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危机处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的危机处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的危机处理

企业的危机处理范文1

[关键词] 企业社会资本 危机管理 民营企业

一、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种一般性的社会科学理论。社会资本是从经济社会学演化而来的一个重要概念,近年来已成为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理论分析的重要视角。社会资本的实质是个人或组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获取稀缺资源(如权力、地位、财富、资金、学识、机会、信息等)的能力。

二、企业社会资本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行动者,在广泛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中运行。企业与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孤立的行动个体,而是处于关系网络的节点。企业社会资本就是指处于一个共同体内的企业通过与其内外对象的长期交往互动而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价值理念、行为范式和摄取稀缺资源能力。它包括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和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前者是企业内部存在的有利于推动企业成员的信任与合作、促进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从而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人际关系网络;后者是企业外部存在的、有助于企业摄取外部稀缺资源的社会关系网络及能力。

三、企业社会资本与危机管理

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获得永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它是指企业通过事前的危机预警、事中的危机处理和事后的危机恢复(如图1所示),以减少甚至避免危机产生的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的管理活动。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多元化社会,任何企业都处于风云莫测的环境中,企业无法避免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无论是历史悠久、经营卓著、享誉世界、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还是那些默默无闻、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危机的袭扰,都难逃危机的侵袭。众多民营企业他们没有国有企业与生俱来的优势,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管理者的管理经验欠缺,危机管理对其尤为重要。然而,在进行企业危机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任何一个企业内部资源是都有限的,要想摆脱企业内部资源的约束,这就需要民营中小企业们开始关注如何利用社会资本来获取外部资源,以更好的进行企业危机管理。

企业危机的诱因是复杂多变的,企业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会受到企业资源的限制,还有各种制度规范与社会管理的约束,同时还有组织间或个人间互动的强度和范围的影响。因此,企业通过建立外部关系来获取信息与资金的同时也受到各类社会关系中的资本量的约束。社会关系中的社会资本促使企业充分利用和交换网络间的各种资源,通过紧密的社会互动,企业能够增加资金交换的深度、广度和功效。在网络竞争环境下,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完全孤立的长期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和危机管理活动,要保持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就必须与不同外部组织进行合作。企业通过建立各种社会资本一方面可以获取企业持续发展的各种信息、资金和其他资源;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可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帮助企业获取外部资源抵抗外界风险,以及帮助企业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等作用。

四、社会关系网――民营企业处理企业危机的选择

民营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除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它们的生存发展没有国有企业来的优越,无法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企业的效益与市场息息相关,甚至于在银行贷款时都无法得到与国有企业相对等的条件,导致融资困难。因此,在企业发生危机时,民营企业主不约而同都选择了运用社会关系网来处理企业危机。追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企业危机的特征使得民营企业选择用社会关系网解决问题。企业危机的特征有:①危机发生突然,反应时间有限,所以要求民营企业主必须在时间有限的约束下马上做出决策。②企业危机是不同于日常企业活动的不正常的突发事件,这种事件直接威胁到企业的发展。③发生危机时,要求民营企业主必须在信息不可靠或不完备,应对危机所需的人力、设备可能超过实际可得的情况下,机敏、灵活的进行决策和处理,而且处理结果会极大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企业资源的缺乏,传统文化的影响,加之民营企业主管理素质不高,这些因素使得他们能想到的办法就是运用社会关系来处理企业危机。

第二,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中,原有的依靠国家行政权力分配资源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效,而市场配置又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本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又由于民营企业的经济行为本身并不完全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所操纵,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更多受到来自政治体制和政府管理机构资源分配使用等方面的制约,表现出更强的依附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处理企业危机时,作为理性经济行动者的民营企业,会尽可能利用社会资本来获取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来进行企业危机处理。

