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专业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工程专业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工程专业认识

交通工程专业认识范文1

关键词:交通工程 紧缺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51-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各大城市交通问题矛盾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社会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大,同时也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由于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其人才培养模式不尽完善,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与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的设置上,仍处于探究之中。2011年,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被评为自治区重点行业紧缺人才专业,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提高交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实践能力,在充分分析和掌握区域和地方专业需求的基础上,确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专业特色,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积极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成立于2003年,经过10年的发展,本专业从一个全新的学科蜕变成为一个逐渐成熟的特色专业。截止到目前,已有七届毕业生走向了社会,经过统计分析,约有20%的学生考研,15%的学生进入到交通管理部门工作,大部分的毕业生在施工单位或者其他非交通岗位工作,从就业情况来分析,之所以有很多毕业生进入到非交通部门,是因为新开专业在社会的知名度小,很多用人单位并不了解本校交通工程专业;其次就是因为人才培养方案不尽完善。因此我们除了要扩大本专业的社会知名度,更重要的是确定适应于现在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交通工程重点行业紧缺专业的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对毕业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校的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因此,我校应结合区域特色和学科特点,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和实践教学,使培养出的人才综合素质高,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按新疆重点行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要求,以及交通工程特色专业体系规划,本专业面向新疆以及全国其它地区,培养具有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工程和交通信息化与智能运输,以及交通机电等方面坚实基础,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相关行政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专业应用、开发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2 交通工程重点行业紧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人才培养的重点是课程设置[3]。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发展特点,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结合本专业的就业情况,为了本专业长远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突出本专业的特色,今后交通专业课程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改进。

(1)交通工程学科的课程按专业方向设置。目前,本专业课程多,涵盖面过于广泛,课程设置较为笼统,分类不明确,致使学生所学知识多而不精,针对性较弱。因此,应结合交通领域对不同层面的用人需求,建立重点明确、目标清晰的培养模式,设置更为明晰的专业方向。本专业现状开设的课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方向:智能运输方向,城市交通方向,交通规划与管控方向,系统工程方向,对每个方向进行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

(2)改变学生选课模式。目前,我校交通工程课程设定后,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所有学生上同样的课程,没有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定制课程,这样很容易大而全,从而缺少了精而专,这样既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建议在课程设置上每个专业方向能够设置一定量的限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就业目标自主选择课程和专业方向。

(3)课程设置上处理要求学生修完必须的学分,对每个专业方向都设定一类职业证书课程。比如,城市交通方向要求学生取得城市规划师的资格认证,并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将学校教育与职业要求相结合,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就业规划。

(4)对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我系课程教材每年都有更换,采用更新更适合的教材。通过这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交通工程专业选用的教材中,有些不同名称的教材存在一定的内容重复,且不同的课程由不同的教师讲授,如果缺乏整合,讲课程之间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内容的重复或遗漏。若对教材授课内容不加以整合,势必造成教师重复讲学生重复学的状况,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师的精力和时间,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交通工程重点行业紧缺专业的实践教学建设

交通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传统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方式,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影响了教学效果[4]。学生在常规讲授方式中所获取的理论和技术知识只是停留在记忆和理解上,没有得到运用和实践引导,学生很难熟练掌握交通工程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的技术,也就很难将知识改变成为能力[5]。例如在以往的交通规划教学实践中,往往侧重于对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讲授,重点教学内容为交通规划的过程、步骤、内容、方法、手段与模型,而难点又是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法的模型和算法,课程实验也围绕着模型构建、模型参数标定、算法步骤、算例等展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处于被动地位,其结果是将学生培养成解题高手而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从以往毕业设计反馈的信息来看,许多学生在拿到实际课题后不知从何下手,如不知如何设计交通调查方案、不知如何进行交通小区划分、面对大型路网不会进行交通分配等等。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学生实动手能力的要求日渐提高,熟悉交通设备和专业软件使用的学生更符合社会需求,也在客观上要求改进本科实验教学。通过这10年的教学实践,本专业实践教学可以从以下方向考虑。

