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灾害安全风险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灾害安全风险评估范文1
1雷电灾害风险评价体系理论
雷电灾害风险的评价与管理工作,是当前国际减灾防灾管理中较为先进的模式,已经成为灾害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课题。雷电灾害的风险评估是指在一定时限范围内,对风险区遭受到雷击灾害的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其内容主要包括2个层面:一是对发生雷击灾害可能性较大的区域,进行雷击风险的评价;二是对评估区域内发生的雷击灾害进行综合性分析。通过对雷击灾害风险进行识别、估测、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对各种防控风险的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就可有效管控雷击灾害带来的损害并且妥善处理损失,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目标。
2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目的及作用
就减轻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而言,通常有3种方式:一是加强雷灾天气的预警工作,提醒人们在雷电灾害到来之前做好相关预控措施,例如关闭各种用电设备等;二是防雷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建筑物的防雷能力;三是强化事故抢险救援工作的能力。我们国家虽然对雷暴的临近预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一些特殊的公共行业来说(电力、医疗等),要求在雷暴来临之际关闭所有的电力设备有些不切实际。而目前的技术对雷电灾害救援工作来说也还不够成熟,所以进行防雷建设的就成为最重要工作,防雷措施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防雷击能力。雷电风险评估是根据评估目标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雷电灾害特征,分析、评估、计算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达到优化项目选址、合理功能分区布局、确定防雷类别(等级)和最佳防雷措施,并能实时应急处理雷电灾害事故的目的。雷电风险评估是雷电防护目标实现综合雷电防护的首要程序,为科学设计、经济投资、应急处置雷害提供准确的数据,是实现预防为主,科学防雷理念的必要条件。因此,一方面要加强雷暴灾害的预警工作,另一方面要通过对雷灾风险的研究,确定雷电灾害高发区域的范围,以此来有效地提高防雷资金的可利用效率,合理安排防雷工程的建设,根据雷电灾害风险程度依次确定最佳的防雷计划,对不同目标采用差异化的防护,使防护措施有最高的性价比,防止防雷工程的盲目性建设。
3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雷电灾害带来的风险与其他自然灾害的风险本质相同,都是多种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往往受到某个区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等因素的影响。在相同的区域内,因雷电造成灾害的风险机制大致相同,孕灾环境也别无二致,因此可以采用相同的风险评估办法,来表示该区域内雷电灾害风险的大小以及对比关系。以历史气象灾害统计的相关数据为依托,采用模糊数学法、灰色系统法等数学方法,对当前的雷灾风险作出预测。当前公认评价较好的自然风险形成机制,主要包含的内容为:在某区域内发生自然灾害的风险,由自然灾害危险性(H)、暴露(E)、承灾体的易损性(V)、防灾减灾能力(C)4个风险因素相互交织而成,表达式为:R=H•E•V•C。但是这些因素比较抽象笼统,因此需要与雷电灾害的形成机制相互结合,再采用多元分析法或者分层分析法等数学方法,对其进行量化,得出该区域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计算公式才可以更加准确、详细地对雷电风险进行预测,而且可操作性更强。
4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表达式
由于文中涉及雷电风险评估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以及建筑物,因此建筑物遭受雷击风险的通用表达式为:此外,若该建筑物使用类似避雷针等预防雷击的装置,那么建筑物遭到雷电打击的风险大小可以依据该装置的避雷效果呈现降低趋势。
5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
把建筑物所受到雷击评估的流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设计成雷电评估数据库,进而建立雷灾风险评估系统。该系统能够对建筑物受到的雷击风电度做出快速的评估,然后依据评估的结果,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有效防治雷击的措施,进而减小损失。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建立雷击灾害风险评估界面,同时要求设计数据处理窗体,存储输入、修改评估参数。2.建立数据库,主要用于保存雷电闪击次数及损害几率等常量,在该系统运行时,能够有效、快速地对建筑物所受到的雷灾风险值进行估算,进而采取适当的防雷保护措施。3.评估系统由很多功能不同的窗体组合在一起,每一个窗体都表示一定的功能块,所以用户可以在相关窗体下执行相应功能模块的操作。评估系统模块组成图如图1所示。
6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现状和未来
自然灾害安全风险评估范文2
为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和《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重大意义
气象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市属气象灾害高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35天,年最高雷暴日数达44天,每年大到暴雨日数达9天,冰雹日数达28天,大风天数达29天。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造成的灾害程度也在不断加剧,因气象灾害导致的人员受伤、火灾、信息系统瘫痪等事故时有发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防御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是气象灾害风险控制和灾害防范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设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依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必须从构建“和谐”的高度,切实提高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决采取有效措施,科学组织,依法管理,认真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认真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真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种规划、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爆炸危险环境等建设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特别是对新建、扩建和改建建设工程必须在项目动工前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确保公共安全。我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雷电、暴雨、洪涝、干旱、风灾、连阴雨、高温、寒潮、霜冻、冰冻、雪灾、雹灾、雾灾。评估的具体范围是:
(一)《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