五、社会资本在处理企业危机时的积极作用

民营中小企业的危机管理并不是说有了危机才去管理,危机前的预防与危机之后的恢复同样重要,而社会资本在危机管理的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企业的危机预防中,民营企业主就注重社会关系网的编织,在平时积累人际关系,如在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中,就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财力在人际关系应酬上,进行社会资本的投资。社会关系网预防企业危机的途径是通过社会关系网中流出的信息资源而实现的。信息的交换和传播有利于企业对危机诱因进行监控,对于企业危机预防有重要作用。信息的获得可以掌握市场波动、获取价格和成本数据、学习新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方法以及发现政府政策当中可能对企业造成制约或负面影响的变化。另外,对于一些“灰色地带”的民营企业而言,譬如当出现工商、税务、消防、公安等部门对企业采取突击行动的时候,信息的获得更显重要。

在企业危机处理过程中,社会关系网处理危机的途径不同于企业危机预防中的途径,其不再主要通过社会关系网中流出的信息资源实现危机处理,而是通过其流出的资金和权力资源。对于缺乏融资渠道的民营企业来说,当发生财务危机或其他危机需要资金时,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经济资源――资金无疑会对民营企业危机处理产生重要作用。另外,由于权力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仍处于中心位置,因此,权力对于民营企业危机处理也极其重要。在中国转型时期,行政权力仍然控制着相当多数的稀缺资源,企业行动者为了获取这些稀缺资源,往往通过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来接近权力资本,并通过各种形式,取得这些稀缺资源的使用权,用以处理企业危机。但是,这不免会引发由寻租行为而导致的贿赂成本问题。贿赂成本的存在会引起诸多不良后果,因此,在探讨社会资本对于民营企业危机处理的积极作用时,不能忽视其带来的另外一面。

社会资本在企业危机恢复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在我国,很少有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能得到国家或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遭受危机以后的恢复过程中,除了依靠民营企业主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的帮助和支持,还有赖于民营企业主个人良好的诚信与品质,以社会资本中信任获得来自各方的援助。具体来说,社会资本对于企业危机恢复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是有助于激发帮助与支持的热情,获取外部资源;二是有助于增加对合作关系的投入,减少不确定性;三是能增强合作关系的灵活性;最后是有助于降低成本。

六、结束语

在民营企业面对危机袭扰时,企业社会资本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帮助企业获取外部资源,还可以帮助企业抵抗外界风险以及帮助企业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能带来资源的资源,可以为拥有者带来利益,但受益的程度要与企业本身实践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区别的。这种资源存在于“特定的网络”中,嵌入于这种“特定的网络”,获得这种成员资格就有权力调动和利用这种资源。因此,在企业危机管理方面,由于民营企业主运作和建构关系网络的能力不同,因而危机管理的效果也不同。一般民营企业成功处理危机的模式中,大多有两个途径:其一是民营企业主本身拥有适合处理某种企业危机的社会关系网,并有意识地运用好了现有的社会关系来处理危机;另一个是民营企业主本身没有适合处理某种企业危机的社会关系网,但却在适当的时候构建起了适合的社会关系网来处理危机。中国的现实情况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理论对于企业危机管理有较强的解释力。如何培育企业社会资本进行危机的处理需要众多民营企业主做出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衣光春: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构建[J].商业现代化,2009(3):293~294

[2]刘海波:民营中小企业危机管理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8(2):118~119

[3]詹原瑞:浅谈民营企业的危机管理[J].中国科技产业,2007(9):48~49

企业的危机处理范文2

一、引 言

企业是一个基本社会组织,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和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对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企业员工是企业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人本管理理念的驱动下,提高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塑造和谐的企业道德伦理氛围更显重要。然而在企业员工中暴力攻击、言语刻薄、工作压制、社会排斥甚至性骚扰等欺负行为却普遍存在,不仅给员工带来身体和心灵的严重伤害,也给组织带来破坏性后果,严重影响组织绩效和和谐发展[1]。在我国,有关企业员工欺负行为的实证研究几乎空白,关于企业员工欺负行为的层次结构、影响因素、影响效应等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为此,本文拟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中国独特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员工欺负行为,以期对上述问题的探索和解答有所启发和助益。

