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教育的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教育的方式

健康教育的方式范文1

[关键词] 门诊;健康教育方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6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89-02

健康教育是指导人们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学会利用健康知识,检查设施,对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采取措施早预防。健康教育符合护理工作的现代观念。

1 门诊病人的特点

一是门诊病人的流动性大。每日门诊的就诊业务量很大,每个病人疾病的病因、病种、愈后各有差异;就诊人的职业、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状况、文化习俗和对医疗的希望、需求,无从知晓。二是门诊病人相对停留时间较住院病人要短的多。三是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特殊。凡来诊病人最关心的问题只是自己究竟患了什么病,能否很快治愈,有什么药是特效?希望明确诊断,得到最佳治疗方案,争取早看完早离开,最好不要住院治疗。

2 门诊健康教育的办法

门诊病人的特点是门诊的健康教育具有很大的被动性,为了掌握门诊健康教育的主动权,减少和克服被动的局面。医护工作者须做到:一是要因人、因病、因情况实施健康教育。病人是求医而来,因而健康教育要伴随医疗活动的全过程。门诊中有什么样的病人,就应该以这些病的防治宣传为主要内容。二是健康教育内容要十分精炼,形式新颖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注意克服求全求细的系统性教育。三是针对病人最关心的问题,采取简洁、明快的答复,态度要和蔼,以减少和消除病人的急躁情绪。

我院是县级保健医院,我们结合专科特点和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采取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有:

2.1 候诊教育 既可安定病人情绪,又可向病人及家属传播一些卫生科学常识,自我保健措施。

2.1.1 口头讲解 有医生护士对病人个体或集体进行健康知识教育。

2.1.2 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专栏 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的防治知识为主,形式力求美观大方,内容短小,字迹工整,语言通俗易懂。

2.2 接诊教育 它是门诊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的一种方法。在整个诊疗过程中,随时与病人进行面对面交谈,针对病人最关心的问题及他们没有意识到的重要问题,不失时机的进行必要而简短的解释、说明、指导、安慰。

2.3 门诊咨询教育 我院病后复查的病人较多,我们采取护患之间面对面讲话,电话,通信,网上操作等形式进行“一对一”的信息交流,满足病人及家属对求医求药的需要,提高防治效果。

健康教育的方式范文2

医院医院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为了总结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性,更好的指导健康教育的实践,本文对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内容和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作一粗浅探讨。

1 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1.1 概念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和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护和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由护理人员针对患者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1.2 特点 ①场所特点:教育的场所是以医院作为健康教育基地,对来医院就医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活动;②教育主体特点:教育的主体是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中,对患者所患疾病和患者的具体健康需求所开展的健康教育;③对象特点:教育的对象是到医院就医的患者及其家属;④内容特点: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患者和与患者所患疾病有关的知识进行健康教育;⑤方式方法上的特点:教育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可以采取聊天式口头教育,也可以采取图文宣传、视听资料和示范训练等多种方式方法;⑥教育目的特点:直接目的是教育患者相关的健康知识,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使医生的诊治方案取得最佳效果,最终目的是不仅使患者没有疾病和病症,而且使患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具有良好的状态。

2 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2.1 入院教育:入院教育是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基础内容,其目的是使住院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积极调整心理状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2.2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采用心理疏导和正面鼓励的方法,调动患者的正性心理,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使其在心理上认同治疗,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2.3 用药护理:药物治疗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护士首先应熟知主要药物的药理作用、观察项目、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达到合理用药,增加疗效;其次指导患者或家属了解所患疾病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不良反应以及剂量不足或超量应用的危害;第三,输液过程应严格控制滴速。应用口服药物时,要强调服药时间、方法、剂量等。

2.4 饮食指导:合理膳食有助于疾病的康复,护理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疾病的特殊性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如高血压患者宜用低盐饮食等。

2.5 特殊指导:凡需要特殊治疗及护理的患者都应做好相应的教育指导。如对手术的患者应做好术前、术后指导,包括向患者深入浅出的介绍相关的手术注意事项,手术可能经历的事情及如何应对等。

