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内容范文1
一、活动主题
认识爱 理解爱 学会爱 ——大学生恋爱心理
二、活动目标
围绕大学生的情感问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学生对爱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对爱与成长的理性思考,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与学业、情感与自我成长的关系。
三、活动时间
5月12日——6月10日
四、活动内容以及时间安排
1、长沙理工大学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抢答赛
时间:5月12日——5月30日
组织:长沙理工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研究会科普部
内容:具体见通知
2、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时间:5月12日——5月30日
主题:认识爱 理解爱 学会爱
组织:学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
3、心理成文
时间:5月15日——6月10日
主题:认识爱 理解爱 学会爱
4、心理沙龙——大学生与爱情
时间:5月12日——5月30日
组织:长沙理工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研究会沙龙部
5、“两性成长”团体心理辅导
时间:4月10日——6月5日
组织:学生工作部(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6、《美丽心灵》——大学生恋爱心理
组织:长沙理工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研究会会刊部
7、心理健康知识广场宣传活动
时间:5月20日——5月26日
组织:长沙理工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研究会调研部
五、活动要求
1、各学院要发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以此为契机,结合学院实际,精心策划,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宣传系列活动,并将活动方案(5月12日)与有关活动总结(6月30日)报学生工作部(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2、各学院要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
3、宣传横幅参照内容以及挂放地点安排见下表,请各学院按要求于5月24日完成。
单位参照内容
学生工作部预祝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暨长沙理工大学第六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取得圆满成功(金盆岭校区五号教学楼)
预祝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暨长沙理工大学第六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云塘校区综合教学楼前门)
文法学院了解自我 正视自我 欣赏自我 完善自我(云塘校区行健轩1栋)
外国语学院放飞心理之翼,塑造理想自我(云塘校区行健轩2栋)
设计艺术学院预祝我校第六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系列宣传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艺术楼)
走近爱,认识爱,学会爱(云塘校区弘毅轩2栋)
经济与管理学院构建和谐校园,让心灵充满阳光(文科楼)
预祝我校第六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系列宣传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云塘校区弘毅轩1栋旁主干道)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合理享受大学生活(云塘校区甘饴园)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关注心理健康 互帮互助 共同成长(工科1号楼)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合理享受大学生活(云塘校区弘毅轩3栋)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快乐融于集体,进步源于自信(工科2号楼)
了解自我 正视自我 欣赏自我 完善自我(云塘校区甘饴园)
土木与建筑学院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燥;多一点包容,少一些争吵。(云塘校区行健轩4栋)
水利工程学院预祝我校第六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系列宣传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工科3号楼)
快乐的自我、心灵的归宿(云塘校区汀香园)
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快乐融于集体,进步源于自信(云塘校区综合教学楼后门)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自尊、自信、自立、自爱(云塘校区弘毅轩4栋)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与心灵相约,心理健康伴你同行(理科楼)
关注心理健康 互帮互助 共同成长(云塘校区综合实验楼)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与心灵相约,心理健康伴你同行(云塘校区汀香园)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关注心理健康 互帮互助 共同成长(云塘校区工科3号楼)
城南学院预祝我校第六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系列宣传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本学院办公室楼前)
了解自我 正视自我 欣赏自我 完善自我(金盆岭校区东苑学生宿舍区)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合理享受大学生活(金盆岭校区西苑学生宿舍区)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内容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和大学生的教育需求,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个性差异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完善现代教学体系,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近些年,主体性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成为教育学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的新课题。主体性教学模式更重视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学管理的灵活性,更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主体性教学,主要是挖掘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潜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1]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不仅在于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形成新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以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所承担的使命。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1.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性教学,发挥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的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是现代大学生的典型特征,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丰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环境要宽松自由,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自主学习。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任务决定了自主学习成为主体性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三是以人为本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主体性教学模式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主体精神为发展目标,逐渐形成促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本质。在这个主体性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所需是进行大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它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性作用,还会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观察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情况,适当地采用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方式组织和安排心理健康教学活动,让学生养成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行为习惯,实现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学目标。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心理健康教学为载体,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参与性,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自选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自主设计教学方式和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逐渐形成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目标是培育、发展、完善人的主体性,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双方主体的自我实现。