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绵城市建设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绵城市建设趋势范文1
东北地区城市建设经过不断的发展,不合理的建设方法造成了城市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的现象,需要城市的建设不断转变,不断向生态型城市进行转换。
1东北地区建设海绵城市的优势分析
(1)建设海绵城市,缓解排水不畅问题
在雨后出现的积水问题是东北地区排水方面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夏季东北地区的雷雨天气逐渐增多,在很短的时间段内降水量剧增使得很多地市出现的强降雨积水的情况,还产生了一定的污水反流的现象,使得居民的出行受到的很大的限制。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的很多地市相关的排水系统其设计的标准的小时降水量在夏季很多情况下都小于真正的降雨量,地下的管线无法承受实际较多的降雨量,导致地下的污水出现反流现象。在东北地区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对相关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整,进而降低或者避免城市出现内涝的问题,促进东北地区的稳定和谐发展。
(2)建设海绵城市,缓解东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情况
东北地区与南方城市相比,情况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南方地区属于多雨的气候,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排水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而东北地区少雨,其建设海绵城市主要是为了提高雨水的利用率,达到储存雨水,节能减排的目的以及作用,东北地区的部分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十分突出。以沈阳市为例,其主要是资源性以及水质性缺水问题。沈阳市的水资源占有量仅在平均每个人为三百立方米到五百立方米之间,而根据联合国的相关的标准。如果平均每人水资源的占有量不超过五百立方米就可以说是极度缺水的情况。这就说明沈阳市的也存在着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而东北地区还有一些城市人均的水资源占有量比沈阳市的还要低。因此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建设海绵城市能够使得城市具有可以循环的水处理系统,把雨水以及生活污水等进行有效的回收,并及时输送到城市的工业和农业以及其他需水量大并对水的质量要求不高的地方,以此来节约用水,并且充分发挥淡水资源的作用,使得东北地区相关的城市可以缓解缺水的情况,避免缺水的情况变得更为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建设海绵城市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对生态环境的恢复也有积极的作用。
2东北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思考
2.1建设海绵城市,调动东北地区居民的积极性建设海绵城市对东北地区的居民有利无害,对于居民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提高也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让群众参与进来,一是在对海绵城市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要加强宣传,通过设立公开信箱以及公开电话等形式来收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二是可以通过发放相关的津贴以及补助等方式,或者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来让城市居民对节水设备进行了解和安装,这样来让城市的居民可以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并且要加强海绵城市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保证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发挥预期的效果。
2.2建设海绵城市要做好相关规划
进行东北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时,要根据具体的城市的环境情况,包括环境的承载力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在这样的前提下来进行相关的规划。最重要的是关于总体规划以及方案的制定,要根据东北地区各个城市具体的气候特征以及水资源的情况,来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明确相关的标准与要求,根据城市的建设状况对建设空间进行整体规划,把有关的具体标准以及要求进行有效的落实。在进行总体的规划时,还要对城市的生态空间做到充分的考虑,对于相关的河流以及绿地等其他自然生态环境和系统进行良好的保护,保证建设海绵城市需要用到的设施等其他设备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包括对雨水进行调蓄的相关设施以及行泄的通道等等都是需要一定的空间规划的。并且,还要根据城市的道路情况编制城市相关的排水防涝以及交通路线等方面的具体规划,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性,促进建设的顺利进行。
2.3根据地区需求加大海绵体
东北地区对海绵城市进行有效地建设,就需要根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来不断增加“海绵体”,通过增加绿化面积来使得城市海绵体可以进行及时的“吸水”和“吐水”,可以通过提高公园以及绿地的数量或者把建筑物室外的地面以及广场等进行必要的建设变成可以透水的地面来增加海绵体的吸水能力。
3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使城市雨水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东北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海绵城市进行建设也需要相关的政策以及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保证海绵城市可以发挥出其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云,王银堂,胡庆芳,贺瑞敏.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讨论[J].水科学进展,2016(06).
[2]崔广柏,张其成,湛忠宇,陈玥.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6,02:1-4.
