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范文1

>> 为何经济学无法预测金融危机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金融危机之因的重新审视:马克思经济学的视角 马克思经济学视域的国际金融危机原因探索 基于试验经济学的金融危机模型研究综述 国际金融危机对现代经济学的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后演化经济学发展的新趋势 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思考 美国金融危机根源的经济学透析 库恩“范式”理论的批判与借鉴:经济学方法论的演进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经济学视角下的国际金融危机原因剖析 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本质的经济学解读 后金融危机时代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 经济学的危机 危机的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危机 虚拟经济及其引发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政治经济学分析 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wtp=tt.

〔11〕〔15〕〔24〕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自由市场的坠落〔M〕.李俊青,杨玲玲,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27,213-216,230.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 卷〔M〕.人民出版社,1973.181.

〔13〕〔17〕〔18〕〔21〕〔22〕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重新发现凯恩斯〔M〕.秦一琼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7,45,45,4,146.

〔14〕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理论也正在“自由落体”〔DB/OL〕.http:///20100408/n271378976.shtml.

〔16〕全球经济危机的“女王难题”〔DB/OL〕.http:///20090917/n266795778.shtml.

〔19〕保罗・克鲁格曼.经济学家们怎么如此离谱〔DB/OL〕.http:///publicforum/content/ develop/1/397594.shtml.

〔23〕胡祖六.凯恩斯从来没有消失过〔N〕.南方周末,2008-10-16.

〔25〕杰弗里・M・霍奇逊.经济学家是如何忘记历史的〔M〕.高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范文2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就业

一、前言

金融危机,可以定义为起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及至整个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造成金融制度的混乱,其主要表现为所有或绝大部分金融指标在短期内急剧的超周期变化,其结果是,金融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资金向最佳投资机会转移的渠道,从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发生过金融危机150多次,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32次,几乎每一次金融危机的发生都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同程度的打击。2008年,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是指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动荡引起的金融危机,下同)的全面爆发引起了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

简单的说,“次贷危机”是随着美国利率的上升,尤其是短期利率的不断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度上升,从而使购房者的还贷负担不断加重,同时在房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购房者依靠出售住房或抵押住房进行再融资变得十分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了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危机。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相关金融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投资银行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并进而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使各国经济面临严峻考验,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国际市场消费能力下降,进口大幅萎缩,直接导致了全球经济出现萧条甚至衰退。虽然中国目前始终未全面放开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使得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比较有限。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本身对外依存度较高,经济发展结构不均衡,因此,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

二、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中国作为世界新兴经济体之一,不可能在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目前,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的实体经济。

从宏观上看,中国作为一个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出口增长放缓。这一点目前已在中国经济运行中有所体现。就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国进出口额增速结束了从2002年开始的连续6年超过20%的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仅比上年增长17.8%,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出现全面回落。伴随金融危机的深化,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额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呈现急剧下降趋势。国内的经济低迷也导致进口需求不足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导致进口额急剧下滑。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以来中国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增速明显放缓,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少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困境。

2009年1-2月,进出口状况仍然趋紧。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2月同比下降27.2%,其中出口下降21.1%,进口下降34.2%。进入3月份,进出口总值、出口和进口同比分别下降20.9%、17.1%和25.1%,虽然下降势头有所放缓,但形势依然严峻。

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还远不止外贸方面。中国目前拥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这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有7000多亿美元表现为美国的国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不断下降,目前已经接近于零。还有一些以公司债形式存在的外汇资产,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收益也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甚至出现了风险。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其他一些如中司的投资,也已出现巨额浮亏。

在微观层面上,显而易见的是中国那些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产业和企业肯定会受到非常不利的影响。这里面包括玩具等基本上依靠国外市场生存的企业,也包括纺织业等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外国市场的企业。而中国那些依靠资本市场的行业情况也十分严峻。如美国的房产市场不景气,中国的钢铁产业就很受伤,据称,目前中国钢铁产业闲置的产能已超过一亿吨。

以上还只是一些静态的情况。实际上,动态来看,金融危机对于我们的影响要大得多。因为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是全面的,比如对行业的影响就会导致失业,进而影响到投资与消费。这种相互影响,很有可能把整个社会经济拖入下降的轨道,带来全面性的衰退。

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演变到今天,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在加深,外部经济环境何时企稳、何时走出颓势尚难预料。整体经济环境的低迷与趋势的不明朗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国际市场需求的萎靡不振,而外需萎缩恰恰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从近期发达经济体失业率上升、德国与日本出口大幅下降、美国私人储蓄率上升的情况看,中国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不确定性依然较大。与此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金融保护主义等种种不良倾向由蠢蠢欲动到逐渐抬头,对中国促进经济复苏的努力也构成了消极影响。

三、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面临的关键问题是长期的结构调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形势更加严峻。危机的发生是突然的,但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是由来已久的。许多人把目前的经济困难归因于金融危机。实际上,金融危机只是加重了中国的经济困难,而不是导致经济困难的唯一原因。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确存在着不合理之处,也早已采取措施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中国早期的经济增长是靠大量的资源投入来驱动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又转为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用出口需求来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提出了由粗放型增长向以效率提高驱动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然而,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涉及到新技术、新市场的开发,更涉及到就业市场的稳定。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打乱了我们既定的经济结构调整的步骤,一些原本兴旺上升的行业形势大变,企业不断破产,失业人数尤其是农民工暴增,迫使我们不得不逆转政策导向,保就业、保增长,推迟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难题。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投资在中国GDP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45%左右。高投资率造成了消费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提高过慢和收入差距拉大。外部失衡则表现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使得中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经济失衡导致货币供应量激增和流动性过剩。例如,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房地产投资浪潮,中国的老百姓从房地产的按揭贷款里逐步理解并接受了超前消费的理念。巨大的需求将房地产价格不断推高,使这些未来虚拟资金进入到社会经济中。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使得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存在着大量虚拟财富。当受到冲击时这种气泡破灭,继而出现了流动性短缺。2007年,沪深两市股指到了最高点的时候,总市值达到33万亿。之后股价下挫,现在只剩下不到10万亿,20万亿的股市价值蒸发掉了。宏观上是这样,微观上也是这样。一个基础很好、现金流充足的企业,突然发生资金链断裂,会传导给其他相关联的企业、行业,于是就发生了金融危机。

