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范文1
护理健康教育程序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心身健康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连贯的、有计划、有评价的系统教育活动,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反馈功能的教育活动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临床护理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领域随之不断拓宽和延伸。天水市妇幼保健院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健康教育全程指导”,为总结推广个性化健康教育全程指导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笔者选取2008年7月至12月在天水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个性化健康教育全程指导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对比分析等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8年7月至9月在天水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产妇363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正常产282例,剖宫产81例,年龄19~39岁,平均年龄26.26岁;2008年10月至12月在天水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产妇542例作为观察组,其中正常产389例,剖宫产153例,年龄19~40岁,平均年龄25.82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胎次、分娩方式等方面分布均衡,具有良好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由责任护士采用对产妇及家属进行随机讲解、示范等传统健康宣教方法。观察组患者入院后即每人配备1张《健康教育全程指导表》,见表1。责任护士根据指导表完成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面、系统、连续而有计划的健康指导,采用口头讲解、示范、练习、图片、反馈、答疑等多样化的方法,同时不断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要求,给予及时的个性化的指导;专业护士检查当日健康内容知晓和掌握情况,并进行补充、强化;护士长随时检查督促实施情况,出院前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征求意见,整改提高。《健康教育全程指导表》最后随病历入档。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全部掌握:能复述相关知识关键点的全部内容,或有一项不能复述但经护士提醒后即能复述者;部分掌握:有两项以上不能复述者。经宣教指导后能及时、正确地实施母乳喂养,至出院时有足够乳汁者视为母乳喂养成功,反之视为不成功。满意度则采用医院统一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在产妇出院时由专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以上评价标准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汇总。
1.4 统计学方法 把统计汇总所得的数据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对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见表2。χ2=239.2,P
2.2 两组母乳喂养效果比较 见表3。χ2=52.9,P
2.3 两组产妇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 见表4。χ2=49.8,P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健康教育已成为整体护理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的手段之一[2]。健康教育在生理功能的恢复和并发症的防治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产科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在产前、产时、产后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健康教育能否落在实处没有一个客观的记录,为强化责任制定《健康教育全程指导表》,使每个责任护士的指导都有客观记录,督促护士主动了解产妇的情况,通过评价可以掌握产妇和家属对健康知识的接受情况,也激励护士多方面、全方位地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从而增加了护士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同时也可以帮助产科护士长对责任护士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督促和检查,使护士长的工作更加有条不紊。
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个性化健康教育全程指导对于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具有积极作用。《健康教育全程指导表》可以指导责任护士按计划和时间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指导,形成一个系统、连续、动态、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过程,保证了每一位产妇从入院到出院都能得到适时、相应的指导,增强了安全感,减轻了产妇及家属的许多心理负担和压力,改变了一些旧的不科学的传统习惯,增强了自我护理和保健能力。个性化的指导、答疑,既有利于产妇产后的康复,也利于更加有效地掌握新生儿的喂养及护理知识。
分析结果显示:个性化健康教育全程指导能够显著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通过责任护士及时而有效的指导,增强了产妇对母乳喂养的好处和重要性的认识,掌握了母乳喂养的方法和技巧,从而积极主动地实施母乳喂养,提高了母乳喂养成功率。
分析结果显示:个性化健康教育全程指导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通过责任护士适时、耐心而有效的讲解、示范,增进了护患沟通,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好,满足了产妇及家属的信息需求,从而建立了和谐的医患关系,深化了整体护理内涵,患者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培养了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促进了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健康教育的过程是护患互动的过程,因其对象特殊,牵涉范围较广,其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与其他科室有一定差别[3]。《健康教育全程指导》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以及社会学、心理学、沟通艺术及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使护士角色由单纯执行操作者转向教育、预防者[4]。这从根本上激发了护理人员学习的自觉性,同时也使广大护理人员感受到了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了产科服务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实践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炎明.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75.
