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景观设计教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景观设计教程范文1
关键词:城市绿地,设计策略,附属绿地,景观公共性,公共空间,有机更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快速城镇化成为必然。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带来了人地矛盾、人和自然矛盾的突出,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正逐步成为重要政策之一。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在越来越富足的同时,其需求也逐渐从“生存”等级的基本温饱转变为对于“刺激”和“认同”的追求:1)生活富足,对于良好工作、生活环境的需求增加;2)人的预期寿命延长,健身、休息和交流的需求增加;3)生活节奏加快,对于可供交往、活动的公共空间渴望增加;4)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对于承载休闲娱乐、体育运动、旅游观光等活动的公共空间需求增加。纵观目前的中国城市建设,在现有市域范围,特别是老城区中,难以实现公园、绿地的完全调配。附属绿地作为公共景观空间的重要组成,具有数量占优,分布较广的特点,对于城市生态和景观甚至社会发展影响巨大[1]。如“北京城市绿地景观共有18470个斑块,其中,附属绿地斑块为14331个,占所有绿地斑块总数的77.6%。福州市附属绿地斑块787块,约占绿地斑块总数的87.35%。另外,附属绿地在城市绿地总面积中所占比重很大:“郑州市现有绿地面积约2417hm2,其中附属绿地面积约为782.3hm2,占城市绿地总面积的32.4%。许昌市城区绿化面积1364hm2,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34.8hm2,附属绿地面积670.8hm2,附属绿地占城市绿地总面积的49.2%。”对于附属绿地,现代生活要求附属绿地承担起公共空间的空间职能,满足市民的公共性需求[2]。然而,目前我国的附属绿地大部分还存在着开发利用不足的情况,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附属绿地的进一步发展,将有效缓解公共景观空间不足的现状,满足市民在公共生活和交往方面的需求[3]。
1当前我国城市附属绿地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根据我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规定,附属绿地不列入城市用地分类中的绿地范围,属于其所属的用地类型,如工厂内的绿地从属于工业用地,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所以在实际考核城市用地指标过程中一般不受重视。另一方面,有些企事业单位在资金紧张的压力下,园林绿化等专项资金被优先“节约”,附属绿地被其他生产性用地挤占。附属绿地的面积正逐渐被其他功能蚕食,造成城市绿量大为减少。而这些被蚕食的附属绿地空间如居住区、学校、医院、商业、商务办公楼、交通空间等,却正是与市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公共景观空间。
2城市附属绿地的景观公共性提升
附属绿地具有其特殊性质,不同类型的附属绿地由于其配套建筑设施功能不同,其设计侧重也有所区别[4-5],因此,不同类型的附属绿地在景观公共性的提升方面侧重点不尽相同。居住用地附属绿地大多面向公众开放,与城市形成一定的联系,但考虑到居住安全和管理方便,居住用地附属绿地的对外开放程度大多为半开放、半私密式[6]。工业附属绿地和仓储附属绿地等,其设立的目的主要为安全防护,因此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内部用地,大多不对外开放,属于私密式。本文主要针对空间以开放式为主的3类城市附属绿地探讨景观公共性提升的设计策略(表1)。3类城市附属绿地包括:部分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行政办公用地、文化设施用地),部分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商业设施用地、商务设施用地、娱乐康体用地、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以及部分道路交通用地(城市道路用地、景观性道路、交通枢纽用地)
2.1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型
2.1.1公共管理型附属绿地
在中国各大城市中,公共管理型附属绿地以政府权力机关的种类和数量为多。这些权力机关是公共权利和集体凝聚力的体现,该类型附属绿地往往存在公共性的表达角度单一的问题———即只从政府的角度表达空间公共性。市民则成为公共性的接受者,而非参与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景观公共性的局限性。以展示为主导功能的附属绿地,减少了市民对于监督和关注公共权力机关的意识,也削弱了市民之间的交往。其实,一些成功的案例表明,民众的交往行为和权力机关的办公行为是可以独立存在并良性互动的。如大伦敦政府市政厅,由于其紧邻泰晤士河,有很高的景观价值,设计师将大半面积的附属绿地用于规划公共活动,包括步行街,地下公路和两个大型的广场。这能有效地引导民众靠近市政厅并在周边散步,并且市政厅24小时开放,人们能够从首层的接待处和下沉的广场进入办公楼,这就将政府办公机构完全融入市民的生活,模糊了办公和休闲之间的界限[8]。在我国,个别权力机关圈大院占用公共绿地用于休闲,还有某些特权机构劈山建宾馆和宿舍。这些封闭的单位绿地应尽可能变为公共绿地向市民开放。
2.1.2公共服务型附属绿地
