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

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低碳技术;碳源碳汇

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为世界和我国关注的焦点,目前各国都在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以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间的矛盾,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

2010年3月15日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次提到,要重视低碳发展,主张从以消耗换发展的增长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建立宜人居住的生存环境,这是低碳经济时代必须具备的应对能力,这既关系到我国产业繁荣和国家竞争力提升,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健康和未来。

一、低碳经济的背景及认识

1. 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全球能源及经济结构逐步迈向生态文明正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我国对低碳经济的认识。2007年6月,中国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12月,我国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将可再生能源发展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提以煤炭能源为主。

二、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

1. 低碳经济发展困难缓慢。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主要靠煤、矿产资源的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我国当前处于高能耗阶段,同时也是高碳经济时期。由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成为能源消耗大国。为了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碳经济仍将继续保持下去。应用在低碳经济的低碳技术的特点是涉及面广、难度大。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由于低碳技术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领域,以及社会再生产过程,由于一些低碳技术难以实现,严重制约低碳经济发展。

2. 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首先,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大量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其次,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存在,经济发展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再次,能源资源禀赋的特点。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将长期存在。煤的碳密集程度较高,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所采用的能源基础设施的技术、设备能长期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用低碳的燃煤发电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 低碳经济发展瓶颈。我国在采取的减排行动中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仅仅依靠降低能源消耗中的碳排放。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加快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我国相应建立健全相关市场和监管体系,进入碳总量控制时代。我国设定行业的准入门槛,以及经济的激励政策,扶持低排放行业发展,减排技术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能力。对高能耗企业,这种高耗能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将不复存在。技术和资金将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

1. 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全球经济向着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低碳经济,有必要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制定低碳技术战略规划,以及制定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的规划,其内容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低碳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

2. 资金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我国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增加资金投入来使低碳技术创新。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一项具有大规模减排效应的技术。国家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吸收、消化利用和二次创新。

3. 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制度创新,消除制度障碍,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制定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以提供法律保障。制定完善的碳排放贸易制度,促进碳贸易发展;强化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加快我国能源体制改革,推动能源结构、价格体系调整,推动再生能源发展机制的运行,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创新。

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跨越式发展 战略选择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见诸于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一书中,其直接目的是应对人类使用化石燃料而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气温明显变暖带来的生存环境恶化,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转变依赖化石能源的生产方式来实现以“低碳”的方式发展,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其核心是低碳技术的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类发展观念的转变。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是以消费大量能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当前,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

低碳经济发展困难缓慢。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主要靠煤、矿产资源的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我国当前处于高能耗阶段,同时也是高碳经济时期。由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成为能源消耗大国,为了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碳经济仍将继续保持下去。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应用在低碳经济的低碳技术的特点是涉及面广难度大,一些低碳技术难以实现,严重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比如煤炭发电行业,我国高碳的火力发电仍是主体地位,但煤电的整体气化联合循环技术满足不了低碳发电要求。交通运输部门限制汽车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是缺少新能源动力的配合,太阳能、氢能利用技术处于进一步研究阶段。

出口贸易结构向低碳转型,从2008年1月到2009年5月我国出口隐含碳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2008年8月我国出口碳增长率开始放缓,而到2008年l1月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了2.21%。到2009年5月,我国出口碳同比降了30.73%。

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中国贸易出口含碳排放降低的主要原因。随着出口增长从2008年1月的26.58% 降到2009年5月的一26.34%,规模效应的影响也从2008年5月的21.33% 降到2008年l1月的一3.291%到2009年5月规模效应对出口碳排放降幅影响高达_24.47%。2009年1月结构效使得出口碳同比下降2.43% ,2009年5月同一数据扩大到6.25% ,由此可见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在逐步向低碳转型。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日本与英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有很多共同的愿望。2007年6月,日本与英国联合主办以“发展可持续低碳社会”为主题的研讨会,勾画未来低碳社会发展的蓝图, 并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展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究;停止或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鼓励高能耗产业向国外转移,对高耗能产品制定了特别严格的能耗标准。2007年7月,美国出台了低碳经济法案 ,公布了题为《抓住能源机遇:创建低碳经济》的报告,提出了创建低碳经济的十步计划,对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等一系列可再生能源项目实行减免税收、提供贷款担保和经费支持等优惠政策。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也都住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围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速增长一时难以改变。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我国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全国85%的_二氧化碳、90%的_二氧化硫和73% 的烟尘都足由燃煤排放的。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住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我国单位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

