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科词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70-01

中国现当代语言学家借用西方语法学的研究成果来解剖汉语,研究汉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就如数形探索中的坐标,化学变化中元素周期律,生物学研究中的细胞分析法、基因探究法一样,是我们学习汉语,研究汉语,解读汉语的一个突破口,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1.汉语词类系统概况

《提要》将汉语中的词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实词和虚词: 实词分为六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意义比较实在,而且可以充当主要的句法成分,例如主语、谓语、宾语、中心语等。 虚词分为六类,即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虚词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实在意义,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除了副词可以充当状语和个别副词可以充当补语外,其它的虚词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主要表示结构关系。连词的作用是连接,介词、助词和叹词的作用是附着。拟声词的作用是表示声音。以《提要》为准我们可将现代汉语实词和虚词的分类情况汇成如下表格(并以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些词句为例):

2.词类教学的建议与策略

词类教学,要求教师有很高的语法知识素养。所以,中学语文词类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语法素养。为此,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全面了解课本所采用的教学语法体系,关心并积极参与语法方面的学术讨论,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的语法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法教学水平。这样,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才有可能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我们划分词类的标准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但不能只是机械地运用语法功能这个标准,意义标准和形态标准也可以是参考项。例如"课本、台灯、太阳"都是名词,"唱、打、读"都是动词,"聪明、高兴、红火"都是形容词,这些词都是根据意义就可以直接辨认其所属类别的,没有必要对每个词都用语法功能去检验一下。对于中学生来说,加强他们的感性理解能力比灌输理论知识更为重要。所以,在实际的词类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选取教学办法,帮助学生又正确、又快捷地理解词的含义和用法。在适当的时候,再对词类的语法功能进行系统的总结、概括,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活动建议,如要求学生将平时学习、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词、词类知识写进语法笔记本或者组织词类知识竞赛等,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增加词类知识。

3.重视文言文中的词类分析教学

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古代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有时古汉语是两单音节词连用,而现代汉语中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恰好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初学文言的学生往往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结果就歪曲了原意。如"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的"形成",本为两单音节词连用,"形,形势;成,形成、产生"。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发展到现在恰好成为了一个双音节词,其义为"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又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地方"为两单音节词,地:土地;方:方圆。现代汉语中"地方"为一双音节词,意为,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再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中"因为"本为两单音节词,因,于是;为、写、创作。现代汉语中"因为"合用恰好变为一双音节词,是表原因的一连词。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能更深入、更准确地解读古汉语。二是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少,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多。我们只有运用词类分析法,才能更透彻,更精细地理解古汉语的词义。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事"本指"事情、事件",为一名词;在该句中,"之"这一代词充当其宾语,"事"就由一名词变为了动词,解释为"侍奉、侍候"。兄,本义为"兄长"为名词;但它放在谓语"事"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作状语,其解释就变为"以对待兄长的礼仪"。又如"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中"伏"字,本义为"埋伏",是一动词。但在该句中"伏"用在"有"这一谓语动词后面,充当宾语,其词性就发生变化,为一名词,应解释为"伏兵"了。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忘讽齐王纳谏》)中的"美",本义为"美丽好看,与丑相对",是一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在该句中"我"充当"美"的宾语,"美"就由形容词演变为动词。联系上下文,"美"就只能解释为"以――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才能把文言中的词类活用解释得更精细、更准确。三是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有独特的兼词现象。兼词是指古汉语里用一个字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意义的词,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中的"诸"就是"之"和"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之"是代词,指搬运的土石;"于"是介词,释为"在、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中"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介词,解释"从","之"是代词,指代积土而成的山。其它如"子曰:'盍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盍"为"何不"二词的合音,义为"为什么不"。成语"居心叵测"中"叵"相当于"不可",义为"不可以"。要读懂文言文,首先就要我们准确地解释翻译好文言语句,为此我们就要充分地利用词类分析法,以此来帮助我们解读古代汉语。

