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管理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管理概论

旅游管理概论范文1

[论文摘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高专教改的关键之一,也是教改的当务之急。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几年来在教改试点过程中,通过对课程改革观念、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环节和课程评价机制六大方面整合,对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社会认可的实效。

一、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这一偏差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导致这一偏差最直接原因是课程建设滞后。因此,探索以就业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应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重庆教育学院是一所专门从事教师教育的高校。为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先后开办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4个高职专业。2001年,旅游管理专业通过重庆市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的申报评估,2002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改试点专业。2006年5月,被重庆市教委授予示范专业称号。

2001年旅游管理专业申报教改立项之时,就明确了教改目标:

转变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不断深化对高职教学改革的认识,逐步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更新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逐步形成贴近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为主的人才质量目标体系;构建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实现学习、实习和就业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的途径: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整合课程体系是教改的关健环节。

二、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整合的六个方面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把课程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次(观念,指导思想.);管理层次(专业方向、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操作层次(课程内容、教案、课表、教学方法)。根据以上整合思路,具体作好六方面整合。

(一)整合课程改革观念—转变教育观念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观念决定行动,更新转变教育观念是高职教改的先导。由普通历史和地理的专科教育,转向以职业技能为主线的高职教育,首先必需转变观念。为此,院系从申报教改立项之时就开展了一系列高职教育思想学习与讨论,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了共识:改变学科型的人才观,树立以行业为先导、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观;改变以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为本位的质量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质量观;改变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树立以课堂与职场相结合、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为主动适应重庆旅游业发展需要,准确把握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趋势,根据高职教育特征和教改要求,明确了:

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主线—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能力”为人才培养主线。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职业道德良好、理论知识足够、职业技能熟练、综合能力较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饭店、旅行社主要岗位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整合课程体系结构—定位专业方向

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本位、以“行业基本素质十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

1.明确新课程构建原则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以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是确保教改成功的关键。我们遵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制订了《重庆教育学院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教改的重点,提出了构建新课程的原则:淡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界线;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线;强调职业岗位技能,构建职业岗位课程板块;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

2.以“一个专业、二个方向”构建新课程体系

在要求每年对重庆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群能力进行市场调查,持续追踪岗位群技能变化基础上,制定出了旅游行业几个主要岗位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专业细分为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两个方向,并结合双证书制的推行。

一个专业,即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研表明,旅游管理人才适应面广,就业面宽,持续发展可能性大。以旅游行业必需的基本素质要求设置“行业基本素质”课程。

二个方向,即把专业细分为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两个方向。按照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职业岗位技能”课程。

3.按需设课,构建课程模块

按照上述原则三次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2006年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三大模块组成:

基本素质课程(包括基础素质课7门;行业基本素质课12门);职业岗位技能课程(限选:饭店方向与旅行社方向)各6门;行业素质拓展课程(任选)10门。

4.按照“前期平台、后期分流”安排课程流程

前期搭建平台,在第一学年完成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后期根据岗位实施分流,在第二、三学年用职业岗位技能课程充分保证技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以行业素质拓展课程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重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实际,设置了《重庆历史与文化》、《重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2门地方特色课程。

根据行业特殊需要,强化外语听说训练,一年级开设《旅游英语》,二年级根据不同方向分别开设《饭店英语》、《导游英语》、《英语听说训练)),三年级开设《基础日语》,三年外语学习不间断。

5.注重人文修养,加强素质拓展

为了提高学生人文修养,拓展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对口就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设置了10门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旅游会展服务》、《旅游应用文写作》、《推销与商务谈判》、《旅游美学基础》、《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修7门课程。

(三)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最终有赖于教材特别是专业教材改革的进程和质量作保障。近几年来,根据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同时,自编了适应旅游业、饭店、旅行社要求的部分地方性和实践训练教材。

1.突出应用,整合课程门类

根据“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界线”的原则对课程门类进行整合重组,减少理论性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如:将“旅游公共关系”与“公关礼仪”整合为“旅游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旅游企业会计”与“旅游经济管理”整合为“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与“重庆旅游资源”整为“重庆旅游资源与开发利用”;“饭店康乐经营与管理”与“饭店酒吧经营与管理”整合为“康乐酒吧经营与管理”。

