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

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1

新课改 地理学科 环保教育 普及环保

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要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让中小学生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必然在学校环境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履行环境教育这一新的职能,寓环保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培养环保意识,参与环保教育

李岚清曾指出:“环境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普及环境知识,努力提高年轻一代的环境意识”。当前矿产资源的消耗浪费与日剧增,耕地面积丧缩、荒漠化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垃圾成灾、局部战争频繁等使得环境危机越来越严重,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培养现代公民环保素养已成为地理课程的一条基本理念,也是新课程赋予地理教学新的历史任务。

首先,地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环保的意义与重要性。当今我国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是一家几代人的中心,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首先普及并加强中学生环保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危机感、责任感,进而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热情,再通过他们对家庭的辐射作用,然后在社会上达到普及大众环保意识。这应该是一条环保教育的最佳途径,也是增强广大群众环保意识的捷径。只有这样,“地球是我家,环境保护靠大家”这一强烈的呼吁才不会成为一句口号,“环境保护”也由此深入人心,让人人行动起来,投身到环保中来。特别是现在的高科技时代,已形成了高科技竞争的格局,环境科学的高科技竞争也日趋激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必定在竞争中失利。

其次,教育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为地理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运用地理科学观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判断和评价;积极开展地理研究和实践活动,直接投身到社会和自然中去,了解环境问题,对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及尝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把参与环境保护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上。因此,地理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调查各种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污染,并提问学生: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会减少垃圾污染?对家乡附近某些河流湖泊或池塘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查,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对比,认识到水质变化的特点及原因,并对该河、湖、塘的发展前景发表自己的感想和建议。要让学生感觉到一举一动都与环保息息相关,都有机会参与到环保中来,并且有所作为。使之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实践中体会环保的意义。

二、绿化养化校园,增强环保教育

校园环境也是地理教育环境的重要基础。它是通过学校的硬件设施,让校园的每一棵树、每一片绿地、每一个角落说话,对学生的环境品德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们大力净化校园。每班都认领了卫生包干区,确立“清洁小卫士”,倡导学生不乱吐痰、不乱掷杂物、不在公物上涂画、不乱停自行车、不乱倒剩饭剩菜和垃圾,使学校全天候处于整洁状态,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我们发起了“五感教育”(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教育我,感谢同学帮助我,感谢社会关爱我,感谢自然赐予我)的活动,其中就体现了自然与人类的环保教育问题,我们让师生自己种植花卉,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创建绿色校园。

我们学校还与县水土办一起开展水土保持教育活动,把我校办成市级的绿色教育基地、水土保持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校内还建起一个植物园,成为了学校环境教育的基地之一,学生可以在这里种植大粒蚕豆、青菜,进行泥鳅养殖,试验果树扦插和嫁接等,这大大培养了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浓厚兴趣。在校内我们建起葡萄架、垒起花坛,植上草木,不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每个班级还认定了护绿点,加强了学生的护绿责任感。我们还努力使校园变成生态化的场所。在校内不准使用一次性的餐具。同学们把空易拉罐、雪碧瓶等做成花瓶、花篮等手工艺品,美化寝室环境;或做成粉笔盒、洒水壶,继续发挥其实用价值。学校还组织回收废电池和旧衣物,把废电池集中后交县环卫所统一处理,培养了学生环境责任感、节能开源的品质、互帮互助的精神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三、挖掘教材内涵,渗透环保教育

现行的中学教材蕴含了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因素,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与环境的最佳结合点,及时捕捉契机,完成环境教育的渗透。例如,在学习陆地资源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我国资源现状,以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另外,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把每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环境状态公报”引入课堂,运用“公报”中的统计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问题之发展趋势,关心我国气候变化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了解我国目前的环保工作重点;这种渗透式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了地理知识和技能,而且接受了环境教育,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了解了环境保护的行为准则,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在必修课上,我们教师渗透环境道德教育,有机融合进《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噪音防治法》《植树法》《动物保护法》等一些法规的内容。特别是生物、化学、地理、物理这四门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学科,有一整套渗透计划,规划各章节的渗透点。

在选修课上,我校在初中年级开设《人口与环境》《卫生与环境》等选修课;高中年级开设《地质灾害》《环境保护》《水质分析》等选修课程,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国策,帮助他们确立良好的环境质量观、价值观和应有的环境道德。

