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工程消防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工程消防方向范文1
【关键词】降水;支护;土方开挖
大基坑施工中地下水位、支护技术、周边土体的变形是影响基坑安全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降水、支护、土方开挖的过程中容易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并且引起潜在的危险因素,所以针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预防,以求提高基坑施工的安全系数。
1.基坑积水位造成的影响
大型基坑在施工经常会受到地下水位的影响,当基坑低于地下水位的防水层时,土体中周围的水都会像较低点进行汇聚,这使基坑出现积水的现象,如果水量过大就会出现边坡塌陷和涌流问题。以南京地区地下降水为例,在南京地区采用的基坑降水大多数是井点降水。降水深度在6米左右的采用真空井点降水;8--20米的深度采用喷射井点降水;排水量大、降水较深的采用管井降水。井点降水就是在开挖基坑周围设置若干的降水井,降水井的深度应根据设计降水深度、含水层的埋藏分布和降水井的出水能力确定。设计降水深度在基坑范围内不宜小于基坑底面以下0.5米,然后采用抽水设备进行抽水。但就目前这种降水技术来说都不能顺利的达到降水目的。这是因为降水过程中容易造成周边土质环境的改变,使基坑土体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基坑变形。
除了地下水外地表水也能够对基坑造成很大的影响,地表水由施工积水、雨水、土质渗水等因素组成。在施工中这些水会通过各种形式汇集到基坑中,对坑壁的稳定性影响最大,同时造成基坑的坍塌,尤其以地下管线漏水所产生的土质渗水问题影响最大。
2.基坑支护中的安全问题
住宅小区基坑多以地下车库为主,其特点在于基坑深度不是很深,一般是地下一层,地下7米以内。但是其基坑用途多为车库和地下设备消防用房,是根据规划部门要求按总户数配比进行建设的,所以面积较大,因此基坑边坡的稳定性成为了保证工程施工的根本。针对基坑的支护问题必须经过十分严谨的计算,基坑支护要在保证土体稳定的同时,保证基坑边坡的安全性以及土方开挖的过程中使其它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基坑常见的安全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施工周期较长,支撑体系的土体在经过长时间的放置后不利于基坑的稳定,并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其次支护体系的施工过程中,很多步骤的施工不能满足整体的技术性要求,使支撑体系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最后基坑支护和开挖的关系十分的密切,如果不能很好的协调进行也是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因素之一。
3.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土方开挖是基坑施工的实质性步骤,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针对土方进行挖掘、清运等工作。土方开挖前要根据施工的环境、形式、地质等自然条件进行考察,并且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常见的土方开挖都是以放坡挖土来作为第一步的,当土体完全稳定后在进行分层挖土和分段开挖。在进行土方开挖时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一般由如下几种,首先是支护系统中的预应力锚索影响土方的实际开挖,很容易在挖掘的过程中对预应力锚索造成破坏。其次土方施工的工程量很大,进行挖土交叉作业时,如果不进行很好的协调容易产生安全问题。最后是施工通道造成的影响,大基坑施工需要一条长且宽阔的施工通道,这种通道一般都采用自然放坡,而且直通坑底。但是为了提高车辆的运行性通常会在坑底设置一个小型的急弯,这个弯道在施工繁忙时容易使车辆对支护系统造成影响。
4.针对深基坑施工所采取的安全控制措施
4.1在降水过程中采取的安全措施
基坑在采用深井降水方法来解决地下水对工程施工的影响时,要先对地下水位进行验证,要保证降水井能够达到实际降水要求。在基坑内底板周边设置排水沟和集水坑采用水泵抽排地下水,避免基坑内积水软化地基。在施工技术方面,成孔钻井时,由工程技术人员及当班技工随时检查孔斜、钻头尺寸,以保证控制孔斜在0.5%以内。在施工组织方面要严格钻井过程的管理,是安全生产能够贯彻到整个施工过程中,在建立安全组织体系的同时,工地要针对施工人员进行质量和安全的双向培训。在降水检测与维护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抽水前统一测1次各井静止水位;抽水开始后,在水位未达到设计降水深度以前,每天观测3次水位;水位达到设计降水深度后,每天观测1次水位;绘制水位降升值与时间过程曲线图分析水位水量下降趋势,预测设计降水深度要求所需要的时间;要针对实际监测水位和设计水位进行对比将用水量作为主要的观察参数,如果发现在降水过程中出现水量不降的现象,要及时寻找问题,并且进行相对的调整和补充,使水文能够达到设计深度。同时做好渗漏、塌孔等技术性监控,使降水井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另外,当因降水而危及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时,宜采用截水或回灌措施。
4.2在支护过程中采取的安全措施
深度在3米以上基坑支护要由施工单位单独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上报监理单位进行审批。基坑深度在5米以上的基坑支护、开挖及降水工程,属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还应组织专家对单独编制的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同时基坑在不断的挖掘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支护结构的调整,可以针对漏土、流砂较严重的环境进行二次加固,尤其是钢腰梁、桩间钢梁等受力结构要随时监控其形变。并根据基础底标高不一致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段设计。在施工技术方面,桩的施工,在旋挖钻机开孔前埋设钢护筒,保持孔口稳定,埋设前先依照桩位引出4个控制桩,埋设护筒时参考4个控制桩控制胡同偏差。钻机对位好以后开始钻进,每回次进尺控制在50cm以内,提钻应缓慢并及时向孔内补充泥浆。土层钻进采用挖泥钻头,进入砂层后,采用捞砂钻头,终孔后用捞砂钻头清孔。
4.3土方开挖过程采取的控制措施
基坑的土石方开挖需要由严格的施工组织,一般开挖计划都是以竖向分层和平面分区的方法来进行的,在土方开挖的过程中要做好排水工作,开挖和排水要同步进行,每层土方在开挖前可以先预挖好1m作用的排水沟和集水井,并且随着基坑深度的增加不断的延伸基坑深度,同时在开挖的过程中要对基坑开挖过程实行动态监控,挖掘人员要根据周围的土质变化,进行基坑的开挖,并且每开挖一个土层时,都要使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来观察支护系统的位移。在开挖前要针对基坑的特性和土质的变形参数指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一旦支护部位的土体发生数据变化,就要降低施工速度或停止施工,同时对位移较大位置进行加固,同时找出位移形成原因。基坑底部的所有支撑系统尽量用工字钢构成,要保证支撑点能够建立在坑壁和坑底的地面支点上,同时对于偏移较大处可以进行坡脚回填,直到所有的观测数据达到稳定的状态在针对支护结构进行加固。
5.结束语
深基坑的安全保证中,降水、基坑支护、开挖形式是关键,并且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需要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法和设计方案,通过对影响基坑安全性的分析,提出了基础质量控制的基础措施,并且着力于专业施工和合理的工程管理组织。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及控制方法,最大程度减少基坑安全事故。同时结合动态的基坑变形监测,使基坑的动态监测能够最为及时的进行基坑变形的考虑,从而提高基坑防护安全性。
【参考文献】
