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的主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管理的主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管理的主体

旅游管理的主体范文1

关键词:自助旅游;问题;管理对策

自助旅游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时尚的旅游方式,它以“张扬个性、亲近自然、放松身心”为目标,不同于那些需要通过旅行社等机构来实现旅游活动的团队游客和散客的旅游行为,它是一种完全自主选择和安排旅游活动且没有全程导游陪同的旅游方式。自助旅游的特性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精致和有特色的旅游形态,它的这种不受约束,自由自在,追求体验和休闲的旅游新方式备受人们的青睐。

一、自助旅游的特点

对自助旅游进行分类,其标准有很多。可以按照出行方式,分为自驾车旅游,徒步旅游、骑行旅游等。也可以按照旅游的目的,分为休闲型自主旅游和专业型自主旅游两类。不管如何对自主旅游进行分类,与传统的团退旅游相比,由于自助旅游方式、目的的特殊性,其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

1.旅游目的地和出游时间的选择更加个性化

自助旅游大致分为休闲型自主旅游和专业型自主旅游两类。对于休闲型自助旅游,其旅游者,大多以家庭为核心。一般是一个或者多个家庭,在双休日或者其他假日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其目的地一般为度假型目的地,如海滨、度假村、农家乐等。除此以外,还包括城市周边的景点。这类旅游活动根据其旅游目的,一般行程时间不长,特别是城市周边的景点,一般也就1-2天。而且,这种类型的活动随意性较大。其出行方式也是以自驾车为主。第二种,专业型自助旅游,其追求的,大多数是新开发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的目的是追求自由的行程,领略不同的风景,或是涉足传统旅行社不涉及的“偏僻”景区。旅游者一般以个人为单位,有着相似爱好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完成旅游行程。总之,无论何种类型的自助旅游,都把行程的自由和纯粹的游览放在重中之重。客观上,这样的出行方式,缓解了旅游市场的供求矛盾。但是,对于旅游从业者,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旅游活动的准备更加充分

由于自助旅游自身的特点,其行程的自由决定了自助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行程的确定,到旅游目的地信息的搜集;从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美食资源、景点情况设计线路,到具体的航班、车辆的预定。旅游过程的个各个要素,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票务,以及当地的民俗、注意事项等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专业型自助旅游来说,专业的装备、及时的天气及路况信息也是需要准备的重点。客观上,这样的准备工作也加强了旅游者对目的地更加全面的了解,增加了旅游者的参与感。但是,不可否认,与传统的跟团游相比,其准备工作量巨大,也更加细致。当然,如果自助旅游者能够具备足够的旅游经验,同时有着足够的应变能力,在准备工作充分的前提下,可以更加灵活的调整行程,满足自己的喜好。

3.旅游活动的内容更加重视参与度

在自主旅游的过程中,跟传统的跟团旅游不一样的是,自助旅游更加重视客人的参与度。游客一般不满足于仅仅参观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对当地的文化、生活、饮食等的参与程度会更高。更多的时候,自助旅游会尽量“融入”当旅游目的地的生活中去,以更高的参与度来体验当地最本土化的生活风情。甚至在很多旅游行程的安排对生活的体验要大于对景点的参观。

4.旅游活动安排更加灵活与自主

旅游活动的安排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原则、旅游行程的确定、交通方式的选择和预定、食宿标准的选择和确定、游览项目的选择和安排等等。自助旅游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旅游活动的安排有绝对的自。以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为例,如某个3天左右的假期需要做一个自助旅游的安排,根据旅行者的喜好,喜欢山的可以去安徽黄山,喜欢海的可以去山东青岛,喜欢休闲的可以去度假村。自助旅游者可以各取所需,策划不同的行程。同时,由于自助旅游的所有行程是自己设定的,在旅游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和个人喜好临时调整。

二、我国自助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准确实用的旅游信息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方便了自助旅行者。从旅游目的地的了解、景点介绍、票务预定、交通、食宿预定等各个方面方便了自助旅游者的行程制定。移动APP的发展对自助旅游者行程的安排和预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对于一些细节,网络技术提供的还不尽完善。比如,对自助旅游者所关心的旅游目的地的气象、路况、治安、交通网络等信息的实时更新还不够准确,节假日客流信息更新较慢,许多的旅游项目不能及时宣传与推广,造成供应商与游客的信息不对称,给自助旅游者造成不便。

2.相关的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只能保证主要城市之间的交通便捷。许多经济不发达、偏远地区的交通相对还不够便利。很多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仍然比较差,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各个景点的停车场车位有限,特别是旅游旺季,自驾车辆往往没有停靠的地方,或者是遭遇停车乱收费。此外,交通路况、路标指示、汽车维修站等信息和紧急救援服务等方面还是不够完善。一些热门的景点对自助旅游者也没有专门的接待方案。

3.自助旅游的安全保障不够完善

安全问题是我们所有活动中首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在目前的自主旅游方面,安全问题仍然是自助旅游者面临的一个难题。可以说,安全问题是自助旅游者旅游行程顺利完成的前提和先决条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自助旅游者容易因为不熟悉目的地路况或者疲劳驾驶等原因造成交通事故,或者因为迷路、危险性高的旅游活动造成身体伤害。利益方面,对于自主旅游的旅游者而言,各种旅游保险以及安全保障往往容易被忽视。旅游者在遇到安全问题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顺利解决。同时,由于饮食、区域性气候差异、体质差异等,也容易对缺少准备工作的旅游者造成不确定的安全隐患。

