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教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地理教学教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地理教学教法

初中地理教学教法范文1

关键词: 比较法 初中地理教学 教学应用

比较就是把不同事物加以对比,达到认识事物间区别的一种思维学习方法。因为地理学有综合性和区域性两大特征,加上地理教学内容广泛,地理事物类型复杂,联系面广,只有对诸多要素之间、现象之间、区域之间进行多方面特征的对比,找出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规律、成因;而且受课堂范围的限制,许多地理现象是学生难以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的,很难通过观察或实验完全解决地理认知问题。因此,比较法应当作为一种有效的认知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重视它的实际应用,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笔者介绍几种常见的比较方法,结合自身教育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恰当地应用比较法。

一、比较法的应用

1.联系比较法

就是把几种地理事物相互联系起来比较的方法,新课程中倡导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如果能从学习生活中的现象或体验入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强度的关系时,可以先联系体验,问每天早上中午晚上气温是怎么样的?和太阳辐射强度有什么关系?和太阳高度有什么关系?通过早晚气温低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弱,中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的层层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太阳高度大接受太阳辐射强,为认识地球形状与太阳辐射关系打下基础。

2.同类比较法

(1)相似比较法。是将同一类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在学生学过的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基础上,和新学地理知识相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如在讲亚洲地形特点时,可用“点”和“面”上海拔高度极端性的比较:“点”有世界最高峰珠峰8844.43米和世界最低的洼地死海400米,“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和最著名的低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100米。可以得出亚洲地势起伏大这一共同特点。

(2)相异比较法。即找出同类比较对象之间的差异性,这是在同类比较法中更常使用的一种比较方法。如在比较同图幅下的中国地图和北京附近地图时,通过引导观察图中地理事物的详略和范围,可以推导出同一幅图下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地理事物越模糊简略;在学习经纬线的知识中,同样是在地球仪上虚拟出来的线,通过比较纬线和经线的定义、长度、方向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者区别。

3.图表比较法

就是利用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各类景观图、曲线图、示意图等进行直接比较的方法,包括地图比较法、画图比较法和表格比较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图表的学习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在比较法的运用下能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规律等的认识。如在学习世界的地形,比较山地和丘陵的区别时,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二者的曲线轮廓,从初中学生思维水平下很容易观察出,山地比丘陵海拔更高,坡度更陡;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区别时,教师给出二者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学生可观察出同样是终年高温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更高,同样是一年有干湿、旱雨季,后者夏季降雨更集中,降水年较差更大。

二、比较法应用时需注意的方面

1.与其他地理教学方法相结合

比较法确实是一种比较适宜教学的一种方法,但我们应认识到,任何一种方法自身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学中不能一味比较,而不归纳、分析和总结,在实践中能够综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里的其他方法比如地理综合分析法、地理归纳法和地理演绎法等统属于地理逻辑方法体系,又和比较法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如果利用二者的关系,就一定会慢慢寻求到适合自己的教学特色。

2.恰当选取比较的内容

比较法有很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前提都是要选取有地理性的比较内容,在课堂教学前应当主要思考两个方面:选取的内容之间是否可比和选取的内容是否典型。如果比较的对象之间没有关联,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教学内容,学生也会糊里糊涂;比较内容的典型性需要教师结合多方面的素材,探讨究竟哪些内容在这堂课上是典型的,以使比较更具意义,学生能更深层次地获得比较的乐趣。

3.具体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

地理内容包罗万象,跨度很大,从宇宙到地球,从演变到形成,地理学习中包含地理概念、分布、成因和规律等多方面内容,很多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课程标准的设置恰当地参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教师教学不仅要结合课程标准对学生思维水平隐形的要求,而且要在利用多种比较法的过程中换位思考学生处在这个逻辑思维阶段能否听得懂,能否有更高效的途径使得学生接纳。另外,因环境不同,各地学生不同,这里笔者不多做这方面的探讨。

总之,比较法有多种类型,笔者只是简单介绍了个别在初中地理中的具体应用,在实际过程中教师需要恰当衡量选取哪种比较法,思考应用中如何通过师生间的换位选取适合的比较对象等问题,我们的落脚点都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教法范文2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启发式教学法 地理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启发性原则是我们常常遵循的教学原则之一。与传统呆板的注入式教学法所不同的是,启发性教学法要求教师发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内容,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及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或联系已有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或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综合、归纳、判断推理,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组织教学,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可以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地理思维与能力的培养。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就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多用地图启发