(二)煤矿、供电、化工企业,贮存燃油、燃气、火工等易燃易爆场所;
(三)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广播电视、医疗卫生、金融证券、文化教育、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体育、旅游、游乐场所以及信息系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四)城乡、重点领域、区域发展和建设规划;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区域结构调整区划;
(五)其他依法需要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场所和设施。
上述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项目,建设单位在申请办理气象行政许可时,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十八条和第三十四条的规定,《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第八条的规定,《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第六章第条的规定,向气象主管机构提交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程序
对按规定需要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项目,各级建设、气象主管部门应当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纳入项目审核与竣工验收许可制度,做到事前评估与事后审验相结合,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凡属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范围的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时应同步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办理程序如下:
(一)建设单位到当地气象主管部门办理气象行政许可申报;
(二)当地气象主管部门应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类型、类别在1个工作日内作出该项目是否需要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或雷击灾害风险评估的意见;
(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项目,由建设单位与具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资质的法定机构签订有关合同。评估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并对评估结论负责,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机构应在签订有关合同后20个工作日内作出评估结论;
(四)建设单位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四、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监督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市、县(区)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领导,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和专家评审组,气象、发改委、建设、规划、安监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落到实处。
(二)靠实部门职责。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社会公共安全保障的一项重要工作,涉及面广、责任重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相关工作。气象部门要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监督和管理,建立并落实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严格执行上级物价部门核准的技术收费标准和市政府规定的有关项目减免收费政策,确保风险评估工作顺利开展。发改部门在审批重点建设项目、易燃易爆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时,应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作为建设项目立项可行性论证的重要条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申请报告中未包括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项目,不予立项、审批、核准。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在进行项目规划建设许可时,应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合格作为前置条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执法监督,督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落实到位。
自然灾害安全风险评估范文3
关键词:大型活动
公共安全
风险评估
1.大型活动公共安全问题分析
1.1大型活动的界定及类型
所谓“大型活动”,是指由单位(社团)主办或政府组织,在特定时间内面向社会临时占用或租用公共场所举办的,由不特定的多数人参加的公共活动。
1.2公共安全的涵义与特点分析
公共安全,是指公众的安全。具体来说是指社会公众享有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公众的生命财产、身心健康、民利和自我发展有安全的保障,最大限度的避免各种灾难的伤害。1
2.影响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的风险因素分析
2.1对“风险”的认识
通常认为风险(risk)的定义为:能够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机会,它通过后果和可能性这两个方面来具体体现。风险概念中包括三个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认知;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后果。
2.2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的风险因素探究
第一,大型活动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人员多,同时这些人员还处于分散状态,组织性很差,但又在一定时间内高度集中,往往使活动场地处于饱和状态。
第二,大型活动举办所使用的公共场所是人员高度集中,流动性大的城市公共场所。在建筑形式上,大型公共场所一般空间高、跨度大、面积大,多为封闭式建筑,疏散出口少,无窗和固定窗结构多。
第三,大型活动的顺利举行有赖于场所外交通的顺畅。若举办地点的交通堵塞,人群滞留,不仅影响了大型活动的正常进行,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成为影响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的风险因素。
第四,周边治安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型活动开展的质量。
第五,突发性事件是影响大型活动的重要因素。突发性事件因其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紧迫性等对大型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第六,当前世界上的民族冲突、地区冲突、宗教冲突、文化价值观冲突呈现尖锐态势,一些恐怖组织采取恐怖手段,扰乱社会治安、伤害无辜百姓,尤其在大型活动的举行期间,更加容易利用活动的高影响力来实施报复性的恐怖活动。
第七,人类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3.大型活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意义