2.抓好结合:增强课程功能

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知”内容纳人相关主干课程,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应会”技能纳入相关实作训练课程,增强了课程承载职业考试的功能。如:将导游证书考试涉及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景点导游解说等知识和技能分别纳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与技巧》、《旅游法规与案例分析》、《普通话》、《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中。 3.紧扣需要,实现教材整合

突出应用、主辅整合、与时俱进,完善教材体系。具体做法是:

(1)必修课以选用高职类统编教材为主,不断更新,并辅以自编教材。行业基本素质课和职业岗位技能课程使用公开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占总教材的91%,自编教材占9%。

(2)通过购买,自编拍摄,加强技能培训声像教材的建设。第一,购买旅游声像教材;第二,摄制了重庆部分旅游景点声像资料,如《江津四面山风景区》、《大足石刻》、《三峡黄金旅游风景区》等。第三,自编拍摄了服务技能操作技术声像教学录像片,如《餐饮教学》、《客房教学》、《形体训练》等声像教学片。

(3)编写地方性教材。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庆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重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重庆历史与文化》、《旅游项目策划理论与方法》。

(四)整合课程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

1.教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四个转向

围绕课程整合,引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一,结合高职特征,教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四个转向:第一,以教师单纯知识传授转向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第二,以教师单纯口授转向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第三,以学生只会操作转向既会操作也懂管理;第四,以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转向教、学、做一体。

2.努力形成教与学互动的局面

行业基本素质课教学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大量运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职业岗位技能课程的教学突出动手能力训练,即在训练场所,采用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现场实做—教师剖析纠错—学生强化训练—教师考核验收的教学流程,将教、学、做紧密结合。

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旅游系实作实训基地”面积逾1000时,能满足导游、中餐、西餐、调酒、客房、前厅、茶道、公关礼仪等职业技能训练,建有多媒体教室8间、英语语音训练室2间、导游技能实训教室2间,专业实作室均配有多媒体设备。院系对专业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开展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培训,组织课件制作比赛,鼓励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4.鼓励申报学院、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

院系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保证人、财、物投入。《旅游学概论》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饭店管理概论》被评为2006年院级、市级精品课程,被推荐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

(五)整合课程教学环节—加强实践环节

以“行业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围绕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建立相对独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校内外紧密结合、具有旅游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做到:

1.目标清晰,结构合理

实践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行业基本素质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形成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在课程设置上以职业岗位能力课程(限选板块)为实践课程主体,辅之以行业基本素质课程中的实践部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与能力训练。

2.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形成以行业基本素质为基础,职业岗位技能为重点,基本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本技能实践包括公共基础实作课,如计算机操作、普通话训练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认知实习与社会调查。职业技能分为饭店职业技能与旅行社职业技能;饭店职业技能包括餐饮、客房、前厅、康乐酒吧等实习实训;旅行社职业技能包括旅行社业务、导游业务、景点导游等见习与实习。综合能力训练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

3.形式多样,环环紧扣

采取“三段渐进式”训练形式,即课内基础阶段、课外强化阶段、校外深化阶段。课内基础阶段包括课堂演示、课堂实作,此阶段学生主要在课堂和校内实作基地进行。课外强化阶段包括课余自行练习、技能培训和素质拓展等,此阶段主要在校内实作基地和实习基地进行。校外深化阶段包括日常外派服务、校外技能培训、假期社会实践和综合实习,主要在校企合作基地进行。“三段渐进式”的实践环节紧密,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技能与能力的逐步提高。

4.统筹兼顾,注重实效

将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鉴定考核内容紧密结合,统筹兼顾,提高教学实效性。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在教学中,对操作性强的课程,如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导游业务、公关礼仪、菜点酒水等课程中的实训部分进行整合,制定一套适应教学的行之有效的实践实训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在实践教学中既注重与国家职业技能考核的衔接,又兼顾行业现行操作方法和规范。全体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训练结束后,能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经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核批准,建立了“重庆教育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工种包括“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营养配餐员”、“调酒师”、“茶艺师”、“公关员”等。本专业教师已有9人次取得相关工种的“考评员”资格。