安全工程消防方向范文2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安全问题越发突出,各类生产事故不断发生,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国内各高校纷纷开设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使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但目前各高校的安全工程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着专业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标准不统一等情况。因此,针对各高校学科建设特点,对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探索,建立科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2.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
1984年,教育部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列入《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目录》。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提出了建立安全科学学科体系和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及专业设置方案的设想。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在全国1028所本科高校中,已有127所院校设置了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61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17个,其分布涵盖了军工、航空、化工、石油、矿山、地质、消防、交通、能源、环境、经济等十几个领域。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比较完整的体系。
3.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很多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招生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据统计,2009年安全工程毕业生总数达到3905名,2010年,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招生人数达到7000名,在学生人数进一步增多,而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下,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统一
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涉及矿业、环境、建筑、化工、能源等多种类型,导致我国各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尽管一些专家倡导“大安全”的培养论,但由于受到各高校原有专业背景的影响,安全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倾向于原有较强专业的课程,而和安全专业相关的一些关键性课程却未能开设,使得安全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离散性高,系统性和普适性较差。
(2)教材建设缺乏科学性
搞好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教学秩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4]。但目前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教材建设明显缺乏系统性、规划性、适用性。尤其是随着不同高校的多种类型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开设,符合不同类型的安全工程专业的教材还很缺乏。而且,目前已出版的多套安全工程专业教学用书中存在明显的移植痕迹,内容缺乏创新。
(3)教学体系偏离人才培养目标
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实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但由于多数高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室硬件条件欠缺和实习地点和效果无法保证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各高校执行的教学体系存在明显的轨迹偏离现象,即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
4.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发展现状
我校于2005年设置安全工程本科并开始招生。截至目前,该专业在校本科生404人,已毕业学生187人。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6人;有博士学位的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学位6人。
4.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2.1 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从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来看,涉及了煤矿、化工、建筑、火灾和电气等方向,即所谓的“大安全”范畴,没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发展定向。
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与学校条件,在方向和程度上应有所侧重。首先,通过对该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和安全专业专任教师研究方向分析,得知大多毕业生从事煤矿行业和多数教师有从事煤矿安全方向研究,同时结合我校所处的地理优势,位于国有重点煤矿基地——平煤,有利于我校就近建立实习基地,使在校生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加强。其次,根据2006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煤矿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要不断扩大与煤矿安全紧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因此,建议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可以确定为以煤矿安全为主,其他方向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
4.2.2 师资力量需进一步加强,课程设置需进一步优化
我校是在国家对安全的高度重视的前提下,全国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新增设的专业。开设时间不长,不可避免存在问题,比如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课程设置不太合理等。
针对此问题,建议学校大力引进高学历从事煤矿安全研究的人才,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质量;根据确定的专业发展方向来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适当增开煤矿安全方面的专业基础课程,不断充实学生基本知识储备。
4.2.3 实验室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现有的实验设备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针对该专业实验设备严重匮乏的情况,学校应加大力度和强度购置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设备并增开相应的实验室,以满足主干专业课实验要求。实验设备的购置,保证教学的前提下,还应尽可能考虑为学生及老师的科研服务。