(1)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交通工程专业中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建立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面向交通行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可从五个层次来建立:基础实验,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实验,社会实践。

基础实验主要针对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之后对本专业的认知实验,可以包括交通运输综合认知实验,参观交通信息中心,客运站,公交调度中心,驾驶实训等;技能实验以理解和掌握专业基本理论为主要目的,通过实验课程并辅以实践环节,使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信号灯配时设计实验;综合设计实验是利用交通专业软件对道路实际情况进行仿真设计分析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交通工程的知识进行综合设计,如交叉路口改善设计实验,停车场规划实验等;创新实验是结合交通现状与科技发展前沿,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实验;社会实践是依托实训基地带学生对城市的交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设计改善,解决地州城市的交通问题,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2)加强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和使用。紧缺专业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本专业根据课程实验的需要购入了部分实验器材,但是实验设备仍然不足。因此,增加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是保证实践教学的基础。此外,加强师资队伍的建没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实验员的配备。由专门的实验员管理实验设备并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将会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3)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现象及其成因也日趋复杂,一方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对交通拥堵、交通方式的转变等交通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出原因并能够给出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相关软件工具,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增加学生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分析技能,比如交通规划软件transcad,仿真软件vissim,事故分析软件PC-crash等,可以利用软件对交通现象及改善方案进行分析,有利于掌握问题的实质。

4 结语

面向新疆急需探索交通工程紧缺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专业服务训练、创新科研等环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一项长期的并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因为它是我校向社会输送大量合格专业人才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芳,傅忠宁.关于高校新办专业建设的探索:以兰州交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为例[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5):80-83.

[2] 马驷,王琳.国内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计划的比较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0-43.

[3] 韩悦臻,王玉镯.《交通工程》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4):23-24.

交通工程专业认识范文2

【关键词】机器人活动;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方法

0 引言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改革。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各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抓手。

机器人活动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囊括了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传感器、通信、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尖端技术,是一门跨专业、多学科交叉且高度综合的新兴事物。它具有创造性、趣味性、观赏性和对抗性等特点,是在学生具备基础能力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给学生广阔的发挥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机器人研究正处于不断完善、不断出新、不断深入的动态研究之中,这些未知领域也恰恰是大学生们的兴趣点所在。

笔者于2008年开始管理、指导学校机器人实践创新团队,从08年开始,连续7年参加了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该项赛事是中国最具影响力、最权威的机器人技术大赛、学术大会和博览盛会。7年来,我校代表队一共获得冠军15项、亚军12项、季军7项。本文以实际指导与参赛的经验,就我校新设的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讨。

1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情况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工科学科特设专业,主要培养适应国家交通运输设备现代化、智能交通工程建设的需要,具备交通设备、信息及控制工程方面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能从事交通领域设备研发、设计、制造、智能交通系统集成、维护、运行管理的应用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全国仅有10所左右的高校开设了此专业。我校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有在校生191人。作为工科专业,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机器人活动作为抓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2 机器人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

2.1 机器人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机器人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了同学们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它作为一种参与面极广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能让同学们将平时所学的课本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同时又扩大了知识面。特别是校团委每年一度的大学生科技节开幕式上的展演,把每年参加全国赛、省赛的获奖作品予以宣传展示,邀请相关指导教师开展机器人制作系列讲座,邀请获奖学生代表分享参赛心得等,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学术氛围,使得机器人活动被广大同学所了解、喜爱。

2.2 机器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对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专业学习情况的调研中发现,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认识迷茫,方向不清楚,自然学习的兴趣不浓、动力不足。对于开设的很多专业课程,他们并不清楚课程的重要性,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有些十分重要的课程同学们感觉比较枯燥无味,难以理解,无的放矢。课堂教学和固定模式的试验并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机器人团队的学生普遍反映,通过机器人活动,他们不仅巩固了学习过的课程,而且能将所学的课程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有助于他们理解知识点、掌握知识点。同时还具备了围绕具体的制作项目,搜集资料、自学新知识的技能。

