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哲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管理哲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管理哲学

公共管理哲学范文1

从科研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在科研管理理念、课题制度、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以及科研管理信息化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目前科研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相应提出对策建议,为今后的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创新

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国际上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复杂化的新形势;国内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将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回答。这就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进行科研管理体制和方法的创新,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以更新观念为先导,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工作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1〕,积极发挥科研管理者的热情和智慧,充分体现科研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其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一)转换角色,由被动变主动

科研管理工作者,长期以来一直扮演着“服务者”的角色,并以向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作为主要的工作职责。在服务和管理两者关系的认识上,重服务,轻管理〔2〕。孰知,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服务的质量。科研管理工作者对本职工作的认识,应该跳出行政事务的狭隘范围,站在一个更高层面上,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从社会科学研究与本单位的发展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更多地探讨有益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科研管理的目标、方法和措施,要有利于调动和激发科研人员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营造有利于求真务实、创新发展的科研环境,有利于实现科研发展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效结合。

(二)拓宽视野,树立前瞻性的认识

作为科研管理者,首先,应该对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目前我国科研管理工作所处的水平和阶段以及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这些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应该对本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利弊都有深刻的认识。只有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科研管理者,不仅应具有甘于奉献、踏实肯干的精神,更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对科研管理工作前瞻性的认识。

二、完善科研管理机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一)建立重大项目与学科建设的相互促进机制

重大项目是一个带动学科的发展与建设的很好的途径,在项目的制定和立项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促进老学科的发展、培育和创建新的学科。因此,一个重大项目的立项,往往是对一个老学科的创新和突破,同时也可能培育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或是一个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同时,要优先解决学科建设中关键的或重大的学术理论问题、现实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持续性的重大项目研究支撑和推进学科建设,以形成学科建设与项目实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发展的机制〔3〕。

(二)转变“重成果,轻转化”的传统思路,完善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机制

我们一方面强调理论创新、学术创新;另一方面,成果的推陈出新也同样离不开宣传和推广〔4〕。由于对社会科学研究规律缺乏认识,致使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存在简单片面化的认识。社会科学成果与科技成果相比,效益具有间接性和潜在性。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由于其不像科技成果能直接运用于生产实践中,而往往是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多维因素来实现,因此应重视其转化的长期性和循序渐进性〔5〕。同时,重视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在做精已有的成果、宣传平台的基础上,开辟新的成果宣传、转化渠道,还要进一步扩大学术论坛的影响力和提升内部专报(刊)的质量。科研管理部门在研究成果应用转化过程中,应发挥引导、协调、规范、服务等职能,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好地面向社会、推动科研生产力的发展。

(三)扭转“重立项,轻结项”的现象,加强课题督查力度

在一些高校或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存在一定的“重立项,轻结项”现象。近年来,随着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增多,各级课题的立项数目不断增加,特别是院校一级的课题,为进一步培养科研后备力量,要鼓励年轻人踊跃申报。但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部分科研人员由于缺乏经验,对研究进度、方法、经费的使用等把握得不是很准确,特别是对课题实施中的难度预期不够,资料掌握得不充分,导致课题不能如期完成或完成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重视本单位课题立项数而忽视结项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课题的管理上,不仅要强调课题的立项率,而且更应重视课题的结项率。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应采取定期检查或抽查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课题监督检查的力度,在保证科研成果质量的同时也应保证成果的时效性。

(四)进一步完善课题结项制度

目前课题结项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公开发表,另一种是通过专家鉴定。今后,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探索一些新的结项考核办法,或者多种方式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对课题成果进行考核,鉴定成果等级,避免一种方法带来的片面性〔6〕。另外,目前课题结项追求目标和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的管理。课题的中期检查意见应作为课题结项的一个重要部分,与课题的最终成果两个方面相结合,专家鉴定等级和成果发表等级相结合,以便对课题成果质量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在保证课题顺利完成和成果质量的同时,争取多出科研精品。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科研管理人员,目前存在的现状主要是: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大部分时间忙于日常繁杂的管理工作,所以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上可以利用的时间非常少,而业务学习对于整个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对于科研管理整体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相关部门提供的业务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也比较少。因此,从科研管理工作的长远角度来看,应该“以人为本”,把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工作重视起来。