5.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过程、形式和途径。培养模式的选择正确与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除了基础课程按照高等教育工学类要求设置外,还应着重强调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和专业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在专业实践上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因此,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为:重基础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拓宽知识面。
(1)重基础教学。加强基础教育和专业基础的教学,为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有效开设以及社会实践等奠定良好基础;
(2)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是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有用人才;
(3)拓宽知识面。除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外,应加强学生对通用安全工程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对专业安全生产技术课程内容的了解,以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6.结论
本文针对目前各高校的安全工程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着专业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标准不统一等情况,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发展定位应以煤矿安全为主,其它方向可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选择。经过不断的探索得出了我校安全工程专业“重基础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拓宽知识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吴超,杨书宏.安全工程继续教育知识讲座第一讲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上)[J].劳动保护,2011(1):116-117.
[2]牛金成,许放.安全科技人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1):165-168.
[3]傅贵,周心权等.安全工程本科的“工程型大安全”教学方案构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8):64-68.
安全工程消防方向范文3
【关键词】未来建筑;防火设计;环保仿生;智能化;性能化设计
引言:目前,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未来住宅会从更高层次提出新的要求,未来建筑发展的主题已不仅限于安全和外观上的要求,尤其在高档住宅中,他们采用高新技术,运用耐火材料,用仿生和智能化的建筑设计,给住户带来全新的居住体验,同时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智能建筑在我国已成为建筑市场的大趋势,也是建筑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设计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建筑所表现出的“形式多样、功能复杂”的特点。从80年代开始,国际建筑界和火灾科研界已有许多学者在倡导“性能化防火设计”也可称之为“火灾安全工程设计法”。这种设计方法不仅可使建筑物的防火设计更合理,而且,能够节约大量的消防投资费用,使火灾防治方案更为科学、经济。目前,经济的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投资建设规模的总体趋势不是减小而是扩大,这种趋势,为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我们正面临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我们的城镇及其基础建设的需求是大量的,速度也会加快。会促使我们的建设和投资规模出现一个上升的趋势。
一、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的特点
外观体量的庞大化、摩天化,显示了现代建筑的雄伟和神奇,各类功能场所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个建筑群,甚至一个超大规模的建筑物,建筑高度不断增高,这给消防灭火的登高作业、内攻侦察、火场供水等都带来了不少困难。结构外壳的轻灵化、通透化,创新了现代建筑的风格与形象;新颖的钢结构使建筑的跨度增大,荷载减少;玻璃或金属的幕墙的运用使建筑外形日趋明快。但这些却都造成建筑的耐火等级的降低,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的缩短,也造成竖向防火分隔难以实施。内部环境的互融化,智能化,丰富了现代建筑的情趣和内涵,花园式室内庭院;集中控制的楼宇设施,将整个建筑融为一体,相映生辉,产生充满韵味的空间组合,给人以舒适和贯通的感觉。但是传统的建筑防火分区的措施难以落实,火灾的排烟更加困难。
二、仿生建筑设计已成为发展趋向
建筑仿生已成为一种新时代潮流,也是建筑设计的新课题。它主要研究城市仿生,功能仿生,结构仿生,形式仿生等方面。从科技发展的速度来看,未来的城市建筑必将以仿生与生态为主体。仿生通过研究动物.植物的生长肌理以及自然生态的规律,结合建筑的自身特点,这种最具有生命力的创作形式,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建筑师们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从中得到启发,从而创造各式各样的建筑。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建筑,建筑需要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潮流,建筑仿生学还需要大力发展,因为它今后必将成为建筑创新的源泉和保证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三、性能化设计的火灾安全工程理论基础
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包括:总平面设计、防火分隔和建筑构造、安全疏散、消防给水和固定灭火系统、采暖通风和防排烟及电气等内容。建立火灾场模型,也是必须基于火灾燃烧理论及火灾中烟气的流动理论。下面仅以安全疏散的“火灾安全工程理论”为代表,对“火灾安全工程理论”加以简要说明。一般认为,应当通过实验来认识典型物品的火灾燃烧特性,据此估计特定火灾中的释热速率。因此尽可能以全尺寸火灾试验来对这些参数进行研究。由于烟气的减光性的作用,人们在有烟场合下的能见度必然下降。烟气的减光性对人员的安全疏散构成严重威胁。
四、火灾模型在性能化设计中的应用
在火灾安全工程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的建筑物,建立火灾模型,用工程学的方法加以解析,得到科学合理的设计参数。总之,“性能化防火设计”和“性能化防火规范”是建筑消防设计的发展趋势,要大力开展对“火灾安全工程学”的研究,研究适用于建筑工程设计的消防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开发计算机设计软件,为逐步建立和完善“性能化防火设计”创造条件。近年来已经开发的火灾模型有许多中,但设计方向大致有两个。一是采取既定的设计方案,按一定的程序进行设计,然后对计算结果进行评价。二是调用“人员及建筑物”在火灾时的反应状况,对设计结果进行估算。后者的设计方向较为理想化,但因为火灾场景的设定数据比较难以确定,现有数据的数量也相对较少,而且现阶段已确定的数据,可靠性没有保证。建筑火灾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在现阶段,这种设计方法较难实现。因此,就其可行性而言,一般选用既定的工程学设计方法,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加以计算,并对结果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五、未来建筑性能化设计的现状及前景
