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结合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62-02

21世纪,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它的核心就是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这就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它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探索问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从教学的呈现方式到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进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丰富的教育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一、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结合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指的是,将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多的把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发挥出来,把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发生变革,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会真正的培养起来。

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需要在有效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利用信息技术带动学生自主学习,丰富课堂环境,将信息技术更多地运用到教学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形成整体效应,改变传统的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措施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授课

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可能。因此,教学人员必须学会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组织加工,制定出更加适合课堂的课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信息技术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例如,信息存储量大、传输方便等,利用网络我们可以搜集到更多有效信息,开阔视野。这些优势,能够帮助学生扩展阅读量。

2.信息技术拓展阅读渠道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师生间的交流方式,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的转变,交流方式更加便捷。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实现互补和信息共享,可以帮助达到多维度、多资源的交流。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通过网络就可以找到答案,在网络的形式下,可以更好的合作或者探讨,与教师的互动机会也更多。利用网络学校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更好地、更恰当的和社会交流,能有效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和阅读相结合,教师由原来的传统权威者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这一转变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能力。

3.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有效结合,使得课程学习的形式更加的丰富多样。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容易接受,便于理解学习内容,图文并现的形式把抽象和具体结合起来,多渠道地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可以实现课堂内外的沟通,也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试听体验,学生在学习是时会产生相关知识的联想,这样的方式很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知识,增强课堂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4.创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可以是丰富多样的,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场景来进行教学,为学生在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中,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使得声像、图文等在课堂上的呈现成为可能,启发、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只有学生自己更积极,学习才会成为一个有趣的事情。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多方面的增强学生和教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是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不能否认,这也会成为以后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思维。但是我们要看到,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是一个新兴的教学模式,目前还有很多需要去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不断的进行探索和研究。

积极探索和倡导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实现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环境的大转变,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郑玉静.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J].考试周刊.2009.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范文2

一、对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解

素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按照广义的理解,其中包含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层次以及能力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素养这个概念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概念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调整,指出了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这和传统意义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起来,更具深度与广度。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比如在小学识字写字训练时,应一方面注意到学生能力训练,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其对学生在文化熏陶方面的优势。

二、核心素养观照下的教学评价原则

在核心素养观照之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当遵循下述几个原则:首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考虑系统性。语文教学评价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作用相对重要。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关注到其全局性和动态性,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个问题、某个阶段上,使评价囿于狭隘是不科学的。其次,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考虑前瞻性。小学语文教育的时间较长,而且学生始终处在心理的变化过程之中,因此评价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到学生未来发展走向,考虑到评价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第三,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考虑客观性。这一原则是所有评价的基础,如果没有客观性,则无论评价语言如何优美、评价方式如何花哨,都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且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学生某次成绩取得进步,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其进步的深层次原因,是偶尔的发挥,还是长期坚持的结果,是主观的进步,还是客观条件的促进等。总之,只有坚持了这三个原则,才能使接下来的教学评价更富现实意义。

三、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三个结合

(一)口头评价同书面评价结合

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口头评价具有直接性与快捷性优势,而且富于情景表现力,易于使教师进行价值引导以及情感渲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应当与课堂教学相始终,从而为促进学生兴趣提升服务。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口头评价过于随机、难以记录,这使得该种评价方式的范围和效果受到了限制。因此,只有将口头评价同更具稳定性的书面评价结合起来,才能使评价发挥更大作用。而在进行书面评价时,则要注意语言的积极性,多鼓励,以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使之有更大热情进行后续学习。

(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结合

主观评价指学生自主评价,客观评价指教师、其他学生与家长评价。传统教学评价模式下,教师评价处在核心位置,这种局面需要得到调整,让师、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才是未来趋势。首先,学生自我评价可以使其主动了解自身优势及不足;其次,学生同伴评价,能够基于同龄人的视角达到能力审视效果;第三,教师评价会以富有鼓励色彩的语言对学生表现加以说明,其科学全面的总结依然具有难以取代的优势;第四,家长评价能够从家庭角度对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给予提示,形成与课内评价的良好配合。

(三)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结合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面提到:无论过程评价还是终结评价都很有必要,其中过程评价的意义更加突出,实际也正是如此。过程评价涉及到学生行为、心理兴趣、习惯特点等。出于评价方便的角度考虑,教师可以将过程评价分阶段实施,并将多个过程评价统一起来,共同构成最终评价的一部分,以保证评价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理念

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语文的形式是语言文字,是表达技巧;而内容只是生活,是事物,是思想,是精神,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学科这一特点使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这一工具学科的学习运用,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思想,交织着一定的情感,尤其是那些文学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都是激励学生思维的发展的诱因,都可能触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萌生创新意识。”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呢?