海绵城市建设趋势范文2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筑;雨水系统;设计;管理
0 前言
通常来说,海绵城市可以对于气候的变化进行有效的应对,面对变化不定的环境可以进行自我的调节,使得城市成为生态循环中的一个环节,最终目的是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雨水系统十分庞杂,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各个系统当中,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更需要设计者对于雨水系统的构成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才可以保障海绵城市的生态功能得以发挥。
1 建筑雨水系统的设计构成
1.1 收集系统
对城市进行雨水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城市特点进行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一般来说,雨水收集系统通常由两个不同的收集系统构成,它们分别是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和地面雨水收集系统。屋面雨水收集系统主要是要求在建筑过程中进行雨水斗等集水设施的建设,这样在下雨时屋面的集水设施就会发挥其作用,并且会对雨水进行一次净化,然后屋面的集水设施会通过水管将雨水倒入到水井当中备用。
在对于地面雨水收集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雨水收水井、管道等对于雨水进行收集。实际上在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只重视对于雨水的排放,而忽视对于雨水的收集利用,在建设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之下,很多城市都开始进行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这样对于城市水荒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1]
1.2 入渗系统
传统的城市建设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循环,因此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生态循环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进而导致城市热岛效应频繁发生,不利于人们舒适地在城市中生活。进行雨水入渗系统的设计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城市雨水的下渗功能,大幅度减少地表径流,这样就可以有效保障水循环可以顺利进行,有效缓解热岛效应的发生。
通常来说在进行入渗系统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会考虑到城市绿地的建设和规划,因为了绿地具有很强的蓄水能力,并且可以使得雨水及时下渗到地下被及时收集。除此之外很多城市在入渗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也会使用到一些透水材质进行地面建设,这样在雨水落入地面的过程中,同样可以通过透水材质渗入到地下,这些透水材质起到与绿地同样的作用。
1.3 回用与调蓄系统
在全球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进行雨水收集的一个目的之一就是将收集的雨水进行净化利用,以满足城市用水的需求。例如,很多城市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城市保洁、绿化浇洒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保持了生态平衡。因此,在进行雨水回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回用系统的设计要依据城市的用水需求而开展,这样符合城市的用水需求。
同时,雨水的过多收集也会对于建筑的雨水系统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在雨水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调蓄系统一定要存在,这样可以根据雨水的储蓄情况、回用状况进行及时的调节,这对于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2]进行雨水调蓄系统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既要满足城市用水的需要,还要保障城市蓄水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防止城市水灾的发生。
1.4 排放系统
在降水集中的时间段会造成城市蓄水过多,这样很容易引发城市涝灾的发生,这种情况之下雨水排放系统就需要发挥其功能。进行雨水排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及时调节城市雨水的蓄水量,防止城市雨水灾害的发生。
由于整个城市建筑的雨水体统是相互联系的,在调蓄过的雨水被储存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如果其水质发生变化不能再被利用,就会通过排放系统将其排放出去。就目前排放系统的设计来看,城市建筑雨水系统更需要的是多功能的排放系统的设计,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调蓄的要求,还可以实现对于水位的控制与调节,满足城市对于排水系统的多种需求。
2 建筑雨水系统的管理
建筑雨水系统被设计以后,还要对其进行实际是运营与管理,在具体的雨水系统运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重视对于蓄水水质的监测。通常来说,大量的水在长时间的储存之后会发生水质恶化的现象,不能够被再次利用,因此雨水系统的管理人员应该定期对于水质进行监测。[3]其次,还应该进行定期的排水,重视对于气候环境的关注。由于不同地区的雨季会有所不同,各个城市应该根据城市的天气状况及时对于雨水系统进行排空操作,保障雨水系统在雨季可以正常运作。
3 结语
进行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有效的保障城市发展充分融入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是今后城市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城市建筑雨水系统的设计就可以保障城市成为循环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使得城市与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这样才能保障社会实现可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亚峰,高乃云,冯旭东,王珏.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建筑雨水系统设计思考[A]. 2015年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
[C].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2015:6.
[2] 孙芳.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海绵城市建设趋势范文3
【关键词】聊城;水生态文明;对策
Study on Constructing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 Eco-Civilization in Liaocheng City
JING Shu-hui LIU Jia-zhen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China)
【Abstract】Constructionof water eco-civilization is proposed by the national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as theimportantidaforchanging water resourceuseto man-water harmony.Liaocheng city,located in the confluence of Jinghang canal and Yellow River,is fac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brought from“south to 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and“Economic Constructionin Western Shandong”.So there is practical and long-term significance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in Liaocheng City.In this paper,the constructing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 eco-civiliza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 in Liaochengand the supply-demand balance in recent 16 yea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Except for individual wet year,the supply-demand of water resource maintain balance.The supply-demand balance in most year is broken down during 2000-2015.Time series model indicate that water supply and water consumption will still decline in the future 5 years,the stress between water supply and water demand is gradually relieved..(2)To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eco-civilization in Liaocheng,three proposals have been given as follows:at first,good top-level design and sponge citybuildingshould be adopt in administration Second,water-saving measures and controlling pollution serious should be taken in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n,construction of water cultural corridor and attract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should occur in social lives.