由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正在慢慢浮现扩大。这是一场灾难,但对处于变革中的中国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进行经济转型的机会。应当指出,即便不存在世界金融危机,中国也面临着经济体制转型的难题,所谓“长痛、短痛迟早要痛”。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中国如果能够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抓住机遇,加快推进经济调整和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的经济发展必将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实现经济长远的持续平稳增长。

四、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的调整思路

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经济能不能够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但关系中国自身的兴衰,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今后走向的世界性问题。为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已经适时地推出了以“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为主线的经济政策,尽量减轻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不良影响,确保中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

对中国来说,经济增长保持平稳较快的速度尤为重要。我们每年有几百万新增大学生要就业,农村还有不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公共事业、民生问题有很多历史欠账要还,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这些事情都无法得到解决。当前,受世界金融危机加剧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这一非常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尤为重要。

保增长的关键是要解决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扩大内需是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内需潜力是十分巨大的,这一点是世界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但是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例如,美国一直是靠内需拉动经济的,居民的储蓄率低而消费率很高,这已经是其根深蒂固的习惯。与此相反,中国的居民长期保持很高的储蓄率和很低的消费率。中国的经济增长多年来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拉动。面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危机,美国只有靠减少进口和减少居民的消费来度过难关,所以众多的中低收入居民生活陷入困难。但是,中国正好相反,由于出口下降,拉动经济只能靠刺激国内消费。

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提高居民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按照支出法计算GDP,包括消费(包括私人消费和政府消费),投资(房地产和非房地产投资的固定资产投资、库存调整),以及净出口(顺差)三大部分。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其表现之一在于经济增长过于依靠投资和出口,中国的投资一直居高不下是造成个人消费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滑。也许我们可以以韩国、日本为例,将此解释为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但与这些国家不一样的是,中国投资比例远远高于这些国家40%左右的比例,同时在消费的构成中,政府消费构成比重过大,居民消费率则远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据摩根斯坦利的一份报告称,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的中国,其个人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约为35%,而美国约为50%。中国的消费在其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在“世界各大经济体中可能是最低的”。世界银行发表的2007年世界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虽然自从1998年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启动内需,但是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以每年一个点的比重在下降。中国目前的消费率不仅低于美国的70%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印度的50%-60%水平。在中国政府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中,通过大量增加国内投资的方式扩大内需,很可能是几年稳定经济的着力点。但如果消费不能得到有效刺激,两年后中国GDP的结构将更加向投资倾斜,投资占GDP的比重很可能超过50%,跨入世界最高的行列。

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资、劳动者报酬、居民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过低,致使有货币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不足。长期以来,中国实行以国有经济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实施以速度为中心的赶超战略和片面的工业化战略。与此相适应,一方面实行高积累和高投入的政策,另一方面实行国民收入分配向国家、工业、城市倾斜的政策,例如低工资、“剪刀差”、低收入、低消费的政策,以及城乡隔离政策,等等。由于时间过长、力度过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比重偏低和消费需求不足的累计效应。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水平绝对地说已经大大提高了,但是,居民收入的绝对增长很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扩大。这就出现了一个比重足够大的低收入阶层。因此,虽然中国当前的居民储蓄存款有14万亿元之多,但绝大部分储蓄存款来自极少数富裕阶层,而他们是因为没有其他更有利的投资机会和投资形式而储蓄,这部分储蓄即使释放出来也主要是转化为投资,而不是消费。就绝大多数城乡居民来说,储蓄倾向的难以加大主要是经济不景气和缺乏社会保障的结果。

全面提高中国社会保障水平,是中国扩大消费措施的一个重点。要尽快实现各种社会保障全覆盖,较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统一标准,较快提高各种社会保障的保障标准。通过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全体国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居有其所、困有所助”,以完善的社会保障解除国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激发国民的消费潜力。

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就业是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要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对可以大量解决就业问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扶持。促进服务业发展,利用服务业就业弹性大,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小,能够吸纳各种不同素质的劳动者就业,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的特点,发挥服务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要加快调整投资结构,对就业带动作用大的投资项目,给予优先权或更加优惠的政策,促进其发展;鼓励各种非盈利、非政府组织发展,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努力解决每年500万-600万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不断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尽快提供再就业岗位以使倒闭企业员工和被裁减员工得到安置,确保社会稳定。

五、结论

世界金融危机凸显了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这既给中国经济带来挑战,同时也为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克服危机的思路也正是中国经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路径,只有促进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才能真正拉动消费,消费在GDP中比重的提高,才能真正实现扩大内需。内需的扩大可以弥补出口的受损,带动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刘园,王达学.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杨晓光,房勇,程棵.次贷危机的系统科学分析[J].管理评论,2009(2).

3、孙杰,李柯勇.从世界金融危机看中国发展[J].研究与实践,2008(6).