目前,我国目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比例将达到20.7%,超过美国(20.1%)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目前,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设施效率等,都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当前,全球不少企业已经尝到了低碳经济带来的甜头。据统计,德国风能发电设备2005年的出口收入已达约6O亿欧元,占全球风力发电设备交易额的一半左右。日本在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先,是全球最大的光伏设备出口国,仅夏普公司的光伏发电设备就占世界的1/3。可以预见,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以企业与市场为主体的渐进式减排,构建低碳交易体系

充分尊重客观事实,不强制性的以行政命令手段改变目前的碳排放现状。可以借鉴英国的碳基金制度,针对能源消耗状况的不同,区别的对待每个企业。以碳基金作为中介,企业根据各自情况购买碳排放额度。没有超过排放配额的企业可向碳基金出售其剩余配额部分,同理凡是超过配额的企业需要购买排放配额。这样既有利于国家整体碳排放的总量控制,同时对于率先使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的企业又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收益,客观上激励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建立低碳经济政策

制定具有普适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政策法规是基础。结合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差异制定不同的碳排放标准,在各级环保部门中建立碳排放的检查和考核机构,设立发展低碳经济的专项资金,设立低碳经济研究所,参与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创立低碳经济试点,支持技术开发、生产实践以及成果展示。

(三)加大低碳技术创新力度,促进新能源开发,推动低碳

技术国际间交流

进一步发展碳采集和封存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注意二次创新,加强国际间的在低碳经济技术方面第开发与应用。在我国目前92%的能源消耗来自于化石能源,而清洁能源不足8%,其中以水力发电为主。因此需要加大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核能等诸多新型能源。

(四)全面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引导传统产业逐步使用新能源。整合或者关闭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鼓励建设生产可循环低碳产品的现代企业。创建低碳经济产业集聚区,构建低碳经济规模化优势。发展多元化服务行业,引导劳动力转向社会服务行业。

(五)推广低碳生活,重视相关教育

建设低碳城市,提倡低碳生活,限制车辆增长速度,对于购买新能源汽车实行减免税或补贴政策,提高公共交通运输能力,房屋建设提倡使用新型材料,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鼓励利用新型能源供热供暖。提高环保教育,增强居民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注意节约生活用水,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减少使用塑料产品,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家,在争取发展和履行碳排放义务上都任重道远。低碳经济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中国在全世界的产业结构中处于生产的上游分配的下游,能源的开发也进入了瓶颈期,低碳经济给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未来国家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中国必须通过技术交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更快更有效的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对低碳产品的生产企业和进出口贸易进行合理的税费补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整合高碳排放企业,提高进入门槛。效仿国外设立碳基金,出台有关碳交易有关规则,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化战略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周风起:《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动向与中国经济道路》环境保护与循环经;

[2]庄贵阳、储成山:《低碳经济选择与实践科学发展》中外能源,2009。(1);

[3]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经济问题探索.2009;

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碳排放;碳信息披露;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109-02

碳信息披露是指企业对其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减排计划和方案及其执行情况等温室气体管理信息,以及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与机遇等相关信息适时向利益相关方进行披露的活动,也称为温室气体管理信息披露。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一些地区的气候也出现了严重的污染,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为保护全球环境,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主席代表我国对世界做出了承诺:到2017年我国启动总量管制及配额交易的碳排放市场;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5%(以2005年为基准);到2030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有望达到峰值和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到20%左右。碳排放信息披露是减少污染、实现碳减排的基本步骤之一。

一、我国碳信息披露现状

目前,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人民群众都越来越重视和关注碳信息的披露情况。

就政府方面而言,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碳信息披露增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报告》中披露,2014年里我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各个领域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对碳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报告中披露有关情况。例如,截至2015年底北京已关闭2100多家钢铁、石油加工、水泥等高能耗低产出等污染大的能源消费型企业;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已到达了4万多亩,成为世界上退耕还林还湖最多的国家;各地政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服务业,实行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4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了6.2%,比2010年累计下降15.8%,完成了“十二五”碳强度下降目标的92.3%。