(一)建立一支懂科研规律、擅长科研管理的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加强科研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目前的科研管理队伍,一部分是原来从事科研的人员,一部分是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员,还有一部分是新引进的人才,近几年引进的人才基本上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因此,要想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队伍,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加强业务熟练程度,就需要实现这几类人员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科研管理工作不同于单纯的行政管理工作,它需要管理者深入把握科研的内在规律,熟悉科研管理工作的特点。在具备管理知识的前提下,还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广博的知识和综合的知识结构,具有直接进入科研的能力,并且对科研有全方位的认识,以避免管理工作完全依靠行政指令而带来的僵化。同时应重视队伍中年轻人的力量和作用,虽然他们在业务熟练程度上比较欠缺,但是在理论及信息化方面比较占优势,对一些新的管理方法、新的技术手段能快速地掌握。因此,年轻人具有比较大的潜力,是科研管理队伍重要的后备力量。所以,倡导科研管理队伍配置的多元化、合理化,是科研管理队伍尽快成熟化,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处理好人才的使用与培养的关系

科研管理人员的使用和能力培养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合理使用本身就是培养,通过各种途径系统地培养,又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只注意使用、不注意培养的做法是不符合人才使用原则和现代科研管理工作需要的〔7〕。所以,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定期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业务学习,了解社会科学前沿动态,总结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阶段性问题,探讨解决的对策。同时,尽可能与外界进行交流,开阔视野,开创新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完善对科研管理人员的激励措施,应专门设立优秀科研管理人员岗位奖,奖励那些在科研管理岗位上有突出贡献的人员,以激发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科研管理工作。因此,完善的激励制度,也是促进合理使用人才的一个重要部分。

四、实现科研管理的信息化,促进科研工作的高效化和科学化

信息在科研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日益渗透,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因此,管理信息化始终是科研管理工作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实现科研管理的信息化,首先,可以大大提高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通过网络信息系统直接进行项目申报、结项、查询,科研部门进行科研信息,提供科研成果下载等功能,网上进行信息交流,不仅简化了工作程序,而且保证了数据填写的规范程度,加快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从而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其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实现过程的动态管理。随着科研项目的日益增多,加上有些科研项目研究的周期都较长,通过人工对这类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在研究进度、资金监管等方面的情况显然都比较滞后。实现科研管理的信息化,便于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的动态管理。同时也能够及时掌握最新数据,了解最新科研动态,提高决策评估的信息支持力,增强科研决策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另外,信息化可以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研成果的宣传和转化。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得到了社会的重视。在新的发展阶段,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对新形势、新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影响力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因此,转变科研管理理念、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任丽慧 单位: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徐洁蕾.当前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4-35.

〔2〕倪敏,吴敏玲,梁崎.关于构建高校和谐科研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8,(1):77-78.

〔3〕吴团英,金海.转换管理机制推进学术创新〔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3):79-84.

〔4〕谢建新.把脉科研滞后根源破解成果提升困局———基于地方社科院科研发展维度〔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8,(3):92-96.

〔5〕王静,梁玉军,周群峰.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119-120+123.

公共管理哲学范文2

一、管理者应具有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理论是随着企业理论的演进以及企业对社会影响逐渐加深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深受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影响,认为企业只不过是一个在市场上从事专业化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专业化的生产单位”(Demsetz,1998),确定各种外生变量的投入就可以决定其产出。这种静态优化的观点导致忽略探寻模型内生变量,比如企业家的缺失、环境的变化以及创新的力量,强调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实现资源优化、为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这种企业社会责任观强调“企业如果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它们,企业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2002/1997)。这显然是一种消极的社会责任观,认为企业只需承担最基本的经济责任(贾晓慧,2008)。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本质的解读有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没有脱离“股东利益至上”的核心观念。这种理论逻辑必然决定企业仍然只是股东的企业,企业的最终且唯一的目标就是通过经营为股东实现利润最大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者弗里德曼就曾指出:“在自由社会,存在且仅存一项企业社会责任,这就是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使用其资源和从事旨在增加利润的各项活动”。