三、自助旅游的管理对策

1.加强自助旅游信息的和更新

旅游企业应该高度重视自助旅游市场,深化和拓展其所提供的内容和服务方式,加强网络化预订和信息咨询系统的服务内容并对其实时更新,同时联手景区、交通部门、旅游网站等向背包旅游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更好地满足背包旅游者的需求。旅游资源信息的除了重视内容丰富之外,要更多的重视旅游信息的更新速度。旅游的门票、游客量、接待能力等信息应该更加的透明。国家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也应不断完善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交通网络布局、通讯网络设施建设,同时规范旅游信息者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完善性。

2.加强和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其交通设施,方便自驾旅游者的出入,做好最后5公里的建设。同时在旅游目的地的住宿设施配套上应齐全化、方便化。提供一些对自助旅游者有针对性的配套设施。比如,对于自驾车旅游者和背包旅游者,可在景区周边的居民可以尽量提供民宿,从而使得他们的住宿问题得以解决。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到生活垃圾的处理和环境的保护。自助旅游手册内容应全面详细、图文并茂且携带方便。引进一些自助化手段和设备,比如,国内一些景区提供的多媒体信息咨询系统,使自助旅游者在没有导游的带领下也能顺利完成旅游活动。

3.加强安全管理

自从自助旅游出现那天起,有关安全的话题就不绝于耳,自助旅游虽然让游客在时间支配上自由度比较大,但也存在着安全保障相对薄弱的缺点,为了尽量避免这一问题,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各地政府及景区应全面建立旅游安全预警制度,完善公共安全救援体系。及时预报景区的天气、交通、治安等状况,并及时提供相应的急救车、消防设施、救护站等急救救援设施的配套设置。我国也应该学习一些旅游发达国家,支持旅游行业协会、保险公司和志愿者共同建立和承担的相应机构。国家也应该在强制推行景区与旅行社责任险的同时,强制推行自助旅游者个人保险,包括旅游救助险、旅游人身意外伤害险、游客意外伤害保险、住宿游客人身保险等,适时也可以推出自助旅游特殊险种。

自助旅游在我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发展十分迅速,许多旅游爱好者都热衷于选择这一出游方式去感受自然、体验人生。由于自助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这并不妨碍自助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只要社会和旅游企业能够密切重视这些问题,不断探索,一定能协力取得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使得人们能够方便、顺利、充分地利用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丁磊.浅析自助旅游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商业经济,2006,(9).

旅游管理的主体范文2

论文摘要:将旅游客体整合到统一的“旅游景观地理”序列中,开发适宜于高职高专教学实践需要的《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体系,对于统一旅游客体(旅游资源、产品、消费品)诸学科的教学内容,建立以标准化旅游景观为主的图像视频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做情境过程一体化”的专业基础课教育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操作意义,是未来旅游基础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论文关键词:旅游景观地理;旅游客体;课程体系

问题的提出:统一旅游客体之下的多学科重复和交叉

旅游活动可以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学科体系,但基本上是围绕着人们的旅游活动的管理、服务、消费而展开的,相对于人和组织而言,可以构成一个共同的载体或对象,即旅游客体。旅游专业的不同学科都要围绕旅游客体展开教学,这也是开展旅游活动和旅游研究的必然要求。于是就形成了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旅游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研究同一旅游客体的局面。这种多学科研究同一客体对象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对旅游事物和旅游产业的认识水平,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重复教学现象。

对于旅游研究而言,要求精、深、广、博,学科发育越是细密,越是有利于弄清旅游事物的本质。但对于旅游教学,尤其是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而言,高、精、尖、新就未必合适。高职旅游教学时间短暂,所有课程教学基本上控制在二年以内,只相当于本科教育的一半(去除公共课、实训实岗课后,课堂教学比例更低),不允许有更多的重复教学。虽然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内容重复,但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同样会出现“教学疲劳”和“似曾相识”的感觉。随便对比一下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等教科书目录,就可看清这些学科有着几乎完全一致的教学对象——广义上的“旅游产品”系列。

毋庸置疑,上述学科都有着自己明确的研究范畴,比如,旅游资源学研究旅游产品对象(景区)的资源属性和特征;旅游美学研究旅游景观的审美价值和心理体验;旅游文化学研究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征;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研究旅游景区的生态特征和生态关系问题;旅游产品学研究旅游劳动对象和旅游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价值性、市场适应性和产品销售等问题;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地理事物的现象、特征、成因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有了各自的研究范畴,就可以形成各自的学科,但这并没有改变它们具有共同的研究客体物——旅游本体。是否能够将关于旅游客体的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统一到一个教学环节中呢?答案是肯定的,道理也是简单的。只要是同一事物,就可以对它进行综合性的解释和解读,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属性,只是需视其情况各有侧重点而已。

应当看到,利用传统的旅游地理学学科教学模式承担这种对旅游客体的综合性解读,还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因为传统旅游地理突出的是区域差异性、地理现象和成因,对于旅游对象的审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价值体系并不十分关心。需要有一种共同的“纽带”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个纽带就是旅游客体本身,也即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如果能将传统旅游地理的内容集约和简化为“旅游景观地理”,那么上述几个学科的内容就能较好地统一到这个教学范畴中来。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概念的提出及其特性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概念 《旅游景观地理》既可以成为一门学科,也可以是由多学科综合而成的一门课程,其核心在于“景观”。“旅游景观地理学”即依托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特征,将对职业活动有用的旅游对象归结到广义的“景观”概念中,对旅游景观的现象、审美、成因、价值、特征和规律等内涵加以整合,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这门课程可以适应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的多样性、审美性、体验性及教育性要求,以“旅游景观”(简称“景观”)为纽带,可以很自然地将旅游资源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整合到统一的“旅游景观地理学”中来,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就是“景观”,而真正能够将它们整合到一起的也只有“景观地理”这一学科,因为“景观”(包括微观和宏观)都是供旅游的,类型和范畴是广泛的,对旅游学科而言也是最为贴切的,“景观”同时具有资源性、审美性、生态性、文化性、科学性等特征。但应注意,“景观”的内涵十分丰富,不限于“观光景点”,而是包括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各类旅游活动的旅游客体的统称,是对不同旅游消费品类型的高度概括。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特性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学”改造成为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性。旅游景观是整个旅游活动大系统的共同载体和基础,旅游景观地理以此为研究对象,其成果和教学内容将成为许多旅游活动的基础知识,也可以进一步作为上述学科的基础,使其研究基础更加牢靠,可以吸收多学科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巩固和发展本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因此,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基础性不但没有丧失,反而使其基础性、服务性的地位更加巩固和重要。