(六)整合课程评价机制—改革考核方法

1.以能力考核为重点,改革考试方法

确立以考核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为重点的考试指导思想。明确考核的内容、方式、时间等原则,既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索“三结合”考核形式

旅游管理概论范文2

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培养的定位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旅行社要求旅游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外部联系、计算调节以及营销策划的能力,还应该掌握时展所要求的电子商务、虚拟导游以及旅游咨询等业务能力;第二,景区需要大量的经过中高等级专业培训和学习的导游员、解说员和旅游策划人员;第三,与传统的旅游酒店服务人员相比,社会对旅游酒店的管理人才的要求向综合化转型,他们必须具备服务、管理、外语、人际交往等综合服务能力。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推进校企合作,加强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满足旅游行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要求的关键。

2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策略

2.1专业对接产业,突出专业特色加强旅游行业岗位人才需求预测,切实做好旅游管理专业的市场调研,深入行业、企业,掌握行业、产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旅游服务和管理岗位对旅游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对接。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发展之间关系紧密,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强调专业教育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指导,教学工作以行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模式的改革要突显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念的特色,课程安排要与职业岗位要求紧密相连,旅游人才的培养应该坚持“特色”、“精致”、“精品”的原则,突出旅游专业特色。

2.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制订严格课程标准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认真分析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及旅游行业用人岗位能力的构成,按“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制订严格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优化调整课程结构,重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以旅游职业标准为基础,以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方向为准,开发具有旅游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通过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融合,根据旅游职业资格的鉴定标准,针对旅游行业发展的个性需求,开发出符合旅游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企业岗位培训等课程;根据旅游行业的职业岗位群的实际,以空间教学常态化为推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与旅游行业发展和用人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2.3深化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实行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作用,是改革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举措。旅游企业将自己所需人才的培养触角延伸到职业院校,而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以企业的生产实际来引领教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通过共同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考核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深化订单培养的内涵、共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创新等实现双方“共赢”;职业院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利用假期安排教师下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聘请旅游行业的资深管理人员进行来校专题讲座,或参与教学工作,不仅可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团队,还可以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4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进行职业性情景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学生将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带回学校请求教师的帮助;在实际的岗位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全面提高。

2.5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最终体现于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要建立相应考核评价机制来加以保障。要组织旅游行业专家与院校合作开发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强化抽查结果的运用,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要依托旅游管理部门、企业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完善自我监控机制,建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要认真按照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完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结束语

旅游管理概论范文3

关键词:旅游管理哲学;旅游;管理;哲学

Abstract: Tourism Management Philosophy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tourism management practices, but haven't got enough attention, and been theorized and systematized until now.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Tourism Management Philosophy, and does a systematic study on its theoretical position.

Key words: Tourism Management Philosophy;Tourism;Management;Philosophy

一、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理论背景

旅游管理理论研究对于理论研究者的理论创新能力和管理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管理实践能力实际上就是将具体理论或理论原则与实践要素相结合创造出能够有效解决具体问题的理论的能力,是针对实践问题的理论创新能力。旅游管理理论研究者在理论研究中要形成很多哲学理念,部分哲学理念不仅能够指导旅游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还能够运用于更为广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并发挥指导作用。

目前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主要用于旅游业实践领域对具体运营项目方案的指导,其中在区域旅游产业定位、景区投建决策、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旅游运营项目设计中的运用较为广泛;

同时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系列观念在国际、国内运用领域专家的运营理念交流中也被普遍涉及,亦有跨学科学术研究者试图在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中寻求相关学科具体问题解决方案的启示,然而因为研究界客观存在的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和实践运用研究领域的分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未得到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学者的足够重视,缺乏理论化、系统化研究,尚未形成专门化理论体系,在国内外学术理论研究界鲜见相关著作。

二、旅游管理哲学理念概念

旅游管理哲学理念属于管理哲学的一个门类,它是指从旅游管理的愿景和远景视角,将旅游管理理论和旅游管理实践有机结合,经过理论升华,上升到哲学层面形成的,对相关理论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念。将旅游管理理论进一步研究,实现理论的进一步升华,实现理论的概括性和普遍适用性。这也是旅游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研究目的