《高规》中明确指出:当高层建筑的建筑高度超过250m时,建筑设计防火应对特殊的防火设施进行专题研究,并应提交国家消防主管部门组织专题研究论证。就是针对现代建筑“摩天化”的特点而提出的。而专家论证的本质就是一种性能化设计。我国自90年代以来,摩天大楼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升起;火车站、飞机场和大型集贸市场等大空间建筑层出不穷;智能建筑也在一些发达地区不断兴起。但消防法规的建设却显得滞后。所以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迫切地呼唤消防设计的改革。
六、结束语
中国已经具备发展未来建筑的的条件,国家科委已组织一些关于建筑防火设计、绿色环保、仿生建筑、智能建筑的一些课题,这些都引领着建筑走节能化、防生化、智能化的道路,可以得知,未来建筑讲给人类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经济.便捷.人性化的工作或居住环境。建筑智能化可以分为三个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及控制系统.多媒体系统。而为了给用户创造一个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工作或生活环境,在建筑物内设置的任何设施与系统都要在细节上考虑得更加详细,这样才能更好地服从于这个目标,否则建筑智能化就失去意义了。本文中所提到的“性能化设计”,也仅限于民用建筑,避免了建筑防火设计的先天不足,减轻了日后防火工作的压力;火灾场景模型的建立,为将来的火灾调查工作奠定了基础;火灾蔓延的场景预想,也为灭火预案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性能化设计将消防工作一体化,真正的做到:“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参考文献:
安全工程消防方向范文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of safety engineering specialty from 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safety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establish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t also explores the training strategy of applied talents of safety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uts it into practic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not only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cultivation, but also provides a feasible wa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关键词:安全工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Key words: safety engineering;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1-0197-03
0 引言
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我国的安全科学学科的发展脱胎于矿业工程专业,当时对安全人才的需求也基本上局限于矿业领域。由于科技进步以及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石油、化工、建筑、交通、消防、机械等各个领域都对安全人才提出巨大需求,因此对安全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更高要求。怎样才能培养出契合行业知识的安全人才,已成为目前安全工程本科教学中广大专业教师和管理者所共同探讨和思考的问题,而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是其有效的手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的指导下,同时结合教学实践过程而逐步探索起来的稳定、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教学活动框架突出教学活动的主题、目标以及内部关系的宏观把控;程序则从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和有序性来实现。教学模式并不是简单的等同于一种计划,更具有可操作性、完整性、指向性、灵活性以及稳定性,是有意识地将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程序有机组合的起来,以期达到特定的教学效果。
美国教育家理查德・I・阿兰兹教授在《学会教学》一书中,将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两大类型,其一为: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包括直接教学模式、讲授模式、概念教学模式);还有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课堂讨论模式)[1]。而目前安全工程本科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将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处在被动消极的地位,教学手段相对简单和刻板。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安全”观的办学理念在安全科学教育界广为推崇,追求的目标是使毕业生掌握适用于各个行业、各类组织的通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实务处理方法,而对于一线实际的安全生产、安全管理知识的嫌有涉及。显然,目前的安全工程本科教学模式的设置非常不利于安全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安全学科教育的发展,不利于社会需求,进而也影响安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和谐社会的进程。
1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题
随着全社会对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安全学科也在持续不断的发展,国家对高校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在传统的本科教学培养模式下,很难契合企业的人才要求。因为安全学科作为一个综合交叉性很强的学科,不能像其它学科那样达到对行业专业知识的深度,这就造成大部分企业对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学生“不感冒”,因此现阶段,国内安全工程专业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各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创新,改变传统培养模式的老路子,积极探索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虽然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仍不能很好的解决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应用能力的矛盾。在实际的探索中,往往呈现出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甚至给广大用人单位造成的认识是:“本科生不如专科生好用”,这充分反映了目前安全工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很大问题。
2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特征不明显
