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意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政治哲学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政治哲学意识

政治哲学意识范文1

摘要: 主张“哲学与实践相分离”是欧克肖特一贯的思想立场。他指出现代哲学深深地陷入理性主义的窠臼。他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的批判的目的就是让哲学和政治实践恪守各自的领域。现今理性主义过多地与政治实践纠缠在一起,而现在正是要区隔它们的时候。

Abstract: The relative separation between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is Oakeshott’s consistent viewpoint. He denotes that modern philosophy is stuck in rationalism. His critique of rationalism in politics is to let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abide by one's own duty. Rationalism, which is now excessively in close relation with politics, must be stripped from it.

关键词: 哲学;实践;行为

Key words: philosophy;practice;behavior

Rationalism aims at bringing the behavior into clear frame, which made the tradition of politics cut apart incoherently. It wants to prove its own correctnes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akeshott’s criticism is resulted from his reflection to the modern philosoph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over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Oakeshott’s political philosophy while dealing with two key concepts about it.

1Philosophy and Practice as Modes of Experience

Oakeshott insists that philosophy should avoid becoming t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opaganda. Philosophy should adhere to the attitude of "radical subversion". Nevertheless, his attitude of subversion is not shown in a kind of theory which would bring about political revolution, but in his view of "experience as a whole". Oakeshott does not offer this view with the mysterious vEil. He just denotes that we would recEIve more consistent understanding about world in the mode of "whole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Oakeshott, the dualism about the relation of “experience” and “the object of experience” would have less acceptability than the doctrine such as “there is only an experience world as whole”[1].

There is no other work expressing philosophy of Oakeshott more directly than experience and their mode.This early work is mainly benefited from thoughts of Bradley and Hegel. It learns from Plato, Aristotle and Spinoza too. In fact, Oakeshot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community of British Neo-Hegelian at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In this book, he tries hard to show there is no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itself ". Modes of science, history and practice are all different visual angles in understanding experience.Each mode of experience tries hard to proceed from its own assumption and acquires total understanding of experience. Meanwhile, every kind of mode is abstract understanding of the sole world. Due to the contradictories between various modes, people should not endorse any certain mode and deny another one absolutely.

Certainly, it is impossible for us to survey the theory of modes of experience completely. So this paper must expressly consider the view of "the separation between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 In experience and mode, Oakeshott denotes that philosophy should not criticize in an external way.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may be two different fields which discriminated against each other. Then the former should not aim at repelling the latter. Philosophy must not be interfered fundamentally by instruction from practice, and similarly practice needs not subject to the guidance of philosophy principally.

转贴于 Philosophy should not be any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extrinsic concepts. Any extrinsic concept can not define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needs not to introduce any external concepts. Therefore, philosophy would not allow the scope and standard of itself to be provided by practice. People must keep philosophy from disturbance of feel and effect which is brought forth in practice. Except itself, philosophy can acknowledge any other authority.

However, the purpose of rationalism in philosophy is to replace all of other modes of experience and then secure a systema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But the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is unique. Practice has its external features while philosophy contends with it through critique. But the strength of critique of philosophy does not give itself right of replacing practice. Philosophy won't be able to provide any specific instruction for practice.

According to Oakeshott, philosophy is relevant to actual life, but the relation of them should not be elevated artificially. In other words, philosophy can't fundamentally control practice. Just as Franco reviews,rationalism in politics results in ruin of practice, but the latter is the inviolable fountain of politics.[2]

2Practice as "Behavior in Change"

Oakeshott argues that philosophy had no absolute relation with practice, because he believes the concrete situation in actual life can't be considered by philosophy. According to Oakeshott, practice is defined as the behavior in change, unable to obtain absolute consistency.[3] Practice is formed by behavior. It is action itself and total behavioral. People always try to change thEir life momentarily. Action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thing in a kind of transition in this world. People always ask “what the world is”, but the world is unstable, transient and variable indeed. This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correctly. Oakeshott thinks that we should expect nEIther eternal truth which contained in a system of concept, nor any consistent theory which keeps up with behavior. Truth always can not catch up on behavior. Any endeavor of constructing system of philosophy to exercise control over behavior would be futile eventually.

