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范文1

汉语言文学不仅能反映我国的历史和文化语言传统,而且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气质风貌,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在民族文化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文学是人类的财富,是人类生存的价值所在,更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汉语言作为一门学科,我们应该传承与发扬。汉语言作为一门特有的专业,对于这门专业而言,以培养人文素质为目标,主要的专业生从事人事相关工作。而当下,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用性已成为教育的合格标准,但是,汉语教育的实用性并不能得到直接的体现,它对社会的效应是完善人文观念以及指明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并不能以实际的经济效益来反映。在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潮流下,我们应该坚持传统和社会需求协调的方针,促进我国汉语教育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汉语教育能够做到与时代同步。

2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应用与发展

2.1找到能结合教学与实践的新的教学模式

社会型的人才才是我们办教育的目标,而语文教育在其中的作用就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语言的学习,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虽然有着区别,但两者均是汉语教育,在总体上是统一的,当然在以下方面也是一致的,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以及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等,这些方面能够完善学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另外对汉语言和语文教学的实践有很好的契合点,我们应该抓住这些共同的地方,寻找理论与实践能够很好结合的综合性的教学的模式,此外,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的共同目标上是具有一致性的,这主要可以从学生的对作品的分析与运用上面看出,这两个方面体现在对培养学生的写作以及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赏析和学习上。介于此点,我们应该在平时的语言教学中注重实践课程,多开设此类课程,形式可以做到多样化,多样化的课程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兴趣,锻炼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另外,充分结合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文化教学,使他们能够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探索两者共同发展的新模式,使学生拥有实践能力,另外,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特有的专业,应该推动其专业的发展,推动专业应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教师、文秘以及各种和编辑相关的工作。而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面有所拓展,也涉及到一些现在的新兴领域,例如:律师和房地产,金融方面,就这层面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面相对来说还是很广泛的,社会对于此专业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要求学生应当具有相当的专业的应用性,需要学生在各个方面能够拥有很好的阅读应用能力,以及信息的刷选能力,调研能力,高校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开设科学的培养课程,将课程与实践结合,培养具有专业强项的人才方能满足社会就业人数的需要。

2.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将科学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已然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且,现今,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远程教育能萌生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各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够得到实现,而这种做法将对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的协调融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在计算机上实现资源的丰富化,在互联网上收集更多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更加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到较多的专业知识,所以,汉语言文学主要是在高校中存在,而在相对较低的教学中,关于汉语言教学的内容较少,在计算机融入教学的浪潮下,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以已经实现多媒体覆盖,对于汉语言教学,由高中到大学会有突然的一个接触,会有突然的拔高。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使得汉语言文学能更好的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展现,技术为这种想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多媒体技术将成为汉语言学习和语文学习融合的纽带,汉语言知识将会在语文教学中拥有更多的体现,能够使得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接触汉语言文学,了解汉语言文学,不至于到大学后零基础接触汉语言文学。另外,也要运用好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服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还要有相当不错的文学底蕴和对汉语的情感,对于这方面,对于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使自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拥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结合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与时俱进的方式,和学生充分交流,同时在网络上搜集能够作为教材辅导的材料,摆脱以前为教材为绝对中心的做法。

2.3注重汉语言教学与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教育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范文2

汉语言文学既能够体现出我国文化语言和历史传统,也能够表达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在发展民族文学过程中发挥出无法比拟的作用。语言文学是财富,能体现出人类生存的价值和人类文明的进程。汉语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其毕业生通常开展与人事有密切关系的工作。在目前,为了满足社会要求,教育以实用性为准则,然而汉语教育难以明显的体现出实用性,其对社会的贡献在于为文明化发展指明道路以及逐步完善人们的人文观念,而难以在经济效益方面体现出来。在逐步发展和更新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我们将社会需求与遵守传统相结合、相协调,推动我国汉语教育健康、持续发展,让汉语教育实现与时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结合与发展