就企业方面而言,我国企业自主披露碳信息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碳信息披露质量在加强。《2015年度CDP气候变化报告(中国版)》报告表明,中国企业的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披露还在初期阶段,到2015年CDP问卷填报截止日期,国内仅9家公司完成CDP信息披露,略高于2010年的8家。国内企业的碳排放信息披露的进度很慢甚至几乎没有变化,但是有更多中国公司通过CDP供应链项目做出披露,而且所提供的信息质量也在逐渐改善。这说明,一些供应商企业正在响应其跨国公司客户关于温室气体排放和其他气候变化相关的数据需求,表明来自其他经济体的企业影响力正在推动中国市场的低碳发展。

就法律方面而言,相关碳信息披露法规逐步出台并逐步完善。目前,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主要有两部。一部是《大气污染防治法》。由于部分温室气体已经纳入大气污染防治的范畴,所以该法是我国第一部涉及到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另一部是《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这是我国最早的明确要求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法律,也是目前我国强制要求企业公开部分环境信息的唯一一部国家级立法。就部门规章而言,2007年,我国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要求企业公布相应的环境信息情况。国家证监会也颁布了《关于重污染行I生产经营公司IPO申请申报文件的通知》,规定了重污染企业需通过环境保护总局核实通过方可申请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另外,一些省市政府积极颁发的法律法规也体现了我国对碳排放信息披露更进一步完善。例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等均涉及碳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

二、我国碳排放信息存在的问题

1.碳信息披露法律不完善

我国目前相关碳信息披露立法比较分散,我国分散的立法模式使得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环境信息披露范围,主要表现为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法律法规要求其披露的信息内容范围不同,现行法规就碳信息披露的要求笼统宽泛且不统一,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只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有关信息,而没有规定其向社会公众披露相关信息;《清洁生产促进法》虽然有相关方面规定,但披露主体仅限于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企业,并且要求披露的内容过于简单模糊。目前出台的法规与政策中并没有具体措施指引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规范碳披露信息,具体只能认为是方向性的指导,并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去规范披露行为。

2.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意识不高

目前,我国企业对碳信息披露的认知还比较欠缺,主动披露的意愿不强。由于碳信息披露在我国历时时间较短,国内多数企业还没有明白“低碳”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些企业甚至认为低碳和自身没有多大关系,有些则仅仅知道低碳的概念,却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对于如何建立低碳目标、采取低碳手段、实施低碳战略等均不知所措。极少数企业在碳信息披露中涉及明确的节能减排目标及战略部署。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日常企业活动中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极少数企业将其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更没有企业在对外报告中提及节能减排的具体信息。

3.碳信息披露不规范,形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缺乏独立的披露碳信息的报告形式。碳信息披露零散地分布在年报、招股说明书、社会责任报告中,形式多样。碳信息披露时的数据主要为定性信息,而非定量信息。比如,社会责任报告中大部分提到减少了碳排放量,而真正减少了多少,利益相关者却无从考证,多数以模棱两可的方式带过。而在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于有关碳排放信息方面的数据并不多,如果披露碳排放信息也仅仅是二氧化碳的减少量,其他温室气体的减少量也并未详细披露出来。这样则更加不利于我们以确切的数据对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情况进行分析。

4.碳信息披露不全面,避重就轻

由于我国目前并没有独立的碳披露信息报告形式,碳信息披露属于自愿性披露,造成碳披露信息缺乏系统性且不全面,往往避重就轻。从目前企业对外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企业披露较多的是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以便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但是对于一些有损公司形象的数据以及事件,大多数企业选择直接避免披露或者避重就轻,只披露其中一小部分,以免造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企业将碳排放信息视为不宜公开的商业信息,将碳信息作为商业秘密进行数据保护,董事会反对股东更多披露要求的案例不少。

