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产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产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产业发展范文1

一、限制因素

1.特色农产品品牌优势不明显

多数农产品企业和农户争创品牌意识比较淡薄,运用商标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商标宣传推介不到位,缺乏有效宣传和保护,品牌产品知名度低,产品有特色、无规模,形不成商品优势,对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影响深度开发和规模生产。农产品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地理标志商标,但在运用方面研究的少,深度开发力度不够,市场占有份额底,带动农产品规模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活力不足。

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农业特色产业化程度较低、规模较小,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深加工企业较少。产品加工、分级、包装、储藏等技术手段较落后,造成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品种、质量和数量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现有的一些名优特产品规模上不去,许多特色产品有优无势,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

3.专业合作组织较为薄弱

全市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较为薄弱,有一定的数量,但普遍规模小,运作不够规范。到目前为止,全市有一定规模、运作比较规范、带动能力较强的经济合作组织只有兴福的兴巨农业科技合作社、永安的大成圃水稻农业科技合作社等,其它大多经济合作组织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服务能力差、只限本村和周边村户、辐射面积小等问题。

4.农业特色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特色新品种、优良品种的推广不多,特色产品深加工水平较低,新技术推广应用较慢。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手段较落后,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认证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推广等建设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不高,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

5.农产品信息化程度不够

农户生产、产品流通、产品加工缺乏全面、持续的信息,缺乏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接起来的网络,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致使信息不能很好起作用,农民生产和销售的盲目现象比较严重,种植决策一般看邻居、看亲戚、看上年,信息失真导致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张,真正有用的信息较少;近距离的模仿导致了农产品的雷同性和相似性,使得农产品集中大量上市,价格迅速下滑,损失严重。

6.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

生产者“走出去”的意识不强,能力也不强,单家独户销售一般局限于本地市场,大多采取坐等商贩上门收购的形式销售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尤其如此;部分地方政府主导的特色产业结构调整缺乏全局性视野,盲目调整种植业结构,忽视市场供求规律,造成农业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农产品过剩。

二、发展对策

1.打商标战略,提高知名度

绥化市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干物质积累多,农产品质量优、口感好,我们要抓住这一特点,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培育拳头产品,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申请注册商标和原产地保护等措施,切实加大保护力度,提升品牌价值,突出品牌特色,注册有特色的商标,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升我市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2.加快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基地的建设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关键是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用龙头企业来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产业群。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农业特色产业企业生产发展。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依托农业特色产业龙头企业,调整种植业结构,努力构建产业化发展格局,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资源特点、市场特点,选准拳头产品,通过开展招商引资,促进重点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3.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作为加速特色农产品市场化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完善支持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公司、协会、市场、合作社加农户等多种组织方式,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生产资料、技术指导、产品流通、加工储运等产前、产中和产后一条龙服务,提高特色农业的竞争力和抗御市场风险、生产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规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产销合同,努力提高订单的履约率,为实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4.以农业科技推动特色农产品发展

以市场的需求培育推广新、优、特产品品种,改进种植模式,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发展特色产业种植。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使全市特色农产品达到优质、安全农产品标准。积极推进农特产品的质量认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识认证,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要加强与省内外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的合作,应用好他们的成功技术和措施。要成立特色产业研究院,整合科研力量,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科技顾问,开展联合攻关,着力解决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难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增强针对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努力实现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村村都有科技能人和示范户,每个产业都有一批科技骨干,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特色产业,增强其发展实力和后劲。

5.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市场信息化

建立绥化市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市场与信息辐射范围。要结合农民远程教育系统建设,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加快实现村村通。积极推广“三电合一”(电视、电教、广播电台)信息服务模式,加强农技110信息平台与市、县广播电视台合作,推进信息资源整合。要加快建立功能齐全,反应敏捷的农产品进出口预警系统,及时提高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信息

农产品产业发展范文2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 地理标志产品 产业化

近年来,农产品的销售已经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农产品也由过去的先验性产品变为后验性产品。所谓先验性产品,是指消费者凭自己的直接判断,就可以把握其质量和价格。这类产品的品牌作用不明显,消费者不需要为此投入来增加对产品价格性能的知识和信息量。所谓后验性产品,是指消费者在购买时仅凭自己的有限知识和信息,很难掌握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性能比,品牌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农业生产中,农户由于单独经营,一般很难取得规模报酬,更难建立独立的产品品牌而获得超额利润。因此,通过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化,是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集群与地理标志产品的内涵

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围绕某一主导产业的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组织、协会、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并形成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现象。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竞争效应、分工效应、区域效应和品牌效益,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地理标志是一种与产品生产的地理来源相关联的标志,是国际公认的一个知识产权概念。具体而言,是指识别某产品来源于某地域或该地域内某地区或某地点的标志,而该产品的特定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主要取决于该地理来源。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标志不仅是产品的产地标志,而且也是质量标志、信誉标志,这决定了地理标志负载的产品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无尽的财富价值。由于地理标志所指示的为市场所认知的特征,与其地理来源密切关联,涉及产地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并联系特定地域的传统工艺及人文因素,其保护对象绝大多数是农产品。截至目前,我国享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已有803个,其中类属农产品的占95%。从全国各地反映的情况看,已经获得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普遍上涨了15%-20%。地理标志已成为各地特色经济的品牌,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产业集群理论与地理标志这样一个特定制度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性。一方面,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一种地域性、独特性及制度赋予的特定权利,对其他经济资源具有聚集效应,从而会引导和开发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又将会保障、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信誉与品牌,从而促进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化发展。

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内在关联性

(一)自然条件等准地理标志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条件

准地理标志是指潜在的、未经注册但是将来可以形成的地理标志。农业是对自然资源依赖很强的产业,不同的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类型、品质,使不同区域在特定的自然或人文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与该产品特定质量、信誉等密切关联的地理品牌,因其显著的可识别性,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再加上农产品储运的特殊性,进而影响到相关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布局。这种农业资源在地理空间分布的差异,决定了一些产业为了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这种准地理标志优势而集中到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便催生了集群的形成。