2.3 机器人活动的各项赛事有完整的比赛规则

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已成功举办了15届,比赛规则完备,自始至终均保持着公平、公正的竞赛原则,除个别项目是通过评委打分来评判成绩之外,绝大多数项目是通过计时、计分等方式公正客观的来分出胜负,对于结果令人信服。在这样一个公平公正的全国大赛的竞技场上,参赛学生不受任何不良因素的干扰,不存在任何找关系、开后门等社会不良风气,只需关注自身机器人的稳定性,展现自己的设计成果和创新做法。

3 机器人活动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3.1 机器人活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每个机器人都是一个复杂的机电产品,它既是设计出来的,更是制造出来的,好的设计不见得就是好的产品,一个好的产品既依赖于好的设计、制造,也依赖于好的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等,这一切都依赖于对于过程的实践,它需要经验的积累,时间的考验。[1]同学们在机器人作品的设计制作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总结来掌握核心技术、解决棘手问题,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在2013年的比赛中,我们进入决赛的一台旅游机器人在赛前适应场地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整台车处于不工作的状态,经过队员反复检测,发现主控板被烧掉,更换主控板需要把整台车全部拆掉,此时距离决赛开始还有20分钟,除了要将另外一台车上的主控板拆下换掉烧坏的主控板之外,还要留有时间适应场地。同学们齐心协力,拆车的拆车,焊接的焊接,编程的编程,紧张的15分钟之后,整车装备完毕,开始调试,最终我们获得冠军,同学们欣喜若狂。这与同学们在日常实际训练时,主动将所学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具备了一定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分不开。

3.2 机器人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团队协作精神是当今社会衡量大学生个人素质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机器人活动小组成员,他们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各自的特长也不尽相同,有的擅长硬件制作,有的擅长软件编程,在日常的训练比赛中,难免会出现意见不统一,方法不一致的情况,这就更需要团队的相互协作、各司其职。有时我们也会发现,出现问题之后,队员间相互埋怨,缺乏理解、沟通,严重影响了机器人的创作进程。经过指导教师的劝解、调节,促使他们走到相互协作的轨道上来,让同学们意识到只有团队合作才能顺利完成设计、制作、训练、参赛的任务。

3.3 机器人活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人品质

机器人活动综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在选题、策略分析、制作方案、设计加工、软硬件设计以及稳定性方面的工作量很大。同学们围绕核心主题各抒己见的时候,促进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前期验证、中期制作、后期调试等过程中,促进了同学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机器人调试时一个不断完善、追求完美的过程,它与普通的课程设计不同,需要实践的检验。所以同学们在运行调试过程中,通过反复多次的检测、修改,努力提高机器人的性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同学们对待工作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品质。

机器人活动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在制作调试的过程中,一些纯手工的活儿给同学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不论男生女生,熟练使用锯子、手电钻、烙铁、钳子等工具都是必须的,这对大多数独生子女都是一个难得的生活体验。在此过程中,加班加点也并不稀奇,熬夜通宵更是家常便饭。调试累了,趁给机器人充电的时候,抓紧时间休息一会儿。在比赛过程中,为了了解竞争对手的机器人,同学们不停地观摩、拍摄、讨论,甚至通宵改进策略。整个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4 基于机器人活动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实施

4.1 创建专门的机器人创新实验室

高校想要在科技竟赛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注重人才梯队的培养。而依托开放性实验室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2]。目前,由于学校学生人数较多,大部分学校的实验室都在安排正常的实验教学,有的甚至从早安排到晚,无法满足学有余力的同学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为此,学院专门为机器人活动创建了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不承担普通实验教学,全天候为机器人团队成员开放。实验室既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及选拔的基地,同时也为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稳定的场所和条件。