2 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76.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范文2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个性化;健康教育;依从性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3-0388-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其典型临床表现为腰腿痛,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和生活。该病治疗方法多,疗效肯定,但复发率高,究其原因是病人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健康教育则为病人提供了一种获取健康知识的有效途径[1]。依从性是指病人或干预对象在执行医疗或康复措施中行为的客观趋向及程度[2]。良好的依从性则有利病情的康复,而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对病人的认知及行为的改变有着积极的影响[3]。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有很多病人经过健康教育仍然依从性不良,为此,我们特采取个性化健康教育的方式,以期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调查2006年1~6月入住我科的腰椎间盘突出病人68例。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25~69岁,平均(33.25±7.28)岁。L3~L4椎间盘突出6例,L4~L5椎间盘突出26例,L5~S1椎间盘突出24例,L3~L4,L4~L5椎间盘突出3例,L4~L5,L5~S1椎间盘突出9例。首次发作46例、反复发作2次以上22例。手术32例,保守治疗36例。
1.2方法:将68名腰椎间盘突出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由科室指定1名理论、业务知识及沟通能力强的专职护士对其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在病人入院第一天,即由该名护士进行病人一般资料(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性格、学习能力等)和对疾病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和对教育的期望和信赖度进行调查,然后主要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性格趋向、对医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了解程度几方面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并不间断地运用评价体系对病人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对掌握不佳的部分进行强化教育,以达到完全掌握。教育方式采用腰椎模具、图片等形象化工具,使医学知识变得通俗。对照组由主管床位的护士按照科室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病人标准健康教育计划进行。两组病例分别于入院第三天及出院前1周采用自制健康知识调查问卷评估健康知识掌握合格率;出院前2天分别评估两组病例健康行为的依从性。所有评估结果经χ2检验统计处理。
2结果
2.1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在入院3天时的健康知识掌握合格率分别为:32.35%; 38.24%,χ2=0.26,P>0.05。出院前2天健康知识掌握的合格率分别为:82.35%;58.82%,χ2=4.53,P
2.2两组病人出院前2天的健康行为依从率比较结果:见表1。两组病例在坚持卧床休息、腰背肌锻炼、坚持床上排便及表示戒烟、养成正确的劳动姿势、生活习惯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3.1专职个性化健康教育者较一般健康教育护士更主动地参与和病人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病人对护士的信赖感及对疾病健康教育的依从性。教育者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以及评估-教育-评价-再强化教育的模式体现了对病人的尊重与关怀,教育过程充满人性化和责任感,避免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和走过场,两组病例健康知识合格率比较在出院前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3.2个性化健康教育较一般化健康教育更能改变病人的认知,提高病人对疾病的应对能力。Bandura指出,即使当个体认为结果是由自己决定的,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仍会放弃行动,认为行动是徒劳的[4]。所以,要想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病人的健康行为,只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康复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还不够,还必须提供给他们必要的健康知识以改变他们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中,卧床休息和腰背肌锻炼是各家学者一致赞成的观点[5]。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病人并不赞同这种观点,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这一治疗措施,他们往往更注重药物的疗效。该类病人对严格卧床持怀疑态度,保守治疗病人不遵医嘱下床活动的情况非常普遍,手术病人疼痛减轻后也有诸多不遵医嘱的现象。调查中发现,病人对佩带腰围等容易实现的要求依从性较高,而对于卧床解便、腰背肌锻炼、戒烟等比较困难的医嘱要求依从性相对较低,可能与病人害怕困难,不容易改变形成已久的行为习惯有关。个性化教育通过形象化和不断强化的教育,其结果是该组病人健康知识掌握合格率明显优于一般化健康教育组。认知的改变促使病人配合治疗的主动性增强,该组病例在坚持卧床休息、床上大小便、腰背肌锻炼等方面依从性明显提高。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
B844.2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不断涌现的各种新技术、新应用正在以其无所不及的触角和超乎想象的巨大威力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前景,课程教学亦置身其中。近年来,一种被称为“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悄然兴起。10分钟左右的视频展示,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单个知识点的讲授……微课程以其“短、小、精、趣”的特点,迎合了移动信息时代要求和大众心理,在国内外课程教学领域中得以快速发展。这一股“微课风”也逆袭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封闭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近乎取缔了之前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身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较大幅度地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总之,微课程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与学的方式正发生着重要而有意义的变化,引人思考。
