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1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 生态市场经济;生态与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F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6-0018-05
党的“十七大”科学地总结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宝贵经验,指出“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同时指出“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必须“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尤其是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创新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这就是形成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体制。
1 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呈现逆向运动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制定了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强调了实现2010年远景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七大又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起来了,并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近几年,我们按照《决定》规定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又取得了新进展。这些表明,自党的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已经初步实现。它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集中表现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使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是近20年来对全球经济增长与发展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
但是,我国经济迅速崛起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却是同时发生的。这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实际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基本上没有实现,“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还处于主导地位。从总体上看,这些年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高速增长,一直未能摆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能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痼疾。不仅如此,进入21世纪以来,它的弊端日益强化,其粗放程度不断加深。这种“高开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实践中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社会问题和人的问题,使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极高的自然生态代价和人与社会代价,导致今日我国“人―社会―自然”有机整体发展面临着不少突出矛盾和积重难返的严重问题。其体制根源就在于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改变传统经济体制的反生态性与不可持续性的根本缺陷,尚未形成自然、人、社会有机整体和谐协调的可持续体制机制。有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的。由此决定了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的根本一致性。因而,从理想状态来说,这两个根本性转变应当是同步运动中协调发展。然而,国际国内的实践已经证明,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比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艰难得多,时间要长得多,是难以达到同步运动的。即使是这样,两者也不应发生逆向运动,至少也应当是同向运动。但是,在我国却出现了逆向运动:一方面,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上完成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确实是“物”的世界大大发展并增值了。
另一方面,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未能推进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变,而且使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数量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功能与弊端获得了充分表现,导致自然生态、人身生态、社会生态的全面恶化,以人的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重大牺牲为代价来换取物质生产力增长,确实是“人”的世界贬值和自然的世界的衰败。尤其是我国经济快速高速增长过程中过度的资源消耗,过大的环境污染,过重的生态伤害,使生态资本存量下降与生态赤字扩大同快速积累的经济增长之间严重失衡,经济持续快速高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生态约束的矛盾加深,极大阻碍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撇开社会制度而言,无论是资本主义的传统市场经济体制还是社会主义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都属于传统经济体制,它们都是在传统发展观指导下,基本上都是以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和物质财富无限增加为目的和动力,并且把实现这一目的视为传统经济体制运行的最高原则。因此,传统市场经济体制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都是把经济增长建立在贪婪地索取自然资源,大量地消耗资源环境与掠夺生态的基础之上。因而,与传统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也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以,传统经济体制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制度安排与体制保障。10多年来,两个根本性转变逆向运动的事实表明,目前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未能摆脱传统经济体制的窠臼,也就是说未能克服传统经济体制的局限性:一是不仅未能克服传统经济体制对经济高速以至超高速增长目标的盲目追求,而且还为其提供了某些制度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为9.6%,从2002年至2007年GDP增长都超过10%;为盲目追求经济高速以至超高速增长的“极端发展主义”盛行提供了实践基础,并与传统经济体制的扩张机制相结合,使我国经济发展没有改变在传统经济体制下,那种数量速度型、外延扩张式的老路。对此,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缺乏抑制这种盲目数量扩张的制度和机制,显得勉为其难与无能为力。二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第二轮工业化与现代化建设,付出了高昂的沉重的代价,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相当严重,国民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大多数民众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增长,经济总量、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与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的矛盾加深,使我们探索的新型工业道路并没有改变我国在传统工业化老路上前行的步伐。对此,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缺乏克服传统工业化那种牺牲生态环境和大多数人利益的制度和机制,显得无能为力。
(3)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从总体来看,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都是以生态与经济相脱离为基本特征的,使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往往不能反映生态学的真理。因此,传统经济体制的一个根本缺陷,就是以生态与经济的脱离和对立为特征。它不仅没有保障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的制度与机制;更没有为后代人生存与发展留下充分的资源与环境的制度与机制保障,由于在它的运行过程中不能反映生态学的真理,必然引起自然资源的耗竭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在创造经济生产力的同时,削弱生态生产力,使生态资本存量下降,从而导致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的一个根本方面,就是没有消除传统经济体制的这个根本缺陷。没有解决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尖锐矛盾问题。在创造经济生产力使我国经济日益富裕的同时,削弱了生态生产力,使我国生态贫困越来越严重。如果说我国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资源环境掠夺型的经济体制,那么,我们初步建立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仍然带有这种传统体制的痕迹,还保留着生态与经济相脱离和对立的特征,实际上是资源环境消耗型的经济体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仍然是一种非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美国著名学者R•布朗在《生态经济》一书中批评了主流经济学只是相信市场力量,尊重市场原理而不尊重生态原理,尤其是无视生态可持续性原理,使当今自由市场经济往往不能反映生态学的真理,将会导致现代市场经济崩溃。