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学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八年级语文教学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八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八年级语文教学策略范文1

关键词:中学教育;八年级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八年级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们正是学生们改变懵懂感性学习,转为理性学习阶段的过渡。在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上,教师必须能够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综合实际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的创新改革。本文就针对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几点意见。

一、设置引人入胜的精妙导语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八年级的学生,较于七年级已经成熟很多,但是还未完全摆脱稚嫩,在问题看法上和理解上还是过于片面,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方式变化,利用精短的教学导语概括本课的基本内容,设置疑问,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比如说,将疑问型的导语设置为故事型,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琢磨故事的发展脉络,这种方法对于按照情节发展顺序来写的文章十分有用。而在涉及到《背影》这一课的讲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摒弃传统的导课方式,直接的说出本课即将学的内容,而是采取“生活化教学”形式,让课文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简单的说就是,在课堂开始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与父亲之间发生的难忘的故事,或者是最近一次与父亲在一起的场景等等。当大家沉浸其中,感受到浓浓的父爱的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说:“让我们看一看本文作者与父亲之间发生的故事是什么样的吧!”这样就能很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多少对于教学效率的影响是直接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类信息让课堂上充满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都是对学生采取“强迫”性质的教学,这就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厌恶心理。教师必须能够总结教学经验,并运用在授课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在讲到《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自己家中或者是给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那些童年故事和有启蒙教育的人,讲一讲自己和这些事物或是人物之间的有趣故事,谈一谈那些点滴往事都包含了自己的哪些情感?让学生先从自己本身出发,然后再“推己及物”,感受文中的作者对“阿长”和“山海经”以及那些美好时光的情感,这样就对教学有效性的开展十分有利。这样的教学形式,能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我学习,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获取知识,感受到知识存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尤其是针对八年级阶段的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完善的学生来讲,让他们依靠自己的理解,再去学习和感悟知识,绝对要比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学得更加扎实。教学效率要想提高,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新型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提出和完善,要想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提升,势必要求教师要创设新形势的教学策略。笔者在这里就简单的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说一说“合作式教学”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合理性。

对于合作式教学来说,将学生分为固定的几组是必须的前提条件,这不仅是合作式教学开展的基础,更是以小见大的典范,让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人际沟通和理论研究,就能有效的扩大到更多更大的集体中,这不论是对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是对学生个人的学习效率的提高都是十分有利的。教师就可以进行宏观的指导,在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得到有效的完成的基础条件下,发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路。在固定的时间点,让学生们通过对知识的解答进行学习成果的检验,这样不仅能让教师有效的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是能加深学生对于合作式学习的理解,并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应该有的责任感。例如:《马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文章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会像古代的千里马一样等待别人的发掘吗?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生们反应一定会很热烈,进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领会文章的含义,这样的教学形式对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不言而喻。

四、优化作业布置安排

我们都知道,对于教学活动来讲,作业的布置和安排是一项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的有效反馈,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审阅情况,教师能有效的找到学生的不足和优势,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当前教学过程中对于作业的布置安排多数比较单一,重复性大,只是单纯的为了完成任务和巩固知识,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完善发展这一部分。学习确实是学习知识,但这样的理解在如今的社会发展大形势下已经是过于片面了,现在教师的作业安排,一定要在顾全知识掌握的条件下,更注重思维的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自己发掘知识、学习知识的能力。毕竟教师所能讲解的东西毕竟还是少数,大千世界里需要学生们自己去寻找和发现。例如在学习完王维的《使至塞上》以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学生们课下搜集其他边塞诗人的诗,了解每个诗人的写作风格,并对他们进行比较,探究你更喜欢谁的诗,为什么?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了解透彻,还能够积累一定的课外知识,扩大知识的储备和积累。

结束语:语文学科的主流改革模式就是能够让其脱离应试教育的禁锢,让其能更好的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利与人类沟通交流的作用。尤其是涉及到八年级语文课堂的教学,教师更应该多多的鼓励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摄取,让学生能够“爱学习”。主动的发掘问题、克服难点、寻找答案,顺利的将所学的知识完整的串成一个脉络,从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进行知识的学习,让课堂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参考文献:

八年级语文教学策略范文2

关键词:教材;阅读教学;讲课文;教读法

初中苏教版教材中,鲁迅作品分别散见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社戏》;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孔乙己》;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之感悟品味欣赏”―《故乡》;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之迅速捕捉阅读信息”―《藤野先生》;名著阅读专题《朝花夕拾》等文章。

