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管理职业兴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管理职业兴趣范文1
【关键词】职业院校,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
一、职业院校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酒店与旅游业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社会对酒店与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职业院校适应了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了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中高级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但是受到传统的教育方式、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酒店与旅游企业的人才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职业院校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对于提职业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高专业人才的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院校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1.在招生中侧重于学生就业意愿和行业潜质的考察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优秀的生源是学校的宝贵资源,但是目前职业院校在招生制度主要是通过高考、中考这些单一的、片面的方式招收学生,在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招收当中,我们学校是中职院校,全省招生。学生来源大多是初中毕业生,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基础比较差。招收的学生对这一专业没有兴趣,或者干脆是调剂分配的学生,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到生源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院校要向提高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质量,应该从现有的招生制度和考试制度入手,细化招生的工作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在成绩评定的基础上,招生老师通过直接的面试或者电话面试,了解他们对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的了解程度,以及是否有学习和就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判断其是否符合该专业的学习要求,这样能够有效地保证生源质量,为教学工作的开展、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完善改进课程设置
职业院校的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时间比较短,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从传统的地理、历史、外语、经济、管理专业中转轨和分离而来,在课程设置上缺乏针对性和对用人单位需求的反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专业性。第二,课程的覆盖面过于广泛。因此,在今后的发展当中,职业院校应该立足于就业市场,围绕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要求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课程建设。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可以要求资深的酒店与旅游业专家组成课程设置顾问委员会,为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专业建议。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内外一些著名院校在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经验,由课程设置去招聘优秀的教师,在此基础上增强课程的针对性。但是要适当的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到酒店、旅游公司实践的机会,在实践当中深化专业知识的理解,积累酒店、旅游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职业院校在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中,仍然是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而不是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培养的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能力较差,往往需要在工作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最近几年,在国家的要求下,一些职业院校开始尝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了实践课程的比重,但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类型比较单一,加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导致实践教学还停留在形式层面上,很少有学校能够建设一个酒店或者旅游公司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的机会。
针对这一问题,职业院校在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上,应该以应用能力为中心向实践教学转变,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虽然建立高档的酒店比较难,但是职业院校可以利用校内设施建设小型的仿真的酒店环境,在模拟的环境当中开展前台接待、问题反馈、房间整理等培训,在模拟的环境当中不断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第二,积极实践顶岗实训的培养方式,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重视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可以采取合作培养方式,让企业参与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招生、教学和培养,积极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订单式人才。另一方面,可以要求企业的优秀的酒店与旅游管理人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让这些业内的资深专家向学生传授管理经验,引导学生学习不断向实践需要靠拢。通过与旅游企业全方位的合作,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旅游行业特点,掌握旅游企业管理精髓,为今后从事旅游企业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
就业既是考查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的过程中,也是职业院校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被社会承认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当中就业指导具有重要作用,职业院校应该更加重视毕业的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全程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不能仅仅设置在临近毕业的时候,而是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就应该着手进行,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当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这里职业院校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的指导策略,比如说在入学的时候,只要是以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类型和特点分析,让学生对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市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在毕业之前主要是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应用培训等等。其次,要一对一地进行就业指导,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需求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必须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这就要求教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专业水平等对学生的岗位工作进行适当的衡量,就单位选择、岗位选择向学生提出建议,这对学生的就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旅游管理职业兴趣范文2