于是,他引用开发挪威和北海油田的埃索公司前副总裁厄于斯泰因•达勒的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中央计划经济崩溃于不让价格表达经济学的真理,自由市场经济则可能崩溃于不让价格表达生态学的真理。”当今人类正在进入生态时代,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应当反映生态学的真理,实现环境掠夺型经济体制向环境保护型经济体制的转换,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2 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身,应当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转变;二是从市场经济体制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这种体制的要义应是基于生态和人文关怀的生态可持续性,从而以生态可持续性原则为基础构建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实质上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生态市场经济是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现代市场经济,反映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优化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它既是一种全新的经济体制,又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从发展趋势上讲,生态市场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经济形态”。如果说,现存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显著表现出超越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那么,建立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有可能是提供这一超越的机会。因此,建立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是对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超越与理论超越。是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方向与战略任务。
(1)从理论上看,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石。
首先,在马克思学说中,自然、人、社会有机整体发展理论,不仅为当今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生态内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经济体制提供了科学依据。这是因为,自然、人、社会有机整体理论,其根本精神在于不是把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视为分散的和封闭孤立的存在,而是视为自然、人、社会有机整体中的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马克思恩格斯不仅阐明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而且阐明自然与社会的不可分割性;揭示了客观世界是由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人类社会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复合系统,这就是自然、人、社会的有机整体。人类文明发展就是自然、人、社会有机整体发展。资本主义文明发展是如此,社会主义文明发展更是如此。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关于发展的理论,深刻地回答了“发展”与“人”的关系这一核心命题,把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来界定发展的内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视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四个基本要素发展构成的整体发展、和谐发展、文明发展。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模式理论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把经济系统看成为不依赖外部环境,其交换及运动发展只是在经济这个封闭系统的内部进行,因而可以不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而无限增长。这就使得传统经济体制既忽视了自然环境因素又忽视了社会环境因素,并使其本身具有“反生态”和“”的性质,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此,只有把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理论牢固地建立在自然、人、社会有机整体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真正成为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
其次,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生态环境内因论”,这是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的一块基石。生态环境内生化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的生命的组成部分,是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态安全的内在因素;另一方面是当今世界系统中生态环境是可持续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内在要素,对现代经济良性运行与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源泉。因此,生态环境已从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这是生态环境内生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的基本结论。这就要求建立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内在地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机制,使生态环境真正成为现代经济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要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建立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建立生态内生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
再次,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使我们党最终确立了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立的崭新的现代文明形态,并要求形成与建设生态文明相适应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要“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因此,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根本点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化”、 “体制化”,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和与它相适应的可持续经济体制,它们不仅反映经济学的真理,而且反映生态学的真理。
(2)从实践上看,构建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不仅是我国国情和发展现实的客观要求,而且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首先,当今人类文明发展正在进入生态时代,使当今现代经济发展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二是经济目标的人性化,三是经济形态的知识化(包括信息化)。这三大历史潮流的有机统一,是21世纪现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希望所在。事实表明,能够适应三大发展趋势有机统一的经济体制,就是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它是一种既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崭新的经济体制。它能够克服传统经济体制的根本缺陷和主要弊端,突出强调经济发展的人文向度和生态向度及其统一性,突显的是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和人与人协调和谐的根本精神。因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这才是最根本的经济生态化、人性化、知识化的真谛。
其次,无论在当今世界还是当代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现代经济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素,已经成为一种高度稀缺的生活要素和生产要素,严重地制约着现代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这种严峻的客观现实决定着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戴利、布朗都强调当今世界系统已经完成了“空的世界”向“满的世界”的转变,使现代经济系统的运行与演变已经从物质资本是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时代,进入生态资本是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时代,因而,世界各国生态系统提供的优良的生态产品越来越稀缺,日益稀缺的生态资本存量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制约因素。在我国,必要的、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稀缺程度不仅超过发达国家,而且超过某些发展中国家。可以这样说,我国目前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的短缺经济局面,物质资本日益雄厚,经济正在走向富裕。当今中国发展由经济贫困走向经济富裕,既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又付出了物质财富分配与占有的不公平的代价,从而形成了现代社会主义经济的生态短缺局面。因而,当今中国的发展正在由生态脆弱走向生态贫困。正如一位青年学者所说的:“我国的生态贫困状况相当严重,甚至可以说已成为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发展的基本特征。”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保障我国不断走向经济富裕,而且要保障逐步消除生态贫困,努力改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生态短缺局面。