Oakeshott has pointed out the key characteristic of practice which is composed of changing behaviors in the world. Through emphasizing practice as a behavioral field, Oakeshott wants to show that we are always demanded to take action in specific environment. Thought can be assumed, suspected, criticized and regained, but the behavior is transient and final once it has been done. It is irrevocable, unable to be cancelled. This hints that practice always submits to the sense of urgency, because problem must have been solved before it slips away.

Practice includes assumption, and has no doubt about its authenticity. There is certain tension between “ought to be” and “be in fact”. Philosopher hopes their thought has unified system, but behavior in reality is always linked to change. Attempting to dispel all contradiction and difference of practice, rational philosophy will cause disasters. We have no adequate reason to change the contradiction in present practice. Contradiction and difference can be tolerated. Further more, they are necessary for us to behave effectively. Practice and philosophy are very different in eyes of Oakeshott. Practice is in the change, and is restrained by an urgent matter. It needs not the stabilization as in the system of philosophy, but it must have the ability to make a decision in the changing situation. In other words, it is inappropriate for practice to be command by philosophy. Practice is in the world filled with value. It attempts to define such concepts as “good”, “right” and “ought”. Philosophy should not construct any system of value or principle of correct behaviors, but try to understand them.

3Conclusions

Oakeshott’s viewpoint of the relation of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is the basis of his critique of rationalism in politics. The relative separation between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shows that Oakeshott keeps at a distance with a complete system of philosophy, which is feature of rationalism. As known by all, rationalism is the most remarkable fashion of modern philosophy. but what is wrong with rationalism?Oakeshott acknowledges the necessity of systematic knowledge, but he argues that it is insufficient for practice. Thus he primarily contends against rationalism in politics. Oakeshott thinks of politics as practical activities. But rationalism in politics tries to convert political activities into abstractions. It creates the illusion of certainty, and then leads people to believe that all problems can be solved certainly. Since it misconcEives the relation of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and so misconcEIves the relation of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too, it has harmful effects on political activities. Oakeshott tries to promote the politics of civil association4. He seeks to have us cultivate our characters. Inpidual’s independence would not be product of rational political system, but his own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hints in tradition.

Notes:

[1]Michael Oakeshott. Experience and Its Mod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3:21

[2]Paul Franco.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Michael Oakeshott [M].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113

[3]Michael Oakeshott. On Human Conduct[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5:55

[4]Michael Oakeshott. On Human Conduct[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5:102-108

译文:

政治理性主义旨在把政治行为纳入明确的框架之中,使得政治实践传统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虽然这种理论的弊端公众都略有感知,但是它仍然要在实践中拼命地证明自身的正确性和可延续性。欧克肖特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的批评源于他对现代哲学的反思。本文试图通过对欧克肖特的“哲学”与“实践”这两个概念辨析中阐明其政治哲学的主旨和理论基础。

1“哲学”与“实践”——两种经验的模式

欧克肖特认为哲学应避免沦为意识形态和政治鼓吹的工具,哲学应秉持“激进的颠覆”的态度。但他的颠覆性的态度并不表现为一种倾向政治革命的理论,而主要体现在“经验作为一个整体”的哲学主张中。欧克肖特并没有给予“经验整体”以神秘的面纱,他只是认为在“经验整体”中,世界将会得到更为一致的理解。他反对设立“经验”与“经验对象”相区分的二元论的观点,认为“只存在一个作为整体的经验世界”的观点更为可取。