【Key words】Liaocheng;Water eco-civilization;Countermeasure
水作樯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长期以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管理是我国乃至世界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1]。我国的基本水情是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2],同时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3]。2013年以来国家水利部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从供水向需水管理转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从局部水生态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的工作思路[4],并积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各省(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流经的省(自治区)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流域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5]。
聊城市被称为“水城”,是拥有黄河水系与海河水系的欠发达城市,代表着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与代表着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在当前“南水北调”的大背景下,在“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与“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的政策驱动下,聊城市生态建设必然要与水相适宜,这使聊城市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了解聊城市水资源供需现状,分析了聊城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提出聊城市水文明建设的对策,以期为聊城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于2000年-2015年的《山东统计年鉴》,选取供水总量、用水总量作为参考依据,分别采用直线、指数和抛物线函数对年用水总量进行曲线拟合后,对聊城市近16年不同水平年可供水量和用水总量进行分析,按照其历史的发展趋势,预测聊城市未来5年的供水量与用水量,结合聊城水资源利用现状,提出聊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2 聊城市水资源与供需现状
2.1 水资源供需量年际变化
2000年以来,聊城市的供水总量尽管有所波动,但整体变化幅度不大(见图1)。在2007年之前供水总量呈上升的趋势,随后呈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12年的供水量最低,为17.87×108m3,查阅统计年鉴资料发现,2012年的降水量仅有456.1mL[6],比往年的降水量有所降低。而聊城市2000年-2015年的用水量变化与供水量的变化一致,2007年之前用水量随可用水量的增加而增加,2007年以后用水量逐年减少。
图1 2000年-2015年聊城市供水量、用水量年际变化
总的来说,2000年-2015年聊城市供水与用水量的变化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与聊城市水资源年际变化幅度大,有明显的丰、枯水年交替的特点相符,并且聊城市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出现也十分的明显[7]。全年降雨量减少,加之气温升高使河流水分蒸发量增大,使得河流水量减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用水量大幅上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植被数量急剧减少,对水源的涵养作用大幅降低等都会影响水资源。
2.2 水资源供需量预测
采用时间序列法用直线、指数、抛物线三种模型对聊城市的供水量与用水量分别进行拟合(见表1),在供水方面,根据三种回归方程相关系数的大小,抛物线模型拟合较好(P
表1 聊城市供水量与用水量预测分析表
2.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水资源盈亏量,用可利用水资源减去需水量表示;当其大于或等于0时,表示水资源供需处于平衡状态,反之失衡[8]。聊城市除了2001年、2002年、2003年以及2005年、2006年处于风水年,其余年份需水量均大于供水量(图2),水资源供需失衡。作为近16年枯水最严重的2004年、2007年和2008年,水资源盈亏量达到-5×106m3。2009年以后,水资源供需失衡状况得到缓解,水资源盈亏量不到-2×106m3。聊城市多数年份需水量均大于可供水量,水资源供需失衡。
通过对聊城市2016年和2020年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预测结果表明,聊城市2016年和2020年全市处于水资源失衡状态,其水资源余亏量分别为-4×106m3及-2×106m3(表2)。总体来说,无论是过去的16年(2000年-2015年)还是对2016年及2020年的预测,聊城市水资源盈亏量在波动中处于上升趋势,表明水资源供需压力逐步降低。
表2 聊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成果单位:108m3
图2 聊城市2000年-2015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 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通过上述水资源供需分析来看,聊城市仍属于水资源短缺严重地区,这种供需失衡的水资源状况,很难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可以看出,聊城市水资源处于失衡状态,因此,必须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发展节水农业、建设文化长廊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水资源的管理力度,来缓解全市水资源供需的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9-10],具体如下:
3.1 做好顶层设计,建设海绵城市
政府重视是推进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为基础的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响应、政策激励、公众参与”的生态聊城建设体制,建设海绵城市是科学利用降水的最佳方式。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减少水泥硬化面积,扩大河湖湿地面积,积极存蓄夏季降雨,实现雨洪资源化利用。聊城市具有良好的河湖体系,各县市也都建有各种湖泊湿地,这为海绵城市建设,为积极利用自然降水,解决水资源不足奠定了良好基础。海绵城市建设还可扩大河湖湿地面积,提高水质净化能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环境质量的需要。