再次,近几年来,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们推进由非持续发展经济体制向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转变,构建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型经济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生态化;与此同时,加大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开展生态省建设试点,海南、福建、浙江、江苏、黑龙江、山东、安徽、陕西等开展生态省建设的试点工作,正在进入大规模生态建设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同步进行与协调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发展绿色产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使生态工业园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报道,目前在广西、辽宁、江苏、山东、天津、新疆、内蒙古、浙江、广东等省市自治区展开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试点,覆盖各种传统行业和高科技行业,推动着现有工业园区发展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提升工业园区发展的生态化水平,从而加速了我国新型工业化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的进程,展示出生态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的广阔前景。现在,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我们党的治国理政的新观念,标志着我们党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航程,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正在到来。所有这些表明,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内生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是有坚实的、丰富的实践基础的。
3 小 结
如果说,“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跨越、新的伟大实践,也是一项更加艰巨、更加宏伟的系统工程。”那么创建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攻方向与战略任务,就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个新的历史跨越,新的伟大实践。德国学者指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拥有一个围绕关注环境而组织的市场经济,德国也不例外。”这就告诉我们,建立生态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上还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实现由非持续发展经济体制向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的转变,不仅要比实现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更加艰巨、更加复杂,而且要比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加艰巨、更加复杂,是非常宏伟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莱斯特• 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Lester R Brown. EcoEconomy
Building an Economy for the Earth[M].Beijing: East Press,2001.]
[2]孟宪忠.论生态市场经济[N].光明日报,2001-08-21.[Meng Xianzhong. Theory of Ecological Market Economy[N]. daily Guangming Ribao,2001-08-21.]
[3]刘思华.论经济思想和理论的生态革命[J].西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 [Liu Sihua. Theory of Ecological Revolution of Economy Idea[J].Journal of Northwester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Pages),2005,(2).]
[4]柳杨青.生态需要的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38,145.[Liu Yangqing. Economic Research on Ecological Needs[M].Beijing: 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2004.138,145.]
[5]人民日报社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制保证[N].人民日报,2004-10-15.[The People’s Daily Editorial. System Insurance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N].
The People’s Daily,2004-10-15.]
[6]吴晓东等译.人类需要多大的世界MIPS―生态经济的有效尺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46.[Translation by Wu Xiaodong et al. How Big World the Human Needs:MIPSthe Effective Scale of EcoEconomic[M].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3.146.]
[7]严法善,刘会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利益[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Yan Fashan, Liu Huiqi. The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in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J].F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8, (3).]
[8]景维民, 田卫民.市场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演进与评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Jing Weimin,Tian Weimin.
On Ownership Theory in Market Socialism from the Evolutional Perspective[J]. Nankai Journal(Philosophy,Literature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8,(3).]
[9]袁小云.论马克思实践伦理与我国转型期的市场经济[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2).[Yuan Xiaoyun. On Practical Ethics of Marxism and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in Transition[J].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 2008,(2). ]
[10]周德海. 论市场经济与体制改革[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Zhou Dehai. Market Economy and System Reform[J]. Journal of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2008,(2).]
[11]夏瑞林. 经济发展:理论演进与中国经济实践的历史比较[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Xia Ruilin.Economic Development: A Historica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Economic Practice of China[dissertation].Wuha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2007.]
[12]马德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纲[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Ma Decheng.Concise Discuss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D].Dalia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2007.]
[13]刘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思想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Liu Shuang.MaoZedong's Socialist Economy System Thought Studies[D].Changchu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2007.]
