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地理教学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地理教学理念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新课改已经开展的一段时间,对于初中基础教育中的各个学科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地理教学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新课改对于初中地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初中地理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也让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逐渐显现。在新时期,研究性学习成为地理教学的重点,但是研究性教学方式也有其局限性,为了弥补这种局限性,最大程度上学生培养出研究的习惯,这就需要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才行。
、一、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在地理教学中,常常使用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在不影响学科整体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加入部分专题研究单元。一般而言,这种专题研究单元是从教材和课本两个方面进行。
1、1、通过研究教材确定研究专题
教材中详细阐述的一些概念、原理或者规律对于人类而言是已知的,但是对于正在学习的学生确实未知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地、主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和规律,就可以将课本上的内容设计成研究课题,让学生从研究课题中再发现、再创造这些规律。这种方式对于课题的选择有着很高的要求,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现有能力,考虑学生能够自主研究的课题,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加。
2、2、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地理知识
研究性学习重点强调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教师的刻意引导下,让学生从生活中需找地理学科的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方法。对于这些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借助图书馆中的资料,亲自动手,社会实践调查等方面进行研究,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相关知识,了解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流程,还能在实践中获得与人团队活动的快乐。
二、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理念、方法都会有其局限性,研究性学习方法也是如此。研究性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从事地理教学时从学科的实际出发,适当地采用这种方式以突出其优越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目标、课堂学时、教学内容的影响,导致了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无法充分展现。
1、1、班级容量大,实施难度高
研究性学习方式最注重的就是要求小组探究、个人思考、人人参与,但是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了班级的容量大,很难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
2、2、课时不足,时间紧凑
初中地理的知识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学时却相当不足。传统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例如:气温、降水的分布)只会用几十分钟讲解,但是如果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则需要较多的时间,这对学时本来就少的地理学科而言县的捉襟见肘。
3、3、使用范围有限
对于地理知识而言,有许多是很难用到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例如:半岛、岛屿、大陆等概念所展现的只是事物的基本概念或者名称,这没有必要要求学生花时间去探究,只需要记忆就能掌握。因此将整个学习方式都改成研究性学习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4、4、经验不足,需要循序渐进
由于新课改开展的时间有限,教学条件、内容还没有较大改变,因此教学方式也应该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新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学生学习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已有知识结论的记忆上,而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批判和反思。由于当前我国的研究性学习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经验和成果比较欠缺,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循序渐进。
、三、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研究性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还是要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教授给学生。这对于教师而言最主要的还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地理学科的具体知识,自发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直到获得结论。“填鸭式”的教育已经不再适合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了,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各种研究性场景。
1、1、设置各种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的主要方法,问题情境的设置需要教师将课堂的主体进行重新的定位,将主动权交至学生,在课堂教育之前做好充分准备。例如:上课前组织学生完成分组,收集好学习的必要材料。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且指出问题的目标,让学生自己动手重现问题,然后从旁协助学生进行探究,必要时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提示。
2、2、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在教师给出了问题情境之后,课堂的主体就应当是学生了。学生就需要经过演示问题、阅读相关知识、实践动手、认真思考等方式进行研究。结合已有的知识,对地理学科的原理、法则进行概括。这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这时需要教师从旁协助,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要热心提示,积极引导。
3、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在研究的过程中,自然会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这就需要学习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这就需要学生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并且能够把握同学提出问题的关键,进而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同学一起做进一步的研究。这是学生对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利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这个阶段做的好与不好,决定了学生是否领悟到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4、4、适当增加部分科学探索史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主要强调对理论或者概念的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会进行更深一层地思考。但是在新课改的思想下,教学更加侧重学生对这些规律或者原理的疑问,强调学生提出这些理论、概念或者法则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用处等。这就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思维方法。缺乏这种大胆提出质疑的思想,会使得学生在当前信息化的社会中失去学习的能力,导致学生迷失方向。在教学内容中,适当讲解一些有关科学探索的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科的研究方向,有助于学生需找新问题,启发学生的探索思路。
四、小结
地理作为初中基础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意义不言而喻。目前新课高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在初中基础教育中快速开展,对于地理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定要多加实践,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的特点,将传统教学方式同研究性教学方式结合以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理念范文2
地理原理主要指“为什么”的知识。地理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广泛、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指导我们适应、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地理原理有助于我们运用普遍存在联系的观点、运动的观点和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认识世界。
地理规律主要指地理分布规律。它是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必然联系的地理知识。根据空间范围及方向可以将地理分布规律分为三类:一类是地理事物的水平分布规律;一类是地理事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如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等;一类是地理事物在宇宙空间中的分布规律。学习地理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并可以利用该规律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一般来说,地理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通过实践得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
