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医学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医学的认识

老年医学的认识范文1

【摘要】:血液透析的患者多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尤其是老人病人。为了改善血液透析病人的营养,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加强饮食护理是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叙述了血液透析病人的营养状况,并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血液透析 饮食护理 老年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是血液的净化技术,可将体内有害和多余的代谢废物、电解质排出体外,使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维持平衡。主要应用于肾功能衰竭、急性药物中毒、肺水肿、肝性脑病等疾病中。该项技术的应用,已有效帮助肾衰竭病人延长生存时间。

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护理,能维持患者良好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透析效果,进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更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就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护理提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 饮食护理的注意要点

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的饮食原则是坚持高热量、高蛋白质、高钙、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盐、低钠、低磷以及水分的合理使用。

1、 提供足够热量和蛋白质

血液透析患者热量摄入要维持在每日125.6kJ~146kJ/kg,蛋白质摄入为每日1.2kg左右,不可少于1.0kg。 蛋白质要摄入优质蛋白,如蛋清、牛奶、鱼肉、瘦肉等,这些蛋白质所含的人体必需氨基酸较多,能有效合成人体所需蛋白质,产生的废物较少。热量的摄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患者当然的活动量来进行增减。热量的供应主要来源于糖和脂肪,其中糖占主要部分。血液透析的患者应尽量摄入植物油,其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1:5,可有效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2、 控制水的摄入

由于血液透析患者多数少尿甚至无尿的情况。因此必需控制水的摄入。如果体内水分过多,患者无法排出水分,造成水潴留,会使循环负担加重。此外,在血液透析中,由于大量的离子被透析出体外,患者体内水分如果比例过高,则会引起低血压、肌肉痉挛,甚至心律失常。故而,掌握每日进水量是患者和医护人员需要注意的。最好的计算进水量的方法是根据患者的体重变动,2次透析间期体质量增加应控制在1.5kg以内为宜[1]。测量患者体重时,尽量在固定时间,固定衣着,以保证体重测定的准确性。

3、 维持电解质平衡

维持电解质平衡需要控制钠、钾、磷的摄入。 ?钠的增加可导致机体水潴留。限制盐的摄入,可防止透析中出现的并发症,避免高血压的发生。血液透析患者每日盐分摄入为3~5g。 很多患者仅仅在炒菜过程中减少了盐,却忽略了其他高盐食物,如酱类、酱油、咸菜、海带等。

血钾过高可能引起心脏停搏,高血钾占血透病人死因的3%一4%,每周透析1~2次的病人更要注意限制钾的摄入[2]。含钾量较高的食物主要有可可、蔬菜、水果、番薯、咖啡等。血液透析期间要密切监测血钾浓度,并做好及时调整低磷食物能有效降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要避免食入过多的动物肝脏、坚果、豆制品等,还可以通过服用磷结合剂帮助防止血磷过高。

4、 增加维生素的摄入

每一位血液透析的患者,都不免会导致维生素的大量丢失,而维生素的丢失也会引起血钙浓度降低。因此,在饮食护理过程中,要增加患者维生素,尤其是水溶性维生素的摄入,一般以药物为主。

二、 饮食护理措施

1、 高蛋白饮食

血液透析患者的高蛋白饮食,并不仅仅指蛋白质的含量高,还包括很多方面。首先,要选择优质蛋白,减少蛋白质代谢后废物产生的数量;其次,要避免食物所含钠、钾、磷过高。患者的饮食不能单一固定,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并随时变化,及时根据病情调整。食谱的制定还要结合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嗜好、生活饮食习惯和个体营养状况[3]。

2、 增加健康宣教力度

血液透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不能一直生活在医院里,为医护人员对患者生活起居饮食等的观察监测带来困难。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对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力度,让患者和家属能在家庭生活中注意。