我们将实验室划分为制作区、训练区和展示区。在制作区和训练区内,同学们可以放开手脚、充分发挥自身和团队的聪明才智,紧密围绕中心任务动手实践。展示区就是机器人创新团队的成长足迹,我们将同学们自己设计研发的机器人作品和历年比赛的奖状、奖杯、照片等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摆放展示,记录整个团队成长的点滴。我们还将实验室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阵地,尽早在他们心中点燃科技创新的火种。

4.2 组建机器人实践创新团队

在组建机器人实践创新团队的时候,我们实行“大手拉小手、左手拉右手”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整个团队的梯队式培养。高年级的老队员在知识储备、动手能力、比赛经验等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低年级的同学加入后,由老队员对他们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和指导,分享自己在机器人活动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即使今后老队员们面临着实习、就业、升学等问题,也不会影响整个团队的继续发展。此外我们还根据每个队员的特长进行合理组队,尽量做到每个队中都有一名有经验的高年级队员,并担任组长,带领小队员们进行理论学习、技术攻关、参加比赛。

4.3 充分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在机器人的设计制作或优化改进的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放开手脚让同学们自行设计、改进。指导教师仅在方案制定、测试调试、策略运用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出现问题时鼓励学生坚持克服、树立自信,鼓励学生永不放弃、重整方案。使学生在机器人活动中真正成为一名设计者、而不仅仅是一名操作者。

4.4 教师的指导要把握好

总的来说,教师的指导原则是“到位不越位”,做好学生的参谋,审核设计的方案,督促制作的过程,协调团队的管理。教师应当常去创新实验室,抓住重点环节,给予具体建议。由于学生在实际工程设计经验等方面不足,有的学生甚至还不会绘图。在这种情况下,指导教师应把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制作和结构设计放在首位,把好重点关,使重点零部件和结构可靠、稳定、实用。指导教师还要和学生分享自己丰富的经验,尽量争取时间,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此外,指导教师还要深入研读比赛规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机器人的制作、策略等,这个过程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5 总结

机器人活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很好的切入点,为全面提升我校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空间提供了很好载体和平台。

【参考文献】

[1]张东泉,等.以机器人大赛为载体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4).

[2]汤兆平.依托实验室加强大学生科技竞赛人才的培养[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24).

交通工程专业认识范文3

    市计委、市政府文教办《关于4年内为全市成人教育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建设5万平方米住房实施意见的报告》,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依照执行。

    关于为全市成人教育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建设住房实施意见的报告

    市委、市政府决定,在1993年至1997年5年内为城近郊区和远郊区(县)城镇地区建设80万平方米中小学教职工住房,同时为市、区县直属成人教育院校和市属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建设5万平方米住房,其中成人教育院校3.3万平方米,市属中专学校1.7万平方米。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把这项关系到全市从事成人教育、中专教育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实事办好,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市委、市政府为市、区县直属成人教育院校和市属中专学校设立基建专项,集中建设教职工住宅,体现了对成人教育、中专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工的关怀,是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区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密切配合,抓紧抓好。

    二、解决市、区县直属成人教育院校和市属中专学校教职工住房的主要责任在区县政府、各有关局和总公司。区县政府、各有关局和总公司要根据市政府分配的建设任务制定总规划,并逐年编制年度计划;要根据教职工住宅建设的计划,筹措一定比例的住宅建设专款,不得因市委、市政府设立基建专项而减少或取消对教职工住宅建设的正常投入;要定期检查教职工住宅建设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在住房分配中,要优先解决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以下困难户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住房问题。

    三、市、区县直属成人教育院校和市属中专学校教职工住房采取购买康居住宅和包干自建的办法解决。建设资金由市及区县财政、局和总公司、个人等多渠道筹集。市补助资金从对广告业征收的教育事业发展费中支出。

    (一)购买康居住宅。1994年至1997年4年内,由市建委向城近郊区提供3.77万平方米住宅,执行市政府规定的康居住宅标准售价。市财政每平方米补助680元,其余资金由各区县、各局和总公司筹集。

