

教师引导后,可以让学生自学,自学的形式有多样,如阅读教材、观察实验、展开讨论等,形式要据教材内容而定。学生自学时要注意几个问题:1.指导学生自学一定按自学提纲去自学,提纲可用投影片、板书、多媒体等形式明确显示;2.教师要根据内容为学生准备好必需的挂图、标本、模型及实验材料用具等;3.进行地理读书的一般方法策略指导,如读书时要求学生左图右书,图文对照,把文字内容落实在图上;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并相互结合,一边读书读图,一边圈点绘图,一边分析思考,一边设题自检;一般性描述内容快速读、重点内容反复读、疑难内容仔细读、前后联系对比读;4.依据不同教材内容宜向学生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不同的阅读策略训练。

三、创设情境、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正能力

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吸收大部分的知识,基本上能够回答导学问题,但也会有一些疑难的问题,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帮助答疑解惑,扫清自学中的障碍,帮助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分解和修正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提问情况,或个别答疑,或集体答疑。比如在教初中地理第四册关于“北方地区兴修水利、防治水患”这一内容时,学生对淮河治理采取的措施:在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在下游挖掘人海新河这一措施理解不深。我就采取展示淮河水系治理前后两张图的方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比较图上治理前后入海处河道数目及上、中、下游水库数量多少的变化。引导学生看书、读图、思考、讨论,归纳出治理淮河的主要措施在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是为了调节水量;在下游挖掘人海新河是为了分散水流。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豁然开朗,积极性高涨。至此我将问题进一步深化,同处北方地区的黄河在治理下游时是否也可以采取开挖人海新河呢?学生对知识修正、分辨能力得以锻炼、创造性思维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当然创设情境、激疑启思的方法很多,如可以采取演示实验、利用地图等直观手段;也可以利用教材内容中各种矛盾的事实和现象,提出各种假设性的地理问题等方法,使学生的已知同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自我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自学的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课堂小结,训练学生系统思维,提高其自我归纳能力

学生在自学中获得的认识是零散、感性、肤浅的,需要经过提炼升华,才能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这个转变可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来实现。师生共同把学生自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通过寻求相互间的联系,构建成一定的存贮图式加以存贮,使之系统化。归纳时一般采用系统纲要法、表解法等方法。

地理教学问题及措施范文4

地理课堂的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而应该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理课堂的教学也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学习课本中的知识,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看中的成绩,而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的,与生活相融合的。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能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地理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地理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没有现成的理论,也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谈几点教学看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本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由于历史的多种原因,大多未将地理学科作为中考的正式科目,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科的正常教学。其实,地理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结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是别的学科不可取代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努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督促学校严格按照初中课程计划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坚决制止有些学校滥砍、滥占、滥用地理课和压缩地理教学投入的不良倾向。

二、 钻研课标,改革教材,加强教研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已经实施,教材正在改革,今后还将继续修改。要适应这一变化,广大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精神,明确地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探索完成这些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使地理教学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标准。教师要特别重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各知识点在结构中的地位,明确它们所处的层次和讲授的深度和广度。只有这洋,才有可能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实施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地理教W的实践必须有理论作指导,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目前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都是在新的教育理论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研活动应注意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教学时能够力求选择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和总体控制,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平衡,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创造良好的地理教研环境。加强和改进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基本形式。

三、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四、结合新科技,让学生反客为主

地理教学问题及措施范文5

关键词:年轻教师;学科素养;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30-02

一、问题的提出

学科素养,是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不同学者对其的分类和理解不同,笔者在结合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学地理教学实际情况,从教师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入手,尝试性地对其组成要素进行以下归纳(见下图)

近年来,温州一二三类学校新教师比重不断上升,这些年轻地理教师具备了合格的教师学科素养吗?年轻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着哪些困难和问题?该如何有效提升教师学科素养?是一个广泛而值得关注问题。

二、中学年轻地理教师学科素养现状分析

笔者以温州市教龄5年内地理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教师学科素养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本次发放问卷85份,回收79份,有效75份,对问卷调查获取的定量数据,运用SPSS10. 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实证分析。

1、教师专业发展知识

专业发展知识主要包含教师理论知识、职业知识、教学行为知识。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年轻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总体较好,但还没有达到精通程度。针对新课程标准,部分年轻老师认为自己迫切需要提高两个部分,新的评价方法和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说明年轻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了解把握有待提高。

2、教师教育能力领域

教师教育能力,主要是教师从事教养任务,了解学生的社会与文化生活条件,以便在学校内部去影响其个人发展,并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价值观与人生准则,并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判断和自主行为能力。统计数据说明,年轻教师对学生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缺乏方法、策略,对学生心理辅导方面缺乏策略,培养学生特长能力方面缺乏策略。