血液透析的饮食宣教,主要有血液透析患者饮食的注意事项,患者什么东西应该多吃,什么东西应该少吃;怎样计算各种蛋白质维生素的含量;根据何种情况改变患者饮食。饮食中要提高对食品卫生的注意,不能使用腐烂过期的食物。而且要让患者和家属了解什么情况是患者病情加重的表现,以便其能早期发现,及早进行治疗。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脏器功能退化,无法经受疾病的反复侵袭,更需要在饮食中注意,防止病情加重。对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可食用易咀嚼易消化的软食、流食;习惯高盐饮食的老年人,可增加酸、甜、辣等味觉刺激,以提高食欲。家属还应该注意,老年人饮食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

3、 做好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多表现为焦虑、忧愁、沉默寡言、情绪低落或性情暴躁、易怒[4]等心理问题。这主要与疾病的影响,血液透析费用高,疾病康复希望小,患者惧怕死亡等有关。这些不良的心理问题都会导致患者对食物没有胃口,影响食物消化。特别是老年患者,他们的悲观情绪要明显大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甚至会出现轻生情况。因此,护士要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采用耐心、细心、贴心的护理态度,多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除患者的心结。患者有良好的心态,必能促进其食欲增加。

参考文献

[1] 祁兴敏.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09,2(20):112.

[2] 刘爱君.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营养不良的原因及饮食护理[J].当代护士,2009,4:11-12.

老年医学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临终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68-02

临终关怀是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提供护理,以减轻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其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病人余寿的质量。让临终病人在有限的时光里,能够安详、舒适、有尊严地走过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1]。本文旨在探讨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临终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2011年6月根据医生诊断,预期寿命在6个月以内、准备在医院临终的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合并有糖尿病的22例,冠心病的16例,肾功能不全的9例,恶性肿瘤伴转移的6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4例,骨折等其他疾病的3例;年龄66~97(82.21±5.88)岁。

1.2方法

1.2.1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①减轻疼痛 护理中应注意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及持续时间。②改善呼吸功能。③改善血液循环 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皮肤色泽和温度等。患者四肢冰冷不适时,应加强保暖,必要时给予热水袋。④增进食欲,加强营养 注意食物色、香、味,少量多餐,以减轻恶心,增进食欲。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便于患者吞咽。必要时采用鼻饲法或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保证患者营养供给。加强监测,观察患者电解质指标及营养状况。⑤促进患者舒适。

1.2.2评价方法: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测定病人生活质量状况,疾病治疗功能评估调查问卷 (FACT-G)。分别在病人接受人性化护理干预的第1天(干预前)、及第四周末进行测评。采用自评法,由护士行个人访谈后代其填写。

1.3统计学分析:所得资料全部应用 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2结果

见表1、2。

3讨论

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2]。临终关怀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由于临终前患者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这要求我们注意自身修养,掌握临终前患者心理变化,培养较高的分析能力,对临终患者给予真挚的同情,全心全意为其解除病痛,珍惜患者的残余生命[3]。同时,对患者家属应予以理解,以深表同情的态度劝导他们,必要时提供适当场合让他们发泄悲痛。心理学家认为,长久压抑悲痛的感情,会导致人们的心身疾病;大声哭泣,让悲痛发泄出来,能减少其对健康的影响[4]。因此,护士应做好患者死亡家属的思想工作,多关心,多体贴,多理解,使他们尽快从悲痛中解脱出来,给予精神支持,帮助他们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具体地说,可用以下方式帮助他们,促进其心理适应过程[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临终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提高;疾病治疗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性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刘玉凤.老年患者的临终关怀[J].中国实用医药,2009,29(2):107

[2]崔丽娟,李彦林.养老院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的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47-248

[3]张雪银.94例老年病人临终关怀的临床分析[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10,12(4):245

