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范文1

1.学科内教材内容的整合

(1)框题内教材内容的整合。在教学实践中,要熟悉课本内容,敢于调整教学内容,按教学内容内在联系大胆调整,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如在《关于世界关的学说》这一框题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的内容作了一个先后秩序的小调整:课本原来先介绍什么是世界观,然后是什么是哲学,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包括联系与区别)。但我教学中是介绍完世界观后,接着讲授什么是方法论,顺势也把“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讲了。我觉得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记忆相关内容。因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关系密不可分。回头再讲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讲清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观点就自然水落石出,非常清晰了。另外,这节课对另一个知识点“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也作了个小调整:先介绍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对哲学发展有推动作用;然后再讲授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和反思,因而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另教材中部分哲学原理与相应方法论并不对应,尽管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毕竟二者还是有着严格区别的。我们不能让学生把世界观与方法论混为一谈。应该让学生把不同的世界观与相应的方法论对照着学习。如教材讲“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后,再集中讲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我认为,虽然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重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尽管同属于两点论和重点论,但二者还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它们有自己相应的方法论。在这节课,我是做了调整和补充:把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原理对应抓主要矛盾,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先讲,然后再讲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原理要求抓本质,不可忽视支流,最后才讲两点论和重点论。因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个原理及其方法论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我们应该让学生能区分。

(2)框题间教材内容的整合。新教材是以生活逻辑为基础进行编写。以生活逻辑为主取代过去的理论逻辑为主,这一新课标的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上我们应该按要求认真落实。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又要灵活处理好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关系。首先,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框题内容偏多,一课时讲不完;有的上一框题的部分内容与下一框题的部分内容是紧密相连的,此时我觉得应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如在《第九课 矛盾》的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有两个问题,一是矛盾的同一必性和斗争性,二是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教学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偏多,一课时难以完成。同时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与下一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可以把“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这一问题与下一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起讲,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则单独用一课时讲。

(3)课与课之间教材内容的整合。新课改理念下教学活动要求教师视教材为学习资料,在遵循教材处理“源于教材,以不拘泥于教材,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的总原则前提下,主张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地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和有效利用。为此,我在重新审视教材的基础上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如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讲的“物质”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我们教材没有在这里介绍什么是物质和意识,因而不利于学生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知识点作了处理,就是把第四课第一框题中“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内容提前到这课来讲。通过列举“水果和苹果、香蕉、西瓜”、“动物和猫、狗、牛羊”等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哲学抽象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这一处理,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形象、生动的理解抽象的知识点。

2.科际间教学资源的整合

所谓科际资源整合,主要是指利用政治与语文、历史、地理等科目的密切关联来提高政治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1)政治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资源整合。在政治课教学中,经常使用语文知识,如经常使用文学修辞语言,有利于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深奥的哲理通俗化、把晦涩的理论形象化,以烘托课堂的气氛。如我讲到崇高理想的作用时,用“指南针”“发动机”“风帆”“灯塔”“路标”来形容,这是比喻法。讲“理想”时,我针对班上少数同学提出的“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观点,我朗诵了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现代诗《理想》。在教学中,若能适度加入唐诗、宋词、文言、警句、成语、俗语等文学鉴赏,并把文学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巧妙地融为一体,能提高审美情趣,烘托课堂气氛,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范文2

关键词:哲学教学;学风;培养途径

一、学风与校园文化的辩证关系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群体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校园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三大方面,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最高层次,又可细分为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教风建设和校园人际关系建设,而学风建设又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进而在整个校园文化中占据重中之重的地位,有鉴于此,课堂教学中对学风的渗透和培养不仅理所当然,而且势在必行。

二、马哲教学中的学风培养途径

(一)马哲教学中学风培养的基本原则

哲学研究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最本质和最一般的问题,内容因高度凝练而显得较为抽象,这无疑会给学习带来困扰,对很多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仍不够到位。但事实上,哲学原理无一例外都是源于现实生活的,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还原到生活中去,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情感状况进行讲解传授——即加强教学法中的“备学生”,让理论紧密结合实际,让高度抽象的理论变得有血有肉,让学生感觉哲学每时每刻就在身边,如此一来,既传授了世界观,更重要的是传播了方法论。要实现上述目标,有必要在课堂上引入探究式教学,其本质是在教师引领下,让学生实现半自主学习并自觉深化认知,让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践行哲学方法论的过程、成为世界观和德育培养的过程、成为学风培养的过程、成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养成过程。