一、教材是课堂教学中沟通师生的桥梁,也是完成语文教学的凭证

叶圣陶于20世纪40年代在多篇文章指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个看似不再新颖的观点在今日的语文教学中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指导和纠正作用,冲击了死板的以教材为主的语文教学,强调了语文教学应该在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中体现的则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分歧。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倡二者的统一,那何时教教材,何时用教材教呢?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理解二者的不同目的,然后对选文有一定的理解和辨识,根据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阅读教学。

王荣生在中外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中对语文教材的选文的功能作出鉴别,分为“定篇”“样本”“例文”“用件”四种。“定篇”是指蕴含文学素养、文化素养的中外名篇,反映在教学策略层面是“讲课文”,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例文”“样本”是为语文知识服务的直观性质的道具,如小说《孔乙己》。“用件”的作用不在于文章具体讲了什么,而是让学生以其为载体或者扶梯辅助其他语文学习的活动,如《拿来主义》。上述的四类在课程目标实施中即为“用教材教”,反映在教学策略层面就是“教读法”。

二、教师教学标准的衡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在大量的观课、评课中,衡量的标准往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但实际上“教了什么”应当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标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是决定性的衡量标准。

讲课文的对象是“定篇”,重在悟文品字,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如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首先要自我发问:在这篇课文中,最值得讲的在哪里?从何处讲起?在中学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固然要常教常新,但不能忽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尤其是初中的教学,更应从基本的语言入手。单元标题“童年趣事”就给这篇文章解读提供了一个符合教材编排逻辑的切入点:文章语言运用里体现出来的童心童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将具体的字词句放回文本的具体语境中,去感受语言和文学。正是把这个文字描写的明明不能称作乐园的地方称作乐园,才能进一步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挖掘文本,去体会童心童趣。

三、“讲课文”和“教读法”的区别

阅读教学中的“讲课文”和“教读法”的区别在于对教材文本的认知和处理上。若是就单独的课堂教学效果而言,讲课文与教读法是各有特色,不同的教师根据自身的素养和对语文教材的把握,将具体的方法应用于具体的课堂。“讲课文”是在具体的文字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阅读思维和阅读方法;“教读法”则是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得学生能自我理解感受。若方法使用得当,效果自然各有千秋。

但语文教育的好坏不能以短期的精彩,而应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实践效果为标准。讲课文和教读法都要避免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主题先行。因而教师自身要处理好阅读过程中的“言传”和“意会”的关系。教师的“意会”是要准确地通过引导,将设置的问题“言传”出来,帮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感悟,然后达到自身的“意会”。教师的“言传”只是一针见血的点拨,但正是从这一缸水折射出的一滴水,可以变成学生头脑中的星星之火,在指导学生意会、再发言交流的过程中渐成燎原之势,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和较好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教育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八年级语文教学策略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

【中国分类号】G623.21

在新时期,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更高的语文教学要求,并要求重点开展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文本的细读是初中语文阅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足于语言分析基础上的宏观与微观、比较和想象的阅读方式。

一从文本宏观把握,细读微观

在阅读文章时,需要深入发掘文章的内在精神,并详细分析其文字。文本的阅读应该是把握文本宏观基础上的细读微观的一种学习方式。从整体出发探究细节处,将学生打造为好思虑、重细节、有慧心的阅读者,就应该培养学生对细节的关注。细节永远隐藏着作品表面上难以见到的魅力之美,让学生对细节认真关注,在分析语言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将自己感情融入作品中。

例如九年级语文下册王鼎钧的《那树》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人类在享受到树的恩惠后,又将其砍伐的过程。作者在文中大致想要表达对“那树”命运的惋惜,并感慨人与自然、城市发展间的复杂关系。文章在写作手法上运用托物寓意的方法,表达方式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在阅读细节上,“那”字是阅读后应该重点分析的细节之一。作为指示代词,“那”与“这”都可对树进行指代,为什么不用“这”呢?另外,“这”字还稍感亲切,用起是不是更好呢?学生分析过后认为,用“那”字在时空上都是合情合理的:一、因为树已经被砍伐,是时间记忆;二、树已经被移走,在当地人的生活视野中已消,是空间层次。所以,“那”字让我们看到了往事的一去不复返。发现了这样的细节,再向学生提问:既然是“那”字,那么篇章中是有否关键词、关键句表示一种回忆呢?学生们经过寻找发现“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的总结性话语,并在文末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了人们已经对“那树”的记忆稀疏。让学生分析“那”字后,学生会发现整篇文章的主题、情感、形象等都与“那”联系。这样站立在整篇文章分析基础上的字词分析,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细节间的相互联系,获得细节是整体中的细节,整体中蕴藏着错中复杂细节牵连的认识。