像生物学的研究要从研究细胞、基因入手一样,研究汉语也应从词类分析入手来解析相应的语法现象。在高中阶段的词类教学中我们应引入探究式学习方式,因为词类的划分,标准不一,归类不一,不同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如实词的划分,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就把副词、叹词归为实词,并把表语气的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单列出来,称为语气词。而刘燕、邱学东等人主编的《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则将副词、叹词归入虚词,把表语气的词归入助词,称为语气助词。,高中。此外,按一般语法学观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对词类的划分也不一致。如代词,现代汉语法学家将其归入实词,而古代汉语语法学家将其归入虚词。副词,古代汉语语法专家一致把它归入虚词;而现代汉语语法学家对其归类就有争议,有的把它归入实词,有的把它归入虚词,争论不休。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进行比较斟酌,这样就更能加深学生对词的语法功能的认识。其次我们应重视"讲、练、评"三者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 刘燕、邱学东等《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范文2

一、初中语文课程重难点分析

微课程在讲解初中语文重难点知识时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微课程的方式为学生呈现语文知识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学习内容。因此,对初中语文课程进行分析以及删选重难点知识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基础、前提。在对语文课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并进一步了解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再对新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并科学选择适合学生巩固和学习的知识点,从而确保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展。

例如,在选择用微课程方式讲解古诗文《桃花源记》时,可以首先对课文进行分析,进而明确古诗文教学不应该单纯注重文章的翻译,而是要增强学生对古诗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思想情感的认识,这样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也会更具针对性。另外教师在分析课程时还可以结合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特征等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语文微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深入挖掘教材知识内涵。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分析课程的过程中找到文章当中能够拓展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在微课程设计中重点体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初中语文微课设计与制作

在确定微课程内容之后,接下来要进行的是微课程设计和课件的制作。在开展这一工作时,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来考虑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应符合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在微课程学习当中保持浓厚的学习欲望。另外,教师设计的微课程要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限制,用新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呈现语文知识,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件的首页设计一段音乐,在课程开始为学生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和音乐,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件的内容设计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制作软件,从而使课件的形式丰富多样,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但是在这一环节教师须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教师在兼顾丰富多样的内容呈现形式的同时,还要抓住课程教学重点。第二,在设计课件内容时要为学生适当增加与文章内容相近的课外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展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搜集《神奇的大自然》的课外优秀文章,让学生加强朗读和学习,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初中语文微课件应用评价

在利用微课程开展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设计和制作好课件之后,接下来就是对课件的有效应用。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相比,微课程具有很大的优势:教师能够将微课程应用到语文教学课堂上,为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提供帮助;教师还可以将课件资料上传到网络上,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让学生在课下也能够认真学习微课程,巩固课上所学知识,提升初中语文学习效果。为了提高微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成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课件开展语文知识教学之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交流沟通,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情况,提高微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理解与读懂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与想象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明确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会标明教学重点与难点,然后在上课前直接告诉学生,但是学生在没有学习课文的情况下,无法理解重点与难点体现在什么地方,没有直观的感受与体会。同时初中语文中有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学生不愿意学习。此种情况下,信息技术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可以将静态的教学内容转换为形象生动的动态效果,引导学生明确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使学生又快又准地把握教材内容,消化、理解与吸收教材中抽象难懂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在读万卷书的情况下,没有时间去行万里路,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感觉无法与作者达到心灵上的交融。此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望岳》的时候,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泰山,无法想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景观。因此,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想象泰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以及泰山的景观照片供学生参考,以便让他们更好地想象,最后再回到文本中,让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感受泰山的雄伟壮阔与作者的胸怀。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对文本内容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3.提高学习效率

即使文字描述得再生动形象,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完整的。一是因为文字是现实社会的抽象符号,在反映实际生活的时候,会受到限制。二是初中生还处于青春期,生活经验与涉世经历不足,难以理解一些晦涩难懂的语言。因此,教师单纯地要求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难点是不现实的,必然会影响语文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图片展示闻一多在演讲时的坚定不移,闻一多被暗杀的情形以及他死后家人的悲伤、绝望、无助,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感受闻一多先生的伟大形象和人格魅力。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应遵循的原则

1.信息技术的引入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不是盲目引入,而是要抓住时机,适时地引入,要在符合学生学习需要以及语文课堂需要的前提下,适度地应用信息技术。例如,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老舍先生用“响晴”“响亮”两个词来形容冬天,学生大多不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济南的冬天动态地展示给学生,学生会产生直观的感受与体验,更容易理解学习内容,掌握语文知识,并体会到汉语文化的魅力。