(二)分工合作需求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机制

随着技术进步和农业产业化加速,地理标志产品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一些生产职能逐渐分离出来,形成了围绕地理标志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独立的、与农业密切联系的产业部门。这种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紧密联系的发展趋势,使得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对分工合作的期望很高。一方面,孤立的农户迫切需要与之关联的企业和研发等单位建立联系,以减少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投资和直接交易的成本;另一方面,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加工、销售、运输或研发对象的相关企业或机构也亟需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便能够及时、有保证地获取市场所需求的农产品。这样,对分工合作的需求就直接促进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三)集聚效应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市场动力

地理标志作为一种区域共享的无形资产,能够为相关企业带来利益,改变农户或企业的预期,进而改变其策略和行为。凭借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凝聚力,能促进区域内产权相互独立的研发机构、产业主体、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主体结成介于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型体制组织。这样,在科技研发上,既促进研发部门针对市场和产业发展需要研发,又能解决农业技术“准公共品”性带来的个体研发动机不足,保障了研发资金投入。在技术应用上,该组织产生的溢出效应、内部并存的竞争与分工协作关系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农民的生产水平,可解决产业主体因能力不足,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在生产资料、产品流通等环节的支持力度不够而无法有效应用成熟技术的问题。地理标志品牌让众多产业主体在研发、营销网络、广告、促销等方面享受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四)农业产业集群是保护和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重要载体

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无形资产,其作用的发挥必然要受到有形资产的制约。从根本上说,有形资产是无形资产的载体,而无形资产“武装”了有形资产,才使他们具有获得额外收益的能力。农产品地理标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树立了区域农业的形象、地位,影响了外部市场对区域农业的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产品地理标志能够脱离农业产业集群独立存在。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市场占有率是农产品地理标志最初形成的基础;同时,农产品地理标志是否能不断和持久地扩大影响力,更依赖于其有形资产——农业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因此,农业产业集群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有形资产主体,它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农产品地理标志作用的发挥,是保护和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重要载体。

(五)农业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增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价值

一方面,地理标志是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地理标志的获得以符合特定的质量技术标准为前提,它是优质的象征,能够促使产品形成品牌化;使特定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和企业形成一种合力,地域内各个企业在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创造出更加优质的产品,在这样一种良性的竞争中地理标志集体品牌地位将会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本身就具有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效应。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区域地理标志品牌,使产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形象,具有集群从众效应和模范作用。

从产业集群角度看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地理标志产品标识重申报、轻使用的现象比较普遍

地理标志产品标识对于发挥品牌优势,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启动地理标志认证时间比较短,地理标志产品标识重申报、轻使用的现象比较普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宣传重视不够,一些产品注册后知名度虽有所提高,但没有形成社会效应,产品经营者对使用地理标志产品标识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识需向省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申请订购,如果两年不在产品上增加新专用标识,将被注销使用资格,由于担心增加成本,产品经营者使用标识的积极性不高。

(二)地理标志农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控制不规范

科学技术是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只有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设施装备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产业集群的各个环节,产业集群才能有持续旺盛的生命力。而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控制不规范,表现在:一是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的产业集群一般都是在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创立的,所以单个小企业不可能有自己的研究与开发机构;二是由于农业的弱势及低效益,长期得不到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重视。农业科研系统从整体上讲,缺乏重大技术发明,已有技术因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残缺不全难以转化;三是缺乏生产要素流转市场和管理机构。农村可以成为丰富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可以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可以寻求建立销售市场和中介组织。但是,对于科学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农村地区是难以自我满足的,必须通过政府组建相关机构吸引投资和项目招标等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因此,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能力较低,无法进一步挖掘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潜在价值,不利于制定和提高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标准和促进产业升级优化。

(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且地理标志产品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

在农业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起着上下耦合作用。龙头企业的牵动能力直接决定着以地理标志为基础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和成效。目前,我国很多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小而散,多数产品经营仍以浅层的买卖关系为主,缺少加工、流通环节的转化增值,产业链条短,产品档次低。而且农业仍处于生产要素导向阶段,许多企业片面强调产地的真实性而忽视了商品的内在品质,致使使用地理标志的商品与其他同类商品没有明显区别,传统的质量特点和信誉丧失殆尽。而且地理标志可以为很多家企业使用,有些企业不注重自身实力的培育、自身资源的整合,不注重自身长远战略的规划,只看当前获得的收益,产生狭隘的地理标志主义。一部分企业为了赚取高额利润,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生产的产品或者缺乏独特的品质,或者由于缺乏独特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诀窍,导致其生产的所谓“地理商标”的产品质量不稳定,甚至生产劣质的产品,造成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后,便对同一类产品不再问津,从而渐渐地使真正的地理商标产品失去了市场。

(四)为地理标志产品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我国很多围绕地理标志产品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还是低水平的产业集聚,产业链上环节少且各环节发展不协调,相关辅机构严重缺位。表现在:一是缺少为名特优地理标志产品提供咨询、策划、的服务机构,尤其是能够为地理标志产品拟定技术标准、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的人才和机构;二是缺乏为地理标志产品进入市场流通服务的专业机构或中介组织,使产品的生产商和销售商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三是地理标志产品行业管理组织和行业技术协会机构不健全,导致我国农村很多低水平的集群产业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松散,信息交流少,生产结构趋同。

(五)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忽视对地理标志主体的培育

农业产业集群中最为常见的中介组织是产销协会,但是现在的产销协会几乎都是小而全的“全职保姆”组织,技术、农民培训、科研、营销服务等一应俱全,但真正需要建立地理标志品牌的时候只能通过政府或其他机构获取资金和政策上的帮助。另外,在地理标志品牌建设过程中往往出现“多头领导”的局面:一方面,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来源困难使得区域内各利益主体形成弱合作,对地理标志品牌缺乏科学的管理;另一方面,避害趋利的心态使得产业集群中缺乏权威的组织机构监督地理标志的使用。这种管理体制使得一些农户的劣质产品破坏地理标志的形象,而且这种生产标准准入方法很难瞄准真正的优质生产者和剔除劣质生产者。