第一,风险评估是实现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管理社会化的关键工作,它使更多的利益主体被纳入到评估体系中来,共同解决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管理问题,从而形成利益风险的共享分担合理机制。
第二,风险评估能够帮助公共安全管理科学准确地把握风险及可能出现的危机和危害,以此提高预防和处理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为大型活动举办创造安全环境。
第三,风险评估的结果能有效的保证大型活动的顺利举行,而且还能有效的避免出现安保人员不够或者缺失的现象。
第四,风险评估顺应了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改变的潮流。
4.我国大型活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现状
4.1我国公共安全风险评估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型活动举办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涉及面也越来越广。
现今安全领域出现了公共资金短缺,资源紧张等现象,政府已经无力再管。只有引入私人资本,调动公共组织的积极性进行风险评估,才是解决各种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
2005年9月9日北京市第12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市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条例》也促进了大型活动的风险评估的发展。
4.2我国开展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基本情况
国内现有公共安全评价活动,人口级的有自然灾害、流行疾病、交通事故、环境损失、安全生产、儿童营养监测等,项目级的有艾滋病干预、煤矿安全生产整改、消防火灾审核、食品毒物控制、生殖健康促进评估等。其中,一部分评价方法与指标已经实现国际对接,具有很好的公信力;另一部分评价方法和体系尚处于发育阶段,效果有待检测。2
4.3我国开展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主要问题
第一,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不够,理论框架不完善。第二,尚未建立可以使用的大型活动灾害数据库,历史数据使用效率低。第三,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不完善,评价方法多依赖专家打分。第四,大型活动的前期情报收集不充分。
5.大型活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
5.1风险管理涵义
风险管理是管理者选择与贯彻安全措施的过程,以便以可以接受的投入,使风险控制在一定的可接受的水平之内。其过程包括了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科学的决策。3
5.2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简介
面对着严峻的人口与社会风险问题,联合国、国际NGO、外国政府以及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基于监测、描述和解释国际社会公共安全的需要,在研究和实践中设计了一系列公共安全评估框架①。
目前常见的自动化风险评估工具包括:COBRA——COBRA(Consultative,Objective and Bi-functional Risk Analysis)风险分析工具软件、CRAMM——CRAMM(CCTA Risk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Method)定量风险分析工具、ASSET——ASSET(Automated Security Self-Evaluation Tool)安全风险自我评估的自动化工具、CORA——CORA(Cost-of-Risk Analysis)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6.完善我国大型活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设想
6.1纳入法制轨道
虽然我国现阶段出台了一些大型活动的法律法规。如公安部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治安管理办法》,北京市的《北京市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等。但我国大型活动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工作目前处于起始阶段,好多评估工作还不很规范,所以,建立相关的法律体系,使大型活动的风险评估不再是个别的不规范现象,而是将其纳入法律体系,确保评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6.2建立健全责任体系
6.2.1行政审批
主管机关具有风险评估的行政审批权力,主要负责提出、制定并批准提出申请单位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策略,领导和组织安全评估工作。
6.2.2组织协调
大型活动的信息系统拥有者具有风险评估的组织协调权力,将负责制定安全计划,报主管机关审批;组织实施信息系统自评估工作;配合强制性检查评估或委托评估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文档等资源;向主管机关提出新一轮风险评估的建议;改善安全防护措施,提出安全保卫计划。
6.2.3措施整改
大型活动的承办方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修正安全方案,使安全方案成本合理、积极有效,并在方案中有效地控制风险,降低风险出现的几率;规范活动,减少在在活动举行阶段引入的新风险;确保大型活动的安全性得到相关机构的认证。
6.2.4具体实施
风险评估机构应提供独立的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对大型活动中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评估,以判断这些安全防护措施在特定运行环境中的有效性以及实现了这些措施后系统中存在的残余风险;提出调整建议,以减少或根除大型活动的脆弱性,有效对抗安全威胁,控制风险;保护风险评估中获得的敏感信息,防止被无关人员和单位获得。
6.2.5辅助支持
大型活动信息系统的相关机构为风险评估提供辅助支持,遵守安全策略、法规、合同等涉及大型活动风险的安全要求,减少安全风险;协助风险评估机构确定评估边界;在风险评估中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资料。
6.3规范风险评估工作
现行的风险评估工作存在评估主体不明确,责任不清晰等问题。所以,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使公共组织成为评估主体,并使之脱离政府,独立的进行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工作。
7.结论
可见,大型活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是保证大型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我国风险评估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本文的分析,我认为要规范大型活动风险评估工作,就要充分发挥公共组织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消除一场活动一个标准的不规范现象,同时,要建立起大型活动历史灾害数据库,为风险评估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并形成利益风险共担机制,将保险公司,保安公司纳入到评估体系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安机关的指导作用和监督作用,以保证大型活动的顺利有序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秦颖.论公共产品的本质——兼论公共产品理论的局限性[J].经济学家,2003.