4、2009年一季度经济评述:打好对外贸易发展持久战[EB/OL]. stats.省略/tjfx/ztfx/2005sbnjjsp/t20090421_

402553598.htm.

5、强兴华.冷静看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N].金融时报, 2009-01-06.

6、吴敬琏.中国应该怎样应对国际金融危机?[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12).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范文3

世界资本主义自2008年开始爆发全球性金融一经济危机,至今没有完全复苏。要说明这次危机的原因和性质,必须首先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特别是在20世纪的最后二三十年,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尤为巨大,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第一,经济的信息化。信息技术是在电讯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20世纪70年代后,以微电子技术、个人电脑和网络为标志,推动了整个经济的信息化。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方式,使更多的物质产品的生产实现了自动化,大大加快了商品的流转过程,而且使劳务的远程即时利用成为可能,极大地扩展了生产要素的配置空间。信息技术还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括交流、交易、教育、娱乐等各个方面。第二,经济的服务业化。这表现为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平均已达到68%,美、法等国甚至超过70%。服务业已取代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部门。正是这一特征,使许多西方学者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第三,经济的虚拟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货币、证券、外汇、金融衍生品等非实物的虚拟资产急剧膨胀,其增长速度大大高于GDP的增长率,虚拟资产的交易额与实际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额相比已大得不成比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仅国际汇兑市场每天的交易额就高达14000亿美元,而与之相对应的实际的国际贸易只占5%-8%。虚拟经济在资产存量和交易数量方面都已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第四,经济的全球化。虽然经济全球化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一种长期和固有的现象,但这一过程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生了重要变化,不但商品和资本的国际流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货币与信息的国际流动得到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正在商品、生产要素、资本、货币、信息的全面跨国流动基础上联成一体。

然而,在这些直观和表面的特征后面,还可以观察到资本关系的更深层次的变化。这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第一,在资本形态上,资本的社会化达到空前高度。这种高度的社会化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明。一方面,是资本的终极所有权的高度分散化。在股份制发展和股票持有人日益增多的基础上,20世纪后期年金基金和共同基金的扩大更加分散了资本的终极持有,而法人资本和机构投资者的兴起则进一步提高了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但另一方面,高度分散化和社会化的资本却是集中在少数大公司和大金融机构手中由其支配,结果是强化了掌握着资本直接所有权的能动的资产阶级管理阶层的资本权力。第二,在资本结构上,金融业资本相对于非金融业资本占有主要地位。在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银行资本、证券资本、风险资本、投机资本等金融业资本不仅对于实体经济中资本的运转和积累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一国甚至世界经济的稳定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业资本相对独立的过度膨胀大大加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性。第三,在资本占有剩余的方式上,资本通过实体经济创造剩余相对于资本通过非实体经济再分配剩余的重要性在下降。大量资本在虚拟经济领域的逐利活动实际上是再分配和占有实体经济中已创造的物质财富,这构成了过剩资本积累的新方式,也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腐朽性的一面。在资本家看来:“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只是为了赚钱而必须干的倒霉事。因此,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周期性的狂想病,已演变为现代资产阶级的一种经常性的病态。第四,在资本的实现条件上,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外部市场相对于其内部市场的重要性在上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的迅速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效需求的相对饱和,在20世纪70年代后已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和积累过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已越来越难以在其内部充分实现,而不得不更加依赖于发展中国家现实的和潜在的市场。几百年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从未达到现在这样高的程度。

以上的特点表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这个新阶段,左派学者有各种不同的概括,如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阶段等等。我倾向于把当代资本主义称为金融化全球化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划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发展阶段,应以和资本结构变化相联系的资本主义制度结构演变的主导特征为标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作为金融化全球化的垄断资本主义,正是突出了这个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导性的制度特征。它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依然具有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因为作为垄断资本的巨型企业在资本主义的主导产业中仍然占有支配地位,尽管在一般部门中资本的竞争性有所加强;当代资本主义的垄断资本又具有全球化的特征,它们已经在生产要素空前自由国际流动的基础上进行全球化的资源配置,并通过跨国投资与并购来争夺、瓜分和控制主导产业的世界市场;当代资本主义的垄断资本更具有金融化的特征,不仅金融业资本及其交易已发展到在资本总量中占有压倒优势,而且非金融企业也大量从事金融交易,金融业和非金融业的垄断资本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起支配作用的资本力量和获取高额金融利润的主体。因此可以说,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已不同于19世纪末期以前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或20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或二次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前的国家调节的垄断资本主义,而是进入到一个新的金融化全球化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从以上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演变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主要特征的简要论述中,可以初步得出几点基本判断。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在资本积累内在矛盾的推动下,会不断地发生演变。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具体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不断得到调整。这表明,资本主义还具有适应生产社会化而不断调整自身的能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演变也还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第二,尽管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面貌与古典资本主义已经完全不同,但资本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并没有变。资本主义生产仍然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追逐利润仍然是资本主义经营的根本目的,资本之间仍然存在着竞争关系。只要资产阶级还掌握着政治统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演变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性质。第三,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演变既然没有改变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的性质,当然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内在矛盾。现实的和潜在的各种深刻矛盾通过变化了的经济条件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仍然困扰着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并进一步加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腐朽性和不稳定性。这种腐朽性和不稳定性的最新最严重的表现,就是当前这场全球性金融一经济危机。

此次全球性金融一经济危机的特殊性

这场世界金融一经济危机的特殊性究竟在哪里,应该如何概括?我倾向于以下观点:这场发端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危机不同于传统的工业主导型经济危机,而是一场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这或许可以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全球化条件下经济危机的新的表现形式。

