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知识学无止境,教师当与时俱进!目前,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就是“轻负、低耗、全维、高质”,而信息技术有其独到的作用,能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一个新载体,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简要谈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理解与认知。

一、信息技术掌握与运用对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作用

1.让沉闷的课堂“动”起来,动感十足

人获取信息知识绝大部分是通过多种感官器官刺激,其中视觉器官是最重要的认知器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改变了“满堂灌”的传统,灵活穿插具有直观性和美感的设计,如动画、视频、图片等,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我们可先连续播放一段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必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情绪瞬间升温,激动与兴奋之后,再来研习课文,自然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让平淡的课堂 “味”起来,妙趣横生

学生面向平淡的教材和呆板的黑板,难免有枯燥乏味之感。利用信息技g,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东西,就可让平淡的教材变成有生命、有声音的物件。电子白板在师生的调控、点击下妙趣横生,往往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春》这篇抒情散文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在课中向学生展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下课前又点击乐曲《春天在哪里》,这样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教学过程妙趣横生,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让有限的课堂 “宽”起来,穿越时空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可以解决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观看制作的课件,学生津津有味地欣赏江南的小桥流水、月下行船、水乡社戏、归航偷豆等情节画面,那淳朴的乡情、可爱的伙伴,那带着露珠的罗汉豆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一下就拉近了文本内容与学生心理的距离,通过老师的讲解,他们很好地理解了“我”的思乡之情。之后展开合作探究,学生对课文精髓的理解和重点的把握自然水到渠成,实现了教师讲读与课件展示的互补,既增加了教学信息量,让课堂“大”了、“宽”了,结果内容也更丰满,教学更精致,三节课要讲完的内容两节课就完成了。

二、信息技术掌握与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学中,我们知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而对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我们往往容易陷入一个使用误区,就是把本该属于辅助地位的多媒体展示平台,替代教师的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变成课件的解说员与播音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打了折扣;“优质高效”的竞赛课堂变了味,本末倒置,“主导人”被辅助教学的物件牵着鼻子走。要知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是活生生的人,能洞察课堂中的问题,及时输送、反馈课堂教与学的信息,教师可以对制作好的课件及时进行调整、改进,甚至大胆跳过、舍弃一些内容,教师和课件服务的始终是主体学生。一切要围着主体转,如果教师的作用只限于“授业”层面,围着课件转,生搬硬套,就谈不上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其知识水平与课堂驾驭能力就无法体现,高效优质的教学自然无从谈起。

当然,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的话题,有许多人极有见地地评论过。以上看法不过是笔者的肤浅之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教师,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课改的探索过程中一定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J].教学研究,2001(10).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知识出发,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情境,指导学生开展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掌握数学知识及技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正确理解、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指综合、巧妙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实际问题以及数学内部问题,具有应用性和工具性。解决问题教学能鼓励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优势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是采用分散式,便于拓展小学生的思维,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问题呈现的方式上,解决问题教学带有开放性,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生活,合理地进行问题情境的设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效地融入解决问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另外,教师也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通过相互帮助,拓展自身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解题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所以,应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也使教学效率有效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颜平.渗透的是策略,孕育的是思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1(20).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轻松;开放式;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三年,对于新课程改革教师要理性地看待,既要从中学习新的、适合我们课堂的教学理念,又要对一些不适合我们课堂的思想进行摒弃,同时,还要及时对我们的教学活动做出反思。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再是只注重学生的分数,更重要的应该是深入挖掘语文教学的价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放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逐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有人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说,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的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充满兴趣的时候,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事半功倍了。比如,在学习口语交际《春天是我们的朋友》时,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外活动,去寻找春天。学生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春天,从花草树木中寻找春的痕迹,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

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以前的语文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根本没有适当的交流。开放式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同时能增强师生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我们在学习《风姑娘的照片》时,就可以给学生们观看不同风级带来的不同效果,可以有微风拂面的温柔,可以有秋风的萧瑟,也可以有冬风的凛冽,也可以有暴风及龙卷风的破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风,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快乐学习。

三、注重教学实践

单一的课堂讲解模式不能使学生们更好地学到知识,应当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在学习《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时,可以鼓励学生们阅读课外材料,了解关于太空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太空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课上朗读课文,配上音乐及图片,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想。