【关键词】旅游管理;就业意向;调查思考
一、调查测试对象与研究方式
调查测试对象为四川理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8级学生,共对130人进行测试调查,回收有效样本127份。
调查方式是通过学生采用职业决策平衡单的方式对自身三个以上职业发展方案进行选择,对其进行价值量化打分,根据各项职业的最终量化分数作出职业决策确定工作岗位。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所呈现出的特征,为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决策提出建议。
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选择体现以下特征:
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成首选
经调查显示,教师岗位占21%,公务员13%,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为大学生的首选.由此反映当前经济形势下,越来越多学生找工作求稳的心态,对于21%的学生想要当教师,这个比例有些偏高,据了解主要原因为:教师的职业稳定、社会地位高,教师公招考试竞争激烈程度比公务员考试小。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女生占多数也是选择教师比例高的原因之一,一份稳定的职业更符合女生的心理预期。有13%的同学选择公务员这一职业,无疑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他们向往“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工作舒适、稳定、待遇不错,有政治发展前途。从学生的意向选择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极高,反映了在大学生群体中,职业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开拓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注重专业岗位
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有20%的学生选择从一名普通的酒店职员做起,还有12%的学生希望从事旅行社的相关工作,其中导游占多数。酒店、旅行社都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这说明较大部分同学希望毕业后能在与本专业相关的部门找到就业机会,愿意在本专业上有所发展,将大学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社会。
3、自主创业增多
有15%的学生要自主创业,说明大学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愿意自立、自强,希望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个人价值,在商海搏击中锻炼提高自己,期望将来可以大干一番自己的事业。
表明一些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这也正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大环境的需要。
4、工作岗位多样化
经调查,在其他类中有考虑从事记者、会计、婚庆、销售、室内设计等等职业,多样化的选择体现了学生在选择岗位时从实际出发,不再着重强调专业对口,头脑较为灵活。
5、考研人数较少
只有8%的学生考虑考研,比例较低。其中,大部分都是因为为了兴趣或想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考研目标明确,态度正确。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此大部分学生选择毕业之后直接就业。
三、调查研究的对策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工作岗位选择的情况,为了让学生选择更为合适的工作岗位,正确的进行职业决策,提出以下建议:
1、调整好就业心态,改变就业观念
目前大学生对职业选择有着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受到目前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倾向,如求稳心态、崇拜权力、功利心理,哪个职业热门,哪个职业环境优,就选择哪个,以至于在择业中出现了“教师热”、“公务员热”、“外企公司热”等非理性选择,作为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加强自身思想教育,正确认识自我,克服盲目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意识倾向,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面对现实,主动认真分析形势,结合自身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就业选择。
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兴趣爱好、个人的能力、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劳动报酬等等。各人情况不同,考虑的重点也各不相同。但大学生必须明白求职是职业者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在择业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而要努力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单位需要结合起来,主动地服从单位需要,把个人理想自觉地统一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中去。应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树立“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的”就业观念,在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同时,谋求自身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做到人尽其才。
2、分析环境因素,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
学生应从自己的专业特点出发,有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系统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知己”,科学评估自我。可以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以及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等,对自己进行全面分析,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对自己是否适合在旅游管理行业发展、适合做导游还是适合做酒店管理营销、或者旅行社外联等等,对于自己想从事的专业方向做出判断,并且有计划、有重点地把精力用到自己感兴趣的的地方中去。然后要“知彼”,对自己的目标单位进行分析。旅游管理专业这门学科的产生时间不长,但是近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现在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相关专业岗位很多。如专业技术岗位:旅游景区讲解员、导游、旅游产品营销与研发人员;经营业务岗位:旅游线路策划员、外联销售人员;经营管理岗位:旅游财务人员、旅行社经理酒店管理人员等等。最后是“抉择”,不同类型的单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将旅游管理行业所需要的一般能力与目标类型单位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结合起来作为重要的参照因素。根据自身能力,理性地进行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向飞.机械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思考[J].青春岁月,2010(18).