5.碳信息披露没有有效的激励及监管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发展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但是,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长远的利益,只注重短期的利益。在企业本身并没有多大的自觉性及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碳排放信息的披露往往也就随意性较大,披露质量也不高。同时,国家对于相关碳信息披露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碳信息披露的补偿或优惠措施不多,很难弥补企业相应付出的成本代价,企业出于利润的考虑也会对碳信息披露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三、 我国碳排放信息披露的发展方向

1.健全和完善我国碳排放信息披露法规及政策

在法律规范方面,应尽快建立统一的碳信息披露规范和标准,在我国综合立法基础上,以国际通行的披露标准及框架为依据,结合我国实情,制定碳信息披露实施细则、指南等,解决因为现有法规内容简单和规定不一导致的可操作性差和碳信息披露范围不一致、可比性差的现实问题。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在企业层面分解和落实碳排放指标,将其作为政府考核企业的重要依据之一,促使企业制定碳减排战略规划,并通过建立碳信息管理体系,对企业碳排放实施量化管理。

2.提高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意识

基于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碳信息披露意识差,我国政府应对相关碳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宣传,强化企业的低碳及碳信息披露意识。企业作为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主体,应该自觉提升社会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碳信息披露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外部环境对碳排放的要求,实现企业低碳发展。通过产能转型、新能源开发、技术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气体排放,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但从长期来看,非但不会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反而会因企业的绿色技术动力创新所带来的效率提高和成本节约而增强其综合实力。

3.构建有效的碳信息披露激励与监管机制

政府应该出台更多优惠措施,o主动积极实行节能减排的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相关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并建立合理的碳信息披露奖惩机制,使得企业自身更有动力去履行减排的责任。实施适当的国家调控与干预,加强政府环保部门与监管部门对碳信息披露的监管。有效监管机制的建立不仅应考虑政府监管、第三方鉴证机构监管和公众监管等外部监管机制,还需要企业内部自身设置良好的监管机制,如设置管理层监管与企业内部监督部门监管,形成内外良性互动的监管机制,确保监管的有效性。

4.培养碳信息披露方面的专业人才

人才是推动相应领域进步的关键。通过提高我国碳金融知识层次,培养更多碳金融方面的人才,从而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于企业自身而言,对碳盘查、碳交易信息的管理能力明显不足,目前的普遍情况是上市公司没有设立专业的部门和人才队伍,缺乏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企业必须先完善组织保障和专业人才储备,才能保证碳信息披露质量。

结语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中国广泛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更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政府应该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国际气候谈判等。

参考文献:

[1] 吴勋,徐新歌.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研究――来自资源型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5,(13):229-233.

[2] 常运艳.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浅议[J].财务与会计,2015,(10):58-59.

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漳州市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6-130-02

林下经济是指利用森林资源和林地空间资源,建立以林为主,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相结合的立体林业经营模式[1]。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各级政府推进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务院、福建省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扶持林下经济的发展。漳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市林地面积862 667hm2,有林地面积800 667hm2,森林覆盖率63.58%,林下经济零星发展历史悠久,但规模发展刚刚起步,发展潜力巨大。因地制宜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可使森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更完美的体现,若盲目发展则可能给森林资源、林地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2]。本文在介绍漳州市近年来林下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漳州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1.1 林下经济模式 漳州林下经济有林花、林药、林苗、林禽、林畜、林渔、林蜂以及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旅游等模式[3],主要类型有以下4种:

1.1.1 林下种植 主要有在林下套种金线莲、金银花、虎尾轮、巴戟天、铁皮石斛、砂仁等药用植物,为了充分利用漳州市果树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仿野生铁皮石斛、金线莲等林药模式;在疏林地、茶园、果园中间种、套种降香黄檀、罗汉松、沉香、红豆杉、火力楠等珍贵优良树种培育绿化用苗等林苗模式;在林下种植、樱花等花卉,形成景观效应,吸引游客旅游观赏的林花模式;在林下搭建大棚,种植蘑菇、竹荪、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类的林菌模式。

1.1.2 林下养殖 主要有在林下圈养或散养禽类,如土鸡、鸭、鹅等的林禽模式;林畜模式,在林下放养或圈养家畜,如牛、羊等的林畜模式;利用果树和森林花蜜资源放养蜜蜂的林蜂模式。