四、优化教学过程,突出环保教育

在优化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要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环境观。要善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中关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撰写短文,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让他们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探究能力,也使学生深刻意识到节约用水和合理用水的重要性。同时激发学生学好知识,掌握本领,让学生自己指出身边“用水紧张”的问题,让他们去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模式,甚至可以去模拟尝试着解决问题。

五、开展课外活动,促进环保教育

在校园,同学们学到了许多环境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环境道德感,但这些知识和道德感如果不在更广阔的课堂――家庭和社区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实践,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巩固和提高。只有学做一致,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内与校外配合,才能让学生的知识变成有价值的东西,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还可以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去影响社会有关人员的环保行为,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使学校的环境教育具有辐射功能。

在活动课上学校组织相关兴趣活动小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活动,以活动为中介,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我校的环境活动课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普及型的,主要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收看《地球的呼唤》等录像,举办环境知识竞赛,编写环境小报,走出校门开展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如参观植物园、生化厂污水处理、水南乡滑坡体,南浦溪水质调查。另一种是提高型的,主要以生物、化学、地理、物理等学科的环保小组活动为主,如生物组的植物的栽培、绿色小菜篮子工程,化学组的水质分析、土壤分析,地理组的水土保持教育,;物理组的噪声测定,语文组的环境作文等。在活动课上,涌现出一批环境教育积极分子。就近几年而言,先后有十多人次参加了省市环保部门组织的青少年环保夏令营活动。开展环保教育月活动,组织环保文艺演出、征文、讲座、主题班会,征集环保校园歌曲,举办环保手抄报等。

总之,新课程改革主张“以人为本”,强调教育“必须本着尊重人及其完整的精神”来培养人。环境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认识环境教育的价值,特别是环境教育的德育功能和价值,将社会所需要的环境伦理、环境道德、环境价值内化给学生,使之系统化、社会化,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学生不仅生活于学校中,而且还生活在家庭和社区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环境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以学生的活动与体验为载体,实现了学校、家庭、社区的融合,了隔离学生与社会交往的屏障,将学校的环境教育与德育教育辐射到每个学生的家庭和社区,以家庭的环境教育行为和社区的环境教育行为来促进学校的环境教育,以家庭和社区的德育行为来促进学校的德育教育,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环境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升民众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使环境问题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唤起全民的环境意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2

一、地理教师的课程观的改变

传统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课程就是教材,教师以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为主体。由于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人地关系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地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地理新课程中教材是经验的积累,课程是知识的载体,是探求新知识、体验新内容的载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于此为载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创新。正如美国课程论专家施瓦布((J.Schwab)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持续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

二、地理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传统的地理教师扮演者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课堂教学“满堂灌”、“一言堂”、“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探究”,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利。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也就要求教师角色进行从新的定位。由传统的教书匠变为新型的学习者 ,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 ,由学习的主宰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 ,由个体抗争的孤独者变为集体奋斗的合作者。[2]

三、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1.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教材加工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灵活处理教材,将课在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下,很多年轻教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课件,忽略了传统教学中的板书板画的基本功,深厚的板书板画能力能够很好的树立教师的课堂魅力,在学校不具备多媒体条件时,也可以很好地将课堂进行下去。同时地理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研究方向,塑造专业化的独特个性。

高效的提升落实三维目标也是的教材处理能力的表现,大部分地理教师在处理三维目标的时候都能够很好的落实知识与技能,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很薄弱。教材的处理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接受能力设计知识结构,层层深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互动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用于探索的素质,这里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自我做起,以饱满的热情面对教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跨学科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文科的发散思维,又要有理科的逻辑思维。这就要求中学地理新课程必须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涉及范围广,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具有扎实的地理专业知识和灵活的教材处理方式,深厚的师范专业知识,还要有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基本知识,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适应新课程素质教育。比如用生物学光合作用的原理解释新疆哈密瓜为什么如此甜的原因,用物理学的知识解释新月形沙丘为什么迎风坡缓,用化学反应式解释卡斯特地貌的成因等。