(一)建立起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我国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型人才,而语言教育要发挥出培训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在语言学习方面,语言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差异性明显。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育具有较明显的契合点,了解并掌握相同部分,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一起,探索综合性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上,两者具有统一性,在学生运用和分析文学作品时可以看出来,两者体现在学习和赏析中国文学作品以及写作方面。基于此,我们认识到要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增加此类课程的数量,形式上要体现出多样化特点,让学生在多层次、标准化的课程中,调动他们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让汉语言和语文教学全面结合在一起,可以让他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研究共同进步的新模式,让学生获得较强的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属于特有专业,应该提高其专业应用能力和专业发展。其专业方向是与编辑、文秘、教师等相关的工作。而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逐步拓展就业面,为新兴领域提供服务。所以高校要重视将实践与教育相结合,培养出具有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来满足社会对于复合性人才的需要。

(二)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引入科学技术应用是发展的方向,运用远程教育可以建立很多教育方式,进而实践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而此方式对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育的结合与协作发挥出关键性作用。我们要在网络上获得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用计算机不断拓展教学资源,实现多元化、多层次教学。在计算机网络介入教学过程的大背景下,我国很多中小学实现多媒体教学,并广泛在应用在语文课堂上。在汉语言教学方面,从高中到大学阶段会进行接触和拔高。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推动汉语言教学的发展,技术为教学设想提供必要的支持。语文和汉语言学习借助多媒体技术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汉语言知识将会更广泛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循序渐进的认识并了解汉语言文学。该专业的学生既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要拥有很强的汉语情感和文学底蕴。教师则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的拥有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三)重视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育实践中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育在很多环节体现出较强的契合点,如价值理念、课堂教育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育始终对人文教育特别重视,两者都是文学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在文学教育方面,其教学重点是学生的心灵和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育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身上既体现出专业精神,也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首先老师要关心并关怀学生,学生拥有的情操和情感是完善汉语言教学的关键环节,要重视对学生人格和素养的培养。其次师生关系从另一个方面体现教育的人文性,如果使用得当的方式,就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在富有活跃性的课堂上可以学习丰富的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学生和教师间的交流会更加顺畅,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知识,逐步完善汉语言体系,更好的继承、发展中华文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范文3

关键词: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

作为中职校语文教师的语言,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间,均需要充满魅力。语言体现了一种整体美。这种整体美就体现在教师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的潜质,选择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运用教学语言、发掘语言魅力等层面。这些元素凝集以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和教学本质就蕴涵在教学的全过程,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并为学生评品体验,让课堂教学充满学习的美、人文的美。美的语言让学生冲破了枯燥而令人窒息的学习气氛,让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汉语,真正地走进中职学生的内心。

1中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身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主要表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重视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也就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系统。但伴随就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中职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用人单位针对复合型人才需要量的日渐增加,这就促使中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定要进行一场教学改革,在创建好学生的道德系统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中职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着眼于实践潜质的培育。中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能够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不能用数字统计出的社会效益。我们也不能强迫运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需要看到社会对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殊期待。

2中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特点

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难以和一些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取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难以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身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载体,承担着传承和提升全民语言和文化品质的重任。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关切,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甚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就在于培育学生主要在于从事人的工作,注重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教学不表现在应用性,而是在对社会理念和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重直接创造能够计量的经济成效,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的社会效益等。出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加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针对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说,也定要实行一些必要革新,在维持传统基础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3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相关教材给出了这一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实际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聚集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可见,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泛的职业适应性,但出于有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产生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讲,从实用性角度指导教学是需要注意一些方面的。

优化课程,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涵盖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三个方面对课程实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程均要依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依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强化课程应用性,提升学生本专业的应用潜质。以就业观点指导教学革新,就定要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综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方面潜质,定要加以强化。该专业实用性教学要体现在五个层面,古今各种文体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以及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定要精心设置课程系统,设置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体系的运用技能课程设置来确保学生在学校可以提升这五个方面的潜质,获取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运用潜质,成为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4用创新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范文4

关键词:茶文化;汉语言文学;发展;作用

作者:蔡江(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121)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点,为了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整体发展,需要重视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中的作用。茶文化内容丰富,能够为汉语言文学作品提供更多创新方向,深刻体会茶文化内涵理念,能够对茶文化进行更有效地传承,进而带动汉语言文学顺利发展。