一、 微课程: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对接要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心育课程有机结合的产物。从两者之间对接的可行性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反思体验、轻知识灌输,重应用性和关注点,轻学科化与系统性,比较适用微课程教学。从笔者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上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之中,将心育知识碎片化、教学交互即时化、学生学习个性化、课堂教学体验化、教师发展专业化;对满足大学生们对于心理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产生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对于心理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应用中,微视频的制作是整个微课程实施的支点。一个一个的微视频都是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特别是重难点。它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指向性明确,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着这个知识点展开。开发与制作成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也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所有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相对适中,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我校广大师生可以流畅地在线观摩查看,当然也可灵活方便地将下载反复使用。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基本上能看到主要的知识点,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自选备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可以让学习者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获得最大可能的满足。
(二)能较幅度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重视学生个人体验的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掌握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而且更加在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传统的“一师一堂”的课堂式教学难以给学生“反刍”的空间,而微课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运用简明生动的微课视频和《学习内容与个人反思学习单》,引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经历来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体验、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通过体验与实践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旁观者、接受者师生的交流多数时候是单向的。而通过微课,核心的知识点学生已在课前预习,课堂中师生之间用以多向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讨论与分享,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效果自然更显著。
(三)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学习的重要教育资源,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微课学习和反思,分享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各自的教学智慧,这种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通过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这一工具,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此外,通过微课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变革了教师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也将会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微思考:微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将微课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结合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通过“课前观看微视频学习知识、课上进行知识讨论与内化”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为检验其效果,我们进行了教学实践与研究。在实践研究中发现,有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分析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教学仅仅做到“形似”而非“神是”是教学实践效果没有明显提升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要真正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课堂教学,笔者认为需要从重新定位师生角色,重组心育课堂内容,重建课堂教学对话等三个基本方面着力。
(一)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时代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也是知识的贩卖者。教师学习知识,并向学生出售知识。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微课的开发,取缔了教师的这一优越的身份和地位。海量的知识信息在网络上堆集,以供挑选与取用。较之旧时代的教师,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在学生已具备较好自学能力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着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机遇。
(二)重组心育课程内容
微课程比较适用于比较独立的核心概念或知识点,对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微课程可能鞭长莫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多以专题形式出现,容易将知识内容进行切片处理,比较适用微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重组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的设计,更要注重学生“学”的设计。精心制作微视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教学得以实施的支点。
(二)重构课堂教学对话
马丁・布伯区分了三种对话:装扮成对话的独白、技术型对话以及真正的对话。将这个分类引入到教学改革,可以发现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也可以分为独白型教学对话、技术型教学对话和生命型教学对话。第一重是教师用预设的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提问,表面上看起为是师生对话,实际上是教师自说自话的独白。第二重是教师只关注自己教学行为技能的表现,而忽略对行为技能背后的教育意义;只涉及到对话者的心智,不涉及个人情感或意义。第三重对话是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把他人置于与自己平等的位置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进行的心灵碰撞与交流。微课程框架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对话正是需要对话中每一位参与者都真正心怀对方或他人的当下,并带着他自己与他们之间建立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在独白型和技术型对话中,教师只是作为公共知识的代言人,其个体生命往往是缺席的。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不仅是教书,更不要忘记了育人育心。教师自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课堂教学对话的重要资源,教师的整体在场与完全投入有助于形成师生的相互信任,有助于营造平等的对话氛围,使学生的真实思考和想法体现出来,师生之间的对话就成为真诚、平等、真实的精神相遇。
参考文献:
[1] Shieh,Davi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26):1-13
[2] Educause. 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Micro lectures [EB/OL].