1.1.3 林下产品采集加工 主要有以各种竹笋、经济林果实为原料等进行加工的森林食品等。

1.1.4 森林景观利用 利用林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开发森林旅游,如森林公园、森林人家、林业观光园区等。

1.2 林下经济分布 漳州现有商品林563 634hm2,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台地等;省级以上生态林298 667hm2,主要分布在沿海海岸线、江河两边及源头、重要水源地、中山地带,部分临近村庄的丘陵、台地茶果园被划为生态林。目前,林下经济分布在全市各类林地,有山、有森林的地方就有林下经济或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潜力。

2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1 有鼓励政策,但无具体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 近几年,各级政府相继出台鼓励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但未见就如何科学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拟出具体指导意见,这将导致林农对科学发展林下经济认识不清,容易产生偏离方向、风险估计不足、降低森林生态效益等问题。例如,金线莲是很好的护肝降火中药材,原生于天然阔叶林下枯枝落叶层中,因繁殖慢、数量少、纯天然生长而显珍贵,林业科技人员通过科技攻关成功克隆,解决了种苗数量少的问题,如果严格按金线莲的生态学特性进行仿生栽培,即可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却走向了克隆育苗、大棚栽培甚至是瓶苗栽培的模式,栽培技术的偏离导致产量猛升、药用价值下降,食品安全遭质疑,价格连续走低。又如,铁皮石斛原生于云贵等地的高山之上,近年刚兴起的利用各种树木树干种植热,不分品种,有苗则种,大棚栽培,存在潜在风险。因此,发展林下经济有必要在发展之初就拟出科学发展规划或意见,使之一开始发展就走向正轨,以免出现“发展、整顿、消亡”的困局。

2.2 过度规模经营,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扶持林下经济偏向于模仿工业的做法,集中资金重点扶持,搞大项目规模化,但是林业不同于工业,群众的参与程度事关成败,国外的“社区林业”就是要求群众广泛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分山到户,调动千家万户的经营森林积极性,在分山到户的特定环境下规模发展林下经济难度大、矛盾隐患多,若没有广大农民参与、忽视千家万户利益的林业项目,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借鉴漳州市在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珍贵树种基地时走“各县建立示范片、政府适当补助、千家万户参与”的经验分级建立示范片,鼓励千家万户自愿发展,更有利于林下经济健康发展。

2.3 缺乏科学技术支撑 林下经济是一项新兴的产业,涉及种植、林产品加工、旅游等方面的技术知识,而林业部门长期以来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营造林、采伐技术、森林三大效益,鲜见林下经济的相关研究,由于缺乏强大的技术支撑,林农只能边实践边摸索。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林农往往过量施肥、过量使用各种药物防治病虫害,或者是生产周期过短等,导致林下产品质量下降,这种现象在“林下种植”方面尤为突出。因此,各级政府要有计划地组织一批技术人员进行科技攻关,先研究后发展,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适宜本地发展的林下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并建立示范基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林农的技术水平,少走弯路。

2.4 产业化水平偏低,市场竞争力弱 由于发展林下经济散户居多,受资金、技术、营销策划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表现出产业化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有的林产品只能“摆地摊”销售。因此,各级政府要利用好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协助提高林下产品的知名度,牵针引线,引进深度加工企业。而林农应适应现代市场,自抱成团,如成立各种形式的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等,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2.5 盲目发展,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可使森林的三大效益更好发挥,但若盲目在各种山地发展林下经济,则可能给生态带来负面影响。例如,沿海湿地松防护林林下松菇大量被无序挖采,导致树根受损、沙土变松,防护功能下降;又如在沿海木麻黄防护林中或林缘养鲍鱼,导致木麻黄大量死亡,政府不得不花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清理恢复。“生态林”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而漳州的生态林具有以下2点非常重要的功能:沿海“防护林”为防风固沙,山地“生态林”为水源涵养。因此,必须在林下经济发展之初就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管理,该发展的地方鼓励发展,不该发展的地方应严格禁止,以免得不偿失。如:沿海防护林应禁止发展或在严格的合同下有序发展林下经济;重要饮用水源地的防护林只宜发展养蜂等不影响、不破坏林分结构的项目,不宜发展养牛、养羊及需频繁除草的种植项目;各类保护区的生态林地(特别是核心区)不宜开发旅游项目;而商品林地及村庄周围树种为果树的生态林地,则可大力鼓励发展。总之,发展林下经济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要科学利用并严格保护森林资源,充分考虑当地生态承载能力,适量、适度、合理发展,避免因过度开发林下经济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3 结语