[2]朱旭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公共安全产品供给的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2):37-40.
[3]王光,秦立强,张明.试论政府应急管理的社会合作机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5):118-123.
[4]刘铁.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J].学习与探索,2004,(5):78-84.
[5]胡小炜.杭州市西湖区2002-2003年公共场所卫生检测结果[J].浙江预防医学,2005,(17):34-35.
[6]陈晋,陈志芬,黄崇福,李强著.大型公共场所风险评价研究现状与展望[J].自然灾害学报,2005,(12):16-19.
[7]北京市公安局组团赴法国、希腊考察奥运和大型活动安保工作[R].外事简报第五期,北京市局办公室外事,2004-8-2.
[8]龙亮.德国大型活动安保策略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6,(1):25-27.
[9]张先来.大型活动消防安全工作重在基础——从法国2003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看北京[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4,(3):10-13.
注 释:
1.吴爱明,公共安全:公共管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J].行政论坛,2004,11 (66)
自然灾害安全风险评估范文4
【关键词】公共卫生;突发;风险识别;应急医学科研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发现、确认并描述风险要素的过程。只有做好风险识别,才能正确地分析风险因素,更好地评估公共卫生风险,为制定卫生应急对策服务。
对于重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题风险评估,应重点整理、描述与事件有关的关键信息,如事件背景、特征、原因、易感和高危人群、潜在后果、可用的防控措施及其有效性等。如我国开展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04:H4疫情的风险评估时,应重点描述事件发生时间、地点、感染人群,病原及疾病的特征(疾病的严重性、传播方式),我国进口及销售可疑污染食品的情况,监测、救治及防控能力等。
2、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认识风险属性并确定风险水平的过程,即通过分析比较用于确定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后果严重性和脆弱性的相关资料,得出风险要素的风险水平。
对于日常风险评估,分析的侧重点因事件类型而异。如对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分析时,需综合考虑该传染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致病力、传播力、毒力;季节性、地区性;传播途径、高危人群等)、人口学特征、人群易感性、对政府和公众的影响、人群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政府的应对能力等;对意外伤害、中毒、恐怖事件等非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分析时,需综合考虑事件的性质、波及范围、对人群健康和社会影响的严重程度、公众心理承受能力和政府的应对能力等。
2.1发生可能性分析
对大型活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所造成的传染病、中毒、意外伤害及其他次生、衍生的公共卫生风险,可结合事件背景、各类监测信息、历史事件及其危害等,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2.2后果严重性分析
对大型活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公共卫生后果严重性分析,可从风险影响的地理范围、波及的人口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人群健康影响的严重性、对重要基础设施或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程度、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对公众的心理压力等方面考虑,大型活动还应考虑风险对该活动的顺利举办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等。
2.3脆弱性分析
对大型活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脆弱性分析包括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分析,可从人群易感性、公众心理承受力、公众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医疗救援能力、技术储备、卫生资源及其扩充能力、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生活饮用水、食品供应、卫生应急能力等方面考虑。
3、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
风险评价是将风险分析结果与风险准则相对比,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如采用风险矩阵法,可分别对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评分,计算出各风险的风险分值。根据风险分值对风险进行等级划分,确定风险级别。根据风险等级和可控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确定风险控制策略,依据有效性、可行性和经济性等原则,从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减轻风险危害等方面,提出预警、风险沟通及控制措施的建议。
4、应急医学科研的重要性
任何突发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突现”。在类似非典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科技工作者往往面临无法规依据、无支撑条件、无经验积累等多种实际困难。在此条件下,提高应急医学科研能力,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根本途径,对于尽早实现研究目标,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5、应急医学科研的基本特点