Theoretical Though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ic System of Socialism
FANG Shijiao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change from the traditional planning economic system to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has been primely actualized. But the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in China from extensive to intensive has not yet been realized. There seem to be opposite movements between the former and the latter both of which impact the overall situations. The opposite comes from the fact that the economic system of modern market primely built in China has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system, belonging to a kind of antiecology without basic capacit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 the market system now in China must be reconstructed into an economic market system of socialism that 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construction is not lack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ing bedrock for the nonce, but it is still a longrange and formidable systematic project to be done.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2
目前,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已经陆续出台,使得医药企业又一次被世人所关注,政策的调整,必然会迫使医药企业整个经营模式都要随之改革。本文从企业伦理角度,探讨医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出企业承当社会责任的观点。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续的盈利增长能力。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企业的社会责任,实际上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个方面就是法律和制度要求的强制的社会责任。如守法经营、依法纳税、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这一类的企业社会责任往往是由相关的政府机构或行业协会通过相应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的制定来强制推行的。第二个方面是道德、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要求的自发的社会责任,这体现了企业全体劳动者自身的人文素质与价值理念和企业的根本追求。
一、可持续发展是医药企业的必然追求和战略目标
从短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一种成本,与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一定意义上相矛盾。但从长远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可以为企业赢得长久的声誉和公信力。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企业竞争的加剧,良好的声誉和公众形象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医药企业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医改政策的强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必然会加深“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原则。总会有一部分企业得到发展,总会有企业销声匿迹。医药企业要想抓住各种发展机遇,一定要具有以诚信为基础的价值观,以低成本为中心的内部管理和最大限度的市场开发能力。因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软实力,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硬约束。
新医改将使医药行业重行洗牌这是必然趋势,谁能够认清目前的竞争格局,牢牢抓住机会,谁就会是医改变局中的强者。竞争将会有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激烈展开:一是产品竞争和技术竞争。此时特点是产品导向,一个产品可以养活一个企业,生产企业进行的是研发和改造老产品的竞赛、商进行的是产品选择的竞争;二是价格竞争和促销竞争。随着招商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剧和产品同质化泛滥,医药招商竞争的重点成为价格竞争和促销竞争,恶性的价格竞争使很多产品提前进入衰退期。此阶段的最大特点是价格、差价为导向;三是服务竞争和渠道竞争。新医改方案实施后,打击商业贿赂将成为不变的主题,减少流通环节成为必然,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服务竞争将包括产品的供应、产品的价格,渠道竞争将包括商的选择、当地商业公司的协作、配送物流模式等。
医药企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无论是企业的生产规模还是市场规模都存在一个增长的有限性。增长是一个量的变化,发展是质的变化。在全国人民都在关注医改、各级政府积极推进改革探索医改途径的时候,医药企业不能被动的置身事外,而应主动加人这个洪流之中,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必须融人到社会群体之中,与各种组织产生互动。
综合来看,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可以理解为企业主动,自觉地承担社会义务,树立健康的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从本质上讲,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认识到企业开展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造成广泛影响,而社会的发展反过来会影响企业追求成功的能力。
二是企业的商务活动应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企业的商务活动为其自身和利益相关者带来的声誉必然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三是企业应通过与客户、公益机构,政府和其他团体的密切合作,获得利益。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可以赢得声誉和组织认同,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使企业保持生命力,保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承担好社会责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选择
现阶段,一方面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在逐步提高,但是利润率呈下降趋势,企业有难以为继之惑;另一方面,医药市场供应丰富,但是转嫁给最终消费者的成本负担居高不下,群众怨气很大。这是一对现实的矛盾,而且是医改绕不过去的坎。怎么办 ? 医药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是其原始动机和最根本的动力。企业开展的是社会性的经济活动,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企业的利益才能实现。因此,医药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存在和发展的目的、以及社会价值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作为一般企业层次,包括对国家税收、国家义务、企业内部员工福利保障等;第二层次是作为医药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包括药品质量、药品宣传、企业营销行为规范等;第三层次是医药行业层次,企业能否站到整个医药行业的高度,使自己的企业承担整个行业的发展难题,包括是否加大新药研究的力量,是否在原料资源的稳定性、质量的稳定性方面下工夫,是否将提高医药行业在国际上的产业竞争力作为发展战略等;第四层次就是公益责任,回报社会。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很多企业家单纯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依法纳税,对员工负责,对产品负责,做到这些就可以了。更有不少企业家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把企业做健康,做长寿,社会公益事业不是企业的责任,那是政府的事情。
我们来分析,医药企业目前受到的压力,与其说是来自市场,毋宁说来源于医药市场改革的不到位。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钱”作为一种价值度量标准,得到了社会空前认可,但是不可否认,医药企业确实面临着困惑:是社会责任第一,还是效益第一?是为社会创造价值,还是为企业创造价值?