现今城市中的公共机构及其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然而大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明白这些公共机构的运作,只是被动地享受服务。长此以往,公共机构与市民的日常生活被动分离,致使原本属于公共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事业、公共技术等逐渐变成了机关与机构内部的工作,公共机构难以获得来自市民和社会的公共性认同。各机构和部门的附属绿地作为与市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公共空间,是担任此项职能的重要组成。附属绿地可以通过空间设计手段引导市民进行交往行为,以空间的方式进行日常性的社会教育,使民众认同公共机构的公共性,理解公共机构所承担的社会事务与社会责任。台湾宜兰县的罗东文化工场是这一方面的设计佳作。罗东文化工场原本是20世纪80年代县政府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兴建的文化中心,其中虽然有演艺厅、图书馆和艺廊等功能,却由于空间的封闭成为一个体积庞大的“黑盒子”,远离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罗东文化工场改善设计时,将美术馆悬吊在上,文化市集设置其下,空间中段空出,形成开阔的公共活动空间,与南侧的附属公园在空间上浑然一体。整个用地被整合成一个广大的开放空间,与周边的商业街市、小区中心紧密相连。起伏的地形,多样的服务功能使得文化工场得以承载居民多元的使用需求;教育、文化传播的活动也与民众的日常交往活动并存并得以互动。罗东文化工场的设计使公众机构的工作过程不再是远离民众的、抽象的过程,它不仅承载着主要的文化活动,也为小镇营造了平等的公共文化交流空间,更给居民提供了日常教育和学习的平台,从而容易获得来自市民的公共性认同。
2.2商业服务型
2.2.1商业型附属绿地
一般认为,商业空间是一种以实现钱货交易为主要目的公共空间。然而,如果商业空间的设计仅仅为了实现钱货交易,就会使公共空间内的活动局限于商业活动,并且使商业空间变成一种纯粹的商业理性表达。商业目的成为设计的主要目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渐渐减少,人和商品间的互动几乎成为空间活动的全部。如此一来,商业附属绿地则不免沦为商业目的的附属品,这势必会影响公众对于公共活动及其动机的认知。实际上,看似无目的的、偶然的社会交往活动非但不会对以交易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产生抑制和威胁,反而可以与商业活动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促进。要实现商业附属绿地中的景观公共性,需要摆脱现今商业空间极其附属空间十分常见的室内化和封闭化,增强商业附属绿地与室内商业空间的联系性,增加商业空间的业态,使其能够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位于德国柏林波兹坦广场的索尼中心,正是将商业活动与市民交往活动结合较好的典范。设计模拟了传统欧洲街区的形式,以小的方块建筑为基本单元,其功能覆盖了高档居住、商场、酒店、剧院等多层次的需求,商业业态丰富。商业街区围合成附有遮阳棚的广场,形成尺度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和亲切的城市氛围。广场中的喷泉和乡土植被与周围的餐饮店、咖啡店一起为市民提供了交流和休闲的场所。设置有大屏幕的中央广场在大型赛事期间则承担了市民进行文体活动观看和交流的舞台。另外,中央广场的圆形水池有一部分悬在地下层的采光窗之上,成为地下层透明的天窗,将地上水池的奇妙光影引入楼下电影媒体中心的酒吧。
2.2.2商务型附属绿地
商务机构不同于商业空间,它不会直接面向公众提供服务。当代城市中,很多商务机构倾向于通过高层的办公楼展示城市经济实力,他们乐于通过城市空间来展现自身,但是这种一味强调自身的单向公共性表现形式,只会让社会的价值体系显得更加物质化,甚至可能加深社会矛盾。因此需要一种合理的公共性表述方式来获得市民对于商务机构的公共性认同。这就需要商务机构结合市民公共活动进行公共展示,在机构和市民间塑造一个和谐的公共空间,让公众有机会重新建立对商务机构的认识,并与之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丹•凯利的作品达拉斯联合银行大厦喷泉广场正是这一方面的先驱。银行大厦的附属绿地以植被和水体为主,水体的镜面与建筑的大玻璃幕墙在质感和空间上相互呼应。由树池、喷泉、流水所包围的公共空间,使得高层建筑周围原本单调空旷的环境成为市民交流和游憩的重要场所,使得冰冷的银行建筑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拉近了距离。一系列跌水除了提供市民休憩需求之外,还将绿地与两侧繁忙的交通隔离开来,解决了3.6m(12英尺)的高差。
2.3道路交通型
城市的道路四通八达,交通空间占据了很大比重。道路与交通空间的附属绿地承担着绿化场地、降低尾气污染、改善区域小气候等职责。作为生活型道路的附属绿地,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还是市民日常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交流、聚会、日常通行等职能,因此,生活型道路的附属绿地公共性的提升是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为主。生活型道路的交通车速相对较慢,在人行道空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借鉴带状公园的做法,将部分人行道改造成为带状的城市公共空间,为市民沿途提供休憩和交流的场所,激发城市公共生活的多样性。位于巴塞罗那的圣乔安大道(PasseigdeStJoan)改造项目在此方面值得借鉴。首先,在空间上,道路的公共空间与周边道路得到了很好的衔接,使得人流能够方便到达场地。两侧各12.5m宽的人行道带有充足的市民活动场地,并与旁边的自行车道分离开来。其次,在使用方面,人行道被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域,可以为市民提供休闲、休憩、运动、停留、聚会等多种活动场地,另外,在交通安全区域还设有儿童活动区及配套设施。通过空间、使用和植被等方面的考虑,圣乔安大道被改造成更加适合现代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其公共性的提升也带动了周边的商业活动和娱乐活动。
3结论
景观公共性的提升不仅是针对物质空间开放程度的提升,更多的是对于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和公众价值观念的优化。提升城市附属绿地的景观公共性,需要以社会学“公共领域”的理论研究作为出发点,在研究真实存在的物质空间、景观实体与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关注在抽象的语境和流动的时间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和交流[9]。对于具体策略的研究,必须基于“以人为本”的基础,根据不同功能属性的附属绿地,从使用现状入手进行问题和需求分析,更多地关注人在使用中的感受和需求,通过综合判断,形成一系列较为完整的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金云峰,张悦文.“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上海城市规划,2013(5):88-92.