四、鼓励式教学

鼓励式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爱上学习,而且能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的一次鼓励、一句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在这种得到肯定后的成功喜悦中,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兴趣更加浓烈,为更好地教学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放弃后进生;批改作业时,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在课余与学生聊天时,要适当表扬有进步的学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暑天寒。”鼓励、肯定性的话语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良好心理,还能使学生逐渐建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的几点理解和认识,在这里将我的想法抛出,希望能为各位教学同仁在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上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总之,在我们教学中,按照新课标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让学生们拥有快乐学习的时光。

参考文献:

[1]陈洁.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J].课外语文,2013(14).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文4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师;心理问题;措施

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生,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们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了他们。百年大计靠教育,教育发展靠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祖国未来。具体到职业教育而言,当然也是如此。

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同时,中职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实在令人担忧。我们借助SCL——9O症状自评量表(Derogatis于1975年制定)对河北省承德市的三所中职学校的200名教师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有61%的被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中职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严重。

表1显示: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教师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心理问题总检出率高于小学教师和普通中学教师,Ⅲ具体表现为自卑、焦虑、偏执、抑郁、强迫、嫉妒、职业倦怠、适应能力差、人际敏感等。

可见,解决中职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已迫在眉睫。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关理论研究不多,其中,对中职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的研究多数只注重原因分析,对于相应对策的提出却不够具体深入。因此,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原因入手,提出了解决中职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的基本措施。

一、把握学校发展。排除压力来源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曾提出过一个心理健康公式:B=P/E。B指症状出现率;P指内外压力总和;E指自我强度(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根据以上原理,内外压力过大是引起中职学校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中职学校教师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校招生困难,教师面临失业压力);学生问题(学生素质差,不尊重教师);自身发展(“双师型”教师要求高,晋升职称困难);工作负担重(备课任务重等。我们认为,要想排除上述压力来源,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加强学校建设

近年来,普通高中不断扩招,“普高热,职高冷”的状况一直未得到改变,中职学校招生困难重重。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势必引起教师的心理危机,“如果招生困难,学校会不会象企业一样倒闭?教师会不会失业?”这类问题无形中给广大中职学校的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除了加大招生宣传与毕业生推销,中职学校还应做到几下几点:

1.重视创业教育,排除失业压力。首先,要特别强调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突出专业特色,同时加大实训基地建设,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切实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增强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整体竞争力。其次,要加强创业实习基地的构建,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为学生创业提供方便。再次,要培养学生具有创业所需的的心理品质,如自信心、动察力、判断力、想象力,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既谨慎又敢于冒险的良好性格。最后,还要让学生掌握创业必备的知识,使他们清楚如何申请营业执照,如何筹集资金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只有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使广大教师安于教学,不再面临失业的压力。

2.加强学生管理,排除尊重压力。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教师的特征之一是“替罪羊”。许多青少年在家庭、社会或原来的班级中长期受惩罚、被排斥,就往往把一切有权的人(父母、教师),甚至一切成人看成是自己的“敌人”,他们容易把对一切成人的仇视转移到教师的身上,于是,教师就成了别人的“替罪羊”。显然,中职学生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往往承受着更多的社会偏见,因此,处于“靶子”地位的中职学校教师也就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发对象。因此必须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才能使教师得到必要的尊重。

(1)明确学生的角色意识。必须要让学生确:遵守规则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作为一名学生须尊重教师。中职学校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规校纪,使学生明确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还要让他们明确作为一名学生必须承担的基本义务包括: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

(2)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中职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学习校史,学习校训,学唱校歌,以陶冶其情操;另一方面,又要美化校园,办好橱窗、板报,以此来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后还可以通过组织军训、艺术节等活动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

(3)严格学生的管理措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不尊重教师、扰乱课堂秩序、不遵守校纪的学生必须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这样就能减少不尊重教师的现象,缓解中职学校教师的心理压力。

(二)减轻教师负担

中职学校教师的负担主要来源于工作负担和自身发展两个方面,因此要给教师减负,就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问题。

1.减轻工作负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职学校应该完善教师配备,使教师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即使师资不足,一名教师要担任多门学科教学时,也要尽量让其从事相关学科的教学,避免备课任务过重给教师带来的心理负担。

2.减轻发展负担。目前,我国对中职学校教师的培训、选拔机制并不完善,暂时是以“双师型”为目标,这也给教师带来了提升自我的压力。对此,学校不能只是提要求,喊口号,而是要制订详细的学习培训计划,给教师充足的学习时间。不仅要聘请专家按照详细的课程表对教师进行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训练,还要组织专题讲座、参观和研讨,使广大教师找到自我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对要求晋升职称的教师,学校有关领导在主动为他们争取名额、创造条件的同时,还要加强和兄弟院校尤其是上一级高职院校的的沟通与合作,不但要引导、鼓励教师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多写论文、多出科技成果,还要主动联系出版单位,为教师晋升职称敞开方便之门。