(二)马哲教学中的学风培养途径

1.课前演讲

一般安排在正课之前,根据班级人数以学期为界统筹安排,每人3-5分钟,讲述的内容可以是时政新闻、哲理故事、亲身经历过的有教育警示意义的事情,也可以是学生个人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看法。在演讲之前需要事先告知学生做准备,如有必要需附交演讲稿,在学生演讲过程中,教师需全程认真记载并组织评价内容,演讲后可邀请其他同学先行点评,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了解演讲效果,又可以在第一时间有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是非判断以及认知程度。如果学生有分析失当之处,教师可以在总结性点评中给予干预,引导学生的世界观进入正确轨道。这种形式因为针对性强,因而对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是非观念非常有效,且贴近实际,具有高时效、主动参与、即时反馈的特点,在学风培养实践中效果较好。

2.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

社会调研和实践法,是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或特定的研究方向,走出课堂、直面现实问题并探究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哲学方法论和各门具体科学知识遴选方向和题目、设计方案、搜集信息、整理数据、归纳结论,并最终得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手段,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检验,使马哲理论直接对接实际。调研成果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微电影、讲座、调研报告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新观念,不仅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有助于端正求学目的,养成务实学风。同时,调研和实践活动也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客观的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的位置,克服“娇、骄”二气,期间遇到的困难可以培养奉献精神、磨练坚毅品质,这体现了学风培养中勇于担当的一面,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养成的务实学习态度和创新思维方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马哲教育的目的所在。

3.微课和翻转课堂

这两种形式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和信息交流的时效性,鉴于马哲课程的内容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且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不但可以节约并充分利用课内时间,更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运用哲学理论,共同研究解决本土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共同探讨现实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使这种形式往往产生类似头脑风暴的效果,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由学生在课后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等形式实现全自主学习,还能在网络上查阅所需材料并与其他同学讨论,相互借鉴并提纯自己的观点。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

4.结合职业规划

马哲基本原理及应用的考核,贯穿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中的所有科目、题型、解题方法和答题策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要学会合理取舍、抓主要矛盾,在短时间内尽可能答对更多题目。申论考试考察七种能力,即阅读理解、分析判断、提出和解决问题、语言表达、文体写作、时事政治运用、行政管理能力,题目材料往往会给出大量信息,考生从中筛选出有效信息和共性问题,归纳总结成问题要点,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事业单位招考中的综合知识考试是对知识面的全方位考察,其中也必然涉及到哲学部分。而无论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面试中必然会用到哲学观点,这是对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考查。在课堂练习中,教师不妨设计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同时,消除对公考题目的陌生感和畏惧感,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自觉养成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范文3

关键词:创新多维性;阐述系统性;论证严谨性;引证规范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311—02

一、简介

《悖论诗学》旨在指出文学艺术的悖论性质,悖论不再被仅仅当成是文学艺术中的问题、甚至是缺点,相反,作者论证的观点就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具有悖论性。悖论是同等重要的两种对立含义同时存在的复合陈述。理论悖论是将某一论点推向极端导致的自相矛盾,是试图用“一致性”来联结两种异质事物的结果。现有的悖论解决方案都是试图消除悖论的语境,这种解悖方案是消灭悖论而不是解决悖论。到目前为止,悖论在它所表述的语境内是无解的客观存在。

本书指出文学艺术的悖论性质,悖论不再被仅仅当成是文学艺术中的问题、甚至是缺点,相反,作者论证的观点就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具有悖论性。悖论是同等重要的两种对立含义同时存在的复合陈述。理论悖论是将某一论点推向极端导致的自相矛盾,是试图用“一致性”来联结两种异质事物的结果。现有的悖论解决方案都是试图消除悖论的语境,这种解悖方案是消灭悖论而不是解决悖论。到目前为止,悖论在它所表述的语境内是无解的客观存在。