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和危机基本上是工业主导型的,是由工业部门特别是制造业部门中的投资波动所直接支配的。在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发展过程中,金融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周期上升阶段较低的利率、充裕的货币供给、急剧的信用扩张和渐趋狂热的证券市场,适应了并大大促进了由利润上升预期所驱动的工业投资高涨;而危机时期的高利率、货币紧缺、信用断裂和股市暴跌,则成为引致和大大加剧工业生产及投资下降的推动力量。然而尽管如此,在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周期和危机过程中,货币信用关系的剧烈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发生仍是派生的现象,原动力还是来自工业部门。

此次经济危机则有所不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经济虚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大资本日益依靠金融业的过度发展和“创新”来驱动实体经济的投资和消费。如果说90年代美国IT金融狂热与泡沫对推动当时的超长周期起了巨大作用,但在相当程度上还有实体经济中信息技术设备投资的实际支撑;那么在世纪交替时期IT泡沫破裂以后,美国大资本就更加依靠金融因素来刺激消费与投资,以保持经济的表面繁荣,攫取大量金融利润与实际利润。其中,住房抵押贷款特别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起了关键作用,这反映了居民住房的金融化,美联储从2000年到2004年连续多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年均6.24%一直降到1.35%),也配合并推动了房屋抵押贷款的扩张。结果,房地产金融的狂热不仅刺激了住宅投资和固定资本投资的迅速增长,日益上涨的房价、股价则借助财富效应扩大了居民以债务为基础的个人消费,并带动了来自全球的巨大的商品进口与供给。可见,这一轮周期的驱动力显然不是植根于工业部门,而是首先来自金融领域。而以房地产泡沫破灭和次贷危机为基础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必然导致美国和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用“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来概括这场全球性危机的总的特征或特殊性是合适的。

由此还可进一步探讨此次引发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的类型。关于金融危机的一般性界定,金德尔伯格曾引用戈德史密斯的定义:“所有金融指标或某一组金融指标――包括短期利率、资产(股票、不动产和土地)价格、商业清偿能力等指标都产生了不同寻常的、短暂的急剧恶化,以及金融机构倒闭。”由此可以把金融资产价格急剧下降和金融机构大规模破产看作金融危机的基本表现。但金融危机的具体类型可能有所不同。就其与实际经济危机的关系,学术界通常将其区分为独立(于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和(与经济危机)共生的金融危机两种基本类型。这种区分对于认识金融危机的具体性质无疑很重要。但我认为,共生性金融危机似乎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派生性金融危机和先导性金融危机。派生性金融危机主要与工业主导型经济危机相适应,它们是由工业危机支配和派生出来的;先导性金融危机主要与金融主导型经济危机相适应,它们虽然离不开实体经济中的矛盾这个基础,但对实体经济中矛盾的加剧和危机的爆发起着更为先导性的作用。这里的“先导性”,主要不是从时间序列的意义上说的,而是从逻辑关系的意义上说的。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那么这场开始于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似乎就可以界定为先导性金融危机。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条件下,经济危机已经日益转变为金融危机形式,工商业危机很少或不再发生了。我一向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在新的条件下,危机的形式的确有变化,独立的金融危机确实更为频繁,经济危机也可能具有更强烈的金融色彩。

此次金融一经济危机的根本性质

此次全球性经济危机是不是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在学术界也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些学者认为,这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的制造业规模一直在相对缩小,生产并未超过需求,而个人消费却极其兴旺,并不存在生产过剩问题。所以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与往常不同,它不在实体经济领域而在金融系统。

对这种相当流行的观点我也不太认同。我的基本认识是,尽管这场世界经济危机中金融因素起了主导性或先导性的作用,但它的深层基础仍在实体经济领域,根本原因仍在于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这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即经济全球化虚拟化的经济背景,经济全球化虚拟化条件下美国特殊的资本积累模式,以及美国实体经济中供给与需求的深刻矛盾。

首先,看经济虚拟化全球化的大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个经济上的“黄金时代”,在大约20多年时间里实现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空前的高速积累和经济增长,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数量空前的制造业产品被提供给世界市场。其结果便是生产成本的急剧上升和市场容量的相对不足,导致全球性生产能力过剩与资本过剩,最终不能不使资本利润被挤压。这种现象从1965年开始显现,到70年代更为加剧。面对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严重生产能力过剩和利润率下降,资本开始寻求两条出路。一条出路是,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投资转向劳动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亚洲和拉丁美洲某些具有一定基础并实行外向型经济的国家或地区。这促进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资本积累和逐渐兴起。但这种发展只会使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全球性积累过剩与生产过剩的基本形势在总体上并未缓和。资本选择的第二条出路,就是向金融部门转移。当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利润率低下时,资本会自然涌向金融部门,通过对虚拟资产的全球性经营来获取高额利润。资本向金融部门转移并进行全球性经营的强烈冲动,得到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强大的政治响应和政策支持。美、英等国的宏观政策开始发生巨大转变,从凯恩斯式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转向经济自由主义,实行私有化、自由化和放松管制,并以此来拯救深陷“滞胀”困境的国内经济。这正是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全球化的深刻的经济根源。早在1987年,斯威齐和马格多夫就已经敏锐地指出经济金融化与生产能力过剩之间的基本联系。法国左翼学者沙奈也指出:

“金融全球化是15年来私人资本(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加强自身地位的运动与政府原有的越来越行不通的政策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这一切发生在‘黄金时代’结束的大背景之下。虽然金融全球化早在6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但是脱离……者所描述的世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典矛盾(这一矛盾从1950年到1974年衰退以前长期受到抑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重新出现,就不能理解金融全球化这一现象。逐渐积累起来的大量资本,作为借贷资本力图以金融的方式增值,也只能从投资于生产的资本日益增长的增值困难(统计数字清楚地说明了这种情况)中得到解释。”这种观点,已成为西方多数左翼学者的共识。

其次,考察当今以金融化全球化为特征的美国资本积累模式。在上述大背景下,美国力推金融化全球化趋势以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资本积累模式。其特征是:第一,在将一般制造业转移到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同时,通过金融资本的积累和经营来刺激消费需求,以拉动投资和大规模商品进口,维持美国和世界经济一定程度的增长,并从中获取高额金融利润与工业利润。第二,一般制造业向国外转移,不仅在国外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获得高额投资回报;在国内也加剧了对工人阶级的压力而有利于压低实际工资;同时通过大量进口廉价工业品而保持了国内较低的通货膨胀率。第三,对于国内制造业萎缩和大量进口工业品所造成的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和财政赤字,借助美元不受黄金约束的准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霸权地位,通过发行美元纸币来支付,再依靠大量出售国库券向国外借入美元来平衡收支。长时期的美元贬值趋势则使美国可以在实际上赖掉一部分债务。这就在美国“形成了新自由主义时期一种新型的经济结构,一方面是实业生产大规模地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造成国内生产疲软,居民消费充当了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是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和宽松的金融政策环境吸引着国际资本的流入,助长了金融市场的膨胀”。美国借助这种新型积累模式,实际上占有和利用了全球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原材料资源乃至资本资源,从中攫取高额利润。不可否认,经济金融化全球化的发展,确实帮助美国走出了“滞胀”困境,在80年代中期开始了利润率回升,并在90年代实现了所谓“新经济”繁荣,进入新世纪后也维持了一定的经济增长。然而问题在于,美国的新型积累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与消费的深层矛盾,反而加剧了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和积累过剩。这种生产过剩从此次危机中美国、欧洲和日本工业生产与实体经济曾经发生的全面下降中已反映出来。美国左翼学者布伦纳是主张这种论点的突出代表。他特别批评了那种认为此次危机是一场典型的“明斯基危机”、金融投机泡沫破裂在危机中起了核心作用的观点,强调指出“这是一场马克思式的危机”,虽然为了理解当下的危机“你还必须证明实体经济的虚弱和金融崩溃之间的联系”。

第三,再看美国实体经济中供给与需求的深刻矛盾。实际上,近几十年来美国国内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是很深的。这从美国实际GDP增长与雇员实际工资增长的对比中可一目了然。1972年到1995年,美国实际GDP增长了96%;雇员的平均每小时实际收入却下降了16%,平均每周实际收入下降了22%。1995年至2007年,美国实际GDP增长了43%;雇员的平均每小时实际收入仅提高了10%,平均每周实际收入仅提高了9%。事实上,2007年美国雇员实际每小时平均收入仍比1972年低7%,实际每周平均收入仍比1972年低15%;尽管同期美国实际GDP已增长到280%,将近两倍。这还仅仅是根据官方的平均数据,考虑到近几十年收入不平等的迅速加剧,消费倾向更高的普通雇员其收入下降程度必然更大,实际的有效需求不足会严重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后能保持经济正常增长,1991年和2001年的两次衰退似乎也不严重,甚至出现个人消费十分兴旺的现象呢?这除了工人家庭不得不提高劳动力参加率(主要是妇女)和延长劳动时间(如做兼职工作)以增加收入外,原因正在于美国经济的金融化和全球化。其中,通过金融运作扩展债务经济,对于推动消费需求的表面繁荣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金融化的发展,大企业日益依靠资本市场筹措资本,商业银行作为企业信用中介的功能下降,便转而将个人收入作为利润源泉,大力推行个人收入的金融化,首先是住房的金融化,包括对那些工人阶级中较贫穷的一部分人发放次级房屋抵押贷款。政府的低利率政策和金融业的证券化发展则大大助长了个人收入的金融化趋势,形成日趋膨胀的房地产泡沫。这种金融膨胀不但刺激了居民的住房消费,还通过房屋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居民可以依靠房屋市场价格超过房屋按揭金额的净值来申请贷款用于消费或投资。房地产价格上升与证券市场价格上升一样,它所形成的财富效应使居民敢于大规模举债以扩大个人消费。所以与金融化相伴而行的,必然是居民储蓄率的下降和债务的急剧增长。这种现象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所谓“新经济”繁荣时期已经出现,在当时股市异常飙升的刺激下,储蓄率从1992年的8.7%狂落到2000年第一季度的0.3%;同时家庭借贷则急剧上升,在1993-1999年期间家庭债务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高达94.2%。2001年信息技术泡沫破灭以后,房地产泡沫开始膨胀,债务消费的狂热再起。美国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从2002年的2.4%下降到2007年的0.4%。在2000-2007年的短短8年中,非农业不动产抵押贷款债务余额猛增116%,其中1-4口之家的房屋抵押贷款债务占到3/4以上;同时期消费信贷债务余额也增长了47%。而这8年间,实际GDP的增长不过区区的17%;雇员平均每周实际收入的增长更只有微不足道的2.1%。