[2]万亿,金云峰.兼顾主观审美与客观生境的校园绿地景观优化: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住宅科技,2015(6):42-48.
[3]金云峰,王小烨.绿地资源及评价体系研究与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4(1):106-111.
[4]金云峰,周聪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素组织架构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3):86-92.
[5]金云峰,刘颂,李瑞冬,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子系统”规划方法研究[J].中国园林,2013(12):56-59.
[6]金云峰,简圣贤.泪珠公园不一样的城市住区景观[J].风景园林,2011(5):30-35.
[7]万亿,金云峰.铁路沿线景观错乱区的问题解析及优化策略:以哈牡线牡丹江段为例[J].住宅科技,2015(11):53-57.
[8]程露.大伦敦政府市政厅大楼,伦敦,英国[J].世界建筑,2002(6):30.
城市景观设计教程范文2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综合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条件的限制,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存在实践教学环节严重缺少、教学实践项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实践环节教学缺乏创新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是,教师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丰富实践内容;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关键词:
景观设计学课程;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目标;学科特点
一、景观设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学科相关性较强
景观设计课程的应用性很强,但由于受到自身发展的限制,呈现出与其他学科密切交叉的局面,从而呈现出较强的学科相关性。利用景观设计学的这一特征和优势,高校可以实现校内的教学资源共享,并针对专业特点,对景观设计学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结合学院的教学学科优势,将生态学、城市设计等知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2.注重应用性
目前,城市公园设计、居住环境、河道景观等的设计都属于景观设计学的研究范畴。虽然,景观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广泛、研究前景广阔,但是,由于学科本身发展尚不成熟,且属于一门新型的学科,在市场上的地位尚不牢固。这就需要景观设计学与其他发展相对成熟的应用型学科进行交叉,如城乡规划学科、建筑设计学科等。
3.设计理念多元化
景观设计学具有多元化的发展特点。这种多元化不仅体现在学科的关联性与实用性方面,还存在于对景观的设计理念方面。在景观设计学中,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尊重历史等理念都属于景观设计理念的范畴。因此,在景观设计学的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根据课程的知识内容选择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将景观设计学的内容与相关的知识进行融合,适应景观设计理念多元化的特点。
二、景观设计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严重缺少
景观设计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要重视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但由于高校的教学实践经费有限,导致高校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撑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理论课程较多,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不足。
2.实践教学项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对景观设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重点就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因此,学生掌握的技能应当符合社会景观设计的发展需要,是最新的实用性技能。但是,目前高校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往往以理论教学代替了实践技能的教学,学生掌握了较全面的理论知识,但却不具备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景观设计经验。另外,景观设计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和艺术才能,但由于受到学生自身素质的限制,学生将记忆转化为工艺品的能力有限。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导致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的实践项目与社会的实践发展需要严重脱节,偏离了高校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3.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
景观设计学与绘画等艺术学科具有紧密的联系,需要设计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由于高校的景观设计教学过度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且在实践环节,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等都是陈旧的,内容缺乏创新,导致学生的兴趣不足,难以启发他们进行积极探索和思考。
三、景观设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
1.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丰富实践内容