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策略

(一)制定地理标志产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在充分考虑各地自然条件、人文因素以及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模。对那些发展前景较好、已有一定规模、产业化发展初具雏形的地理标志产品,重点发展,构筑实施地理标志的特色主导产业。对那些有优势、有特色、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地理标志产品,要多方支持,逐步壮大规模,尽快促进产业升级;对目前发展规模较小、不易扩张的地理标志产品,要加强保护,确保产品现有的品质特色和规模;对既没有地方特色,产品内质又不突出的地理标志产品,通过市场的调节,使其自然发展。

(二)提升农业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条件

生产要素可以分为初级资源要素和高级资源要素。目前地理标志涉及到的主要是自然资源、历史、传统人文等初级要素,这些要素是自然生成的,只要简单的私人及社会投资就能拥有。而对于知识、技术、资本等高级资源要素则需要依靠持续地追加投资创造出来。因此,保护与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使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业由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需要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产业加大知识、技术等投入,促使农业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发展;二是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支持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的持续竞争力;三是要大力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品质,积极推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逐步实现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的标准化和优质化;四是增强地理标志品牌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做好名牌延伸工作,把名牌冠以新的地域产品形式或类别,营造名牌素材,提高地域产品的整体形象,发挥地理标志品牌的综合经济效益。

(三)培育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产业集群的实力和竞争力,应加大对实施地理标志的农业企业的扶持,强化管理,促使其不断扩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鼓励现有龙头企业打破所有制、行业、地区界限,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等措施,使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增加市场竞争力;引导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通过技术参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加大科技创新与产品开发力度,实现优势产品从品种到产品的全程开发;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民营中小企业可以依附龙头企业的市场和经营,配合龙头企业的分工体系,发挥和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成为龙头企业的一部分。

同时,龙头企业也可以与中小企业进行转包合作,增强企业的柔性,从而在产业集群内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共同构建产业集群效应;实施“地理标志+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将自然资源(地理标志)、企业资源(市场)和农户资源优化组合起来,引导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产销和服务关系,实现零散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四)建立健全地理标志产品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中介服务平台。加大对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培育中介服务体系,尤其是发挥基层农技中心和其它服务机构的作用,为地理标志产品及生产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人员培训和信息服务;二是建立人才培训平台。科技、农业等部门要通过培训班、研讨会或专题论坛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地理标志的工作骨干;三是建立宣传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各种博览会、展销会及网络平台,为普及推广地理标志产品、推介地理标志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开展地理标志产品生产技术咨询提供服务。

(五)加强地理标志主体的培育

一方面,要解决农业产业集群的产业联系问题。农业产业关联需要许多农民协会、产销组织、政府相关管理机构等,只有预期地培育这些“牵头”的主体,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另一方面,为区域地理标志的投资、监督、管理等选定地理标志主体。同时,区域地理标志主体能够有效地协调跨行政区划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问题,这样将更有利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效应整体性和集约化的发挥。

参考文献

1.丁力.中国三农:国际竞争中的观察与思考[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2.王志本.我国传统名特优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J].农业经济问题,2005(4)

3.尹成杰.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3)

农产品产业发展范文3

>> 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研究 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研究 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机制研究 宁波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对策 浅议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现状及发展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基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郑州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对策机制研究 青岛市生态农产品产业化策略分析 黄冈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与思考 论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化管理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路径探究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研究综述 龙岩市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研究 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战略研究 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探索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建立农产品供应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

[3]陈年友,吴恒斌,秦建英. 黄冈市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战略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孙志国,王树婷,熊晚珍,等. 我国粮食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J]. 作物研究,2012,26(5):423~427.

[5]李祖民.地理标志的保护与管理[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农产品产业发展范文4

(一)有利条件

一是有明确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城口县十一届二次全委会确定了按照“依托资源做文章、围绕特色求突破、合理布局壮规模、树立品牌促发展”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用市场手段发展农业,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关键,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实现基地建设、品牌培育、产业效益上的突破,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二是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全县林草资源丰富,覆盖面广,境内四面群山环抱,空气清新,水系发达,而且水质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海拔高低差2204.5米,气候垂直差异大。这些气候特点决定城口县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和多种动物栖息,因此被国务院命名为重庆市大巴山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境内成土母质年代古老,富含硒、锌等稀有矿物质元素,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酸碱度比较适中。特定的自然、气候、土质、水质等环境决定了城口县不但适宜种植业、养殖业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而且决定了生产的农产品品质好,无污染。三是农业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近几年,城口县紧紧围绕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中心,打破传统的以粮为主的生产模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创建了一批以“城口山地鸡”、“城口老腊肉”、“鸡鸣茶”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政策推动、基地带动、企业促动,为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发展提供了基础。四是市场前景看好。城口是重庆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保障区”,城口县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生产加工的农产品鲜香可口、风味独特,具有特殊的保健功效等特点,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近几年来,城口县创建了以“重庆市城口县赵孝春野生食品开发公司”、“城口阜升酒业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农业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生产加工的“城口老腊肉”等十多个产品远销市内外,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呈现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不利因素

从大的环境看,城口农业同全国农业一样,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轨阶段,农民弱势性和农业弱质性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比之一大批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更显突出;二是农产品生产周期长,难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供给缺乏弹性;三是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压力;四是上述因素导致生产资金周转慢,固定资产利用率低,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和资本利润率不高,对生产要素的集结缺乏吸引力。从小环境看,城口属典型的边穷小县,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更多的不利因素。一是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规模不大,优势农产品布局分散。二是龙头企业量少规模小,与农户联结不够紧密,市场主体弱小,带动辐射力不强,产业化步伐不够快,缺乏优势规模农业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三是市场化程度较低,信息滞后,龙头企业品牌创建意识较差。四是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含量不高。生产上,由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不高,使其对农业科技的认识、接受和应用能力都受到一定影响;产品加工上,多数农产品仅是初级加工,缺乏精加工技术,总体质量不高,产业链条短,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资金投入,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六是交通的瓶颈制约使城口农业产业发展远离了大市场,被趋利性极强的产业生产要素所抛弃,发展缺乏原动力。