二、研究内容与假设

目前我国对企业员工欺负行为问题的道德心理研究仍然比较薄弱。根据对我国的企业员工的欺负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并基于道德心理学的视角下研究欺负行为的产生机制和影响途径,并重点讨论企业员工欺负行为对后果变量的作用机制。根据研究内容,研究假?O如下:

假设1:我国企业员工的道德心理是个多维的结构;

假设2: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工作单位的员工在欺负行为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3:欺负行为对离职意向有显著正向作用;

假设4:道德心理对欺负行为有显著负向作用。

三、研究方法与工具

研究分别采用聂光辉编制的《企业员工欺负行为问卷》、自编《企业员工道德心理问卷》和《离职意向问卷》测量企业员工欺负行为、道德心理和离职意向。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以及不同性质和规模的企业中选取被试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初测共计发放55份问卷,正式施测发放120份问卷,回收120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无效问卷9份,问卷有效率为92.5%。

通过访谈、开放式问卷、预试以及对样本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依据《企业员工欺负行为问卷》得出的总体一致性系数α为0.886,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企业员工欺负的内容结构包括3个因素:F1人身攻击、F2工作压制和F3社会排斥,这3个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63.955%,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二是依据《企业员工道德心理问卷》得出的总体一致性系数α为0.673,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在研究中使用。道德心理的内容包括两个因素:道德正向氛围和道德负向氛围,这两个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65.084%,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三是《离职意向问卷》包含单一离职意向维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692,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在研究中使用。

四、结果分析

1. 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的差异分析

通过对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不同组织背景的企业员工的工作场所欺负性行为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单位性质和职务的员工在社会排斥、人身攻击、工作维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本文提出的假设2未得到了验证,但却与McCormack等在2006年的研究结果一致。

McCormack等在中国开展的研究表明,工作场所欺负在性别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年龄上,根据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UMIST)的研究,较为年轻的员工表现出最高水平的欺负,其次是年龄在35~44岁的员工,而55岁以上的员工很少报告有欺负经历。年龄研究上的差异,可能与两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也可能是隐形欺负行为没有显示出来,这将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所在。

不同职位、不同工作年限的员工在工作场所欺负的各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于本文抽取被试的单一有关。由于各方面限制,本文研究对象以普通员工和基础管理者为主,涵盖少量中层管理人员,大部分被试刚踏入工作岗位1~2年,其他时间段人数较少,这可能造成了工作年限差异不显著。然而,现实中,处于基层或中层管理的员工,同样可能会受到上级的欺负,因此,研究结论与实际处境基本吻合。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不同性质的企业员工在人身攻击和工作压制两个维度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国有企业员工的得分均高于民营企业和独资企业。职级明确,是我国国有企业的鲜明特征,与此对应的权力明晰以及受传统文化影响传递的职务含权量,往往给上下级间欺负行为的发生埋下伏笔。而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更强调个人经验和工作能力,人际冲突频率低且权力权重占比小,因此员工报告的欺负行为低于国有企业。

2. 欺负行为与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

欺负行为与离职意向的相关分析表明,企业员工欺负的社会排斥、工作压制两维度均与离职意向呈现显著正相(p

所谓工作压制是指在工作上被竭力抑制或制止。社会排斥则表明在工作中遭遇歧视,造成个人与群体、社会之间的削弱与断裂。因此,无论“工作压制”还是“社会排斥”,都与员工当前从事工作及日后职业发展相关,一旦这两个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员工离开组织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回归分析表明,工作压制对于离职行为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34.5%,而单位性质中的民营企业这一虚拟变量的预测力也达到18.9%。标准化回归方程为:离职意向=0.345×工作压制+0.189×民营企业。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在企业员工的离职行为中工作压制是占据了重要地位。从研究结论我们还可以推断,民营企业的员工更容易离职。