多元化与实用性是景观设计学的主要特点,在进行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时,需要对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并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同时,根据多元化的需要,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另外,根据景观设计学与多学科知识相交叉的特点,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应对各个类型的景观设计课题有所涉及,尽量涵盖城市设计、河道湿地环境设计等内容。教师也可以在以上多种景观设计课题类型当中选取一两种进行详细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技巧与方法,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设计课题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及解决其他类型景观设计中的问题,从而让景观设计的实践教学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2.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教师应当选择具有典型教学意义的景观施工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当中进行实践和学习,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感受景观设计,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实践操作当中,并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让学生发现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同时,在真实的景观设计场地中,学生会对景观设计学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以形成景观设计所必须的形象设计思维。在景观设计场地中,也可以通过分组调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在分组调研的初始阶段,学生可以对景观实践场地的地形、环境等内容进行了解。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补充,如有错误可进行指正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再进行相关的实践调研学习,分组调研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调研任务进行分工合作,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调研任务,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以校园假山的景观设计为例,学生需要对景观灯、小品建筑、树木、座椅、小品建筑等内容进行充分考虑。同时,对植物的季节色彩变化进行分析,以合理设计假山的自然景观。根据校园的文化特色,进行文化标志以及小品建筑的设计等。
3.结合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景观设计学的学科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必须具备综合性、多元化的特点,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实践教学中,平面景观设计以及效果图等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Auto、CAD等绘图软件。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前期的调研实践活动,对景观设计用地以及周边的环境背景等进行综合考虑,随后设计出假山的景观规划图。首先,学生要对场地进行观察,内容包括周边环境、地形、交通、植物分布等,并对以上材料进行汇总分析,做出基地分析图,完成对景观设计的初步构想。以小组的形式对景观设计的构想进行充分讨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每组学生都制定出具体的平面设计方案。随后,对平面设计方案展开综合研究和讨论,其他学生指出方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再次,对平面设计方案进行修改,随后完成景观分析图、植物配置图、配套设施图等。最后,由小组共同决定,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这样,通过多层次的分组讨论,对景观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多次的修改,融合了学生多方面的修改意见。在实际景观设计的方案制定中,学生锻炼了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项目合作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设计能力。
作者:王芳 单位: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
参考文献:
城市景观设计教程范文3
人体工程学注重研究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及触觉,心理与空间行为和习性之间的关系,与景观设计的比例尺度,功能气场、道路划分、植物绿化设计等的室外空间与设施的相互作用。人体工程学未来将面向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智能化的方向飞速发展。而体验式教学法创建的是一种互动的交互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和激发兴趣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人体工程学》需要学生有独立自主、创新等精神为目标,亲自测量、验证才能获得科学有效的数据,养成主动思考与反思。课程采用专题研讨、实践教学为教学手段。通过体验式教学,使理论课程切实有效地服务于实际设计与生活。
1.1体验式教学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创新、新认识
在高等教育大知识背景的前提下,体验式教学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成长。景观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使学生真切体验、感受与认知相关理论知识,课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激发对抽象枯燥的数据理论知识的兴趣。体验式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阶段:亲历阶段即学生亲身经历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境阶段。形成阶段即学生对上述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检验阶段即学生在新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概念或观念的阶段。反思阶段即反思已经形成的概念或观念,产生新经验、新认识。景观设计专业注重生态的融合、人文的共鸣、群众需求。在讲授不同人体数据时,要考虑到人体静态与动态功能尺寸,还有一定的使用状态和方式。学生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才能设计真正符合人体工程需求的景观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单一的课堂实训主动性不够,被动学习的情绪明显,由于不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为主动学习设置障碍。因此,授课时应联系学生日常环境,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感受、测量相关数据,主动思考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和景观环境等。