所以实际情况是,美国通过金融化全球化所推动的债务扩张,刺激了表面旺盛的个人消费支出,进而带动了商品进口和国内供给的增长。由于美国的经济规模和进口规模十分巨大,结果必然加剧美国乃至全球性的生产过剩,使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趋尖锐化。由金融债务驱动的消费过度掩盖了实际的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在金融化全球化条件下,看美国的生产过剩不能仅看其国内的工业产出,还应该包括巨额的产品进口;同样,看美国的需求不足也不能仅看由债务支撑的个人消费支出。这种缺乏实际收入增长作后盾而单纯由金融泡沫刺激起来的债务消费是极端虚弱的,一旦金融泡沫破灭,债务消费锐减,供给与需求的尖锐矛盾立即显现,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爆发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范文4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济视域 格局思考

一、引言

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各国纷纷推出各自的经济刺激方案,同时通力协作,共同对抗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至今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危机的程度及其对全球经济所造成之损害的严重程度均十分严酷,鉴于金融体系所受损害的程度、财富的损失以及世界范围内过度借款的长期必要调整,对未来经济作出渐进复苏的预期必须全面,通过经济格局的分析,为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发展格局做出预测,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具有深刻的经济性和政治性根源合成、并发的特征,其影响将更为持久、广泛而深远。金融危机将全面启动新一轮国际金融乃至全球经济体系的改革进程,表现为全球金融体系朝着更加均衡、公平和综合方向改革的步伐加快,但全球金融/经济体系改革和过渡仍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金融危机推动了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度演变和改变政治经济投资的优先程序,对中国提供了更多的战略机遇和挑战。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表现

1.东部经济弱势化明显

金融危机后,我国进出口情况明显下降,从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东部出口金额逐步递减。12月份出口55.29亿美元,较1月份的59.84亿美元下降7.6%;11月出口50.54亿美元,比上月下降8.59%;12月出口49.22亿美元,下降2.61%;2010年1月出口40.11亿美元,下降18.51%;2月出口29.27亿美元,下降27.03%。具体分析来看,上半年进出口金额187.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4%。其中进口77.15亿美元,下降22.1%;出口110.27亿美元,下降19.16%,进出口顺差33.1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24亿美元。对于进出口增长下降的情况来讲,据海关统计,江苏、上海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922.7亿美元和3221亿美元,分别增长12.2%和13.9%。扣除物价因素以及人民币升值因素,广东的实际增长为负增长,江苏和上海的实际增长幅度也很小。而一些处于工业化中期和经济起飞阶段,经济外向度低,主要靠工业支撑、投资拉动的城市,这次金融危机对其东部经济的影响非同小可,经济下滑明显,发展前景出现危机,自然会带动经济格局的转变。

2.中部发展势头强劲

我国的中部地区主要是指湖南、湖北等中部六省,这里原有的经济格局以农业和工业发展为主,金融业发展缓慢,在本次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其受挫程度远远低于依靠进出口贸易的东部地区。统计显示,2010年2月初,湖南、湖北两省相继对外2008年GDP总量突破1万亿元大关的消息。“两湖”加上之前GDP已超万亿元的河南省,中部六省在全国13个“万亿元俱乐部”占据3席。此外,安徽省2008年实现GDP887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总量位居全国第14位。由此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部经济发展迅速,对全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面对这种经济格局,政府部门必须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利用中部的发展空间进行产业化格局控制,以便全面对抗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3.西部和东北部发展迅速

我国的西部经济发展一直缓慢,但是受欧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进出口产业化格局向着中亚地区转移,在这种转移过程中,西部的进出口边贸产业发展迅速,例如:新疆拥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1个,拥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工贸易区4个,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随着中国新疆对外经贸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硬、软环境日益改善,中国新疆已成为我国西进中亚、俄罗斯的主要桥头堡和加强对中亚、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前沿。西部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确存在一定劣势,但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西部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多元经营、资源互补、和谐发展”的边贸发展精神的引导性,西部借着中亚的发展空间,不断地发展创新,正处于迅速发展的经济格局之中。而我国东北部老工业区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受进出口影响较少,凭借大型加工产业的先进性,在金融发展格局之中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处于迅速发展的经济发展背景下。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原因分析

1.金融资本

产生“东部发展缓慢、中部发展迅速、西部发展空间大”的金融格局,主要是受金融资本的影响。从比重来看,危机爆发后,东部地区投资增长率在全国的比重开始下降,从2007年6月53%下降到了2009年6月的48.4%。这种金融影响与东部金融发展速度过快,受金融风暴影响更广有直接关系,但是这种金融资本的转变有缓慢性的特征,因此金融资本的转变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基本上保持了较高的投资增长率。在2009年前后,中西部省份平均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但中国的区域差距和城乡的绝对差距还很大。我国中部地区连接海岸线的水上“国际门”,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安全需求正在转变。金融资本的转变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东部发展缓慢,西部发展迅速的转变。

2.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面对金融危机,东部大城市的人力资源发生了转变,尤其是农民工的返乡情况严重,企业为了缩减开支,大幅度地裁员情况频繁发生。这种情况虽然是人力资本转变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短期行为,但是这种短期行为必然会引起经济发展的转变。据统计:2009年~2010五年间,我国中西部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货物进出口额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平均增长分别达到12.7%、10.19%、23.22%和21.11%,创造了瞩目的成就。在快速经济发展下,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全国和城镇失业率则逐年下降,这些都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中西部的发展必然会利用这种短期人力资本的转变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内部人才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的步伐,提高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积极地为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人才措施。