3、教师教学能力领域

教师,是教与学的专业人员。教师合理的设计并实施教学,能够通过学习情境的设计支持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使他们认识到所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会利用所学内容,这些都是教师基本力中教学能力领域的探讨的问题。统计数据说明,年轻老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缺乏一定的策略,在反思频率上,更是令人担忧。访谈中,年轻教师反映,主要是功课忙,忙着改作业、备课,课一上完,就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反思,不过他们说今后会好转的。

4、教师评价能力领域

评价能力领域,包括教师能合理而负责地从事评价与咨询活动,会诊断学生的学习条件与学习过程,从而有目的地鼓励学生并为他们及其家长提供咨询,并能够依据明确的评价标准去领会学生的表现。统计数据表明,年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能力亟待提高。

5、教师创新能力领域

创新能力领域,主要指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认识到创新是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能将职业理解为是负有特别责任与义务的公职,并认识教师重要的职业任务之一是需要终身学习。调查数据说明,年轻教师对直观教具的制作使用少,外在管理模式和学术氛围是影响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6、教师科研能力领域

科研能力领域,主要是教师要扮演教育教学研究者,对经验进行反复咀嚼,寻找其理论依据,并对教育教学问题深入思考,研究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及后续研究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年轻地理教师的教科研参与度少,获奖层次低。调查原因,主要是年轻老师工作经验少,对教科研问题的思考少,解决措施少,想写论文,但是总是提不出新的观点。

三、中学年轻地理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策略

1、高校深化师范教育改革,提升中学地理教师学科素养

师范教育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队伍建设这一重大任务。“教师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是通过师范教育完成的,要使优秀的教师不断涌现,就必须改进与完善师范教育,使师范院校真正成为人民教师的摇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师范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日益暴露出许多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弊端:课程设置的师范特色不够明显;专业设置和学科比例不够合理;专业划分过细,重深度,轻广度;教学内容理论脱离实际等等。

(1)设置适用的课程,加强师范教育的师范性

从调查中得知,年轻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还是比较扎实的,而教育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存在欠缺,其相当原因是由于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狭窄,而且比例也不适当。在公共、专业、教育三类课程中,专业课所占比例过大,公共课明显不足,教育理论课程则过于薄弱,从而造成培养出的学生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还不具备师范学生应有的特长―懂得怎样去教。

(2)综合大学试办师范学院,师资培养开放化

在我国,学校教师的培养一直被视为是师范院校的事情。事实上,“师范院校的师范特点并不显著,其他院校的学生又难以进入师范学校,因而局限了师资的培养途径。从世界师范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师范院校在保留其特点的前提下,在向综合院校发展,这种趋势也会影响到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师范院校向综合院校发展,将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所以,有条件的综合大学,都应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服务范围,以内设师范学院的形式实施地理教师培养和培训,以加强地理师范教育的力量;唯有地理学科的师范专科学校和本科师范学校,在地方政府的调控下,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就近合并到综合大学中去,在更加宽厚的背景下,更好地完成本地区地理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

(3)合理安排教育实习,丰富专业理解与教育体验。师范生必须进行教育实习,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亲身体验教学情境,验证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从而为成为教师做好准备。

2、加强职后教育,培养中学地理教师学科素养能力

(1)把入职教育阶段的学习与整个教师职业发展的连续性相结合。入职教育应指高等师范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至从受聘上岗到转正前这一段时期所接受的指导和训练。有必要对入职教育的新教师应达到的教学水平提出明确标准,以帮助他们实现从职前到职后、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并培养他们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成为自觉的教育实践者,促其完成多方面的“转变”:一是身份角色的转变;二是知识体系的转变;三是能力素质的转变。

(2)开展师徒接对活动,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为了加速年轻教师的成长,进一步提高年轻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学校应实施“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年轻教师成长策略。

(3)开展各种教学评比活动,成立“教学评比组”。笔者学校每个学期都要举行一次年轻教师教学公开课比赛,比赛结束后,学校组织开表彰大会,并给获奖的年轻教师一定物质奖励。这样做可以鼓舞成绩优秀的年轻老师,使他们再接再厉做出更出色的成绩;也可以勉励努力程度不够、成绩不出色的年轻老师,使他们取长补短,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地理学科还应成立“教学评比组”,制定出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法研究工作计划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了贯彻实施,还定期开展教学法研究。教学法研究是提高教学水平,更新教学思想,促进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速年轻教师成长的一项有效措施。

(4)创设各种学习的机会,鼓励年轻教师外出学习。学校要为年轻教师创造多种学习的机会,例如:邀请名师和专家到校讲公开课或听课、点评课,做讲座。通过与大师的近距离接触,年轻老师亲身感受到了专家们对课堂教学的执著与深情,亲身感受到了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组织年轻教师到名校听课学习,让年轻教师去名校感受他们的教学氛围,开阔眼界、接受新的信息,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这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必定有益。