3. 道德心理与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

员工欺负行为与道德心理的相关分析表明,企业员工欺负的社会排斥、人身攻击、工作压制三个维度与道德心理呈显著负相关(p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仁”是中国古代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将其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成为其他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其中“仁”所强调的“以和为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精髓,这一思想主张以和平的手段解决冲突问题,推崇仁爱原则,强调“推己及人”和人际和谐,反对欺负行为。因此,社会排斥、人身攻击、工作压制等行为明显不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要求,对道德心理具有反向预测作用。

五、道德心理的调适机制构建

在对道德心理与欺负行为进行关系研究后,笔者认为可以从道德心理过程对欺负行为的道德障碍进行阐述,这也是深入研究的挖掘空间。心理学上,道德心理过程主要包括知(道德认知)、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道德障碍是指人们在道德活动中遭遇干扰和挫折,致使道德需要和动机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2]。

1. 企业员工欺负行为的道德认知机制

道德认知的基础是社会认知,它是指依托社会关系,对道德的概念、原理、规则和意义的认识[3]。道德心理的形成始于道德认知,一般认为它是道德内化和信念形成的第一步。因此,企业员工只有对某种道德准则有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信念,才??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相反,若企业员工缺乏系统的道德认知或认知不当,则会导致欺负行为的产生。如果企业领导和员工对道德中的尊重、爱心、责任感等缺乏正确认识就容易产生社会排斥和工作压制类似的行为。而企业员工对道德中的公平、公正的缺乏正确认识也倾向于对上级或者同级的欺负行为倾于顺从和忍受。企业员工的道德认知障碍主要是对于接受德育意义认知上的障碍,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企业员工接收的道德教育水平有限,而高层次知识水平的企业员工,受世俗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得出道德于己作用不大或者无用的认知结论。

2. 企业员工欺负行为的道德情感机制

作为一种情绪体验,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自身形成的道德观念,在相互关系、人际互动时所产生的态度和评价[4]。道德认知只有和道德情感结合时才会产生道德的动机和道德行为。缺乏道德情感是造成知行脱节和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企业员工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荣辱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和集体主义情感。企业员工的道德情感如果没有建立好的话,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行为,出现道德行为的反复无常,或者出现不道德的行为如:缺乏义务感的企业员工容易出现推卸工作或者压制下级工作的情况。企业应注重正性道德氛围的建立,培养企业员工的道德归属感。企业员工若长期处于欺负行为的消极情绪状态,就容易造成道德情感障碍。

3. 企业员工欺负行为的道德意志行为机制

企业的危机处理范文3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危机;出路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的下属学科,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1998年,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为了满足政府社会管理体制转型需求,教育部决定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增设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1999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招收了第一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此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正式在各大高校落地开花。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强、学科基础扎实等特点,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它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危机

1.专业定位模糊

从学科角度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学科,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部普通高校专业目录是这样定位的:培养具有公共事务管理理论和应用能力,能满足国家文体卫等事业单位公共管理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看似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培养目标发展渠道狭窄,而我国公共事业单位在用人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加上事业单位用人名额有限,因此,许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很难通过事业单位招聘实现就业,这也势必会引发人才需求、供给矛盾,给专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不完善是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中都错误地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是经济、政治、管理、社会学科的综合,只有将与之相关的专业课程都涵盖进去,才能体现该课程大而全的特点,如某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共设置了12门课程,这12门课程有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又有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这些课程虽然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都是以理论性课程为主,学科相容性不强、价值也不高,根本无法显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出路

1.合理定位,科学发展

科学定位专业发展方向,是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教育部应明确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规范与要求,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事业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预测,然后以此为依据合理调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规模和专业布点,要求各高校适当控制办学规模,科学招生。在此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评估工作,根据评估结果要求高校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调整,调整专业办学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方向,以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良性发展。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要想彻底解决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混乱的问题,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高校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以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为基础,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将新公共管理知识、科学的管理方法等都吸纳到课程体系中去。其次,结合专业要求,加强专业主干课程与教材建设,在专业口径、基础上进行积极探索,体现专业特色。最后,将教学内容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技能培训三大模块,科学分配各模块的课时,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通过学术论坛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