3.适应新技术改革的能力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地理教师需要告别“粉笔+挂图”的教学模式。告别某种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变成集体知识的合作伙伴。[4]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性、动态性、信息的丰富性,集图形、文字、声音、动画、图像于一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知觉,提高学生学习效率。3s软件也有其独特的功能,充分利用mapinfo、Arcview等软件技术开发课程资源;coredraw是一款易于掌握的绘图软件,也可以用于绘制简单的地图;Google earth软件以及google map对中学地理教学也比较重要,它对乡土地理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展示起到很大作用,可以得到探索性研究区范围内的相关信息,体现新课改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

四、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10条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是说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为此教师应当创设情境问题作为为知识载体,通过教师或学生提供的图表、文字等素材,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动一切感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习过程成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对于比较难于理解的部分,教师还可以自主研发或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研制教具,比如在介绍背斜向斜时,可以利用甘蔗皮作为教具,演示背斜顶部张裂,向斜槽补挤压的特点。

地理课程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课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举办“地理教具制作大赛”、“地理知识大赛”等活动,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定期开展地理野外考察及标本采集, 走出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到气象台、少年宫等地方考察,与当地高校结合,指导学生撰写实习调查报告。

除此之外,表达能力、指导能力、动手能力、认知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感情控制能力、竞争能力等等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学地理教师要努力追求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才能担起“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任。

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3

【关键词】中学;多媒体技术;地理课程改革

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本国人民的创新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对提高素质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以及课程改革、学生主体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教育方式的改革、人才的培养等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反映地理科学新理念、新成果和新的研究手段,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新世纪的到来,急切地呼唤着教育的深入改革,同样也急切地呼唤着中学地理课程和教学手段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程改革中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

1.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原则及趋势

中学地理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这是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所以必须坚持基础性原则。而且教育的效果常常要在几年、十几年后显现出来,因而具有滞后性,但课程教材都必须具有超前性,所以改革课程时应具有超前意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实行主体性教学,在课程中应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实践和动手机会,包括野外观察和考察、社区调查及家庭调查,利用图书资料、计算机搜集和整理地理信息等,使学生不但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自主活动,而且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从而培养学生主动钻研、主动实践的意识及创新、求实的精神。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形势下,中学地理课程面临信息化趋向,多媒体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不但实现了超国界交流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使中小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了重大变革。学校课程以及课程内容的载体(教材)将越来越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的渠道,培养学生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识别、获取、分析、使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应逐步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因此,地理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将进一步结合。

2.地理课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

我国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开始的比较早,但目前的发展是与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体进展同步的。所以可以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背景来看地理课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归纳我国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主要应用形式有这样一些:

2.1 创设环境,也就是教学情境,例如用视频材料来渲染气氛,引发学生兴趣等;

2.2 演示展现,即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2.3 练习测试,用于知识的巩固和扩展;

2.4 表达交流,指利用网络的各种功能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2.5 组织合作,这里指利用网络功能开展研究性学习。

2.6 获取资源,利用计算机光盘、网络等工具获取课外或教科书以外的教学资源。

这个总结基本反映了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式。从地理课程中的应用看,近两年总的来说是在面上逐步扩大,深度上还没有超出上述应用的范围,值得重视的是我们应该合理地评价信息技术的应用目标和效果。要合理地评价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客观地看待信息技术的作用。有时人们对信息技术使用效果的期望值过高,或“急功近利”,虽然这种期望是与投资成正比的,却与实际状况很难一致。校长和教师都希望使用信息技术后教学质量很快就有显著的提高,考试分数能很快上去,但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不是机器,而是教师,也就是说,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不同教师使用同一种工具之间的差别会大于同一教师使用不同工具之间的差别。现实中,当看到某个教师使用计算机上了一堂出色的课或上了一堂不那么出色的课时,人们容易转向对信息技术是否有用的评价,而忽视教师本身的作用。

3.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认识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3.1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应用的继续开展自然要和新课标的实施结合起来。

首先,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本质是一致的。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性看,它对教育的支持远不止课堂上教师演示用。目前大部分的应用之所以局限在课堂演示,是和我国课堂教学的传统体制或习惯有关。课程改革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可以为此提供很有利的支持。