地图是学地理的特殊的重要工具。教会学生阅读地图,填绘地图,使用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利用地图进行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理解地理事象的分布特点、规律,以及各事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内化地理知识,并获得基本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常用图,并提出启发性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牢固的空间概念。这种做法,无论在新课讲授或旧知识的联系对比上都是非常实用的。

例一:在教“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时,可挂出东西半球地形图,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哪个半球?大洲、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形势,也都可以通过看图获得。

例二:在讲述各洲的地形特点时,可结合地形类型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等知识引导学生看图,让他们通过比较获得新知识。

例三:教“气温的分布和变化”时,可让学生通过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联系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知识、气温受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等知识而得出气温分布规律。世界降水的分布也可以通过读图、问答、分析成因,总结出分布规律。

例四:在讲到美国加拿大气候时,可用地图将其与欧洲西部气候作比较。两地区分处大洋两侧且纬度位置相似,为什么气候特点很不同?在引导学生分析两区地形图的地势、山脉走向等条件后,学生自然会找到原因所在。

二、用演示进行直观启发

通过演示这种直观教学手段提出启发性问题,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更为透彻。在具体教学中,利用地球仪、模型、仪器等进行演示,配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一:在讲“地球的运动”时,教材中有关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示意图,若配以地球仪模拟公转运动讲四季的形成,针对阳光直射点的位移,各地昼长夜短和太阳高度的年变化提出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则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这部分知识难点是可以顺利通过的,形象而直观,学生理解深刻。

例二:在讲“地图上定方向”时,可用自制方向标在版图上进行演示。在地图上定方向有三种方法:(1)一般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别方向。(2)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判定北方。(3)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前面两种判别方法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能理解掌握。而第三种情况根据经纬线定方向是比较难的。这时,在讲清“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的前提下,再利用自制的方向标配合简图边演示边把原理及关键处讲清楚,学生基本都能理解掌握。

例三:在讲“等高线地形图”时,可用地形模型对照等高线地形图,观察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山脊与山谷的区别,等等。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可以演示的内容很多,需要教师发掘并动手做演示的器材实物。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原理,能使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有助于获得具体、鲜明、正确的地理知识。

三、画简易版图进行启发

地理学科有其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许多地理知识、原理及地理事象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演变发展规律,对初中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用边讲边画简易图的方法,可使静态的事象变得动态,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有兴趣,而且容易理解,印象深刻,激发想象力,学生的地理思维也随着老师的讲解步步深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一:在讲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时,可边讲边画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暖湿气流遇到山坡阻挡,将会发生什么情况?(2)当气流爬坡而上时,气温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3)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降水?(4)当气流继续向上爬升并越过山顶向另一坡下滑时,气温、降水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老师画板图的演示,学生就会对地形雨的降水原理及降水过程一清二楚。

例二:在讲“众多的人口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什么问题”时,可画出框图,然后引导学生把A~F各项内容,按因果关系填入框图中:

A.要求增产粮食?摇?摇?摇?摇B.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

C.粮食产量下降?摇?摇?摇 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恶性循环?摇?摇?摇?摇 F.土壤肥力下降

在指导学生完成填充框图的过程中,应逐个说明结构图中各个箭头所表示的含义。这样,通过结构图的直观流程,学生对众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恶性循环影响的认识就一清二楚了。紧接着,老师还可以提出思考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提示学生根本的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解决途径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和依靠科学技术等。最后,教师可启发、鼓励学生,和学生共同绘制良性循环的简易结构版图:

四、联系实际进行启发

学生对周围的地理事象总有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结合实际进行启发也就成为可能。如对于四季变化的现象学生是有感性认识的,在教学时就可以问:哪个季节白昼长?哪个季节阳光照射强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然后用演示直观启发讲解就显得很自然。而在讲天气与气候这节课的内容时,由于日常生活中经常收听天气预报,因此上新课内容前可以先请学生讲天气预报主要预报哪些项目内容,这样引入新课也很自然。此外,许多现象如当地气候的情况,土地利用情况中耕地日益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污染,人口增多,等等,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都有耳闻目睹和体会,课堂中一经联系,学生理解就快而深刻。