3.2 发展节水农业,加大治污力度
聊城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农业是耗水最多的产业,一方面农业传统的灌溉方式浪费水资源严重,农业节水意识还有待提高[11]。当前政府要加强节水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加大对节水灌溉设施的投入和支持力度[12],使农民从灌溉方式上减少水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还要注重农业灌溉用水的净化处理和回收再利用。
聊城市水资源短缺除了总量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水资源的污染。转方式调结构是改变水污染现状,合理利用与保护水环境的上策。首先,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贯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杜绝新污染。其次,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方式,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力保护水资源、水环境,使聊城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得到实质性进展。
3.3 构建水文化长廊,吸引公众参与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地区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京杭大运河给聊城市留下了宝贵的运河文化,加之中A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穿境而过,使聊城拥有了绝无仅有的运河文化与黄河文化交汇与融合。运河文化与黄河文化都是水生态文化,因此,对运河进行挖掘,恢复昔日河道,并沿运河两侧建设水文化长廊,使水文化与旅游文化、生态文化有机融合。
加大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不仅需要广大民众的关注,更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13]。因此,一方面,要做好保护护水资源、水环境的宣传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对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介绍,让民众了解水资源现状,了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普及民众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法律法规意识,在做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进行的基础上,加强不法获取水环境和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
4 结论
聊城市2000年-2015年水资源的供水量与用水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水资源供需年际差异明显,除了个别丰水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其余年份均为水资源供需失衡,2009年之前水资源失衡严重,之后失衡状况得到缓解;总体来说,聊城市水资源盈亏量在波动中处于上升趋势,表明水资源供需压力逐步降低。模型预表明2016年与2020年的供水量与用水量仍呈下降趋势。
要使聊城市水资源在时空上达到供需平衡,实现聊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今后就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响应、政策激励、公众参与”的生态聊城建设体制,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文化长廊,吸引公众参与;坚持节水优先,科技先导,文化引领,综合治理的治水思路,发展节水农业,建设海绵城市,加大治污力度。
【参考文献】
[1]李智宏.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J].低碳世界,2016(12):88-89.
[2]杨彦,周潮.延安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对策研究[J].地下水,2011,33(2):150-152.
[3]王雅竹,石炼.五家渠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及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6):16-20.
[4]苏娅,尚小川.淮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工作的几点认识[J].治淮,2016(1):53-54.
[5]司毅铭.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水利,2013(15):60-62.
[6]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7]冯耀奇,任利民.聊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查研究[J].地下水,2007,29(4):13-14.
[8]曹文京,逯义军,赵琳.聊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探讨[J].山东水利,2013(6):51-52.
[9]张林.保定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对策研究[J].地下水,2012,34(5).
[10]王传涛,汤林.聊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绿色科技,2012(1):101-103.
[11]周玉英,李群智,顾会玲.聊城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初步探析[J].地下水,2006,28(3):251-251.
海绵城市建设趋势范文4
关键词:低冲击;海绵城市;适应性;武汉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18303
1引言
“低冲击”理念(LID)即Low Impact Development,旨在通过分散、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其核心思想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采取各种手段减轻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保持和恢复自然生态。该规划模式主要有水资源平衡系统、防洪排涝系统、城市水文循环系统、城市水质保护系统以及城市水生态修复系统组成,其中城市水文循环系统是规划设计的重点[1]。