3.科技资本

科技资本是东部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项目,但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科技发展缓慢,进口科技技术的专项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东部的科技资本受严重创伤。技术创新财富贡献增长率高于金融泡沫化速率时,危机因素会被大量吸收。当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边际收益递增阶段,财富贡献也以爆发式增长,金融资本获得的回报总是慢于产业财富的成长速度,即使出现一些创新失败和财产灭失,也会由创新成功者的高额回报所弥补,宏观上危机因素被对冲或吸收,可能出现因产业发育断裂而导致全产业链投资失败,进而引发局部或全局的金融危机。总之,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条脉络,技术方面突出表现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革命,而产业革命主要表现为现代通信技术突飞猛进和新能源产业的巨大潜力。我国东部的科技先进性自然会使得东部发展有第二发展的空间,同时中西部的科技发展处于新型发展阶段,自然会在现代通信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方面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四、金融危机下经济视域的格局变化预测

1.东西部的联合性发展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东部发展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受挫,但是其科技发展空间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在后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有重建经济龙头的可能性。而西部发展在边贸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人力资本回收情况明显,经济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经济空间。在这种经济格局面前,我国政府的经济调整战略以东部沿海地区“三来一补”,西部发展“边贸合作”的经济战略格局为主,全面地促进了东西部的经济联合性发展。为了应对危机,中国实施了扩大内需的政策:一是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医疗改革、教育产业化等,使城市居民将储蓄转化为消费;二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陆续出台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优先发展等政策,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因此,从金融危机下的经济视域情况分析来看,经济发展格局自然会从重工业化发展、金融业快速发展向着边贸经济合作,节能经济发展为主,全面建设东西部联合产业,一方面促进国内经济消费;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进出口产业化的调整,全面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2.整体结构的转变

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我国的整体经济结构将会出现明显的转变。(1)结构层面转变。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集中在出口领域,对出口的影响又集中在轻工业产品,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所受冲击较大,中西部则主要是重化工型产业,所受冲击相对较小且间接。(2)出口层面转变。中西部则以内需为依托,所受冲击也必然小于对外开放程度高的东部地区,同时中西部在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对外贸易处于快速发展的金融环境之中。(3)发展阶段层面。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低,经济规模小,正如美国经济基数较大,1%的降幅都会带来巨大冲击,西部地区和东部相比经济基数较小,所受影响也会相对轻微。这三方面使得我国经济格局出现了整体化的转变,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影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转变的同时也必然会引起产业结构的转变。金融危机前,实际上拉动我国的GDP增长的是高达60%--70%的是“三外”――外商、外贸、外资。

4.服务业的转变

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发展战略地位重要性的凸现,很多外资企业都加大了在中国地区的投入,从行业大背景来看,未来5-8年,服务外包将从低附加值的开发、测试向高附加值的、与客户结合更为紧密的咨询、运维、高端BPO(业务流程外包)等业务转移。面对目前的形势,由于出口市场萎缩,会为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失去就业保障,回归农业。为小城镇发展提业支撑。农民工创办的企业,除去投资于农业经营和谋生型的小企业,规模稍大的工商服务业绝大部分是办在小城镇和县城。因此,在金融危机出现以后,政治转变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的农民和农村问题,激活农村要素市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建成为数亿农民提供风险保障的医疗、养老保障体系,推进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五、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了东部经济弱势化明显,中部发展势头强劲,西部和东北部发展迅速。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金融危机下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科技资本的转变影响,在这些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自然会出现转变,产业格局出现东西部的联合性发展,金融发展出现整体结构的转变,农村服务业产业的转变,使得中西部进入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谢霖. 美国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影响[D]. 兰州大学, 2010 .1-59.

[2]巩杰. 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D]. 吉林大学, 2010 .1-58.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及其危害,并运用理论对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现象、危害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实质就是当代新经济危机,最后介绍了我国如何应对此次危机。

【论文关键词】理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一、美国次贷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先是在1992年爆发了英镑危机,然后是1994年12月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随后,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席卷整个世界,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本轮金融风暴是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进一步延伸的结果,而次贷危机则与美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中过度利用金融衍生品有关。什么是次贷危?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而投资银行又利用其“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通过创新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由此,最初一元钱的贷款通过创新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以至于最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最终酿成了严重的次贷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的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这样的危机。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金融危机有相似之处。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

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过去近10年,受益于全球化的大趋势,经济不断繁荣,但这种繁荣的基础其实比较脆弱。这些经济体自身的储蓄相对不足,消费不断增长,经济的金融化趋势不断加强,其集中的表现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来支持其日益高涨的消费。这一格局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消费信贷链的破裂,集中的表现就是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美国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它途径,刺激经济增长。当时金融市场刚开始全球化,美国则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金融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7%。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如果美国政府能够及早对华尔街进行审查和监管,“两房”、雷曼兄弟、美林、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银行等或许就不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掉。“次贷危机”这只“美国蝴蝶”扇动翅膀所引发的金融海啸迅速向全球蔓延,向实体经济蔓延,并最终造成全球性金融危机。