本文在调查漳州林下经济发展现状的前提下,对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思路,旨在减少因无序发展带来的“发展―纠正―整治”,给社会、给林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必然还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还需不断调查研究,适时跟踪,及时完善,以使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远江,袁淑清.民族地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解析[J].民族经济,2011(3):50-55.

[2]谢德体.发展林下经济要重视林地生态环境的保护[J].中国产业,2011,04:26.

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河北;民间艺术;品牌设计

1 河北民间艺术概况

河北是民间文化遗产大省,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浓郁的民间艺术环境。河北民间艺术源于河北地区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过程,体现了燕赵大地的风土民俗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劳动人民的精神与智慧。它是历史传承中文化的积淀,是人民群众精神追求和审美观念的物质体现。

河北民间艺术的存在形式以物化的艺术形态为主,实际的物体可以通过直觉直接感受和体会,实实在在呈现在人们面前。民间艺术作为人们生活中的装饰形象,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连。一方面,可以美化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民间艺术借助一些民俗活动传达着深刻的人文内涵。

2 河北民间艺术品牌化发展现状

河北民间艺术逐步向品牌化发展。在当今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将河北民间艺术由单一的地域文化形式,转变成一项拥有信誉度、知名度的民间文化艺术品牌,让它为河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推动作用,这也是现今很多河北民间艺术创作者关心和讨论的热点问题。

具有唐山民间艺术文化特色的皮影舞《俏夕阳》,是近些年红遍全国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经典民间艺术作品。其舞蹈融合了唐山的文化元素和皮影戏的形象特征,与音乐节奏相结合完美的呈现出来,带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

2.1品牌意识淡薄

河北民间艺术作品大都是家庭作坊的生产模式,规模小,没有完整的生产体系。民间艺术在艺人中辈辈相传,大多作为在农闲时候的一种娱乐消遣。销售方面,以庙会、旅游品形式出现在市场,销售渠道单一,销售规模非常有限。品牌建设方面,不注重产品包装和宣传推广,品牌意识淡薄。

2.2现代审美观的挑战

传统的民间艺术能够被广泛的流传,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生存的空间受限于人们的文化生活,民间艺术通常以商品形式而存在,脱离了人们的生活,便面临生存的危机。如今社会发展迅速,民间艺术逐渐地脱离人们的文化生活,对于民间艺术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人们已不再钟情,也就使民间艺术的制作工艺和传统文化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化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人们的喜好也愈发个性化、国际化。有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人,他们的审美观已经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民族的、传统的审美。如何协调现代审美与传统审美的差异问题,实为民间艺术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2.3开发无序市场混乱

由于市场利润的诱导,民间艺术制造商在生产过程中只注重数量而忽略质量,再加之有关部门对其监管力度较弱,使得大量的廉价低等商品覆盖艺术品市场,艺术品雷同现象严重。失去了艺术品的视觉美感和创新,且艺术含量极低,滥竽充数,造成艺术品市场的混乱。使艺术品生产很难达到较高的质量标准,无法形成艺术品品牌化。

3 河北民间艺术品牌设计策略

所谓品牌策略,它在产业的经营中是一个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有效法宝,也同样适用于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艺术品市场也在逐步扩大,一些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品将吸引更多的海外市场。但若想立足本土文化,在丰富多样的世界各国文化竞争中占领市场,就必须树立本土的品牌形象,抓住其优势,力求打造优秀的民间艺术品牌,将其打造成具有河北民间艺术特色的对外主要竞争力量。