2.包容性。诚如上述对“景观”概念范畴的扩展,“景观”不仅包括各个类型、各个尺度的旅游产品型态,而且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的研究重点,旅游景观地理学可以将这些内容有重点地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课程的包容性特征。这正是其他许多学科所不具备的,同时也是对“景观”概念的真正回归(许多学科都在运用“景观”这个概念,但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导致“景观”概念的泛化)。

3.实用性。传统旅游地理难以直接应用,原因就在于教学内容的学科性太强,对教学要点和教材的选择总是顾此失彼。改为以“景观”为核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后,研究对象的产品性、类型性、具体性(可视性)显著增强,可以直接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去。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导游词写作、讲解,对旅游线路进行组合设计包装,使旅游产品宣传能够真正找到诉求重点和景区卖点。

以《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为核心统一旅游客体诸学科教学的好处

可避免研究对象教学的重复和交叉,加深对景观内涵的认识 在一定意义上,旅游客体诸学科研究的对象究其本质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景观”,或者说“景观研究”是旅游客体研究的共同内容,且都是为旅游建设服务的。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分出不同学科安排教学,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概念紊乱现象,即每一门学科都在谈“景观”,但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将其讲清楚。如果将“景观”的内容加以捆绑“打包”,则可以从不同侧面将其本质内涵讲清楚,学生对“景观”概念的认识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可大大节约旅游教学课时总量,促进课程教学分工简捷化 将3~4门课程合并到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中来,从表面上看将大大加重“旅游地理”的教学工作量,但经过认真筛选和整合以后的旅游景观地理课程,内容更加充实紧凑,教学模式更加明晰有序,总体上是以识图(是什么)、读图(审美,怎么样)、释图(成因)、用图(产品化)为基本环节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总体上是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的,对于未来从事旅游职业服务活动也将更加准确、更加有底气,因为“景观”教学的内容是与野外的景观现象一致的,整个教学活动就像是对野外现场的预演,生动、形象、逼真。所以,课程教学合并后就可以一门课程的课时量(或略为增加)替代多门课程的课时量,使总体课时量大为减少,而教学效果反而会有所提高,成为促进以“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为导向的高职旅游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包括旅游地理在内的旅游客体诸学科的课程教学计划向来都是以专业基础课为定位设计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重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轻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技能活动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也是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的弊端所在。建立“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对专业基础课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景观地理”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将“所学”与“所用”贯穿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与职业过程相结合,导游词的撰写、讲解,旅游线路(产品)的设计与整合,都可以很有效地“边讲边做”,实现景观地理教学的“学中做”,基本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步进行。这种教学改革虽然重点在课堂教学,但与旅游野外职业活动是息息相通、一脉相承的,同时可体现景观地理学课程的基础性和专业性,使景观地理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建设《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体系的构想

集中力量编撰《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整合相关诸学科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尚未出版,相似的专著即便有所出版,也难以真正为职业教育改革服务,难以符合这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尤其是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游开发教学工作者下一番工夫,将与旅游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景观地理教学内容筛选出来,建立完善的“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并以此为基础,编著以景观综合知识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这是实现旅游客体整合式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师资培训促进教材在师生中的合理应用,是旅游景观地理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教学模式改革为景观旅游地理教学模式,对于多数教师而言在短期内是难以适应的,人们往往习惯于既有的教学模式,而不思全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开发。主要是不了解其中的目的、价值与意义,不了解这种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具体性、实用性,同时对相关旅游美学、旅游产品学等学科知识也比较陌生,这将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对旅游客体的教学一定要尽可能做到通透连贯,尤其是旅游审美和旅游产品设计的知识和概念对旅游地理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多年以来,对景区景观资源的价值评价主要还是在旅游地理工作者中进行的,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旅游美学和产品设计的知识和规律。至于课堂教学的流程与控制,经过简单的模拟演示培训,多数教师和学生是能够适应的,而且会发现其中的好处要远远胜过传统旅游地理教学方式。此后,景观地理的教学就可以生动形象起来,对旅游活动的指导作用会更加明显,旅游景观地理的职业服务功能将大大提高。

搭建课程网络公共平台是促进课程科学化运行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措施 不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模式创新,都是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改革活动,都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适应和完善,新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共同完成。为此,需要搭建《旅游景观地理》精品课程公共网络平台,在这里形成统一的教学公共资源,相关学科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点击学习、下载利用,也可以发表见解,提出建议,尤其是可在与职业活动过程的结合上多加探索,或作为典型案例加以推介和交流,同时也是对旅游业界的一大支持。现在有许多旅游产品设计质量低劣,粗制滥造,影响了公众对旅游产品品种和质量的期待和要求,景观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为改善旅游消费品的产品类型、结构、质量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加强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是本课程的优势和教学改革的重点 景观地理学教学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基础课的职能,而且可以在旅游职业活动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旅游学科体系中,能够同时发挥基础作用和专业(职业)功能的恐怕也只有像《旅游景观地理》这样的综合性、实用性课程。这门课程作为基础课的性质不会改变,也没有必要改变。但为适应职业技能导向的教学要求,必须在“工学结合”上下工夫,否则不仅会降低这门课程的作用,而且会造成教学环节上的断层,难免浪费教学资源,与高职教育改革的精神相背离。