这种责任观强调企业仅对股东负有责任,企业专注于自己的经济责任就是对社会负责,任何损害该责任的活动都是不道德的。该观点忽略了社会各种形式的组织对企业的支持、社会对企业的期待以及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承担的责任,因而是短期而狭隘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加速的工业活动不断改变着社会,企业活动对人们生活及生态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废气、废水和工业垃圾等负外部的结果层出不穷,单一狭隘的企业责任理论备受挑战,受到实践的冲击。人们质疑,受到国家法律保护、供应商和经销商协作、员工和消费者支持的企业拥有如此多的权力和资源,其经营活动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生活,但只需要维护其作为“经济细胞”的责任吗?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的概念,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进一步定义利益相关者为“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这个定义不仅将受企业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看作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看作利益相关者,正式将当地社会、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贾晓慧,2008),受到了许多学者和企业家的赞同。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之下,该理论逐渐发展成为CRS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应该追求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陈宏辉、贾生华,2003)。这些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直接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股东、员工、供应商、顾客、当地社区、自然环境等,更包括产生的间接影响的一系列个体或群体,如人类的后代、社会道德伦理等。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存续注入了一定的专有性投资,他们或是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考虑他们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Blair,1995)。

管理者把握着企业经营的轨迹,从很大程度上说,管理者的价值观将构成企业的核心价值,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和市场反应。当前,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缩短了知识更新的周期,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带来了更残酷的全球化竞争,企业更需要持续而不是一时的成功。如果在经营活动中企业没有道德底线,不惜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将一些内部成本外部化、社会化,以损害社会、损害消费者利益,那么从长远来看,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必将受到严重的动摇。比如经过五十多年积累的三鹿乳业因为三聚氢氨,其过百亿的品牌价值就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而杜邦、默克在经营中志存高远、心系社会而安然渡过百年。运用传统社会责任理论来指导企业经营,虽能获得一时的收益大增,但从来没有一个自私和不诚信的企业能获得社会长期的支持。利益相关者理论更注重维护参与各方利益协作体的关系,以构建一个全方位长期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为目的,更适合社会对企业的要求,更容易塑造出伟大的公司。总理在与企业家座谈时也提出:“企业也要流道德的血液”。社会是企业的载体,当代的管理者应该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建设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当代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应该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核心来构建其社会责任感理念。

二、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的意义

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多数都会从事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工作,随着年龄、阅历和经验的增长,他们中大多数人有机会从事中层和高层管理工作,担任未来的管理者。

第一,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专业培养体系的要求。马丁•路德•金恩博士曾说过:“人,如果只有智能是不够的,智能加上品格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没有品格,教育只完成了一半。一个好的专业培养体系不仅注重对专业技能和方法的传授,更应看重职业道德教育对人的影响力。对人才而言,精湛的技能仅仅是实现其个体价值和利益的工具,而职业道德则是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联接的保障。如果人才没有相应的职业操守,没有道德底线,专业技术越娴熟,对企业和社会的破坏力就越可怕。在一次针对毕业生状况的调查中,84%受调查单位均表示“接收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石铮,2008)。惠普、联想等知名企业进行新员工招聘时,也都强调“德为先”。作为衔接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和社会的桥梁,专业培养体系必须注入和强化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

第二,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逐渐成熟和定型的时期。在这个关键的阶段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能培养出有利于企业、社会和国家长期发展的人才。人才的价值体系是其行为的基础,解释了对世界、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十八至二十二岁左右,处在青年期的中期。尽管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心理发育条件,但因为过于保护的环境和单纯的生活经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不成熟的,意志力薄弱,缺乏对挫折和失败的反思,对新生事物缺乏辨别和分析,更不能以批判的态度来加以扬弃,观点和情绪不稳定和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统的价值观,心理建设充满着反复的冲突和矛盾,处于价值体系探索和形成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应该抓住这个重要阶段,输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建立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持续发展的有利观点,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第三,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有可能成为企业未来的管理者。现代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集聚了大量的人、财、物资源,生产出产品满足社会的需要,它们不仅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承载着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其一言一行更是引起社会的关注。管理者运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来确定企业经营方向,分配和统筹企业资源,做出经营行为。他们的价值体系对企业的经营哲学有莫大的影响。一个企业可以因为管理者具有长远发展目光而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诚信经营,如以北京同仁堂为代表的企业历经百年风雨而仍旧基业常青;也可以因为管理者的急功近利,一时贪念而罔顾消费者生命安全和对环境永久的损害,如最近曝光的“地沟油产业链”和上海的“血铅儿童”事件,为了自己的利益企业不惜违背基本的道德规范,损害公众安全,这样的企业势必无法长存。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有可能成为企业明日的管理者,在求学阶段输入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民生活的稳定、对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都大有禆益。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一个基点,即高等教育机构意识到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三、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举措

