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学习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学习意义

地理学习意义范文1

一、以形象思维为切入点,带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地理学科的学习主要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领悟抽象的地理原理,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步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形成开阔而严谨的地理思维,综合分析某一地理现象中所包含的地理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教师要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作为启发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起点,引导学生思维逐渐由形象向抽象过渡。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借助教学仪器、示意图、多媒体图片、三维动画等多种形式,以直观的形象展示和原理演示,让抽象的地理现象、地理原理直观化、形象化。比如,“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的内容,仅靠学生对课本的阅读、教师的口头讲解,难以突破学习目标、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亲手绘制热力环流简图、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理解地球上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位置,并结合课本上的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分析造成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原因,总结其移动的规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并具有动感的画面。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习方法改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仔细讲、学生认真听是课堂的主要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难以做到针对学情有的放矢。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模式,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问题为推力促使学生与课本充分“对话”,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整理、加工等一系列过程,提取信息,解决问题。对于那些有难度的问题,提倡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探讨各自获得的知识正确与否。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思维与思维发生激烈的碰撞,一部分错误的观点和认识被淘汰,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加工和巩固。通过生生合作无法解决的知识点,学生将其整理出来,作为师生合作、交流的重点,在教师的引导、讲解下不断突破。由于这些高难度的知识点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更能吸引学生注意,课堂教学重难点更加突出,学习效果能够得以保证。比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时,教师结合课本内容,出示几个能促进学生阅读与思考的问题:1.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2.假如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他们的补给关系。3.水循环发生在哪些水体之间?4.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哪些?5.水循环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环节?6.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既能促使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有针对性地讨论,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间的合作、探讨,加深了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取与探究,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结合实际问题,增加学生思维的综合性,促进学习的飞跃

地理学习意义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旅游地理教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3.07

旅游地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郭来喜,1985)[1]。中国旅游地理学是在旅游业迅速发展这一大背景下于20世纪80年代应用地理学大发展中出现并获得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高等教育阶段,早在旅游地理学出现之初这门课程就在地理科学专业与旅游管理专业中以必修、选修、或者主干基础课、核心专业课、素质教育通识课等多种形式开设。在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2000年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地理课程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旅游地理相关知识要点已有所体现,但是直至2003年《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并于2004年秋季开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及个别省份进行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实验,旅游地理才作为地理七个选修模块之一第一次正式亮相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由课程本身的特性所决定,高中阶段开设旅游地理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旅游地理课程能充分体现地理教育的价值

总理2012年9月7日教师节前夕在《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认为当前教育中应当“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合理设置课程,加快建立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评价体系,把学生、教师和学校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教育事业发展才能有更广阔的天地”,这也是新时期地理教育遵循的目标。

根据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应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而旅游地理选修模块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融智能与情感,兴趣与审美于一体。具体表现为: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旅游地理学同其他学科一样都有支撑其存在与发展的一些基础理论。如:旅游规划、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以及旅游地生命周期和空间竞争理论等。其次,旅游地理是研究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人文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完美结合。旅游中每一景点(观)中都蕴藏着丰富、深刻、生动的人文要素,在教学时善加利用可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同时有利于审美情趣和情感智慧的培养。这与当前新课标要求的地理教育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学会应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提升其成为社会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一目标是完全契合的,是地理教育价值的完美体现,与地理教育发展方向一致。

二、旅游地理教学目标跟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相契合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有机的整体来进行表达[2]。

在新课标中,旅游地理模块基本内容涉及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旅游与区域发展等。在旅游与区域发展学习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学习和了解旅游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目标及意义,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等,这是知识的提升和技能获得的具体表现;在理解旅游规划相关理念及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对熟悉的景区景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初步对景区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是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并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在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这一部分中,在对我国的世界遗产及其价值进行认识时,选取与学习者心理最相近的世界遗产学习介绍,如以四川省为例,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有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被列入文化遗产名录的有青城山和都江堰,被列入自然文化双遗产的有峨眉山—乐山大佛,选择一个跟学校地缘相近的世界遗产供学习欣赏,了解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现状,由此升腾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情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因此,旅游地理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地理课程三维价值实现的过程,旅游地理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与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相符。