    (二)包干自建。包干自建部分(1.23万平方米),城近郊区由市财政每平方米补助680元,其余部分由各区县、各局和总公司集资解决;远郊区县由市财政每平方米补助200元,可纳入中小学教职工住宅建设。

    四、市计委向各区县、有关局和总公司一次性下达5万平方米教职工住宅建设任务,由各区县、各局和总公司安排年度计划报市计委,列入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后组织实施。

    五、市、区县成人教育院校和市属中专学校教职工住宅要全部纳入房改并享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五年内为城近郊区和远郊城镇地区中小学教职工建设八十万平方米住房实施意见的通知》(京政发〔1993〕68号)中规定的优惠政策。

交通工程专业认识范文4

我校交通工程專业成立于2005年,专业所在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定位是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优势,主动服务产业经济,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努力培养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所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院的学科定位是要形成与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特点互补和错位竞争的格局,为我校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注入实质内容。

为实践上述办学理念,交通工程专业坚持加强基础理论、突出专业特色,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对土建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文章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研究。

二、人才培养目标

交通工程专业隶属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面向轨道交通方向设置,是以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与管理学三大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为基础的专业。本专业结合交通土建领域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轨道交通土建基础设施(轨道、隧道、桥梁、车站等)的设计、建造及维护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技术与实践为教学内容;面向以地铁公司、铁路局为主及行业相关的管理、建设、设计、咨询等单位的一线岗位,从事以轨道基础设施为专长的设计、施工、检测、维保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研究

本专业课程体系可概括为2大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5个模块:公共基础平台课65.5学分、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应修)34学分;专业课程(应修)29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32学分;第二课堂(共4学分)。总学分164.5。其中,理论教学环节学分128.5,所占比例78.12%;实践教学环节学分32,所占比例为19.45%;必修课学分123.5;选修课学分41;见图1,培养计划塔式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各个模块具体课程内容、所起作用、相互之间衔接力度等合理性问题都非常值得关注。

(一)课程结构比例分析

通过图1可知:公共基础平台课占到总学分的40%,其中学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思政就业创业类、英语类、数学类、物理类、公选类、计算机类、体育类。164.5总学分数是多年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公共基础平台课所占比例越高越体现本科教育的定位,大众化式的本科教育,为全民素质教育服务;思政类学分越高越体现本科教育的社会功能,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长治久安需要有思想有信仰的新一代,这类课程的与时俱进和吸引力的强大为授课教师提出很高要求;如果加上专业基础课的34学分,总共100学分,确实体现了我校厚基础的本科教学特色。集中实践环节绝对百分比并不是很高,但与平行的其他模块相比它是占比最高的,在有限总学分的要求下可以说呈现出强实践的培养特色。计算机类课程5学分对于信息化的今天是不足的,目前许多关于计算机的内容需要在校生自己有意识的补充,通过自学和公选课、第二课堂找提高的空间和时间,导师制也要积极针对这个难点进行完善。

通过表1可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所设专业课程共需完成95个学分。学科(专业)基础课所占比最大,达到20.6%,且分布第一到第五學期;实践环节32学分中有16学分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毕业时实践能力的高低;学习专业课程的高峰期在大三,专业课程密集并且难度大要求高,学生们要全力以赴完成大三的课程,所以公选课等选修课程最好安排在其他学期;第七学期没有课程,原因是考研出国比例越来越高,面临考试、就业、找工作,各种面试使得课程无法保质保量完成,有些学校也是这种模式,是否科学有待商榷;第八学期集中毕业设计阶段,许多同学已经开始在就业单位实习,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这个学期的难点。