当前,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将人才的培养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实际的操作程序就是简单的从理论教学时间中挤出一点给实践教学,同时培养方案还是延续精英教学时代方案,这就导致培养的学生处于基础理论、科研能力、实践能力都没有体现出优势的尴尬境地[2]。安全工程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学科,为把学生培养成能从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以及安全监察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传统的精英教育,并不能培养出用人单位所期望的安全工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很大一部分归因于实践教学环节特征不鲜明,使学生在自身基础理论、科研能力受限的条件下,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差距更为突显。
2.2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是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然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没有与实际联系起来,缺乏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社会观念的误导,把追求文凭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而忽略了学生自身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时间不长,在探索的过程中完全照搬其它学科专业的培养模式,而忽视了学科本身的社会应用价值,人才培养与社会严重脱节,因此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改革,真正实现促进人才的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的齐头并进。
2.3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根据国际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但是相关高校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高校从招生到就业全方位的深度合作[3]。这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其一,企业方面:由于合作企业或者研究机构往往和高校不在一个地方,因此交流的耗时、耗资导致了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实践资源大打折扣,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其二,高校方面:虽然高校急切寻求和企业合作,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下,由于课程本身的设计不合理、生产实习环节的脱节、教学方法的不适应等都导致了校企合作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成果。
3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及措施
3.1 转变教学理念,调整专业课设置
安全工程专业要培养出更切合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周期长、高度复杂的需要全社会多方参与努力的系统工程。在传统的精英教育背景下,更多注重培育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学术能力拓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生硬的照搬这种培养模式。而这些本科院校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遇到重重矛盾和困难。因此,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精英教育模式,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类型,契合学科专业发展特色,选择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
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从和重庆市安监局联合办学之初,就树立了加大实践的教学理念,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之路。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教学平台中,实施三个层次的平台。第一层次平台,即大学入学后的第一学年的“公共基础平台”,主要进行通识课程基础教育,并辅以相关专业课导论的开设,让学生们了解安全工程专业主要的学习内容及安全行业的发展前景,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努力方向;第二层次平台,即第二学年的“专业基础平台”,学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学生可以选择指导老师,在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理论同时,尝试完成一些简单的科研任务中的实验内容,这样不但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为后续的实践学习做好铺垫。第三层次平台,即第三学年设置的“专业方向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以后拟从事的工作选择专业方向(油气安全、化工安全、非煤矿山安全以及建筑安全)。第四层次平台,即第四学年按照专业方向设置的“实践平台”,通过先期与企业的合作,共建实践培训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培训基地,使所学前三个层次课程能够应用到实际当中。
3.2 以社会需求维导向,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模式的良好运行质量是核心[4-6]。为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不断探索,总结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聘请政府、企业专家进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①教学内容上,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c基本知识,更应有大量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同时还应有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专家从政府安全管理角度、企业安全生产角度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②教师团队上,在实施教育的团队中,既有学校的专职教师,又有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师傅;③教学主体上,切实推行双向教学,教师不再是灌输者、说教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谋者,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索者,教和学成为双向过程。④教学手段上,大力实现现代化教学,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迅速、高效地为本科教育教学提供各种所需信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3 与企业沟通,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有限公司是重庆科技学院法人独资有限公司,是学院安全工程学科的重要支撑平台,是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学科校企融合的典范。学院推行安全工程专职教师可以到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有限公司任职,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重庆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有限公司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岗位给优秀毕业生。为了增强学生对企业、工厂的全面了解与认识,安全工程学院积极主动与相关石油、化工、建筑企业联系,建立定点生产实习实训基地,并且学院和企业联合制定培训计划。另外,学院还积极探索引入政府、企业专家进课堂的教学模式,让专业教师队伍中有一定比例的专家教师有着丰富的、实实在在的政府企业生产、管理经验,这些专家教师的思想、知识与能力素质本身就具备了校企合作的特点,使人才培养的方向能够源于社会需求,又能服务社会发展。