旅游管理的主体范文3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定位主题口号;优秀旅游城市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1―0030―06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旅游目的地必须打造和维持具有独特性的品牌形象已成为一种共识。通过品牌管理,一个目的地可同其目标市场建立一种难以取代的情感联系,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定位主题口号作为品牌设计的重点内容,是对目的地核心定位战略的反映,也是后续品牌营销工作策划和开展的依据。因而,将其放置在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的整个工作流程中,能更方便、清楚地理解定位主题口号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应发挥什么作用、可采取怎样的创意模式。

一、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全过程中的定位主题口号

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一种独特的、无法替代的品牌地位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有持续的品牌管理过程来实现这个目标。目的地定位是这个过程的基础和灵魂,品牌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其定位战略在多大程度上击中了消费者的心灵。斯坦利・帕洛格(Stanley Plog,2004)对定位的解释如下:“定位就是确定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重要品质,从而能够以有意义的方式向消费者展现其有别于竞争产品或服务的特色(内含利益)”。可见,目的地定位的作用在于寻找和选定能体现差异化的品牌核心个性的目的地特有品质,从而为有效影响潜在游客的决策倾向提供沟通内容,指引沟通方向。这种提炼的品牌核心个性必须能使目标顾客感兴趣,能提供他们所寻求的某种利益/利益组合(功能利益、情感利益、自我表现利益),能为目的地品牌及其产品同消费者个人价值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稳定的联系,从而为消费者访问该目的地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理由。同时,品牌核心个性应该是持久的、可更新和拓展的、能够兑现的、为所有内部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所认同的。从根本上讲,它必须是对消费者而言的,是市场导向的。

品牌设计是与目的地定位紧密相关的下一个步骤,掌握了定位的内涵也就明确了品牌设计的宗旨和真正目的,即通过名称、标志和口号等表现元素去有效地反映和强化定位内容的基本要义(包括定位工作所确定下来的目的地品牌核心个性、体现该个性的目的地特质载体以及品牌个性同潜在目标游客之间的联系),使得这些内容在品牌传播过程中能够被迅速、充分地了解和记忆。至此,目的地定位主题口号的概念和作用得以明晰。作为重要的品牌设计元素,它是目的地定位思想的高度浓缩,是促使旅游者来访的有力说服词。以定位主题口号为依据,营销工作者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在向旅游者推荐什么,推荐的产品特质如何能够赢得旅游者的青睐。定位主题口号还是一种平台,有了对它的深刻理解,目的地管理组织在其持续的品牌管理过程中就能够适时地推出系列产品品牌,衍生出针对不同细分市场、不同时节的各种旅游宣传口号。

接下来,要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将目的地定位思想传递给潜在的目标游客,使其知晓品牌的独特个性以及此独特个性所能提供的利益承诺,使目的地品牌在浩如烟海的营销信息中被识别和关注。这是一个品牌沟通阶段,需通过广告、公共关系、印刷材料、行业展销、人员促销、销售推广、以旅行社为代表的分销渠道等大量营销手段围绕同一主题进行持久性和统一性的沟通宣传。品牌设计元素将在通过以上营销手段提供给消费者的所有信息中予以展示,包括视觉和文字等任何形式的信息。定位主题口号从中发挥核心作用,所有的营销活动都将为传递、维护和支撑这一核心主题服务,绝对不能偏离这一沟通要旨。在目的地不需要重新定位前,针对不同时机和不同细分市场的宣传都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定位主题口号不会变,因为此品牌所强调的独特卖点还不需更新。

最终的结果是,能意识到目的地品牌的所有消费者,无论其是否来过该地、是否将要选择该地,都会对此品牌产生一种感知印象,即品牌形象。拥有良好品牌形象的目的地,其品牌名称本身对消费者来说就是某种可预期的完美体验的代名词,品牌将同消费者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系。定期对目的地品牌形象进行测量和监控,可为目的地定位、品牌设计和品牌沟通环节提供市场信息和调整启示。目的地品牌管理的全过程及定位主题口号在其中的位置和作用,如图1所示。

二、旅游目的地定位主题口号的评价标准

定位主题口号的好坏关键要看它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直观地看,定位主题口号只是用一个短语来反映目的地的定位思想。实际上,如图1所示,目的地定位的宗旨是为了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其最终确定的核心定位特质对消费者来说一定是具有独特意义的;品牌设计也是在寻找消费者能够和愿意接受的创意模式,为进一步沟通提供便利;而品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消费者心目中塑造一个极富影响力的品牌形象。由此可见,贯穿于目的地品牌管理过程始终的核心要素便是消费者的需要和利益。定位主题口号在目的地品牌管理全过程中的核心联结作用,客观上决定了其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定位主题口号的根本作用便是要告诉消费者目的地特质可向他们提供哪些方面的独特利益,不能反映消费者利益的口号是毫无意义的。