转贴于

二、强化心理素质,提高抗压能力

根据B=P/E的公式,可知提高自我强度(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是解决中职教师心理问题的关键。

(一)重视职业性格,做好职前筛选

除了师范院校,中职学校的教师还来源于非师院校的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的技术能手。这些人在知识上满足了中职学校教师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要,但是他们不一定具有教师应有的心理品质,尤其是教师的职业性格。

教师的职业性格是指教师职业对从教者的性格提出的特殊要求。比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奋发向上,因此其自身就必须竖毅、乐观,而不能消沉、悲观;由于教师常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因此教师必须慎言慎行,而不能不拘小节;由于教师必须经常地主动与学生交往,因此就必须善于言谈,而不能沉默寡言。此外,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还包括: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仁慈友善、乐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责任心、有幽默感等。因此中职学校在选拔教师时,除了知识与技能,还要进行教师职业性格的测试。可以选用陈会昌的气质调查表、吉尔福特一齐默尔曼气质调查表等选拔外向型(平衡、乐观、灵活)的人员,而把情绪不稳定、抑郁质的人排除在外。这样,就使从教人员很快适应中职学校的工作环境,减少引发心理问题的主体因素。

(二)培养教育机智,愉快课堂气氛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意外情况准确、恰当、迅速、敏捷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恰到好处地采取果断措施的能力。教师具备了教育机智,就能有效地避免师生冲突、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在中职学校的课堂上,更容易出现一些突出事件。学生对教师的抵触、不尊敬及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频频发生,这就增加了中职学校教师的心理负担,甚至让有些教师对上课产生了畏难和厌倦情绪,进而出现自卑、焦虑、偏执、抑郁、强迫和职业倦怠。

教师的教育机智属于实践性知识的范畴,是教师在后天的教育活动与教育环境中,经过磨练与感悟而逐渐获得的。培养教师机智的一般原则是:

1.加强教育理论修养。教育理论是教育机智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职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要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有关课堂的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

2.提高辩别判断能力。辩别判断能力强的教师能依据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经验,迅速地分析所处的教学情境,确定处理突发事件的有效方式,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了提高教师的辩别判断能力,学校可以组织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形成教学指导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指导。中职学校的教师也可以主动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完整的录相,如果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或对突出事件感到困惑,就可以把相关的资料交给专家组分析,共同探讨处理问题的各种方式和可能产生的结果,从而明晰处理各种突出事件的恰当方式。久而久之,必然会提高中职教师对课堂的反思能力和辩别判断能力。

3.注重总结教育经验。中职教师要养成写教学日记的好习惯。可以采取备忘录或者定期反思的形式,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要“有感而发,有感而记”,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诚恳地反思、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只有善于总结经验的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从而融洽师生关系,减少心理问题。

(三)注重心理援助,弱化心理问题

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工程”的建设。

首先,针对中职学校教师多发的自卑、焦虑、偏执、抑郁、强迫、嫉妒、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负责中职学校教师进修、培训的高校等机构应该高度重视,积极开展相应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现今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蕴含一个带有许多文化背景知识的主题。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英语阅读理解来实现的,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体现了一名英语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强弱。尤其是在中考或者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题目所占的分数比例占到卷面总分的30%以上,所以有人说在中考或者是高考中“得阅读者得天下”也不无道理。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普遍认为只要能大量地记背单词,掌握较多的词汇就能够理解句子和文段,就能读懂文章的意思,往往忽视了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对文章理解是有很大的帮助,熟悉了文化背景知识,对文章的理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是不完整的、片面的,不能整体地或者深层地理解阅读材料。文化背景对阅读理解材料的帮助和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了阅读材料的理解难度。在阅读英文材料之前,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了解过这方面的知识,通过背景知识和材料内容的相互作用,就能很容易猜测出材料里面名词、句子、文段的意思以及认识事物的性质、行为、发展的方向,继而加深对全文的理解。以2013年广东省中考英语试题阅读理解题目B篇为例,整篇阅读理解内容讲的是有关于动物(Locusts 蝗虫、Brown bears,tigers and other animals 棕熊和老虎等动物、ink fish墨鱼)如何利用自身保护色而生存下来,这些知识学生可能已经通过上生物课、阅读科普知识等途径对这方面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就很容易理解这些动物的行为和目的。(2)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选出正确的选择项。同样是以这篇阅读理解为例,材料下面设置的问题中有一道猜测英文单词的中文意思题目 :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underlined word“survive” in the passage?