首先,凡是开设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重视社会责任感理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未来符合社会要求和发展的管理者责任观和管理行为离不开大学阶段正确的指引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以企业管理作为自己融入社会的一门技能,因此更需要在学习管理理论和方法时接受正确的、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同时,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意识到为社会输送既具备正确的社会责任理念又具备一定管理技能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在人才的培养路径中,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这两者均不可偏废,尤其在现代管理中,职业道德教育相对应该更重要一些。因为在管理者的发展中,总是经历从基层到中层再到高层的一个过程,管理工作也随着从标准化、程序化、简单化工作向不确定性、复杂性、挑战性工作过渡,越向高层发展,则需要的战略性思维和系统思考会越多,只有每个阶段都发挥出色的管理者才能成功攀至顶点。但管理者无一例外都是从初级管理者开始建立自己对管理的认知和管理实践体系,因此这个阶段面对标准化的工作,成功完成任务更取决于工作者的态度和责任感,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拥有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人才从学校走向社会,实现身份转换和职业成功的有利保障。当然,这种严谨的培养体系和看重人才道德的特色从长远来说也会为高等教育机构带来更多的生源、更稳健的形象和更高的声誉。其次,在当前的培养体系中,对学生道德的评价往往集中在个体与组织活动上,对于学生应该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是否已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的评价却往往缺失或过少。在大学阶段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措施应该是高等教育机构尽快调整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实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德育体系和专业知识为核心的技能体系并重的“双轨制”路径,增加对社会责任感的考核,具体化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所应秉持的社会责任感,完善“德才兼备”的培养体系。其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设计从大学生入学时到毕业前的“四个关键层次”来实施。

1.建构意识阶段。把握好入学阶段,宣讲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商业道德教育,主要以大一的第一学期为主。俗话说“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它向我们充分地说明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对于成功的关键作用。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面临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阶段,与其他大学生一样,对未知的新生活和未来的职业充满着遐想。高等教育机构为了更好地引导,会抓住这个机会做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在专业介绍这个环节可以精心设计和安排,向工商管理专业的新生导入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并着重介绍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德育体系和专业知识为核心的技能体系并重的“双轨制”培养体系,让学生明白合格的工商管理者除了需要具备工商管理技能,更需要具有符合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搭建“德才兼备,德为先”的概念,为即将展开的新生活做好准备和铺垫。另外,宣讲活动还要能够采取板报、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和广播等形式不断向大家传递“双轨制”体系的要求、做到人人皆知。

2.强化理念阶段。初期授课,开设关于管理者社会责任感的课程,主要安排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以往与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有关的内容集中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的管理学课程的一个章节。由于管理学内容多,信息量大,课时相对少,所以很多授课老师倾向于略过不讲,理由是观念意识的问题凭一两次课也不能改变。在实行德才兼备的“双轨制”后,建议专门开设“管理者社会责任理论”或“管理者商业道德”等课程,使学生能详细了解“利益相关者理论”,了解使社会、企业和个体达到三赢的商业道德模式。因为在大学的通识课程体系里已经有较多关于意识形态的课程,为了使学生能有深刻的印象和感悟,授课老师必须做精心的设计,比如用社会热点导入,结合理论学习交叉使用现场辩论、角色模拟、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尽可能强化学生对管理者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公共管理哲学范文3

【关键词】哲学;工程管理;理性;发展;自然资源;以人文本;环境;分析

从哲学思维的发展角度上来说,展开工程管理的最关键内容与根本性目的在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引导,发挥其在推动工程发展与创新,深刻践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性指导职能。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新时期的工程管理思维应当立足于哲学高度,充分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及工程发展需求,着眼于对工程管理的创新性思考,在此过程当中不断规范哲学性工程管理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借助于此种方式适应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要求,这也正是工程管理哲学研究的关键与根本所在。本文试对其作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哲学视野下保持工程增长的理性分析

对于我国而言,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性机遇与发展挑战,这对于工程项目而言同样如此,最为直接的表现就在于工程投入的持续提升,工程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工程数量的持续增加。可以说,工程投入的持续提升成为了工程规模与工程数量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当中,工程规律与工程数量的提升应当以社会大众福利的提升为根本目的,在恰当的工程建设承受范围作用之下确保社会大众在严格自律与自控等约束行为下的相关需求能够得到有效实现与充分满足。从工程增长的理性角度上来说,最为直接也是有效的手段在于针对那部分不顾自身经济承受能力而盲目性扩大工程规模的行为予以严格制止,针对“华而不实”的面子性工程予以坚决取缔,在这一过程当中,工程管理哲学应当针对工程管理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内容均给予系统且全面的关注。