本书是一次全方位地研究文学艺术悖论性的尝试,《悖论诗学》全面关注悖论从哲学到各派文学理论的研究,不仅关注哲学悖论,还关注文化悖论。本书从西方文学理论,主要是英美文学理论的悖论简史出发,揭示文学理论的悖论之“谜”,重点选取几个当代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观点,揭示这些理论观点之“惑”,再提出个人的悖论诗学观点,使悖论诗学成为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观点。

二、简评

“悖论诗学”是本书作者首次提出的学科名称,作为一个创新学科来说,尚无成熟的学科基础,学科基础十分薄弱,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复杂,理论难点处处皆是。在文学学科中,理论难度最大,在理论研究中,理论基础难度最大,在理论基础研究中,哲学原理难度最大,在哲学原理研究中,悖论问题难度最大。《悖论诗学》一书研究的问题难度异乎寻常。作为开拓新领域的恢弘之作,《悖论诗学》展示出独树一帜的高新品性——创新多维性、阐述系统性、论证严谨性、引证规范性。

创新多维性:《悖论诗学》是国内首部学术奇书,奇在创新,《悖论诗学》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描述创新,本书的创新点主要表现为:

(一)在国内外第一次提出“悖论诗学”的学科名称。在20世纪70年代后,悖论研究由诗歌领域发展到了戏剧领域。在戏剧悖论研究比较兴旺的20世纪70—80年代,同样伴随着小说悖论研究的崛起。20世纪80—90年代,小说悖论的理论压过了诗歌悖论和戏剧悖论理论化的势头。随着后现代和女性主义研究的兴旺,小说悖论研究又转到理论研究,特别是后现代悖论和女性主义悖论的研究,从文献数量来看,与小说悖论研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到帕斯考2006年出版《艺术悖论》,悖论诗学完成了它的全面成熟。

(二)在国内外第一次系统研究悖论诗学的全面性学术成果。悖论诗学不仅具有本体论意义,而且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认识上,审视现有的悖论解决方案提供新思路;......价值上,文学悖论不仅在深化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方面具有巨大的动力价值,而且在文学建构策略中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实践上,研究文学揭示人与自然和社会生态危机的认知矛盾,有利于把握建构生态文明的精神实质。方法上,发展“新批评”的“悖论语言”观,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不同层面来阐述文学悖论,探讨悖论结构对于文学理论的积极意义,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建构悖论诗学,有利于提供新的文学理论范式,创新文学研究方法。(廖昌胤2011:103)

(三)在国内外第一次全方面地总结英美文学批评中所挖掘出来的文学理论悖论、文学文本悖论现象。文学理论悖论又分为、文学文本悖论又分为诗歌、小说、传纪、游记、散文、戏剧、影视、音乐、绘画等方面。

(四)在国内外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探讨文学文本的悖论特性。文学文本的悖论可以从同性、秩序、跨界、生态、网络这些文学的基本问题来探讨。

(五)在国内外第一次全面提出悖论诗学的研究意义、研究地位、研究作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创新特征和研究方法。

悖论诗学研究具有基础性、双重性、系统性、跨越性、变异性、复合型、交感性、实践性、可控性、探索性等十个方面的地位。

悖论诗学研究具有集成性、反思性、质疑性、批判性、颠覆性、导向性、发展性、科学性、策略性、认知性等十个方面的作用。

悖论诗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环境、源流、文化、作者、文本、读者、媒介、动力、操控、交往十个方面。

悖论诗学研究内容包括:哲学环境、生成轨迹、外部形态、内在结构、跨界运动、创新系统、文类差异、创作机制、认知动力、传播规律十个方面。

悖论诗学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唯物观念、辩证思维、矛盾哲学、文化传统、科学原理、自然规律、人文精神、创新理论、文学价值、艺术策略十个方面。

悖论诗学的创新特征包括:对立性、反向性、异质性、对话性、内在性、奇巧性、冲击性、动态性、自主性、独特性十个方面。

悖论诗学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策略:文献探索、文本细读、传记研究、口传史实、音像形象、话语交感、定性升华、矛盾结构、对比关系、心理分析。