消费者利益可通过目的地定位主题口号的价值内容和表述方式两个方面来体现。以往中外学者对目的地定位主题口号评价标准的研究基本上都可归入这两个范畴。西方学者大多遵循饶瑟尔・利夫斯(Rosser Reeves,1961)在广告学中提出的独特卖点(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的概念,认为旅游定位口号必须识别出目的地产品与众不同的品质,打造某种主题利益。约翰・瑞查德森和朱迪・科恩(John Richardson&Judy Cohen,1993)进一步提出了所谓独特卖点(USP)必须符合的4个衡量标准:(1)必须有其价值命题;(2)价值命题应限于一个或少数一两个;(3)价值命题应该能够反映目标市场的利益;(4)利益必须具有独特性。戴维德・克莱那斯凯和瑞查德・吉特尔森(David B.Klenosky & Richard E.Gitelson,1997)对美国260家旅行社的经理人员进行了电话访谈,分析他们对美国各州旅游宣传口号的感知。其中被认为最有效的口号都具备以下3个特点:(1)容易记忆;(2)传达了该州的形象;(3)吸引了正确的市场。我国学者金颖若(2003)从比较广泛的角度提出旅游地形象口号的设计应满足独特性、社会性、吸引性、认同性、整体 性、层次性和艺术性的要求。余足云(2006)强调旅游口号的语言使用要注重简洁通俗、句式变化多样、辞格艺术化使用、语辞典雅风趣。

最佳的旅游口号在价值内容和表述方式上须和谐统一,即在对目的地独特形象予以展示的同时,突出语言表述的艺术化、情感化,激发旅游者来访的欲望。但是,旅游口号设计的各种具体要求在影响该口号能否有效发挥其对消费者的说服作用方面,重要性是不同的。目的地定位主题口号有其内在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广告界资深人士托尼・安亭(Tony Antin,1993)提出,一条广告要想实现其预期目的,必须回答3个基本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成功的机会,这些问题必须按其出现的顺序逐一作答。这3个基本问题依次为:该信息是否切合目标市场的利益?该信息的表达是否清楚?该广告的表现形式是否突出?借鉴这一思想,笔者认为目的地定位主题口号的评价也应根据其客观作用效果,将各种考虑因素按重要性进行排序,形成一套有主次、有步骤的评价标准。按照切合性优先原则,定位主题口号首先要在价值内容上提供旅游者所需的利益,这是告诉旅游者为什么要到该地访问的根本原因。没有实质性的利益承诺,再别出心裁的口号都无济于事,它们可能一时会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最终将因为没有包含消费者关心的信息而无法进入消费者决策的考虑盘(Consideration set)。目的地资源是多样的,但最佳宣传效果客观上要求口号中包含的价值命题不能过多,独特卖点概念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因而,笔者在此将是否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独特卖点作为衡量目的地定位主题口号价值内容方面的标准,这也是目的地定位主题口号首要的、基本的标准。恰当的表述方式是定位主题口号处于第二位的标准,但也十分重要,因为好的表述往往能促进价值内容与消费者主观情感的互动,增强传递效果。而且,设计新颖、艺术,能巧妙抓住对方心理的口号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旅游者审美、体验、求新、自我表现等方面的需要,从“享乐消费(Hedonic Consumption)”的角度来说也构成了消费者的利益。在表述方式的几点具体要求中,语言简洁通俗,便于理解是最重要的。因为定位主题口号不是为了用什么高深玄妙的词汇来显示涵养、卖弄文采,它的目标对象是旅游者,必须能让对当地文脉、史脉不甚了解的旅游者通过阅读口号轻而易举地明白其中的信息。有了价值内容和清楚的表达,一个有效的定位主题口号的基本要素就算全了。但是,若能再依次达到以下3个表述标准,口号的作用效果会更加理想:(1)语言优美、风趣、生动、感人,富于艺术性。这种语言能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触动旅游者的心灵,便于“以情制胜”。(2)巧妙运用各种修辞和句式,使口号便于朗读、记忆和宣传。(3)设计新颖、时尚、别具一格,便于吸引旅游者的眼球。

综上所述,为了发挥最大效用,对目的地定位主题口号的评价,应首先关注其是否提供了具有独特卖点的价值内容,这主要是通过约翰・瑞查德森和朱迪・科恩提出的USP的4项标准来衡量;然后再按照重要性排序,看口号是否依次满足了表述方式的4个具体要求。这个过程的基本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在没有提供独特卖点的信息时,先不用考虑表述方式的问题;同样,除非已经解决了表达清楚的问题,否则就不用思考如何实现接下来那3个较高水平的表述要求。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独特卖点的口号,就是一个“符合一般标准的”口号;而成功地达到以上所有标准的口号,可称之为“理想的”口号。图2反映了这一过程,其中箭头的明暗变化表示不同的要求在口号评价中分别被加以考虑的顺序。

三、我国优秀旅游城市定位主题口号的评价

2007年6月,笔者通过百度搜索和登陆当地的旅游官方网站,共搜集到244个我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定位主题口号(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优秀旅游城市总数为271个)。应用先前建立的评价标准,笔者对这244个定位主题口号进行了如下两轮的筛选过程:

(一)第一轮筛选――“符合一般标准的”口号

本轮筛选的目标是检查这244个定位主题口号中有多少个“符合一般标准”,即同时满足瑞查德森、科恩提出的USP的4项衡量标准和表述方式中的第一条要求。检查结果显示,共有78个城市的定位主题口号符合要求,占全部样本总数的31.97%。其余那些略有欠缺的口号首先没有通过价值内容方面的检验,即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USP 4项标准中的某一条或某几条。价值内容通过的口号,在语言表达上也都做到了简洁通俗、易于理解。这一环节没有出现问题,原因可能部分归结于笔者选取的都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口号,其设计水平要高于我国旅游城市口号的平均水平。因为,根据张立建、甘巧林(2006)对我国旅游地定位口号的分析结果,语言晦涩、表达不清的现象的确存在。下面,笔者将对那些有所欠缺的口号如何没能满足USP的4项标准进行详细分析:

1.口号没有包含价值命题

所谓“价值命题”就是指关于旅游目的地特质的信息,其作用是告诉潜在的旅游者到该地旅游可以体验哪些内容。这是旅游地定位主题口号最基本的内容要素,因为少了这一信息,旅游者就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去某个目的地,去了又能开展哪些活动。共有9个城市的口号没有包含这种价值命题,占总数的3.69%。如大同的“让世界了解大同,让大同走向世界”,可能更适合作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或是城市发展的目标口号。但作为旅游地定位口号,其没有传递任何关于目的地特质的信息。再如喀什的“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试图突出喀什资源在新疆整体资源中的独特地位,却未言明这种独特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致使口号的可信度降低。因为旅游者无法根据信息对其资源是否真正称得上“独特”做出自我的认知和评价,而理性的旅游者是不会仅仅因为一个富有劝诱性的口号就选择去某地的。

2.口号包含3个或3个以上的价值命题

价值命题限于两个以内一方面是为了增强旅游者对口号的感知和记忆效果,另一方面,主要是想集中力量,更好地传播核心主题思想。因而,如果口号包含两个价值命题,二者之间必须有内在的、紧密的联系,能够为突出同一主题服务。可部分城市的口号不仅价值命题过多,而且命题彼此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仅就当地的旅游资源类型或主要产品作了简单罗列。共有23个城市的口号存在这种不足,占总数的9.43%。如奉化的“蒋氏故里,弥勒道场,人文荟萃,人居福地”、潍坊的“这里是享誉世界的国际风筝之都,这里是闻名遐迩的蔬菜之乡,这里是中外驰名的宝石城,欢迎您到潍坊来!”、克拉玛依的“雅丹、戈壁、绿洲、油田尽在克拉玛依”。这些口号充分展示了当地资源的丰富性,但由于面面俱到,没有重心,事实上哪一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都不能 构成一种竞争优势。

3.价值命题没有很好地反映目标市场的利益

价值命题应该能够反映目标市场所看重的利益,否则就是一种多余的、无用的信息。因为只有那些与自身切实相关的“利益”才是消费者真正关注的内容,其余任何附加元素都只起到辅的作用。共有42个城市的口号属于“没有很好地体现利益”这一范畴,占总数的17.21%。根据其反映目标市场利益的程度,大体上可将这些口号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价值命题提供的信息不能直接构成消费者的利益。这类口号共有5个,如武威的“中国旅游标志之都”、太仓的“长江第一港”,二者都包含了与目的地相关的价值命题,但是旅游者仍然不清楚该地到底可以提供哪些具体的利益。

第二类可笼统地称作“价值命题提供的利益不充分”,或者可以理解为:本来能够提供更多的利益,却没有提供那么多。产生这种客观结果的原因是:口号提供的信息中包含了那些人所共知的内容。具体而言,这些口号的欠缺之处又不尽相同。一部分口号表现为集中力量宣传当地那些知名度高、具有绝对优势的资源或产品。正因为这些资源或产品的档次高、名气大,而且已经被各类媒体和渠道宣传了多年,它们事实上已成为人所共知的信息。就像长城之于北京、兵马俑之于西安、西湖之于杭州,即使3个城市在较长时期内停止宣传,至少在国内市场上,对这些资源感兴趣的游客仍然清楚到哪里去寻找它们。所以,理想的口号设计,都会尽量避开那些为人熟知的信息,尽量拓宽自身产品形象的宽度和深度,创造一种新的比较全面的形象,以形成更宽广的市场吸引面。共计12个城市的口号存在这种情况,如曲阜的“孔子故里,东方圣城”、扬州的“烟花水都,诗画扬州”。以扬州为例,千百年来的诗词传诵和名人轶事使得扬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基本上已是“花、月、水、史、文、曲”的完美结合。喜爱扬州这种风韵的游客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也会把它作为探古寻幽的必访之地。但除了历史的光环外,新时代的扬州还有哪些格外值得游览的内容呢?从口号中,我们无从得知,这实际上会大大限制扬州所能吸引到的游客类型。另一部分口号包含了城市其他功能定位的信息,共13个。如太原的“煤乡明珠,古城太原”、鞍山的“金玉之都,魅力鞍山”、铜陵的“中国生态山水铜都”。这些城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城市定位口号和旅游目的地定位口号这两个概念,或者是认为城市的“其他功能”也是带动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能第二种情况居多,但这些所谓的“其他功能”往往是当地的主要城市功能,它们作为城市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被宣传了多年,相应的城市形象也已深入人心。即便不再宣传,其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还是能够发挥。而且,诸如“煤乡”、“铜都”之类的称号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与旅游的联系往往不大,在旅游定位口号中使用这些词汇还可能会造成旅游者对当地的“感知形象偏歧”。还有一些口号突出了城市的地理区位,共12个,如廊坊的“京津走廊,温馨之都”、郑州的“大河之南,文明古都”。遵循同样的道理,如果这些城市的地理区位真的重要到能构成游客来访的吸引因素,那么它们早已是人所共知的信息,不必再刻意宣传。事实上,无论是集中力量宣传优势产品,还是突出城市的其他功能和地理区位,都没有最大限度地向游客提供其所真正关注的利益点,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宝贵的宣传空间。