在教学中也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启发,以达到温故而知新。如通过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气温与降水的旧知,可启发学生得出我国北方与南方河流水文差异的新知,等等。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法中,除了启发式教学法外,还有其他教学法,如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自学法,等等,启发式教学法如能与这些教学法配合使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由于启发式教学法常表现为提出一系列问题,经学生思考回答。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法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要认真备课。不仅备教材,发掘、设计教材中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内容,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和接受程度,防止提出脱离学生实际或过难的问题,而造成启而不发或课堂混乱。

第二,提出的启发性问题要具有思考性。不要提出简单化或暗示性的问题,只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这也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教法范文3

【关键词】课程改革;地理;教学方法;探微

【Abstract】The new course has brought forward the new request to teaching: Must lay stress on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 way , method and teaching means choosing various nimble teaching, culture taking an enterprising spirit seriously and carrying out an ability. I change concept actively , probe new teaching method , the course adapting to the new in geographical feature teaching, have got fairly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The course is reformed; Geographical feature; Teaching method; Explore tiny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1-0014-01

新课程标准对以往旧的地理学科做了很大的调整,改变了以往“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创设了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新课程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突出地理学科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人在地理教学中积极转变观念,探索新教法,适应新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本人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鼓舞人从事某项活动的重要动力。”每学期第一节课上,我会重点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谁知道民勤的黄河蜜瓜为什么特别甜?人为什么穿大袍子,却时常露出一只胳膊?为什么藏族人的脸是古铜色的?为什么双线铁路上行车在东面,下行车在西边?能不能调换位置?如何用三角板和量角器量出你所在的大致纬度?”当我告诉他们学习了地理我们就会懂得所有这些我们认为奇怪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当我用地理知识一一解释了以上现象,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惊奇而愉悦的神色,我知道,学生已经对地理产生了兴趣。

初中学生的兴趣易激发,但不易保持。为了使学生对地理产生持久的兴趣,甚至迷上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其所好,不时插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讲到“火山与地震”一节时,联系“印尼大海啸”和“南亚大地震”并教给学生预防地震的常识;讲到“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时,联系美国刚刚发生过的百年一遇的“卡特里那飓风”,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全球生态环境是所有国家的共同责任。讲到某一点知识,可引用大量课外有趣的地理现象,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常常在关键处留个悬念,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好奇心,真正培养其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活动,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在每章每节都设计了与之紧密联系的地理活动。如:白天用一块手表测量你所在地的方向,夜晚用自制的简易测高仪测量本地的纬度,用地球仪、手电筒,演示昼夜更替现象等。通过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兴趣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加强地理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生对地理产生了兴趣,往往不满足课本上的讲解,会把目光投向课外或探究现象的原理或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有了研究的动机和愿望,教师要及时捕捉并认真指导,帮助他们确定探究的内容,教给他们研究的方法,帮助他们写出探究计划;也可与学生一同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指导,最后指导他们写出简单的报告,并对结果作出适当的评价。在探究性学习中要以鼓励为主,以肯定为主,要经常提供机会满足学生的成功欲、表现欲,激发和保持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讲到“水资源”一节时,针对学校附近有一家造纸厂,严重影响学校及周围人家的环境,指导学生确立探究对象,以造纸厂为对象,探究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学生平时深受造纸厂臭气及浓烟的危害,再加上探究方便,学生积极报名参加。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组建了探究小组,并指导他们制定探究计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附近的造纸厂展开了全面的调查,收集资料,采访周围居民,最后写出了总结报告――-《大坝造纸厂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调查及整改措施》,并在全校举行的科技小论文评选中获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通过探究学生也掌握了许多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认为,实施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点:1、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指导学生选择容易的、简单的、单一的,一般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社会生活和自然中的资源作为探究学习的内容。2、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专题内容的情境(背景资料)。3、要指导学生设计探究的方法、步骤、目的等。4、要适时指导学生收集获得的信息(数据、事例、现象等),并进行整理。5、要及时在探究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指导学生在过程中自评和互评。6、适时适地选择合适的方式使学生在组内、班内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及结果,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7、教师根据探究性学习需要家庭、社会联系有关场所,争取有关支持等,切实做好学生的后勤保障工作,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8、指导学生对已结束的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书写总结报告或论文并做出适当评价。