三、适应于旅游地理“范式发展”的需要

国外旅游地理学自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发端至今已处于成熟阶段。借鉴国外旅游地理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中国旅游地理学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相关的专著、论文和教材不断出版更新,人才培养方面也初见成效。但根据库恩的科学哲学“范式”理论:现阶段的中国旅游地理以国际标准衡量仍处于前范式阶段,而走向“范式”是学科成熟的表现[3]。只有继续推进旅游地理教育,为学科理论发展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旅游地理专门人才使之投入到旅游地理的实际应用研究与实践中去,才有可能今早构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标准的旅游地理科学体系,实现向“范式”阶段的转变。因此,在高中阶段开设旅游地理课程不仅是实现中学课程设置与高等教育阶段课程衔接的需要,更是促进旅游地理教育更好发展从而助力于旅游地理朝“范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旅游地理教学服务于中国实现旅游强国目标的实现

21世纪,旅游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拥有5000多年悠远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不仅文化底蕴深沉厚重,自然风光也瑰丽奇特。因着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中国旅游业发展令人瞩目,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同时将成为仅次于德国、日本和美国的世界第四大客源国。但是旅游资源开发不当所带来的旅游地破坏以及一些热门旅游景区的超负荷接待所带来的旅游资源破坏、旅游整体环境质量下降等方面的问题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中国要实现在21世纪实现成为亚洲旅游强国乃至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了解和掌握不断变化的旅游国情,促进国民旅游素质的提高。普及旅游教育正是响应社会和时代需要的重要举措。

旅游地理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发展的,旅游地理作为主要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重任。每个中学生都是现实或潜在旅游者,通过旅游地理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区域旅游资源的构成、类型与特性等自然科学知识,并对旅游成行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也有一个基本认知,由此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旅游爱好,提高旅游认知水平、审美的质量和旅游感受的旅游深刻程度。此外旅游地理教育还能使受教育者将旅游对象自觉放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背景上来,将旅游看成一种提高社会文明素质的行为,在旅游活动中维护生态环境,做文明的旅游者,维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符合新课改下地理教育“给予学生终身有效、终身必备的工具和技能”等理念,说明了中学阶段旅游地理教学研究的展开具有实效性。

五、结语

旅游地理以一门完整的课程在高中阶段进行设置尚属先例,现今高中旅游地理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尚处于起步状态。已有的旅游地理教学理论研究主要表现为对旅游地理相关的特定方面展开研究,现阶段对旅游地理教材、教学内容及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的整体探讨还有所欠缺,与课程发展趋势不符。在教学实践上,新课程改革自2004年起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四省区实验以来,至2010年止,全国所有省份都已实施,旅游地理作为新课改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始受到重视。但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包括旅游地理在内的七个选修模块的具体实施,各地可在国家规定的选修模块范围内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实际状况等择若干模块授课。如四川省在2010年开始也实行了地理新课改,但是根据该省所处地域实际情行仅选择了自然灾害与防治及环境保护这两个选修模块开设课程,因此,实际上旅游地理课程并未能在全国各省份普遍开设。此外在学校地理教育实践中,选修课程实施最主要还是受高考的影响,这使得旅游地理的实施存在很大的不定性。旅游地理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意在满足学生对其所处社会环境了解的需要并在美的体验中树立科学的资源与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对旅游地理教学展开更多的研究是促进高中地理教育价值充分体现,旅游地理学科走向成熟及中国旅游强国目标早日实现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15.