(二)合理性评价

为了进一步研究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拟对本专业的专业教师、已毕业学生、在校学生及合作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是三个问题,(1)你认为本专业应该设置的学科(专业)基础课有哪些?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增加减少一些学分,此题主要针对专业教师和已毕业学生;(2)你认为本专业应该设置的专业特色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有哪些?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增加一些特色课程,此题主要针对合作企业;(3)你认为本专业目前课程设置的顺序和内容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对于顺序可以根据标注学期号进行选择,对于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增删。

通过如上调查,发现不同调查对象对培养计划的认知程度不同,调查结果存在职业特性,通过一定量统计,调查结果如下:在校老师和已毕业学生对课程了解的最清楚,在校学生其次,合作企业最低,专业教师和在校学生对社会生产实践工作的认识不及已毕业学生和合作企业;从问题1的调查结果看,整体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平均认识程度较高,从课程增减上说,已毕业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应该减少,专业教师认为应该扩大知识面,在校学生的兴趣面比较广泛,合作企业认为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应该有深度;从问题2的调查结果看,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对具体专业课程的认识程序也不同,专业教师对实用性专业课程的认识区别于已毕业学生和合作企业,同时只有已毕业学生认为实用性专业课程应该有所减少,这和其毕业后工作的专一性有关;从问题3的调查结果看,已毕业学生认为部分课程顺序的安排有待调整,学分要减少。从这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看,各调查对象普遍对专业课程结构的认可程度较高,说明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课程结构较为合理。

四、结束语

通过应用数理统计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对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课程设置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教学特色;

交通工程专业认识范文5

一、加强专业教学体系建设

(一)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核心在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培养大纲,体现出专业建设的特点[1]。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类人才的需求,我校交通工程专业三次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及其相应的培养大纲。专业方向由原来单一的交通规划调整为以交通土建、桥梁渡口、城市轨道交通为主体,兼顾港站、枢纽、铁路、水运等内容,逐步理顺和完善了专业的课程体系,同时协调了专业本科生课程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衔接[2]。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原则,形成了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方向课的三级课程结构,减少了课程的重叠,加强了专业课之间的互通性。同时,我们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等力学课程引入专业基础课程,加强了学生的力学理论基础,以利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科研需要。此外,结合交通工程新领域进行课程创新,将智能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物流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纳入到交通工程的课程体系之中,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注重第二课堂与知识拓宽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专业教学中积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和国内外交通行业的交流,邀请或聘请国内外交通行业的专家学者就目前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交通管理、交通安全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并为我院师生举行多种形式的讲座,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兴趣。在“请进来”的同时,也积极“走出去”,利用周边区域公路网改造升级、郑东新区城市道路建设以及郑州市地铁建设的发展契机,带领学生到相关工地进行参观和实习,提升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其对专业课的理解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实践创新能力

工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活动离不开系统、完善的实验环节。为此,学院经过反复论证,积极改革课程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加大专业实践、课程设计、实验课程的比重,并从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形式的确立、实验设施的购置及实验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与研究,完成了“交通规划与管理”、“汽车构造及模拟驾驶”、“路基路面综合性能测试”、“公路景观虚拟”等系列实验的开设,涉及到“公路网规划”、“交通安全”、“路面材料”、“道路景观”等多门课程,这些实践教学也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实习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共包括4个部分,即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习基地采用校内外结合,校内由各专业学科的实验室、基础实验室等组成,而校外的实习基地主要是通过与河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郑州市公安交通指挥中心、郑州市政设计院、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高速公路公司、市政公司等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实习、设计提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四)完善教学质量督导体制

为了紧贴社会发展和交通行业发展的动态,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学院专门成立了由资深专家组成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规划专业的教学及课程体系,并在每学年研讨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指导专业发展与建设。交通工程系主任负责落实日常教学管理,系副主任、教学秘书定期核查教学任务的落实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教务处成立了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老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每学期不定期随机到教室听课,评估和监控教学效果,建立主讲教师教学质量档案,保证教学质量。