二比较中的细节阅读

阅读方式多种多样,阅读者可根据自身情况作选择。在众多阅读方式中,比较式的细节阅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通过比较,对象间的差异将更形象和直观。比较式的细节阅读扩充了学生的知识范围,有利于促进阅读兴趣,同时,学生鉴赏水平也能通过比较式的细节阅得到快速提升。并且在将文本做比较阅读时,学生对各文本的语言风格、思想情感、感情脉络等都会有更好的把握。正确引导学生对篇章进行比较式的细节阅读,对于加深文本的认识与理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八年级下册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罗布泊人受到罗布泊的滋润,生活十分美好,当时的罗布泊是“美丽的仙湖”。然而,由于人们的盲目与贪婪,罗布泊变成了“恐怖的沙漠”,无数生命被吞噬。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可要求学生对罗布泊的前后面貌做对比,寻找出关键词组。通过这样文本内部的对比,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拯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感受到自然的岌岌可危。

另外这篇课文所属单元中的几篇课文,都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本,都是在讲述人类行为对自然的污染与破坏,且都对人类的作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或讽刺。所以,在文本细读时,教师还可对比单元内部各课文,将各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做对比,让学生对整个单元文本有更加细致的把握。

三在文本细读中的想象

语文阅读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才不会只停留在作者所创造的结局当中。文本细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与假设,从细节出发,将故事结局延续或另选结局。想象方式可以运用在小说教学、诗歌教学以及散文教学上。

比如七年级上册《秋天》这篇课文,描述了一幅幅闲适而安静的画面,读这首诗,秋天宁静的农家景象仿佛历历在目。在诗篇中,有句“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排除形容词,那么整句话可简写为“收起影子”。学生细读过后,可能会发出疑问,为何“撒下圆圆的网”后收获的是影子?其实,统观整首诗篇,农家的收获早在第一节就描写了,后续渔船上的游戏,有可能是为了烘托丰收后喜悦的需要,是一种悠闲自得的心态体现,而这些都只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来感受和领会。并且学生在想象的同时,也是自身情感的调动过程,是主动的迎合文本并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培养方式。

再如,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文《狼》这篇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教师可让学生在通读之后,选择自己喜好的部分进行故事的想象或续写,用自己的体会去想象屠夫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还有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主要为记叙类文章,讲述的都是各地著名的风俗民情,选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该单元的阅读中,教师首先必须要求学生对语言有更高的理解能力,因为这些文章都为“文质兼美”的作品,作家成就斐然。另外,教师也可要求学生把文本内容和本地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说说本地的风俗民情,并以作文形式展现,这同时也是细读之外的写作能力锻炼。

结语: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有所收获是教师、家长的殷切期望。文本细读离不开语言的分析,语言是构成篇章的细胞,任何文章都要通过字词语言传情达意。在新时期,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刻把握素质教育大趋势下的文本阅读走向,为学生创建出有效的细读文本方式。

参考文献:

[1]刘艳.游走于词句,领会于心神――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3,(21):37.

[2]陈红霞.浅议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策略[J].速读(中旬),2014,(1):152.

八年级语文教学策略范文4

[关键词]少教多学 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效度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真学到”知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学到”知识,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少教多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教师用最少时间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因此,对“少教多学”这种教学模式的探讨,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建构方法,举一反三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课堂上,要想建立“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阅读思维进行了解,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做到举一反三,从而让学生“真阅读、真掌握、真拓展”。

例如,八年级语文阅读课《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对事物进行说明和描述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侧重地对文章对事物的说明方法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思考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游览者无论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之后通过这些共同特点去找到具体的表现方面,这样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就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再让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层次划分,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通过这样的流程,学生已经对一般的阅读方法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为了深化学生的这种认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这种方法举一反三,对文章中的第四段的说明顺序进行分析,由大到小,逐渐细致,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阅读思路,给学生做好阅读拓展的铺垫。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方法的建构很好地贴合了课标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学真做真掌握”,很好地践行了“真”语文阅读这一教学期许。

二、鼓励交流,碰撞思维

“少教多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阅读时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之间多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自主的互动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加深对阅读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自身能力提升的欲望”这种“真学”意识。