城口发展农业产业的对策措施

(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力

城口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一方面,体现在经济硬实力上,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想意识的差距上。贫困山区发展农业产业,必须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为根本动力。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农业工作的“五大转变”。一是思想意识的转变: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来抓农业产业。改变传统方式,用工业的理念,以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理念来抓农业。要创新工作方式,用抓工业方法抓农业产业。以市场引导、业主主导、政府促动、财政推动,以农业龙头化企业和种养大户为主力,提高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实现农业产业的集约化。二是部门角色的转变:要由过去的“家长、主体”角色,转变为现代农业倡导者、引领者和推动者。三是工作方式的转变:要由过去的集体经济、个体经营实现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通过“两社两化”的组织,帮助农民提高集约化程度,对接大生产、大市场。四是体制机制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体制有了改变,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实现服务方式的转变。五是投入机制和渠道的转变:农业投入渠道已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由仅仅依靠国家投入转变为“国家、社会、业主”的多元化的投入。现在的情况是,国家投入总量在增大,而国家投入在整个农业投入中的比例在缩小。有鉴于此,要学会借力发展农业产业,即农业产业的发展不能单纯依赖政府的投入,要学会借力发展。借市场之力,瞄准市场抓产业;借业主之力,用业主的项目、资金、管理技术、市场理念和企业理念来推动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借社会之力,用活民营经济、民间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借金融市场之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六是在市场经济和利益的趋动下,整个农业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都在转变:从事农业工作的干部、专业人员在转变,左邻右舍部门也在转变,这些都需要从抓队伍建设入手,调整工作方式,以改革的态度来发展农业产业,以改革统揽工作大局才能适应新形式,同时也只有以改革的方式才能促使朝前看,不为当前的困难所困惑。

(二)科学筛选,精心规划,是谋求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

发展农业产业是繁荣农村经济的前提,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内容,是农村实现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城口立体气候明显,生物多样性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宜种宜养的生物种类繁多,但产业发展不能违背市场规律,产业的确定必需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因此,一要找准优势,要在自己传统的优势产业中优中选优,将那些叫得响、有市场、能做大的城口老腊肉,城口山地鸡,城口干果,中荮材,城口蜂蜜类森林食品等地方特色性强,基础规模较好的产业推出来,从中确定一至二个作为重点,精心培育。二是要科学规划,对优选出来的优势产业,要组织编制专门的发展规划,明确当前及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的发展思路、产业布局、产业规模、政策支撑、项目支持及具体措施。一旦选准自己的优势突破产业后,就锲而不舍地抓下去,农业产业发展才有希望。

(三)强化领导,真抓实干,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而农产品又是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刚性必需品,因此,发展农业产业需要强化对农业产业的领导。我国发展到到今天,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帮助农村的实力,但这一过程必需由政府来具体操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难以落实。强化对发展农业产业的领导,其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支持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对农业产业的领导,要在充分调研认真量化分析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找准优势产业及其优势区域分布,制定出适合农民需要和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可行的措施和政策,一届接着一届干,农业产业化才能大有作为。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

一是强化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要以能人带动、以技术推动生产,充分利用农业科普知识入乡进村活动、干部培训、多媒体、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及田间地头等多条渠道,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推动产业发展,大胆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等优势资源,新建、改造、嫁接农村农业产业。二是依靠各部门政策支援,整合所有力量支持农业生产。农业等涉农部门的相关工作都要真正植根于农业产业发展之中,全面改革,认真落实支农政策,全面清理带有部门利益和计划色彩的不适应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相关政策,以推进农业产业的大发展。三是要按县委政府2008年度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整合所有涉农单位的资源,集中有限财力、物力、人力推动农业发展。四是在工作模式上,坚持“一个产业、一套思路、一支队伍、一套考核办法.一抓到底”的指导思想,各部门都要以市场经济的观念,一条龙一抓到底不动摇。五是在农业政策上适度支持,涉农政策上不做“减法”,努力做好“加法”。六是要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深入农村,领办创办农业科技企业或从事规模农业生产,给农民做好试点示范工作,引领农业产业发展。七是要改进乡镇工作方法,因势利导地鼓励农村能人、大户独资或联户合资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项目,发展本土农业产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增加产业效益。八是要大力改善信用环境,拓宽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融资渠道,解决龙头企业和规模农户的融资难题。

(五)政策扶持,项目支撑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保障

发展农业产业,政策和项目的支持是关键。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在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离不开国家政策和项目的配套支持。特别是贫困山区,没有项目和政策支持,产业就不可能做大做强。由于项目资金始终是有限的,政策、项目支持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可采用“一抓二帮三放”的办法推进产业化进程。城口优势农业产业已确定,年度扶持政策已出台。一个产业的培育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有关部门要策划相应项目,筹集资金,将年度政策变成一个时期的政策,下定一抓到底、不成功不转向的决心,全力推进优势农业产业升级。对于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要制定落实科学合理的帮扶措施,对不同规模标准和不同的产业制定相应的帮扶政策,大力促进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全面放活传统农业,让传统农民在公司农业和规模农业的发展中学知识、变观念、长技能,实现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在财政资金支持上,重点要倾斜在品牌培育,市场拓展,新技术的推广。在品牌培育上,打好“绿色、生态”牌,做好“三品”申报和认证,打造效益好、知名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知名品牌。在市场拓展上,要注重培育农村经纪人和真正具有辐射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要围绕农业产业,抓好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和优势产业集中,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农产品产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物流;促进机制

中图分类号:F304.3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System, efficient, and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system is the precondition and important guarantee of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of our countr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an reduce the circulation, to promote industrial cluster,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crease the income of farmers,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ina situation, the mechanism of promo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 studied.