A. 繁殖 B. 产卵 C. 觅食 D. 生存

我们已经有了足够多的对动物自我保护色知识的了解,就能很容易知道动物有这样的习性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联系上下文,所以我们就能很容易地选择正确的D选项。同样对于其他类型的设置问题,只要能将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文章意思、问题及其选项相匹配,也能得到较快解答。(3)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例如,在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下册Unit 5 Knowing about China的Topic 1中课文主要围绕China is a great country这一话题来展开,介绍了中国各地的风景名胜、人文建筑以及中国南北方的气候和风土人情,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强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同样,在本单元的Topic 2 Section A中,以中国教育领域的先驱孔子为主题,介绍了孔子的事迹,尤其是孔子的名言“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 i may be able to learn from them.(三人行必有我师)What you know ,you know;What you don’t know, you don’t know.(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Learn the new while reviewing the old.(温故而知新)...”这些名言想必学生已经从语文课、历史课等中学习过了,但是用英语来翻译这些句子要如何翻译呢?其他的名言佳句又能怎样去翻译呢?这些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4)英语阅读理解里面承载的丰富信息和知识是对学生文化背景知识有力的补充。语言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人们通过口语和书面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2011年版的初中新课程标准中最后一段话对英语是这样定位的:“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因此,英语里面富含有众多的信息,有些信息知识,学生可能只了解其中的一部分,通过英语阅读学习,可以补充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掌握的各种信息和知识更多、更完整。

文化背景知识所包含的内容繁多,如何去教授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是一个值得教师去探讨的问题。下面我浅显粗略地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

一、根据课本教学内容,适当扩展文化背景知识的教授

纵观整套初中英语教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整套教材是按照24个话题(Topic)来编写的,每个话题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教授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收集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来传授给学生。例如,仁爱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4 Amazing Science中,教师可以搜集有关国外宇航科技知识、科幻系列电影、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资料和视频展示给学生。

二、利用中西文化的差异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好方法。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报纸、图片、网络下载电影和视频等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文化,通过这些材料,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其他民族与中国人的文化差异,吸引学生的眼球。

三、巧妙利用西方节日到来的时机,介绍西方节日的来源

逢西方节日到来之际,向学生介绍西方节日的来源,西方节日的饮食和习惯,适当组织学生模仿西方人过节日的场景。例如,每年的圣诞节,教师可以介绍, Christmas Day(12月25日 December 25th)。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由于圣经记载耶稣生于夜间,故传统称12月24日夜为“圣诞夜”或“平安夜”。圣诞节到了有圣诞大餐、圣诞树(Christmas Tree)、圣诞老人(Santa Claus)乘着麋鹿雪橇从烟囱爬进来给小朋友送圣诞节礼物(Christmas Gifts)等等。愚人节April Fool’s Day(4月1日 April 1st)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在西方国家里,每年4月1日的“愚人节”意味着一个人可以玩弄各种小把戏而不必承担后果。叫一声“愚人节玩笑”,你的恶作剧就会被原谅,这些节日介绍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

四、角色扮演,亲身体验

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包括科技文化、历史地理等显性知识,还包括这种语言的文体结构,语言运用的差异,特定语言民族民俗中习惯的差异等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单单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不够的,还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构建某些场景,通过模仿、练习、运用等手段来加深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学习英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与各国青少年的沟通和理解,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是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要引起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文6

一、社会标签理论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解读

根据社会标签理论,笔者将学生的问题行为(又称越轨行为)分为初级越轨行为和次级越轨行为两个层次。初级越轨行为,是指存在越轨行为但其行为没有被他人发现并公之于众或因为某种原因还没有被贴上标签,所以行为者不会因其实施了越轨行为而受到相应的惩罚,同时越轨行为对行为者心理的影响也不是持久性的。次级越轨行为(又称习惯性越轨行为),是指被重要他人(父母、老师、朋友等)发现其存在的越轨行为贴上“越轨者”标签并公之于众从而受到指责和惩罚的行为。