二、哲学视野下确保工程发展与环境的平衡分析

在改革开发持续推进,现代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推动作用之下,我国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与进步,然而这些发展与进步却在不同程度上的牺牲着生态环境的发展,由此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成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严峻的形势之一。很明显,生态环境失衡问题的长久性存在势必会对我国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整体稳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对于哲学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而言,单纯意义上以环境牺牲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显然是不可取的,然而单纯意义上为生态环境保护而停止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式同样是不可取的。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如何寻求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工程发展之间的稳定关系已成为哲学视野下工程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支持下,围绕工程绿色、循环以及节能减耗展开研究与探索也因此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三、哲学视野下确保工程管理的以人为本分析

对于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稳定生存与长足性发展而言,工程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哲学视野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与基础就在于“以人文本”,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充分证实了人本思想的重要意义及价值。在工程管理思想的引导之下,“以人文本”思想的引入要求工程管理针对工程行为活动展开理性研究与系统分析,在此过程当中充分重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借助于此种方式逐步提高工程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工程管理哲学研究范畴下的工程建设根本性目的需要与社会大众切身利益充分结合,以社会大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满足为工程管理的发展方向,在此过程当中促进全社会参与人员共同分享工程管理硕果。

四、哲学视野下确保工程发展中自然资源的保护分析

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向我们证实了一个方面的问题:社会大众所处生态环境中的各类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的,不合理的开采与应用将加速自然资源的枯竭。基于哲学研究高度下,科学发展观不仅对于社会大众物质财富增长与利性需求之间的平衡发展提出了相应要求,同时也针对社会大众物质财富实现及增长过程当中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合理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而言,其应当在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发挥其相对于自然资源保护与节约的推动性与监督性作用。与此同时,新形势下的工程项目也应当借助于有效的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实现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合理且高效开发,以节约意识的强化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确保工程管理引导下现代工程建设工作发展与完善的长期性与健康性。

五、哲学视野下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分析

从哲学思维的发展角度上来说,工程管理所面临的最关键任务在于实现工程项目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的持续且稳定提升。新时期的工程管理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一种特殊形态的多目标管理,这也就决定了在工程管理过程当中,其针对质量湖边以及矛盾发展等相关问题的处理应当基于对辩证思维的认知与应用。工程管理不仅需要针对工程投资、建设进度以及工程质量等问题加以关注,同时也应当借助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合理控制确保整个工程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发挥,这才是工程管理哲学的根本内涵及其价值所在。

六、结束语

新时期的我国正处于现代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革新阶段,发展机遇的空前与发展过程中严峻的挑战始终存在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本文所研究的工程管理工作而言,长期性的自然资源及能源资源超负荷应用、区域性发展差距持续扩大、自然环境破坏以及生态环境恶化诸多问题均是现阶段工程管理开展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最集中问题,同时其也是研究基于哲学视野工程管理的根本原因所在。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哲学视野中工程管理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成虎.韩豫.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 [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02).36-40.

[2]盛昭瀚.游庆仲.李迁等.大型复杂工程管理的方法论和方法:综合集成管理——以苏通大桥为例.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 25.(10).193-197.

[3]张艺桐.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秦皇岛市工程管理发展现状为例. [J].科技信息.2011.(35).441.460.

公共管理哲学范文4

大意:魏昭王想自己去仲裁(参与官府的事情),于是唤来宰相孟尝君,昭王对孟尝君说:“我想自己处理裁决之事。”孟尝君说“那么,王就要先学习法律”于是,魏王开始学习法律,但学没多久,读了十余简,就开始想打瞌睡了。“我没有办法学习法律。” 魏昭王说。

韩非子说:作为国君不亲自操控他的权柄,却想参与臣下该做的事情,睡着了也是正常的了。

读书体会:领导者应掌握权力的中枢,但所谓的中枢,就是赏罚的权限,掌握好后,只要默然地以威势折服人,这才是领导者应有的态度;换句话说,《韩非子》否定以身作则,事必躬亲的领导方式,因为这样会事倍功半,尽管自己的身心俱疲,也没什么效果。诸葛亮是怎么死的,就事无巨细,全部揽上身,结果确实如他说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除了赏罚的权限外,还有哪些事情是中枢呢?除了他以前提到的对下属的二柄--“刑和德”以外韩非子又举例说:

子产相郑,简公谓子产曰:“饮酒不乐也。俎豆不大,钟鼓竽瑟不鸣,寡人之事不一,国家不定,百姓不治,耕战不辑睦,亦子之罪。子有职,寡人亦有职,各守其职。”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桃枣之荫于街者莫援也,

锥刀遗道三日可反。三年不变,民无饥也。(来源同上)

公共管理哲学范文5

摘 要:图书馆读者服务是图书馆根据读者的文献需求,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直接向读者提供文献和信息的一系列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本文就图书馆流通管理中的读者服务工作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职;图书馆;流通管理;读者服务

图书馆读者服务是指图书馆根据读者的文献需求,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直接向读者提供文献和信息的一系列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是衡量图书馆工作好坏的标准,要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必须提高图书管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及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原则,充分服务原则,区分服务原则,科学服务原则。

一、提高图书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

(一)提高职业道德

图书馆职业道德是图书馆工作者在其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不管在任何岗位,职业道德都是岗位工作的前提,在图书馆中服务的是读者,中职学校图书馆工作服务的读者是主要是中职学生。它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是:热爱工作、忠于职守;珍惜文献,甘为人梯;服务周到,极端负责;钻研业务、团结协作。图书馆的职业道德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情报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做好服务育人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切实加强图书馆的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明确职业责任,严格职业纪律尤为重要。

图书馆工作者职业道德还应具备如下几点:①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实践“爱馆,爱书,爱读者”的职业道德;②树立“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突出特色”的思想,不断完善服务理念,注意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③遵守工作纪律,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有事离馆要请假;明确各自工作职责范围,执行工作细则和岗位要求;④忠于职守、上班时间不得串岗、闲谈、不得干私事;⑤馆内一切工作人员,借阅书刊要按规定办理手续,未经办理手续,不得私自携书刊出库,不得办理自己的借还书手续;⑥努力钻研图书馆业务,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⑦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努力营造文明、洁净优雅的阅读环境和团结、和睦、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⑧树立全局观念,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勤俭节约、抵制各种不正之风。

(二)提高综合素养

图书馆是使读者心情愉快、心灵放松的一个舒适场所。但是对于中职学校图书馆来说,它的读者主要以中职学生为主,少部分中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或多或少存在提升的空间,那么作为图书馆工作者在给学生服务过程中,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修炼耐心;做到细心、细致的指引、答疑等;做到百问不厌,耐心为中职生读者在图书流通管理中提供周到的服务。

二、管理过程中,图书馆工作者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一)为人民服务原则

图书馆的读者工作归根到底就是为读者服务,图书馆工作者在服务读者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为一切读者服务”、“一切为了读者”、“满足读者的一切合理需求”,把它作为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尽管我们中职学校图书馆由于服务对象、性质较为不同,就图书馆的整体来说,它的服务对象应具有社会全民性的特点,亦即图书馆应该为整个社会服务,为所有的读者服务。

(二)充分服务原则

图书馆服务中注重规范服务,充分留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耐心回答读者的询问,妥善处理出现的矛盾,使馆内呈现出和谐、文明的气氛,为更好的充分服务读者。图书馆可以在校内组织培养了一支素质好的图书馆学生管理队伍,培养他们明确职责任务,指导工作方法,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纽带作用,这支队伍既是管理员、服务员,又是宣传员,图书馆通过他们传递信息,反馈广大中职学生意见,大大促进了图书出借、阅读的流通量,使图书馆在面向全体学生、读书育人上做出了显著的成效。这样一来,图书馆读者服务不仅能在馆内还能在馆外更充分的服务读者。

(三)区分服务原则

中职学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体中有学习专业书籍和课外阅读等需求,图书馆应结合这两类群体的特点,为他们提供特色服务。

1.学习专业书籍读者。图书馆应在专业书籍附近设立特色专业书籍查桌椅,现代互联网的发展迅速,我们应与时俱进,在作者查阅桌上安置一台电脑,供读书能迅速查询馆内自己计划查询相关专业书籍具体有哪些,不同书籍的内容简介,除此,还可查询网上相关专业书籍知识。为专业书籍读者提供快捷、便利的查询。

2.课外阅读读者。课外阅读,不仅是增长读者的见识,也是陶冶读者情操的方式。图书馆应结合课外阅读读者的情况,在阅览室设置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风格,如有条件在课外阅读区增加一些轻音乐元素,让他们在新颖、生动的读书形式中领悟各种道理,学到科学文化知识。