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最终要把关注点放在学生使用上。有人担心学生使用会对计算机设备提出更多的要求。其实未必。目前的信息技术应用主要是教师在用,如果有一种教学,教师并不用计算机,但他教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帮助自己完成学习任务,这同样是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一种做法,而且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第三点,从课堂教学问题出发考虑信息技术的使用。先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再考虑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做什么。而不是相反,先考虑要使用计算机。此外,在解决教学问题时,还应该坚持多种手段和方法解决问题的原则,而不是抛开其他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求使用计算机。

3.2 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我认为,把信息技术纳入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内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方面。这使得“通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标就更容易实现。

信息技术进入课程内容,在课程改革之前就有所体现,例如遥感图像的使用,电子地图的介绍等。这次课程改革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在必修课中明确要求学习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的应用,这对信息技术真正能与地理课程整合创造了条件。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进入高中地理教学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内容,二是把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把某种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内容对课程来说还是个新事物。不少老师进行了多年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尝试,也大都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而不是地理课学生学习的内容。关于学习地理信息技术。从学习成就的角度看,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在必修模块中,学生只需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即可。在暂时不具备相关设备的条件下,可以只通过教科书中的图片和文字进行学习。第二个层次是在选修模块中,学生需要学习简单的GIS软件使用技术,如地图数字化、建立数据库等,同时学习一些技术的工作原理。在这两个层次中,都应把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实际用途放在首位。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只是在了解用途和知道操作的层面上,我们还应注意到信息技术学习的潜在价值,就是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意识到信息技术为人类发展和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数字地球”,而是希望通过认识和理解“数字地球”,感受科学技术发展是怎样促进社会进步的,是怎样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理想、解决传统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的。特别是如果我们能把“数字地球”概念的教学建立在高中学生已有地图和地球仪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已有地图、地球仪等手段的优势和局限来引出数字化地球的必要性和“数字地球”的含义,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国外课程改革透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 吴柳.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吕达等.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教材•教法[J],2000(2)

[4] 邬翎光等.简谈中学地理课程改革.课程•教材•教法[J],2000(10)

[5] 聂影等.美国地理国家标准〈生活化的地理学〉评价.中学地理教学参考[J],2000(7~8)

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 建议 学生

一、地理学科取得的初步成效

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在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以及徐州市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地理学科在某些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地理学科教育观念和课程观念的转变已初露端倪

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是移植苏联的教育模式,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中。然而,新课程理念把课程解读为学科、活动和环境的“三位一体”统一。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我市地理教师的课程观念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如大部分教师已经将传统认识逐步上升到课程既有显性的学科、活动和计划,又有隐性的教师影响、校园文化等更高的学科理念。

(二)地理教学方式有了初步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因此,教学方式的变革是衡量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应当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应当从整齐划一转到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知识本位灌输转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单一的、抽象的应然世界转到学生生活的活生生的、丰富的、多元的实然世界。

本人通过对徐州市区部分中学地理教师访谈及课堂观摩发现,地理课堂教学相比以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新课程实施之前的课堂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先教,学生后学。新课程实施之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表现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二、地理教学现状

通过对徐州市直属中学部分地理教师的问卷调查及座谈、听课等方式,我进一步分析了目前徐州市直属中学地理学科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新课程理念不突出、地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学生主体性地位未得到有效落实以及师资数量欠缺等,这些方面都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

(一)新课程理念与有效教学行为存在一定的差距

调查显示:尽管徐州市直属中学部分地理教师在地理课程理念上出现了一些转变,但还不能将其很好地融入到教学当中,导致教学行为失去了原有意义。从实际教学来看,部分地理教师担心学生听不懂,总是讲得多,而学生的课堂活动则安排较少,其结果往往是学生收效不大;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发展性评价的地位与作用,而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角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如对学生一味地进行表扬,并没有及时指出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之处等。

(二)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

在调查中我发现,大部分学校对地理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地理课程资源仅仅包括地理教材、教学参考书及教学复习资料。然而,各级学校都忽视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导致地理课程资源严重浪费。此外,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仍然习惯于“先将教材内容搬到教案上,再搬到讲台上”的做法,不能在地图上提取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更有甚者,有些地理教师不能够很好地将课堂生成的教学现象转变为教学资源,最终导致有效教学资源的流失。上述现象都是对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不够的集中表现。

(三)课堂上学生发言的交锋性不足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的鲜明属性之一。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认知冲突、心灵碰撞,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地理课时的限制一些教师不敢设置引发学生争论的认知冲突,设置的问题缺乏思辨性,学生发言的交锋程度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建议及策略