4.价值命题提供的利益不具有独特性

价值命题提供的利益必须能为自己树立某种独特的形象,否则就不能使目的地在众多与其拥有同类资源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旅游者的主要考虑对象。共计56个城市的口号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占总数的22.95%(其中有部分口号也归在“提供的利益不充分”那一类中)。一些城市对其提供“利益”的描述过于粗略,主要就是告诉游客当地有什么类型的资源。如口号中直接使用“山水”一词的有14个、直接使用“文化”的5个、“人文”的4个;仅阐明自己是“文化名城”的4个,“历史名城”的3个、“世界文化遗产地”的2个、“古都”的6个、“古州”的2个。指出具体资源种类的,如使用“红色旅游”的5个、“枫叶之乡”的2个、“湿地之都”的2个、“温泉之乡”的4个;突出“山”的4个、“海”的5个、“水”的10个、“森林”的3个。其实,这些都只是一个旅游地最常规、最普通的资源,如果不做出更加具体和特别的解释,就不能成为吸引游客来访的“亮点”。另一些城市的旅游功能描述趋同化,如使用“商都”的3个、“休闲”的9个、“度假”的4个、“避暑之都”的3个。不是说功能定位不能相同,具有类似资源的城市确立同样的旅游发展方向是很正常的。而且,由于彼此地理区位和目标市场的不同,这种做法在现实中往往也不会产生“冲突”。如本溪和建德的口号中同时突出“休闲”功能,但一个在北,一个在南,目标市场范围几乎没有任何交叉。笔者在此想强调的是:为了使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更成功、前景更广阔,目的地旅游主管部门应尽可能为自身树立一种能够与同质产品相区分的“卓尔不凡”的形象,即使其当前的旅游业发展还未遇到任何不顺。

还有一些城市的口号试图指出自己的独特性,但由于使用泛化,难免变得普通平常。第一种,口号落入了同一个“文化圈”或“风情圈”。如石家庄宣称自己的“燕赵古韵”,而邯郸也突出“古赵文化”;徐州强调“楚风汉韵”,雅安也自诩“两汉文化宝库”;乌鲁木齐、哈密、阿克苏都主打“西域民族风情”。这些口号没有阐明自身资源何以在其所处的文化或风情圈内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所以在游客看来,彼此都差不多,去过一地也许就不会再去另一地了。第二种,口号使用了相似的资源修饰语。诸如“碧水青山”、“青山净水”、“山水画廊”、“如画山水”之类,看上去大同小异,反映的也基本上是一个意思――山美水美,体现不出特色。可是人人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些城市若不能为其山水资源寻找到一个独特的定位点,将永远处于桂林等强势品牌的形象遮蔽之下。第三种,口号采用了常见的整体形象描述词。如使用“魅力”的有18个、“温馨”的5个、“精彩”的3个、“锦绣”的5个、“浪漫”的7个、“时尚”的3个、“神秘”的4个、“美丽”的6个。较高的使用频率使得这些原本极具独特意境的词汇也变得平淡无奇。但是,并非所有使用这些词汇的口号都无法体现独特性,这要视具体城市的情况而论。比如上海的口号“精彩每一天”,能够使人联想到高大雄伟的海派建筑、繁华拥挤的街道、琳琅满目的舶来品……因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其“精彩”的独到之处是可以意会的。与其说这是口号发挥的作用,还不如说是“上海”这个名字本身所赋予的魅力。而同样声称“精彩”的平顶山和浏阳,由于人们对其精彩之处了解得太少,同样定位,就显得有点大众化了。总之,越是知名度低的旅游地,越需要具体而清晰地言明其资源到底能提供什么与众不同 的利益,越应避免在口号中使用已经泛化了的修饰词。

(二)第二轮筛选――“理想的”口号

本轮筛选的目的是从78个“符合一般标准的”口号中找出那些也满足了其他3条表述要求的“理想的”口号。如前所述,称之为理想,是因为这些口号具备了为实现最佳沟通效果所需要的全部元素。对于剩下的口号,从务实的评价角度来讲,若能再满足其他3条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或两条(不管是否按照既定顺序),都可算得上“优秀”。虽然,根据广告学的一般规律,在最大程度调动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上,感性、艺术的语言确实要优于容易识记和传诵的句式,而后者又要优于新颖、突出的设计形式。但现实中,这些具体的语言要求往往难以相互区分和剥离,它们更多地是要通过彼此的有效配合来使整体作用效果“增色”。同时,消费者主观理解和偏好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对不同要素实际作用效果进行直观预测的难度。因此,若要对这部分口号做出更加细致和深入的评价,在运用一般沟通规律的基础上,还必须对目标受众的实际感知和偏好情况进行测量。出于研究目的和文章篇幅的考虑,笔者在此没有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而是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将那些不限于“符合一般标准”,但又没能满足最佳沟通要求,尚有一定提升空间的口号,统称为“优秀的”口号。

经过筛选,笔者认为共有6个城市的口号达到了“理想”的标准,分别是承德的“游承德,皇帝的选择”、无锡的“无锡是个充满温情和水的地方”、深圳的“每天带给你新的希望”、成都的“一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大理的“风花雪月,逍遥天下”和安庆的“游安庆,唱黄梅――每天都是一出戏。”这些口号除了清晰地阐明自己的独特卖点外,还分别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另外3条表述要求。剩下的口号中,笔者认为只有满洲里的口号“中俄蒙三国风情兼得的北疆跨国旅游胜地”在表现力上略显欠缺,属于“符合一般标准”,其他71个城市的口号基本上都能做到“易于朗读、记忆和宣传”这点,不足之处是在语辞的选择和口号的设计上还不够新颖、艺术,没有太强的吸引力和劝诱力。我国不少大中城市在口号中都使用了“魅力”、“浪漫”、“温馨”、“休闲”等常见词汇。虽然这些城市因其可感知到的资源丰富性或在“某一方面”所拥有的绝对优势,其独特的品牌形象还是可以生成,但因为这类词汇比较抽象、概括,很难给人以具体的、直观的感受,使得口号无法实现更大限度的成功。如杭州和成都的旅游功能定位同为“休闲”,杭州直抒“生活品质之城,东方休闲之都”,而成都的表述就显得艺术和巧妙得多了。所以,这71个城市的口号虽然已是“优秀”,还需不断改进和提升,争取达到理想的标准。