Key words: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the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motion mechanism

农产品物流是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通过农产品产后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环节,做到农产品保值增值,最终传递到消费者的过程。国际经验表明,系统、高效、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是一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滞后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己经成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瓶颈,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障碍。

1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

1.1农业产业化概念。纵观各种有关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人民日报》1995年12月11日发表的社论《论农业产业化》中提出的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人民日报》将农业产业化定义为“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从农业产业化概念中可以看出,对与农业相关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农产品的加工、储运、销售等内容都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这些环节又是现代物流的重要内容。所谓物流,即物品从供给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的过程,将运输、储存、搬运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显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的运输、储存、搬运、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均属于物流的内容,对这些过程的管理也应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领域。作为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产业化,理所当然应包括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消费过程中的物流的产业化。

1.2中国农业产业化现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伴随农村改革发展大潮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是亿万农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农村工作中一件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持政策和措施,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健康发展。到2011年底,全国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8万多个,其中龙头企业11万多家。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达1.1亿户,辐射带动种植业面积占到全国的60%以上,畜禽饲养量占70%以上,养殖水面占80%以上。全国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5.7万亿元,所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占到全国市场供应量的三分之一,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应量的三分之二,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五分之四。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为促进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龙头企业数量还不够多、规模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带动还不够广,产业化各环节、各方面的利益联结机制还需要完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任重道远。

2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2.1农产品物流概念。借鉴2001年8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和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结合农产品运销特征,本文把农产品物流界定为: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它包括高效率、高效益的农产品及其信息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而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具体来说,农产品物流就是农产品的运输、储存(常温、保鲜和冷藏)、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环节的有机组合。包括一系列物质运动过程、相关的技术信息组织和处理过程、以及各个环节上的物流管理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创造了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和部分加工价值。因此,从概念上看农产品物流是农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产品现代物流从生产到消费包括多个环节,把农产品从生产、采摘、分类、包装、加工、储藏、运输、到配送、销售等环节快速有效地整合起来,减少农产品流通中的价值损失,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从而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由一个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经之路。

2.2农产品物流特征。相对于工业而言,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再生产过程,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存在着非人力能控制的风险,再加上许多农产品是人们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这些特殊性使农产品物流表现出明显不同于工业品的特征:

2.2.1农产品物流运作的相对独立性。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降水等存在差异,各地适宜种植品种不同,农产品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而农产品的消费则是全年性的,这就决定了农产品物流过程中需要较大量的库存和较大范围的调度或运输;营养性、容易感染微生物而腐败变质,从而对物流设备和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安全卫生性,对其生产和贮运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加工中要求无菌,产品配送过程中不能和有其它气味的商品混运,容易造成窜味,还应注意配送中微生物和重金属的交叉污染等问题,对温度和湿度作出严格的规定等;而且产品的交货时间有非常严格的期限性,即前置期有严格的标准;鲜食品和冷链食品在食品消费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食品物流必须有合适的冷链、保鲜链,甚至是气调链;由于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的日渐盛行,对绿色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2农产品物流量大。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在农村,而广大的农产品消费者生活在远离乡村的城市之中,为满足农产品消费在不同时空上的需求,就必须将农产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准确、快捷地传送到消费者手中,以实现农产品的最终价值。因此,农产品物流面临数量和质量上的巨大挑战。

2012年粮食产量58 957万吨,其中,稻谷产量20 429万吨,小麦产量12 058万吨,玉米产量20 812万吨;棉花产量684万吨,油料产量3 476万吨,糖料产量13 493万吨,烤烟产量320万吨,茶叶产量180万吨。全年肉类总产量8 384万吨,其中,猪肉产量5 335万吨,牛肉产量662万吨,羊肉产量401万吨,禽肉产量1 823万吨。年末生猪存栏47 492万头,生猪出栏69 628万头。禽蛋产量2 861万吨,牛奶产量3 744万吨。水产品产量5 906万吨,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4 305万吨,捕捞水产品产量1 601万吨。

2.2.3农产品物流技术要求高、专业性强、难度大。农产品自身的生化特性和特殊重要性,使得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保鲜、储存、加工等环节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具有很强的生产性。而且,有些农产品为了方便运输和贮存,在进入流通领域之后,还需要进行分类、加工、整理等活动。比如,粮食储存在仓库中,必须定期进行通风、烘干,以控制粮食水分,使粮食的使用价值得到保证;活猪、活牛、活鸡等进入流通,必须进行喂养、防疫,如果收购后进行屠宰,还需要进行冷冻、冷藏处理,这就要求有特殊的加工技术和相应的冷藏设施。可见,农产品在运输贮存过程中,各自要求的输送设备、运输工具、装卸设备、质量控制标准各有不同,使得农产品物流比工业品物流更具生产性,且要求根据农产品各自的物理化学性质安排合适的运输工具,从而保证农产品的性质和状态稳定,以确保农产品品质、质量达到规定要求。

2.2.4加工增值是发展农产品物流的重要环节。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的最大特点是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这部分价值是在农产品离开生产领域后,通过深加工和精加工,延长产品链而实现的增值。比如粮食深加工和精加工、水果加工、畜牧产品加工及海洋水产品加工等。一般来说,其增值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的分类与包装增值服务。二是农产品适度加工增值服务。比如通过对粮食的研磨、色选、细分或者规格化等生产加工工序,以一定的商品组合开展农产品促销,能够促使农产品流通的顺利进行。三是农产品社区配送增值服务。四是特种农产品运输、仓储与管理增值服务。

2.2.5农产品物流风险大。农产品生产的分散性、季节性,使得农产品物流的风险增大。农产品生产点多面广,消费地点分散,市场信息更加分散,使得人们难以全面把握市场信息,容易造成供给不适应需求的状况;而且,由于农作物有生长过程,牲畜亦需经过发育成长期,故农产品生产受季节性限制明显,难以连续不断的生产,无法依农产品价格的高低短期内有所增减,难以在短时间内对供给进行有效的调节,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大。过大的流通风险会降低物流经营者的预期利润,往往会使经营者更多地采取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利于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和培育市场主体。

