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教学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教学思想范文1
一、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特点
1.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环境与发展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主题,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如何协调人地关系,以保证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一时代背景正好为地理思想教育提供了最佳的时机和广阔的空间。因此,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适应时展的潮流,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
2.全球性生态环境破坏、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也具有鲜明的全球性特点。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把增强环境意识作为当今地理教育的最主要内容。许多国家在地理教科书中更加突出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并着手进行地理教育的国际合作。例如:目前正在实施的全球环境教育计划,旨在促进世界各国的青少年都来关心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环境。这项计划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实现,我们只要借助这个网,就可以在计算机屏幕前获得全球环境状况的信息,也可以把我们自己的观测数据输入计算机,传送到世界各地。我国已加入到全球环境教育计划之中,准备在每个省会城市选择一所中学作为实施这一计划的基地,藉以向全国的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二、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地理思想教育主要包括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等内容,这些都应继续坚持和发扬光大。在现阶段,为适应地理思想教育的新特点,在教育内容上应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战略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益匮乏。如何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地球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不应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需要,而必须正确处理好人类—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保护好生态环境,珍惜和爱护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1世纪议程》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行动纲领,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广大中学生作为祖国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研究的优势领域,在地理思想教育中贯穿这一战略思想,比其他学科更具优越性。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地理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充分利用''97这一世纪盛事,更加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洗雪中华民族百年耻辱,振奋民族精神,将来报效祖国。同时,要大力宣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让学生深信,随着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圆满解决,也必将最终解决,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3.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经济必须走向世界,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与世界经济接轨,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应结合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教学,讲清楚由于自然、社会和历史等原因,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只有实行经济互补,才能使各方受益。同样,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间联系,实现自然、人文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配置。
三、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实施
针对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特点和内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寓思想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地理思想教育必须紧扣地理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地理教学另搞一套,要走出简单、生硬的思想教育的模式,让学生在地理教学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教育。地理教材中蕴藏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实施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重要素材。例如:在讲授高中地理有关可持续发展问题时,可以珠江三角洲生态农业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实正反对比加以论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桑基鱼塘发展生态农业,池塘用于养鱼,塘泥用于培植桑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借助这样一个高度集约化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取得农业稳定高产,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地理教学思想范文2
关键词:初中地理;法制渗透;教育时机
在初中地理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又加强了学生的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是培养中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合法权利,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社会责任,了解公民应尽的义务,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
一、树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理念
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把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与法律法规恰当地、有机地组织起来,在地理课堂教学信息流的传递中把知识的传授与现实法律法规以适合的形式链接起来,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法制渗透,逐步提升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度,在思想上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律素养的提高。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可以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都离不开法制规范的约束。什么是法律所允许的,什么是法律不允许的,学生在学习中对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获得直观的价值判断体验,逐步将法律的价值判断内化为自身言行的道德诉求。
二、选择合适的法制教育时机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十分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交流的活动中,蕴含着法制教育的良好时机。课堂教学中,选择好渗透的时机,在最适当的时间以最合理的方式进行法制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对于渗透时机的选择,有赖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对法制渗透内容的理解,并考虑到课堂教学进程以及课堂可能出的突发状况,有备而为,信手捻来,适时渗透。