一、转变教学思维,定位教师角色

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课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家,对国民素质的要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培育学生纯洁品质和创新能力,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为主体的旧模式、旧方法、旧思维;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在新的课程教学中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从关注教师转变为关注教师;从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从关注统一转变为观之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倡导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教学的权威者,而应当是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氛围和谐、民主、平等。教师应主动将自己的身份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课前设计理念要新,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方案,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创建一个学生能够接纳的,宽容的,心理上安全,精神上鼓舞的,能够充分释放创造性的,乐于参加的课堂氛围,组织好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切探索,发现和创新行为。

2.教师讲授变为教师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课改的主旋律和重点、难点。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和工具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很多:如课外活动、社会设计等,但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关注是第一步,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授课模式,死记、苦学只能培养高分低能儿,扼杀学生的激情,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创造性学习先导者和内在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高高在上,让学生产生距离感,教师应转变为一个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要善于创设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向自己和他人智慧挑战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一种渴望和迫切中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满足每个学生成功的需要,巧设问题,因势利导,创造机会,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及时肯定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作的努力,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二、积极营造环境,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小学生处在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结合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对他们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至关重要。我们讲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实际上是在调动他们的思维;我们讲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我们讲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当然不可能讲思维学的理论知识,而教师需要运用思维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有时过多的文字讲解,内容难免枯燥、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三、努力拓展渠道,全面开展语文实践

传统的语文教学空间往往局限在封闭的课堂上,以教室为牢、以教材为对象、以接受为法、以作业为训练、以考试为目标。其实,语文学习的空间十分广阔,语文能力的形成渠道非常宽广。所以,单靠课堂学习语文远远不够,教师和学校必须努力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把课堂上产生的疑问带到生活中去解决。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会体会到学习的有用、才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会形成有用的学习本领,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内是课外的依托和凭借,课外是课内的补充和发展。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形成能力。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创新素质的培养为根本目标。只有这样,实施创新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综上所述,为了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和适应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结合学科特点,推进教学改革。

总之,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我们日常教学的点滴中培养起来的,它需要教师尽快地转变思想、明确育人的目标,才能更好地为培养新世纪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贵新 侯国范.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3

[2] 曲晓霞.浅议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J].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20112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范文4

1.采用情境教学法。

采用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和创设语文学习所必需的情境进行教学。或播放故事,或配乐朗读,或呈现图形图像,或观看动画,或观看视频等。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图形图像,图文结合,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的情境。句段理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用动画、视频等再现文本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雷雨》的起始阶段,笔者播放视频,让学生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从而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动机。为使学生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笔者再次让学生观看视频剪辑:屏幕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学生观看视频剪辑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满天”是什么意思?(2)“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3)“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4)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的感觉是怎样的?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场景,品词析句。

2.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

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学科教学,至少可以使语文教学在以下方面得到优化:利用计算机支持协同分组学习,有助于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方面的类别;利用多媒体演示增强教学信息的表现能力;利用自动化学习手段,可以提供及时反馈;利用网络支持教学通讯,可以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以文字课本为主要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必将被以信息技术工具为传播媒体的新型模式所取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可以体现以下几种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3)多媒体系统的超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识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因此加快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同其他学科技术的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不仅课时容量大,而且生动形象,比传统的课堂教学省时高效;许多美文的阅读教学,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声像俱佳,形象逼真,为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为发展求新思维创造了环境,备受学生欢迎。例如在我讲读《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时,通过播放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同学们细细聆听优美而动听的歌声,配上美丽动人的草原风光画面,使死板的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并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对文字形成了永久性的记忆。又如,我在教学《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时,通过对朗读、欣赏、情境、体会、扩展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把音乐、语言、动画及其他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加强交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由于缺乏简洁易操作的课件制作平台,笔者始终觉得为一堂课专门制作课件是相当费神费力的事情,待用完之后,这曾凝聚了自己大量心血的课件也只能搁置一旁。如果能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则无论是对课件制作水平的提高还是课件的使用率都将大有裨益。国外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丹麦、美国、澳大利亚已研制出了许多教学软件。

4.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提供了便利。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一些尝试。首先,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还是检查语法,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同时,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的写作中,学生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比如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插入专业符号,在艺术与科学的写作中配上插图等。在这种模式下写作的学生,比使用传统的写作工具更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华山、黄帝陵、兵马俑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5.借助信息技术,拓宽加深知识积累。