2.2.6分散――集中――分散的物流节点特征突出。我国农业生产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之一是小规模经营与大生产、大流通矛盾。规模小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流通普遍零碎化,没有规模效益;大群体指参加农业生产的主体众多,离散性强,缺少联合,组织化程度低,导致生产盲目性,容易造成农产品买难和卖难的交替出现。这种农产品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决定了农产品流通过程呈现出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分散的基本特点。

2.2.7政治含义的商品特征尤为明显。农产品作为附带着社会政治含义的商品,使得各国政府在其生产与流通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介入。一是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通常小于1,这意味着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就占总消费的份额而言,农产品需求的增长趋于下降,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二是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也小于1,农产品价格下降所产生的追加需求只能带来比以前更少的收入。这两个因素对发展中国家农民收入有突出的影响,因此,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取干预政策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三是从食品供给安全的角度考虑,政府的干预更是无可避免。

2.3农产品物流现状

2.3.1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2011年,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4.5%,这已是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连续第八年保持增长态势。但是,农产品物流总额占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2005年到2011年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情况如表1所示。

2.3.2农产品进出口物流。2011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 556.2亿美元,同比增长27.6%。其中,出口607.5亿美元,同比增长23.0%;进口948.7亿美元,同比增长30.8%。贸易逆差为341.2亿美元,同比扩大47.4%。农产品进出口的品种主要有:谷物(小麦、玉米、稻谷和大米、大麦)、棉花、食糖、食用油子、食用植物油、饼粕、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

2.3.3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是连结亿万小规模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重要桥梁,承担着实现农产品集中、分散和价格形成功能。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增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1年,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综合百强排序前十名的是: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济南维尔康肉类水产品发市场、山东省青岛市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长沙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大连双兴商品城、重庆观音桥市场、深圳市布吉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2.3.4我国农产品物流相关政策

(1)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截至2013年4月15日,各省份在2012年度“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下,当年支持建设农家店34 688个,配送中心项目552个,乡镇商贸中心750个。

(2)农超对接。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在全国选择了15个条件相对成熟的省份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国家安排了4亿元资金,将在全国建设200个农超“对接”项目,重点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配送中心项目,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快速检测系统和基地农产品品牌建设项目。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完善农产品流通税收政策,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以加强产销衔接为重点,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完善流通链条和市场布局,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建立完善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保障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3发展农产品物流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

所谓农产品物流是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它涵盖了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包括物资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加工、整理、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活动,形成整合的结构,实现规模管理和合理结构的优势,是一种先进管理技术的组织方式,对农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是流通方式的一场革命。

在农业产业化中发展农产品物流管理,就是要在农业产业化实施过程中,按照现代物流运行的要求,将以前分散实施的与农业生产和消费相关的物质流动过程组织到农业产业化体系中来,实现农业产业化中物流管理的现代化。在农业产业化中导入现代物流管理对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农产品物流是农业产业化加速器。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加工增值的可能性。需要深加工农产品,从生产者向最终消费者流转过程比较长的农产品,适宜产业化经营;不需要深加工、从生产者直接流向最终消费者或经过几道流通环节流向最终消费者的农产品,不适宜产业化经营。二是流通政策。市场、价格、经营“三放开”较早的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发展得较快。发展农产品物流,解决产业发展两个因素,推进产业化发展农业系统,纵向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重要环节,横向关联要素包括生产资料要素、技术、体制等。生产、流通、消费存在联动效应,其中生产是基础,流通是关键,消费是目的,流通是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因此,农产品物流是连接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整个农业系统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当前农业面临着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个问题是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滞后,农产品附加值偏低,致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个问题是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较低、流通成本高,农民没有从流通领域享受到应得的比较利益, 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第二,在农业产业化中发展农产品物流可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应立足资源禀赋,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 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带,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农产品物流协调产业发展纽带,产前、产中、产后全程伴随物流过程,以物流信息强化生产、加工、流通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构建产工销、农工贸各环节紧密衔接的现代农业体系,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引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在农业产业化中发展农产品物流有助于实现信息通道的畅通。农产品物流可以建立起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通道,使农产品生产更符合市场需求。实施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千家万户的农民各自独立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矛盾,而现代农产品物流可使供应商和客户能共享信息资源,使生产者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瞬息变化,并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生产。

第四,在农业产业化中发展农产品物流有助于加强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的联系。传统的农产品物流往往是分散进行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多是产品加工型的企业,如果与农户没有中间产品的联系,龙头企业一般很少与其他农户发生联系。而在农业产业化中,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可以进入到现代物流农产品行业,甚至可以建立专业的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这样可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将农户组织到农业产业化体系中来,通过物流管理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效益,从而使更多的农户与龙头企业结成双赢的利益联合体。

参考文献:

[1]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物流统计年鉴2012[M]. 北京: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社,2012.

[2] 吴佩,崔丽. 品牌农业:如何才能做大做强EB/OL]. (2014-03-14)[2014-02-15]. .cn.

[3] 刘爱军. 农产品物流文献综述[EB/OL]. (2004-09-05)[2014-02-15]. .