该模式主要包含以下特点:[2]第一,教学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把教学内容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自身心理健康情况和对相关知识的渴望程度来进行自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指定教学范围,缩小学生选择范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述学生感兴趣的心理教育内容和热点话题,帮助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丰富度和实效性。第二,教学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在制订教学方案方面,学生可以借助自身的人力资源和物质力量,提前准备好教学相关材料和教学方案,如教学案例、相关视频、情景剧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好学生的指导性工作,帮助学生搜集相关的教学信息,发散学生思维,学会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发现不足并及时阅览指导。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教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结合教师的理性思维,共同合作促进教学的良好发展。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主体性作用,让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求知点和心理健康所需。第三,教学主体由学生做主导。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教学的主体感,进而营造一个高效、舒适的教学环境和人际环境,让学生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主体能力,为转化为自身潜能提供适宜的外部条件。
二、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重视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有达到重视的高度,心理健康教育双方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其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需要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为主动汲取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状态;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的主体,主要发挥指导性作用,从原来的主动传授知识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逐渐达到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3]
1.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一个注重学生主体参与性的教学内容,它需要师生双方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主动参与就意味着主动学习,主动获取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头脑意识中通过感知、努力和实践来进行;作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这种互动式交流既提升了教学艺术又展示出人格魅力。
2.强化师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双方多向交流的互动关系,它需要在教学课堂上实现良好的互动模式,达到相互获取知识的目的。这种获取知识的关系,不仅包含言语的沟通,还包括知识、经验、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它要求学生能够配合老师,与老师产生更多的互动,是对学生意志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展现。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恰恰增强了合作学习的师生关系。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让彼此看到对方的优点,并共同认同接受的教学感受。因此,实施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师应增加交流的机会,集思广益,以达成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的共识。
3.营造全面开放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以书本、黑板、多媒体为主的教学环境,采用以老师为主导教书、学生听书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进行了创新。在该模式中,学生作为主体,从头至尾、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从心理健康的问题出发,主动安排教学内容,并创新思维,不是将眼光放在标准答案上,而是要扩大范围;在教学形式方面,可以适当采用课内课外、室内室外等方式,改变现有的教学空间,引进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拥有自由、广阔的教学环境,这些直接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的优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是不能分开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作为学生,需要教师针对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在实施教学前进行指导,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做好深入分析、认真指导教案的工作,这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在整体的教学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地位,同时教师要时刻掌握学生的参与尺度、课堂气氛以及教学内容是否偏离主题等环节,做好总体把握大局、定期引导、关键时刻及时补救等工作。
2.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要参与主体。在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时,容易产生学生过于主体性或教师过于主导性等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现象。因此,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重要保证。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具体来说,首先要把充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积极思考、讨论,保证学生在教学时间内有效地获取知识。其次,给学生营造思维空间。对于教学内容,学生要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一种自学的氛围。最后,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原则。
3.采用适当、科学的教学辅助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过程。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亲身实践,适当地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辅助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情境感染法。情境感染,作为一种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行为。二是活动竞争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心理实践活动中获取实践经验,强化理解,创新思想。
4.全面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它非常重视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不同,在教学指导方面不一定就要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来进行,可以鼓励学生并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发挥。二是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畅所欲言,培养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进而积极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5.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针对性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教育教学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一方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面要注重个性化和实用性。由于学生个体在多方面存在差异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特色也会略有不同。实施该模式的宗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时提供策略和方向上的引导,因此应讲求实用。例如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调节知识和技巧等。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时,要以人为本,注重区别对待。
四、结语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着主体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的重要作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时代要求,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过程应不断完善。同时,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发展状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优势,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磊,蒋丽.主体性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20.