1基础概念理解

1.1茶文化的概念理解

茶文化的定义主要为在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中国是茶的故乡,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茶文化包括茶画、茶德、茶道、茶艺、茶具、茶联、茶书、茶故事、茶精神、茶学等。茶文化自身具有丰富的内涵,传扬着美德和美感,茶通常是中国待客的主要习俗,不同地区茶的配制也各不相同,主要有苏州的香味茶、杭州的龙井茶、蜀山的侠君茶、太湖的煎豆茶、湖南的姜盐豆子芝麻茶等。

1.2汉文化的概念理解

我国汉文化即华夏文化,是我国历史以来的特色文化,自春秋战国开始的派别思想为根底形成的汉民族文化,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整体发展。我国汉族文化历史悠久,历史可考证的时间已有五千多年,期间的文学作品、历史典籍内容非常丰富,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历史的深入考究[1]。汉文化几千年来,从军事、史学、政治、文学、经济、艺术等方面诠释了更多我国文化发展进程,为现代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汉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基本知识素养,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一直受到国家的重点关注。

1.3汉语言文学的概念理解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最主要的语言文学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更多实际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内容包括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汉语言文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在更多需要文学评论、教学、科研的工作中发挥个人才能。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相对应的专科专业,中、高等学校中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是汉语言文学主要的培养对象。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主要有文字学、现/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等。

2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2.1茶文化发展推动了汉语词汇的发展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茶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其自身体现了多层面的内容,茶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国整体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茶文化逐渐渗透入中国的宗教、绘画、诗词、医学及书法中,其凸显了物质文化及精神文明,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了大量有关茶文化的内容、精神,丰富了文化学的内容、概念。

中国茶文化其中的精神及物质文化不断发展,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茶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体现具有特色,进而使得茶文化丰富了汉语言文学内容。茶活动发展过程中通过茶礼、茶艺、茶诗等文化内容,创造了更多相关的词汇,比如品茗、茶德、沏茶、茶话等这些词汇均由茶文化精神文化发展而得。此外,随着茶文化物质层面在历史中的发展,茶叶的制作、种植及品种等物质基础也逐渐发生变化,丰富了相关联的汉语词汇。就茶叶的品种来说,逐渐产生了很多相关词汇,主要包括铁观音、大红袍、六安瓜片、西湖龙井等等。

2.2茶文化的发展使得汉语词义发生变化

茶文化整体思想概念随着时展而变化,茶起初被指为茶树、茶叶或茶水,现如今茶的含义被扩展至茶制成的饮品,更便捷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冰红茶、龙井茶都为茶的范畴,此外还有一些由、柠檬等泡成的茶,这些都是茶文化的扩展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一些文化现象也会随之产生变化,比如与茶有关的词汇中,一些老旧的词汇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如茶会这一词汇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茶会如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以茶会友的聚会方式,兼具茶话会和物品交易意识,这是随着社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新文化形式。

2.3茶文化现象的没落导致汉语词汇没落

茶文化伴随社会整体发展,其相关词汇也不短更新,一些旧的文化元素受时代影响不断没落。中华民族对于茶文化依然十分热爱,一些古老的有关茶的词汇被代替掉,随着文字的演变,对于我国整个文化概念也随之变化[2]。比如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文学的区别,就体现着时展的特征,茶文化中的检、劳这两个文字,主要表达茶树、采摘时间较晚,现已经很少见,被更现代化的词汇所代替。再例如奉茶、斗茶等茶文化中的一些动词,也逐渐演变和消失,当今更多表达为倒茶、泡茶等。

3茶文化的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3.1茶的物质文化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

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通过对茶生长、制作、茶具等等的研究,结合日常生活应用,会有很多新的汉语词汇产生。新品种茶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扩大种植面积,随着对不同地区茶的推广,确立了地方特色,比如西湖龙井茶、祁门红茶、兰溪毛峰茶等。在时展推动下,茶文化发展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不断变化,就茶的名称来说,根据之前的苦茶、茗茶等,逐渐新添了检格(茶树)、茗井(茶)等词汇。茶的制作发酵情况不同,会创造更多新的词汇,比如黑茶、红茶、清茶等;茶的制作方式或材料不同,也产生了新的有关茶的词汇,比如茶宪、茶碾、茶笼等[3]。因此,茶的物质文化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关茶的活动内容很多,在生活中不断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冲击,具有更高文学价值。