地理学习意义范文3

关键词:浅议;有效教学;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66-01

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定行为和策略在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什么是有效学习?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有效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基础”,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之上,学习基础是进行有效学习的根本。二是“思考”,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思考,善于思考,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三是“活动”,活动是学习的基本形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是有效学习的重要形式。四是“再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

我校在2010年开展了“教学效益年”活动,活动开展以来,使我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对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看法和做法。

一、注重课堂的“管”

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所讲的问题上来,只有让学生听你的话,按照你说的去做,你的教学才可能有效。老师讲的再生动,即使把教授、科学家请来上课,学生的精力不集中,那么教和学都是无效的。像我们这类民办学校,任何一个老师从专业知识上教学生都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想提高课堂效益,管理能力比专业能力更重要,因此首先要把课堂“管好”,向课堂管理要效益。例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干什么,不能自顾自的讲,要善于发现学生有没有把精力集中在课堂上,对没有认真上课的学生可采取提醒、提问、个别帮助等方法,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有效的。

二、控制教师的“讲”

传授型教学模式对学生获取知识确实具有简捷、快速的优势。但如果教师讲得太多,会使学生逐渐产生依赖教师的习惯,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阻碍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产生。因此,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师要讲哪些内容,而且要备学生怎么活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等问题。如我在讲述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时,选用了一幅“苦难的母亲”的漫画,画面上愁容满面的母亲不但手里牵着,背上也背着孩子,而且她长得酷似地球的孩子也即将降临人世,她身旁的两个孩子为争食物还在打架呢!然后找学生回答: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引导学生得出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人口已经出现了过剩,主要是因为以前人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人口过剩给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的压力,因此人口的增长要与环境相协调,要与资源相一致等。通过学生自读,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师生交流等环节,学生不仅记住了概念、标志和意义,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教与学才更有效。

三、带有目标的“学”

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通过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因而必须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这种目标在实际上课中就是一个一个的小问题。例如在学习洋流这一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认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洋流的概念;2.洋流的形成原因;3.洋流的分类;4.洋流的分布;5.洋流的作用。每个目标的达成都要给学生规定时间,整个过程中提问始终贯穿其中。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每完成一个目标都能享受到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也会为下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样不但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了,也体现了现代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四、巧妙重点的“导”

例如在评价一条河流的航运价值大小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该河的自然条件即地形、气候和社会条件即人口、经济等方面考虑。地形平坦,河流平稳;气候湿润降水均匀,河流径流量大,季节变化小;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可运输的客货量大,那么该河的航运价值就大,反之亦然。学生可以用这种思路判断世界上任何一条河流的航运价值大小,这样比直接告诉学生某河航运价值大或小有用得多。指导学生如何获得知识,远比教会学生这个知识重要得多。

五、抓住学科的“特”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地理的“图”。学习地理应该做到“左图右书”。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好各类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牢固、更准确地记忆地理事物,学习地理知识,因为它有很强的直观性。地理考试中图的叠加,图文转换,图的分析应用,无图考图题题有图,正因如此高一教材中的各类图达到了200多幅。要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学会图文转换,只要学生抓住了地理中的“图”,许多地理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因而抓住地理学科特点教学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是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

六、师生关系的“和”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喜欢你,信任你,自然会喜欢你的课。例数从教很多年的经历,使我真正懂得了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觉得我校提出的“八多八少”的育人思想,非常值得大家去深究,愿与共享:

多一些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引导少,一点指责;

多一些鼓励,少一点讽刺;多一些启迪少,一点训斥;

地理学习意义范文4

(一)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现状

1.中学地理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初中阶段,地理是一门副科,尤其是在前些年,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地理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反正中考不会考”。学生不愿认真对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的开展,授课积极性大大减弱,也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地理这门学科在师生中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质量无法提高,给以后选择文科的学生带来了许多困难,造成了文科学生在文科综合学习和考试中地理得分最低的现象。

2.初中地理师资力量薄弱、队伍不稳。不少中学严重缺乏专职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跨学科代课,兼职地理教师成为我区不少中学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兼职地理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地理基础知识,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多,严重影响了地理课教学质量。

3.同世界和时代的接轨差。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技术,它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模拟和显示。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地理信息系统将逐渐深人到各行各业乃至各家各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在中学地理教育中,这方面的知识相当欠缺,即便开设相关课程,老师也缺乏相关技术和经验,大大影响了对中学生的培养。