4 结语
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已在2013级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运行2年。通过学生的反馈,表明安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培养思路切实可行,培养目标层次分明,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提升,对于安全学科与实际生产的关系有更直观认识,能够快熟适应企业的需求。通过该模式培养出的本科生,一定能够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誉。
参考文献:
[1]王春艳,郑煜焱,张春红,等.粮食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农产品加工(上),2016(10):78-79.
[2]刘鹏刚,杨振宏,杨宏刚,等.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9):186-189.
[3]张景林,胡双启,谭迎新.安全工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5,2.
[4]刘星含,陈金刚,陈娜.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5):18-19.
安全工程消防方向范文5
1.1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
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调研与考察,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题目一般按照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选取,即根据学生专业方向及知识体系、结合指导教师科研项目及结合学生就业单位。目前,我校毕业设计选题实施与学生毕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实习单位具体情况拟定设计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坚持做到一人一题。但是,通常毕业实习单位一般是由院系联系指定的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导致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缺乏多样性。如我校安全工程2015届毕业生中,矿山方向实习地点均为唐家山煤矿,造成该方向的21名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是该矿的通风系统设计,所不同的只是专题设计部分。而且,由于历年实习单位固定,往往会造成毕业设计题目陈旧,学生抄袭现象严重等问题。同时,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因与就业方向不吻合,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影响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
1.2学生投入精力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进行,该段时间正是学生就业、公务员考试及考研复试的关键时期。由于近几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面临就业和择业的压力,使其无法全身心投入毕业设计的撰写中,而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寻找就业单位、准备公务员考试或研究生复试。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够清晰,重视程度不够,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对指导教师布置的设计进度安排不以为然。部分学生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东拼西凑,或复制其他同学的设计,甚至从网上抄袭别人的论文滥竽充数。同时,由于态度不够端正,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格式、计算过程及CAD绘图不符合规范要求。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由于学生投入精力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难以使毕业设计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设计能力、CAD绘图技能及综合素质的效果。
1.3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够
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要求指导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全过程的指导与监督。由于毕业设计的时间过于集中,而指导教师大多承担有部分科研项目,有时需要出差,与学生的联系交流较少,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另外,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延续原来的矿山特色,指导教师中70%以上主要从事煤矿安全相关的研究,不具备系统的建筑、消防及化工行业安全相关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以至于指导该领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够理想。另外,我校安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比重较高,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由博士研究生毕业直接任教,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生产现场及规范规程认识不够清晰,不能很好地对学生实行有效的毕业设计指导。
2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为了满足专业发展与服务社会的需要,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在原煤矿安全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目前共设置了煤矿安全技术及管理、工业技术安全及管理两个专业方向。根据毕业生就业服务行业,我校本科毕业设计共分为三个小组,即矿山组、建筑组与化工组,学生可以根据就业方向或兴趣自由选择。近些年,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已开展了系列改革,如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根据学生选题方向进行分组,并使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在成绩核定上采取毕业指导老师打分(30%)、评阅人评分(30%)与答辩成绩(40%)相结合的多环节质量评价体系;毕业设计答辩分组采取导师回避制度,使答辩成绩真正实现公平公正。