3.2茶的精神文化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

茶文化发展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在精神层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关茶艺、茶道等精神文化内容为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发展提供了更多创新发展机会。沏茶、选茶、品茶都是茶艺内容,能够培养人对美感的要求,茶艺内容丰富,严格要求选茗、烹茶这一过程,汉语言文学受到茶文化的影响,拓宽了相关词汇量,比如茶农、品茗等。

茶文化中的茶礼也推动着汉语言文学的整体发展,茶的礼仪或礼品即茶礼,而古代风俗中将“受茶”意为女子婚礼受聘,“茶礼”就是聘礼。茶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多的来自于茶礼,新添了一些词汇,例如奉茶、冲茶、侍茶等,都体现了茶礼的道德内涵。

4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融合发展的策略

4.1促进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茶文化发展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两者融合发展是我国文化整体发展的重要策略,需要重视茶文化更大力度地弘扬。国家应该重点关注茶文化的宣扬,及时保护茶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在我国福建具备良好的产茶环境。我国大力弘扬茶文化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茶文化整体发展的基本保障,让人们体会茶文化的历史魅力,亲身感受茶文化为社会带来的贡献,进而对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

我国应遵循社会发展潮流,不断弘扬茶文化,需要结合当代市场经济发展情况,选择更优化的销售形势,进而将当代市场与茶文化的传扬紧密联系起来,将推广与文化建设同时进行,有助于我国汉语言文学最直观的发展。茶文化在弘扬发展过程中,能够推动汉语言文学内容的拓展,提升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中的价值,汉语言文学与茶文化内容的融合,能够为中国整体文学作品提供创新素材,实现中国文化整体提升。

4.2汉语言文学教育端进行茶文化的引入

为了促进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发展,我国应该重视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茶文化内容引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茶文化,进而达到教育传承的目的[4]。在教育教学端引进茶文化比较容易,结合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将茶文化贯穿在文学教育实践中,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更多的了解有关茶文化内容。在教育中普及茶文化,或组织一些有关茶文化发展的挥动,提高大家对茶文化了解、探究的兴趣,同时能够帮助教育机构提升教学质量。

茶文化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应用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可将其内涵思想,有效地进行传达,强化语文教育中美德、品行等精神层面的教育力度。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不断吸取茶文化相关内涵,有助于传承茶文化及相关思想,促进茶文化在新时代下的繁荣发展。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协同发展,也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目标,为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

4.3增强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范文5

关键词: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思考

我国作为文化强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文化课程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我国文化底蕴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对高校汉语言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要合理的计划,将培养成实用型、一专多能型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培训原则,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1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背景

汉语言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出现后较早设立并繁荣的一门专业课程,汉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文学培养知识面较宽的专门人才,为各行各业输送优秀的人才,汉语言专业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各行业和领域,为行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汉语言专业由于其教学知识设计的广泛性,曾一度成为各高校争相设立的专业,在当时就业前景非常广。但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汉语言专业因为泛而不专的原因,导致其逐渐变为冷门专业,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汉语言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能力需求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的行业已经不仅仅是具有审美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的单一型人才所能适应的,行业逐渐偏向于实用性,对汉语言人才的培养方案就应作出相应的改革。

2省属高校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注重理论而不重实践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汉语言专业由于其偏理论方面的学习,已经逐渐受到报考人员的冷落。究其原因仍然是高校在培养汉语言专业人才时,由于一直以来坚持理论教育大于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弱,面临着逐渐被社会边缘化的严峻形势。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4年学制的本科专业,一种是2年学制的专升本专业,由于本科设立时间短、基础缺失,汉语言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学校的专业课程太多,使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保证,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不足,很多高校的汉语言课程的主修课程被文学赏析和文学写作占据,学生的自身能力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

2.3教学方法传统无创新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结合时代在不断进步,在汉语言教学中应结合当今社会的普遍情况实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然而,很多高校的汉语言专业教育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教育水平,课堂教学按照传统的汉语言赏析和汉语言文化写作只是单纯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与当今实用性人才需求理念相去甚远,使得汉语言专业整体就业率低,就业水平不高。