3.加强教学管理改革,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近年来,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配置开放力度与社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管理人才需求都不断加大,这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高校要把握好这个机会,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这就要求高校结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合理调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时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结合学校现有学科优势,增设针对城市社区管理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并结合社会就业环境,培养更多面向民族地区、基层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我国公共事业管理需求。

4.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我国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都是在高校行政管理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业教师也大都有管理学、经济学背景,但是也有一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在今后的发展中,高校要加强公共事业管理教学队伍建设,引进更多具有专业素养的年轻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并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聘请专业人员来校讲座,以优化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实现教学队伍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高校还要加强教师培训与管理,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参加培训、教学队伍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等手段,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余敏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1):8-11.

企业的危机处理范文4

关键词:企业关停;税务处理;会计处理

2015年8月12日,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的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事。此次事故造成近一千人死伤,多人失踪;多栋建筑物及上万辆汽车及集装箱损毁,经济损失惨重;2015年12月20日深圳市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致七十三人死亡的特大山体滑坡安全事故;及最近的江西丰城电厂冷却塔施工平台坍塌导致七十四人死亡的特大安全事故。一年来各级政府加强城市管理,清除安全隐患,引起危化企业的大面积被关停。危化企业关停的税务处理及账务处理与一般企业关停有显著不同,主要包括危化企业涉及员工安置、资产处置及政府补偿款方面。

一、被关停企业员工安置涉及的税务及会计处理

因企业关停,辞退企业员工,解除劳动合同,需要对员工进行经济补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员工在企业工作每满一年,被搬迁企业需要向员工支付一个月的工资,最高支付月份数不得超过十二个月;不满六个月的需支付半个月的工资,满六个月不满一年的按一个月支付辞退,且员工工资不得超过当地工资标准的三倍,工资标准超过当地平均工资三倍的不予补偿。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被拆迁企业应对发放的员工辞退补偿款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员工收到的辞退补偿款在当地上年职工年平均工资三倍以内的,免于缴纳个人所得税。超过当地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三倍以上的部分,除以职工在企业工作的年限,以其商数作为个人所得额的月计缴基数,查找相应的税率算出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再乘以工作年限得出本次补偿款扣缴的个人所得税;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最高年限为十二年,辞退员工在被关停企业工作年限超过十二年的,仍以十二年作为商数计算。如深圳市2015年度在职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81,034元,三年平均工资为243,102元,一次性经济补偿金超过此限额部分才按照相关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被关停企业支付员工补偿款时,收到政府补偿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专项应付款;支付员工辞退工资时,直接借记专项应付款,借记应缴税金(个人所得税),贷记银行存款。

二、被关停企业资产处置涉及的税务及会计处理

(一)资产处置的总原则

根据财政部相关文件规定:凡是涉及被关停企业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须将其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费用及固定资产变价收入转入固定资产清理会计科目核算,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固定资产清理;其中固定资产变价收入涉及增值税业务的,还需缴纳增值税,借记固定资产清理,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对应拆迁固定资产的报废清理,及购置新的机器设备的运输及调试安装直接发生的费用可以核销专项应付款,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因为搬迁而被政府收回的,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无形资产;发生的清理费用也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发生的员工辞退补偿支出,也是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

(二)土地收回的处置处理

在当地政府收回土地时,应聘请有资质的评估公司对被收回的土地评估,当被关停企业收到补偿资金超过原购土地的评估值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一条规定,也无需缴纳土地增值税。原作为资产入账的土地使用权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即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

(三)房屋建筑物及无法搬迁的生产设备的处置处理

一般情况下,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应聘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被关停危化企业的房屋建筑物及无法搬迁的生产设备进行评估,经被关停危化企业确认评估值;然后才能将原有的房屋建筑物以及无法搬迁生产设备进行清理变卖,需将固定资产清理的净支出或净收入并入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会计科目核算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折余价值及处置费用;然后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固定资产清理;资产清理完毕,最后将专项应付款的差额转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根据目前税法及相关法规规定,被关停企业发生的财产损失,是否还应报送资料到税务机关进行专项审核,视财产损失的性质而定。