1.2以专题创新研讨教学为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人体工程学》教学采用研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课程重点章节内容安排专题任务研讨,提出专题设计内容,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对项目进行分析讨论和深入设计,学生分组讨论制作ppt,创造互相学习的机会,阐述设计的理念思路和设计方法,在切磋、研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自主学习环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讨课中提倡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观念,也符合《人体工程学》多元化、人性化的发展,提升学习的能动性与个性体验,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1.3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践教学为目的
《人体工程学》是一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使学生在今后实际设计时能有据可循。因此,课程面向实践教学为主要依托。教师在理论教学中穿插一些实践课程,以学生常见现实生活现象为题材,让学生走出课堂,讲授不同人体尺寸与相关景观环境设施时,让学生调研本地区不同年龄层人体特征与生活习性,调研300多名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办公与购物环境的消费心理需求等,收集分析大量人体尺寸,得出最佳舒适度,在教学过程中体验独立创造,参与合作的快乐,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2结语
城市景观设计教程范文4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流量;景观美化;技术措施
1引言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的高速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持续改造与扩张,中小城市迅猛发展。城市的规模与结构都处在巨大的变革之中,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正确地对城市道路交通流量进行估计并进而采取相关措施设计,如何对城市道路进行景观美化,以使其更好地为市民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进行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2 道路环境与交通特性的分析
众所周知,城市道路处于人口与房屋密度很高的城市繁华地区,它既为周边和邻近地区居民服务,也为行驶的车辆与乘客服务,因此,在规划设计道路时必须满足沿线社区与车辆行驶所提出的要求,必须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周边地区环境的负面影响。城市道路网络上的交通性质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为相邻地区街坊或建筑物客、货车辆进出,速度不高,流量不大的地方通服务,两侧多为对进出口要求较多的住宅、商店、文教机关等社区;二是为行程长、速度高、流量大的通行通服务,速度高,对进口控制要求较严。由于两种交通性质要求不同,故其规划设计要求相差较大。然而,实际道路设计时往往不会有这样简单明了的情况,相反会遇到很难简易判断的复杂情况,即通过通和地方通混合,甚至还有多种形式混合性的交通。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调查、认真分析,从周边环境、社区性质、出行要求、进出口分布、交通运行特性等作具体深入的全面分析,审慎决策,切实做好道路环境与交通运行特性的分析预测工作。
3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技术措施
3.1进行正确的道路交通影响分析和交通量控制规划
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性质、强度对应着不同的交通需求,合理地利用土地规划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举措之一。土地利用的性质和开发强度不断改变对周围乃至整个城市的交通量分布,任何开发项目都会带来新的交通问题,尤其在土地利用非常密集地区,必须系统地进行交通评估,将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内。然而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拉开城市框架,热衷于修建高等级道路,以期将其沿线两侧的土地进行上市拍卖。土地上市拍卖后开发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考虑道路承载能力进行超强度的土地开发,道路沿线单体建筑容量设计穷尽所能,从而造成交通问题的出现。同时,从交通量控制上看,应对交通工具与道路之间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规划。
3.2考虑道路走向与建筑协调
城市道路的走向应有利于城市通风和临街建筑物获得良好的日照。首先,从防风角度考虑,在南方城市道路宜平行夏季主导风向;北方城市则应防风雪、风沙的袭击,道路走向宜与盛行风向有一定的偏斜角度;从日照要求来看,南北向道路有利于获得良好、均匀的日照,但实际上城市道路总是由东西向、南北向道路交织而成,不可能所有的道路都符合通风、日照的要求。因此,道路的朝向最好取南北和东西的中间方位,并与南北子午线成约300°~600°的夹角,以兼顾日照、通风。
3.3妥善处理景观元素的设置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运输的动脉也是组成与显示城市街道风光、景观的走廊,展现城市风貌和建筑特色的窗口。具体地对某一地段、街道就空间组合景观风貌、特色建筑、道路横断面组成等进行综合规划设计,使各构成物所组成的空间轮廓,尺度比例、色彩线条等相互协调,和谐美观,以达到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水平、改进市民生活质量,给人以安适、舒心和美的享受,同时也使城市道路展示景观风貌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中较为重要的即为道路绿化,道路绿化是在道路侧带、中间带、两边分隔带、立交、平交路口、停车场以及道路用地范围内的边角空地的绿化栽植,道路绿化是城市新鲜空气之源,景观的主要元素,也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功能之一。它可以将城市各处的绿化组成一个有点、有线、有面的有机整体,为调节气候、防风、遮阳、除尘、吸音、过滤空气、改善城市卫生条件、美化城市布局等发挥良好的作用。一般应根据城市性质、自然条件、气候状况、道路性质功能与城市环境等合理地规划设计,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城市道路的绿化宽度应为红线宽度的15%-30%,规划时应按照规范要求设计。
3.4 良好处理交叉口设计
城市道路交叉口众多,然而交叉口往往又是最繁华车流、人流最多的地方。交叉口的通行设计往往是道路规划设计中的难点。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往往不决定于路段而决定于网络系统结点即道路交叉口的通过能力,交叉口范围内路面的交通负荷一般为两相交道路交通量之和,如两条交通量相等的道路相交,则交叉口的交通负荷为相交道路的2倍,这就是交叉口总是拥挤阻塞形成瓶颈难以通过的根本原因,而传统的交叉口设计很少注意这个问题,没有从网络系统的总体平衡考虑,将交叉口范围内路段予以拓宽,相反却在四周兴建一些吸引大量人流的大型商贸单位,从而加剧了交叉口地区的拥堵。为消除这个历史性的瓶颈堵口,保持道路网络系统通行能力的大体平衡,在规划用地时,将交叉口范围50-100m内的出口车道增加2~3条,使交叉口的通过能力与路段的通行能力接衡,同时,考虑排水问题,在竖向设计中,根据不同纵坡需调整路口以外道路的横坡度,以保证交叉口不积水。转弯半径的缘石埋设需要仔细计划或用图解法给出。不能按平均值推算,否则,交又口地面将是扭曲的,无法满足排水与行车要求。