笔者认为,医药企业的终极目标还有比赚钱更重要的,就是企业是实现社会价值。赚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已。而目的和手段定位的不同,完全会导致企业经营行为的不一样。
企业要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就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要实现由“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著名经济学家、洛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社会人”由于有着社会义务、责任等伦理负荷,因而他就不仅仅是从自我利益出发,而且必须受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
医药企业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除企业自身要努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外,外部力量也要承担起普及该意识的责任,首要的是政府,作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者和管理者,在企业或市场经济环境未完善时,政府要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
其次,作为企业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所在,把产品或服务做安全做得有价值,自觉地站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把社会责任贯穿于企业的整体经营中,在产品的创新上,在品牌的宣传上,在渠道的推广中。
在后续的服务上,对质量,对消费者,对企业价值链上的每一个分子,都要讲诚信,负责任,恪守商业道德。
再次,作为社会公众也要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那些不讲责任的企业和产品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做坚决的斗争,怂恿、放任等于漠视自己的权力,这样一来,也从外部迫使企业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最后,媒体舆论的民主监督力量也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透明化和理智性。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之一,离开了社会资源,企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企业也难以生存。我们期待着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过程中,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不渝地肩负起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将企业真正做得健康,有价值,有责任感,受全社会尊敬,从而在持续的创新中保持基业常青。
三、医药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有赖于全行业的所有企业自觉肩负起责任意识,在全社会培育良好的经营形象。
用社会责任理念来审视我国的医药行业,发现存在着一对矛盾,即:医药经济的发展落后与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尽管我国医药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高速增长,特别是最近几年一直是活跃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不可否认,现阶段药品企业创新能力比较低、医药市场消费者满意度比较低、医药市场秩序发育和规范程度比较低,综合归纳就是“看病贵,药价高、人民群众不满意”。从民间的呼声也警醒医药企业:我们缺乏的不一定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商德。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对医药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零差价销售等政策纷纷推出,对医药企业既是巨大的机遇,也是严峻的考验。企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它不仅是生产系统,更应当是负责任的“社会公民”。医药企业不仅依靠高效的生产、优质的产品,还要依靠周到的服务,实现经营方式转变。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医药企业既是授信者也是受信者,他只有在经营活动中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才有可能保持住老客户,又创造新客户,从而拥有原有市场和创造新市场,最终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是社会之中的企业,也是社会当中的主体,完成了纳税任务以后,并没有充分完成其应尽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贯穿于企业经营行为各个环节、整个领域。随着企业在社会当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其所担当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其可持续发展的资本也越重。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3
关键词:城市规划 环境保护 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首要步骤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完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区由于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导致了城市环境的严重恶化,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以规划为先导,处理好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1.现代城市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最近20多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得到了强力的推进,截止2012年,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对由此伴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1.1大气的污染问题。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等几个方面。工业生产排放到大气中的废气中大都含有粉尘、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成分,是导致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城市越来越多的汽车保有量,所排放的含有铅、汞、铍化物的废气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心肺功能有着很大的现实和长远的危害。城市居民生活中的燃煤、燃气、家庭装修使用的油漆、喷撒的各种空气清新剂和杀虫剂也增加了空气中的有害成分,造成空气的不同程度污染。
1.2水污染问题。城市水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中往往含有诸多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和化工污染物。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居民生活排放污水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这些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的污水严重污染了地表水。据相关环境部门调查,全国七大水系中,受到污染的河段已经超过50%,1/3的河段水不适合鱼类生存,有一半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标准。
1.3固体废物污染问题。城市固体废物主要涉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其中城市建筑和居民生活所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占绝大多数。这些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城市空间,还给城市大气、水体和土壤带来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1.4噪声和光污染问题。噪声对人的听觉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光污染不仅有损人的生理功能,而且对人的心理也有影响。城市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机器、机动车辆、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场、娱乐场所带来的高强度喧闹。城市光污染主要来源于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装饰物的反射光线。
2.强化城市规划,有效防治各种环境问题
针对城市常见的上述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在城市规划中立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效防治各种环境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出一条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新型城市发展之路。
2.1对大气污染的综合整治规划。在保证城市工业生产、能源供应和交通运输需要的基础上,明确病取缔对城市污染大、危害广的污染源。采取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绿色环保的公共交通、强化城市绿化、有选择地限制高污染喷雾剂销售使用等措施,有效治理城市大气污染。
2.2对水污染的综合整治规划。严格控制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无害化处理,根据社会与生产需要,完善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采用新的工艺和方法净化污水,坚决杜绝未经处理污水的直接排放,有计划地实施废水的再生循环利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水、节约水的意识,从源头降低水污染的概率。