2.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虽然有重要的作用,但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课堂教学不能完全依靠它。教师还是要把握住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与特点,将自己的教学特点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这样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而且还能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课堂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知情况,科学合理地应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层递式 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83-01

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无疑是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学生畏惧写作、写不好作文、无从下笔等现象司空见惯,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屡见不鲜。近些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传统低效、高耗的语文作文教学模式亟需淘汰,创新、有效的教学模式亟待构建,且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点,也从过去“以仿写促学生作文水平提升”到重视对学生个人感受和生活感悟方面写作方向的转变。为此,则要求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应循序渐进,采取层层递进、逐层推进的方式实现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层递式教学正是此类的典型代表,其不仅能够让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变得更具有针对性,而且还能循序渐进促进学生写作基础能力得到提升。以下,作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经验,结合当前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特点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探讨层递式教学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应用策略,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突破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难关”。

1 前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作文写作教学作为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半壁江山”。语文作文不仅是学生语文基础素养和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且还能为学生提供才华施展的空间。因此,一直以来,无论是语文学科课时设计和安排上,还是各类语文测试中,作文一直都是“重头戏”。然而,从当前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上看,其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作文教学不仅存在着诸多难以突破的教学“瓶颈”问题,而且学生对作文学习和写作的“畏难”情绪严重,这些严重阻碍着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效率的提升。目前,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存在较强的功利思想,往往是通过要求学生背诵范文来积累材料和实现写法提升;二是作文教学缺乏具体讲解和指导,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等存在问题;三是未重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造成学生写作过程中对教师、教材等依赖性强;四是学生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积累不足,造成写作过程中“无话可说”的局面。以上四个问题是存在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且严重阻碍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制约着学生的能力发展。因而,亟需转变作文教学思路,遵循逐层递进的原则,探索出富有成效的作文教学方法,以实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率及学生写作能力“双提升”的目的。

2 层递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层递式教学”,顾名思义,其主要内涵是依照“逐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教学,以促使学生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基础在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正是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使得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作文写作基础、能力等,而针对不同基础、能力的学生实施统一化教学必将造成部分学生的不适应。为此,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层递式教学法,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写作水平,不同学生的不同写作基础,逐层递进,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每一个阶段的教学,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收获,教学都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3 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般而言,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是分阶段、分目标推进。以下,作者就以自己教学的331班共59个学生为例,分六个阶段就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作具体的探讨。

第一阶段:该阶段是作文写作教学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学的重点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和重视生活以及自我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探索生活,并初步学会用文字将其记录下来,形成一定的反馈。具体操作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周上交2至3篇的周记,并对其中写的较好的作品加以表演,以鼓励学生继续创造,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二,保障学生每周都能得到一定的写作训练,如每周设置两节课的写作训练课,来培养学生形成写作的基本能力;第三,作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协同家长一道,共同督促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第二阶段:在学生具备写作的基础能力,能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用文字表达出来之后,就需要步入第二阶段――重视习作的韵味。习作的韵味,就是对学生写作的个性和新颖性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的习作变得更具有可读性和内涵。

第三阶段:强化对技巧训练。娴熟的写作技法是佳作形成的必备基础,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写作技法的掌握上,往往存在较大的不足,且大多是以记叙为主。对此,这一阶段,教师就需要强化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采取多重、多元化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不断锻炼中实现技巧提升。

第四阶段:加强对学生文章立意和构思方面的训练,适当结合历年中考作文真题,让学生尝试自主构思和立意,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战经验”。

第五阶段: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设置各种文体限制,让学生在既定的文体下写作,以提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此阶段要求学生多阅读些课外书籍,拓展作文写作视野,从而掌握充足的写作材料,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4 结语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学,势必需要教师采取逐层递进的方式,结合层递式教学,从对学生真情实感的引导出发,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到最终实现学生写作整体能力的提升,以此来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个性化