旅游管理的主体范文4

一、政府干涉旅游管理的必要性

1.旅游产业的外部性。旅游产业不仅仅指旅游行业,还包含与旅游行业息息相关的其他行业。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的活动产生了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会通过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反映出来,是对局外人产生的影响。外部性的存在是市场失灵的一个表现,同时也为政府干涉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外部性特征变得越来越明显,这种外部性特征主要有两种表现类型:一是外部经济性,二是外部不经济性。外部经济性是指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而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此,这种外部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必须要干涉旅游管理。

2.旅游产品的公共性。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会通过货币支付的形式来购买相关的产品及服务,而这二者的总和就是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包括三大部分:核心部分、形式部分、延伸部分。旅游产品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旅游产品既包含有形的商品,还包含无形的服务,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第二,在某种程度上,旅游产品属于社会形态的产品,带有强烈的社会本质属性;第三,旅游产品具有跨地域性。基于这三方面的公共性表现,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及协调。

3.旅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在旅游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二是不同的旅游企业之间以及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阻碍旅游市场的正常发展,而且对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尽量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性,就需要政府干涉旅游管理,建立起信息系统,披露准确、真实的旅游信息。

二、政府旅游管理制度创新的举措

1.树立政府旅游管理的新理念。政府在创新旅游管理制度时,首先要树立新理念,可从四方面来进行:第一,服务主导。政府创新制度时,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在实行旅游管理时,政府要坚持服务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建立起公众满意的旅游管理制度。第二,公民本位。所谓公民本位是指政府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充分了解公民在旅游方面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制度进行创新。第三,有限政府。政府在行使管理职能时将自身定位于有限政府,承认政府并不是全能型的,不能包办一切事务,进而实现对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第四,透明政府。政府应充分调动公民参与政治决策,并将政府相关的旅游政策透明化公开,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因此政府在制定旅游管理制度时,要坚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就要求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起完善的旅游管理制度相关的法律体系,从而实现依照法律来规范、引导、制约和保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3.强化政府旅游管理主体的责任感。旅游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还包括公民、旅游企业、社会团体等。作为责任主体,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当前我国旅游管理制度责任主体责任感普遍不强,因此政府要通过相关的措施来加强各责任主体的责任感,进而推动旅游行业健康发展。

旅游管理的主体范文5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

社区生态旅游的内部利益主体主要包括当地政府、当地社区、社区居民和旅游企业,这四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主体相互间存在着利益关系,所以构成了社区生态旅游的利益群体。当地政府在对社区生态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当地政府制定法律,颁布政策,建立相关的体制等许多因素,都影响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二)旅游企业的素质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

旅游企业作为旅游市场的主体,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执行者,具有专业的旅游管理经验和充足的资金,在社区旅游发展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这也就要求旅游企业要在旅游经营的过程中,重视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既有环保意识又有专业的素养,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社区居民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

社区居民是旅游管理模式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也是社区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所以,社区居民要积极参与进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中去。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是社区生态旅游的特色之一,也是旅游提供服务的方式。

(四)当地社团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影响

当地社团是联合各主体间的组织,在参与社区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相对公平的反映着整体的利益。当地社团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建构中起着实施调整活动方案、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各方利益等作用,通过这些方式参与到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服务和经营中,而不是直接经营。

(五)外部因素对社区生态管理模式的影响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旅游者和非政府组织等。旅游者决定着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被管理者。非政府组织主要是保障居民利益,保护生态环境,其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中,发挥着咨询和沟通的作用。外部环境也比较复杂,当地政府政策的推出和管理,经济水平的发展情况等各方面都影响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方式的构建。

二、构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在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管理机制出现了一些问题。社区居民缺乏主人翁意识,导致了居民参与度较低,使得居民的利益没有办法得到更多的保障。再者,社区的风土人情在受到商业化的冲击,有时候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人文资源流失。旅游企业的管理不完善,各企业间竞争激励,导致纷纷推出“低价团”吸引游客,与此同时,也导致了服务质量低下。这些都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制度的缺失。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管理对策。

(一)制定居民决策机制

在建立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建立过程中,尽可能的让社区居民积极的参与到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管理过程中来,要创立保障居民决策的机制,保障在考虑到居民意见的情况下决定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社区与旅游企业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交流,任何旅游方案都进行协商讨论。当地政府需要建立相关的组织,定期与居民沟通,听取居民对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与相关部门反馈,使社区生态旅游的各方主体满意。

(二)建立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

要形成多元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和当地政府应该像社区的公共事业部门给予一定的补偿。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生态旅游中从事经济活动,从中获取利益,旅游商品尽量选择当地原料,雇佣当地居民,带动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生态旅游的建设和开发中。

(三)组织有效的旅游技能和旅游知识培训

当地政府应该提高旅游各主体对社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进行保护环境的宣传和教育,同时还需要对居民进行环保知识、导游、旅游服务、市场开拓等技能的培训,使居民科学的参与到社区生态旅游市场的开发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结语

旅游管理的主体范文6

 

关键词:旅游管理 体制改革 探讨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