旅游管理职业兴趣范文3
除了探索实习改革、实习模式、教学设计等内容外,研究者开始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效果表示极大的兴趣,希望通过探索实习效果,从侧面反证专业实习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并且找出实习改革的方向。如陈聪(2011)结合企业实践和教学进行本科实习生满意度调研,探究从企业和教学的角度对学生实习的实效性进行综合评估。专业实习效果的评估,大体可以从学生、高校、企业三方利益相关者的维度进行。其中,从学生角度进行专业实习效果评估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其他两方而言,相对较多,并且大都集中在满意度的研究上,如徐昌贵、王丽丽(2012),蔡洁(2012)等。包富华(2012)则侧重于研究学生在酒店实习的消极心理,并提出退避抵触、抑郁气馁、焦虑不安、失衡困惑、行业偏见等五种常见心理,探究实习消极心理对学生实习满意度的影响关联度。此外,王忠军(2010)从高校教学的角度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沈宏洁、严艳(2012)等尝试性地从企业的角度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市场的满意度进行调研。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学生
1.专业兴趣缺失,专业认知存在偏差受到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普遍存在误解,人们认为酒店、旅行社等传统旅游行业大都提供的是“服务类”的岗位,尤其是对酒店、旅行社等基层工作存在较大的歧视心理,而学生往往就是在这些基层工作岗位上完成他们的实习教学安排。通过实习访谈得知,学生受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对传统旅游行业的基层工作存在认知偏差,认为经受本科教育后不应当只从事“端盘子”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而对传统旅游行业所提供的实习工作表现兴趣缺失,在实习过程中带有退避和抵触的心理。另外,学生普遍缺少兴趣意识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秉承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往往缺少对自身的反思和总结。职业意识不强结合个性认知的不足,加上社会经验和阅历的缺失,学生缺少对相关行业或职位职业发展过程和阶段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实习前后会陷入迷茫期。
2.对实习的认知缺乏深度,重视度不足一部分学生推崇“60分万岁”的侥幸心理,以“通过”来衡量大学中学习的课程。而一部分学生则把实习等同于平时课堂的授课,认为实习也是一门课程,寄希望和以往的课程一样,“应付通过”即可。因此在短短的实习期中,有部分学生找各种借口拖延和逃避实习,从而导致实习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学生并未能认识到实习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不管是从专业技能还是综合素质上都是为未来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进入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后,面对基层的工作环境差、实习单位规章制度严格、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普遍增大的情况,一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工作形式枯燥、内容单一,并未能完全展现自身的综合素质,高强度的劳动投入与低报酬产出的工作性质使得学生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并且对工作的抵触心理使得学生,特别是在实习的后期,容易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缺乏对实习工作的反思。
3.学生认为实习单位类型和岗位单一,在工作中难以获得成就感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单位和岗位都着眼于传统行业,涉及酒店、旅行社和景区,而新兴的旅游行业(如旅游电子商务等)则在其中占的比例不大。从以往的实习来看,几乎有98%以上的学生选择在酒店、旅行社和景区三大行业中实习,其中酒店和旅行社为重中之重。而其他实习的行业则分布在旅游局、旅游电子商务部门等,但比例极小。另外,从岗位选择来看,在酒店实习的学生普遍在前台、客房和餐饮三个酒店基层部门,在旅行社实习的学生则普遍分布在导游和计调两个岗位上,这些岗位通常是旅游企业劳动强度大且企业内经常性空缺的岗位。由于实习时间较短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所限,很多企业无法给学生提供轮岗的实习工作机会,学生通常会定岗实习坚持到结束。而这些单一重复的工作给学生带来的成就感也是极为薄弱的,不利于实习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
1.实习时段和长度安排不科学据了解发现,高校旅游专业实习时间普遍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这样安排的结果使得处在自我能力再提升阶段的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实习结束后学生马上面临着就业的竞争压力,此时留给学生总结提升自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不利于其调整职业规划和进行职业能力提升。且与此同时若其发现实习的企业类型不适合自身发展,让其积累经验的时间已经失去,对就业极为不利。同时实习时间不够充分,使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只是蜻蜓点水,基本上只是针对一个岗位或部门有一定的了解,没能及时进行岗位轮换。
2.学校的实习基地建设尚不成熟一是实习基地不稳定。学校在实习基地建设上缺乏战略眼光和长效机制,未能与企业建立实质性、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少实习基地只挂牌,不实习,造成专业实习“打游击”局面,“打一枪换个地方”。部分学生靠的是老师或者亲朋好友的人脉关系进入企业实习,分散的学生令学校难以对学生进行监督指导,造成学生实习效果的下降。二是实习基地选择不准确。有的学校在选择实习基地时,一味地考虑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四星级、五星级等高星级酒店甚至国外高端品牌酒店,尽管相对而言这些高级酒店的制度比较健全,培训机制比较完善,但企业未能考虑专业实习的实效性。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非常集中,流动人口多、人力资源充足,对外省的高校实习生需求并不大,因此,这些地区的旅游企业常常处于优势地位,对高校及实习学生提出苛刻的实习要求和不合理的实习待遇。
(三)企业
1.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一些企业把高校实习学生当成“高质低价”的劳动力,着眼点不是放在如何培养实习生而是放在如何用好实习生上。这明显地表现在部分酒店借口实习期太短,不足以进行实习轮岗,而把实习学生安排在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低的基层工作岗位上,只是让他们进行简单重复的工作,很难学到新知识。还有一些企业压低实习工资,降低实习待遇,变相榨取实习学生的劳动果实。比如,在南宁,大部分酒店的实习工资都在800-1000元,远远低于广西最低工资标准1200元。
2.企业管理实习生的制度存在缺陷由于人性化管理和培养晋升制度的严重缺失,实习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导致企业往往将其定义为临时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认可。企业只关心其创造效益的职能,缺少实践教学培训环节,学生在整个实习期一般都被企业安排在固定部门从事工作时间较长与劳动强度较大的一线服务工作,单调重复性的工作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而基层管理人员又很少对其进行管理能力的培训与指导,学生感觉既学不到管理知识,又未能受到职业关怀。