老年医学的认识范文3

在所有的药物使用者当中,老年人堪称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老年人的各个重要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药物在其体内的吸收、代谢、分布、排泄的过程与青壮年迥然不同。同时,老年时期也是一个多病的时期,平均每人患重要疾病2~3种以上,用药种类繁杂。不良反应较青壮年多2~3倍。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各国住院病人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约占15%。在全球的死亡病人中,有1/3不是死于疾病的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的用药。尤其是老年人,不仅病情复杂,而且肝、肾、心、肺、脑等重要器官代偿功能显著减退,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往往便使病情急转直下,常会造成不可挽救的局面。因此,在临床和家庭的用药过程中密切关注老年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经成为现代老年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应当了解老年人在药物吸收和代谢方面的特点。①药物的吸收。老年人胃肠粘膜细胞数量减少,消化道运动能力降低,胃酸分泌相对不足。这些因素均可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一些药物也会干扰老年人比较脆弱的消化功能,如地高辛、氯化钾以及抗生素等,很容易影响食欲,引起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腹泻等症状,使本来已经虚弱的身体更加虚弱。②药物的代谢。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实验证明,参与药物氧化、还原和水解的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其生成数量和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因此,老年人服用氨基比林、保泰松、苯妥英钠、巴比妥、眠尔通、四环素等药时,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中的浓度增加,半衰期延长。这是老年人易发生毒性反应的重要原因。③药物的排泄。老年人肾脏的肾单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因而药物的排泄受到限制,容易出现蓄积作用、超量反应,需要通过血药浓度的监测来指导合理用药。④药物的分布。老年人体内水分和肌肉组织逐渐减少,脂肪所占的比例相对增加,这就会引起药物分布的变化。某些亲脂性药物可能在脂肪组织中蓄积,产生持久的作用。⑤药物的耐受性。老年人的药物耐受性趋向降低,女性比男性更明显。通常在单用或少量药物配合使用时,一般可以耐受,但当许多药物配合使用又不减量时,便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及胃肠道症状。

老年人一人多病,用药种类较多,药物之间很可能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甚至是严重的毒副作用。用药种类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据报道,同时应用1~5种药物的病人,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6%,5种以上药物并用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至81.4%。20%以上的药物并发症都与合并应用多种药物而发生的相互作用有关。因此,老年人用药时必须慎重考虑药物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总体说来,老年人用药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选择药物。老年人生理衰老,病情往往复杂多变,若药物使用不当可使病情恶化,甚至无法挽救。如有一高血压病人,平时肾功能稍差(BUN7.14~10.71毫摩/升),在肺部感染时选用青霉素加庆大霉素肌注,2天后肾功能衰竭,BUN升至28.56~35.70毫摩/升,5天后尿闭,7天后死亡。尸检发现多灶性肾近曲小管坏死,符合急性药物中毒性肾功能衰竭,因此,老年人用药一定要掌握少而精的原则,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到既往疾病及各器官的功能情况,对有些病症可以不用药物治疗的就不要滥用药物。如失眠、多梦,可通过节制晚间紧张的脑力劳动和烟、茶等收到良好效果。老年人精神情绪抑郁,可进行劝慰、心理治疗,其效果常比用药为好。

(二)掌握好最佳的用药剂量。老年人对药物耐受能力差、个体差异增大,因此,用药剂量必须十分慎重。对于这个问题各家意见不一。有人主张从50岁开始,每增加1岁应减少成年人用量的1%;还有人主张60岁以上用成人用量的 1/3,70岁用1/4,80岁用1/5。我国老年人的用药剂量,通常是根据年龄、体重和体质情况而定。对年龄较大、体重较轻、一般情况较差的老年病人应从“最小剂量”开始。有条件的医院应积极开展血药浓度监测,以便更准确地根据个体差异,调整用药剂量。

(三)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这种规律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的,如洋地黄、胰岛素,凌晨4时的敏感度比其他时间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皮质激素的应用,目前多主张对长期用药者在病情控制后,采取隔日1次给药法,即把2天的总量于隔日上午6~8时1次给予。这是根据皮质激素昼夜分泌的节律来安排的。每日晨分泌达高峰,这时给予较大量皮质激素,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系统对外源性激素的负反馈最不敏感,因而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较小,疗效较好。多数口服药物可在饭后服,尤其对消化道有不良反应的药物如铁剂、某些抗生素等。有些药物要求在空腹或半空腹时服用,如驱虫药、盐类泻药等,有些药要求在饭前服,如健胃药、收敛药、抗酸药、胃肠解痉药、利胆药等。