园林景观形式多样,现实中有丰富的景观素材供选择,其中就有集雨型绿地。集雨型绿地通过生态草沟、生态排水沟等形式,或是明沟,或是暗沟,排至集水湿地景观中,既起到了湿地的集水、防止城市内涝、补充城市地下水等作用,又起到了自然灌溉水源地的作用,同时作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园林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低冲击”理念在城市建设中具有积极
的现实意义(1)作为目前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代表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源循环利用,是发达国家新兴的城市规划概念,是近期发展起来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目前国内各大城市对当下遇到的“城市沙漠化”、“城市内涝”等问题非常关注,并在积极推进实践“低冲击”理念。
(2)以武汉市为例,水体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25%,绿地面积约占30%,作为全国区域性的大城市,“千湖之城”,四季雨水充沛,针对武汉市气候特点和区位特质,更适合该理念的实施。针对绿地和水资源总面积超过50%的武汉市,绿地和雨洪资源综合管理理念,可以极大的提高武汉市城市建设,尤其对于绿地建设的综合效益,解决目前该市经常遇见的城市洪渍问题,提升武汉市的生态环境。同时,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可以部分地缓解城市绿化用水问题,提高城市绿化的耐旱能力,保证城市水文环境的健康。
3“海绵城市”理论与“低冲击”理念的差异
何瑾等[2]在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中对该两者进行了对比(图1),并提出从两个概念的内涵特征来看,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但通过图1可以看出其存在明显的差异,“海绵城市”尺度较小,注重复合型的技术、集约性循环,“低冲击”尺度更大,注重大系统的生态目标。低冲击理念有别于刻意追求技术,牺牲绿化景观的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更适合于如武汉这种高地下水位城市的建设与推广。
4“低冲击”理念在武汉市绿地建设中的实践
4.1集雨型绿地建设
在武汉市公园、道路、广场等市政项目建设中,鼓励结合武汉市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形成山水空间,建造了大量具有长江中游地区的湿地景观。
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就依托绿地和雨洪资源综合管理理论,在绿道边缘布置生态植草沟,并设置可透水的砾石小径收水,同时针对现有洼地保留其自然地貌,改善坡度,构造成自然湿地。该项目明显地减少了地表径流,收集的雨水同样可满足绿地浇灌和水文涵养功能(图2,图3)。
在三环线米粮立交建设中,因地制宜,低处挖湖、高处堆山,挖的池塘用于苗木养护灌溉和地下水补充,堆山造景实现良好的园林效果。解放公园、汤湖公园等建设有专门的雨水收集系统,排入河道湖泊做为水源的补充;解放、菱角湖等具有水体的公园采用生态驳岸,利用自然组织和设计能力,让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水藻、杂草、和昆虫,使其成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在戴家湖公园范围内(包括高架桥)雨水通过地表径流组织排水,根据地形设计了生态草沟疏导,经生态草沟净化后的雨水通过暗涵管流入地势最低处的中心水体,这样自然地形成了一个雨水收集系统(图4,图5)。
4.2环保生态透水材料的应用
黄鹤楼公园部分区域游客集中,绿地践踏比较严重造成黄土。在过去,公园大多采取反复补种地被植物的办法,但效果不佳。现在在这些地方的周边钉上半截树桩(离地面高度12 cm左右),中间铺上木屑,形成小游路或者小集散场所,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解放公园芳香园内游园步道,均铺设厚度约15 cm的木屑,强化了生态自然特色,方便了游客进入参观。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李风涛,等:“低冲击”理念在武汉市园林建设中的实践研究园林与景观
长江江滩、竹叶海公园等处的广场、人行道使用了生态透水砖,透水砖既兼顾了人类活动对硬化地面的使用要求,又能通过自身性能接近天然草坪和土壤地面的生态优势,减轻城市非透水性路面对地表生态的破坏程度,很好地发挥了对城市地下水的保持作用。同时在长江大道范湖示范段,路侧铺装均应用了PC透水砖,透水、透气。
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通过透水路面建设,保证了森林公园绿地的涵养水分功能,同时配合雨水收集系统,形成一个更加生态的城市绿地(图6)。戴家湖公园中北入口广场铺装面层采用废旧耐火砖铺砌,减少了材料价格,二级园路面层采用透水的废旧红砖铺贴,三级园路采用透水的废旧红砖、碎石等生态、自然地材料作为三级园路为透水做法,不仅利于环保节能、减少造价,也满足了生态要求;公园建设中,停车场占有较大的比例,面积大,人流密集,景观中一直满足不了生态环保要求,戴家湖公园生态停车场采用两层级配碎石设计,不仅节约造价,而且雨水经多级过滤后排入人工水体,减少了水处理环节,也部分解决了人工水体的补水问题。
5结语
5.1“低冲击”理念的思考
通过实施低影响景观,减少硬化下垫面面积,可提高雨水径流渗透能力,提高开发区域的美学价值[3]。园林工作者一直坚持在其工作领域中,推广节约循环型理念。对于“绿地和雨洪资源综合管理”理念,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是城市公园建设中,已在积极实践,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该理论实践不能仅限于公园绿地,需要将雨洪资源利用技术和景观规划、建筑布局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考虑,有机结合,需要规划、城建、水务等部门共同努力,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的整体优化。
5.2武汉市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考
目前武汉市作为海绵试点城市,正在大力推进下沉式绿地建设,该理念太过于依赖技术和资金投入,而忽略了水侵蚀对于道路路基严重的破坏,绿化景观对于土壤保肥、保水的要求,中部城市雾霾、灰尘、泥土等对下沉式绿地下渗作用严重破坏等因素,其真正效果与作用有待时间检验。
参考文献:
[1]李迎军,王民,陈巧红.基于低冲击开发理念的城市水系统规划研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22) :19~21.
[2]何瑾,冯祥源,高莺.基于低冲击开发理念的“海绵城市”规划策略探究[C]//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城乡建设部,2015.