三、挖掘乡土地理资源,丰富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教法范文4

关键词:初中地理;激发;学习兴趣

引言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初中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为此,地理教师一定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利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激发初中生的兴趣,将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将地理课变成学生都喜爱的一门学科。

一、在导言中增强趣味性

导言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导言可以在一节课的开始,也可以在两个问题之间的过渡处,导言在教学中起着面龙点睛、承上起下的纽带作用。趣味性的导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好导言,要重视导言的趣味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导言的设计方式和方法很多,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地理模型教具、地理地图、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印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印度的自然风情、印度的民族舞蹈、印度的建筑的同时,配合语言的讲解“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原始的人文观念,倮守的民风,特有的建筑,令我们心驰神往,这节课我们就去印度”这种方式导人,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讲“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时,我设计导言是“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煤的用处很多,假如这种资源枯竭了,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带着这样的问题学习新课,牵动了学习注意力,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提高了学习效率。可见,增强趣味性是掌握好新知识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 渲染艺术氛围

想在地理课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较为恰当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寻求答案的兴趣是关键。例如,在学习《认识地球》一课中,这节课的主要授课点是经纬线。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从设置问题着手。如询问学生:如果老师想去家访,通过电话给老师指路,你会如何帮助我呢?同学们的答案一般都是按照一些标志性建筑,或者是在一些路口的交汇处等加以指示。此时,学生们也进入到了思考的状态中,可继续询问:假如此刻我周围没有任何显著的标志物,我该如何走呢?在同学们产生困惑之时,成功导出“经纬线”这一概念内容,继续接下来的讨论。这样一来,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场景当中去思考新知识,建立起明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这种教法主要是借助于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起来的。只要教师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成功引到知识点上来,既能激发他们对新知的兴趣,又能推动课堂的教学进程。

三、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作为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为将这一目标落到实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适当加大了地理学科的活动内容。“活动”教学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补充和延伸课内教学、承担新知识的学习转向促使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来的教学,改变了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当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时,他们对学习地理知识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在活动中掌握新知,将知识的学习变成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地理学科活动题材广泛,活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为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比如说游戏竞赛、角色扮演、辩论讨论等。再提出一些悬念性强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想要知道答案,就必须会积极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就有了保障。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新课标的主要基本理念之一。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一定要尽可能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兴趣的例子,将课本例题设计成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知识时,地理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进行实践活动,亦或者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自主去发现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调查周边环境的污染情况,让他们了解环境污染的不同类型,再提出自己的建议。再如,在学习完《水资源》这节课内容,我给不同的组分配不同的任务,主题活动是“调查水资源利用与浪费情况”。A组负责设计并印刷调查问卷,B组负责走访调查、搜集数据,C小组负责整合资料以及数据分析等。尽管组织起来耗时耗力,但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了多种困难,都顺利完成任务。此外,不管是看云识天气,还是在迷路时利用指南针或树冠方向来判断基本方位等,这些都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而且有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亲身感知过的。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实践中去感知地理的奥妙,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五、运用多媒体于初中地理教学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等特点为一身,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视等)所不完全具备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的地图更加形象、空间感强等作用,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而且还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识记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直观呈现出来,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白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在讲解“波斯湾石油外运航线”的相关内容时,本节内容是需要学生找出“波斯湾石油外运”的三条主要航线所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以及所到达的地区。这个知识点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地理识图能力,以及空间感方面的能力。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经过的海峡、运河的名字等,学生既不能掌握,而且干巴巴的教学导致效果甚微。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展现外运航线(中东地区与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石油运输的轨迹),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直观、真实,还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地理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还更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可以说,学生时代的学习兴趣是他们探讨知识过程最为珍贵、不容忽视的内部动因,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能让学生体验更多的乐趣,最后能深化为志趣,使学生受益终生。可以说,在地理学科中,d趣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为此,教师要找到适合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兴趣为支点,实施快乐教学,提高同学们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的意义及基本要求[J].才智,2011(12).

[2]吴小倩. 浅析中学地理多样化激发兴趣教学[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1(03).