2.6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护士应向患者进行出院后有关休息、营养、饮食、用药等知识的出院指导,目的是巩固住院治疗及健康教育效果,进一步恢复健康,防治疾病的再次发生。此外,医院护理健康教育还包括体育锻炼指导、生活习惯指导、行为方式指导等内容。

3 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3.1 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式可分为非正式的教育和正式的、有计划的教育。①非正式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是点滴的、不系统的,是以语言教育方法为主的教育方式。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日常护理活动,随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一些必要的健康知识,可以在危重患者抢救时对急需患者配合的问题进行教育。尽管非正式的健康教育内容是点滴的、不系统的,但能对患者急需知道的问题作出应答,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②正式健康教育活动是护理人员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时间,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系统地、较为全面的健康教育。正式健康教育包括以下五个基本步骤: 护理教育评估、护理教育诊断、护理教育计划、实施计划、 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的方式范文3

【关键词】健康教育;母乳喂养;产妇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99-02

母乳是新生儿的天然食品,含有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并有助于婴儿发育,哺乳不仅可以使母亲感到一种情感上的满足而且可以帮助母亲恢复健康。母乳喂养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基础,母婴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家庭和睦,推广母乳喂养对婴儿、母亲以及家庭、社会都有积极作用。我们采用两种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母乳喂养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研究,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5―12月在我院产科经阴道分娩初产妇,其中年龄在20―35岁、孕周在37―42周之间。排除标准:妇产、儿科医务工作者、不能进行正常阅读交流的产妇、有手术史者、有传染病者、患有哺乳禁忌症者。

1.2 方法

1.2.1 抽样及分组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原则。按孕妇分娩日期的单号选择100例作为对照组;按孕妇分娩日期的双号选择100例作为实验组。所有资料收集及对实验组的健康教育均由研究者独立完成。

1.2.2 干预方法:对照组按常规入院时与孕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分娩后讲解纯母乳喂养有关知识及教会正确哺乳姿势,在出院前一天向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宣教;实验组采用“责任制口头宣教+出院健康教育卡+电话随访”的方式对产妇进行纯母乳喂养健康宣教。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宣教的内容相同,出院健康教育卡的内容与口头宣教的内容一致。包括下列内容:1)纯母乳喂养的好处 2)按需哺乳的重要性 3)母婴同室的重要性 4)正确的哺乳姿势及婴儿正确的含接姿势 5)如何保证母亲有足够的乳汁 6)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措施 7)怎样判断婴儿是否吃饱 8)科室母乳喂养健康教育人员联系电话。电话随访由研究人员在产妇产后7天、14天、28天、2个月、3个月、4个月分别进行随访。

1.2.3 资料收集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制定我院《母乳喂养成功调查表》问卷,由研究者在随访中调查产后4个月内母乳喂养情况,问卷由产妇自行填写,反映真实的母乳喂养状况。对照组和实验组各发放100张问卷,各收回100张问卷。

1.2.4 资料分析方法: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哺乳观念比较:对照组产后42天到医院复查的有84例(84/100),其中95.2%(80/84)认为随访主要是为了解身体(伤口、子宫)恢复情况;实验组在产后42天到医院复查的有100例,其中96%(96/100)认为随访除了解身体恢复外,对婴儿的护理和喂养也很有帮助。产后4个月内对照组有6例(6%)咨询过调查人员母乳喂养问题,实验组则有42例(42%)咨询过调查人员。

2.2 两组产后4个月母乳喂养情况比较:对照组有28例(28%)能坚持纯母乳喂养,而实验组则有55例(55%)坚持纯母乳喂养;在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方面对照组分别为55例(55%)和17例(17%),而实验组则有40例(40%)和5例(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对照组与实验组母乳喂养率的比较

母乳喂养情况 对照组(n=100) 实验组(n=100) X2值 P值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纯母乳喂养 28 28 55 55 13.92〈0.01

混合喂养 55 55 40 40 3.929 〈0.05

人工喂养

17 17 5 5 6.179 〈0.05

上表显示,采用“责任制口头宣教+出院健康教育卡+电话随访”的方式产妇对母乳喂养的依从性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传统健康教育的缺点[1]