[3]王建龙,车伍,易红星.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方法[J].中国给水排水,2009(14):6~16.
海绵城市建设趋势范文5
一、海绵城市营建的时代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地面沉降、水资源短缺同时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等诸多的城市雨水问题,因此在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营建完备的雨水管理系统刻不容缓。2014年10月,国家住建部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指导理念,它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弹性空间:降雨时城市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至此,营建集景观美学与生态美学为一体的城市环境成为景观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雨水景观也往往以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附着于某些特定的空间场所之中。
二、雨水景观的文化和审美
(一)中国的雨水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雨”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不同时节、不同场所、不同轻重缓急的雨都能激起赏雨者丰富多变的心理体验,从而创造出多变的雨水文化,并进一步营造出多样的雨水景观。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物象的“雨”,对其审美大致可区别为两种感情基调,其一是萧索、哀愁、孤独、伤感等消极情感,多见于夜雨和秋雨当中;其二为欣喜、期待、感动、畅快等积极情感,多见于春雨和夏雨当中。
对雨的欣赏古已有之,常常见诸于各类文学作品、书画艺术及古典园林之中。比如唐朝大诗人杜牧在诗歌《江南春》中写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把雨景塑造推到了江南美学的中心位置;又如明代画家孙克弘的山水画《雨景山水图》,图中画远山雾霭、近树清波,板桥屋舍点缀其中,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往往产生于留白之处,画中留白处的氤氲水汽正渲染了雨后浸染的春季景色。
美学家宗白华在《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写道:“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中国古典园林与诗歌、绘画艺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一方面促进了人们在园林中追求诗情画意的雨景意境,另一方面又直接为雨水景观的营造提供了灵感和素材。比如苏州拙政园中的“留听阁”,这处景观是最佳的赏荷之处,它的命名就直接出自诗人李商隐的名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夏季盛放时可观荷花满池,秋雨来临时可听雨打残荷。可见雨水和阳光、植物一样,都是营造景观的天然素材,它是可观、可听、可闻、可感的,通过巧妙的设计应用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雨水景观的美学内涵
“美”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观念,它的含义也绝不仅仅是形体的优美与漂亮,而是包含了更深刻的意味。雨水景观的“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的精髓,它融合了古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这种饱含诗情画意的景观营造模式在当代海绵城市营建的时代背景之下依然散发着无限的魅力。究其美学内涵,可从功能美、形式美及意境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1.功能美。雨水具有清洁纯净的美。“当暑而澄,凝冰而冽”:在凛冽的寒冬,它凝固成冰而清冷;在温热的时节,它呈现出液态的洁净与清澄。世间万物,只有水具有本质的澄澈、清洁与明净,并能涤洗万物与心灵。就生活实用性而言,雨水景观可以改善环境中的局部小气候,调节温度、增加湿度、提升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降低粉尘污染。在农耕社会里,雨水是重要的灌溉资源,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便是根据一年之中的降雨量进行区分。除此之外,雨水还有食用及入药的作用。古人认为未降落到地面上的“上池水”“无根水”具有治愈疾病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无根水”能保持某些药材的药性不被破坏、保持茶叶的原有风味,故中医常用它作为服药时的药引,而文人雅士们也爱用它泡茶,以获得更佳的口感。
2.形式美。雨水景观可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瀑布、叠水、溪流、河湖,每一种自有每一种的趣味。雨落水面、银花四溅,雨滴屋檐、似珠似线,淅沥细雨、烟雾一片。相近的形态之间还可以通过改变路径、高差及流速,以形成层次更丰富、更细腻的雨水景观形态。