(四)加强对老年人用药的指导和监测。老年人病种多,服药品种亦多,再加上记忆力差,忘服、漏服、错服是很常见的,据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研究人员报告指出,对老年人给予非常明确的用药指导,是预防药物不良反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据调查,老年病人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中,有2/3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在给老年病人用药时要详细询问病史、药物过敏史,慎重选择用药,详细交待药物名称、特性、药效、用法、可能发生的副作用、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药物的禁忌证、贮藏方法等。

老年医学的认识范文4

绝经后又来“月经”,准确说是绝经1年后阴道流血,老百姓俗称为“倒开花”,临床上称之为绝经后出血。这是常见的老年妇女疾病之一。其病因错综复杂,疾病性质难定,诊断手段各异。随着近代老年医学崛起,本病已成为现代围绝经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并不是一些人宣传的“返老还童”现象。

多种妇科疾病可引起“倒开花”

绝经后出血可能是由外阴、阴道、子宫、卵巢和输卵管等疾病引起的,它的致病因素可能是炎症性、内分泌性(内源性或医源性)、外伤性、异物性,甚至全身性出血性疾病,这些疾病既可能是良性,也可能是恶性和非器质性疾病。引起阴道出血的病症,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生殖器官肿瘤。子宫内膜癌为最常见,宫颈癌次之,常表现为血水样的分泌物。

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炎、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卵巢良性肿瘤、宫颈糜烂、息肉及各种阴道炎,尤其以老年性阴道炎最常见。老年阴道炎严重时,分泌物呈脓性,并有臭味,还有点滴出血。

近年来,由于绝经后妇女使用雌激素替代性治疗日益增多,由药物医源性引起内分泌性的绝经后出血比例也有所上升。

另外,绝经后宫内节育器久置不取,因绝经后卵巢萎缩,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子宫萎缩而使节育器嵌顿入子宫肌层,子宫内膜及肌层受损也可致阴道流血。平时服用花粉及含有激素类滋养补药也有引起阴道流血的可能。全身性出血性疾病及内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者,有时也有阴道流血的表现。

由此可见,绝经后出血病因多种多样,以子宫出血的病因最为复杂。凡是出现绝经后又来“月经”――均应视为异常,因本病中恶性肿瘤占一定比例,务必及时到有条件医院进一步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倒开花”也并不都可怕

生活中,除了有把绝经后出血当作“返老还童”掉以轻心的现象,也有不少人把绝经后出血视为“洪水猛兽”,觉得自己这是身患绝症了。有这种现象,说明人们对于绝经后出血的病因有一定的了解,但认识又很片面,由此导致了不必要的紧张。

过去认为绝经后出血是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危险信号,是癌症一种征兆,因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病例与老年妇女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有关。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由恶性肿瘤引起的绝经后出血占40%~80%。

老年医学的认识范文5

在此背景下,本刊全国“两会”特派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我国老年人口的医学健康管理和服务问题,分别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尚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孙建方教授,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

“我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中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预计2021年到203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3亿。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并没有带来健康期寿命的延长。所以,人口老龄化给老年医学的健康管理领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在本届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应对老龄化强化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建议’。”

采访一开始,快言快语的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首先介绍了关于“强化我国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现实背景和社会背景。

老龄人口的“五化”病患现状

在采访中,范利委员首先归纳说,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她认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病患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化”现状——

首先是“高龄化”。据范利委员掌握的资料资显示:2013年我国有2.02亿老年患者,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达2300万,高龄老人每年增长100万人。

其次是“慢病化”。范利委员认为,高血压等的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是危害我国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2011年,中国死亡人口中,缘于慢性疾病的占有85%之高的比例,是发达国家的4到5倍。至2013年,中国确诊慢病患者的总数已达1亿,60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倍到3倍,约50%的老年人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第三是“失能化”。据范利委员介绍,在2013年,全国失能人口约为370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到4000万人。“失能不但使老年生活质量下降,还将导致跌倒风险、住院天数和费用及死亡率增加。”范利委员满怀忧虑地说。