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研究,需要站在宏观的视角上,对旅游管理的整体理论、旅游管理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力求寻找其中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力求寻找旅游管理理论和实践所独具的系列价值理念和行动准则,从而得出具有哲学意义的旅游管理哲学理念。

四、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理论定位

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特征相关的学科领域有管理哲学、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或行政管理哲学理念)。其中管理哲学相当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的上一级学科,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或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相当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的平级学科。管理哲学的哲学理论源泉是全体管理领域,包括旅游管理领域;企业管理哲学的理论源泉是企业管理领域,行政管理哲学(或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的理论源泉是行政管理领域。

企业管理的研究对象针对单体企业或一个相对独立的企业群,如普通企业、企业集团、企业联盟、具有共同股东的多个联动的独立公司;行政管理的研究对象是政府的自我治理和社会治理。

旅游管理学科建立之初借用了企业管理的部分理论和部分行政管理的理论。经过漫长的理论发展,旅游管理学科获得了深厚的学术积淀,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旅游管理理论界以外的人一般能够注意到旅游管理理论体系包括旅游企业管理理论和旅游行政监管理论,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管也是旅游管理学习者的主要就业方向。但认为旅游管理理论仅包含旅游企业管理理论和旅游行政监管理论是对旅游管理理论了解尚未深入的人的看法。在现代旅游管理理论体系中,旅游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旅游行业和旅游现象相关的各种本质性规律,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管是旅游业的部分外在活动,旅游管理理论的研究领域不仅包括这些外在活动的规律,更要研究掩盖在外在活动现象之下的本质性规律和不具有明确现象的本质性规律。旅游管理理论的核心研究目标是探寻旅游行业存在和发展壮大的本质规律。相对于旅游行业存在及发展壮大,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只是必要条件中的极少数条件,旅游行业存在及发展壮大的充分条件的总量远大于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这两项必要条件。如某些区域旅游企业运营质量较高,旅游行政监管也很到位,但旅游业仍无活力,本质在于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只起到合理引导旅游业发展动力的作用。旅游行业存在及发展壮大取决于旅游行业的客观基础依照其发挥作用的规律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的动力。这些动力是旅游产业的生命之源。研究旅游行业的客观基础发挥作用的规律的理论包括旅游业与国民经济收入的关系、旅游业与国民工作环境的关系、旅游业与基本物质生产型产业的关系、区域区位特点及旅游潜质对区域发展旅游业的影响等。以旅游管理理论的早期特点代替旅游管理理论的现代特点,以旅游业的经营管理特点代替旅游业的理论特点,仅注意到关于旅游业具体运转的理论而忽视使其得以存在的基础性关键理论,是对现代旅游管理理论的过时和片面看法。

比较旅游管理理论、企业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旅游管理理论虽然与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有着少量的理论重合,但所重合的理论仅属于旅游管理理论中不具太大分量的边缘性理论,旅游管理理论有着其分量很重的独有性核心理论,这些理论是不论企业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还是其他理论都无法直接提供的,所以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中相关理论的组合仅代表旅游管理理论的少量边缘理论,绝非旅游管理理论整体。

可见旅游管理理论相对于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是相对独立的另一种理论,所以以旅游管理理论为理论源泉的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与以企业管理理论为理论源泉的企业管理哲学、以及以行政管理理论为理论源泉的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属于绝对独立的另一种哲学理念。因为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与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相互独立的关系,试图通过将企业管理哲学与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通过理论组合得出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仅适用于旅游管理学科建立之初时的情况。

管理哲学的哲学理论源泉是全体管理领域,包括旅游管理领域,因而管理哲学的理念在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体系中也是必然存在的,因为一般被包含于特殊之中并小于特殊的哲学规律,管理哲学被包含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中、是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的一部分,但无法代表旅游管理哲学理念。同样也可证明,这种情况也适用于管理哲学与企业管理哲学、管理哲学与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的理论关系。

旅游管理哲学理念是与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相互独立的平行学科,三者的上一级学科是管理哲学,管理哲学被包含于三者之中,并不能代表三者的直接组合或三者之一。(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福墀,杨静.管理哲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王德清,么加利.管理哲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3]袁闯.管理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钱学成,全林.管理哲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刘月霞, 赵玉娟.现代企业管理哲学:兼论企业家哲学素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曾鹏飞.企业管理哲学(一)[J].冶金信息,2000(3).