[3]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4]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1、华
[5]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2013,4
[6]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7] 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范文4
关键词:小组健康教育;社区;老年;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与遗传基因有关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后,往往需要终生治疗,只能控制、不能根治。掌握一定的糖尿病知识与技能是患者实现有效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1]。采用小组健康教育方式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取得较为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84例患者均为2012年1月~2013年12月老年糖尿病患者,男性46例,女性38例。患者年龄为60~85岁,平均年龄为(68.0±5.9)岁,病程为2~25年,平均病程为(7.1±4.5)年,所有患者文化程度均在中专以上。以随机方式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性不明显,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前,均对两组患者实施一般情况问卷调查,所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家庭照顾、婚姻、病程、首次就诊时间、服药状况及家族史等,再给予患者相应治疗。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治疗、护理方法,严格指导患者用药,并对其实施个性化治疗措施,嘱咐患者对其血糖、尿糖、视网膜及血脂水平进行定期监测,避免发生肾脏血管病变;对观察组实施小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小组由1名护师、2名主管护师、1名副主任医师组成。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具体详细的治疗与护理计划。每阶段的健康教育均持续9~15w,每周对小组患者进行教育效果的评价,并制定下一阶段的疾病治疗、教育方案。
1.3检测指标 ①满意度调查表。由健康小组自制3种满意度调查表,满意度一:由患者对疾病教育方法进行评价及患者接纳程度,10项;满意度二:在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予以了解基础上,怎样配合小组人员制定个性化饮食、治疗、运动方式,共10项;满意度三:以患者间交流的方式对健康教育实施效果进行评价;②患者临床症状与生化检测。患者多食、多饮、多尿等主要症状、FBS(空腹血糖)、ISI(胰岛素敏感指数)、FINS(空腹胰岛素)、(TC、TG、HDL)血脂改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统计包SPSS13.0处理,患者血脂、血糖水平以(x±s)表示,t检验,患者满意度以构成比检验,行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健康教育前后血脂、血糖水平比较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1年的随访观察显示,观察组患者FINS、FBS、TC、TG较对照组与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HDL明显升高,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满意度达到97.62%,对照组71.43%,两组结果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大量的事实证明,在糖尿病治疗的过程中,提高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对于控制血糖水平,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熟练掌握健康教育的方法,细心、耐心地将有关防病治病的知识教给患者,以使健康教育取得最大的效果[3]。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护患关系,确保患者能够全面掌握相关疾病知识,以快速、及时获取交流与咨询渠道;个体教育期,根据患者疾病状况、自身体质、体重、治疗、饮食等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计划性的对患者实施单独教育指导,通过心理学措施对患者行为进行适度调整,同时解决患者疾病相关问题,主要内容有:讲解均衡饮食、食物模型展示、血糖仪使用步骤演示、食物交换法、尿糖尿酮测试法等;巩固与治疗期,目标主要是提高患者疗效水平,巩固治疗,且患者在这时期普遍掌握了关于糖尿病的一些知识,有效防止糖尿病复发。生活功能恢复期,主要对患者长期治疗效果、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以电话咨询、家庭随访等方式了解患者生活规律、自行服药、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能力等。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FINS、FBS、TC、TG较对照组与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HDL明显升高,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小组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有效提高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疾病掌控及管理能力,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戴梦昭.个性化健康教育模式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4,16(1):107-110.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范文5
1.客户关系管理
CRM目前在众多企业中广泛应用,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外医院也慢慢引入,但国内医疗机构还少有应用。在医疗机构,如何界定客户,收集哪些信息,选择何种营销手段,向客户提供哪些服务,都有其特殊性,并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进一步探索。
2.健康教育
医院对健康教育比较重视,在医院广泛开展,是医院考核的重要指标。但由于缺乏标准和资料,软件支持不足,宣教环境欠佳等原因,健康教育往往内容简单,不规范不系统,说法不一甚至相互矛盾,形式多样但很多流于形式,缺乏科学监测评价,实际效果难以保证。
3.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包括健康信息收集,健康状态评估,健康指导和干预等措施。其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促进健康的作用已经获得共识。但是至今仍然无法大范围、全方位实施,主要是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标准缺失不统一,学科分散,软件支持欠佳等等因素,至今仍无一套公认有效、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供借签和广泛实施。
二、必要性与可行性
1.共同实施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在医疗机构实施医疗服务、CRM、健康教育、健康管理都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分别实施,则重复投入,效率低下,不同服务自身存在局限,相互之间又有重复交叉。如果统一考虑,从上面四个方面共同促进健康,CRM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健康教育明确服务的主体和对象,健康管理进一步拓展服务的内容,明确目标和策略,各取所长,以医院服务和CRM为理念,以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为内容,综合实施,在医疗机构实施以健康关怀为内容的客户关系管理服务,能更好服务于患者的健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理念和方法
不断改善服务是社会和广大患者的期望,事关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医院服务面临越来越高的要求,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从轮椅出租到预约挂号,从银医支付到取单提醒等等,医院服务向多元化发展。现在的服务往往是被动的、无差异的,这种“粗放式”的服务效率低,满意度差,而更高的服务,应该是患者得到更多的个性化服务,针对自己的特殊服务。随着医疗市场竞争加剧,CRM,市场营销、销售管理、客户关怀、服务和支持构成了它的基石,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Internet和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呼叫中心等等,使它在与客户的每一个“接触点”上都更加接近客户,了解客户,实现共赢。
3.目的和内容
人们来到医疗机构的目的是治疗疾病,恢复健康,医院服务应着眼于满足大众的健康诉求,即以健康关怀为服务内容。健康教育是健康知识传播最重要的途径,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健康管理进一步拓展了健康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尤其是健康干预的引入,能够更好地促进大众健康。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构成了健康关怀最核心内容。