三、被关停企业收到政府补偿款及使用涉及的税务及会计处理

清产核资,一般采用重置成本法加上成新率确定评估价。一般由当地政府聘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公司对被关停企业的动产、不动产及未来收益进行评估,评估报告作为当地政府与被拆迁企业商定经济补偿的一个重要依据。企业危化经营场地被关停,企业如果继续经营,应通过政府补偿款另选场地购置固定资产。

(一)通过清产核资收到政府补偿款时的处理

根据财政部及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规定,并不缴纳营业税,营改增后也无需缴纳增值税;特别是被关停企业的土地使用权被国家收回时收到的补偿款,被关停企业只要将土地交给当地政府时,只要当地政府出具的是县级(含)以上地方政府收回发放的土地使用权证的正式文件,不论被关停企业收到的补偿款是当地政府的财政补偿资金、拆迁公司的资金还是其他来源的资金,该行为均属于被关停企业将土地还给土地所有者的行为,无需缴纳增值税。

(二)政府补偿款使用时的处理

1.购买恢复生产所需固定资产

用以购买或建造企业恢复生产所需的房屋建筑物、无法搬迁的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时,可以从搬迁收入中抵减这些建造、购置费用、技术改造费用的补偿费用,其差额转入应纳税企业所得额。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时,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当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时同时应借记固定资产,贷记资本公积(累计折旧);其差额借记专项应付款或营业外支出,贷记营业外收入或专项应付款。

2.用于技术改造

被关停企业在收到补偿款时,因产品升级改造及转换生产经营方向,没有将补偿收入用于购置固定资产进行生产原有产品,而是将补偿款用于其他方面的技术改造及生产费用的开支,也可在收到的补偿款中抵减,差额部分并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时,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当企业购置固定Y产时同时应借记固定资产,贷记资本公积(累计折旧);其差额借记专项应付款或营业外支出,贷记营业外收入或专项应付款。

3.购买土地等

被关停危化企业利用收到政府补偿款购买土地、建造厂房、购置设备及安装调试费用,(1)如果政府补偿款被税务机关定性为不征税收入,则此固定资产不能计提折旧,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2)如果被关停企业收到政府补偿款,根据相关税法需要并入企业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则此类固定资产可以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细则规定的折旧年限计提折旧,可以在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购置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计提折旧时,借记管理费用或生产成本,贷记累计折旧;年终结转收到的政府补偿款,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营业外收入。企业在第五年末核销专项应付款还应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营业外收入。

4.搬迁

根据相关规定,搬迁企业在规划搬迁的五年内,收到的补偿款可以不并入企业应纳税所得税额,可以在专项应付款会计科目内挂账,用以抵减购置的固定资产及相关费用。从规划搬迁第六年起,企业应将已经收到的补偿款及未来收到的补偿款并入当期的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即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营业外收入。

四、结语

以上从员工安置,资产处置及政府补偿款三个方面对被关停危化企业涉及的税务及会计处理进行探讨,在具体进行税务和账务处理时,还需企业的会计人员与税局的主管专员进行沟通讨论,以规避税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关会生.关停企业的资产管理亟待加强[J].黑龙江财会,1999(02).

[2]张田芳.民营企业关停中若干财务问题探索[J].浙江财税与会计,2000(07).

[3]余坤和.企业破产清算的账务处理[J].财会月刊,2013(22).

[4]项威华.企业清算各方的所得税处理[J]. 新经济,2016(15).