教育时机的选择不当,护士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教育内容的选择缺乏针对性,忽略病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而按自己习惯性思维或按规定以完成任务,不能做到因人施教;教育的方法不当,形式单一,读的多,讲解的少,书面的多,操作(母乳喂养姿势、挤奶手法)指导的少,灌输的多,注重反馈的少,单向传播多,双向交流的少;教育对象的选择,只注重病人本人,而忽略家属的支持作用;语言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等。

3.2 “责任制口头宣教+出院健康教育卡+电话随访”教育方式的意义

健康教育的方式范文4

【摘要】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行为方式的影响。方法 对68例高血压患者行为方式,治疗依从性等进行24个月健康教育。结果 68例高血压患者一般知识掌握率明显提高,如体重、合理饮食、饮酒、适量运动等,情绪因素和药物治疗依从性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全面、合理、整体化健康教育,使患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方式,可以提高药物治疗依从性以及治疗效果,减缓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高血压病;健康教育;行为方式 ;药物治疗;依从性

高血压病病程长,病情进展程度不一,大部分是良性缓慢过程,但对心、脑、肾是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积极预防、治疗可制止和逆转高血压病对靶器官损害,所以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可以改变高血压病患者行为的认识,延缓病情的进展。原发性高血压[1]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通常简称高血压。高血压的病因为多因素,主要可分为遗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高血压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遗传因素约占40%,环境因素约占60%。研究表明,控制血压可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可减少35%~45%的脑卒中,20%~25%的心肌梗死,超过50%的心力衰竭[2]。目前,高血压的控制对策主要是药物治疗和调整不良的生活方式[3]。近年来,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降压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4]。健康教育是控制和预防高血压病的主要手段[5]。为提高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和改善患者的行为方式,我们在开展整体护理中,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针对性制定适合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有效的进行健康宣教,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高血压患者68例,男46例,女22例,年龄38~72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下28例,初中20例,高中13例,高中以上7例,居住地区均为城镇,病程3年至12年,有吸烟史32例,饮酒史24例,吸烟并饮酒史18例。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符合WHO诊断标准的6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高血压一般知识,患者的行为方式及药物治疗依从性教育等,时间为24个月。

2 健康内容与方法

2.1 高血压一般知识宣教

例如什么是高血压及其临床表现;高血压的诱因和危害性;血压的正常和异常范围;血压控制的目标;高血压各类并发症的预防;饮食要求;适量运动、坚持用药及注意事项;烟酒与高血压的关系;情绪控制等。基本常识印制成册,口头讲解,并在病房走廊上用图画加文字的形式印刷贴墙,使患者更易理解和接受。

2.2 行为方式指导

改善生活行为,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包括使用降压药物治疗的患者[7]。

2.2.1 减轻体重

尽量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

2.2.2 减少钠盐摄入

膳食中约80%的钠盐来自烹调用盐和各种腌制品,所以应减少烹调钠盐,每日的食盐量以不超过6g为宜。体内钠盐过多,可导致体内抗利尿素分泌增高,使血压反射性升高。

2.2.3 减少脂肪摄入,增加蛋白质尤其是植物蛋白的摄入

膳食中脂肪量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5%以下,忌食肥甘厚味、油腻煎炸之品,如动物内脏、动物脂肪、蛋黄等。高血压患者烹调宜选用植物油,如豆油、麻油、菜油等,以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利于血压的控制。多食蔬菜、瓜果、海带、黑木耳等类食物。高血压患者宜选用优质高蛋白食物,可改善血管弹性,延缓血管硬化,并能促进钠盐的代谢,从而降低血压。

2.2.4 戒烟和控制饮酒

每日不超过相当于50g乙醇的量,因为饮酒不仅可导致血压升高,并且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饮酒可兴奋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类固醇激素水平升高,从而使血压升高,同时吸烟的消耗量与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吸烟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所以高血压患者应戒烟限酒量。

2.2.5 适量运动

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心血管适应调节能力,稳定血压水平。可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慢跑、散步、打太极拳或太极剑等有氧运动。

2.2.6 生活起居指导

慎起居,避风寒,防外感。高血压患者起床时应避免因改变,血压突然降低而引起昏厥,发生意外,故醒后尽量在床上伸伸懒腰,活动活动四肢后在起床,改变时应尽量缓慢,尤其是夜间起床更要注意。防风寒,冬季外出注意保暖,避免人体受到冷刺激,身体局部毛细血管收缩,阻力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洗脸、刷牙时应用温水。生活起居方面,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更要注意。