《经验及其模式》(Experience and Its Modes)最直接地表达了欧克肖特的哲学思想。这本早期著作受益于黑格尔和布拉德雷,同时也熔合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宾诺莎的思想,因而在20世纪初英国新黑格尔主义学派中独树一帜。在这本书中,他力图表明 “世界本身”与“对世界的经验”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分。科学、历史和实践的模式都是对经验的三种不同理解视角。每一种经验的模式都力图从自己的假设出发对经验作总体的理解。同时,每一种模式也都是对经验整体的抽象理解,各种模式之间相互矛盾,故而学者不应当武断地肯定某种模式同时又贬斥另一种模式。

当然,我们不可能完整地考察欧克肖特的经验模式学说,因此本文必须重点考虑欧克肖特的“哲学与实践相分离”的观点。在《经验及其模式》这本书中,欧克肖特认为哲学批判不应是外在的,哲学包含的不是简单的对于不同经验模式的排斥。他主张哲学与实践是两个不同并且各自排斥的领域。哲学必须不受实践假设的干扰,而实践也不必谦恭地等待哲学的指导。

哲学不应当是由外在概念构成的理论体系,后者无法定义前者,前者也无需引进后者。所以,哲学不允许自身的领地要由外部实践来划定。哲学要免于在实践中产生的情绪的干扰,除了它自身,哲学不承认任何权威。

哲学中理性主义总是试图取代别的经验模式以确保对世界的系统建构。实践具有明显的外在特性,而哲学总是抓住这点不放。不过,哲学的批判力量并没有赋予其取代实践的权利。哲学也不能给予实践任何明确的指引。

欧克肖特认为,哲学虽然和实践不是全然无关,但它们二者的联系不能被人为放大。换言之,哲学不能原则性地掌控实践。正如欧克肖特研究者弗兰克所言,哲学理性主义引入政治领域的后果必然是摧毁政治实践,而政治实践才是政治的神圣源泉。

2作为“变化的行为”的实践概念

欧克肖特之所以主张哲学与实践不具备绝对的必然联系,是因为他相信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形不能被哲学考虑到。欧克肖特认为实践是变化中的行为,无法获得完全确定的一致性理解。实践由行为构成,它是行动本身,是行为的总和。人们随时尝试去改变生活。行为应当被理解为一种不断改变之物。人们总是问“世界是什么”,但世界终究是易变的,不稳定的以及短暂的。这就是正确理解欧克肖特实践概念的关键。他认为我们不应期望任何概念式的关于外在实践的真理,也不应当尝试建构能够与行为保持同步的理论体系,真理总是赶不上行为的脚步。任何建构规范实践行为的全面性哲学体系的努力最终都是徒劳的。

欧克肖特指出了实践的关键特点:它是世界中变化的行为。通过强调实践是行为领域,欧克肖特想展示这样一个情形:我们总是被要求果断地去行动。思想可以被假定,被怀疑,被批判以及被收回,行为却是短暂且也是最终的,一旦做了,便无法撤消。行为是不可撤消的,这暗示了实践总是服从于紧迫感,因为它必须在问题溜走之前解决它。

实践包含了假设,并且还毫不怀疑的认为此类假设是真实的。在“是”与“应当”之间总是保持了一定的张力。哲学家总希望他们的思想具有系统的整体性,而现实中的行为总是与变化联系在一起。理性主义尝试消除我们实践中所有的矛盾和差异必会招致灾难。我们没有理由去改变现存的任何实践中的矛盾,矛盾和差异不只是可容忍的,而且对于也是有效行动所必须的。

因此,在欧克肖特眼里,实践和哲学是很不相同的。实践是变化中的行为,并被眼下紧急的事件所约束,它不需要哲学的稳定的体系性,但它必须拥有在不断变换的情形中做出决断的能力。简言之,让政治实践服从于哲学理论是很不合适的。实践是个充满价值的领域,它总是尝试去明确什么是“好的”,“正确的”以及“应当的”。哲学并不去构建世界的价值观或是正确行为的原则,而只是尝试去理解它们。