针对以上现状,我在实际的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建议与策略,具体如下。

(一)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将其与教学行为有效结合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市地理教师应加强教育理论与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深入领会课程改革精神,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此外,广大地理教师还要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真正领会和把握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并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积极开发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地理课程资源种类丰富,除地理教材和参考书外,还涉及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网络和报刊杂志等。这些课程资源形式不同、功能各异。其中,校本课程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发、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如向兄弟单位交流探讨开发地理校本课程资源的具体做法及经验,努力通过拓展地理课程资源,达到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教学趣味的教学目的。

(三)把“话语权”交给学生

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状态。具体而言,广大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2)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教会学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教学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廖东琴.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

[3]曾学平.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反思[J].中学教学参考,2012(33).

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5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以评教为主的传统评价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而且“教师的好坏,最终是根据学生发生了变化来判断的。达成这个目标的中间标准也必须同这个最终标准相关联”[2]。因此,高中地理课堂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更要评价学生的学,并且要重点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效果。基于此,构建一套以“生本化”为指导思想,并融合地理学科特点的全新的评价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最终价值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把握地理教学的现实状态,获得地理教学的反馈信息。据此,教师可以调整“教”的策略,学生可以优化“学”的方式[3]。从而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对课堂教学的科学管理。

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经过几十年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和修正,逐渐形成的一个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结构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等几个主要方面的评课要求[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已克服传统教学评价的诸多不足,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学术界对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过分推崇,犯了非此即彼的二元论错误,课堂教学评价陷入了新的误区,使得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挣扎在传统与后现代的博弈中曲折发展[5]。在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过程中,最初的评价标准设计只从教师行为出发,强调教师的教,以教师教的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具体策略是依据课堂教学要素将评价指标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部分[6]。后来转变为同时关注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如等认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评价对象界定为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比较恰当[7]。但是,纵观国内学者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指标的地理学科特点不明显,评估指标大同小异。多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指标选取较为笼统,没有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设定,有的甚至可以适用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

2.评估指标较详细,评价要素较多。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两级,各项指标的权重一般在10%以下。

3.重视地理教师活动的评价。我国中小学教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信念:“教师的教”等同于“学生的学”。所以,课堂评价首当其冲的是教师的教的评价――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之类[8]。具体表现为,评价标准中所列的各项内容基本集中在教师方面,体现出对教的强调和重视[9]。

4.指标的直接可观测性不强。我国多数的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采用的是理论演绎方式,从好课应达到的标准出发,对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逐级分解,但最低一级的指标只是定性的描述,不是可观察的指标,容易导致不同的评课者对同一堂课的评价结论相差很大[10]。

二、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要求及评价建议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未来公民在学科教学中的总体素质要求,明确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伙伴、自主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本着“生本化”的指导思想,结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评价建议,笔者构建了一个全新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本体系密切联系地理学科特点,侧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构建该指标体系旨在通过评价改进课堂教学,以达到新课标的总体目标要求。

1.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保证准确、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关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国内一些学者研究的比较透彻,值得借鉴,其主要观点为:普适性原则,明确性原则,简要性原则,直接可测性原则,整体完备性原则,地理学科性原则[11]。除此之外,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中还应包括“生本化”原则,即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教师教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2.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参照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依据中学教育教学相关理论,以及教育相关政策要求,并听取了大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笔者采用理论推演法和目标分解法,推演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指标(含评价要点)。(详见表1)。

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活动又可以分别归入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范畴,因此本评价指标体系将一级指标确定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项。教师行为包含三项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师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基本功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是课堂教学评价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评价必备的要素,因为教学内容的正确、科学是一堂好课最关键的前提;教学过程主要针对的是教师方面的行为,从评价要点中可以看出主要反映的是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区别于传统的评价表,本评价表没有将教学方法作为评价指标单独列出,对其的评价主要反映在教师行为中。

学生行为是重点评价的内容,其二级评价指标包括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和反馈状态三项。兴趣状态主要反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状态是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思维状态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反映的是学生是否真正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学生的反馈状态即为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所发生的改变,反映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评价的重点。评价要点制定的依据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3.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采用AHP决策分析法,分别计算出各级指标及评价要点的权重(详见表1)。但为了简洁和计算方便,各评价要点权重取近似值。经过一致性检验,各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4.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判方法