三、高校改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的对策
(一)高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时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转变心态在学生实习前,高校应当首先引导和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实习,培养专业意识,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转变心态。实习对学生而言本来就是一个极好的适应社会、了解社会、思考社会的窗口,通过实习寻找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学生在实习中应当思索并收获的宝贵财富。高校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做好实习笔记,把在实习过程中针对性强特征明显的案例以及对实习单位的实习思考记录下来,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总结以及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培养发散性思维,把理论与实践工作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应当加强实习指导,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参加实习一方面是希望借机磨砺自身,提升自身的职业修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对实习的行业和岗位有更直观的认知,以便将来进行职业选择时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应当鼓励学生把对职业和行业的认识由“书本”转向“现实”,结合专业实习本身,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更清晰而准确地对旅游管理相关行业、职位有深入、透彻的了解。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社会偏见等带来的学生的职业认知误区,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我,结合自身的价值观、兴趣、性格等方面,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的思索,制定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高校应当根据人才培养规律,选择合适的实习时间实习时间的安排需谨慎,既能有助于学生检验和发现理论的不足,又能给学生缓冲的余地,达到实习的目的。笔者认为从教学培养的体系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及大三上学期为宜,长度一般为4至6个月,实习时间太短,学生在岗位上所观、所感、所思略显不足,时间太长,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
(四)高校应当鼓励创新实习行业和岗位,以扩大学生的职业视界在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情况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行业深度的挖掘,旅游管理专业从传统的旅行社、酒店、景区已经扩展了众多新兴行业,如会展、游轮、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的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出现了一批新兴的职业,比如旅游体验师等。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实习教学安排时,应当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和行业发展需要,鼓励学生选择旅游管理行业中除了传统行业以外的新兴行业进行实习,一来既能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传统社会观念对专业本身的轻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对旅游管理行业有更深刻和直观的认识,扩大学生的职业视界,为学生在更宽行业内就业提供更多的认知机会,使得实习教学安排能够与时俱进。
(五)高校应当和实习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实习企业的选择是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至关重要的一步。从实习反馈来看,那些具有合作热情和愿望,对实习学生有自身的一套培训机制的旅游企业往往受到学生的青睐,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完善的培训、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以及更多的机会,而学生对在这些企业实习工作的经历满意度是最高的,实习实效性也是最强的。高校应当有针对性地筛选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机会,并根据学生的实习反馈,选择适宜的实习企业建立长期、稳固、有效的合作机制,有助于实习教学安排的长久性和可持续性。
四、结语
旅游管理职业兴趣范文4
职业规划是每个大学生入学之后必须思考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大学期间树立职业目标并为之努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也不例外。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学生对于未来职业规划的情况,针对各大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通过填写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情况并不乐观,他们对于自身未来发展并不明确,无论是职业定位、职业认识,还是就业信心,学生职业规划问题十分严重。
1.职业方向不明确。经过调查显示,有超过40%的学生对于自己职业方向并不明确,他们进入高职院校以后放慢了学习节奏,并且对于自己未来的定位非常模糊,导致这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找工作时遇到困难,基本是由于他们自身知识储备不足,还有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不明确,很多公司在选用新人时都希望他们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所长,并努力实现职业目标。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报考志愿选择专业时并不是旅游管理专业,而是被调剂分配到这个专业,他们本身对于这个专业并不是很热衷,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对于该专业方向的职业规划更是从未想过。从整体上分析来看,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职业规划并不明确,并且这种现象十分严重,亟待解决。