3结论

“哲学”与“实践”之区分是欧克肖特批评政治的理性主义的理论基础。“哲学”和“实践”应相区隔的观点显示了欧克肖特对任何完整的哲学体系的厌恶,因为完整的哲学体系往往是理性主义的特征。如众所知,理性主义是近代哲学最为著名的范式,但理性主义有什么错?欧克肖特承认确然性知识的必要性,但认为这对实践来说还不是充分的。因此,他竭力批评哲学理性主义介入政治。欧克肖特认为政治属于实践行为,而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却力图使政治行为受控于为抽象的指示。它引发了确然性的幻像,诱使人们相信所有的问题可以通过抽象的指示普遍地加以解决。由于混淆了哲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因而也混淆了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对于政治危害甚多。欧克肖特力争促进公民联合型政治,以便培育人们的德性。个体的独立性不可能是理性政治体制的产物,而是理解实践政治传统的暗示的能力之后果。

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欧克肖特,张汝伦译.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政治哲学意识范文2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程 复习 学案 备课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47-02

尽管都懂得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尽管都知道“教学相长”一说,但“教”的目的仍然还是在于为了学生之“学”。由此,身处义务教育阶段的我们初中政治教育工作者,究竟如何才能突破“教师本位”的藩篱而促使我们的政治教育充满新的活力,使我们莘莘学子的政治课程学习充满新的希冀呢?这是笔者多年来不得不一直在深深思考与艰苦探寻的一个课题:力行学案导学教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健康方式,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价值。

1 初中政治课程中消费者权益复习课导学学案的备课思考

1.1关于本复习课导学学案备课的理论支撑与指导

2011年教育部《义务教育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政治课程教学,“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呈现要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能够接受、乐于参与和能够促进思考、拓展体验、激发实践等有利于品德发展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将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内在需求,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学习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务必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一切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情为出发点,最优设计教的方案和学的方案、精心编写或重组教学内容、选择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认真且灵活实施教学过程,切实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其中,通过编写与印发学案开展导学教学,不失为初中政治复习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初中政治复习课中的学案,是指政治教师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有效解决相关知识与能力问题,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而编写的学习方案。从某种程度上看,学案的设计质量高低决定着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学案的“五导”功能,即导学(含导预与导复)、导读、导思、导听、导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能力、知识建构与运用能力,有利于学生随堂复习与课后复习、反思、巩固。

1.2关于本复习课导学学案备课的一般原则性要求

鉴于复习课的复习、检测、巩固功能特点,初中政治复习课学案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在学习实际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始终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其主导教学思想应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相互质疑、教学相长。

初中教师政治复习课学案设计应坚持的教与学的原则包括:目标性、启发性、探究性、参与性、层次性、实践性等;备课的重点应在: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学生学情、精选学生学习的方法、联系社会生活、如何突破难点、如何分层组织教学与有效检测等;编写过程应包括:教师个人的深度备课,即立足学情、教材、“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要求”,形成供集体研讨的学案初稿;学科教研组集体研讨。

1.3关于本复习课导学学案备课的一般个体思路

本复习课在设计初中政治“消费者权益”学案的时候,在努力地独立思考着:坚持把初中政治课程标准的一般指导和自己的具体教学实践和谐有机结合。

在本学案的设计、编写与教学指导过程中:笔者始终牢记《义务教育政治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课程基本理念:”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始终坚持政治课程设计的思路:“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在此前提下,笔者特别突出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任务,提出可能问题,学生自主探究与解决问题。

本复习课导学学案的编写:始终坚持自己个体备课与教研组集体备课的高度有机统一。坚持自己个人的“六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考纲、备教法、备学法;坚持学科教研组集体讨论形成教学用的学案,力求容量与难度适当,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可创造性强。本课的复习模式为:生疑――学习复习――析疑;在复习指导策略方面:要时间安排合理,精讲多练、熟能生巧,滚雪球复习、变式练习。本复习课特别注重生活性、实践性,贴近政治生活、社会现实热点,力争素材鲜活,力争达到“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

本初中政治复习课学案的备课内容前面部分概述:

学习内容:人教版初中政治课程二年级教材内容“消费者的权益”。

复习目标: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

复习重点:明确消费者享有的权利;知道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后寻求解决的一般途径。

复习难点:增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自觉履行义务,做合格的消费者。

学法指导:搜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例,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在导学学案程序中适地进行学法提示,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学法指导;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学习方法。

2 初中政治课程中消费者权益复习课学案的动态执行

复习过程:在本初中政治复习课学案的具体实施或执行过程中,师生是循序渐进、动态执行:

2.1课前自主预习

政治哲学意识范文3

【关键词】中医辨证;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心肌缺血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随着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升高,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前胸压榨性疼痛及B超所见的左室肥厚成为其临床的主要特点。因长期服用降压药导致心悸、心慌、心跳加快和呼吸脱气等症状,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为探讨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伴心肌缺血的临床有效性,特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伴心肌缺血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治疗查证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伴心肌缺血患者。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患者15例,女患者25例,年龄51-75,平均年龄(62±1.25)岁;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患者16例,女患者24例,年龄50-76,平均年龄(62±1.75)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不明显,不具统计学意义(P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西医治疗药物以拜心同、倍他乐克、阿司匹林肠溶片以及冬季时加服早搏药物盐酸美西律片。拜心同由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J20040031,拜新同60m剂一次60mg(一次1片),一日1次,首次使用剂量减半;倍他乐克由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H32025390一次100~200mg,分1至2次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H200650011天3片;盐酸美西律片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1318:首次200~300mg,必要时2小时后再服100~200mg。一般维持量每日约400~800mg,分2~3次服。成人剂量为每日1200mg,分次口服。

中医辨证施治主要基于控制并发症和病情进行的治疗,在分型上,主要有肝阳上亢:治以平肝潜阳;肝火上炎:治以清肝泻火;肝风内动:治以平肝熄风;肝肾阴虚:治以滋补肝肾之阴;痰瘀互结:治以祛痰通络,活血化瘀;阴阳两虚:治以滋补阴阳,调和脏腑。

阴虚阳亢:元参21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麦冬10克,夏枯草15克,钩藤15克,10克,丹参15克,泽泻10克,生山楂10克,木香10克。

气虚痰浊阻滞:黄芪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草决明24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白术9克,甘草2克。

肝火上扰:川芎15克,川牛膝15克,地骨皮15克,20克,地龙10克,夏枯草30克,玉米须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两组所有患者连续治疗一月,以三个月为一疗,比较三月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1.3 疗效评定 将临床疗效分为Ⅰ等、Ⅱ等、无效三等级。Ⅰ:治疗后患者血压控制水平稳定,临床其他症状平稳;Ⅱ临床并发症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临床治疗无效,甚至进入急性加重期,患者病情恶化呈心功能不全。总有效率为Ⅰ等+Ⅱ等。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软件SPSS20.0对两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均采用%表示,用t检验,当P

2.结果

治疗三月后,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显著优势,差异对比P

3.讨论

中医对本病的分型也是循证中医治疗本源,以气血阴阳,痰饮火瘀,病因机理结合的观点来进行施治的。中医辨证疗法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表现为其对左室功能、心肌缺血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其病因主要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阴阳不调、内伤虚损等有关。在病理过程运行中,以离心性肥厚、心功能代偿期、心功能失代偿期的阴阳失调型,导致的心气郁结。尤其是该疾病的长期发展,致使阴阳、气血逆乱不可控,进而使机体损伤不可逆。

高血压的病机是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伴心肌缺血的病机进化,也是辩证施治中必须考究的问题。左室肥厚伴心肌缺血,是心脏靶器官受累所致,进而形成有针对性的治疗。在中医治疗展望中,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伴心肌缺血是高血压心脏病理改变的重要治疗阶段,也是高血压治疗的目标。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和φ兆榛颊呦啾龋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显著优势,差异对比P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伴心肌缺血的临床有效性在治疗前后得到了充分比对,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泽林.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100例临床疗效观察[J].维吾尔医药(上半月),2013,(4):292