企业的危机处理范文5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经济管理 创新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到了关键之处,一方面我国,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开始进入了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度萎缩,另一方面,全球性产能过剩,企业生存面临严峻压力。

一、企业经济管理必须进行创新的重要性

我国企业在后金融时代对经济管理进行创新的客观因素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暴发,次要原因是我国企业和国外企业相比存在着很多问题。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开始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大、越累越激烈,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企业经济管理必须要进行创新,只有对其进行创新我国的企业才可以和国外企业之间进行竞争。

二、基本特征

我国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①企业的各项管理与经济管理之间的联系,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管理项目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下都涉及到对企业资金的调配以及应用,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和企业的经济管理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另外,企业经济管理的好坏与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员工自身利益也有一定关系,只有形成良好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才能促进发展。②企业经济管理的财务指标反映了生产经营方面的情况,目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取决于企业高层领导的决策权,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企业利润的收入情况是由月份、季度、全年形成的财务指标进行反应做出报告的。为了实现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目标,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要根据企业所反映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经济管理方针和目标的制定进行引导,从而有效的调整企业营销的策略、企业经营的活动以及企业的生产技术。③我国的企业经济管理是综合性质方面的管理工作,我国现时代的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实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要求以价值作为企业的基础对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综合性质方面的管理工作。我国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其进行控制,从而使我国现代企业的经济幅度可以大大提升。

三、如何在后金融危机下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进行加强

(一)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创新

第一步,将企业传统的经营观念以及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第二步,对企业管理方面的宽度、幅度以及弹性方面进行不断地创新改革,另外,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企业管理者应该采取虚拟化和柔性化。第三步,我国的企业应该创建属于自己的企业品牌,改变企业传统跨国跨企的代生产模式,当一个企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会增加企业的经济利润,还会在企业竞争市场当中加大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为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品牌的知名度和企业的信誉度。

(二)对企业财务的支出进行约束

对企业财务的支出建立有效可实行的约束制度过程中一定要按照企业的相关制度以及法规法纪进行定制,此外,为了提高企业各单位、各项目资金使用的效益情况,企业必须要注意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是否真的无漏洞存在,而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对企业资金的运用进行控制和约束。我国企业管理者应及时对企业自身的财务实际情况和企业在财务中预算中的执行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除此之外,我国企业还可根据自身企业单位的自身实际财务状况,然后再选择月度、季度或者年末的时间段来进行企业单位自身财务实际情况的实地存盘工作。我国企业应该对企业内部制定价格方面的制度,当企业在进行材料购买、办公用品购买、设备购买、或者存货的时候可以采用企业制定的价格制度,从而达到对企业财务的约束。

(三)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进行不断的提高

要想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进行不断的提高,企业首先就必须要对企业财务的预算管理进行充分的认识,企业财务的预算管理是对企业中的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环节的收入和支出的保证。企业为了避免和减少与政府政策之间的冲突,应该对企业的廉政工作加强建设,另外,还应该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建立做到法规法律的相关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要对企业的风险及时的评估和分析,从而可以有效地面临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为了面临长期而激烈的经济危机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竞争,我国企业应该对经济管理进行创新,在进行创新的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行增强,一个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和企业的生存是紧密不可分开的,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下。

参考文献:

[1] 许为男.浅议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1,(5):125-126

[2] 彭龙.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中国商贸,2012,(5):85-86

企业的危机处理范文6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走出去”;思考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无疑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国更应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在更宽领域、更深程度和更高层次上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全球条件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提升对外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一、金融危机给企业“走出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走出去”的智慧表现于其对机遇与方向的把握,而毅力则显示于其面对挑战与不利时的反应。

1、外因、内因齐备是企业“走出去”的好时机。

(1)金融危机带给企业以较低成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机会。美、欧发达国家由于流动性严重不足,目前的复苏相对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和投资活动始终处于相对低迷状态,使得很多企业的经营都陷入困境,股东出售企业的意愿极为强烈,故其估值也随之降低,而且危机期间很多国家对外资并购所惯有的排斥情绪也明显减弱,这都会使得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兼并的成本大为降低。而为缓解危机给经济造成的冲击,各国都相继出台了鼓励外资进入的政策;因此,对于那些拥有知名品牌和强大营销网络以及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美欧知名企业来说,他们的优势恰恰是我国企业所缺乏和迫切需要的,如果能够抓住机会实现成功并购,不但能借此降低投资成本,同时也能够借此整合优质资源为我所用。因此,金融危机为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难得机遇。