2.职业认识不全面,学校职业规划教学缺失。对于一小部分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了解甚少,包括职业发展前景、技能要求、薪水情况等等。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这样的现象,他们对于所学课程并不感兴趣,只是希望得到毕业证书,方便于日后就业,这些因素也导致学生无法做好职业规划,进而影响他们的就业情况。除此之外,学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漏洞与缺陷,他们并未有效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教学活动,进而导致学生没有职业规划意识。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于未来发展还处于迷茫状态,这时需要有人引导他们做好职业规划,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该引起反思,做好这方面的相关工作。
二、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
1.完善政策,打破专业限制模式。调查发现,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在入校之后,对于自己所选专业并不满意,因而他们对于专业学习缺乏一定的动力。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应该积极调整政策,让更多的学生能就读自己喜欢的专业,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某高校学校通过考试选拔的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样学生才能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它存在一定的优势,即就业率高、工作灵活、极易掌握,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这就需要通过学校教学得到改善,同时借助政府部门和其它一些文化部门,做好相关调控工作,彼此之间加强沟通互动,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旅游管理职业兴趣范文5
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行业。旅游业的飞跃也大大促进了旅游教育的发展。现在旅游教育已具有相当规模了,其中中职教育占有一定比例。但是旅游教育在飞速的发展中存在这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有些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脱离实际,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岗位的需求;毕业生的求职观念和方法不正确,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形势变化对要求……当然很多中职院校在旅游教育中都采取了一定的方法和措施, 比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先进的教学设施以及通过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来进行旅游教育改革,都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效。为了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笔者针对旅游管理的教师教学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是以能力为中心、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培养既具有一定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又能熟练掌握现代旅游行业的服务与管理技能,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具备良好旅游职业道德修养、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能适应旅游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兴趣不强,对动手实践的课程非常感兴趣。总体而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有以下几个特点:1.实践性强2 .理论完善3.对学生要求高。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行业,不管是景区、酒店还是旅行社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实操能力,并且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
二、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各个中职院校都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但是因为各个学校师资条件的不同,实训设施也有差别,因此,各个中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 师资雄厚的学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创建了自己的旅行社和酒店,为学生实践建立了完整的实践体系,为旅游管理实践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是大多数院校都存在实训基地不完善,实训环节不完整的问题。
从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的情况来看, 该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校内教学实训环节,一般会安排在本专业的实训室中进行,学生单科实训的单项技能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另一部分为校外企业实习环节,企业为保障自身利益,会长期把实习学生固定在某个岗位,这样的实习不仅不能使学生得到实践的锻炼,反而会使学生对旅游行业产生不良印象,从而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
各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属于“半路出家”者,缺乏对旅游学科的系统把握和必要的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即使不是半路出家,还存在一种问题,就是年轻老师毕业就就业,学校面对学校,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很多院校不注意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在讲课的过程无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只能将空洞的理论,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 现在很多学校注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是着力与解决现有的问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注意不能陷入证书的迷障,而不注重考查教师真正的实操能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1.课程体系全面化
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开设要全面化,因为旅游行业对学生要求很高, 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方位人才。 同样在全面化的基础上要有主有次,争取做到兼顾全局、主次分明;在使学生能把我重点、分清主次,夯实行业专业知识,明确未来职业发展路径。课程设置要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相互融合,注重突出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教学要精练,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2.实训环节系统化