政治哲学意识范文4

【关键词】 支气管扩张; 超敏 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 细菌感染

支气管扩张 (支扩 )是以进行性和不可逆性气道破坏和PC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扩张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在支气管扩张发展过程1 资料与方法 中 , 反复发生的气道感染可导致肺功能迅速恶化 , 严重影响1. 1 一般资料 2011年 1月至 2013年 3月在本院呼吸科患者的生活质量。下呼吸道细菌感染在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住院的支扩急性加重期及治疗后缓解期患者 30例 , 其中男期的作用已得到证实。CRP是一种经典急性时相蛋白 , 是感19例 , 女 11例 , 年龄 40~78岁 , 平均年龄 (61.9±7.5)岁。纳染急性期的反应物 , 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血清降钙入标准:(1)有反复咳嗽 , 咯痰和 (或 )咯血的病史。(2)均经素原 (PCT)在临床上作为细菌感染的指标[1], 越来越得到重高分辨 CT确诊为支气管扩张。(3)近期出现[2]①痰量增多视。作者检测了 30例支扩患者急性加重期及治疗后缓解期或痰性质恶化;②气促加重;③咳嗽增加;④发热 (T>38℃ );的血清CRP、PCT水平 , 探讨支扩患者不同时期血清CRP、⑤疲倦、乏力或运动耐量下降;⑥喘息增加;⑦肺功能下降;

1. 2 标本收集和处理 ①诱导痰的采集及处理 支扩急性加重期患者取晨痰作细菌培养:嘱受检者用复方硼砂溶液清洁口腔及咽部 , 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含漱 , 鼓励患者咯出深部痰液在无菌痰标本盒中, 用作细菌培养及鉴定。

②血浆 hsCRP水平的检测:抽取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 5 ml, EDTA-Na抗凝 , 3000 r/min离心 15 min,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 hsCRP水平。

③血清 PCT测定 急性加重期及治疗后稳定患者分别采静脉血 3 ml, 2000 r/min离心 15 min, 分离血清 , 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 PCT含量。试剂盒由南京诺尔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④ WBC计数 取患者全血抗凝 , 在与抗凝剂缓慢摇匀 10 min后 , 1 h内用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 WBC数。

⑤ APACHⅡ评分选取所有病例根据急性生理参数、年龄指数和慢性健康指数相加的总和所得进行 APACHⅡ评分。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 所有数据以 -x±s表示。两样本间比较采用配对或成组 t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 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 P

2 结果

2. 1 血清PCT、hsCRP水平及白细胞数 支扩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中hsCRP、PCT水平及白细胞数较稳定期患者明显升高。支扩急性加重期患者痰病原菌检出率为 60.0% , 排在前三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 , 大肠杆菌 , 鲍曼不动杆菌。痰细菌培养阳性组血清中PCT、hsCRP含量均较阴性组升高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2. 2 血清 PCT水平与病情严重度相关性分析相关分析显示血清 PCT水平与患者 APACHⅡ评分呈正相关 ( r为 0.521, P

3 讨论

支扩患者的气道内存在以中性粒细胞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 ,呼吸道急性感染是支扩病情加重及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提示 ,感染、炎症和酶的作用形成一个破坏支气管 -肺组织的恶性循环 ,导致支扩发病及病程迁延进展。对合并感染的支扩患者进行早期抗感染治疗对于对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缩短病程、促进患者恢复及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临床上多用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作为判断细菌感染的诊断和疗效观察重要指标之一。但单纯的白细胞升高特异性较差 ,白细胞总数易受运动、精神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寻找一种血清标志物来评估感染的类型、制定最佳的初始治疗方案并评价预后成为当今支扩的研究热点之一。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 在正常健康人血清仅以微量形式存在。而在急性感染、组织损伤时 , 可在数小时内急剧升高 , 数天内达高峰 , 病情改善后又下降。CRP可加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 并且可以限制炎症的发展 , 防止组织进一步的损伤, 在急性炎症早期可发挥某些保护作用[3]。