(5)培养教师反思能力,提高地理教师学科素养能力

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应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备较为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及反思能力。教师的教学前反思有利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经验);教学中反思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教学过程(反馈信息);教学后反思有利于教学经验理性化,为以后的教学积累新的经验(新信息、新感悟)。

四、结语

年轻地理教师基本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历程,其间既有,也有低谷,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理想与现实有差距是肯定的。作为年轻教师自身,应以积极的心态求进步,求发展,不等、不靠、不要,养成“专业自我”主动地寻求发展的途径和方式,提升自己的发展理念,规划自己的专业人生;而作为管理者,促进教师成长既要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调动教师积极性等微观处抓起,又要从建立完善师资培训体系,构建科学的教师培训模式,完善教师职业管理制度等宏观上把握,以便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提供有的放矢的协助,激发教师的工作热忱和创意,让人生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2] 袁孝亭.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要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5).

[3] 陈 澄.主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

[4] 黄丽茹.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2(12).

[5] 卞鸿翔,李 晴.地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地理教学问题及措施范文6

【关键词】网络技术;地理教学;应用

网络教学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实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网络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对教学信息进行加工、分析、交流的能力和良好的信息素养。高中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研究的对象时空跨度大,内容涉及范围广,因此,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在动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网络地理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一)共享资源,协同备课,扩展教学内容

网络资源共享在教学中发挥着独特而突出的优势。丰富新颖的线上资源,扩展了传统教材的外延,把图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技术和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营造出图、文、声并茂,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也为多方交互式协作教学做了物质准备。同一学校,同一学科,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协同备课,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教学互通。例如:我教授中国地理西部开发的章节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网络课件进行适当地删减与增补并分享到论坛平台,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的教学,增强了教学的实用性,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

(二)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多媒体网络教学不仅教学内容来源多元,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对教育信息进行相应的加工、整理、组合和利用。其次,网络承担了教师的部分职能,他们的角色由传统教学中简单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指导者,把教师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减轻了教师负担。

(三)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网络教学采用兼有协作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结构化学习模式。首先,网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度、多层级、多形态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应自身学习基础和目标的学习资料,从而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其次,网络模式希望为教学营造一种相对真实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学习独立地理解与使用教材,从而能够支配、调节和控制学习过程,检验学习成果,进而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自学能力。

(四)突破局限,促进师生交流

网络传输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运用网络,任何人在任意时间、地点都可以和获取任意形态的信息。教师可藉此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教学活动,地理教师还可根据教学进度,开办个人教学网站,安排作业递交、单元测评、答疑解惑等内容。这种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凝聚了师生的集体智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有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机会。

二、网络技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及措施

(一)优质信息资源匮乏,网络平台利用率低、作用有限

目前,网络上体系完整、质优价廉的高性价比教学资源较为匮乏,制约了网络教学的发展。在网络平台上,鲜有学生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能提出真正有深度的问题,得到有价值回帖的同学更是凤毛麟角。为强化平台作用,我们必须优化网络环境,丰富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学校既可以定向选购商业团体经营和制作的优秀网络精品课件,也可由教育管理研究部门组织牵头,让高等院校、中小学中具备专业教育技术的人员与一线教师合作开发,统一制作,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二)网络教学模式新,课容量大,要培养学生网络学习的素质

网络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容量大,节奏快,而教学要素也变成“教师—学生—计算机和网络”三方组成。这使得教学的媒介、手段方法、组织模式都必然要与之相适应。因此为适应网络教学的要求,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必须具备更全面的素质。1.培养自我设计,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网络教学中,学生缺乏自我设计,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心组织、设计和开发网络教程,开展丰富多样的网络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2.学习基础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在网络环境下教学,学生能娴熟地操作计算机,应用网络软件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学生有必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三)网络教学不是哗众取宠,教师必须提高网络教学的素养

在现今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不得不主动迎接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直面教育技术革新的挑战,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具有前瞻视野的教师。这就客观上要求们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基本素养:

1.精通专业知识,是教师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也为教师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基本保证。

2.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在网络教学中,更多丰富多样的教学媒介和新型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要高效地开展网络教学,教师必须具备在恰当的时间,行之有效地将教育技术整合应用到教学中的能力。

3.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网络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熟悉必要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外,还应具备搜集、筛选、整合信息的素养。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敏捷地获取有效信息;(2)结合专业特点,准确分类、过滤、筛选、分析、评价;(3)准确、高效利用信息并能与已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创造新的信息;(4)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有效地组织协作。我国的网络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引发了一些争议。但我们应该辨证客观地评价网络教学。我们把网络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的优势。只有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观念,大胆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时展要求的优质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M](第二版).冯文新.电子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