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实践、积累、再实践、再积累的不断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创新的前提。网络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超大型知识库,它连接着地球的每个角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用好网络,可以使人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在教学中,教师正确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查找所需资料,搜集数据,在网上进行作文阅读……满足了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求知欲望,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学会充分自主地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培养 创新 能力

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需要创新,时代呼唤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需要从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抓起。

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当务之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作为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课程的语文更应该走在前面。小学语文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活创造的欲望,开拓思维的时空,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上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三、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1、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小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看法,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护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2、课外延伸,培养创新。

我们树立大语文观,形成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学习网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途径;第二个层面是其他各科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第三个层面是家庭和社会。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1)、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如社会背景、人物介绍、历史典故、及其他各种有关的知识等。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办专栏:“作家小天地”,“手抄报”比赛;提供表达与表演活动的机会“诗歌朗诵赛”、“我爱妈妈”讲演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经历,培养发现、创新的意识。如三年级学生就表演了课本剧《会摇尾巴的狼》、《刻舟求剑》、《狐狸和乌鸦》等故事,让学生参与表演,体验课文,与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发挥表演,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方面。在学习了《我喜欢的水果》,我就让学生画出各种水果,并写上自己为什么喜爱这些水果,从而培养学生发现、观察、收集资料的能力。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 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在经验体现中得到提高。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听、说,思,辨的能力也得到综合性的训练和展示。为他们标新立异,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点拨引导,培养创新精神。

按《新大纲》的要求: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想……为了有效地达到目标,就要运用点拨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然后再让他们把学到的、想到的,悟到的说出来。一堂课中可以几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如“尝试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通过读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你认为课文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样引导收到良好效果。在上《称象》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尝试问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让学生在赞叹古代的曹冲聪明之外。还有信心向曹冲挑战。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热情,有个学生说:“曹冲用的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取土方便。”还有位学生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叫下就下。”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乐于去思考,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之一。再如,教师还可经常用“发现法”,通过学生读和听同学说,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这样,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以他们同龄、同年级、同程度的这种济辈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问题不敢问,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并及时给予表扬鼓舞,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识字教学 有效融合 语文综合素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改变了学校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信息技术运用,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可以突破封闭、狭窄、枯燥、低效等传统教学的缺陷,优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目标。若滥用,则易喧宾夺主,淡化语文味,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呢?笔者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立足语文学科本位和科学识字的特点,融合信息化手段提升识字效率,助推识字教学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我校是“全国百所数字校园示范项目校”、“省信息化试点校”,几年来,学校全力打造数字化校园,不断完善信息化水平,将信息技术课题融合于教学、教研、管理及服务过程中,学校信息化条件为信息技术融合研究提供硬件支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省级课题《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市级课题《利用汉字文化的小学识字教学新探》等课题研究为载体,依托福建省教育资源平台建立教师个人空间、学生个人空间,创建“语文助学室”,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优化识字教学过程,促进识字课堂教学“变革”。在实践中,我们探索构建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教学范式如下:

一、追本溯源,寓“理”识字,掌握规律

训诂学家王宁教授说:“科学识字就是按规律办事。科学的汉字教学是两种规律的综合体现:一种是汉字本体构造和使用的规律,另一种是学习者接受汉字教学的心理认知规律。”然而,在识字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汉字的本体构造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一个盲点,学习者对于汉字的认知过程还有欠缺。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采用追本溯源、寓“理”识字的方法,优化识字教学过程。“理”即汉字的构字原理,汉字本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甚至是动态性的内心视像,讲“理”的识字,其“质”是根本不同的,以感知为先导,并有分析、综合以至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参与,适度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追溯汉字文化的起源,便能达到耗时少、效益高的目的。

如我校陈星老师执教的《杨树之歌》,在认识生字“喜”时,陈老师抓住时机,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适度追溯汉字文化的起源。先拆分“喜”字:上面是“浴保zhù),下面是“口”;然后出示鼓的形状,问学生:这个“浴毕袷裁矗拷幼沤行造字溯源――“浴本褪枪牡男巫矗下面这个是笑呵呵的嘴巴,鼓乐加笑口,表示有“喜”事,心情很开心;紧接着,陈老师还“以字带串”,引导学生认识“彭、嘭”,即,在的旁边加上“支”,就是书中“鼓掌”的鼓;在的旁边加上“彡”,读作“péng”,表示声音,后来这个字当作姓,就再加“口”,表示声音,读作pēng。这样教学,认识一个偏旁,带出一串字,既带领孩子们在学习中体验汉字的美感与文化,又体现出遵循汉字科学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科学性、高效性和实用性。

基于课例的研究,我们归纳出“寓‘理’识字,追本溯源”教学范式:“读准字音――解析字理――字串学习――指导书写。”