3对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几点建议

3.1开展汉语言拓展课程

汉语言拓展课程是指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和最新经济发展趋势开展相应的拓展课程,主要分为三大模块:

3.1.1考研深造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根据汉语言专业的文学和语言两大模块来设置,在课程设置上提供汉语言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等语言课程;在文学课程设置上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化赏析、唐宋诗词赏析、明清小说研究等文学课程。

3.1.2教师教育类课程。

汉语言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较多的选择教师行业,在教师教育类拓展课程,开设教师素质教育、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学解读、经典文学理解与赏析、教师礼仪、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演讲与口才等教育类课程,使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行业时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努力拓展教育知识水平,力求培养多方面知识技能的教师人才。

开设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等课程,这类课程适合汉语言专业学生以后从事文员和公务员;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文学编辑、新闻学等课程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后从事媒体、记者、文案类工作。

3.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汉语言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时,要注重人才实践能力的开发,结合理论进行相应的实践,在实践教学课程的开设中,分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三个实践类别,主要实践课程包括文学采风、学年论文、文化资源调查、非线性编辑、报刊排版、教师教育、新闻采写和文书档案管理等具体实践课程,并且针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综合考查。

3.3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

学生一到高年级,提问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很少主动向教师提问,即便有问题也是自己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得到模糊的答案,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课程知识讲解,才能使学生得到进步。

3.4加强实践,重视学生实习过程

汉语言学生一直以“高理论低实践”的状态而被用人单位诟病,要改变这种认知,就应该强调学生实习的重要性,在汉语言学生毕业前,高校应该设立相应的实习考核毕业检验过程,只有通过对实习的评价结合学生表现予以毕业。学生可以通过在初高中课堂、新闻媒体、企业文化部门等进行就业实习,提高汉语言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4结语

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是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人才的培养要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围绕如何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核心,构建就业目标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培养出实用型、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翟瑞青.关于构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2]沈昌明.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3]陈灵强,徐凯,王欣.地方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分析及转型策略[J].台州学院学报,2013(02).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范文6

摘 要: 新时期,作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西安经济的腾飞对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一形势下,西安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文章剖析了西安高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从语言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旨在说明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才能真正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 语言经济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语言经济学(Economics of Language)是20世纪中期提出的一种新兴经济学理论。1965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经济学教授Jacob Marschak在“行为科学”一文中指出:语言除了具有交际、思维功能以外,还兼具经济特性,其经济属性表现为:效用(utility)、效益(benefit)、价值(value)和费用(cost)。他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可视为一种人力资源,如很好地利用这种人力资本,就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经济收益。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政策研究上,如Grin曾从事语言政策的经济学分析,取得了一定成就。或是探讨语言经济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如Chiswick提出语言经济学应该应用在教育中。国内研究在以上框架下展开,取得的成果多把语言经济学和具体的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比如朱艳宁的《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研究》,陈婧、王颖的《基于语言经济学的BSP课程重构》。鲜有学者把语言经济学和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结合在一起,文章将结合西安本地高校h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从语言经济学角度探索培养中文专业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期待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中文人才。

1.西安高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在高校扩招之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大量的毕业生进入教育、新闻等行业,而进入企事业、国家机构担任文职一类的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一时期主要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2000年以后,随着全国高校各专业逐步扩招,中文专业毕业生大幅增加,就业问题开始凸显,西安本地高校面临同样的困境。

一方面,由于扩招,大量师范生涌入人才市场,而非师范生也可通过考试拿到教师资格证,这就使得教师岗位竞争愈加激烈。近几年来,中国整体人口出生率一直不高,使得适龄中小学生总量不断减少,在一个较长时期,教师岗位的竞争只会愈加激励。在新闻传媒领域,经过四年专业打造的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尚且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何况是中文专业毕业生。最热门的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竞聘已近白热化,这些岗位大多对专业要求严格,而中文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定位的模糊大多被划在了线外,大量中文毕业生只能挤破头脑报考一些专业性不强的文职岗位,这种竞争可想而知多么激烈。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企业公司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首选的就业方向。这些毕业生可从事秘书、管理、宣传、培训、营销、策划、社区服务、文化产业等工作,这些工作更多的是需要大众化的应用型人才。总体而言,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面较宽,被人戏称“万金油”专业,但专业性不强,培养出的人才偏离社会需求,难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