时效性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应急医学科研的效用依赖于时间,并有一定期限,组织的时间越快,则实现价值越大。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非常紧急,如果应急医学科研反应迟缓,则可能贻误最佳时机。针对性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应急医学科研主要是针对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和需要攻克的科学问题而开展研究,其研究的内容针对性越强,则突发事件处置就越顺利。
实用性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针对特定时间、特殊状态、特别情况,必须利用核心技术手段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解决面临的困难,而且要求其科研成果必须在应急处置实践中尽快得以应用。探索性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由于我国应急医学科研基础比较薄弱,成果积累较少,国家储备数量和品种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观需求,急需系统预测和全面规划,开展前瞻性和战略性部署,满足处置需求。
6、应急医学科研的基本原则
需求牵引是指应急医学科研必须以应急医学处置的实际需求为牵引,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现场,系统分析我国现实面临的各种疾病威胁,准确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疾病情况,全面掌握疾病流行趋势,着力解决理论、技术、装备和药材研究的关键问题,提高保障能力。突出重点是指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学处置过程中,应急医学科研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结合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中承担的重点任务和应急体系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研究重点,在有所长的领域发挥突出作用。
攻关协作是指组织应急医学科研必须从现代科学发展学科交叉越来越多、学科专业越来越细、新兴边缘学科层出不穷的特点出发,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自身特点,集中优势力量,加强协同配合,通过多学科、多部门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形成攻关协作的态势。科学决策是指应急医学科研的组织实施是一项复杂而又严谨的系统工程,其决策的科学,决定科学研究的质量,必须准确提炼科学技术问题,迅速提出对策措施,充分考虑利弊条件,及时反馈动态进程,不断修正各种错误,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适用性。
7、结语
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国家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要不断明确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重点,丰富卫生应急的理论,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自然灾害安全风险评估范文5
吸取日本强震教训,笔者认为,我国化工企业要积极开展对炼油生产、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场所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性、环境影响范围等方面的风险识别和评价。按照发生自然灾害的预想,采取预防和应急措施,建立环保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废水贮存及处理系统,从根本上排除发生事故时因化学物质泄漏对水体可能造成的污染风险。企业要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与地方政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加强企业周边高风险区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告知群众,在遇到管道爆炸、泄漏等事故如何进行自救等相关知识;同时,要深入管道沿线评估高风险区,对管道进行内外检测,加强管道日常防护。
化工设备生产企业要提高设备的制造等级,尤其是提高应变承受能力。今后建设项目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因素,对大型油品储罐、重点设备提高制造级别。这样在突况下,才有可能保证设备完好。此外,还要提高自动化控制快速反应水平。有效、灵敏的自动化控制,可保证突发事件的瞬间,进行安全停车、关闭相关阀门、停止设备运转。这不失为一条保证安全的有效举措。
尽管天灾不能避免,但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人类是可以选择的。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化工企业的应急预案往往比较注重应对“人祸”,较少涉及天灾的预防。因此,从设计源头加强对天灾的预防和应对能力,科学制定针对天灾的应急预案已是十分必要。
首先,化工企业要制定严密的措施来维护危险设施和危化品安全。对在建和筹备建设的化工项目,要开展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火灾、爆炸、剧毒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的安全风险评估。地方政府在调整和布局产能时,不能仅仅考虑人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及交通条件等因素,还要把当地环境、地质状况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其次,做好危险隐患的源头控制。由于化工企业生产具有连续性,使得厂房之间各种埋地架空管线相互连接,地震来时厂房之间容易产生位移,进而造成管线断裂,致使危化品等泄漏。因此,企业要加强厂房和管道的防震措施,提高防震性能。此外,在设计一些原料和产品储罐时,必须进行抗震验算,若罐壁厚度不够,要采取补救措施。
自然灾害安全风险评估范文6
1.自然资源风险。自然资源风险可以理解为正常条件下的自然环境风险。农业企业生产的自然特性与其所占用资源的量、质和地理位置都密不可分,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农业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在数量方面,相关资源的短缺(如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会严重影响农业企业的生产营运。在质量方面,环境污染对资源质量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会从根本上影响农业企业的效益。与此同时,资源的地理位置也直接决定了农业企业的营运成本高低。