在交叉口平面布置中,首先要注意转弯半径不可设置太小,太小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路段的通行能力。一般主干道取20-25m。次干道取15-20m,支路取10--15m;其次,交叉口范围内的电力线、通讯线、有线网等地面线应全部使之走入地下。交叉口密如蛛网的线路不仅有碍市容,也非常不安全,使城市景观大打折扣;其三是转弯半径直圆和圆直点行应设计残疾人坡道,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本地的文明程度;第四,若交叉口较大有圆形环岛,环岛内部不可挪作它用。在环岛内所作的设计应最能表达该市城市形象的主题思想,或作喷泉叠水,或作精品绿地,或做主题雕塑等;第五,交叉口因四周跨路应预埋各种管道,谨防日后对交叉口频繁修整,干扰正常生活和行车。
4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城市成为一个越来越复杂的综合体,城市规划也就越来越成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科学,道路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要综合考虑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科学技术的要求,合理规划,勇于探索。其中通过交通流量对城市道路进行规划设计以及对其景观美化是道路规划的重点,其涉及建筑、绿化、交通管理等学科,综合性很强,需要设计人员眼界开阔,有前瞻性,不断学习,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专业水准和审美水平,从而设计出科学、美观、经济、适用的道路,体现出城市形象和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城市景观设计教程范文5
【关键词】城市公园 色彩景观 景观意境
一、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设计的概念
(一)城市公园的定义。城市公园不仅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还具有美化城市、调节城市小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维系城市生态平衡和防灾减灾等多种生态效应。高质量的公园,形象鲜明、功能多样,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也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标志。作为城市的主要公共开放空间,公园建设不仅是休闲传统的延续,更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风格和精神气质,也反映着一个城市市民的心态、追求和品位。因此,城市公园既是群众游览休憩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播的空间;既是向群众进行精神文明教育、科学知识普及的园地,也是政府促进社会和谐、培育城市文化的重要资源。
(二)色彩景观的概念。英国色彩规划专家兰卡斯特提出了色彩景观的概念,即关注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从宏观的、景观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对环境中色彩因子的控制性规划和设计,来表现地域化、个性化的城市景观。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汇聚成一种国家的文化的特征:色彩是一个丰富而又生动的主题,它是一种符号,一种形式,一种象征,也是一种文化。”
二、 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设计的作用
(一)物质景观的构成。植物是城市公园景观要素的重要构成,是园林景观中色彩的物质载体。城市公园园林要素的色彩主要分为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两大类。植物就是城市园林要素中重要的自然要素,其色彩虽不可更改,但造园者可巧妙地利用它们,通过合理的配置,使植物要素能充分的发挥在城市公园或者其他园林绿地的景观功能。
(二)景观意境的提升。植物景观的色彩同样由于游客个体的感知不同,而由客观的物质颜色上升到心理颜色。植物色彩在心理上的物理效应象魔法一样地用来创造心理空间,表现内心情绪,反映思想感情。正是由于不同色彩有着各异的作用,植物色彩成功的被利用为城市公园景观的景观意境提升。如在宽阔草坪、厂场地上的开朗空间,用大色块、浓色调、多色对比处理的花从、花坛来烘托明快、畅朗的环境气氛;在山谷林间、崎岖小路的闭合空间,用小色块、淡色调、类似色处理的花境来表现幽深等等,利用植物色彩产生的不同心理感觉,提升景观的精神意境。
(三)景观文化的构成。植物色彩能强烈的表达出植物造景的寓意,寄情于景,触景生情。同时,植物色彩突出园林景观的整体风格,表达出园林景观的不同文化。如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中的松柏常青,象征革命先烈精神永驻;春花洁白的白玉兰,象征烈士们纯洁品德和高尚情操;枫叶如丹、茶花似血启示后人珍惜烈士鲜血换来的幸福。又如江南园林植物色彩与园林建筑的搭配,体现出不燥不火崇尚自然,清雅而疏朗的儒家中庸思想和江南人孺雅的风格。
三、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色彩心理学。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色彩心理透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
色彩给人强烈的空间感,由于光波进入人眼后,人眼对不同光刺激进行不同的调节、 因此,色彩给人以比实际距离前进或后退,比实际大小膨胀感或缩小的感觉,形成强烈的空间感;色彩还给人冷暖感,最暖的色为橙色,橙为暖极,最冷的色为蓝色,称为冷极。橙、红、黄为暖色,蓝、蓝绿、蓝紫为冷色。
除此之外色彩还给人轻重感、软硬感、兴奋、忧沉寂等情感[58]。
在城市公园植物色彩设计中,利用色彩的心理及生理感知影响,根据色彩整体和谐、以人为本、体现地域特色的设计原则,将植物色彩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美学功能,进行合理的色彩配置所形成的景观。
(二)色彩系统理论。色彩学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产物,它的涵盖面很广,本研究则主要建立在色彩语言系统理论之上,现有的色彩语言系统繁多,包括Munsell、CIE、NCS等。本文所使用的色彩语言系统为瑞典的NCS色彩语言系统,该系统被研究环境色彩的学者们广泛使用[60]。
(三)景观美学。景观美学是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从观赏者和观赏景观的审美关系出发,主要研究内容有:景观的审美构成和审美特征,景观审美的心理结构和特征,以及景观审美关系形成和发展及其在审美意境中的积淀,并包括景观开发、保护、利用和管理的美学原则。景观美学涉及到景观、观赏者和景观审美意境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
(四)植物群落学。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设计,首先,充分利用植物材料本身的色彩美,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是人们对植物景观的期望。其次,应尊重植物本身对立地生态环境的要求及其群落特征,这是植物生长良好的前提,也是植物造景的基础,同时也是植物发挥生态效益的基础。因此,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设计应遵循色彩心理学、景观美学、植物群落学、色彩系统理论等基础理论;以功能性、和谐对比、文化意境及因地制宜为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 艾定增,金笠铭,王安民.景观园林新论[M].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95.