通过调研与比较,发现我校安全专业在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与考核工作制度方面相对比较完善,上述这些举措也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上述所列举的诸如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学生不重视、指导教师投入精力太少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毕业设计进行教学改革,笔者根据近几年指导毕业设计的经历与亲身感悟,结合我校安全工程特色与条件,对毕业设计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2.1因材施教与科学选题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热情,可依据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合理拟定毕业设计题目,使其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能够为将来的工作或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对于已考上研究生的学生或者理论成绩突出的学生,主要可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质,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作铺垫。如笔者指导的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有1人考上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计划从事矿井粉尘防治方面的研究工作。经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其毕业设计题目为“煤矿井下高压喷雾降尘的实验研究”。目前,通过近几年的尝试已证明该模式可以增强读研学生在研究生期间的竞争力,很多高校如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均反映我校毕业生的科研能力较为突出。对于确定参加工作的学生,一般要求学生到工作单位实习一个月并选择相关的毕业设计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通过因材施教与科学选题,使得毕业设计的内容形式多样化,并且与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新环境。②③
2.2强化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是一个长时间、多环节的实践教学过程,为确保本科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强化过程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我校实行以指导教师为主体,实现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与过程监督,院系最终通常只以答辩成绩作为考核指标,而缺乏过程的管理与监督。指导教师首先按照各位学生的设计具体情况,制定详尽的毕业设计计划,并组织落实计划实施。院系应该加强对毕业设计开题与中期检查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并将完成情况归档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考核指标。学生应在选定题目之后的四周内完成开题报告,安全工程系应该组织指导教师进行开题答辩工作,了解学生选题情况,并对研究思路、方案给予指导。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出勤、进度及设计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并要求学生每周进行一次汇报,指导教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与纠正。第八学期10~11周期间,安全工程系组织毕业设计的中期检查工作,检查的项目包括学生考勤记录本、指导教师工作记录本、毕业设计原始资料、已完成设计部分、下一步研究工作计划等。④⑤
2.3实行“导师制”和导师组相结合,延长毕业设计时间
按照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我校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正值学生就业、公务员考试及考研复试的时期,学生真正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对较少,影响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为保证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建议将毕业设计提前至第七学期,并实行“导师负责制”。在本科学习的第七学期一般设置有专业方向的主体课程,此时让学生提早接触指导教师并选定设计题目,有利于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学习。按照时间工作表安排,学生要在第七学期内完成文献检索、选题及开题报告等工作。指导教师应提醒学生按照毕业设计时间安排进行自查,并督促学生按时、按量的完成相应内容。在第七学期开展文献检索、选题与开题报告的工作,有助于学生充分收集资料,为第八学期开展毕业实习与设计方案的实施做准备。通过延长毕业设计时间,缓解了学生就业、考研与毕业设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为学生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设计提供时间保障。同时,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推行导师责任制和导师组相结合的办法,由2名青年教师协同资深教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本组毕业设计,并以责任导师为中心。该方案既增加了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的学习交流机会,同时让本组学生能够可以接受几名教师的指导,有利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⑥
3结语
安全工程消防方向范文6
1.1政府需要综合素质优良的安全执法人员
在现阶段,要想搞好安全生产工作,仅靠企业自律是不行。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介入,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察和监管。这就需要大量代表政府进行安全生产监察、监管的、能够充分熟知和掌握安全生产领域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综合素质优良的人员。
1.2中介机构需要能力突出的安全评价人员
对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生产状况的评价与报批工作由中介机构来完成。中介机构除了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生产状况进行评价外,还要代表政府对企业是否按照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开展生产进行指导和督促。为了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通过对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服务和指导,达到企业安全生产的目的,中介机构需要大量能力突出的、具有安全评价师、注册安全工程师资质的人员作为支撑。
1.3企业需要稳定的安全生产技术及管理人员
为了更好的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企业需要挑选一些具有责任心的人员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安全生产法》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前款规定以外的其它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应当配置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要想真正实现安全生产,光靠被动的管理是不够的。要经常性的进行隐患排查工作,进行关口前移,从源头上杜绝事故的发生。这就需要一批懂安全技术的技术人员。
2用人单位对安全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与此相对的是,市场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没能有效对接,即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学生专长和用人单位的要求错位。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企业和中介机构的竞争压力均较大。各企业和中介机构,特别是企业,为确保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通过ISO9000、ISO14000认证外,还必须建立符合国际标准一体化所要求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ISO18000(OHSMS)。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安全人才具备的素质提出了如下新要求:
2.1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并重
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懂生产又懂安全、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并重型的安全工程人才。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是实现安全生产的软、硬两种手段。只有将软、硬两种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因此,作为安全工程专业人员,应该同时强化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的相关知识,使自己成长为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并重型的人才。
2.2组织、协调能力出众
人的因素是导致事故主要因素,因此,搞好安全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3E对策中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这就要求安全工作者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安全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并保证方案的顺利实施。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安全工作者具有组织、协调的能力与技巧,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相关领导和岗位工人,因为安全生产要靠全员来保障,只有人人都领会了治理方案的实质才能确保方案顺利实施、生产安全进行。
2.3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共存
在具体的工作中,一般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安全工作也不例外。安全生产的理论知识,是指导安全工作的理论工具。反过来,较强的实践能力,也可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丰富安全理论知识。因此,作为安全工作者既要重理论,又要重实践。2.4专业知识与外语运用能力兼具作为安全工作者,若专业知识薄弱、缺乏对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的了解和掌握,是很难做好安全工作的。我国加入WTO后,所有企业遵循的安全管理标准都应该和国际接轨,在这种背景下,安全人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运用能力,以确保安全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安全工作者在知识结构上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
3对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全国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现有安全专业人员的素质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安全工程专业教学目标应是面向21世纪,安全管理与技术并重、知识水平宽深结合,具有综合素质的通才教育。”结合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安全人才的新要求,笔者对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如下构思:
3.1优化课程设置,重知识、强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递,又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可通过国防与安全教育模块、思想政治教育模块、体育与健康教育模块、工程通识教育模块、通用基础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课外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模块、执业技能拓展与科技创新模块等11个模块对大学四年开设的课程进行设置。在专业课方面,使学生主要学习工矿企业安全工程方面的设计、检测与评价、灾害防治、安全管理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进行危险源辨识与分析、安全设计、工程实训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安全工程方面的设计、研究、检测、评价、监察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培养出的毕业生要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掌握一门外语。(2)较系统地掌握安全工程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包括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学原理、安全管理学等课程的基本知识。(3)掌握安全领域的基本技能,包括机械安全、电气安全、化工安全、消防工程、安全评价等领域的技能。(4)具有计算机在安全领域中的应用能力,包括计算机编程及识图、绘图等基本技能。(5)掌握工矿安全领域的防灾减灾基础知识及相关技能。
3.2改变实验室建设思路、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是理论教学的完善和补充。但目前,很多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实验硬件条件和实验教师队伍都不是很完善,这可以通过改变实验室建设思路得以完善。在硬件条件建设方面,可以开辟“依托学校投入保证实验条件、依托自主研发充实实验条件、依托科研与科技服务提升实验条件”的建设思路。在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可通过“双师制”的方式得以解决,即通过培训、考核的方式,将理论课教师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中。
3.3构建“就业+实习+设计”一体化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着实习困难,实习效果无法保障的难题。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直接造成多数高校在实习单位选择上采用“游击战”的方式进行,这势必使得实习效果大打折。借鉴国外合作教育的经验,以学生毕业签约为前提,进行教育资源优化重组,构建企业、学校、学生共赢的“就业+实习+设计”一体化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以学生毕业签约为前提,寻求签约单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于签约单位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该实践教育模式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重组、促进工程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从业能力、实现工程教育服务工程零距离对接,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共赢;可解决高校实践教学难,实习单位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的问题,并可增强接收单位对实习的重视程度;可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即插即用”急需人才短缺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