[7]曾鹏飞.企业管理哲学(二)[J].冶金信息,2000(4).

[8]钟一鸣,黄江泉.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哲学阶段性特征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8(1)

[9]刘安萍.探讨中国式的企业管理哲学[J].平原大学学报,2001(8).

[10]周毅之.的行政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1]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宋丹妮. 道是无为却有为——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哲学思考[J].经济师,2004(4).

旅游管理概论范文4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青睐的对象。我们所谓的旅游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行业性管理。 首先来说,就是主要应对对象的酒店内部的服务与管理。其次是要有针对于旅行旅游业方面的服务与管理。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关乎景区和会展类的服务和管理等方面。这些综合起来就基本构成了旅游管理。这个行业作为一个新兴性的行业有着非常多的特点。举个例子来说吧,像是这类的专业性人才我们整体的社会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各个学校目前从事的该类专业性不足所引发的就业危机和行业稳定性危机。这样的情况在现今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这种出口小而且行业极其不稳定的状况导致了学校的信任力度不够,以至于成为了恶性的循环。所以说,现阶段我们如何对该种旅游行业进行分析和研究,不断完善我们的教育体系,逐步改革当前的教学状况和教学内容,逐渐向专业化的角度进行延伸和完善,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修养等等。这些方面已经为我国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所要努力攻克的问题。

一、 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针对性和特色化

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是照搬了本科的专业设置。这也是由于前期没有经验,但是很长时间以来都很少有学校进行改变,大部分是长期沿用了本科的课程设置。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培养方向上存在很大差别,本科院校更倾向于研究型人才,更多的是理论教学,当然近些年也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导课程依然是导游方向、酒店管理, 一些改革积极的院校也开设了会展管理、度假管理等。但是,时下非常热门的电子商务、景区策划、旅游宣传促销等专业很少有学校开设,而这些专业是现在人才匮乏的专业。这也可以看出,在课程上缺乏适应性和特色化,并没有灵活变动。并没有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也没有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课程的设计没有特色。一味的尊崇传统,加上教学资源的不足,很多院校都放弃了改革。

(二)教学思想陈旧,强调“四个中心”

目前,中国大多数旅游院校仍沿袭了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学过程强调“四个中心”: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以课堂讲解为中小,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讲解教材以应付考试为中心。学生在学校被动地接受较抽象的、呆板的知识,从书本到书本,所学理论与旅游产业客观实际发生较大偏差。

(三)教学过程呆板,教学主体注重 “ 四点式”

旅游业虽然是现代化的开放产业,但旅游专业教学的现状却大都是教师在 “讲旅游 ”,教学主体注重“四点式”:讲台、黑板、课本加粉笔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二、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精心设计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体验环境。体验式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新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找出新旧知识之问的线索和联系,把问题引向深入,并组织学生交流,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加强实践教学,整合优化课程,构建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1、分析旅游管理职业素质和能力要素,对应各要素设置旨在培养职业基础素质能力的课程群。充分发挥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重点整合优化口语类课程群,培养职业基本素质。以培养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为出发点,综合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写作能力以及交际、接待、讲解基本功。

旅游管理概论范文5

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工商管理、旅游学概论、旅游管理学、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业务、旅行社管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英语、旅游会计学、酒店管理学、酒店餐饮学、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学、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景点规划与管理、旅游安全学、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生态旅游、旅游客源、地区概况、旅游财务管理、旅游项目管理、旅游信息系统、微观经济学等学科。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旅游与休闲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来源:文章屋网 )