如让学生真正接受“计划生育”这一国家人口政策,就应该让学生知道人多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可放映非洲在自然条件和科技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人口快速增长,使整个大陆发生大面积饥饿后的惨景;也可以是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人口拥挤、车辆众多的情况下,给交通、市政管理、环境等都造成很大负担的视频。但有一次地理课上,我刚放到人多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的视频时,突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国家应该杜绝生小孩几年,我问:那你觉得该杜绝几年好呢?他居然说二十年,这样就可以少生两亿人。全班大多数同学很奇怪的看着他。这是一个很好的展开机会,就布置了“国家应该杜绝育龄期的人二十年不生育吗”的问题,教室里炸开锅似的讨论开了,某生说:要让一个正值生育期的人20年不生孩子,这和国家“以人为本”的提法相符吗?另一个说如果真的20年不出生小孩子,那国家各方面人才都会遇上青黄不接的现象。有的说:“不要说这样,你看现在的很多西欧发达国家只是增长缓慢点,就出现了劳动力短缺,不得不向其他国家的劳动力开启了移民绿灯”。总结:《中国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第三章的第十七条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要真让一个正值生育期的男女20年不生孩子,有些将错过了生育孩子的机会,相当于国家剥夺了这部分人的生育权利。所以国家提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选择合适的法制渗透方式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进行法制教育,涉及到法制渗透方式的选择问题。讲解、启发联想、案例剖析、讨论交流、游戏互动、情景再现等,各种渗透方式各有利弊。教师的教学智慧在法制渗透教育中体现在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渗透方式,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润物无声,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达到法制渗透教育的目的。
比如可以在游戏中渗透。游戏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另外,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也可以在案例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
四、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地理教学思想范文3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思想教育 社会发展 学生能力培养
笔者所在高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感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工作很重要。高中地理教学中思想教育的目标可从观念、情感、意志行为三个方面衡量,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和特点,高中地理新教材注重深化人地关系,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依据新大纲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目标。
一、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进行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其树立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和信心。地理作为一门科学,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从自然与人文等诸多地理要素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出发,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论证。所以,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从地理角度认识国情,即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我国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反映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解决这些矛盾等问题。在国情教育中,除了要遵循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外,还要坚持以知国―爱国―报国为教学目标的正面教育,讲清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同时,要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等国情劣势。既使学生明确国情优势,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使他们了解国情劣势,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通过教育活动,学生逐渐形成忧患意识与爱国情、责任感,树立报国志。
二、在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思想教育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认识人类、资源、环境、社会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能够更好地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观点的教育: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陆地环境的物质组成”、“自然资源的物质属性”等;运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等;联系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资源”、“自然灾害及其防御”、“工业、农业、交通和商业的区位选择”、“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气象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工业、农业、交通、商贸、旅游等的发展”、“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画龙点睛、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以传授知识为契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所讲授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中获取的有关自然现象和生产活动信息相结合。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都收看电视台的天气形势预报和天气预报,记录下本地一个月以来每天的天气预报内容,在讲天气时就可以利用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图”,让学生说出图中反映的天气状况,并说出天气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活动的关系。在讲课时,从感性到理性,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以上三个内容是高中地理思想教育的总体目标,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如何进行具体操作,教师还有必要将其深化细化为要素目标和课程目标,以保证各部分知识在各级目标的控制下,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促进观念的形成和情感的不断加深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投影、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有着直观、生动、形象和感人等优点,因而它们不仅有利于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有利于智能的培养,而且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今天强调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的情况下,它可以起到“请进来”解决学生不易“走出去”的作用。因此,充分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开阔学生视野,提高他们的感性知识,对于加速和完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和爱国主义情感的不断加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手段可以随堂进行,也可以专题进行。
五、展现新时期地理课堂思想教育
1.全球性生态环境破坏、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新时期地理课堂思想教育要具有鲜明的全球性特点。许多国家在地理教科书中更突出环境教育的内容,并着手进行地理教育的国际合作。例如:目前正在实施的全球环境教育计划,旨在促进世界各国的青少年都关心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环境。