2.3对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认清固体废物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于不同的人可能是废物,但如果转换一定条件,废弃物也能变为资源的两面性,稳步推进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处理。对于不能利用的固体废物妥善填埋或焚烧处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固体废物的污染。
2.4对噪声和光污染的综合整治规划。对于工业企业采用隔声、减振、吸声、消声等技术措施,对于机动车辆、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场、娱乐场所采取区域或时段噪声限制,降低噪声污染。对建筑外墙装饰限制反光性强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材料的使用,减少光污染。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注重环境的保护,是构建有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关键。我们要时刻保持环境保护意识,致力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使高能效、高环保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时尚,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所倡导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谭雄声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26期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4
在发展定位上,TVET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
本次大会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将TVET的发展置于人口、劳动力市场、科技进步、气候变化等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背景下进行考量,把其作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使其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是对TVET发展的基本定位。从这一角度出发,未来需要把TVET发展置于更广泛的公共政策视野下,并把其与积极的劳动力市场、健康和社会福利、行业发展、科技及青年政策结合起来,从终身学习、创新性、可持续发展及人类幸福的视角谋划TVET发展。如大会工作文件对于2015年后TVET发展的预期中,重要一点就是,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环境问题及政治和社会变革提出的重大挑战,都意味着TVET政策和规划需要兼具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灵活性和可以应对突发事件的抵御能力,增强TVET对于新型发展方式的响应能力。
在发展理念上,将形成更加广阔的职业教育概念
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这一概念是于1999年在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提出来的,此后就成为国际通用的职业教育概念。但是,随着人们对职业教育赋予更多的职能,本次大会工作报告及多位代表都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调整TVET的概念和范围,从一个更加广泛的角度理解职业教育。如UNESCO助理总干事唐虔指出,为进一步扩大TVET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需要对TVET的概念形成更加多元化的理解,这包括多元化的目的、多元化的教育机构、多元化的背景和学习者等。这意味着,必须认识到正式、公共的TVET机构只是整个TVET体系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在不同场所进行的技能开发实践。大会工作报告也指出,2015年后需要完善和扩大TVET的概念,以便在培养特定职业所需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关键能力,同时让人们普遍了解TVET包含在多种不同环境下进行的正规、非正规和不正式学习。
在发展目标上,从需求驱动走向积极促进社会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自1999年以来,实现TVET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型,增强TVET对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响应力和适应性一直是世界各国TVET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但是,从本次大会的观点看,人们对这一模式又提出了新的质疑,如雇主需求或劳动力市场需求导向本身存在很多误区,因为有很多企业所需要的技能仅仅是临时的、零碎的,对于TVET体系发展会造成一定的误导。因此,未来TVET的发展不能仅仅把被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劳动力市场需求作为改革发展目标,而要积极探寻前瞻性的发展战略,主动促进社会改革创新,支持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社会。如有代表提出,TVET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仅仅注重应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的即时需求,而不关注通过为工人提供创新性技能为经济社会的突破性发展作出贡献,可持续发展议程日益紧迫,需要使TVET以自己的方式更加系统地应对社会、文化和环境问题,增强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5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经济增长的联系
我国加入WTO后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认识人力资源和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顺应管理改革思路,提高政府对人力资源决策的科学性问题。理顺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有利于全社会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的经济效益。
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分布适当、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才能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有力的帮助。为此,我们需要认真的了解人力资源的态势,找出利弊,提出有效的措施。人力资源数量是两种生产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适度的人口规模,相当的人力资源存量。下岗人员与再就业人员的保障安置都是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我们继续抓紧人口数量控制,改善人力资源配置,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发展的可协调发展机制。从而使国民经济在建设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中,形成重要的推动作用。人力资源集聚与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实现经济发展和响应党的号召而实现的两种手段。
改革开放的30年间,人力、人才流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扩大的十分重要的助力。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投资体制的改革、调整产业体制,都是加强城乡融通的关键措施。改革开放之后,大量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跨行业的流动,给城镇现代化建设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但是,经济、文化和科技还是明显落后,现行社会的保障制度是提供他们生产、生活、教育服务的重要依据。经济发展受阻,准确来说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新的政策制度。
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管理成正比,但人们追求的经济效益短期行为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成反比,价值观念的冲突是经济增长难以继续,人类矛盾不断加剧。
为了改变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规律,认真研究和探索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大力调整和改善产业结构,加大生产要素,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型,淘汰掉体力繁重的农耕活动,给劳动力创造了求知、求新的社会环境。
从目前情况看,人力资源的社会定位有一定的变化:在流向上,实现了村到乡、乡到乡,进而转为乡镇到城市和农村到城镇的多元化迁移;在职业选择上,由从事农副业为主走向农副产品深加工、务工经商乃至投资兴办企业;在供职方式上,由单一的劳务型转向技能型或经营管理型。但我们必须看到,农村流出的劳动力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行业,而这些行业类型复杂、投资来源多样,内部管理制度、措施不尽配套,不规范。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缺乏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将面临淘汰。
在这样背景下,一些低效益的服务业在短期内难以有新的转机。只有具备较高素质和技能的人才会捕捉机遇,寻求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更多的劳动力所具备的生产、服务技能与日益增长的生产经营、社会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有机化不相适应,他们不得不重新择业或回归农村。提高他们的素质,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社会工作。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