旅游管理概论范文6

【关键词】职业院校;旅游管理;课程设置

中国分类号:G718.5

0. 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从小规模地域性产业逐渐转变为各个省市地的重要经济来源。根据调查显示,到了2015年,我国将会成为世界第四大出境游客源国和第一大入境游接待国,国内旅游人数可达30亿人次,出境游客和入境过夜游客可达1亿人次。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旅游产业,更需要数量巨大的高质量专业人员从事该工作。因此,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作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重要培训基地,应担负起培养出旅游服务业人才的重任。

1. 目前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1 课程设置重复冗杂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大都以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作为依据。其结构比例多以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个方面组成,这就导致课程之间出现重复、繁琐、多余的现象。例如《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管理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法规》等,都有内容重复的情况。

1.2 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部分职业院校办学年限较短,由于旅游业近年来较为火热,便跟风开设旅游专业,导致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教学设备等跟不上;再者,旅游业本身学科发展历史较短,缺少有深度、有建设性、有代表性的理论。出现教师从别的专业调来,对旅游业所知甚少,而自身缺乏实践经历,只能纸上谈兵,空有理论而教授不出实际内容,影响教学质量。[1]

1.3 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创新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达到并统一同一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本专业知识水平。而在运作过程中,又会根据教学对象、基础知识、培养目标等的不同调整课程设置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根据学生基础的薄弱程度,适当减少专业必修课,加强实践课;同时加强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如心理学知识、人文知识、地理知识、管理学知识,并培养其熟练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达到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开拓视野的目的。但是,部分院校并未深刻研究课程设置与主客观条件的利害关系,直接套用本科院校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导致学生难以跟上老师授课节奏,课程设置重复,学生丧失信心,影响学习热情,使培育出的毕业生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1.4 理论课与实践课时间分配不当

加强实践教育已经在职业院校教学设计中号召了数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依然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传统教学注重理论的传授,理论课课时设置较多,实践课相对较少,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问题。不过,对职业院校来说,更匮乏的是实训场地与教学资金。由于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如《旅游美学》、《饭店管理概论》、《旅游地理》等课程,常常因场地、经费、教师条件甚至自身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开展实践教育;在部分院校开展的实践教育课程中,往往将学生派往旅行社等单位实习半年到一年,期间缺乏老师指导,学生并不能很好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2. 对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看法

2.1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加强专业的职业性

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应单纯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而是要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的。所谓职业能力,指的不仅仅是从事某项职业的操作与业务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能胜任该岗位的能力称之为“从业能力”,它应具有该职业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内容。因此,课程设置应加强其职业性与针对性:将普通英语教育替换为旅游专业英语,旅游人文教育可替换大学语文等。[2]

2.2 更新课程内容,淡化学科界限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跨领域专业,对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哲学、美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而在课程设置中显然不可能对所有学科面面俱到。因此,学校有必要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不同学科的教材编写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教材,将各个领域有机结合,使之利于学习,便于接受。例如:《管理学》、《物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学科结合,可形成《旅游管理》课程;《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又可合成为《旅游环境与生态》课程。通过针对性编写教材,不仅帮助学生易于接受各大领域与旅游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能加强学科针对性,减少繁复的课程设置。

另一方面,旅游业总是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课程设置与教材编辑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因此,学校还有必要做好旅游业的信息搜集工作,关注业界行情,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之更顺应时代,满足社会的发展。[3]

2.3 多方面设置课程,增大学生选课自主性

旅游管理专业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于必修之外的选修课,学校应多方面设置课程,尽量包括各个方向的课程设置,给学生留下自主发展空间;同时,还应使学生满足旅游业各个企业与部门的从业要求如: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前台、大唐、客房、酒吧等。为此,就需要压缩必修课程,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教会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增加选修课程,扩大其覆盖面以包括大量专业选择方向。例如,酒店管理方向,要包括食品营养与卫生、客房管理与服务、酒水知识与调酒技术;旅行社管理应包括生态旅游理论、导游理论与技巧等。通过选修课,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发展需求,也满足了不同的旅游业岗位与角色需求。

3.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增强专业职业性、编写针对性教材、更新课程内容、扩大选课范围等措施,可以改善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状。希望通过本文,能对将要进行课程改革的职业院校有所帮助,更希望今后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都是旅游业岗位上合格的一员。

参考文献

[1]黄烁.浅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际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