2.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明确人才培养原则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充分考虑到该专业人才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设法促进人才价值与使用价值的顺利转换,正视人力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谨慎选择,走市场化的人才培养道路,这就意味着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西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性与地区优势,合理利用区域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

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性质,创新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如下:

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传统,结合新的时代精神,坚持厚基础、宽眼界的专业素质教育和明目标、高要求的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计划高质量的课内教学与灵活丰富的课外指导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统一培养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的多方法、多维度、多层次的培养模式。

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学校培养与社会培养相结合。

2.2优化教育资源

语言教学应符合语言经济原则,以实现优化语言资源的目标。这就需要在有限的语言资源下考虑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使投资收益最大化,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价值。对于中文专业人才培养,可考虑优化以下教育资源:

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西安当地的经济发展,制订长期的、有效的教师职业发展计划。可进行“三结合”:教师短期、中期、长期培训相结合,国内外进修访学深造相结合,本专业与边缘学科(即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的领域)知识培训相结合。以西安为例,第三方面的“结合”培训可以涉及新闻、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贸易等学科。这种教师培训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为培养出符合市场的复合人才建立基础。希望通过以上途径培养出“双师型”教师,他们既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和专业技能,而且对就业岗位的关键能力、关键技术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明确教学目的。

其次,课程设置要紧扣本地经济发展的最迫切要求,迎合社会需求,适时对课程加以调整完善,促进人才适销对路。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紧扣相关的适应市场的就业方向,在当前情况下,该专业课程设置可以考虑三个培养方向:一是国学及语文教育方向;二是文秘及文化宣传方向;三是汉文化及汉语国际教育方向。这样细分既拓宽了中文专业的专业口径,又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再次,从实践中预测教育成本与成果比例。实践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中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可从实践中预测教育成本与收益的比例以便对教育积极调整。

因此,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这是基于市场的需求。考虑到西安本地的具体情况,实践环节可在以下方面展开:一是在中小学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中小学国学教育中心”,供国学及语文教育方向学生实习;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供行政文秘与企业文化宣传方向学生实习;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等机构合作,供汉文化及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学生实习。

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讲座和课外读书、交流、研讨活动,参加校内外关于语言文字、创作、朗诵等方面的大赛,弥补课内教学不足,丰富大学生活,开阔视野,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三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组织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兴趣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开设国学班,加强专业课的学习,与指定导师合作完成相关项目,为有文学创作兴趣的学生开设文学创作班,并通过办专业杂志等方法,培养本专业卓越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

四是有重点地安排相应的课程,训练和指导学生参加普通话测试,教师能力、秘书资格等培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最后,校企、社会“三结合”共同培养。为顺应西安经济建设的需要,本地高校可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一定的合作培养。比如,高校可安排低年级学生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参观,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当他们三年级、四年级时可单排到这些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活动,在实习中教师全程指导,对学生在实习单位表现打分评价。通过种种途径,学生在实习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这对其未来的学业和就业具有建设性意义。

3.改革后效果整w展望

通过以上改革,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一方面,转变西安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另一方面,在一个长远时间内,中文学生的语言教学能力整体提高。以往,学生在学习或教学实习中发现偏误一般会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如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等这类工具书或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但是碰到一些工具书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停滞不前,陷入僵局。现在通过改革,希望学生在不借助工具书的前提下,自己就能将偏误归类、比较、分析、总结,最终找出解决办法。

4.结语

语言经济学认为语言具有经济价值,其价值取决于其使用程度,使用越频繁,其经济价值就越高。在劳动力市场上,语言如能够满足市场对它的需求,便能产生经济价值。西安高校众多,作为传统文科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面临着市场经济的考验,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不仅关系到该专业的生存问题,更将影响西安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经贸交流。

西安应该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遵循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拉动本市经济的发展。文章在剖析西安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基础上,从语言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面对社会的挑战,只要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富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中文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其潮.语言经济学――新兴的边缘学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44-49.

[2]刘宝权,来娜.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对比分析[J].商务外语研究,2011(04):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