许多院校在实训这一环节上一直采用固定的在校学习两年,出去实习一年的做法,这样做的确是减少了许多麻烦,学生实习直接接轨就业。但也有自身的缺点,它使得许多学生完全的丢弃了前两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应该打破这一局限,让实训环节灵活化、实用化,将实训分为课程见习、阶段岗位实习、旅游旺季实训、毕业顶岗综合实习。根据不同课程和进度需要,分阶段逐一消化整合。课程见习:根据教学课程进行相应见习实训,包括基本服务技能,基本操作示范,企业运营,工作制度和相关的工作纪律,以完成上述单个课题为目的的实操练习或观摩环节。阶段岗位实习:各学期机动安排,由企业提供若干工作岗位,实训人员直接上岗操作和服务。 旅游旺季实训:当旅游旺季来临,合作企业将优先聘请能够熟练操作业务的学生或老师。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就本专业知识综合实操运用。
3.理论知识全面化
旅游管理职业兴趣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倾向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指出,2014年全国旅游业实现平稳增长,全国旅游总收入达到3.25万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11%。而随着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不断扩大。早在200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15年,我国旅游就业规模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而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显示,2012年我国全部旅游就业已达7600万人。旅游从业人员的大幅提升,离不开旅游教育的发展。1978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拉开了序幕。之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形成了从专科教育到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但是在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并不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非本专业就业一直是旅游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旅游业供需失衡的矛盾一直没有改善。一方面是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强烈,另一方面是旅游管理毕业生有业不就,造成就业难。有学者研究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本行业就业率约为50%,但是三年后的流失率高达90%。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此种现象无疑是对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其就业观,对于引导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为旅游产业发展积累人才意义重大。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倾向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就业因素及对策、就业倾向影响因素、就业观等方面的探讨上。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定性研究,而缺乏定量探讨。在研究角度上,侧重于单角度的分析,而缺乏系统的视角。在研究层次上,侧重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探讨,而缺乏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旅游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从业人员是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中坚力量。研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倾向,对于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选取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即将就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180份,收回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8份。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进行汇总处理,综合采用卡方检验、交叉列联表分析、因子分析等定量方法,对学生的就业倾向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二、研究结果
(一)就业意愿及行业感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总体上意愿选择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所占比例为48.9%,这与以前很多学者实证调查结果接近。大部分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就业前景持保守态度,认为旅游行业就业前景不确定和一般的比例达到了69.7%。这在总体上反映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行业的认可度不高。为进一步探究旅游就业意愿及感知的细化特征,本文利用卡方检验和交叉列联表对性别、生源地域和专业填报动机对旅游就业意愿及行业感知的关联性进行详细的探讨。通过卡方检验发现,性别(p=0.530>0.05)、地域来源(p=0.337>0.05)与本就业意愿的选择关联性不强,专业填报动机(p=0.028<0.05)与就业意愿的相关性很强。同时,性别(p=0.591>0.05)、地域来源(p=0.337>0.05)与就业认知的关联性不强,专业填报动机(p=0.022<0.05)与就业认知则具备较强的相关性。如表1所示,调查样本中男生所占比例为11.9%,女生所占比例为88.1%,农村学生为74.1%,城市学生为25.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以农村学生和女生为主。在行业选择上,相对于女生来说,男生选择旅游行业就业的倾向比女生略强,而女生在旅游行业前景的感知上比男生略高。在行业选择上,农村学生对进入本行业意愿和对于旅游行业就业前景的感知上较城市学生较低。在访谈中也发现很多农村学生觉得旅游行业目前工资较低,怕无法支持其在毕业后基本生活用度。且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对旅游行业本身认知较差,在子女毕业择业时,其思想观念会对子女的就业选择产生影响。专业填报动机对学生对本行业的就业意愿和就业感知影响强烈。在专业志愿填报上,被调剂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比例高达44.4%,通过访谈也发现,很多学生都是被调剂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前期对专业的认同,从而也导致与本专业磨合时间较长,后期也影响了其在本专业就业和对本专业前景的认知。但也有部分被调剂的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对旅游行业产生了兴趣,愿意从事旅游行业。喜欢旅游(占26.7%)是学生选择本专业的第二个动机,大部分喜欢旅游的学生愿意在本行业就业,并且对旅游行业的前景比较乐观。随机填写在前期旅游专业选择中也占有重要比例(占11.1%),这部分学生大多对本行业就业意愿较低,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不太乐观。在填报动机中,喜欢旅游行业的工作(占2.2%)、看好旅游行业就业前景(占5.2%)、感觉旅游专业比较容易学习(占4.4%)和亲朋好友推荐(占5.9%)所占比例较低。先前填报旅游管理专业因为喜欢旅游行业工作和看好旅游行业前景的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前景依然乐观,但是选择行业就业的比例不高。通过访谈,有的学生谈到,经过专业学习和一定的专业实践,发现自己不适合做旅游行业,所以在就业时会放弃本行业就业。感觉本专业比较容易学习的学生对进入旅游行业的意愿较强,对旅游行业的就业前景也比较看好。通过访谈,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属于知识学习能力较差,但是技能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而旅游行业重技能、实践和经验的特点适合此类学生就业。而因亲朋好友推荐而填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本行业就业意愿,还是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选择比例都不高。