3.1导入VI系统

河北民间艺术品牌的VI设计要结合河北民间艺术特征和历史文化特色,有针对性的设计出符合河北民间艺术特征的视觉识别系统。并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对其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广,对河北民间艺术品牌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地推广品牌形象。因此,VI设计已成为宣传河北民间艺术品牌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河北民间艺术品牌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很强的现实意义。

3.2创新品牌销售渠道

倘若只是依赖传统的地摊叫卖形式销售艺术品,且不注重管理,便会使市场变得混乱不堪,也就难以形成知名度。因此,为了加强河北民间艺术品的品牌化建设,可以对其销售方式进行改变,通过建立民间艺术品专卖店,来进行销售。在一些产业较为集中的区域建立专卖店,或是以销售专柜和特约经销的销售方式来推广产品,使得消费者能够通过较为高端的销售渠道进行购买和接触民间艺术品,以品牌的形式去了解产品,让消费者养成对品牌消费的良好习惯,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为河北民间艺术品的销售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3塑造品牌文化

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河北民间艺术起到的文化传播作用逐渐地薄弱,其原本的装饰性也失去了,那些失去了文化底蕴的艺术品很难被广泛的推广。文化作为品牌的灵魂,是推广品牌的有效途径,要做好品牌的建设,就必须加强文化营销。河北民间艺术应该与本地区的旅游结合在一起,加强文化的宣传力度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使消费者在心理上深刻感触艺术作品的魅力。与此同时,还需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以文化为前提,充分满足消费者的身心愉悦感,加强艺术品的品牌个性,来进行推广营销。

4 结语

河北民间艺术品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在这方面的研究,我国的西部、云南以及浙江等省发展较早且突出,而河北省关于民间艺术品牌的路径研究,还甚少。在具体的研究中需要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要针对性地研究出符合河北省民间艺术品牌的规律和路径,以促进民间艺术品牌的发展进程,对河北省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郄建业,王利君,朱江.河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初探[J].潘耀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范文6

监利县经过多年的工业探索与发展,依托本地物资和人力资源丰富优势已逐步形成以监利新沟镇为主的食品工业集群和以朱河镇为主的纺织工业集群,并呈现出喜人的发展前景。

一、纺织、食品两大工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监利食品工业城”――惭沟镇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地处监利、潜江、仙桃、洪湖四县(市)结合部,是汉江支流――东荆河流域最大的集镇,属监利县的西北门户。

近年来,新沟镇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已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工.业民营化、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经济格局。全镇形成以银欣集团、天和水产、华田米业、恒泰米业、发旺油脂为主的数目为32家的食品工业集群。

新沟的食品工业,由粮食粗加工不断向深加工转化,企业年加工粮食7.1亿公斤,大米品种15个,年产大米5.4亿公斤。虾类加工800吨,年创汇120万美元。粮食深加工米果品种3个,年产福娃雪饼900吨,年销售3600万元,各类饼干、蛋卷品种263个,年产量2050吨,年销售8250万元。淘妹风味鱼20个品种,年销售1200万元。荆州天和水产公司加工的各种水产品全部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已跻身子151家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前列的湖北银欣集团的“楚天牌”小磨麻油,“福娃”雪饼,膨化鲜贝,“迪达迪”饼干系列,“荆珍雪”免淘米享誉全国。目前,全镇共有食品产品20个大类,54个品种,年度完成产值10.2亿元,入库工商、税收近千万元,从业人员近3000人,食品工业镇的格局已经形成规模。

“监利纺织工业城”――朱河镇位于监利县南面,土地面积4万平方公里,人口14万,是我县的老工业重镇,辖4个居民委员会,50个行政村。

朱河纺织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规模由原来的一家8000锭增到10多家10万锭,纺织设备有环锭纺与汽流纺,生产的产品有纯绦、纯棉、T/V面子纱、麻袋、烟叶麻布、麻纱、麻线、球绒线等20余个系列产品,产品主要销往广东、福建、浙江、湖南等30多个省市自治区。纺织行业的税收占全镇工业税收的70%以上,拥有从业人员3000人,销售收入1.1亿元,年创利税500余万。