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三种树木的叶子属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和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
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了。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1)近似概念。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2)矛盾概念。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分析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
(3)包含关系的概念。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其最大的特点。可见以上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利用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初中地理教学理念范文3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教学;互动教学;学习评价
在新形势下,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地理教育教学提供理想的育人环境,坚定不移的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理念,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上要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环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以情激趣,加强“情感”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
地理教学中,新课导语艺术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起着渗透主题、酝酿情绪、激发兴趣和创设情境的作用,风趣幽默的谜语导入,会像磁石般紧紧吸引学生的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产生师生共鸣,形成新课的教学。如讲“地图”时,则用“容纳万水千山,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山,浑身绚丽多彩”的谜语导入;教学“中国的疆域”时,用“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分它在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世界最大陆”导入新课。通过这些谜语导入,使学生形成空间轮廓概念,加深对地球、地图特征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转变角色,运用“互动教学”法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即通过师生之间的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达到共同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不应一味地将学生置于支配的地位,而应充分认识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挖掘他们的潜能,以平等的态度在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中进行相互的造就。教师只是一个教学情景的创设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学习障碍的咨询者,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是学生游戏的伙伴和可信赖的朋友。在教学中实现师生思维的碰撞、知识整合和愉悦心理的统一,师生通过教学内容实现双方的心灵互动时,便是师生关系和谐及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巧设情境,利用“情境”引入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这也代表着地理课堂的实质进步的一面。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学习“世界人种”时,我引入故事趣闻法说:主席在世时,有一天,在他的书房会见了一位美国友人戴勒时,戴勒在盯看着主席,一句话都不说,主席见后就说,你为什么老盯看我。
四、创新方法,进行地图化教学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初中地理教学理念范文4
(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够对问题提出有根据的猜想与假设,能设计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能搜集数据和证据,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4)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少摩擦的方法.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5)研究与自行车相关的摩擦问题,能用学过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
3教具
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砝码、毛巾、轴承、螺旋弹簧、小车、茶叶桶等.
4教学过程
4.1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图片:钉鞋、跑鞋、平底鞋、棉鞋、溜冰鞋各一双.
问:如果老师要参加100 m的赛跑,你会选哪一双鞋呢?如果我要去溜冰你又会帮我如何选择呢?为什么要作这种选择?
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总结鞋子中还有有关摩擦的大学问呢!)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
看一看:有趣的摩擦 (播放画面1――汽车在冰面和泥地里打滑)图中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怎样解决?(安装防滑链、垫上草垫等)
有趣的摩擦 (播放画面2――搬油桶,“移”重如泰山,“滚”易如反掌 )
做一做:你能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制造出一种摩擦吗?能交流一下在摩擦实验过程中你的感受吗?
想一想:你们想研究摩擦力的哪些秘密呢?(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
4.2新课学习
4.2.1摩擦力概念的引入
做一做:(1)水平桌面放置一个重物,提问物体受到了几个力?(重力与支持力)
(2)用螺旋弹簧水平拉重物,观察到弹簧拉长了,重物没有移动.为什么?(分析:弹簧伸长了,证明了我们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物体却并没有移动,说明在重物与桌面间有一些“隐身的力”在与我“拔河”,不让我拉着重物走,这些调皮的“隐身的力”就是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物体想要运动但又没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这种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
(3)继续用弹簧拉着物体在桌子上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吗?这种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
总结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4.2.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一猜: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生活中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学生提出推动一张课桌比推动一张讲台容易,猜想摩擦力可能与质量有关;在冰面上行走比在平时的路面上行走困难,猜想摩擦力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赛车的轮胎很宽,猜想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有关;车轮都是圆的,猜想滚动比滑动容易;汽车速度大不容易刹住,猜想速度大摩擦大……
做一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教师示范并用媒体播放: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弹簧秤测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小组讨论:研究一个物理量可能同时与几个因素有关时,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来研究?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些因素的关系?
小组交流:(1)各组学生分别汇报准备进行的实验方法;(2)学生以组为单位,安排好每个人的实验分工.
比一比:看谁的实验做得好.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议一议: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各组实验数据表格实物投影.想想如何分析实验数据表?分析实验数据看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速度的大小无关.在接触面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想一想:在探究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无法解决?
辩一辩:摩擦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学生自由辨论,两分钟时间,最后教师作总结性发言:摩擦力,让人欢喜让人忧!对于有益摩擦,要想方设法增大它,对于有害摩擦,要想方设法减少它.)
谈一谈: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师: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场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请大家说说摩擦力的有益之处.(学生回答)
人走路时不打滑多亏了摩擦力.我们拿起一个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间的摩擦力.缝纫机的大轮带动小轮转动,那是皮带和轮子之间有摩擦力的缘故.
凡是摩擦有益的场合,我们应该设法增大摩擦,根据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道理,请大家举例说明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学生举例并分析)(多媒体演示.)
大家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会变成什么样子?(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学生的思维在这里被有效激活)
教师: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处,在有些场合是有害的,必须设法减小它.大家想想,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讨论并回答)
机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不仅浪费动力,而且造成机件的摩损,影响机器的寿命.