二、运用理论揭示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实质

2008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实质是新时代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主要针对十九世纪的实体经济生产相对过剩危机。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由资本的贪婪本性所导致,而且经济危机会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重复出现,无法避免。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与生俱来,是一种制度病、基因病。经济危机产生的过程是这样的:由于资本对利润永不知足的贪婪,推动着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又由于财富中的大部分被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的购买力相对于不断扩大的企业产能实际上是趋于下降,于是产品卖不出去,资本周转中断,企业只能被迫闲置生产力,于是经济危机爆发了。但是经济危机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根本矛盾,于是一次危机过去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又一次新的危机开始酝酿,并最终爆发。近一百多年来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被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反复证明。马克思关于实体经济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的理论与当下的金融危机又有何联系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经济兴起,同时货币资金投机不断出现。世界经济开始金融化,金融开始世界化,虚拟资本大量出现。资本主义发展至今,已发展为全球性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美元在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形成主导地位,这使得美国只要通过发外债、印钞票,尤其是人为地使美元贬值,就会导致其他国家所持有的美元和美国债券大幅缩水,就可以实现全球财富向美国的转移。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4.5%,却消耗全球30%的资源;而实际上,美国国内债务和国际债务总和早已超过60万亿美元,为美国GDP的4倍。无疑,美国是在利用其美元地位透支全世界。为了攫取更多财富,美国及华尔街“发明”的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复杂,使得金融泡沫越吹越大,当世界实体经济发展无法支撑这么大的泡沫时,金融危机爆发。因此,此次发端于美国并向世界蔓延的金融危机,更加证实了的科学性,金融危机不过是金融资本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后经济危机特殊表现,其实质仍然是马克思理论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外贸进出口增幅回落较快,投资增长有所放慢;工业生产显著放缓,原材料价格和运输市场需求下降;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低迷,消费热点降温;部分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就业形势严峻;财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金融市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处于风口浪尖的进出口行业受到的冲击最直接也最严重。首先,危机从金融层面转向经济层面,直接影响出口。具体到我国,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与我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矛盾,导致大量热钱流人中国,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进程,从而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降低,对美出口形成挑战。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出口呈现减速迹象。除了出口数量减少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企业的违约率也开始上升,出口企业的外部信用环境进一步恶化。具体到行业,纺织行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汽车行业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总体表现低迷。

转贴于

船舶行业也深受其害。由于金融危机,世界船舶融资的形势也日益严峻,欧洲许多银行都暂停了船舶融资业务,预订船舶但未获融资的比例明显上升。就地区而言,东部地区由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所受损失相对较严重。如广东近期有2万至3万家大大小小的工厂倒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合俊集团旗下的两家玩具加工厂倒闭,6,500名员工面临失业,这是受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实体企业倒闭规模最大的案例。就出口国家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较为明显,对欧盟和大洋洲的出口受到影响较小,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则略有增长。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与扩散,中国对欧洲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对中国整体出口增长构成严峻挑战。

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倒闭,也加剧了失业的严峻形势,现在我们国家头等的经济大事就是保增长,促就业。另外,此次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为应对此次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元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将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

四、我国如何应对当前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范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金融危机 文化差异 消费观念

一、介绍

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情况下,和欧洲国家相比,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很大,在美国多家银行趋于倒闭的情况下,而中国的金融系统运行良好,经济保持一定的速度增长。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看,这和中美两国间的文化差异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分析金融危机对中美两国经济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二、中美消费观念差异

当前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美国次信贷危机引发从而蔓延到全球范围的。那些没有固定收入甚至没有收入的人,因其信用等级没有达到向银行贷款的标准,通常被称为次级贷款者。如果他们到期无力偿还银行的巨额贷款,便会引发银行倒闭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就是这种次信贷危机引发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从更深层次上讲,这和人们的传统消费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

美国人提倡的是一种超前消费的观念。过去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美国人相信只要通过他个人的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去银行贷款买房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向来乐观的美国市民如果有了多余的钱,他们不会去选择去银行存款,而是去选择去消费,去实现自己的需求,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准。

中国人因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多数中国人不会选择去提前消费。当前信用卡消费并没有在中国国内得普及,“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一消费观念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如果当前没有足够的资金去买房,他们不愿去银行贷款,而是选择心甘情愿地住在自己破旧的房子里。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大部分人都是从物质紧缺年代一路走过来的,他们明白优越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在生活消费方面就会有所节制,他们不会盲目消费,更不会去用信用卡去超前消费。他们坚持认为只有自己有了一定的积蓄,日子才会过的心安理得。

通过中美两种消费观念的对比,我们并不能简单的评价哪一种消费观念是好是坏。表面上看来,似乎美国人的消费方式显得的较为科学和理智一些,因为他们享受到了高质量的生活,体会到了人生的幸福,而不是像中国人那样保守地生活。但中国人的未雨绸缪和居安思危,却又显示出一种生活的智慧。而如今美国人都不敢消费了,那些大量贷款都变成了美国金融机构的死帐,坏账,造成了信贷危机。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很大,这和中国人的传统消费观念是分不开的。

三、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

几千来的传统思想法则延续至今,使中国成为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中国人的中庸之道使他们倾向于保守和居安思危。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过着长期安定的生活方式,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不稳定因素,西方那些超前消费的观念目前无法在中国得到普及。而美国文化历史较短,具有较年轻的主流文化。美国人深受其宗教文化的影响,其清教主义的文化价值核心便是强调通过个人的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对于多数美国人而言,如果他们的经济收入无法支持他们的高标准的生活,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维持。“美国梦”的驱使让美国人对未来充满了乐观的态度,他们会努力做各种兼职去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没有优劣之分,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认识到这种文化差异,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样才能使中美两国人民在跨文化交际中扩展知识,相互学习和了解。

四、对减少经济危机影响的启示

本文主要在跨文化交际的层面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美两国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中美两国传统的消费文化观念在此次经济危机中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适度的超前消费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盲目的“空手套白狼”的超前消费则会引发严重的次信贷危机。中国在危机中相对而言受到影响不大,但也难以完全涉身事外。当前,我们便是要借鉴美国人的消费观念,鼓励人们将多余的钱从银行取出来去消费,从而拉动内需,进一步减小金融危机对当前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认识总结这次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可以避免危机的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防患于未燃,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Lerry A.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2]李莉 ,张峰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山东电大学报 ,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