[2]李海涛,邝利芬,周云华.大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宜春学院学报,2009(5):136-137.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内容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当前高校学生的年龄基本分布在18-24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虽然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趋于成熟,还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矛盾和迷惘;因为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无法在短期内调整适应,与周边的环境和与身边同学的关系都很难快速融入,心理落差非常大;不会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恋爱、宿友之间的友谊等感情问题。虽然步入大学,但承载社会与家庭的双重期望,面对大众传媒的无所不及,价值观念的迅速更迭,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来自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加之强烈的自尊,叛逆的个性,他们的内心大都充满着各种矛盾,心理变化异常剧烈,因而导致大量的心理问题。厌学、抑郁的现象频频出现,心理障碍乃至更严重的心理疾病也时有发生。自身因素再加上外部因素影响,诸多因素导致心理层面上表现出来的不成熟、不稳定,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这一切都引起了高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视。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及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避免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保证,更重要的它也是践行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内容。同时,进一步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方法和策略,让大学生具备健康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模式”
一词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它标志着各种事物之间隐藏的一种规律性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反复出现的相关联的事物中发现和抽取出的有规律的东西,是解决问题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括地说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地置于开放式的大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学校内部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及通过家庭教育的密切联系与指导,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进行正面的、有效的影响与干预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内涵,就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培养身心健康的专业人才,以营造和谐校园人文环境为既定目标,以塑造和完善学生思维架构、价值取向、人格为最终目的。其具体内容包括:传授心理疾病预防、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在其它教学课程中渗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进行心理素质行为训练,搞好课外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实施大学生心理测量、心理咨询,改善家庭内部环境,争取社会力量等。这对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形成健全人格大有裨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心围绕点是积极的“健康心理”,其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主要关注主体(大学生)的思维、理解、判断能力;第二,主要关注主体(大学生)的内心思想状态;第三,能够做到客观、公正评价主体(学生)不健康的思维、辨析能力,或是能够评估非正常的思想、内心状态,促使(督促)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期间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思维能力,时刻保有一个相对良好的心理和思想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务性。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地创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体系,属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范畴,而所有的教育管理工作均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来进行的。换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本质就是服务于学生,引导各专业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树立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层次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方面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同专业或者同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价值观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富有针对性。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动态性。社会、时代的飞速发展与变化,大学生对待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在与时俱进。因此,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价值观也呈现为一种动态的变动趋势。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只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也不仅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问题,它是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关系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层面。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开展与创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意义重大。第五,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模式实施后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的意义、价值,是运用这种或那种模式可以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多问题。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有制度来加以约束,正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管理,绝不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各种保障。在教师的教学管理,学生的学习管理、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构建一套与现实状况相吻合、相适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自主解决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当然,任何事也都不是绝对的,模式也不是固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是复杂的,是针对不同区域、环境、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科学。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探究
(一)结合“五性”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通过调查本地的几所高等院校情况看,近几年来都相继开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流于一种形式。如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没有专业的教师,经常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笼统地混为一谈,而所谓的心理辅导员其实就是政治辅导员,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和帮助。此外,所设立的心理咨询中心有时也形同虚设。一些高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实际意义,由于片面的认识,或者是不愿意主动尝试,导致开展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不到位,纯粹是为了应对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需要。对此,明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务性、层次性、动态性、可行性、有效性特点,高校在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时候,必须紧紧依据这“五性”。具体说,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即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具体选择上,一直到模式的开展与实施,还有后续活动阶段,都应当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核心。第二,模式的搭建、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尤其是在内容的安排设计上,需要根据大学生心理状况和差异性需求来进行调整,从整体性体现出个性,并将每一个个体统一化来管理,层次分明。第三,模式的搭建、设计要尽量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学生的自身变化,所有的内容与形式设计,均需要围绕着学生的层次性特点来逐层实施,尽可能地对所建构的心理教育模式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动态调整。第四,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思想上、政治上及教育管理工作上的重要性,模式的建构必须取得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估和论证,确实保障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真真切切地为各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能够良好运行下去。第五,模式的构建、设计,一定要确保可以作为短期(一段时间内)内的检验和判断标准。可以通过此模式来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出部分学生存在的、潜在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来加以防范,切实做好心理健康保障工作。
(二)多元化、全方位地构建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新时期,许多高校重新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内涵以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义,从实际出发,落实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精神,从全方位、多视角来对待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构建立体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总体架构设计上,以实践为基准,以理论教育为辅助,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进行,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整套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效运行。在具体实施方面,可以按照“三项两互”模式来进行。所谓“三项”,即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组织工作;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编入到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内容中;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实现其科学化。“两互”,即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互结合促进。所有的教学工作、学生工作都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进行,构建互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理论教育环节主要涵盖以下内容:一是聘请专业的心理学科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定期对学校各专业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为主,通过传授最基础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具有较好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二是在实践教育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即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教育模式。例如去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人进行心理互动,对残疾儿童的心理干预,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疏导及爱心捐助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更加有针对性,从心理医学方面开展实践,比如医学类专业学生开展街道心理义诊、送医下乡等校园公益性活动。总之,通过理论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通过社会实践式的心理教育,更加提升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知高度。尤其是对于那些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责任心和开放性思维。
四、结束语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它是高素质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大学生受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身心处于不稳定期,往往容易在心理上出现障碍,产生“心理负效应”。因此,在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探寻高校较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势在必行。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方位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各种保障。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工程项目,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更加有针对性、策略性地运用各学科知识,包括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运用,对社会学和德育论等学科知识的运用,构建一套完整的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做到科学、实效,以利于更好地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现状调查与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4):102-105.