第四是“失智化”。范利委员坦陈,在2010年,我国的老年痴呆患者约有569万人;而老年的认知和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最后是“空巢化”。范利委员认为,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空巢家庭已分别达到49.7%和48.9%;而空巢家庭的增加,也令老年健康的照护问题更为严峻。

我国老年健康管理医疗和

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范利委员认为,面对目前这些“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局面,我国的老年健康管理医疗体系和社会支持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在老年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体系方面,我们尚缺乏规范化老年病诊治基地;缺少老年医学和管理专业机构准入、考核标准;缺乏老年科医务人员系统规范的培训。老年人面临多系统疾病共存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一疾病诊治为主的亚专科模式,缺乏对老年共病、多器官功能下降问题的综合评估干预和一站式医疗服务的现代老年医学理念;缺少全科医生老年慢病综合诊治和失能防治专业知识及全面照护理念。

范利委员还认为,在老年医学研究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老年医护、健康管理人员交流平台,比如跨学科的、跨国界的、的合作和交流等等;同时,老年医学专家与政府及产业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老年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方面,对老年人开展居家照护的扶持政策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医院-养老机构连续转诊机制运行欠佳。比如,北京市政协2011年对400家养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地区,有70%以上的养老机构无医疗服务机构;而入住的老人却有96%以上罹患多种疾病; 近七成养老院拒收不能自理的老人; 接纳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院往往和亲属签协议声明,如果老人病危,亲属必须接走。但近年来逐渐增多的“421”式家庭结构使年轻人照顾父母力所不能及,人力成本急剧攀升使保姆(护工)的陪护模式也很难推广。与此同时,集中养老的模式在我国目前现状还不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国目前有4.5万家养老机构,320万张养老床位, 平均每千名老人18.3张,与50至70张的发达国家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软硬件条件设施也有很大差距。

此外,孙建方委员经过长期的调研也认识到,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政府、家庭共同面对的难题。老年人的疾病护理保障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问题势态日趋严峻,“421”的家庭结构,将成为今后的主要家庭结构模式,往往一对夫妇要照料四位甚至更多老年人,“少子老龄化”势态日趋严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更大,一对夫妇奔波在多个老年人家庭与医院之间的现象与矛盾将会日渐突出。二是人口老龄化引起的老年人护理需求增加。孙建方教授举例说,南京市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达5万人以上,长期卧床不起的老年人达4万人以上,且呈逐年上升势态。针对此类老年性疾病,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措施。患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就是长期的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由此导致老年人护理需求急剧增加,老年人护理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赡养压力,甚至还常发生因“家庭护理疲劳”而导致老年人受虐的现象。三是老年人疾病护理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仍以南京市为例,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尚未将老年人疾病护理费用包含在内,民政补助也与现有的老年福利机构护理费用相距甚远,物价部门对机构和居家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项目尚未制定价格政策等。政策的不健全,使老年人护理费用主要依靠养老金、多年积蓄和子女的收入解决,抗风险能力低,导致大多数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无奈选择卧床在家。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只能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长期住院不肯出院,其医疗费用加剧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也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四是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建设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在南京市,目前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不到总数的10%,数量严重不足。现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大多由厂矿医院改制,缺乏老年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训练有素的护理员,现有护理员多为农村闲置人员,未接受过老年人护理专业的基本培训,以提供生活照料为主。另一方面,目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和有效的监督管理缺失,因此社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

在采访中,尚红委员也认为,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疾病恢复期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是长期护理的主要需求者。他们亟需简单、基础的护理、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等。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迅速上升,以及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步小型化,出现越来越多双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护理费用也急速增长,给老年护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只能覆盖医院治疗和住院护理等费用,并无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借鉴国际经验,