(六)提出了有别于此前研究的对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全面反思。

(七)提出了有别于此前文学理论的新的比较系统的理论观点。

(八)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各体文学作品创作原理中的悖论特性。

(九)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各体文学类型不同的悖论形态。

阐述系统性: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当代英美文学批评挖掘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文本中的悖论特性,系统阐述悖论诗学的理论来源,理论原理,理论方法,理论发展轨迹,全面的各类文学类型的悖论诗学特性。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多角度立体化的建构独特的悖论诗学理论。本书在国内外同类理论著作相比更加全面、更加宏观、更加系统、更加扎实。

论证严谨性:本书从悖论的基本概念出发,依据“与期望相冲突”的古典哲学涵义,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入分析,从矛盾辩证的科学理论前提出发,提出一系列概念明确的悖论诗学理论。本书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宏现语境切入,逻辑严密地进入文学具体文本。本书理论前提科学,概念明确,逻辑严密,资料准确、充分,研究方法科学、适当。

引证规范性:本书引用528条资料全是第一手的资料,473条资料来源于第一手英语原版原文资料,55条汉语资料来源于第一手原文资料。其中没有一条是“转引”资料。全书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MLA学术格式要求,所用资料和观点来源清楚,译文全是著者自己所译,做到准确、精当。

本书引用528条资料全是第一手的资料,473条资料全是英语原文期刊文章和专著,阅读量让一般学人叹为观止,翻译难度异乎寻常。资料搜集没有现成的资料库,穷尽国内数据库之后,作者又到国际上资料最全面的第一大学剑桥大学补充资料。历时之长,跨度之大,涉及之广,均为同类理论著作所少有。

三、结语

《悖论诗学》在国内外第一次提出“悖论诗学”的学科名称,第一部系统研究悖论诗学的全面性学术成果,全方面地总结英美文学批评中所挖掘出来的文学理论悖论、文学文本悖论现象,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探讨文学文本的悖论特性,第一部全面提出悖论诗学的研究意义、研究地位、研究作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创新特征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别于此前研究的对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全面反思、有别于此前文学理论的新的比较系统的理论观点,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各体文学作品创作原理中的悖论特性、各体文学类型不同的悖论形态。选题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填补本学科研究空白,提出新的学说和系统理论观点,提出新的研究方法,使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文学重要领域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出系统描述、分析和概括,总结出规律性认识,通过新的系统论证,丰富和发展了重要的文学理论学说。

本书解决了重大的理论问题,破解了英国著名学者戴维洛奇猜想:百年来西方文学理论摇摆在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之间这个现象之谜。《悖论诗学》针对国内学界唯西方理论马首是瞻,一切都要按照西方的标准来判断,发起研究革命,扫荡一切为了“对话”而顽固坚持现有的“概念”、“定义”并把它们上升到绝对正确的“真理”的奴性思维方式。本书是国内外范围内悖论诗学的提出和系统理论创新的奠基之作,开创了悖论诗学这门新的学科。其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的确与众不同,称之为“一流才学,首部奇书”绝非过誉。

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提问技巧

1 前言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基础,是教师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维的有效方法,课堂提问主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手段。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问可以通过师生相互作用,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高中政治课堂提问必须遵循提问的地方要恰当、提问的难易程度要恰当、提问的时机要恰当等基本要求,以学生思维过程不断生成的新问题为落脚点,以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为发展指向,把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作为教学的着力点。笔者就此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为例探讨提问的技巧。

2 掌握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

2.1 考查识记水平。识记水平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有效性进行考查,也可以称为识记考查。通常是在课前进行复习性的提问或课后总结性的回顾分析。主要是提问学生对具体原理和一般方法论等记忆,提问的主要形式通常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且要求举例说明。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考查学生识记水平而进行的提问应该是提问基本知识,因此必须进行恰当的处理。由于是对简单知识进行重复提问,如果提问过多,可能难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束缚其思维的发挥,降低了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

2.2 考验理解水平。理解水平主要是考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程度,提问的层次不在局限于记忆,提问主要是看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概述及分析说明的能力,是通过自己语言对所学内容进行描述的过程,主要是能够推导出简单的方法论及哲学原理。考验学生理解水平而进行的适当提问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与把握,并且能够学会正确的运用过程。

2.3 检查运用水平。运用水平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提问达到更高的层次。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各种概念、规则和原理等的运用程度。运用水平的提问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和概括以及理解等,并通过题目进行相关的训练,这样的提问可以有效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运用于问题的解决能力。能够更好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对所学知识更加理解和把握,并能够熟练运用。