2.自然灾害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可以理解为异常条件下的自然环境风险。由于农业的生产特性,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相比其他行业更为敏感和严重。我国是世界上两条巨灾多发地带(即北半球中纬度重灾带和太平洋重灾带)都涉及的国家,气候变化大,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这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近年来,我国每年农田受灾面积达7亿亩以上,受灾农作物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20%-35%,造成粮食损失200亿公斤(吴振宇,2005)。其中干旱、洪涝、冷灾、寒害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天气灾害(霍治国,2003)。据民政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截至2008年1月31日,我国2008年1月10号以来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共造成18个省份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727.08万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37.9亿元。自然灾害一方面会影响农业企业的产量,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农业企业的产品质量,这都会增加农业企业的风险,造成农业企业效益不稳定。
(二)市场环境风险
1.政策体制风险。柯柄生(2001)指出,对于农业生产而言,一个主要的风险源于不稳定的政策环境。现阶段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时期,农业政策的稳定性较差。整体而言,农业政策的调整总是朝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行,但就个体而言,它不可能对每一个农业企业都有益。国家工业化政策使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然而农业经营规模却跟不上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工业对农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回馈率较低(瞿翔、张俊飚,2006)。这一体制原因将使农业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受到损害。
2.市场竞争风险。在一定的政策体制下,市场竞争主体行为的相互影响也将给农业企业带来风险。按照五力模型(波特,1997)的理论架构,对某一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影响的市场主体可分为五类,分别是购买者、供应者、业内企业、潜在的进入者和替代品生产者,随后又有学者(Andrews.Grove,1986)在此基础上补充了第六种力量,即互补品生产者。对农业企业而言,购买者的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影响着企业的销售风险,而供应商因素则影响着农业企业的采购风险,这都需要农业企业关注供应链上下游的产品质量和供给周期问题。同时,潜在的进入者、替代品生产者、互补品生产者和业内企业则一起决定了农业企业所在行业内竞争关系的变化。
(三)企业内部风险
1.观念风险。一般而言,管理者忽视危机的征兆、不重视对风险的监测都是因为企业未能对不确定性做出恰当和及时的反应。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起步较晚,且以中小企业居多,普遍风险意识淡薄,对加强风险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说,风险观念的落后是我国农业企业内部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技术风险。农业企业往往是新技术应用的载体,但新技术优化农业自然再生产过程是有条件的。农业企业生产对象(植物和动物)的状态是不稳定的,这决定了农业企业生产技术的一系列特点,包括生产对象的不稳定性、区域环境的适应性、操作者水平的差异性。此外,有些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考虑农业企业产品消费者的安全,例如基因技术的应用等。即使采用的技术在这几个方面都没有问题,也还存在着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的风险。
3.管理风险。农业企业的管理风险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在人员组织方面,农业企业生产人员的来源、生产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技能都不易把握和提高,这使得农业企业难以优化和实施有效管理。其次,在生产经营方面,农业自然再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企业生产的原辅料以有机的、生物的或化学物料为主,因此,运输、存藏和使用这些物料的工艺难度相应较大,这构成了农业企业生产营运方面的不稳定因素。最后,在财务运作方面,农业企业的资本结构、资产结构、财务信息的透明、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也都加大了农业企业的内部管理风险。
二、农业企业的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自1992年美国COSO(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委员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简称COSO报告)以来,该内部控制框架已经被世界上许多企业所采用,但理论界和实务界纷纷对内部控制框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强调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应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2004年9月COSO委员会以原《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为基础,并结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Satbanes-OxleyAct)的相关要求,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在该报告中,COSO委员会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分别是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笔者认为,农业企业可以立足于这八个要素,形成一个前后一贯、相互联系的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以应对其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市场环境风险和企业内部风险。