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优化

(一)加强支撑学科建设

本科专业建设离不开高水平学科的支撑。我校交通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时间不足10年,虽然专业教学内容以及专业方向不断更新和完善,但还需要加强交通学科建设不断积累学术成果为专业的拓展及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学术支持和理论保证。尽快建立相关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为专业的发展搭建扎实的平台。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

根据专业教学、实训及科研的需要,应统筹我院已有的实验设备资源,筹划建立交通工程实验室,适时筹集资金,分批建设道路工程实验室、交通安全与景观环境模拟实验室、交通信息与控制实验室和智能交通系统(ITS)试验中心。目前,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应首先整合现有资源,确立目标,先易后难,逐步完善。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交通工程教研室底子薄,年轻教师比重大,需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学院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首先,积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在专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十分重要。他们不仅开发科研项目、组织学术活动,同时还担负着学科梯队建设及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其次,全方位加强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均配置了指导教师,对每一位青年教师均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与培养方案,通过老教师的言传身教,全方位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此外,结合专业建设规划,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改善和提高师资结构,加速学科的发展。

(四)加强教学和科研的结合

科研工作能加深专业的理解,促进专业的建设,对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来,随着一批博士人才的引进,积极参与到了地方交通科研领域,获得了一批交通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另外,学校为了促进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加大了科研投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师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这些都有利地促进了交通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五)加强与地方相关行业的联系

交通工程专业认识范文6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工学结合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最初的形式是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土木建筑系和工程系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1903年),到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近的“合作教育”模式(CooperativeEducation),并逐渐在美国发展起来。在发达国家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主要是跨国安排学生的实践工作,最终实现教育国际化。2000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后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Learning)。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指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能力为根本目的,以职业为导向,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与掌握的一种改革教学模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主要是由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的,因此,为了满足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需求,必须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合理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二、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一)构建以就业为目标、技能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方案。

在我国教育改革中,不仅包括教学模式改革,还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体系改革的重点内容。只有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才能实现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具体内容如下:(1)衔接岗位定位与职业能力。岗位定位要与职业能力相衔接,通过研究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所涉及的各个岗位与相应的职业能力,重点将职业能力定位在岗位对应的动手技能、实践技能、操作技能等方面,采取工作任务分解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实际技能的掌握程度。(2)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采用学科体系实施教学的渗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则是在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过程中渗透实施教学,从而实现学习目标。(3)“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以培养既有理论又重实践能力的技能人才为教学实践改革方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坚持“必要、够用”原则,深入研究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本身实践的理解,实现强化实践教学创新技能元素应用能力的目标。

(二)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计划。

首先,做好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结构需求状况相关调研,并做好实际现状分析,总结当前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要求和需求规格要求,以其作为构建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依据。其次,进行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与岗位定位分析。以典型工作岗位为分析对象,综合分析岗位的社会性、规范性、目的性、群体性及稳定性,并予以职业能力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范围职业分析,进而明确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与岗位定位。最后,制定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与相应教材的开发是否顺利标志着工作任务为驱动的课程设计改革是否成功。

(三)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法。

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教学方式。相关院校应就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情况与相关联系公司保持随时沟通交流,如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保持友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共同完成相应的职业技能培养方案。(2)教学计划实施。基于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岗位定位,具体划分所从事的职业能力,制定岗位职业能力明细表。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需求出发,详细分析社会需求型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结构,并制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3)明确实践教学相关内容。工作任务为驱动,建立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文件及课程标准,如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工作任务内容、任务考核体系等,确保实践教学各环节顺利实施。

三、结语

为满足城市轨道交通事业人才需求,应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到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教育当中,以专业技能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构建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方法,同时展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间联系的认识,调动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际工作,利用实际操作检验自己掌握理论知识程度,同时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这样,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掌握专业知识与实际技能,为今后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锟,谢黔江.关于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视界,2013(20):18.

[2]杨江朋,焦胜军,张碧,李连生.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35):11-12.

[3]刘见见.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实施方案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05):240-242.

[4]蒋新革.牛东育E时代高职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