2.2.7 顺四时,养四气,畅情志

顺应四时之气,免受邪气侵害,保持情志调畅。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或情志异常,精神内陷,则可使气机升降失调,气血运行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诱发疾病,同时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悲观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还应避免精神刺激,情绪波动大,遇事要冷静,因为情绪激动很容易导致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而引起全身细小动脉痉挛,肌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要学会正确释放情绪,转移情绪,或借助专业人员缓解心理压力,从而保持心情愉悦、平和,情绪稳定而起到血压平稳或降低血压作用。

2.3 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健康教育

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CPAT) [7],即高血压患者严格按医嘱坚持服药的程度。依从性不佳是指患者不能按医嘱坚持进行药物的自我管理,包括以下情况:(1)不按处方所列的品种用药;(2)服药的数量太多或太少;(3)不规则用药,如改变服药时间间隔或漏服;(4)停药太快或擅自停药;(5)合并使用其他处方药,非处方药或违禁药物();(6)服用处方药物时饮酒。

2.3.1 药物治疗指导

根据病情及药物的依从性以及对靶器官的损害程度,生化及辅助检查结果选择用药,以求最少剂量获得最佳疗效。掌握合理的服药时间,依据药物类型或剂型不同而选择,如短效降压药每日3次,第一次服药时间应在清晨醒后即服;不等到早餐后或更晚服药;最后一次服药应在下午后6时之前,也就是在血压高峰出现之前30min~1h服药效果最佳。不要在睡前或更晚时服用降压药,尤其是睡前2h内不宜服用降压药;长效控、缓释制剂每日只服用一次,应在清晨醒后即服用。有研究表明,这种服药方法对防止上午高血压有重要意义,既能使白昼的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又不使夜间的血压过度下降,起到稳定24h血压的目的。

2.3.2 药物治疗相关知识教育指导

2.3.2.1 须遵医嘱坚持服药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必须按医嘱坚持服药。因此患者应了解长期服药的作用和意义,不可根据自己的感觉随意增减或停服降压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治疗,才能控制高血压,减少并发症。

2.3.2.2 降压药的使用

降压药通常是从小剂量开始应用,逐渐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再根据药物的效果调整剂量,以维持量巩固疗效,达到降压效果,预防或降低并发症的目的。血压不可降得太低太快,应以逐渐降低为宜,因为急剧或过度降压会引起心、脑、肾供血不足,而引起脑血管意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等。一般年轻人控制血压在120/80mmHg~130/80mmHg,老年人可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2.3.2.3 学会自我检测血压和定期复诊

患者在治疗期间要经常测量血压,最好备水银柱血压计,测血压时遵守“四定”原则,即定时间、定、定部位、定血压计,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血压变化情况,避免降得太快太低,并定期复诊。

3 效果与体会

通过对68例高血压患者为期24个月的健康教育,达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高血压患者通过实施全面、合理、整体化的健康教育,各项指标有了明显改善,减缓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行为、心理、社会因素对高血压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明显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缺乏防治疾病的知识,不能够正确认识疾病,这直接影响患者对治疗方案的理解和治疗依从性,使其对治疗疾病的态度不够积极主动,不能坚持合理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影响疾病的康复和预后。因此,做好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的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众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通过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自我护理的能力,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我们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全面、合理、整体化的健康教育,才能满足人类健康的需求。调查表明,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高血压基本知识缺乏,从而导致药物治疗依从性差。必须定期采取多种形式,生动化,强化式引导或教育,才能让患者了解高血压疾病的基本知识,明确只有将血压控制在理想目标,才能使治疗取得满意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说明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有促进作用,充分表明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对患者的行为方式、饮食结构、控制体重、血压的监测、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等有良好的作用,是正性关系,使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调整不良情绪,改善不良行为方式,选择正确的服药方式和时间,有效地控制了血压,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疗效果,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47-260.

[2]肖惠敏,姜小鹰.高血压病人治疗依从性与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69-970.

[3]贾兰萍,肖顺贞,史淑萍.97例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护理,2003,9(1):29.

[4]王家良,康得英,洪 旗,等.高血压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评价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9,(8):599-602.