[2] 高润清.园林树木学[M].气象出版社,2001.
城市景观设计教程范文6
关键词轨道交通城市景观共进关系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南京轨道交通某条在建线路是国家批准的《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的东西向骨干线路。其一期工程线路途经鼓楼、玄武、江宁、栖霞等四区,共设站18座,建成之后将与已投入运营的1、2号线及正在建设的3号线实现换乘,加快构建完善了主城区范围内的轨道线网,从而使南京原先的“十”字形两线交叉形态发展为“井”字形线网骨架。同时,将江北、河西、江宁、仙林片区与主城快捷连通,极大缓解主城区内部和进出城的交通拥堵压力,改善交通出行结构,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1共进关系的建立阶段——绿评制度
绿评制度出台的背景
2011年的3月,南京市民不经意间发现,位于太平北路两侧约50棵梧桐树“不见了”,接下来,热心的市民将根根绿丝带系在了棵棵行道树上。一场名为“拯救南京梧桐树,筑起绿色长城”的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经总结,该次事件的发展反映了以下几个特点:
规划设计阶段的公众参与程度不尽如人意。虽然在工程开始前的规划编制阶段,建设单位进行了地铁3号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公示,但是在广度上有所不足,为今后遭到公众质疑埋下了隐患;
公众关注借助网络、自媒体等手段得到放大。等待移栽的场面拍成照片,在网络上传播、讨论,并通过“转发”功能在网络上宣传和评论之后,事件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且吸引了传统媒体加以报道。同时南京市政府在正确的执政观念下通过报纸、网络新闻等渠道作出相关回应,妥善处理了本次公众参与危机;
重大工程建设绿化评估亟待制度化。南京市政府吸取了此次事件的相关教训,为行道大树建立数据库以实施实时动态管理,并实现了重大工程前进行“绿评”制度的制度创新。
事件的最终妥善解决是南京市政府决定顺应民意,暂停施工,建立“绿评”制度优化工程方案。经过这次事件,“绿评”制度被作为今后重大建设前的必要程序,实现了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制度创新。
绿评制度的重要意义
( 一) 聚集网民智慧,促进最佳城乡规划方案的形成科学化。关涉城乡建设的民意表达是公众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城乡建设的具体体现,代表的是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这些利益主体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也熟悉基层民众对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
( 二) 平衡公益和私益,保障城乡规划目标导向的正确。随着自媒体等网络信息渠道的发展,公众借助这些新兴工具对城乡建设议题的探讨更深入,提出的建议更深刻,从而能更好地界定规划是否真正体现公共利益,确保公权力的运作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防止由于腐败造成私益受损,有助于在公益实现和私益保护方面找到平衡,保障城乡建设目标的正确导向。
( 三) 提升行政规划的社会认同度,有效减少城乡规划过程中的阻力。政府在城乡规划决策过程中满足了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的意愿,网民由此感到自身的权利和尊严受到了尊重,在内心获得满足感的同时,也对城乡建设的必要性产生认同感,从而减少城乡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阻力,促进社会和谐。
2 共进关系的深化阶段——绿评方案评审
绿评制度总体原则
①为进一步规范南京市城市建设中绿化管理,严格树木移植保护审批程序,保护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科学实施重大工程建设。②对城市建设中涉及古树名木及一定规模以上的行道大树的移植、保护应进行树木移植、保护咨询。 ③咨询工作由市住建委牵头,市城管局、旅游园林局、规划局、公安交管局共同组织实施。④咨询小组由园林、建筑、结构、交通等方面专家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组成。⑤咨询内容主要包括,建设工程相关设计方案、工程建设对绿化的影响,以及古树名木行道大树的移植保护方案等。⑥工程建设单位要向市住建委提出树木移植保护咨询申请,申请材料主要包括工程相关设计方案、古树名木、行道大树的移植保护范围。 ⑦咨询小组应采取查询工程相关资料,听取工程建设及树木移植保护方案的汇报,实际勘探等方式进行综合性评价,并且向建设单位出具评估意见。⑧建设单位根据咨询意见完善工程建设方案后向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树木移植许可,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内容进行许可条例审查,经审查符合要求,对树木移植保护方案进行公示,公示期满后,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依法进行行政审批。