例如,在八年级语文《变色龙》的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上让学生自由结组,并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态度发生了几次变化?又有什么是从来没有变化过的?”让学生在组内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言、争论。学生在拿到这样的问题之后,立即对文本进行仔细的阅读,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考量,并在小组内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倾听其他同学的看法,取长补短,最终对整个文本融会贯通。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很好地起到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流的效果,让学生积极、自由地进行发言,激发了学生自身的探索意识和分享意识,学生为了找寻问题的答案,证明自己的想法,不断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最终归纳总结出一个接近文章主旨的答案,实现了阅读成果的最大化。

“真学”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本学习中来,深度挖掘课堂内容,对知识的掌握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通过建立“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争辩,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来,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教学循环。

三、引导归纳,升华意识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构建“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教师一定要善于归纳总结,将阅读内容“精华化、浓缩化、升华化”,让学生在方式方法层面形成一个良好的建构作用,从而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真学时间和精力。

例如,九年级语文《醉翁亭记》中出现了大量的“而”“也”等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介词,教师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对这些介词的使用方法和含义进行一个总结,比如“而”字,可以用来表示并列、顺承、转折、修饰、递进等含义,文中的“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的“而”字,就是顺承的意思。教师如果这样给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学生很快就能够形成文言文阅读的知识框架,掌握到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实现自身语文阅读意识的升华。

八年级语文教学策略范文5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要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放眼当前作文教学实际,学生生活单调,缺乏足够的课外阅读,教师的教学策略、批改方式陈旧落后,兼以多年来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使得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打折扣,令人汗颜。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独辟蹊径,立足实际,创新中学生作文教学策略成为了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理论与实践陈述一二,班门弄斧,还望各位专家、学者、老师海涵。

一、强化积累,挖掘写作才思的汩汩活水

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些名家贤者的话无一不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就必须强化材料、积累语言。我们一些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单调,在积累写作素材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记、多背、多写,这样才能在关键的时候“下笔如有神”。

(一)积累材料要与课堂阅读相结合

最新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章章精彩、字字珠玑,有着强烈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针对一些篇目中学生感兴趣的词汇、语段,组织学生朗读、赏析、背诵,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如讲授七年级上册的《紫藤萝瀑布》,笔者便组织学生积累了忍俊不禁、仙露琼浆、盘虬卧龙等词汇,并就其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一精彩语段让学生们反复揣摩,多角度赏析,直至背诵如流。后来,在这一单元的写作活动中,便有不少学生直接引用了这句话,或者进行了间接仿写,丰富了学生语言,提升了习作质量。

(二)积累材料要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有调查现实,初中生对于文质兼美的散文、小说等阅读材料并不排斥,他们所厌恶的无非是教师死板教条的解释,牵强附会的分析,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少学生课堂上走神,课下却津津有味地看课外书。对此,我们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将积累材料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摘抄一些佳词妙句,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成为学生写作才思的“源头活水”。如《简・爱》中的“你以为我贫穷、卑微、矮小、不美,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了吗?你错了……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点滴积累开始,只要学生形成习惯,就一定能够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为他们妙笔生花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批改创新,点燃学生作文的熊熊激情

长期以来,作文批改耗时低效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痼疾。从教师维度来看,每周一次作文,班上学生较多,全批全改无疑会牵扯教师极大的时间与精力;从学生维度来看,自己作文的思想性、文学性仅由教师的一己之见定乾坤,无疑会打消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影响我们的作文教学效果。课程改革活动中,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讲,创新作文批改方式,点燃学生作文的熊熊激情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积极采用多元化批改方式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作文批改要结果与过程并重,学生为批改主体的原则,采取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批改方式。如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实践时,有一名学生在表达“成长的烦恼”这一主题时,写作了“老师,请提问我一次”的材料。与同桌互评中,同桌写出了如下评语: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尤其是你文中“百无聊赖地向窗外望去,窗外灰蒙蒙的一片,好像将有一场倾盆大雨,又闷又热……”一句,我深有同感。我在查阅学生的批改结果时,注意到了这句话,感觉到了自己平时对于中等生的关注的确不够。惭愧之余,我附上了另一条评语:老师真诚地向你道歉!以后的日子里,真诚地希望我们能共同努力,携手前进。上课的时候,笔者有意看了这两名学生一眼,他们回报了我一个理解的眼神,会心的微笑,我明白,横亘在师生之间的一块坚冰融化了。

(二)积极拓展多元化批改渠道

笔者在坚持改革批改方式的基础上,还尽可能地创设展示学生作文的平台与机会,以点燃学生作文的熊熊激情。譬如,笔者在组织学生写作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作文时,就把全班学生的作品做成一个展牌,并留有空间供全校学生阅读、批改,不但大大节省了教师批改作文的时间,还收到了良好的批改效果。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形成今日中学作文教学之现状,也涉及多部门,多个方面。但只要我们不轻言放弃,尊重学生的实际作文水平,并大胆地创新教学教法,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以手写心,挖掘身边小事所折射的时代主题,相信一定会闯出作文教学新天地。对此,我们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韩凯.初中学生写作现状分析与对策[J].文学教育,2012(12).