[5]张红梅.高血压社区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73-74.

健康教育的方式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27-02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都赋予了心理健康教育无可替代的重要学科地位,给予了其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此情势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也被认为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由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目标、课程性质、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认识偏差以及师资、管理等方面的缺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成效无从考核,学生对于课堂讲授内容的兴趣淡薄,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频遭冷遇,因心理原因造成的校园极端事件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的身份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着“课程学科化、学生教材教参化、忽视社会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脱离日常生活、教学形式偏理论、课程设置单一化等”① 的多重偏差。

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怎样才能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因服从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而带来的诸多偏差,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心的热点话题。廖琳提出了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② 王椿阳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同时也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年级的大学生;③ 袁小平等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级、性别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与需求不一样,同时总结出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和特殊案例;④ 石祥认为,应该构建一套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⑤ 另有学者分别从教材、教法、师资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做了大量的调研与尝试,但仍有诸多难以克服的具体问题无从解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服务,为他们的幸福人生服务。福建师范大学叶一舵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待遇上的学科身份与地位,但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学科化倾向。”⑥ 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的身份来对待,囿于课程设置的条框藩篱,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目的则很难达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回归本位,立足于育人目标,寻找一条适合的教育途径。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包含了三重含义:学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主体,教师属外部的精神力量;教师是发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决定方面,学生便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被决定方面;教作为一种能动引导活动,学则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被导认识活动。

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设计应以人为本,提倡个性发展的变化。评价不能以简单的分数划分等级,而是应以大学生认知结构的同化、顺应、重构和迁移来体现学习者的能力。根据每一位学生心理认知的变化,客观公正地分析大学生某时段所具有的心理特征与个性倾向性,肯定学习者的努力,指导并鼓励学习者提升与完善心理素质。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不同于普通课程的考评成绩,体现在学生档案中也不仅仅只是一个数字,它是针对学习者在校期间心理健康成长的一组文字描述,是动态的、发展的。评价最后的落脚点应该是该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能力特长、职业性向以及知情意行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取向。

第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高校管理层要深刻认识到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调整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强调面向全体大学生,做好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积极关注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学生群体,重点支持以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机构为核心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有效发挥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基本教育要素的作用,形成灵活高效的心理健康管理运作机制,保障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总之,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视为一门必修或选修课程来进行设置和实施,而应是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实践等所有行为当中的成长、观察和指导行为。不应是一种结构严谨、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而应是一种查缺补漏、因材施教的指导艺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也不是僵化的测评指标和数字代表的成绩,而是发展的、描述的、指向学生职业生涯与和谐人生的路标灯塔。

注 释

①欧贤才、杨晓玲.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多重偏差与匡正[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111~113

②廖琳.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3):63~64

③王椿阳.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调查与分析——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3):17~19

④袁小平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调查与探析[J].科教文汇,2008(4):20~21

健康教育的方式范文6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232-02

中图分类号:R 692.5文献标识码:B

尿毒症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一旦确诊为尿毒症后,则需要行肾脏替代治疗。而血液透析是慢性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替代治疗方法。现代透析的观念和目的非常明确,一是尽量提高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二是努力改善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使患者在躯体疾病状态下保持应有的心理健康,是临床护士面临的一项健康教育课题[1]。随着诊治水平的提高,发现青年尿毒症患者逐渐增加,他们对健康的需求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疾病的治疗,而更加重视生命的质量,需要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我科自2003年4月―2005年4月对收治的60例年龄在14―35岁的尿毒症患者实施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我科2003年4月―2005年4月收治年龄在14―35岁的尿毒症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城镇居民42例,农村18例;下岗职工9例。小学文化6例,初中文化22例,高中文化21例,大学文化11例。每周透析1―3次/人。透析次数为3216次。采用动-静脉内瘘、颈内静脉插管或临时血管通路,最少透析5次,最多透析264次。其中慢性肾炎33例,狼疮性肾炎8例,糖尿性肾病9例,梗阻性肾病6例,其他4例。死亡9例。

内容与方式

1.教育内容 对患者心理、治疗用药、营养等方面进行健康教育。加强患者对原发病的了解,配合医生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宣传,以增强患者对疾病控制的信心。