一、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
“和谐”在中文中是一个具有非常丰富而又深刻内涵的概念。它有平衡、协调、融洽、和睦、互补、互动、双赢、共荣等含义,它不是静态的、死板的、无原则的统一,而是动态的、有原则、有重点、有差别的统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
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当人类意识到因片面追求发展而导致自然生态危机的严重后果时,便开始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试着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自然价值和自然规律充分认识和尊重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共识。
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无限制的掠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不但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作出的理性选择。
其实,马克思早已指出“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关键在于“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这里的“和解”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和谐”。所谓“和谐”即配合的适当和均匀,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既能满足人类丰富的物质需求,又不导致对自然界形成大规模的破坏;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被理解为人适应自然,自然适应并满足于人,是两者的统一,更主要的是自然适应于人而不是相反。否则人类就会返回到原始人的生存方式,那是不现实的。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适应于人”内在地包含着人适应自然的要求,因为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价值,才能使自然满足人自身的需要,而要使自然适应人的生存发展,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保护自然,只有改造与保护相结合,才能真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当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行为具有保护自然、促进生态平衡的功能,并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统一、共生共荣的关系时,我们就认为是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和谐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的和谐,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内环境和谐,国际环境的和谐。而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总书记所指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杜会的基础。
人与自然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又形响、改变自然,而自然反过来又通过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耗竭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制约人类的发展,从而阻碍杜会的进步。同时,“社会发展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当人类的行为能够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时,就会促进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发展,也就有利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反之,自然条件就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利益的获得产生制约和影响作用。
目前,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要实现两大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持久的和谐;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将逐渐失去美丽的家园,中华民族将失去生存的空间,其他一切和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将无从谈起。
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因此,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
(二)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理论上说,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途径
(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机制,为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尽可能减少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当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1、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
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其实也就是尊重和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2、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精神,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永远也不会停止,问题在于如何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这就必须认识自然,尤其是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只有在科学认识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高度重视和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生态建设
面对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和环境污染日渐加重的严峻现实,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坚决禁止各种掠夺和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改变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采取坚决行动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培养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需要法治保障
法治社会,就是依法而治。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法治社会是较为合理的一种,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法治严明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方面必然要求法治的保障。
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自然包括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来说十分重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呼唤人们特别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并着手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
由此可见,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公平正义、有序的社会,而法治社会也把这些作为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谐社会的实现必然要靠法律予以支持和保障,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在价值目标上的不谋而合说明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必然结果。人不只在处理好了人与人的关系就够了,要使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关注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使这两对关系都和谐了法律的秩序价值才能实现。
近年以来,自然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也对全世界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各国均对自己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思和改革,可持续发展观得到了各国的认可。党和国家提出的和谐社会的概念其中就包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所以,和谐社会是对我国传统发展模式的修正,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发展模式和战略决策,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蔡守秋,《科学发展观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载《科学发展观与法制建设研讨会论文集》
[2]《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意图》,望周刊,2005年2月
[3]章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 》, 文汇报,2005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