二、微课导学,化解难点,教给方法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可以把一个个抽象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一个个故事,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微课”的创作和教学解决了这一难点。所谓“微课”,就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基于教学设计需要,使用多媒w手段就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微课虽“微”,却显“精”和“妙”。因此,我们摸索探讨利用微课导学,引导孩子发现字的“系统特点”(声旁表音和形旁表意)的规律,突破教学重难点,教给识字方法。

1.字音类聚,对比识记。

字音类聚是指一族汉字在字音蕴涵上同含一个母体字,由这个母体字的字音类推其他同族字的字音,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中声旁提示读音的特点。我校杨姗姗老师在执教二年级“丁丁冬冬学识字”中的《青蛙与蜻蜓》时,课前制作微课――《有趣的汉字“青”》。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这么多长得像的字,怎么记住它们呢?能说说你的办法吗?接着播放微课,引导学生依次说说每一个字表示的意思:目字旁的睛,与眼睛有关;竖心旁的情,与心有关;日字旁的这个字读晴,因为太阳出来了,才是晴天……接着,师生共编儿歌:“形声字真有趣,一半一半藏秘密,声旁帮我记读音,形旁教我解字义,相同声旁是亲戚,任何半边猜一猜,字音字义差不离。”最后,进行生活中的拓展,引导学生编“青”字歌,学生高效地掌握了“青”字家族中的字。本微课的研发和使用,突破“声旁提示读音”这一教学难点,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2.字义类推,迁移延展。

字义类推是指一族汉字在字义蕴涵上同含一个母体字,由这个母体字的字义而类推其他同族字的字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中形旁表义的特点。我校赖丽英老师在执教人教版低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时,了解到孩子对于“认识斜玉旁表意的作用”这一知识有难度,赖老师课前制作微课,先让学生了解“斜玉旁”的构字过程,接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文本中初步系统学习斜玉旁的字,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语境、在文本语境中找出带有“斜玉旁”的字,进行“斜玉旁”系统识字延拓,有效化解学习难点。在教学中,我们明显发现,采用微课导学突破重难点,既能教给孩子科学的识字方法,又能改变零散机械的识字教学,实现“学习一字、一偏旁”,“认识一串、一家族”,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汉字规律的浓厚兴趣,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基于课例的研究,我们归纳出“微课导学,突破难点”的教学范式:“微课导学――系统识字――运用表达――书写巩固。”

三、空间助学,以学定教,自主识字

我们依托福建省教育资源平台创建“教师个人空间”,并在教师个人空间上建立语文学科助学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学定教,提高识字效率。

1.空间助学,自主识字。

我们利用个人空间网页建立学科助学室,上传教师自主研发的识字“微课程及识字的方法、规律等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在教师个人空间中上传了“如何写好‘辶’”的微课程,通过讲述汉字书写原则,形象地用“小船”的样子讲述“走之儿”为孩子们提供了如何写好汉字的好素材。同时在个人空间中链接字理网上的神奇汉字、字理博园、字理趣叙、字理析解等栏目。教师的个人空间对孩子是开放的,有能力的学生就可以在空间中对有关字理教学的基础知识先自学,不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优化识字教学的课堂结构。

2.翻转导学,省时高效。

“翻转课堂”是一个舶来品,起源于美国。一次翻转课堂教学过程,要经历“教师创建授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学习知识――课堂师生互动”三个阶段。我们利用教师个人空间,进行“翻转导学”的课堂教学形式创新与改革,即依托教师个人空间,课前引导学生进入空间,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根据学生课前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空间上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这样的翻转导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课后再充分利用视频进行复习或者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再学习。这样,提高孩子自主识字能力,以学定教,达到省时高效。

如我校赖丽英老师在执教识字课《鸟的王国》时,课前,首先利用个人空间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上传视频和导学单,学生在声情并茂、视听交融的视频中自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质疑问难,为课堂更深入的学习打好基础;课上,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留言了解学情,以学定教,适时适度在关键处、在难点处再次翻转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鸟”和“隹”既可表意又可表音的特点,把“课前自学”和“课堂引导”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后,孩子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水平的差异再次翻转学习,加强巩固重难点。这样,把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巧妙地融合,将课前学习、课中学习、课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大W生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实现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基于课例的研究,我们归纳出“翻转导学”的教学范式:“设置目标――空间导学――课堂翻转――课后拓展。”

以上课例研究及有效融合模式的构建,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提升。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融合研究,使课堂成了“学堂”,老师们把更多工夫下在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科学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方面,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语文识字教学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5).

[2]朱梓伊.目标重构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4.

[3]李玉平.如何开发微课程[J].基础教育课程,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