[2]刘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再认识[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51-152.
[3]王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19-21.
[4]叶金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9):135-137.
[5]孙一方,马小惠,惠筱.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6(4):184-185.
[6]王炜丽,彭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新校园旬刊,2015(12):150-150.
[7]张德臣,王海峰.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6):35-37.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内容范文4
一、“体验?互动?合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科学内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体验?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受到了广泛重视。“体验?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主要着重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互动和合作,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有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尤其强调问题的现实性、情境体验性和思维发展性,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师预先设置的系列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交流,在交流中成长。
二、“体验?互动?合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目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体验?互动?合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注重过程的体验性,强调方式的合作性,关注主体的互动性。
1.注重过程的体验性
许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心理学基本理论的讲授,忽略心理素质的培养及如何解决心理问题的具体指导;一部分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当做心理活动课,虽然提供了心理体验的过程,但是不注重讨论分享和归纳总结,淡化了心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因此,“体验?互动?合作”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心理发展的变化,从而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态度,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强调方式的合作性
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
3.关注主体的互动性
无论何种课堂教学都需要教学主体的积极参与,“体验?互动?合作”教学模式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让学生和教师作为双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接受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指引者,教学智慧在主体的互动性中产生,从而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参与。
三、“体验?互动?合作”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01年3月16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3年,教育部、团中央正式确立每年5月25日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呼吁全社会关注大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体验?互动?合作”的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为了全面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符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80%的大一新生存在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健康问题,9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存在焦虑、人际沟通问题、紧张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大学教育的重点内容,有效地改革“体验?互动?合作”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内容范文5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新思路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自信心不足
许多高职学生入校后发现高职院校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办学条件,都比不上许多历史悠久的高等院校,那种盲目的自豪感、自信感、优越感也就随之消失,从而产生失落感和抵触情绪,引起学习主动性下降,成绩下跌。这种困惑和受打击的心态调整不好,就容易导致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增强。
2.严重焦虑
高职教育以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强,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人才为目标。高职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方面都不同于中学,学习上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学习,重实践、重技能。每学期,每个专业除了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外,还有实验、实训等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有更快、更强的学习适应能力。很多高职生自视与普通本科生相比竞争力弱,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由此对未来产生焦虑和不安情绪,诱发了就业焦虑症。
3.经济困难产生的心理压力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占了较大比例,生活困难给这些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有的学生担心学习不好对不起家人,思想负担过重,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甚至想退学;有的不敢面对贫困,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产生自卑或焦虑;有的无力面对经济困难,从而丧失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交往障碍
高职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大多数都渴望友谊,迫切希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由于来自不同地方,受到区域传统习惯的影响,缺乏社会生活阅历和人际交往的经验,加上个性差异,使得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很多烦恼和忧虑。
5.恋爱困扰
高职学生生理发育已进入成熟期,加上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性心理发展很快,开始追求异往。但是他们的恋爱观尚未成熟,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年均招生人数已经超过普通本科院校,但也存在高职学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生源成分相对复杂、择业观较为传统、缺乏自信及综合素质不突出等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不够稳定的现实问题。对高职院校而言,传统的心理教学重理论、轻实训,缺乏高职特色,也影响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理清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才能教育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获得更好的提升。
重视和加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经之路,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妥善处理面临的心理困惑,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对高职院校而言,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疏导、调节、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符合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为满足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成长的有效方式。
三、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
高职院校应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应结合高职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生源情况,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社会的发展变化和需求,注重培养具备健康心理素质的高职大学生。另外,进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心理教育、学习心理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应注重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3.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应重视活动课和心理训练课。以实践教学和体验性学习为主,重视心理指导的操作性。另一方面应重视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注重训练一些心理实用技术,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操作性。