3 驾驭课堂,善于设置提问

3.1 围绕中心提问。每节课的内容都有中心,应该围绕中心进行提问,教师应该为解决政治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置提问,不能没有目的的乱问。发问重点,设问难点,多问关键点,所有的提问都应该围绕教学任务而进行,把握问题数量和原则。如关于“债券、商业保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所知的各种投资方式,并要求学生对各种投资方式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不但突出了重点难点,还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3.2 启发式提问。高中政治教学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教师应该采取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学生思维,吸引其注意力,使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恰当的提问,可以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提高语言组织能力,使表达更加流畅。教师应该明确目的且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提问,让学生站起来都能够顺利回答,才是成功的提问。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能够学会运用,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因此,政治教师应该采取启发式提问。

3.3 趣味式提问。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与动力。要想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对政治进行学习,必须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才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所以,激发学生兴趣,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前提条件。政治教师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学习与探索,了解学生性格特点,把握其真实的想法,真正把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起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政治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范文5

一、贴近生活,激趣,强调参与

很多时候我们的复习课单刀直入,直奔考点,认为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应更注重对知识的再现,所以忽视了设置情境。其实复习课也需要调动学生的热情,如果不能感动学生,忽视参与,这样的复习也肯定是低效的。当然复习课情境应该少而精。如我在讲“联系观和发展观”这一知识点时,就运用了两个成语故事来进行课堂导入:公鸡断尾和一目之罗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从哲学上看它们有何相似点和不同点?课堂马上沸腾起来,没听说这两个故事的人在询问故事的来源,知道故事大意的在讨论和思考着我的问题。在大家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总结出:“公鸡断尾”即当部分与整体相矛盾时,毅然放弃局部而顾全整体,是难能可贵的;“一目之罗”即整体具备局部所不具备的功能,只看到部分忽略整体是荒唐的。两个故事都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问题,都强调要着眼整体但是切入点有差异。所以我们不仅要知道有关联系的观点,还要能结合材料,细细品味其细节和侧重点,才能实现在复习的基础上提升。学生们认可了我的观点,集中精神开始了下面的复习。

二、设置矛盾,制造波澜,解决难点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认为:“能否利用矛盾,是问题有没有启发性的关键。”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而复习的有效设疑与重难点处制造矛盾并解决矛盾应该是突破重难点和实现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我在分析发展观中发展的趋势时,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说说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趋势的谚语、诗句有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有意识地呈现了下列的谚语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等等。通过几组设问,让学生进而思考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具有不可战胜的特点,以及新事物的产生、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还有新事物总是建立在旧事物的基础上等内容。从而对哲学原理的掌握更进一步,对材料的理解更深一层,设疑解惑从而事半功倍。

三、立足问题,注重规律,“讲”出精彩

一节复习课的另一个重要的支点就是找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什么是教学的重难点?从某种意义来说,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的重点。而透过问题揭示本质就是我们要追寻的教学规律。当然教师在复习课中的“讲”的技巧也很重要。首先应该建立在“听”和“看”的基础上。如我在讲解“联系观和发展观的原理及方法论”时,发言的学生遗漏了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原理,对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表述不清。我耐心地倾听了他的发言,对讲的正确合理的地方不吝赞赏,对不准确的地方在倾听的基础上,指出问题,明辨理论。复习课“讲”的第二个要点是注重“留白”。讲解习题的时候注意审题的留白,讲解易混点的时候注意思维的留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如在“讨论整体与部分关系和系统要素关系的异同”时,我就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再通过肢解的人体、组合的钟表等实例,来比较说明系统强调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讲”的第三个要素是能巧妙“变化”。尤其是对习题的讲解不仅仅就题论题,而是要能举一反三,由点及面。如本课中涉及到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设问方式,我既运用高考原题又结合了今年高考的时政背景材料。相似的一段材料,我既把它设计成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又改编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加以论证等不同的设问方式,真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有效反馈,及时补偿,练出“真章”