(一)内部环境
1.风险管理理念。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是一整套共同的信念和态度,它决定着企业成员在做事情时如何考虑风险,包括从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到日常的活动。农业企业的风险管理不应该只重视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应该强调上下一贯的风险理念,这种理念实质上反映在管理活动中企业成员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例如对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对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补救等。
2.权力和职责的分配。权力与职责的分配确定了企业内成员被授权和采取行动去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针对农业企业所面临风险的特性,企业应该有专门的部门或机构以及专门的流程承担风险识别和应对的职责,例如及时对行业政策的变化做出反应、密切关注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生产者的实时动态等。相关权力和职责的划分要以充分的信息沟通为基础,以有效的监督为保障。
3.对胜任能力的要求。针对农业企业的人员组织问题,企业需要明确特定岗位的胜任能力和水平,并把这些要求转换成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风险管理有着坚实的基础。这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取决于企业成员的基本素质、后续培训和经验积累。农业企业在明确了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要求后,应该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技能知识的培训,这需要覆盖从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到内部观念以及相关的技术和管理技能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有必要的话还需要从外部聘请风险管理专业人士。
(二)目标设定
目标设定是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前提。农业企业管理层应根据企业确定的任务或预期,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并在此基础之上确定对目标的实现有潜在影响的事项。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是提供给管理者一个适当的程序,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既能帮助制定企业的目标,又能够将目标与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以及日常的营运联系在一起,同时还要保证制定的目标与企业的风险偏好和对风险的容忍程度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针对农业企业特别需要关注的因素包括自身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情况,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容忍程度,对农业政策性变动的承受力大小,对市场竞争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企业内部各风险因素的控制程度。
(三)事项识别
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对影响设定目标实现的事项进行识别。事项识别是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基础。整体而言,农业企业在进行事项识别时应充分考虑影响自然环境风险、市场环境风险和企业内部风险的各个事项。农业企业生产的自然特性与其所占用资源的量、质和地理位置无疑是影响其自然资源风险的事项;企业所处区域的常见和偶发自然灾害则是影响自然灾害风险的事项;国家的农业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汇率政策等则是影响农业企业政策体制风险的事项;企业现存竞争对手的威胁、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和互补品生产者的威胁以及买方的侃价能力和供方的侃价能力等事项则影响着企业市场竞争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影响农业企业风险状况的事项通常不是孤立的,一个事项可能引发另一个事项。在事项识别的过程中,农业企业应该明白事项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评估这种关系,才能确定采取恰当风险管理措施的方向。例如冰雪和洪涝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农业产量和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市场供求平衡,推动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这样一来,农业企业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加大了其面临的市场竞争风险;与此同时,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又会作用于政策制定,为平抑价格波动而进行的政策修订又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农业企业面临的政策体制风险。由此可见,农业企业对风险事项的识别需要具
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四)风险评估