(二)就业领域及目标分析
在就业岗位方面,在意愿进入旅游行业进行工作的调查中,选择旅行社行业的比例最高,占到了75.7%,选择酒店行业的占到16.7%,选择景点景区的占6%,选择餐饮酒楼的占1.5%。在旅行社行业大部分领域里,高职学生接受从做导游和计调岗位等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与其他学者对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导游”是最不看好的现状相反。很多高职学生限于知识水平和学历的要求,能够接受旅行社导游这一基础的工作,并且看中这份工作的自由度和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塑造。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担心导游工作不稳定,而愿意选择酒店行业。访谈中也得知,大部分学生刚从酒店实习结束,酒店工作辛苦劳累,让很多学生也对参加实习较少的旅行社行业更感兴趣。而非选择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各类销售、文秘、会计等工作,这些工作也是高职文科类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在就业地域方面,63.7%的学生选择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大城市作为主要就业地,这两个一线大城市丰富的就业机会,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充满了吸引力。27.4%的学生会选择机会相对较多的珠三角其他城市,仅有8.9%的学生会选择广东省其他地区和外省城市,并且这部分学生大多是选择回到家乡工作。而对于异地就业的学生,无疑珠三角经济发达城市更有吸引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就业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在未来就业规划方面,83.8%的学生接受先择业再就业的择业观念。30.4%的学生有意愿选择未来继续深造,争取获得本科或者更高的学历,为自己将来再就业积累基础。46.7%的学生有创业意愿,大部分学生接受3年之后进行创业。14.8%的学生坚持找工作一步到位,期待将来能在自己喜欢的工作领域继续发展。
(三)就业倾向影响因素分析
专家学者对学生就业倾向影响因素进行过探讨,本文参照其他学者选取指标并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际情况,选取了29个影响因素,采用SPSS19.0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就业倾向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1.公因子分析
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四次最大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矩阵,共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9个,其累积贡献率为66.8%。将因子特征根大于0.5的主成分作为初始因子,对因子进行命名和阐释。
2.影响因素阐释
第一个公因子包含5个项目,反映的是工作技能、工作或实习经历、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关系,工作技能相对来说因子载荷较低,体现的是学生在就业时具备的个人能力与人际关系,命名为择职能力与人际技能因素。择职能力与人际技能影响因素的特征根值最高,说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择职能力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第二个公因子包含6个项目,包含的信息是单位经济效益、薪酬福利待遇、单位工作环境、单位发展前景、工作是否稳定,反映的是学生选择单位目前所获得的福利和未来发展前景,命名为单位保障因素。这个影响因素反映的信息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存状况,也是很多学生在就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个公因子包含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两个项目,这两个因素相对来说因子载荷都较高,反映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命名为课程教学因素。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对其将来就业影响重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后期工作学习能力。第四个公因子包含两个项目,反映单位性质和知名度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其中单位知名度的因子载荷较高,命名为单位声望因素。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学生渴望能够选择一个单位声望在同行业中相对比较高的单位,如选择本行业工作的学生希望能够进入知名度较高的旅行社或者是五星级酒店。对单位性质高职学生则不苛求,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学生进入就业比较热的政府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外企知名企业受到学历和能力的种种限制,私有企业、民营企业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务实性。第五个公因子包含了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两个项目,反映的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对就业的影响,命名为人才培养因素。这两个项目反映的因子载荷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学生认为学校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对其将来就业有重要影响。第六个公因子包含了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三个因素,反映了实习实践对学生就业倾向的影响,命名为实践因素。在这方面,毕业实习反映的因子载荷最高,这阶段的实习关系到学生直接就业,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实习期间的指导对其就业有直接影响。第七个公因子包含了个人形象、个性特点、兴趣三个因素,反映了个人特质对就业的影响,命名为个人特质因素。在这三个因子中,兴趣的载荷最高,反映了学生在就业时希望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而个人形象很多学生认为对就业的影响较小,大部分学生更加关注自己能力方面的提升。