2.语言教育 60例尿毒症患者均无医学知识,对该疾病有恐惧心理,部分有悲观厌世情绪,语言教育尤显重要。针对患者的不同文化、家庭情况,选择不同深度的介绍方式。语言教育要贯穿于透前、透中及透后;包括患者及家属,第一次透前谈话要求30分钟以上,并要求患者积极参与;方式可有单独交流、讨论或公休座谈会等。

3.示范与书面教育相结合 教会患者自我观察、自我护理,指导、示范如何压迫血管止血,如何护理内瘘,如何监测血压,如何应对原发病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也可以通过书面教育,如利用宣传板报介绍,在候诊室放置有关书籍,或向患者及家属推荐有关的书籍。将健康教育的内容编写成患者手册,首次治疗时发给他们。

效果分析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对血液透析的信心。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取得患者的信任,进行双向交流,共同建立一种“指导-合作型-参与型”的新型护患关系,使病人乐于接受护士传递的信息并深信不疑,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健康教育计划[2]。由于血液透析治疗的长期性、反复性、预后及疗效的不确定性,费用昂贵等特点,这些年青患者迫切要求护士为他们提供正确的支持和帮助。主管护士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对血液透析效果及安全性等相关知识进行详细讲解,让患者及家属从心理上接受血透治疗,并增强患者对血液透析的信心与合作,首次治疗时可允许其家人陪伴,有时让透析时间长的患者现身说法打消初次透析患者的恐惧、紧张、焦虑心理。通过这种新型护患关系,进行健康教育。60例患者均能较好的接受血液透析治疗。

2.增强患者对战胜疾病的信心。血液透析青年患者常见的心理变化有焦虑、恐惧型及精神颓废型等,表现为抑郁,情绪消沉低落。其逆反行为又表现为易发怒、烦恼。平时身体健康,一旦发现自己这么年青就患了尿毒症,思想压力大,精神脆弱,认为自己的一生没指望了,整天郁郁寡欢,对治疗不积极。此时,向他们介绍现代医学在迅猛发展,治疗尿毒症的先进手段,鼓励有条件的做好肾移植的心理准备,并将同时治疗持乐观的病友介绍治疗的感受,使他们对治疗前景充满信心。动员家属亲友及同事共同作好患者思想工作,使他们感受到温暖与被尊重,消除心理、生理、行为及社会各种非健康因素的影响[3]。在作健康教育时要尽量避免使用过激敏感的词句,尤其是那些涉及死亡、危险等的词句,鼓励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转移注意力,如看书、下棋、钓鱼、织毛衣、看电视等有益的活动。病情稳定的可继续工作,鼓励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寻找自我价值。在本组病例中,除9例因经济原因不能充分透析而导致死亡外,有16例行了肾移植,2例继续读书,28例病情稳定后继续工作。

3.加强患者对尿毒症、血液透析的了解。在血透前,血透护士再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他们了解尿毒症及其并发症和治疗手段,血液透析的原理、目的及效果等等。初时有强烈抵触情绪的5例患者通过一系列健康教育,最后积极的配合血透治疗。在血透中,主管护士通过与患者交谈,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穿刺时出现疼痛不适,指导患者做深呼吸,放松紧张情绪。密切观察机器运

作者简介:陈 卉(1972-),女,湖南省长沙市人,主管护师。转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在3216次血透中,共出现61次的抽搐或低血压,患者均能坦然接受。血透后强调患者对血管保护,在所发生穿刺点周围出现肿胀的12例次中,除1例患者反应强烈外,其余的均能正确面对。

4.加强饮食指导,合理调配膳食营养。血透患者营养问题极为重要,营养状态直接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在1年以上的血透患者中,几乎都有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4]。因而,要加强患者的饮食指导,合理调配饮食,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尿少的患者严禁食用含钾高的食品和水果,并严格控制入水量。根据个人喜好由营养师为其制定参照食谱,介绍常用食物营养成分含量。通过饮食健康教育,60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者,除3例经常出现水负荷过重外,其余基本能控制水负荷。

通过对血透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使患者全面掌握相关疾病知识,自觉进行饮食、饮水量控制,调整好情绪,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使透析顺利完成,并最终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护士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护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