八年级语文教学策略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演绎情境;音乐情境

一、引言

“让初中生能够在生动完美的情境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是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中的重要理念。在教学教法丰富多元的今天,采用单一的讲授法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已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对教师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也十分不利,因此,探究一种语文课堂中有效的情境创设模式,对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将有着积极的作用。以下,我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具体谈一谈初中语文课堂情境教法实践的思路。

二、情境创设教法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一)以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北宋教育家张载亦说过:“读书要先学会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基于疑问的情境,乃是启迪学生进行思考的有效手段,值得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当然,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十分多元,而我则比较青睐以“多媒体手段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方法。

例如,《老王》为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课文,由于整篇文章涉及到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而00后的初中生对那个荒乱的年代并不了解,一味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起到的效果并不佳。为优化教学效果,在课堂开始之初,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反映那个年代历史事件的纪录片,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们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了一些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引领所有同学精读课文,并创设问题情境“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吗?”“为什么作者觉得没请老王坐坐喝口茶水很抱歉?”……由于有了之前的视频背景做铺垫,同学们的思考变得有的放矢,教学的针对性自然十分强,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二)以演绎情境激发学生创造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活动是认知的源泉,调动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单一的情境创设,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效,教师应充分应用上述理论,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到情境学习的乐趣,获取语文知识的精华。

例如,在教授《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传统模式下,很多老师习惯性采用讲授法设计课堂教学,该种教学模式比较成熟,但缺乏新意,十分死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过程中,则创设了一种“分组演绎”情境,取得了不俗的成效。首先,我采用传统讲授法,为全班同学分析了整篇课文的内容。其次,我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要求各小组结合所学内容,以演绎的形式表述课文内容,由于该种方法十分新颖,大家的兴趣立刻被激活,纷纷着手准备,组内开始探讨,分配角色、剧本撰写、表演套路等讨论活动十分激烈。最后,当各小组准备完毕后,一场别开生面的“孔乙己演绎报告会”拉开序幕,大家纷纷发挥想象,尽情表现,话剧、舞剧、哑剧等形式层出不穷,很多同学的表演极富创造力,课堂氛围被瞬间激活。

(三)以音乐情境带给学生享受

我国著名音乐家洗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音乐既有如此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何不借助它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孩子们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听觉享受呢?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以音乐作为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子,创设一种情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例如,在《春》一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播放了瓦格而纳《四季组曲》中的春部,整首曲子播放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春天到来时,自然界中的变化,在美妙旋律的刺激下,全班同学体会到了音乐带来的魅力,激活了学习的兴趣因子。而在《观潮》一课的教学中,我则为全班同学播放古筝曲《战台风》,激昂进取的旋律立刻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在音乐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体会潮水的奔腾、汹涌,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借助音乐旋律,体验到了听觉艺术的享受。类似的课文案例不胜枚举,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并借助音乐营造听觉情境,课程教学的效果势必完美。

三、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教学优化的思路

(一)教师:需提升自我的教学素养

教师,是初中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教法教学的设计者,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式教法而言,情境创设教法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等设计步骤更为繁杂,且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想象力,创造力,因此,为使情境创设氛围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更加完美,教师应在掌握传统讲授教法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情境教学法的新理念、新套路。一方面,要积极参加有关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培训、讲座,与这方面教学的专家学者积极交流,汲取语文情境创设教法的新元素。另一方面,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课本内容,多用、多想、多反思情境创设教学,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情境创设教学素养。

(二)教法:需不断创新引入新元素

为保证情境创设教学的新鲜活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新,引入新元素。在具体的教学中,各级语文教师应不断思考:如何在情境创设教法中,结合学情、生情、教情,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反馈等方面入手,创新教法的新内容,在使情境教法完善优化的基础上,为情境创设教学融入新鲜血液,不断吸引住学生对情境设教法的兴趣度,激活语文课堂。

四、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创设情境,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有效的策略,本文仅提出了三种具体的教学实践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情境创设教法的关注,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算完善情境创设教法。

参考文献:

[1]张广斌.教学情境研究:反思与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