企业风险评估,即企业在事项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目标实现的可能影响程度。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指某一特定事项发生的可能性,而影响则是指事项的发生将会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农业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可以使用SWOT分析这一强大工具。农业企业可以从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四个方面给自己进行定位,进行风险评估,进而从以下四大战略模块中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战略:一是优势机会(SO)战略,即发挥企业内部优势利用外部市场机会的战略,例如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二是弱点机会(WO)战略,即通过利用外部市场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例如尽量享受农业优惠政策弥补自身技术和资金的不足;三是优势威胁(ST)战略,即利用本企业的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的影响,例如锻造产业链抵抗竞争威胁;四是弱点威胁(WT)战略,即减少企业内部弱点的同时回避外部环境的威胁,例如与优势企业进行合作经营等。
企业往往通过运用WO、ST或WT战略最终达致SO战略。当企业存在重大弱点时,它将努力克服这一弱点并尽量发挥自身的优势。当企业面临巨大威胁时,它将努力化解这些威胁以便集中精力利用机会。以“山东寿光蔬菜”核心企业的发展为例进行研究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经过20世纪90年代规模的扩张和品质结构的优化升级,到21世纪初已经初步锻造出一条以高品质蔬菜种植为核心,向下衍生出蔬菜销售和加工配送企业,向上吸纳农药、化肥、种苗、竹竿和钢筋等生产资料企业的优势供应链,同时通过合作组织与农业研发机构合作,积极开展技术和管理创新及应用,并借助逐步建立起来的“寿光蔬菜”的品牌效应,吸引大量的海内外资金与技术,弥补自身农业发展资金的不足。由此可见,这些底子薄弱的蔬菜种植企业,通过上下游供应链的锻造、优势产业的互补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已经逐步将自身的弱点变成优势,外部的威胁转化为机会,并具备了强大的资源优势,牢牢掌握了市场先机,与此同时,企业通过这种战略性的风险评估模式,也使得其抗御风险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建立在深入的风险评估基础之上,为风险控制活动提供依据。农业企业应根据相关目标、企业风险偏好、风险可接受程度、风险发生的原因和风险重要性水平,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应对策略可以分为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共担风险和接受风险四类。针对没有超越自身风险容忍度的事项,农业企业可以采取风险接受策略,例如对一定的自然灾害风险的承受;而在迫不得已时,农业企业则采取规避风险策略,这主要是指撤出高风险领域。总体而言,农业企业最主要的风险应对策略主要是减少风险和共担风险。
减少风险和共担风险策略可以从战术和战略两个层面进行。在战术层面,农业企业可以采用订单农业、期货工具(包括天气期货)、保险(含产量保险和收入保险等)和控制财务杠杆等措施。。在战略层面上,农业企业可以采用多元化和产业链风险管理措施。多元化风险管理措施是指充分利用生产和加工相关程度较低的农业和农副产品以分散风险。通过进行投资组合,达到在相同期望收益情形下组合风险最小或相同组合风险情形下期望收益最大的目的。产业链风险管理措施是指通过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环节,将不同类型风险在整个链条中进行分解,通过明确不同环节的主要风险类型及其作用机制,寻求不同的风险管理方式,然后进行有效的风险组合管理,实现降低农业企业风险的目的。对农业企业而言,以上战术和战略两个层面的措施应该结合使用。
(六)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保证风险应对方案得到正确执行的相关政策和程序,通常包括两个要素:确定应该制定什么政策和实现该政策的一系列程序。农业企业为确保风险应对策略的有效执行和落实,首先应该强化企业每一位成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使相关的风险管理控制活动成为其自发的选择,这需要对员工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同时对各个岗位的权责进行划分。控制活动包含的措施和程序主要有:批准、授权、验证、协调、复核、定期盘点、记录核对、财产保护、职责分离、绩效考核等内容。在整合的风险管理框架中,这些控制活动应存在于农业企业的各个部分、各个层面和各个部门。因此,农业企业应明确界定各部门和岗位的目标、职责和权限,建立相应的授权、检查和逐级问责制度,确保其在授权范围内履行职能;同时设立完善的控制架构,制定各层级之间的控制程序,保证相关规章制度能够被有效执行。
(七)信息和沟通
对确保农业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而言,信息和沟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企业应以一定的形式和时间间隔确认、捕捉和传递企业内外部的相关信息,在企业内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以保证企业员工能够有效执行各自职责,为企业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提供保障。企业获取的原始资料数据和信息(如气候状况、农产品价格等)必须及时可靠,以确保有效地做出决策。企业的信息系统应该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必要的调整,确保信息高效传递,支持决策制定,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八)监控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本身的运行也需要进行监控。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监控是指评估风险管理要素的内容和执行质量。农业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风险管理进行监控,即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估。持续监控活动包含在企业正常的、反复的经营活动中,在正常的业务经营过程中被实时地执行,并且动态地对变化的情况做出反应。而个别评估则直接关注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对重大问题给予关注。就农业企业而言,对自身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各种风险都需要保持应有的谨慎,进行持续监控;而个别评估则在重大事件出现时启动,如极有可能发生自然灾害时或有关政策发生变迁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