初中地理教学教法范文5

关键词:地理教学;应用;小组教学法

地理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想象性和空间性,所以对于刚刚接触地理的学生来说并不好理解,也就对这门学科的热情度不高,所以对于地理教学我们需要采取新的教学方法,经过众多教育者的研究,小组教学法很适合在地理教学当中应用,本文就小组教学法的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一、组内合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个初中的班级至少要有几十人,上课的时候,一个老师要面对着几十个学生教课,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不同,

所以对课堂的反应也就会不一样;老师不可能会了解每个学生在课上的理解状况,所以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就不能够得到保证。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小组教学法,小组教学法是把班级划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把学生按学习成绩分组,

每个小组当中都会有学习好的和学习不好的,之后在上课的时候也可以分小组坐座位,在老师讲完知识点之后,设置讨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当中,老师也可以下去看看各组的情况和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之后再分别听各小组讨论结果,之后再作出指导和讲解。这样的小组教学法,在教学当中可以缓解老师的教学负担,也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

二、小组竞争,提高学生吸引力

地理课上,有的时候一个知识点要讲好几节课,所以有时候学生就会出现不想听课觉得内容无聊的情况,这个时候,如果作为老师强制学生集中注意力,也不会有多大的效果;这个时候,不妨来个小组竞赛,就以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分这一课为例,老师可以准备中国地图的拼图,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位组员以计时的方式来拼地图,比赛谁拼得快。赢的那一组可以减免一次作业,也可以老师出题,分组进行抢答;这样小组进行比赛竞争的方式是为了告诉学生应该好好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说不定有一天可以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获得奖励,也可以得到同学的赞美,这样的小组竞争,可以让小组之间的学生具有团体意识,具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付出努力的方向感,也可以吸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吸引力。

小组教学法用在初中地理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理知识,让他们知道团结的重要性,帮助老师以另一种教学方式来了解学生,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作为教育者要不断地把这种方法研究下去,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对教育的明天作出贡献。

初中地理教学教法范文6

关键词:比较教学方法;气候类型及成因;异类比较;同类比较

初中地理教教学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统一。区域地理是基本的内容,而教材在讲述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则往往采用孤立地讲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而忽视了地理事物之间的横向比较,不注重表现其中的规律。这样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难,使其不能较快地掌握,而仅仅是靠死记硬背来加强记忆,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且容易增强学生的作业负担。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来掌握地理知识。

所谓比较教学法就是通过打破地理要素的分割,如区域分割、体系分割,加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联系性、系统性,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效的使用比较教学法很有必要。下面就列举部分气侯知识作简单的剖析,我们知道,要分析气候就需要首先分析气温和降水,不同的气温带和降水带组合成不同的气侯带,而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和洋流因素。要分析特定地方的气候类型及成因就要综合各种因素。

例一,欧洲西部和亚洲东部的气候比较。

两地同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又都靠着大洋,可是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亚洲东部却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该如何解释呢?这就需要用比较法.两地虽同处在中纬度,同靠着大洋,但一个在大陆西部、大洋东侧,另一个却在大陆东部、大洋两岸。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大西洋东岸,终年受西风带影响,西风从大西洋挟带着大量的水汽而来,形成丰富的降水,再加上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也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因而形成温暖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亚洲东部则是深受季风的影响。由于海陆物理性质不同,夏季,从太平洋、印度洋吹来的含有丰富水汽的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从西伯利亚、蒙古吹来的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影响本区,造成低温少雨。因此形成显著的季风气候。

例二,欧洲西部和北美洲西部的气候比较。

两地同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同处于大陆西岸、同处于西风带、同有暖流经过,同有巨大的山系,可为什么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范围却是一个大、一个小呢?在欧洲西部,高大的阿尔卑斯山是东西走向,与西风的方向是一致的,不会阻挡来自海洋上的湿润空气,而北美洲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系却呈南北走向,阻挡了西风的进入,因而就形成了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例三,非洲低纬度(赤道地区)的西部和东部的气候比较。

赤道穿过非洲大陆,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但在西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东部却为热带草原气候,原因是什么?因为西部为地势低的刚果盆地(扎伊尔盆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而东部却为东非高原,海拔在1000米以上,只形成了干、湿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在东非高原上的非洲最高峰一一乞力马扎罗山才形成了高山气候,为炎热的非洲带去了一份凉意。

例四,南美洲40℃附近的大陆西侧和东侧气候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