农产品产业发展范文6

20*年,全市生猪饲养量278万头,出栏量171万头。肉牛饲养量27万头,出栏13万头。羊饲养量达到110万只,出栏量57万只,羊毛产量1550吨。肉驴饲养量34万头,出栏量9万头。白鹅饲养量达到533万只,出栏量450万只。肉鸡饲养量654万只,出栏量520万只。蛋鸡饲养量1650万只,出栏量905万只。兔饲养量8万只,出栏量4万只。奶牛存栏达到4万头。年产猪皮171万张,牛皮13万张,羊皮57万张,兔皮4万张。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为21万吨、8万吨、13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5亿公斤,是辽宁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我市依托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涌现出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截至20*年底,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70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8户,比2003年增长171%,年均增长34.1%;完成销售收入51亿元,比2003年增长340%,年均增长68%;实现利税4亿元,比2003年增长310%,年均增长62%。涌现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户,从业人员5万余人,带动农户25万户。现有主导产品17大类,近千个品种规格,重点包括肉制品加工、木业加工、皮革加工、粮食加工、植物油、各种酒类、淀粉加工、调味品、食用菌、乳制品、饮料、果品加工、方便速冻、纺织服装、中药材等,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经营模式,作为转型接续替代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省内兄弟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精深加工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匮乏,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包装差、更新换代慢。二是产业集聚效应不强。由于基础薄弱,现有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数量少,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区域性产业链不健全。从农产品基地建设、原料配套到农产品深加工完整的产业链条尚未真正形成,产品结构单一。四是技术装备水平落后。80%企业加工设备的装备水平处于上世纪70-80年代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不足5%,一些传统名特产品大多是作坊式加工,传统式生产。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改善投资环境为突破口,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立足优势资源,按照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走农工科贸一体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积极培育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增强产业竞争力,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力争达到下列目标:

——总量快速增长。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300亿元,其中:食品加工业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林木加工业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皮革加工业计划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纺织服装业计划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

——布局更加优化。加快建设彰武林产品加工园、彰武农产品加工业园、阜蒙县农产品加工园、清河门区皮革加工园、高新区农产品加工园、高新区纺织工业园等6大专业园区建设,引导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建设一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带动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和安全水平。

——产业实力明显增强。培育壮大35个重点骨干企业,形成5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10个超5亿元、35个超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

——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省级以上(含省级)名牌产品达到20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个以上。

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

根据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条件和发展要求,未来三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要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林木产品加工业、皮革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等4大产业;培育壮大35个重点骨干企业;规划建设彰武林产品加工园、清河门皮革加工园、高新区农产品加工园、阜蒙县农产品加工园、彰武农产品加工业园、高新区纺织工业园等6大专业园区。

(一)食品加工业

重点发展肉制品、粮油、特色农产品、酒类及饲料、乳制品加工业,到2010年,全市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

——肉制品加工业。加强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提高工业化屠宰集中度,增加畜禽加工产品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熟食制品、副产品深加工等三大类主导产品。双汇肉类年屠宰达到300万头,*六合年屠宰肉鸡达到3500万只,美中鹅业年屠宰量达到1500万只。重点扶持*双汇、*六合、美中鹅业、德美客、丰侨、关东肉业、兴尧驴业等龙头企业。到2010年,全市肉类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

——粮油加工业。充分发挥*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和农作物加工的基础优势,重点开发粮食深加工系列产品,加强优质大豆、花生、葵花籽等油料作物基地建设,研究植物油低温冷榨制油新技术,开发生产优质精炼油、高级烹调油、色拉油、调和油、专用油和营养保健油,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开发花生、大豆蛋白等深加工系列产品。同时,要积极发展饲料工业,促进粮食加工、转化与增值,带动饲料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鼓励开发新的饲料添加剂,加快发展混合料、浓缩料,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和特种动物饲料。重点扶持铃兰味精、华丰公司、鑫吉粮油、*植物油、维远公司、振隆土特产公司、科威饲料等企业。到2010年,全市粮油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南瓜、蔬菜、食用菌、特色杂粮等加工为主,打造具有特色资源的加工业。以振隆公司、实维天公司、申博公司为龙头企业,重点开发果蔬速冻深加工系列产品。以田园实业、*华农、三江公司为龙头企业,重点开发食用菌深加工系列产品。到2010年,全市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

——酒类及饮料加工业。培育壮大现有企业,白酒生产以三沟酒业为龙头,年产量达到5万吨;啤酒生产以*梅雪集团为龙头,年产量达到10万吨;果酒生产以长白山奇为龙头,年产量达到1000吨。饮料生产以啤酒厂饮料分厂、香香集团、爽仙饮料公司和蒙古贞酒业为龙头,各种饮品年产量达到5万吨。重点扶持三沟酒业、蒙古贞酒业、梅雪啤酒和香香集团等企业。到2010年,全市洒类及饮料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

——乳制品加工业。加快优质奶源基地建设,重点加快阜蒙县、高新区等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扩大*伊利、辉武乳业、绿山羊奶等企业的生产规模,加快发展液体奶、酸奶、配方奶和高品质奶粉等主导产品。重点扶持*伊利、辉武乳业、绿山羊奶等企业。到2010年,全市乳制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

(二)林产品加工业

全市林产品加工业要以彰武林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为重点,一是加快推进园区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招商领域,积极吸引各种生产要素集聚,要为龙头企业搞好配套,有效拉长产业链条。二是把建设林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和规划建设沈彰新城结合起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企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三是在培育现有企业的同时,迅速增加总量,重点引进各种板材,建筑模板、木塑、木制家具等木材深加工企业,园区企业发展到30家,全力把彰武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林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地。四是在建设彰武林产品加工业园的同时,重点扶持新金隆木业、住林木业、银茂木业等龙头木材加工企业。

到2010年,全市人造板的总产量达到400万立方米,其中:胶合板类产品230万立方米;高(中)密度纤维板70万立方米;刨花板45万立方米;其它材料55万立方米;各类家具24万套。全市林产品加工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三)皮革加工业

依托我市年产170万张猪皮、60万张羊皮和4万张兔皮的资源优势,重点建设清河门区皮革加工园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边建设边招商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承接南方沿海地区皮革产业转移所带来的企业和项目,招商重点放在温州、海宁、无锡等皮革发展集中区域,园区以制革、制鞋、皮衣、皮件及其制品为主导行业,以皮革化工、皮革五金、皮革机械、辅料等为配套行业,重点发展质量好、档次高、品牌好的绿色环保型产品,全面提高皮革及制品、配套产品的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全市皮革加工业重点以清河门区皮革加工园为载体,构建园区型皮革工业体系,把清河门区皮革工业园区建成东北最大的皮革生产加工业基地。