构建优良养老环境体系

谈到应对之策,尚红委员首先介绍说,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日本为例,继1963年颁布老年人福祉法以后,又于2000年建立了专门用于老年人生活的介护保险制度。在该制度的影响下,日本形成了社区式和机构式老年护理服务模式,被保险人依身心状况评定有长期照护需求者,可以享受社区式及机构式的照护服务;若评定为只需要支持者,则只能利用社区式的照护服务(失智老人之家照护服务除外)。介护保险制度独立于全民医疗保险之外,资金筹措和费用支付有特定的体系和办法,由政府管理、强制执行。

尚红委员还介绍说,美国的老年养老保障系统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主要通过医疗照顾制度、医疗补助制度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美国65岁以上老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服务。随着社会需求迅速上升,约在20世纪80年代,长期保险护理应运而生。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商业性保险,由投保人通过购买护理保险合同方式自愿参加,承保被保险人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

对此,尚红委员认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老年护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实际,首先建议由发改、人社、卫生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成本核算专项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护理收费定价标准,并将收费项目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其次设立长期护理保险,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运营管理机制和监管体制,并将其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长期护理服务制度,与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一起构成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基础上,开发各种商业护理保险作为补充,为特定老年人群长期护理提供资金保障,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在具体操作层面,范利委员则更详尽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她认为,为迎接老龄化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的挑战,需要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建议国家继续加强老年医学健康管理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和养老体系的投入。建立广覆盖医疗保险和药品供应制度,完善三级医疗机构与老年康复机构转诊制度,推广全国优秀大型三甲医院老年科和保健基地的健康管理经验。建立老年管理机构、全科医学人才和护理康复人员轮转、培训体系和考评标准。

其次,我们还应该大力推广老年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以老年综合评估为核心思想,以早期筛查、信息管理、康复辅具开发为技术平台,丰富老年健康管理内容,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多层面全面关注老年健康问题。管理目标注重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功能康复,以及提供终生、持续的健康服务。开发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与管理大数据平台体系,建立老年、尤其是高龄老年重要器官功能和健康状态增龄变化动态数据的分析管理体系。形成老年健康相关状态与重要器官功能增龄变化标准与检测基线。建立增龄变化队列研究基地,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工作示范基地。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信息管理体系和多学科团队合作工作模式。

同时,在学术层面,范利委员认为,我们还应拓展老年医学研究领域,加强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临床老年医学研究、老年预防医学研究、老年医学教育研究、老年医学机构与体系建设研究、学术与产业交流模式研究。在老年医学研究内容方面,注重基层慢病管理与高层保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研究、多中心国家研究数据库与我国专病、单中心数据库相结合的研究,以及老年共病、老年综合征与老年单病早期预防相结合的研究。

在健全老年康复社会保障机制问题上,孙建方委员建议:首先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的医疗保障制度化建设。由劳动保障部门界定保障对象和基本医疗疾病护理项目范围及支付比例,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监管其发生的相关费用;同时,同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现有家庭病床政策待遇的支付标准,注意机构与居家疾病护理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平衡,使机构与居家两种老年人疾病护理模式互为补充。其次要完善老年人疾病护理物价收费政策。尽快组成由物价部门牵头,卫生、民政、劳动保障部门配合的调研小组,测算和制定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物价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调高现有家庭病床出诊费用标准,明确收费内涵等。通过一系列老年人疾病护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合理认可相关从业人员的劳务价值,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强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资质认定和管理。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适合老年人疾病护理特色的专科康复医院、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的准入资质,制定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社区建设,提高服务能力。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建设,逐步并轨由卫生部门负责的社区护理和由民政部门负责的社区老年福利机构的建设,由“两张皮”变为“统一体”。加快建设以社区医院和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为中心,以全科医生和护士为骨干,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的护理站、家庭病床的发展,组成覆盖广、投入少、产出高的居家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类型的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事业,提升服务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