(四)科学服务原则

科学规范管理图书,健全执行规章制度是开展优质服务的基础。按照《中图法》分类编目,对图书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各类图书账册齐全规范。图书馆的电脑化管理,使得图书的外借、检索、资料查询等便捷快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中,严格执行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如外借、阅览、视听、赔偿等,使新书能迅速转入流通,各种阅读辅导宣传能及时面向广大师生,定期对教育教学提供信息,确保图书馆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三、结束语

只有不断提升图书馆工作者自身素质、更新和改进读者服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以中职学校读者需求为中心,更好地开展x者服务工作,才能真正体现图书馆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罗启良.论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1.

[2]刘桂兰.以馆员的服务精神,让读者感受文明[J].北京高校图书馆学刊,1997.

公共管理哲学范文6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读者服务工作 心理学

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的宝库”。随着图书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图书馆工作的不断发展,对于客观的技术问题的探讨与改进正在使图书馆的工作更加轻松方便,然而关于主观的读者服务问题却始终是诸多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

一、在读者服务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必要性

人们要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养分,其心理活动是复杂的。事实证明,要想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注重研究服务对象的心理规律和特点。读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性别、性格不同,他们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肯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由于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人有不同的阅读心理需要,不同工作情况的人也有不同的阅读需要,因此在接待读者过程中,只有研究了解读者的心理特点,读者服务工作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主动性,提高服务效率,使图书馆工作更加深入和主动。研究读者心理有助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科学地总结读者服务的经验,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所藏图书资料的作用;研究读者心理有助于提高馆藏质量,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另外,研究读者心理还有助于读者不良心理行为的矫正。

深入了解读者心理,是现代化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读者实践和读者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和信息时代图书馆的迫切需要。因此,很有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高校图书馆如何做好读者服务工作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二、了解读者,增强读者服务工作的针对性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对象,目前仍以大学生和教师为主。做好读者服务工作,一个首要的任务就是对读者有所了解。读者的阅读活动大都是抱有某种目的的,并且是有选择的。只有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才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不同读者的心理素质及社会实践活动反映出读者不同的阅读倾向和需要水平。

1.大学生读者群

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对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等知识信息表现得很敏感,敢于探索,阅读面广。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加深,专业方向的日渐明确,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求知欲与日俱增。但对资料的检索尚欠熟悉,搜集、积累称心如意的情报资料尚有困难。对此,工作人员应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检索方法,介绍怎样利用检索工具和文章索引,做好导读工作,培养他们利用好图书馆的能力和兴趣。

2.研究生读者群

他们年富力强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科研经验,他们到图书馆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的资料。他们关心的是该专业最新的研究动态、研究成果,其阅读已逐步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对于检索工具、书刊的利用率和外文书刊的借阅都高于本科大学生。他们在阅读时喜欢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各问题,处于一种阅读兴趣的“思索期”。

3.教师读者群

他们多是从事多年教学、科研方面的专家,阅读需求相对稳定,目的比较明确,而且要求准、快、全、新。因此,他们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必然是尽可能齐全,最好是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相关资料齐全,以便分析比较,吸取精华;而且要求资料来源可靠、准确、有科学依据。

4.教辅人员

就其工作性质而言,他们的目标和任务是为教学工作服务,即教学管理工作和后勤服务工作。他们的阅读倾向有共同点,大多是选读一些适合个人兴趣的书籍、杂志,充实业余文化生活。但由于具体工作不同,也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就是各自选择一些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图书资料,从中了解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及工作经验、方法等,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如党政领导和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读者,一般阅读有关政治、行政管理、学生教育方面的图书。随着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有关经济管理市场信息的图书资料逐渐成为他们阅读的热点。

因此,针对高校图书馆特定的读者群,我们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根据他们利用图书馆的动机、目的和要求等情况了解各类读者的阅读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三、结合图书馆自身特点开展读者服务