一、多媒体技术辅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呈现个性化,降低重复简单的机械教学过程

信息多媒体技术只是作为一项工具,而这项工具的多变灵活,却给了初中语文教学更多新的创意的可能。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提供给学生更多个性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和老师之间有机会进行交流和互动。而这样的交流和互动过程本身,又能够让教师更多的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到学生的喜好,了解学生在课堂中到底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搞清楚。不管是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还是与此相关的道德伦理的问题,教师都可以在课堂内外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从而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提高这种交流的便捷性,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可以发现,我们所用到的语文教材每隔几年都会有版本的更新,对于每一次更新,我们都能够发现一些新的亮点,而这些亮点殊途同归的都指向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个方向上,那么,要如何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这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该重视并且实践的重要理念。所以,一方面,要有理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地结合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将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呈现出来。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之下有更多新的学习收获。

二、用多媒体教学有效地化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中同样存在很多的重点知识,以及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所以,在化解这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更多直观的方式来进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下,这给教师提出了很大的难题。一般来说,教师都会通过语言描述或者是相关教具的方式来尽可能给学生呈现出直观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理解,然而很多情况下,这样做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不容易实现。所以,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就可以更有效地搭建相关的直观情境促进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消化这些重难点知识。所以,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要将中难点知识,采用更多的素材来进行呈现,这样学生才能在这些丰富素材的帮助之下,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联想,形成鲜明的表象,从而形成密布的知识网络。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范文6

关键词: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

一、前言

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课堂提问艺术的掌握程度,对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成败及优劣,与语文教师是否能够成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提起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视,积极地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的能力进行培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以便于强化语文学习成效,提高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二、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育提问的有效策略

1.设计研究及创新课堂教学主要问题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不断延伸主要依赖于提问,语文教师应当尽可能地避免所提问题的细碎和繁杂,注意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对课堂教学主要问题的研究和设计,借用具有较强牵引力的问题来取代肤浅的、零碎的以及数量繁多的小问题。主要问题是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肤浅的和零碎的以及活动时间较为短暂的应答式提问来说的,具体指的是那些对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有着支撑作用和主导作用,并且能够从整体的参与性方面促使学生进行品析、讨论和思考的问题。比如,在对《故乡》这一课程进行讲授时,在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这些问题:故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紧接着引导学生边思考边阅读,让学生们了解到故乡的人变化了、故乡的面貌变化了,然后再让学生对杨二嫂和闰土前后的变化进行深入的比较,并且找出变化的内在原因,最后教师应当追问学生:作者这些变化有何意图,最终将全文的主题引出。通过有效的教学提问,可以强化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

2.加强问题的有效性和提问的目的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提问时应当注意加强所提问题的目的性,应当切实地对所需解决的问题加以明确,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最大限度地避免无意识的提问、信口开河以及盲目随意。提问时应当对教学的分类目标加以充分的把握,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提问应当按照“三维目标”进行设置,所设置的问题必须紧紧的围绕文章的难点、重点、特点、疑点、突破点以及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以便于提升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提问能够干脆利落、直奔主题、开门见山。比如,在学习《石榴》这篇文章时,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将“喜欢夏天更喜欢石榴”这句话读懂,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这样的进行提问:作者写喜爱夏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由文章我们能够看出作者喜欢的到底是什么?作者虽然表面上写的是石榴的口味,但是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通过这一系列的发问,使学生能够从作品的描写当中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加以明确。

3.利用及开发课程资源,多途径、多渠道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应当对学生已掌握的课文内容和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比较沟通,进而将问题提出,把学生的思路以及注意力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切实地将问题的指向性加以明确,充分地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以调动。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当尽可能地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对问题情境进行多途径以及多渠道的创设,比如利用学生试卷、作业及课堂讨论、回答当中所出现的典型错误,或者借助于课外资源来对问题情境进行有效的创设,使学生们能够对语文课堂学习提起高度的重视,然后通过教师点评以及学生互评、自评等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及理解,这样能够从根本上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发挥到最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和思想感情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实现课文内容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赋予文章更为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尽快地转变教学理念,创新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积极推行提问式教学。初中语文教学提问不仅是一门科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需要语文教师切实地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的目的以及课文的重难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设计不同的问题,运用合适的方法在适当的时机将合适的问题提出,最终实现最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杨乔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误区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0(22).

2.何雁翔.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浅析[J].价值工程,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