4.实施
实施以健康关怀为内容的客户关系管理,就是要树立起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需要医院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用心、用爱服务,在医疗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为每一个客户提供系统的、全程的服务。运用CRM技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收集、汇总、分析客户的活动和健康信息,更好了解客户,关怀客户,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针对客户关切,以健康关怀为内容,围绕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辅以便民措施等多元化服务,为患者提供高效、经济、方便的医疗服务。
5.完善健康关怀流程
建立健康关怀的模板标准,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医疗活动、不同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健康关怀的标准。在每一个与客户的接触点收集患者健康信息,了解患者的需求,通过实践,对健康关怀的标准进行调整。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关怀内容,以最方便快捷和经济手段达到健康关怀的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医院与客户交互式传递信息,医院向客户发送信息,还要从客户处接收信息,以便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三、讨论
1.客户关系管理服务是医院现阶段发展的需要
实施以健康关怀为内容的客户关系管理服务吸取了医院服务、客户关系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医院现阶段发展的需要。客户关系管理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不断的服务需求,有助于改善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机构在日益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发展需求,符合国家“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是医疗机构“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必须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方向转化的需求,是医疗机构从“治疗疾病”到“服务健康”功能的转变。
2.医院信息系统面临机遇和挑战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范文6
一、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帮助大学生达成心理健康自助和互助。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当中仍有不少的问题,阻碍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公共课采用大班教学的形式几乎是普遍现象。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这种大规模地面向学生教学的形式,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现教学的高速度、高效率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优越性,但教学质量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化。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班教学模式采用最多的就是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模式下,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就是记或听,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难以体现且学生创新能力的难以得到培养。其次,课堂教学时间受限。根据《广西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基本标准实施意见(试行)》,高校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本科生安排不少于32学时)。课时相对较少,教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新知识的讲授和学习上,这样就造成了课堂容量过大,教师一节课讲授得太多,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学生学习被动性增大的局面。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过程、体验深化的活动时间很短甚至是没有。再次,教学目标缺乏个体针对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注重学生个性化体验的课程,整体、普遍的学情分析对整门学科的教学目标设置是适合的,但对个体学习而言则针对性不强。
现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翻转课堂的出现,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为克服上述难题,更好的促进教与学提供了可能。
二、翻转课堂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适用性
翻转课堂的理念并不是最新的,早在19世纪早期美国西点军校就曾尝试过这种方式,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的限制,教师提供给学生课前学习的材料引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完成不了翻转,没有引发广泛的关注。直到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在TED大会上将“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介?B给全世界,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翻转课堂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也曾在TED的演讲中提到:很多学生晚上在家观看可汗学院(KhanAcademy)的数学教学视频,第二天回到教室写作业,遇到问题就向教师和同学请教。这种与传统的“教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写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的课堂模式,被称之为“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转变了原有的教学形式,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翻转课堂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既具有理论上的现实性,又具有操作上的可行性。
首先,翻转课堂的形式,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流程。最经典的翻转课堂的学习结构是以课前、课中为分界的模式。课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观看教师讲课视频学习新知识,并完成教师布置的针对性的练习,并获得教师一对一的评价和点拨,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对待,加强了师生互动,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其次,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新知识,而新知识的学习是由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打破传统课堂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新知识的讲授和学习上的情况,而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在探究的过程、体验深化,重点培养了学生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解决能力,解决了传统课堂课时少的问题。
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注重个性化体验的课程,建立在“翻转课堂”上所做的学情分析,可以在传统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课前调查问卷、测试、随堂作业及活动反馈,同时也可以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使用相对应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质性和量化分析。教师根据这些学情数据可以及时有效的设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因此,翻转课堂所分析提供了动态的、个性的、多维度的学情,而这可以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实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