1.丰富和优化文献信息资源

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开展教学、科研服务的基本保障,是图书馆满足读者需求的根本。在文献收集过程中,要根据图书馆的性质、服务对象选择文献的类型、品种,确保图书馆馆藏文献具有较高品位,同时要注意对现有馆藏文献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使丰富的馆藏资源成为读者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图书经费是制约新增图书量的根本因素。如何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图书馆增加更多的图书资源,成为每个高校图书馆必须面对的问题。图书馆可以通过做好调研工作,订阅需求量大的图书、报刊的电子版,提高电子图书、期刊订阅量,缓解经费紧张与复本量少的问题。其实,目前有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已经结成高校图书馆联盟,各高校可以通过与兄弟院校签订资源共享协议实现馆际互借,资源共享,也可以彼此提供复印等项目。如此,一个图书馆的资源可供两个甚至更多高校的读者利用,同时减少购书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2.创造适合读者的心理环境

图书馆的环境对读者心理状态和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读者营造愉快的心理环境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精心设计和艺术创意。愉快的心理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所谓硬件环境是指自然客观环境,它也是影响和塑造人格,刺激人的心理需求、精神状态,进而影响人的性格、追求、生活态度、生存理念的重要因素。图书馆建筑从选址到内部设计上都应追求健康、环保,为读者营造朴素、简洁、美观、优雅、舒适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如在馆内厅堂、走廊、楼梯拐角处及其他地方适当摆设盆景、花草或一些艺术品;墙上悬挂一些壁画或科学家、思想家的肖像,镶嵌激励进取的箴言警句;墙壁、地面、屋顶和桌椅的色彩要简洁明快柔和,这样会给读者以舒适、静谧、安稳感;加上良好的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为读者营造出一个温馨宜人的阅读环境,使他们在安全舒适、整洁、充满绿色、生态型的环境中,显得宁静、幽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调节和消除视觉疲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启迪,陶冶性情,美化心灵,有利于促进读者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大大提高馆藏文献资源的使用效率。

所谓软件环境是指人文环境。人文环境简单来讲包括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浓郁的学术环境。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学术文化的集中地,其文化氛围相对来讲是比较浓厚的。这里主要谈的是图书馆自身有意实施或潜意识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措施,侧重于管理人员及图书馆软环境方面的建设。首先,人性化管理的实施。人文环境的塑造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管理理念的确立和先进管理措施的施行,如了解馆员内心需求,充分尊重馆员的人格;人性化的规章制度;人性化的馆藏设置;尊重和关心读者等方面。具体来讲是一切以服务于师生、服务于学校建设、服务于人文教育为根本。其次,人文“服务”和“人性化的教育”的实施。表现为:(1)文明用语及优良举止行为的言传身教。在服务工作中,要谦虚和气,谈吐文雅,衣冠整洁,神态端庄,举止得当,学识渊博,等等。图书馆员对读者的尊重,如果只停留在微笑服务上是远远不够的。图书馆员必须从根本上更新观念,从重藏轻用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一切以读者的需求为准则。对读者要有同情心,要有接纳读者、关心读者的意识,以一种同情、关心、尊重、平等的心态去服务读者,倾听读者的意见,为读者提供富有人情味的服务。(2)以优美整洁的环境、特色化的信息资源与馆藏精品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读者。通过热情亲切的借阅服务、迅捷准确的咨询服务、积极主动的指导服务、处理用户意见的即时来让读者体验到人文“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实现馆员自身的价值,实现图书馆藏、借、阅、咨一体化,与读者之间保持零距离接触,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图书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上的亲近。

3.提供尽可能丰富多样的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应该关注读者的心理需求,拓展服务内容。在整个学校内部,建立起采购信息反馈网络,定期向各院系发放新书目录并及时获取反馈意见;设置读者咨询岗位,专门负责解答读者疑问;设置新书信息通报专栏,定期张贴新书信息,或者举办新书展,使读者及时获取新书信息。现代图书馆不仅仅应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更应该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和休闲娱乐需求。图书馆除了拥有传统的外借阅览室等场所外,还要有电子阅览室、情报检索室等现代化设施,还可以有展览厅、讲演厅、会议室、活动室、教室、影视厅、咖啡厅、舞厅等各类文化设施;除了开展文献信息的借阅查询外,还可以开展新书通报、专题报告、学术研讨、书画展、摄影展、邮票展、培训辅导、文化娱乐休闲等多种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教育服务活动。另外,图书馆还可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提供各种数据库服务、知识库服务,以及多种在线或离线信息服务,如信息推送、知识发现、网络呼叫、智能等。这种能够同时提供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服务的模式,可极大地丰富图书馆服务的内容,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希孔.图书馆读者学概论[M].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2.

[2]马红.指导阅读的新趋势:多元文化信息服务[J].科技信息,20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