谈及应对老龄化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则立足于自己的专业,从健康养生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曹洪欣委员认为,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中医药健康服务包括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养老、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涉及中药、中医诊疗设备、保健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民众健康,无论从理论、实践到产业,中医药都具有独特优势,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曹洪欣委员解析说,“十一五”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为重点的保健服务业迅猛发展。社会上各类中医健康养生服务机构快速增长,中医健康养生保健产品和设备不断涌现,中医健康养生已发展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领域。据统计,我国不同规模的保健服务企业达140万余家,相关链条产业300余万家,从业人员约3000万人,年产值约2000亿元。然而,当前非医疗机构中医保健养生服务存在着管理不顺畅、缺乏规划发展、监管不到位,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影响着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科学发展,影响着满足民众健康的迫切需求。

老年医学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 居家养老;老年综合评估;老年综合征;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4-0010-03

Influence of geriatric syndrome on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elderly people with the

home-based care

CHU Suping, FU Qiong, MO Liping, FENG Qiaozong

(Xinch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13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geriatric syndrome with the home-based care in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and to analyze their correlation. Methods: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were investigated in 238 elderly people at the age of 65 and over by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in Xinchang Community. Results: The average age of 238 elderly patients was (73.6±8.2) years old and their comorbidities were 2 to 10 kinds. The average number of suffering from geriatric syndrome in the elderly people was (4.6±2.6) kinds. Life satisfac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riatric syndrome. Conclusion: The geriatric syndrome exists widely in the elderly people with the home-based care and is the primary factor affecting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elderly people.

KEY WORDS home-based care for the elderly people; elderly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geriatric syndrome; life satisfaction; influencing factor

老年综合征是一组老年患者罹患的由多种疾病或多种原因导致的相同的临床症候群[1],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和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因素[2-3],而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LS)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4]。本文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进行了老年人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了解其中的老年综合征罹患情况和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并分析其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新场社区65岁以上户籍人口为16 782人,在2016年3―5月期间,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新场镇抽取110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同时从16个自然村的2个村中抽取146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要求被调查对象思维清楚,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

共发放{查问卷256份,剔除18份不合格调查问卷后,有效问卷238份,问卷有效率为93.0%。其中男性95名,女性143名;年龄最小65岁,最大93岁,平均年龄(73.6±8.2)岁。

1.2 方法

老年综合征评估方案

参考北京协和医院内科老年病区制定的标准化CGA流程及方案[5-6],进行适当简化以形成适宜在社区进行入户评估的CGA方案。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进行的CGA测评主要包括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认知功能损害、抑郁或焦虑、睡眠障碍、跌倒高风险、尿失禁、便秘、慢性疼痛、营养不良和多重用药等。

以是否影响日常生活来判断老年人是否存在视力、听力和睡眠障碍;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进行认知功能筛查,MMSE分值

1.2.1 生活满意度量表

采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的生活满意度指数A(life satisfaction index A,LSIA)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进行生活满意度调查。生活满意度指数A共20个项目,其中12项反映正性情感。如项目1:当我老了以后发现事情似乎要比原先想象得好;项目2:与我所认识的多数人相比,我更好地把握了生活中的机遇;项目4:我现在和年轻时一样幸福。评分方法为同意正相问题得2分,不能确定得1分,不同意得0分。8项反映负性情感,如项目3:现在是我一生中最沉闷的时期;项目10:我感到老了、有些累了。评分方法为同意负向问题得0分,不能确定得1分,不同意得2分。满意度量表满分为40分,评分越高,生活满意程度越高[7]。

1.2.2 评估流程

所有调查人员在进行调查评估前均需接受1周的CGA培训。调查人员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进行入户CGA,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填写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一般资料进行描述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两组之间的满意度得分差异比较用Z检验,对影响因素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新场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老年综合征罹患情况