(2)外汇储备优势为企业“走出去”储备了丰厚家底。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为3.181万亿美元,这距离外汇储备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不到一年时间。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我国需要的合理水平,而外汇积累过多,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多,也增加了央行对冲工作的压力。因此,贸易项下输出人民币并不是直接有效的渠道和方式,而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及加速人民币从贸易结算工具向投资与储备工具转变,必须通过资本项目(对外直接投资)输出人民币。

同时,随着美元不断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流动性不足也就相当于坐等资产不断地被动缩水,因此,积极拓宽外汇使用渠道,增加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使我国的巨额外汇实现保值显得尤为迫切。对于很多积极筹备“走出去”的企业而言,最主要的瓶颈就是资金不足与融资困难。既然一边是储备找不到使用渠道,而另一边是企业找不到资金,因此,利用巨额外汇储备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资本援助,便有可能创造双赢的局面。

(3)人民币地位的提升成为“走出去”的助推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体现了人民币地位的提升,但也带来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央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减缓通货膨胀压力,反映出人民币的流动性不足,而企业“走出去”带动人民币走出去,实际上是扩大了市场的规模,这样原本的市场流动性过剩也将由于市场的扩大而缓解一定的流动性问题。

2、企业“走出去”不可预知的风险与困境加大。

无疑,金融危机仍然存在变数,因此,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未来道路也无疑更加曲折而充满挑战。

(1)投资失利风险有所提高。国际知名金融数据Dealogic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与2010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的失败率分别为12%和11%,皆为全球最高;相比之下,美国和英国公司2010年海外收购的失败率仅为2%和1%。而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排名更能说明问题:在全球128个参与排名的国家中,2003-2005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指数(OND)为1.139,全球排名第67位,而该指数2007年以后再次下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非常低,意味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效益较差,严重缺乏海外投资的所有权优势。

然而随着企业“走出去”规模日益增加,投资方式上从相对简单的加工贸易向资源开发投资、兼并与收购等发展,“走出去”的地区也从传统的、熟悉的东南亚、香港、北美向较为陌生的非洲、拉美、中亚、中东等地区转移,这些都加大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

(2)全球保护主义风起,企业“走出去”将遭遇各类投资壁垒。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显示,在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新出台的投资政策中,分别有32%和28%的政策是对国际直接投资进行监管和限制的。一些发达国家出于对自己经济体系的保护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对某些敏感领域的并购监管审查更为严格。还有一些国家新出台的法律提高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成本,使中国海外投资遇到阻碍。另外,中东北非多国政局动荡,也给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和困难。这些保护政策与制止关税战相比,遏制投资保护主义的难度要大得多。世界贸易组织(WTO可以裁断全球贸易争端。但全球还没有一个与WTO相等同的机构来解决投资争端,这种风险更难驾驭。

(3)资源、能源市场价格的上涨,将可能导致海外投资成本进一步上升。当前,中国的海外投资一个非常重要的需求是为了购买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源,但是由于国际战略性能源和资源的生产供应大部分由少数大型垄断跨国公司所控制,以及战略性能源和资源的“卖方市场”特征,中国在这些重要能源和资源的进口数量及价格制定上,往往处于被动局面。而更为严峻的是,国际战略性能源与资源的市场价格极易受世界经济景气状况、金融市场波动、投机以及海运运费变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呈现出“大起大落”的严重不确定性。而且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国家设置各类投资壁垒抬高中国海外投资门槛。这些都会实实在在地抬升我国海外投资的成本。

不仅外部环境既能创造机遇也会抛省威胁,内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同样有优势与劣势之别。如果说我国“走出去”的内部优势表现于其积累的资本存量与对外经济交流经验,而其劣势则表现于自政府与行业直至企业本身的方方面面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