教师或专家在使用本课堂教学评价表时,评价要点权重仅供打分时参照,只对每项二级指标进行综合打分,满分为100分,将各项二级指标得分分别乘以各自权重相加得出一级指标得分,最后再乘以一级指标得分并相加,即为该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综合打分。如某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反馈状态的打分分别为86分,85分,88分,82分,80分,85分,则这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为(86*0.105+85*0.258+88*0.637)*0.325+(82*0.200+80*0.200+85*0.600)*0.675≈84.6分,最后将每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取平均值即为本堂课的综合得分。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学习效果无法在课堂上即时体现出来,或者有的指标不易在课堂上直接观察,比如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即在评价理论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评价对象的有关资料,经过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四、结论

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6

关键词: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新课程改革

自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来,我国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教育部也随即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纲要》中我们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并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提出新课程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的改革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教授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高中地理课程作为高中生初次深入接受地理知识,且由于高中地理的知识较为复杂,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内容较多,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如何构建高效性的高中地理课堂。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与同行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目前高中地理课堂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如下:

1.教师方面的问题

由于一些高中地理教师很少是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来进行任教,很多都是高中具备一定的文科背景,而大学学的与地理没关联的专业的教师来替任。因此,许多教师存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脱节的情况,在教学中过于依赖教材,同时教学方法也较为陈旧,且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最后有的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较低,不能胜任高中课堂的高节奏性。

2.学生在学习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在高考的大背景下,许多学生对待学习也带有很明显的功利色彩,即一切向总分看齐,在对各学科时间分配上,许多学生都比较注重三门主干课程,甚至有的学生在地理课上做着其他课程的作业,总体上表现出对地理课程的不重视。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地理课程本身具有较为复杂的特性,需要记忆的知识也比较多,而目前许多孩子均处于较好的生活条件下,因此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在面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均缺乏钻研精神。

3.课堂教学方面存在问题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存在如下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平铺直叙过多,创造情景少,即课堂上教师花过多时间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述知识,只是单纯地把课本知识讲授给学生听,教师在课前也没有用心来设计,教学导入无意境、无悬念、无趣味,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课堂上教师讲述太多,学生活动少,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左耳进,右耳出,知识根本就没进入学生脑海,教学效率异常低下。还表现在师生之间低效互动多,课堂落实情况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追求形式化的互动,追求肤浅的所谓活跃的课堂气氛,而忽视课堂互动的效益和对效果的反馈矫正,不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更不可能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底。

二、构建高中高效地理课堂的策略

1.规范教师行为,构建高效课堂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同时也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鉴于此,要构建高效课堂,先要从规范教师行为入手,规范教师的行为主要要从备课、课堂教学等几个方面入手。在备课方面可以要求教师在课前一周集体进行备课,写导学案,再根据个人任教的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即做到备课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前选取适当的典型案例来进行深入剖析,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结构系统。

首先,需要教师重视课堂基本过程,明确教学目标,并适当进行诊断补偿。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述过程中,需要将本节课要讲述的知识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或是投影,从而向学生进一步进行说明,同时需要教师结合导学案例,诊断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目标。其次,引导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即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批改后的导学案例进行自学、修改和完善所做的例题,或根据例题来深入研究已达到对课堂知识的回顾。最后,针对具体知识来展开课堂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相关知识点组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增强课堂气氛。

2.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构建高效教学课堂

新课改明确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我们需要尊重学生这一身份,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在上课前就做到对课本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根据自己地理知识的积累来对新知识的主要内容形成属于自己的见解,并把握住其中的重点、难点。同时要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互动中,组织学生围绕目标进行合作探究。

3.适当的试题训练来发现不足

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安排几个小试题或者是一个综合性的大例题来检验一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从中找出一些对学生的重点难点的知识,在下次进行课程开始前进行回顾。当然,适当的试题训练也可以帮助学生来加强对新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理解。

高中地理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对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自身、学生以及教学活动中三方面出发,从而进行整体把握。在教师方面,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学生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环节中;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做回教学活动的主人公,而教师则退居后慕,从幕后来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禹林.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浅谈[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