3.意境美。山水文化滋养下的中国雨水景观不仅有功能美与形式美,更重要的是目视、耳听、鼻嗅、体触等多种感官共同激发下所产生的意境美。雨以自己的形、声、雾,结合园林万物,展现了雨水景观特有的魅力,这种魅力的呈现又是全方位的,观雨、听雨、赏雨、戏雨……多变的雨,造就了多变的雨水景观的意境美。
雨景的意境美以声景的塑造最为典型,最佳的搭配是雨与植物的组合。中国古人在造园时,创造性的在建筑物旁边种植芭蕉、梧桐、荷花等阔叶植物,再配合着传统建筑屋顶的瓦片和配置的山石,下雨时,淅沥的雨点滴落其上,这些组合式的美妙声音传入人耳,或心旷神怡、或如醉如痴,如此便形成了一幅鲜活的“听雨图”,通过雨声的塑造呈现出多元的雨水景观意境美。
三、探求海绵城市营建中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
在海绵城市营建中利用雨水打造景观时,应当在深入分析景观美学的基础上,充分学习传统文化、挖掘文化特质,满足雨水收集、存蓄和利用的同时,将雨水处理与景观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寓工程技术于景观设计为一体的雨水景观。
海绵城市建设中利用雨水的大体步骤是:收集―储存―净化―回用,下面具体探讨相应的景观设计方法。
(一)雨水的收集呈现动态美
雨水的收集过程可以呈现出水的流动性,从而形成溪流、跌水、瀑布、涌泉等多元景观形态。雨水的集流分为绿地集流、铺装广场集流以及屋面集流三种类型。
1.绿地集流的水质较好、易于利用,在设计中通过降低绿地的高程,使其低于两边路面或铺装地面,从而消纳屋面排水及地面不透水铺装的径流;同时,在不影响游人活动和植物生长的前提下,在低洼处设置下凹绿地收集雨水,形成溪流与水潭的形态,营造出季节性、变化性的景观。
2.铺装广场集流量较大,首先为了减少道路、广场、停车场的地表径流,可以采用多孔沥青和透水的混凝土、陶瓷砖、草地砖等透水铺装材料,采用透水铺装结构,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使雨水进入路面结构和下面的土壤层;同时,利用管道将集流的雨水输送到地表或地下的蓄水池中,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及利用,过程中便可塑造水道、跌水及瀑布景观。
3.屋面集流主要通过屋顶花园及屋面排水的方式进行处理,屋顶花园的设计旨在将屋面绿化,一方面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另一方面为建筑物提供更高效、更节能的绿色空间;屋面排水的景观化处理更易产生特别的效果,比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环秀山庄,利用屋檐雨水引至假山山顶,再呈瀑布状泄流而下,形成园景中的“飞雪”景点,将雨水的动态美与景观营造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二)雨水储存的静态美
雨水的储存可以利用河道、池塘、湖泊、湿地等水景,蓄存雨水的地表径流,将水体与景石、植物、栈道、平台、汀步等要素相结合,使水显得灵动,丰富空间的层次感,从而展现水的静态美。雨水的储存包括地表蓄水和地下蓄水两种类型。
1.地表蓄水的景观形态很丰富,包括水池、水渠、堰塘、湖泊等。地表的各类蓄水池用来收集、贮存非饮用水的水源,可用于清洁环境、喷洒绿化,必要时还可用作工业用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多元的地表蓄水设施还可以极大地改变城市生态面貌,无论是人工形态的水池、水渠,还是自然形态的池塘、湖泊,在暴雨来临时,都可以把雨水引入蓄水池中,减少城市积水;干早时节,水气的蒸腾作用会使干燥的空气变得清新、湿润;从池底渗透下去的水,还可以补充地下水资源;同时,形态各异的蓄水景观还能美化环境,供人观赏、游玩、嬉戏、互动,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2.地下蓄水池是利用人行道、车道、停车场的地下结构空间,采用透水铺装,其下依次铺设砾石层、土工织物,干净的碎石,再用不透水的土工膜将该结构包围起来,作为一种蓄水池使用,这种类型的蓄水设施往往属于不可见的隐蔽工程。
(三)水质保持与净化的生态美
水质的保持和净化是通过沉淀、过滤、曝氧等生态处理技术来实现的,设计过程结合景观营造手法,展现水的生态美。
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可以设置人工湿地来净化雨水,将雨水的收集、储存、净化与景观营造相结合,依靠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处理雨水并加以利用。人工湿地将进入湿地系统的污染物质进行分解、吸收、转化和利用。涌泉、跌水等动态水景可以给水体曝氧,池塘、湖泊等静态水体则可以为水的自我净化提供场地,不同品种的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净化水质、分解污染物,又可以通过合理的植物配植方式,同时满足景观美和生态美的双重要求。
四、结语
在海绵城市营建过程中,对雨水景观的处理应从功能美、形式美、意境美三个方向着手分析,从静态美、动态美及生态美三方面着手设计,将雨水利用和场所打造联系在一起,挖掘雨水所蕴含的艺术特质,表现出景观设计中雨水景观独特的美。在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利用雨水的同时,让人们关注雨水,和雨水产生互动体验,创造与场地契合且具有归属感的雨水景观。
海绵城市建设趋势范文6
百姓安全意识需提高
“我带上你,你带上船,你一定要带上船啊,因为车开不过去!”暴雨来袭,让这条段子在网上流传开来。随着雨水的不断肆虐,城市道路变成了,汽车驶过就像快艇一样掀起滚滚水浪,武汉汉口水位达警戒线、安徽多处堤坝决口……