由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要减小有害摩擦,应该使物体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这种方法还不能使摩擦力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试一试:利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
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在木块和木板之间放一排圆铅笔,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学生操作)
由实验可知:利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这就是所有的车辆都安上轮子的道理.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轴承内圈和外圈之间装有很多光滑的钢球或钢柱(展示轴承),这样,转动时的滚动摩擦非常小.(多媒体演示.)
找一找:你在生活中见到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的实例?以自行车为例说明.(可以找一辆自行车,对着自行车,学生讨论热烈)还有一种减小摩擦的方法是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加油可以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油膜,运动部件只在油膜上滑动,减小了摩擦.利用压缩气体在摩擦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变得更小.气垫轴承、气垫船就是利用气垫来减小摩擦的.(多媒体演示.)
初中地理教学理念范文5
【关键词】地理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101-01
传统地理教学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背诵,对书本以外的知识不要求掌握,结果每次一考完试,学生的普遍反应是脑子空白一片,这不符合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新课改注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框架的构建,更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发展,尤其注重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新课改的率先实践者,地理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策略的调整。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拟对高中地理教学策略作一探讨。
一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通过教学,学生在智力、能力、人格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但是,学生经常抱怨怕学地理,尤其对人文地理的学习兴趣较低。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地理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过程”的“知识中心论”造成的。因此,地理教学中必须实行发展性教学策略,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越强,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越强,学习效果自然越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中,以一定的学习模式为依据,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对其不断地进行优化和完善,使之逐渐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了兴趣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二 教学内容直观化,教学过程活动化
直观教学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地理图像最能体现地理教学的直观性特点,地理教学内容借助于图像方能表述完整。因而地理教学中可充分有效地发挥图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首先,认真研究教学媒体的综合利用问题,在充分运用好“三板”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其次,在深入研究教材文字系列与图像系列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尽可能使文字内容图像化,图像内容简单化。除了教学内容直观化,教学过程的生动有趣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开展多种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形成独立人格。因此,教学中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自主的地理活动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主要的地理活动方式有:社会调查活动,如环境状况调查、资源调查、人口调查等;合作学习活动,把全班学生根据认知水平与能力、性格差异等特点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运用预习、自学、互相提问、答辩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
三 形成新型的师生民主平等关系
初中地理教学理念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初中化学 教学改革
初中课程系统中,化学课程作为一门新增学科,进行化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提高学生化学知识水平,同时也是学生学习高层次、高等级知识的基础。如何正确开展化学教学工作、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一直是化学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
一、当前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与热情。传统模式的化学教学理念中,应试教育占有很大比重,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为提高考试成绩而服务。学校为提高化学考试成绩,只注重化学课堂教学,忽略了化学实验教学或其它实践活动,枯燥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热情。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停留在知识层面,缺乏实践认识以及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抛开考试成绩,我们很难了解到学生化学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导致学生高分低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化学教学工作的展开。
2.教学方式与方法陈旧。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都是采用课堂教学的模式,教师通过“黑板+粉笔”的方式进行化学知识、原理、现象以及形成过程等知识的讲解。教学方法陈旧,而且教学过程中单一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很好地认识化学知识,尤其是化学现象的发生过程、化学物质的变化、化学离子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是怎样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化学物质的,这些深层次的化学知识单单通过组织语言的讲述,不可能使学生完全理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3.理论脱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弱。传统化学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化学实验以及其他化学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不能相互协调。教师缺乏带领学生开展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加之学校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化学实验经费不足,化学实验教学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学生缺乏实验操作经验,缺乏实验操作知识和技能,导致学生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创新工作建议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引导,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化学教学工作应从实际出发,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化学教学。例如,对于学生缺乏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化学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常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及应用,例如化学物质是一切事物的基础,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化学物质与化学现象无处不在,水壶出现水垢、铁制品生锈等现象都可以用化学原理进行解释等,带领学生进入神奇的化学世界。
2.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化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讲解传授化学知识,学习过程枯燥且教学质量差。而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模式,通过高科技手段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改进教学方式,进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例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方式使枯燥的化学课变得丰富多彩,计算机技术可以将化学知识清晰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化学各种现象及知识的认识过程更直观、更全面。
3.注重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途径,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必须结合化学实验,通过进行化学实验,了解化学现象发生的原理、过程以及化学变化,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程度,巩固学习效果。结合化学实验进行教学是化学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的不同之处。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中,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化学实验,且化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新课程理念的化学教学改革中,将化学教学中先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再进行实验验证的教学顺序改为一边讲解化学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验演示,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的实践验证同时进行,可以有效提高化学教学的水平。此外,新课程化学教学中不再硬性规定化学实验的种类,减少了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增加了探索性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化学实验水平及知识探索能力。
三、结束语
新课程教育的实施以及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建立,为初中化学教学工作的创新与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初中化学学习作为学习高等级知识的基础,做好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保证化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水平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是当前初中教学中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陈思学 浅谈新课程下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J].化学教学,2007, (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