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机构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内容范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0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04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也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能力已纳入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考评的重要标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媒介。构建科学合理、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举足轻重。
一、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性认知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他们在社会认知、角色转换、人际交往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马加爵案、药家鑫案、林森浩案等的接连发生,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而高校所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统计和高校频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也不断给教育工作者带来警示和深思。党和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给予了诸多的关心关注。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提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求高校“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等。2011年5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又进一步提出了具体要求,要使大学生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真正受到教育、得到启发。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无疑对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为宗旨,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完善健全人格,激发个人内在潜能,提升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二、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现状诉求
(一)课程定位需进一步明晰
尽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在高校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毕竟此项工作的整体推进的时间尚短,仍有部分高校还没有给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足够的重视。这就直接导致了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视为上级布置的任务开设即可,而没有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进行细致论证。而在具体操作层面,教师资源短缺,以德育系列或者行政系列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课程课时设置较少,针对性差,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照本宣科,缺乏体验性和互动性,教学效果不明显等情况仍然存在。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从教师数量上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职教师比例不高,兼职教师中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学习背景和培训经历;从教师的人格特质角度讲,担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自身必须人格完善且心理状态健康向上,但个别教师存在心理素质较差或者个性存在缺陷等问题;从教师队伍的培训管理分析,许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重视不足,以致教师在继续深造、技术培训、交流学习以及职称晋升等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这些原因都导致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难以保障。
(三)课程考核评价环节尚不完善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目前国内高校大部分是以试卷或撰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倒逼了任课教师在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授方法等环节的设置上发生导向性误区,也使学生更加关注考试成绩,而忽略课程原本对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调节能力和心理技能应用的掌握。现实情况往往上演这样的一幕,在大学生参与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束之日,也是告别关注心理健康之时,他们存在紧张焦虑情绪,却无法应用知识进行消化调节,走出阴影;他们出现矛盾困惑,却不能利用技能妥善处理,直面挑战。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框架上由原理课程、健康课程和活动课程相互依附,在细节层面又与校园文化、课程设计、专兼职教师队伍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因素息息相关。
(一)完善课程设置,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核心建设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适应学生发展需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的一门课程,这就需要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既要注意对共性问题的探索,又要尊重不同年级、不同群体进行个性需求的研究。总体来讲,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随着年级的变化而不同。如大学新生与毕业年级学生表现的心理问题往往截然不同。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切忌搞大锅饭,要在设计共性知识脉络的同时,将每学期的课程内容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独特心理特点相结合,有所专攻,有所侧重。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方面,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由于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主导者可以针具不同主题,引导和帮助参与者创建相应的环境活动,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体验感,使同学们在群体互动中主动感知问题,收获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心理测量仪器和工具的有效运用,提升教学效果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根据对应章节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标准测量表的填写,使同学们在自填、自评、自测中,从对量表的感性认知,逐渐转化到对知识的理性掌握。这不但能够满足学生自我探索的愿望和兴趣,也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优势,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以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优雅舒心的环境往往能够使人的情绪得到舒缓,心情感到愉悦。大学生将在一所校园中度过四年宝贵的青春岁月。如果他所处的校园环境基础设施完备,校园景观怡人,管理制度有序,校园处处散发着年轻的朝气,处处彰显着古朴的大学书香亦或是现代的科技之美,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宁静与雅致的环境之中,感受着青春向上的气息,可以有效调节大学生的负面情绪,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人。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要经常走近学生,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以他们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不论是活动的内容设计,还是活动的载体搭建,都要尽可能照顾到参与学生的心理感受,使我们的校园文化活动真正做到让大学生喜闻乐见。在活动的氛围营造上,我们要积极创建公平公正、积极向上的环境,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有所作为,收获喜悦,也使校园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以积极向上的宣传舆论内容鼓舞人。正面积极的宣传能够起到激励大众、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强大向心力。在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第二课堂的建设中,高校应筑牢宣传舆论阵地,充分利用校园BBS、校报、广播电台以及宣传橱窗等校内宣传资源和途径,如开设心理知识专栏,邀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教师为同学们答疑解惑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宣传普及,广泛传播青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