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中45.4%(108/ 238)有视力异常,34.5%(82/ 238)有听力下降,其中有5.9%(14/ 238)和8.0%(19/ 238)的老年人有严重听力及视力障碍并影响生活;34.5%(82/ 238)的老年人有睡眠障碍,其中54.9%(45/ 82)长期或间断性的服用各种镇静催眠类药物,而另外17.4%(15/ 86)的睡眠障碍患者没有服用任何药物;17.2%的患者(41/ 238)罹患慢性疼痛,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10例、颈肩关节疼痛12例、双膝骨关节炎11例,其他8例;16.0%(38/ 238)的老年人存在多重用药,18.9%(45/ 238)的老年人最近1年曾发生跌倒;便秘和尿失禁的发生比例分别为29.0%(69/ 238)和18.5%(44/ 238);焦虑、抑郁为13.9%(33/ 238);认知功能障碍为9.2%(22/ 238);35.7%(85/ 238)存在营养不良;44.1%(105/ 238)存在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社区居家老年人老年综合征症候平均数量为(4.6±2.6)种,有2种综合征者192人(80.7%),3种164人(68.9%),4种126人(52.9%),5种98人(41.2%)。

2.2 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情况

新场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评分总体较高,其分布水平、频数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高分数段,总平均分为(27.56±5.84),见表1。

2.3 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

以经济状况、老年综合征症候数量、医疗费用支付、文化程度、配偶和居住状况为自变量,LSIA为因变量,以a=0.05对各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对LS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老年综合征症候数量、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支付、居住状况、配偶及文化程度。

3 讨论

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郊区的社区老年人多数采取居家养老的模式,因此,LS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老年人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由多种疾病或多种原因导致的相同的临床症候群(如不能行走、跌倒、谵妄、尿失禁等),且不能确定其发病部位,也无法用一个传统的病名进行概括,因此需要多方面评估才能解决其健康问题[8]。老年人综合评估是老年临床医学实践中常用的工具之一[9]。

本研究发现,新场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老年综合征广泛存在,其中45.4%的患者存在视力异常;34.5%存在听力下降;34.5%的患者有睡眠障碍,其中54.9%长期或间断性的服用各种镇静催眠类药物;17.2%罹患慢性疼痛;便秘和尿失禁的发生比例分别为29.0%和18.5%;焦虑、抑郁为13.9%;认知功能障K为9.2%;35.7%存在营养不良;44.1%存在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平均罹患老年综合征症候数量为(4.6±2.6)种。

调查显示,新场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评分总体较高,分布水平、频数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高分数段,总得分为27.6±5.8,高于浙江省4个地区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得分25.8±7.2[10]。

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老年综合征症候数量、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支付、居住状况、配偶及文化程度,其中罹患老年综合征症候数量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首要因素。国内报道较一致的结论是健康状况越好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越高[11],本研究与国内其他同类研究的结果类似。

老年人综合征是影响居家养老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因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团队可以深入居民家中进行CGA服务,充分发挥其全科医学知识和团队整体作用,及时发现居家养老老年人老年综合征及所患的基础疾病,制定干预策略、调整治疗计划和提供护理服务,可提高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医疗和居家养老成本[12]。

生活满意度与生活质量明显相关[13],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必须从多个方面综合进行努力,构建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对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着重要意义,从家庭到社会都应关心和爱护老年人,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使老年人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 蹇在金. 老年人综合评估[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2, 31(3): 177-181.

[2] 刘艺敏, 朱炎, 严浩军, 等. 上海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25(6): 517-519.

[3] 储苏平, 傅琼, 盛丽华, 等. 上海城郊新场社区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J].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5, 21(3): 184-186.

[4] 张悦, 王爱华, 杨兰, 等. 潍坊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全科护理, 2014, 12(10): 867-868.

[5] 王秋梅, 朱鸣雷, 曾平, 等. 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老年综合症调查[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5, 14(2): 93-97.

[6] 康琳, 朱鸣雷, 刘晓红, 等. 住院患者老年综合评估规范及初步效果分析[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5, 14(2): 84-88.

[7]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75-79.

[8] 孙倩倩, 王双. 老年综合评估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3): 660-662.

[9] 宋岳涛. 老年医学的核心技术―老年综合评估[J]. 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23): 9-11.

[10] 玲娜, 汪红明, 王毓敖. 浙江省4个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调查[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07, 11(17): 3219-3221.

[11] Pal SK, Katheria V, Hurria A. Evaluating the older patient with cancer: understanding frailty and the geriatric assessment[J]. CA Cancer J Clin, 2010, 60(2): 1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