在高三的复习课中,提高训练尤其是课堂训练的有效性至关重要。首先训练并不仅仅指的是书面的联系,政治课上的师生对话就是有效训练的内容之一。采用对话的方式来完成练习能够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地找到问题,及时地反馈补偿。其次教学案的方式能很好地体现精选精练的原则,也能更好地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案题目的选择上,突出题型的时效性和代表性,同时放眼全国,从各地高考题中优选精题。课堂上要把教师对考点的分析、讲解与习题的完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用限时训练的方式实现准确中保证速度。在这节复习课,我最后留出了十分钟的时间进行限时训练,集中了本课的重难点与易混点,要求下课前上交,批改后的反馈意见作为我下节课的导入环节。

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范文6

关键词:真理尺度;价值尺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218-02

实事求是地看,大学阶段开设的“基本原理概论课”很多教学内容,尤其是其理论体系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哲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在中学阶段就不同程度地学习过。如何提升教学要求,着力培养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是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们需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这方面,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活动别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去熟谙思想理论的原貌与运用基本原理去分析实际问题的再创造能力,克服灌输式教学的弊病。这里试以“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为例谈谈这种探索的教学设计与安排。

1 原著导读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原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展示思想理论的原汁原味,增强理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当然,在教学中,要择取那些切合学生知识贮备与学习能力的经典著作,并做好必要的引导与诠释。结合“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的教学内容,笔者摘录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在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现场思考这段原著中如下一些关键词并作出解释:“尺度”、“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内在的尺度”。对于它们的诠释,笔者主要是引导学生像做有的英语完形填空题目那样,在文中去寻找相近、相似的词语来替换。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容易找出原著中与“尺度”相近的词――“规律”或“需要”。同时,这两个相近的词也表明“尺度”存在着两个不同维度的衡量标准:或是对象的“规律”,或是主体的“需要”。在明确了“尺度”的含义之后,学生更能够对“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内在的尺度”做出阐释:“任何一个种的尺度”――任何对象、客体自身的规定性和规律,“内在的尺度”――人、主体自身的需要与目的。在了解完这些核心词语后,笔者让学生进一步对比思考动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并导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动物只有一个尺度,即它那个物种的本能和本性;人有两个尺度,即对象自身规律与主体自身需要,前者即是真理尺度,后者即为价值的尺度。

2 原理分析

与讲授任何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样,对于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分这样三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面是它们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第二个层面是它们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第三个层面它们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真理尺度指的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断去追求真理;价值尺度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主体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断创造价值。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它们的含义之不同外,还以比较的视野揭示实践活动中这两大尺度的不同的指向与侧重点:真理尺度是外在的尺度,价值尺度是内在的尺度;真理尺度是客体的尺度,价值尺度是主体的尺度;真理尺度侧重物的尺度,价值尺度侧重人的尺度;真理尺度追求的是合规律性,着重回答的客观世界“是什么”,价值尺度追求的是合目的性,着重思考的是主体“应如何”。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首先,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相互依存: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其次,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相互渗透、相互引导: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人们在哪个领域中获得的真理越多,人们就会在哪个领域提出更多的价值目标。再次,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生活条件,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加合理;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真理的发展,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

理解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错误倾向是否定两大尺度间的区别与差异,企图用一方完全消解与替代另一方。比如,主观实用主义把真理归结为价值,用人的内在尺度去消解和替代物的尺度,主张“有用即真理”。另一种错误倾向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夸大两大尺度的差别和对立,否认两者的统一性。如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实质上就是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外在表现:科学主义狂热地推崇科学和理性,无视人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和意义,人本主义则反对科学和理性,片面宣扬非理性主义。

3 理论应用

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中,笔者极其注重理论联系,让学生学会运用基本原理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也分析与自身紧密相关的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限于篇幅,这里拟每个方面都举一例证来介绍我们的教学思路。

当前,贯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最为紧迫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应全力让科学发展观进学校、进书本、进课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头脑。具体到这部分的原理,我们应让学生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克服了传统发展观的偏狭,其最为本质的特征就是其科学性。科学发展观是以对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为前提,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与具体发展实践,充分借鉴与总结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入回答了“什么是科学的发展”和“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着力强调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要坚持“五个统筹”,积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价值尺度,克服了以往发展理念中见物不见人、片面追求GDP的局限。科学发展观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还要求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理性思维、开拓创新等科学精神;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文学科的功能与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