地理教学思想范文4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而且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实现经济的快速增 长,增强综合国力,消除贫困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在这种形势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21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舍此就不可能实现 国家长期、稳定发展。倘若步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后尘?历史已经证明,这种发展模式虽然 使一些幸运的地方富裕和发达起来,却在更多的地方造成了贫穷和落后;虽然提高了生产能力,却过度地消耗 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和生存环境;虽然满足了部分人们的近期需要,有时却牺牲了人类长远的发展利益。它 不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原则和国情,我们也绝不能为短期内节省部分污染控制费用,给后代人带来难以估量的 “环境赤字”,使将来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更大的阻碍。选择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控制环境问题的模 式?我们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资金有限,那就意味着放慢经济发展速度,影响资金的积累和就业,而且 无疑使环境保护失去持久的经济支持能力。我们缺乏足够的经济承受能力。对于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制定了“ 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政策,实施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 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是很靠近可持续发展战 略的。因而我们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决心实现发展战略的转变,向持续发展过渡,已根据可持续发展的 总体战略思想和世界《21世纪议程》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 是我国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同地理教学内容联系十分密切,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指导文献。
地理教学要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21世纪议程作出自己的贡献,教育学生理解、接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思想,自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实施21世纪议程作好准备。具体要求是:①正确理解满足现在需要和满足未 来几代人需要的关系,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②正确理解根除贫困与满足 广大人民需要的关系,增强扶贫和人类平等发展的观念,自觉支持建立富国支援穷国和发达地区支援不发达地 区的伙伴关系。③正确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作自 觉的环境卫士。④了解21世纪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策略和行动,增强参与实施观念和历史使命感 ,自觉作好实施21世纪议程的知识、思想和参与能力的准备。
二
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思想变革,必然引起地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因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提出来许多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待地理事实,把发展环境与持续发展积极联系 ,解决环境问题、有害性生产问题、贫困问题,调动全体人民(包括青少年)参与持续发展战略和21世纪议程 ,都提高到战略高度,作为策略和行动的重点,传统的、现行的地理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是很不适应的,显得 陈旧滞后。不认真对待,实行变革,就难以完成地理教学的历史使命,甚至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转变发展战 略向持续发展过渡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教学是培养人的,有它的超前性,必须早开始变革,为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早作准备。当前地理教学变革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以新的环境与发展观念变革地理基础知识内容体系 传统的地理知识内容体系是以地理事实的描述的解 释为主的,其基本思想是向地理环境“索取”。后来有的教科书提出了“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编写思想,但 基本上没有摆脱“索取”的思想,只不过主张要取的适量,地理事实的描述和解释仍然居主导的地位,很少接 触环境与发展的有机联系和互补策略。讲了少量的环境问题,也很少涉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策略和方案。现在要 求地理教学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讲述地理事实,从实施21世纪议程需要的角度选择地理事实。具体要求是 :①从环境保护和提高环境生产能力的角度讲地理环境,突出环境问题解决的策略和任务。②经济发展方面的 内容增加对环境负责和扶贫解困的内涵。③在区域地理中增强发展中国家和贫困落后地区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 和比重。④21世纪议程中环境与发展的重要目标、策略和行动方案,要有计划地选择纳入现行教学内容。
地理教学思想范文5
一、基于“人地关系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地理学中“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思想作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思想,也是地理学的主导思想,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人地关系的学习,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三个方面展开。
(二)基于“人地关系”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1.基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的思想“活动”教学策略
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思想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外部条件,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日益变弱。
案例:活动――兰州城区和主要交通线路线路分布
(1)为什么兰州城区沿黄河分布?
(2)根据相关知识,推断兰州城区主干道以东西走向为主,还是以南北走向为主。
(3)以兰州城区为例,讨论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在该案例中,地形和河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限制可以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可以从以下步骤来设计教学环节,首先,启发学生描述城区和交通线路分布状况;其次,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城区和交通线路成条状分布的原因;最后,启发学生得出地形、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结论,指出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
2.基于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思想“活动”教学策略
基于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就“活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渗透这样的思想: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干预同时也间接意味着对人类本身的干预;人类在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同时必须顺应和保护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案例:活动――城市扩容与提质并存
(1)结合案例和你所了解的情况,谈一谈当前城市化过程中过度扩张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切实际的盲目开发,对当地地理环境会造成哪些不理影响?
在该案例中,城市的盲目扩容体现出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教师在该活动的教学设计时要正确引导学生人对地的影响。首先,通过阅读材料和身边城市发展状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城市的过度扩张所产生问题的;其次,进一步启发学生针对相关城市问题会带来哪些影响;最后,指出要正确认识自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应该在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进行,不能盲目地改造自然。
3.基于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思想“活动”教学策略
在进行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教学中,应该根据“活动”的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发展,我们人类才可以可持续生产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出发,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整体性思想主要指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圈层构成的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又称为系统性思想,其中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整体性思想在活动中的体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其中在教科书中的“活动”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二)基于整体性思想的活动策略