同样的情景曾在中国的多个城市上演,居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叶殿秀表示,“气象预警包括台风、暴雨、高温、干旱等,老百姓一定要养成关注气象变化的习惯。目前,国家层面上对于气象知识的普及度还不够,老百姓应将简单的气象知识当做常识主动学习。”
除关注天气预报外,大家也应学会正确的自救方法。
在面对积水时,大家应注意观察立交桥柱体上的水位刻度,以便判断积水深度,如水位很高,切忌抱着侥幸心理,冲进积水里。
如车子不幸被淹,也应保持冷静,切忌为防止车内进水而马上关上车门和车窗。值得一提的是,还应在车内尽量准备急救箱、应急食物、工具箱,以便不时之需。
“海绵城市”,能让夏天不再看海
钢筋水泥,阻断城市的呼吸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2012-2014年,平均每年有100多个城市受到外洪内涝的威胁;2008-2010年,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专业院副院长孔彦鸿告诉记者,现在城市内涝多发的现象很严重,主要是因为城市发展太快,“发达国家用100多年时间完成城镇化50%过程,我们只用了30多年时间。”
建设时,城市盲目追求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地面大量硬化,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了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等,的土地已成为稀缺资源,自然水循环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
每逢大雨,雨水直接落到硬化地面,快速形成径流,只能单一地通过下水道、排水河道、泵站等“灰色”排水管网集中快排,一旦发生强降雨,就会出现多少管道都不够用的情况。
另外,在城市快速扩张的国策和过程中重地上轻地下,对原有排水系统考虑不够,仅有的绿地更多地考虑美观,没有协同承担蓄滞雨水的作用,这些都是城市建设中没有尊重自然规律的硬伤。
“海绵城市”是发展趋势
那么,如何告别“晴天就旱、下雨就涝”的问题?近年来,“海绵城市”这个概念浮出水面。
海绵城市是说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
干旱缺水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加以利用,缓解城市缺水现状,让城市逐渐回归自然的水文循环;
它还可以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等,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基础。
如何让城市变成“海绵”
专家提出,洪水是一个自然现象,不可能完全避免,我们只能想方设法降低其发生的风险,并尽可能地减少它所带来的危害,尤其要避免人员伤亡。海绵城市就是方法之一。
河、湖、池塘、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吸水的屋顶,都可以成为城市中的“海绵体”。雨水先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剩余部分再通过管网外排,两者相结合,能很好地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城市中的地下停车场、体育馆、广场、操场、公园、湖泊,经过规划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海绵体,城市规划与建设应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把这些场所作为蓄洪设施,在应急时通过暂时牺牲这些场所保护整个城市的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安全。
此外,城市道路、广场采用透水路面,城市绿地充分下沉,让屋顶都绿起来,将小区的景观水体作为调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等,都是让城市变成“海绵”的方法。
雨天出行,揣好这份安全指南
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温新华告诉记者,在这样极端的恶劣天气中,存在很多安全和健康隐患,市民应以防范为主,尽量避免外出。
在这种恶劣天气下,120实施急救也十分困难。如果一定要外出,应注意以下出行事项:
行人步行
雷雨闪电时,不要拨打、接听电话,最好关机。
不要在高大独立的大树下避雨,至少离大树5米外。
不要接近一切电力设施,如高压电线、变压电器等。
暴雨可导致井盖冲开及路段塌陷,市民应注意观察,或寻找一个木棍探路,小心前行。
行走时要与高层建筑保持一定距离,避开高层建筑施工现场,避开广告牌、玻璃、花盆等可能的高处坠落物。
骑车出行
在立交桥处应远离深水,远离车辆,不要穿行于汽车间,选择地势较高处安全慢行。
骑车人不要被雨衣遮挡视线以及影响听力,要注意观察路况。
路况不佳时,最好推车步行。
驾车出行
要尽量避开容易积水的路段,路遇较深积水路段,不要强行通过。
汽车专家提醒,暴雨中行车的核心是控制车速,一要低速驶入水中,二要匀速过水域,三要稳住油门,一气通过。
遇特大暴雨时,千万不要冒险行驶,应选择较高安全地带停车。
一旦车进入深水,应立即开门下车,以防溺水。打雷时,要关好门窗,不要将头、手伸出窗外。
如果车子不小心进水熄火后,千万不能再启动,否则发动机将“报销”,且保险公司可能不予理赔。
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
可因地制宜砌围墙或在门口放置挡水板。
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触电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