4.章节的删减,形成知识上的漏洞,从而引起初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问题。教材内容侧重点的转移和内容的删减造成学生能力上的漏洞。初中新教材强调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但在通过地图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方面显得苍白。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缺乏对学生阅读各种地图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准备知识在初中教材中的缺失,影响了高中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由此可见,对教材内容的大量删减,削弱了学生地理知识的储备,形成知识上的“断层”。

(二)改良对策

1.地理空间是地理学永恒的主题。这一系统思想在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应更多地体现,特别是在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的某些章节中。在中学的地理教育中,应该引导中学生将地理课教学内容与所在城市的社会、环境等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社会热点问题,借助3S技术将这些问题可视化并寻找解决方案,最终达到在青少年中普及3S(所谓的3S是指GIS、RS和GPS,而GIS是地理教育的3S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

2.针对初、高中地理教育的章节删减、侧重点的转移,初中地理新教材要做到内容新,突出专题,强调点、线、面的结合。重视地图,突出其特点――视觉感高、贴近现实。对一些地理学的理论也要进行必要的教育,让学生学得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初、高中的全面结轨。对一些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不要过多删减,至少要对这些知识做出一定的介绍,这样才有利于高中的地理学习。

3.针对中学地理学习不被重视的情况,首先,要鼓励初中生积极学习地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加强中考对地理会考成绩的重视,必要时增加对地理的统考。最后,要改变各个学校缺乏地理老师的现状,增加初中的地理老师,有利于初中的地理的教育的发展。

4.对地理课程建议进行一定的调整。教材的编排和应用要尽可能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健康地发展。由于农村孩子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仍是学校教育,即书本和教师,而现实环境决定了他们很难具有收集更多信息及资料的条件,至少在现阶段是这样。因此,可在《中国地理》中增加三江源、青藏铁路建设中的环保问题的资料、小常识等。再如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时,可以地中海气候为例,用童话的方式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地图册中某一气候类型图,试述该地气候特征和可能的景观,以培养其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展乡土地理学习和调查。

5.加强乡土地理的开发及应用。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乡土地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学时应尽可能地配套一本省区乡土地理框架教材,以便教师更准确地结合市情、县情等加以应用。针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现状,如果进行有效的调节,会使我国的地理教育更上一个台梯,从而让学生学好地理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

地理学习意义范文5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的系统化学生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初中地理涉及到的一些知识,如地球和地图、气候的基本知识等很难理解掌握,且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的地理知识基本是空白,从而造成地理学习困难。,加上初一地理尤其是经纬线一节和气候一节地理知识抽象性强,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高,知识点多而跨度大,因而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把初中知识作为一个知识系统来把握,完善地理知识结构,是化解学生学习障碍的良策。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动手制造小道具或者收集地理小标本、地理小资料,会使学生从中悟出更多的地理知识。如讲到经纬线的分布时,在课前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小地球仪,再进行观察后完成表格练习,效果比教师费力讲解效果好。

初中地理学习了“气候”的知识时,但知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为此在学习这一知识时,可通过看图分析,然后在总结成表格来完善地理知识结构。

①梳理气候分布。

②分析气候特点。如“热带雨林气候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从降水量上看,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多雨,全年至少有一个月雨量在60毫米以上,一年中有明显的干湿季交替,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末雨季来临之前。热带沙漠气候最高月平均气温超过30℃以上,常年干旱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大都在1500~2000毫米左右,且集中在夏季,多对流雨,这里的降水和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全年分配比较均匀的情况显然不同。从气温上看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春秋极短,全年高温,最冷月气温一般在18℃以上”。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的活动化

学生认知是一个主动的思维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灌输的过程,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将会导致学生认知结构的封闭,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教学的活动化。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例如,关于关于经纬线知识的教学,就可设计一些思考性问题,让学生讨论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经线划分多少度?纬度划分多少度?经度分布规律是什么?纬度分布规律是什么?温度带的分界线是那些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那两条相对应的经线?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参与,不但能掌握经纬线知识,而且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用好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人教社新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几乎每课都安排有“活动”教学内容,其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课堂作业类(课堂作业类是指以试题形式出现,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知识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课堂讨论类(课堂讨论类大多是要求学生以尚无明确意义与答案的开放性热点话题为主题展开讨论与辩论);课外调查类(课外调查类基本上是要求学生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危害,并提出的可行性的改进意见)。教学中可因课制宜,用好“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