绿评会议相关工作
(1)绿评方案准备
组织相关设计单位编制绿评方案的各个部分,如由轨道交通设计单位编制树木影响分析报告,由委托的专业绿化移植施工、监理单位汇报树木移植淘汰工作的实施方案,由专业的园林规划设计单位汇报轨道交通线路建成后的景观恢复方案。
(2)前期踏勘组织
由市住建委统一组织,建设单位进一步与绿评委确认会议相关事宜,包括时间、地点、需要提前知晓的内容等,并提前递送材料,让其对所涉站点、绿化情况等有初步的了解,其中包括站点建设方案,所影响的绿化现状及影响的原因,所需采取的措施(迁移或砍伐)以及分别对应的处理方法,解答市民代表的提问。
(3)召开绿化咨询评估会议
相关专家、人大、政协委员、市民绿评员组成绿评委员,以及市住建委、市城管局、市旅游园林局、市交管局、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代表和媒体代表参会。会议的主要议程为推荐专家组长主持会议、编制单位汇报相应方案、绿评委员提问、相关单位解答、专家组长组织绿评委员讨论、形成绿化评估咨询意见并宣读。
绿评方案的编制工作
如上文所述,绿评方案由多部分组成,一般来说由相应单位分别编制并由轨道交通建设单位组织整合,其工作分配一般如下:
表1 绿评方案主要内容及编制工作分配
绿评会议后续工作效果跟踪
该方案体现了各有关单位对绿评工作的高度重视,对绿化影响分析、树木移植淘汰数量和景观恢复设计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比较,原则上同意。
3 共进关系的巩固阶段——绿化移植工作
工作总体安排
南京地铁工程树木移植原则:控制工程质量、造价和工期“三控制”;对合同的履行、环保、安全和信息处理“四管理”;协调建设单位与工程建设有关各方的工作关系“一协调”。
树木拟安排在国庆以后进行。灌木及草皮移植根据施工需要进行。
树木移植一般工作流程
迁移工作总体流程为:
(1)迁移树木编号及建立移树档案,“一树一档”
(2)修剪树冠;
(3)树木起挖
(4)大树吊装
(5)苗木的运输
(6)卸车
定植工作总体流程为:
(1)大树栽植挖穴,保证开挖树坑的规格大于根盘的规格;
(2)大树入穴,按原生长时的南北向就位,保持树木直立;
(3)大树填土,栽植时分层填土、分层夯实,施工时不损伤根茎;
(4)裹干,用裹干专用布将树木的主干包裹起来,包裹高度约180-200厘米,保证裹干紧密牢固、高度一致;
(5)大树筑土堰,在坑外缘取细土筑一圈灌水堰,用锹拍实,用于灌水;
(6)大树灌水,大树移植后立即安排有序灌水;
(7)大树支撑,待浇水后土壤沉降到位,立即进行支撑。
后续养护
(1)排灌水
(2)修剪
(3)松土除草
(4)病虫害防治
4 思考与建议
坚实的绿评工作奠定了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景观维护共进关系的基础
由市住建委牵头,市规划局、城管局、旅游园林局、交管局参加,召开了地铁某在建线路的绿化咨询评估会。有关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代表共25人组成的绿评小组在听取了建设、设计、绿化移植和景观恢复等单位关于树木移植、保护和景观恢复方案的汇报后,经充分问询、深入研究讨论,一致认为此次提交的方案兼顾了绿化保护、工程建设及交通功能等方面因素,总体合理并全票通过了绿评方案。
可以认为,该条线路的树木绿化迁移乃至恢复是在多方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认真听取社会大众的意见建议,结合工程实际,努力做到程序完备、方案科学、实施合理,力争做到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和谐并进。
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景观维护共进关系也是城市记忆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为生活在南京市的一员,轨道交通线路的各参建单位对公众保护城市环境、保留城市记忆的心情非常理解和赞同。一个城市的记忆是动态的和不断更新的,建设单位同样希望通过单条线路乃至整个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能够使南京环境更加美好,生活更加便利,造福子孙后代,同时也成为后人城市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