到2010年,园区基础设施达到“七通一平”,日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制革能力达到500万标张。全市皮革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四)纺织服装业

紧紧抓住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和辽宁省支持发展服装产业集聚地建设的有利机遇,充分利用我市劳动力成本较低、政策优惠的优势,加大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一是纺类产品要充分发挥现有存量资产优势,淘汰陈旧设备和落后的生产工艺,引进涡流纺、复合纺等高水平的纺纱技术,努力提高高支、精梳、无接头等精品纱和高档纱的比重。二是织类产品要紧紧围绕无梭布、高档面料和高档装饰材料等产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喷气织机和剑杆织机等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和生产能力。三是印染类产品要紧紧围绕为中高档面料染色配套,重点发展柔软、仿真、涂层、功能性整理等高附加值产品。四是服装类产品要积极推进“珂曼”等公司与世界知名服装企业的合作,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集团公司,大力弘扬北派女装文化,注重打造“珂曼”、“贝丹琦”、“典特”等品牌服装,利用我市北派服饰在国内有一知名度、影响力的优势,借助外资、外力、外智来做大做强骨干企业。重点扶持福棉集团、超懿集团、珂曼公司、贝丹琦公司等企业。

到2010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规划工作,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重点培育的龙头企业。一是在产业发展上要处理好初加工和深加工的关系,初加工普及,深加工集约,使初加工和深加工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在区域布局上要处理好大中小企业的关系,合理布局市、县(区)、乡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三是在行业布局方面,重点行业要建立起若干个覆盖面广、起到行业支撑作用的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各县区都要围绕主导产业培育[Page]2—3个加工重点龙头企业。

(二)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业

我市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明显的农牧资源优势,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结合我市农业的优势产品和优势资源,积极构筑以食品加工、林产品加工、皮革加工、纺织服装等4大产业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新格局。一是各县区要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和传统优势,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发展切合本地区实际的主导产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产地加工。二是要大力推广采用农产品采后处理及精深加工技术,重点突破酶工程、生物工程、现酵工程以及新型高效杀菌、防腐、保鲜、冷冻、干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新型、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和医药中间体、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等,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三是要大力发展利用农产品加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不断拉长和加宽产业链条。四是要充分发挥生物制药、传统蒙药、中成药的比较优势,积极推动*仙鹤制药有限公司、*蒙药有限公司及*柏德生物制药为代表的医药企业快速发展。

(三)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突破性发展,必须依靠大企业拉动、大项目支撑。要集中土地、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各种要素资源,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能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整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将企业做大,将产业链拉长,将产品做精做深。积极扶持企业的大项目建设,各县区、各有关单位要争取每年扶持2-3个高水平的大项目,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企业竞争力。目前,我市够规模的龙头企业还不多,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企业仅有15家。下一步,一是要发展壮大一批重点企业,对双汇集团、美中鹅业、新金隆木业、振隆土特产、维远食品、三沟酒业、福棉公司等35户重点企业予以大力扶持,尽快把它们培育建设成为销售收入超20亿、超10亿、超亿元的企业。二是要引进大企业、上大项目,尽快形成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坚持大中小一起上、生产型市场型中介型一起上、外引内育一起上,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发展一批龙头企业。三是对具有一定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闲置资产,要力争启动盘活一批,并注重发挥其传统优势,用好原有的品牌。

(四)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步伐

一是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要做好对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的指导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向园区集聚。要加快推进彰武林产品加工园、清河门皮革加工园、高新区农产品加工园、阜蒙县农产品加工园、彰武农产品加工业园、高新区纺织工业园等六大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二是要加强现有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鼓励国内、国外投资者到我市开发农业资源,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彰武县要重点引进林产品加工企业,尽快将彰武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林产品加工集散地。高新区要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和纺织工业园,推进乳类、果蔬类、方便速冻类和肉类产品群的做强做大,加快纺织工业发展。清河门区要重点建设皮革加工园,做好产业定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达到企业入园标准,要采取边建设边招商的方式,全力打造北方皮革生产基地。三是各县区要围绕双汇、六合、伊利、美中鹅业等重点企业,建设一批外向型食品工业园区,承接国内外食品企业的辐射和转移,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五)加大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力度

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精心筛选、包装、推出一批重大项目,运用各级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面向国内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一是明确农产品加工业招商重点区域,食品加工业招商重点区域重点放在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林产品业招商重点放在广东、河北、浙江、山东、吉林一带,皮革加工业重点放在温州、海宁、无锡等地区。二是各县区要结合地区资源优势,明确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招商产业,创新招商机制,改进招商方式,打造良好的招商平台,吸引更多的境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技术、人才进入我市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领域。三是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围绕产业主导产品、配套产品来招商引资,促进产业纵向专业分工和横向竞争合作,实现由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集群招商转变,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四是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一县一品、一镇一业,建立标准化的优质原料种植和养殖基地,并与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相结合,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形成专业协作和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六)大力实施特色品牌战略

一是通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分行业确定重点打造、重点培育对象,实行重点支持,抓好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牌的国内外注册,促进品牌向名牌转化。二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将做大品牌战略与做强龙头企业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鼓励支持企业争创品牌政策,发展一批大中型优势特色品牌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三是要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争创省市名牌。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注重改进包装水平,按照名牌产品评定要求,加强服务和辅导,积极跟踪推进,组织申报,使更多的产品进入国家和省、市名牌产品行列。

(七)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

当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正处在扩大总量规模,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大扶持力度至关重要。一是抓好政策落实。我市已出台一系列扶持食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各县区、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将各项财、税、土地等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精心包装符合产业政策,高标准、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同时要继续加大省技改财政贴息资金对我市农产品加工业项目支持的争取力度,用好用足国家和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专项和节能减排等优惠政策。三是加大融资扶持,缓解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问题。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为企业和金融部门搭建好银企对接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要进一步做好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四是加强人才技术培养,支持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科技创新中心,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