第八个公因子是职业发展平台,反映的职业发展机会对就业的影响,命名为职业发展因素。访谈中,大部分学生看中单位的培训、机会及晋升制度,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第九个公因子包含了专业是否对口和单位所在地域的信息,其中专业是否对口的因子载荷较低,命名为工作地及对口性因素。这个影响因素的特征根值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就业时学生相对来说考虑的较少。尤其是专业对口性因素,大部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调查中认为不重要。很多学生反映目前高职学生尤其是学管理类的学生,将来就业的出口大多是服务行业,做的很多工作也是服务工作,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适合行业需求,而不是特别看重专业。通过以上分析,可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倾向进行总结:第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旅游行业工作的比例为48.9%,大部分学生对旅游行业就业的发展前景持保守态度。第二,性别、地域来源与高职旅游管理学生选择旅游行业就业和对旅游行业就业前景认知关联性不强,但是高考志愿填报动机与高职旅游管理学生选择旅游行业就业和对旅游行业就业前景认知具有显著的关联性。第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目标和价值观更加务实。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单位的最基础的岗位和工作,高职学生意愿创业的愿望也比较强。大部分学生意愿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为未来的职业发展积累良好的资本。第四,九种因素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有影响,其影响力由高到低分别是择职能力与人际技能因素、单位保障因素、课程教学因素、单位声望因素、人才培养因素、实践因素、个人特质因素、职业发展因素、工作地及对口性因素。
三、基于就业倾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影响学生就业的九个因素涵盖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方面。要提升高职旅游学生就业质量,尤其是本行业就业,需要三方共同努力。
(一)从学校方面来看,需要优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行业就业引导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将来如何就业取决于学校的前期引导。因此,是否能够保证学生在本专业就业,学校承担着很重要的角色。要想改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第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宣传工作,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识。入校前及入校后前期要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宣讲,让学生充分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及将来从事的工作性质。既要让学生了解到本行业的广阔就业前景,又要让学生又充分意识到旅游行业是服务性行业,不是想象中的游山玩水的旅游享乐。在调查中发现,高考志愿填报动机对学生将来从事旅游行业有重要影响。要在厘清学生填报本专业志愿填报动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前期的专业引导和意识强化。第二,根据行业需求进行设置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通过调查影响就业的因素发现,与学校相关的影响因素项目课程设置(0.854)、教学方法(0.815)、培养目标(0.821)、人才培养模式(0.755)的因子载荷都比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期待学校良好的专业学习的训练,真正能够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旅游教育与行业脱节这一现象在旅游教育中一直比较突出,并且很多学校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一直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笔者所调查的这所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校方推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在课程设置上基础课程、通识课程的设置比例较高,挤压了旅游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要想完成专业教学内容,教师也只能点到为止,实践课教学成为空谈。在课程调查时,61.5%的学生反映专业课的理论较多。而旅游行业又是实践性较强的行业,学生所学根本无法适应行业的发展,导致学生对行业的认可度较低。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必须要加强与旅游行业的对接,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特点设置课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要着力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创新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持续关注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积累实践教学经验。要合理安排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专行业认同感。第三,加强就业教育和引导。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尽可能根据旅游专业特点设置就业指导方式,通过课堂教学、职业生涯规划、实习实践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旅游行业是服务性行业,强调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强化。在进行就业引导时,要明确在旅游行业几乎都是从基层做起,不可能一蹴而就获得成功。要让学生明确本行业的岗位特点和要从事的工作的性质,尽可能缩短后期在本行业工作的适应期。
(二)从学生方面来看,需要强化择职能力,关注个性发展
择职能力和个性特质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要想促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本行业就业可以在这两个方面加强引导。首先在择职能力方面,根据行业特点,强化学生的择职能力。在关于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素质感知调查时,63%的学生选择社交能力,57%的学生选择领导组织能力,50%的学生选择了专业知识能力。在择职能力提升方面,学校的引导与支持作用明显。学校要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对本行业有更强的认同感,从而抑制其在非旅游行业就业的倾向。其次,在学生个性特质发展方面,要通过丰富的旅游活动和旅游技能大赛等项目,激发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兴趣。要经常让学生走入旅游企业,增强对旅游企业的认同。要请企业专家经常走进学校,适当传授工作经验,增强学生对旅游就业的向往。
(三)从企业方面,需要提高就业保障,重视员工职业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