从初级越轨行为到次级越轨行为会经历三个标签形成的过程:行为者的失范行为(初级越轨行为)—重要他人对初级越轨行为的察觉并贴上“越轨者”的标签并公之于众—行为者对标签的认同并成为真正的越轨者。在这个过程中,重要他人贴标签是影响次级越轨行为的关键。若行为者被贴上了标签,当面对他人贴“标签”的评价和态度时,当事人就会通过外界的反应不断得到暗示,即我是越轨者,逐渐由对自身的怀疑到接受这种“标签”角色,由一个“初级越轨者”过渡到“次级越轨者”,且在这个过程中经历自我形象和自我角色的转变,最终产生“自我应验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2]

对学生而言,其初级越轨行为如果被家长、老师、好朋友等重要他人发现,即使学生是无意为之或已经对问题行为有了悔过之意,但仍有可能被重要他人贴上“越轨者”的标签。被贴上“越轨者”标签的学生,在受其标签所代表的“问题学生”符号的影响下,逐渐陷入“隔离”的境地,其正常行为也有可能因为标签而被看作是问题行为。如果他们长时间失去认同,会使得“越轨者”逐渐脱离正式群体去寻找自己内心的归属感,从而加入由其他越轨者所组成的非正式群体以寻求支持和认可。由于“群体成员间的相互认同减轻了由越轨行为造成的不安和自我悔恨的心理负担,恪守常规的压力减轻了,越轨者的自我形象加强了,群体使越轨行为合理化”。[3] 所以,当其加入了由众多越轨者组成的非正式群体,“越轨者”就会做出使自己更加符合越轨者角色的行为,逐渐形成新的自我概念,最终接受越轨的亚文化和行为模式,成为一名真正的越轨者并走上越轨的道路。

莱默特指出:“每个人实际上都会在某一时刻,某一地点以一种越轨的方式行事。这类行为中大部分是暂时的,出于好奇的,微不足道的或是易于掩饰的,其实这种问题行为是人人具有的。”[4] 成人尚且会犯错越轨,更何况是身心尚未发展完全的学生。教师如果因为学生某些具有问题的行为而对其进行负性评价,甚至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这是非常错误的。被标签化的学生在对标签的内化过程中会逐渐出现行为的失范与心理的异化,而这些贴上标签的“问题学生”在普通学生中可能不被接受和认可,甚至遭到排挤,因此,便会很容易加入到同样被标签为“问题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当中。教师和普通学生在其加入了非正式群体后便会更加认同其越轨者的身份,在其完全认同和接受非正式群体的“问题行为”后,便会成为真正的问题学生。

二、社会标签理论对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的思考

社会标签理论强调了初级越轨行为与次级越轨行为的相关性以及重要他人贴标签对行为者的影响,该理论在学校工作者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应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处在学习成长的阶段中,心智发展尚未成熟,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行为,但这类行为大多数是学生处于某种好奇而造成的,是暂时性的。当遇到学生的问题行为时,教师应该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正确认识学生的行为,不急于把学生的行为公布或在公众场合对学生进行批评,给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而是应该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探究其中原因,应当相信每位学生都是好学生。

2.做好学生的回归工作,减弱“标签效应”的不良影响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转化,如果学生有决心改掉其问题行为,那么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鼓励其回归正式群体的生活。被贴标签的学生大多会处于一种不自信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过程中,应多和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逐渐消除其内心的消极暗示,恢复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成长。

3.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工作

师生的期望与被期望产生相应的互动,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及学业成绩。[5] 在实际的生活中,教师不能只根据学生课程分数的高低来评定学生的能力与智力的发展,而应多给学生肯定和赞扬,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教师的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了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6],让学生在好的标签影响下不断进行自我暗示,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好学生。

4.做好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工作

在学生被标签为“问题学生”后,或多或少会受到正式群体的孤立或排挤,这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自我孤独感,甚至加入其他“问题学生”组成的非正式群体,从中获得归属感,并形成以反叛和问题行为为主要特征的非正式群体亚文化,在这种亚文化的笼罩下会强化成员违反规范和做出问题行为的意愿,从而演变为整个非正式群体的问题行为。因此,教师要做好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充分调动该群体的积极性,让其成员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与期望,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走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5.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是在身边交往人群的的互动中产生的。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团结、友好、互助的氛围,防止挑拨、辱骂等行为的产生;与学生建立互相支持、互相尊重的良好关系,真诚地帮助学生;还需要与学生家长合作,共同帮助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减少标签对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美]杰克·D.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M].张宇,朱欣民,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徐玲.标签理论及其对教育“问题青少年”的启示[J].社会,2000(10).

[4]厉以贤.西方教育社会学名著选读[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