首先,应该启发学生通过“活动”情景去探索影响该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在形成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再分析其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其次,启发学生养成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习惯;最后,对于“活动”问题差异的设置,教师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准确把握问题难度,使问题层次感更强,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基于“空间区位”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空间区位思想在活动中的体现
地理学科的空间属性决定了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空间区位思想,在必修1中地球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空间演化,不同空间尺度的大气运动,自然带的空间分布,必修2中的城市空间区位、工业区位等都体现了地理的空间区位思想。
(二)基于空间区位思想在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一般从“活动”中的图和文字来找出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在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关系等方面的差异,然后解释造成其存在差异的原因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分布的规律。
案例:“活动”――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
(1)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2)比较珠穆朗玛峰南坡和北坡降水量的差异,并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3)山地雪线的海拔高度与气温和降水有密切关系。想一想,珠穆朗玛峰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原因。
在该案例中,可以进行以下课程设计:首先,启发学生观察图,了解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有哪些自然带,及其位置和布状况;其次,启发学生对比南北坡自然带数量和分布的差异;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南北坡自然带分布差异的原因。
四、基于“地理过程”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地理过程思想在活动中的体现
地理过程在高中地理教材中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五大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演变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貌的发育形成过程等,突出体现地理事物和现在始终在不断变化的地理过程思想。
(二)基于地理过程思想在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案例:“活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地理教学思想范文6
关键词:高中地理;知行合一;运用
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已经认识到知行合一思想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并能够制定一些教学措施。然而,由于教师对这一理念的理解不够充分,导致教学措施有一定的局限性,结构单一,且缺乏变化。除此之外,教师的某些观念稍显落后,往往执拗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改变。笔者认为,教师应当跟随时代的脚步,及时了解当前的教学特点。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知行合一教学思想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策略。
1加深对思想的理解,保证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教学思想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换言之,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来源于教师对思想的多元理解。在当前的地理课堂中,教师虽然有意识地平衡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比重,但是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课堂失去了兴趣。在高中时期,兴趣是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失去了兴趣的学习过程会严重影响地理课堂的效率。这是当前地理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而多数教师尚未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以笔者的观点看来,教学方法单一是由于对知行合一思想的片面理解,进而导致无法对教学方法作出变化。高中生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为他们带来不同的学习感受,进而产生对地理课堂的兴趣。这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方式。例如,在学习《地球和地球仪》这一章节的时候,有些教师仍然使用地球仪和地球模型等传统的教具,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学质量,但不利于长期的教学探究。此外,某些地理课堂中,“知”和“行”的比重失衡,导致学生的地理学习产生“畸形”。在运用知行合一教学思想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合理分配课堂,平衡二者比重。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注意“知”和“行”二者的内在联系,在课堂中的有机结合过程。“知”是理论基础,是学生实践的引导,而“行”则是对知识的反馈和检验,是巩固学生理论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保持二者之间的结合过程,孤立其中之一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在地理课堂中引入现代化教具
所谓知行合一,是指利用某些形式将理论知识反映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它是巩固学生自身学习效果的方法。而要想在地理课堂中应用这一思想,教师可以以实践活动的方式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从以往的教学案例来看,地理课堂之所以无法有效利用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因为实践活动的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需求也日新月异,教学方法应该随学生的改变而调整。现代化教具是指以多媒体设备为代表的教学用具,它们具有新时代的特点,对课堂改进有一些积极的影响。以多媒体为例,它是多种设备的集合,具备它们的特征,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改变构建不同的教学环境。对地理课堂来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地球上的水》这一章的时候,教师便要借助多媒体的帮助。从标题得知,这一章的内容空间跨域过大,仅凭书本上的知识难以让学生获得全面的了解,传统的教学用具也无法表达出“地球上的水”的动态变化。然而,若是借助多媒体,便可以解决空间的问题,将地球上的水浓缩于显示屏中。此外,它还可以模拟水的动态变化,加深学生的理解。
3运用知行合一思想的注意点
知行合一是一种教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类学习方法。笔者认为,若想让“知”和“行”合二为一,首先要做好“知”的部分。在地理课堂中,地理基本知识是学生要首先掌握的部分,也是进行实践活动的基础。换言之,当学生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教师才能制定实践活动。若是过于追求实践,忽略了对地理基本知识的夯实,则会导致实践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重视地理基础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其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昂的情绪可以活跃课堂,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每个学生都会被感染,这样便间接地提升了地理教学的质量。然而,过度高昂的情绪则会对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一特性要求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的情绪。笔者认为,教师应具备调动情绪的能力,能够察觉学生的情绪变化。在学生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正确引导学生的情绪。结语:高中时期的教育,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知行合一思想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对教师来说,理解教学思想的真谛,应该制定好高效性的教学方法,做好地理课堂改革。除此之外,现代化的教具对知行合一思想的应用也有一定推动作用。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教师应确保每个环节的正确运行,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的情绪问题。
参考文献:
[1]盛范明.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