二、纺织、食品两大工业集群的发展前景

以湖北银欣集团为骨干企业的新沟食品工业集群正在向科技含量高,保健食品发展的道路发展。该企业“十一五”规划的项目有年产1万吨鱼米高钙膨化系列即食食品,1.6万吨新型大米健康方便食品,2000吨陶妹风味淡水鱼制品等三个新项目。目前,银欣集团在巩固老产品的前提下,发展新品种,新建淘妹鱼生产基地,年内投入将达到1500万元,产品将直销全国各地,抢占市场份额。银欣公司决心在五年时间内,打造出全国休闲鱼类第一品牌;湖北华田农工贸实业有限公司在以大米产品为主的同时,加入投入力度,新上一条年产5000吨饼干生产线。以新沟为轴心的食品工业正辐射到监利容城、红城、上车、汴河、荒湖等区域。届时将形成年生产能力200万吨,销售收入40亿元,创利税2亿元的规模效应。

以监利申联纺织公司、长利纺织公司为骨干企业的朱河纺织工业集群在“十一五”期间正拟加大投入与技术改造力度,由传统纺织工业向新型纺织工业发展,以朱河为中心的纺织工业目前已辐射至红城、容城、尺八、大垸等区域,届时将形成年生产能力为50万锭,销售收入50亿元,创利税3亿元的规模效应。

三、制约纺织、食品两大工业集群发展的因素

1、产业基础较差,导致集群基础设施不完善。监利县集群经济的生产起点不高,如食品工业是由小型夹米车间开始发展,纺织工业是从小型轧花厂开始发展的,产业进入的门坎低,许多企业主要从集市贸易经营户或小家庭作坊业起家,这些决定了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局限性。

2、金融瓶颈问题严重,导致集群工业的发展受限。企业有好的发展项目,由于缺少资金的投入,因此项目迟迟未能实施。据了解,监利县两大工业集群近年来投资额约为5亿元,银行贷款额不到l亿元。

3、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导致产品高附加值比重低。纺织与食品产品质量、档次、品种与国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高水平、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迟缓,不能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部分中低档产品出现过度竞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

监利县纺织工业的棉纺设备仍有2/3属于80年代设备,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较少,没有达到纺织工业的“三化”即设备高速化、自动化、工序连续化。传统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4、产品雷同与同质化突出,导致集群工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因企业管理受传统家族经营方式的制约,同类生产的外延发展快,产品雷同、同质化,缺乏必要的竞争性。产品一旦失去对市场变化灵活反应能力,集群就只能靠压低成本陷入过度竞争,难免转入衰退。2004年至2005年初,因国内纺织市场低迷,导致监利县大部分纺织企业因棉花价格上扬,产品缺乏竞争性,而出现严重亏损现象。

监利福海公司在今年5月,已停产一个月,其在停产期间的亏损比生产期间的亏损要少50%。

5、产品品牌意识薄弱,导致集群工业整体效应低。品牌建设是产业集群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两大工业集群中只有银欣一家企业的产品获湖北名牌产品称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企业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因此监利县两大集群在省内的知名度不高,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6、集群并未“集群”,完整的生产营销体系还未真正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经济应以国际互联网络为依托,形成快速的反应系统,即QR(快速反应生产经营机制)。如纺织工业方面,使纤维、纺纱、织造、染整、服装和设计、制造、销售形成一套完整的生产营销体系。

四、对纺织、食品两大工业集群的发展建议

1、制定产业集群竞争战略和相关政策。省级政府应将促进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战略和政策的中心,制定完整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和科学的系统的产业集群促进政策体系。县政府应针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把上报产业集群作为“十一五”编制规划逐级上报,向上级政府争取工业集群的扶持政策。国家对“十一五”规划重点倾斜的八类项目中有:农产品深加工类,能源与原材料类,我县粮食,油菜,棉花类产品含在其中,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另外,对于产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应寻求省级政府的政策倾斜。如在工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地方土地政策的放宽及征地费用的减免等相关问题要寻求优待政策。

2、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针对产业政策大多偏向于大中企业,而忽视小企业发展的现状,省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推进和落实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相关的支持政策,增加针对县市产业集群的专项基金,支持县市产业集群发展有关的专业基础设施建设。县级政府应从多渠道上为产业集群争取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