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而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思维品质的提高有待于知识的规律化、思维的条理化。例如,地球公转示意图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认清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准确把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知矛盾的焦点,针对学生学习障碍,巧设问题情境、增加问题层次、减缓问题坡度、提炼知识规律,以引导学生通过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掌握思维和解答规律,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在解答地球公转图时,不能抓住图中的关键点,因而难以找到解题的思路和切入点。在教学中应该围绕总结解题规律来进行教学,只要抓住解答图的关键点,就可化解学生的思维障碍。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得出的解答规律:

看太阳直射点,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极圈是极昼,北半球是夏季昼长夜短。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极圈是极昼,北半球是冬季昼短夜长。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北半球是春分和秋分昼夜平分。

通过以上规律的总结,不论图如何变,学生只要抓住图中的关键点,只要掌握了解题的规律,解题难点是容易攻破的。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的图象化

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强调以图带文,并重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从而可以突破学习难点。

(一)借助地图熟悉空间分布

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强化地理空间位置,熟悉并掌握它们的地理原理,通过记忆增加空间想象力,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与定位。例如,在初一七大洲和四大洋地理教学时,可借助地图,通过一些重要纬线穿过的大洲来记住所在的位置,来促进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建立,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概念。

(二)借助地图找出空间分布规律

地理学习意义范文6

关键词:学习理论;自然地理;教学策略

自然地理学习很多都是有原理可循的,只有真正把原理搞清楚了才能同化迁移运用。如何使学生真正弄清楚自然地理的原理规律,理解、应用它,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对有意义学习理论的认真研究,有意义学习理论对自然地理的学习有着积极指导意义。

一、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与已有知识结构建立了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能够解释区别其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如果学生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他强调学生的学习应该是适当呈现先行组织者激发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有意义学习。这种学习是通过新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其结果是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发展和完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取的新信息,只有在与他们自身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进行相互作用后,才会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恰当运用这一理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着重分析了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有意义学习理论的运用策略,希望能对地理有效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策略

1.适当呈现先行组织者策略

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以此进行教学。”先行组织者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给学生提供一些引导性材料。这些引导性材料应该是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相关,容易理解的生活实例。其作用是在学生能够有意义学习新内容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使新知识得到充分理解和掌握,使接受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

如在讲背斜成谷的原因时,可以用一根竹筷的折断来做先行组织者。竹筷折断时是先从上面开始断裂的,从而得出背斜成谷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在讲解热力环流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孔明灯放飞的画面,焚烧树叶时灰烬的飘向等来说明热空气上升。这些实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也更容易同化迁移。

2.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心向的策略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应该触及学生心灵,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可从以下方面激发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标要求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只有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是有用的,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讲解时间的计算时,我们可以由以下问题入手:为什么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为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呢?一孕妇生下双胞胎女儿,为什么最后出生的反而大些呢?一系列提问之后,让学生知道这么多的现象竟然都与时间有关,并通过答案的解读让学生觉得地理知识是对生活有用的

(2)合理运用多媒体,拓展课程资源

我们的教材课本是死的、不动的,而现代教学媒体填补了课本自身立体、动态感不足的缺憾。我们要紧扣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精心搜集生活现象、古诗词、谚语、歌曲、图片、动画等各种形式的素材用于地理课堂,从而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如,在讲解冷锋暖锋对天气的影响时可以引用俗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在讲解海陆风时可以用歌曲《军港之夜》之中的“海风你轻轻地吹”这句话与歌名符合吗?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有意义学习理论对地理教学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将有意义学习理论适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总结创新自己的教学策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赫兴无.认知同化说指导下的地理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