PCT是降钙素的前肽 , 是甲状腺的 C细胞产生的一种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分子 , 体内外稳定性好 , 易于检测。在生理情况下 , PCT是被降解的 , 不释放到血液中 , 因此在健康人 PCT含量极低[4]。大量研究显示血 PCT水平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 且对病情预后判断的价值远远高于对病原学诊断 , 在严重细菌感染时血清 PCT水平明显上升 , 当感染控制后迅速下降[5]。

参考文献

[1] Cleays R, Vinken S, Spapen H, et a1.Plasma Procaiciton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Acute Septic Shock:Clinical and Biological Correlates.Crit Care Med, 2002, 30(4):757-762.

[2] Alan F, Barker MD.Bronchiectasia.The New England 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2, 346:1383-1393.

[3] 高金爽 , 锡霞 . 前降钙素、血清 C反应蛋白联合测定对诊断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的意义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 3(20):92-93.

政治哲学意识范文5

1.1哲学与政治的概念

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可谓是错综复杂,哲学与政治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并在自己的领域内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特殊的规定性。哲学具有间接地、超验的、反思的特点,并诉诸于一般事务。政治是指个人、团体、政党、政府在内政、国际关系方面的移动。从广义上来说,政治主要包括政治活动、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思想等等。其中,政治活动、政治法律制度、是最集中、最直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统治阶级的地位和意志,维护统治阶级意志的政治。

1.2哲学与政治之间的联系

1.2.1哲学依赖于政治

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LouisPierreAlthusser)对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作了较好的解释,他说:“哲学是政治在一定领域、面向一定现实、以一定方式的继续。哲学在理论领域,或者确切地说,同科学一起展现政治,反过来,哲学在政治领域,同从事阶级斗争的阶级一起展现科学性。”一方面:哲学作为观念上的上层建筑,他总是与民族、国家当时的政治、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基础。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哲学的社会功能或者说哲学的现实服务方式是通过不断的反驳或批判人类已有的既定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但是,这种反驳和批判他人的方式只有通过政治才能够成为现实,如果没有政治的实现,哲学就变成了一纸空文。这就是哲学依赖于政治的表现。

1.2.2政治依赖哲学

政治依赖于哲学,它需要哲学对其进行理性和德性的引导。对政治来说,哲学就是它的理性和良心。政治依赖于哲学对其“理性”和“德性”的引导。政治因哲学的“理性”引导,而立法,政治价值的坐标就是“正义”和“善”,缺少“理性”的政治是难以想象的,它会成为一个没有头脑的政治,而缺少“德性”的政治就是没有良心的政治,与缺少“理性”的政治相比,缺少“德性”的政治简直就是糟糕透了。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一定不能将哲学完全与政治等同化,这两方面是独立的,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如果把二者进行同化是对精神实质和理论旨趣的背离,是对哲学独立性的否定,也是对哲学真理性的遮蔽。

1.2.3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冲突

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即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也是一种相互冲突的关系,这种即依赖又冲突的关系是哲学与政治之间关系复杂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哲学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政治性,与哲学思想相关的高贵、美、崇高等势必会与社会的宗教意见、道德习俗相冲突。由于政治总是指当下的利益、存在,所以政治总是希望哲学能够为其提供论证其合理性的工具。而哲学其本身就是以一种否定一切现存的、既有的政治。另一方面,在城邦中,如果想要哲学发生作用,势必会导致哲学与政治之间以不同的形式发生冲突。综上所述,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哲学与政治,既要服务于当前现实的诉求意见,还要不断的追求真理的理论旨趣。一方面不断的进行否定、进行批判,一方面又要不断的肯定与维护,对于这种冲突,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将其解释为“肉体与灵魂“之间的冲突。对于柏拉图的这种比喻,阿伦特认为其蕴含了哲学与政治之间冲突的政治根源,栖息于城邦中的肉体,和有别于人类事务的灵魂,为了能够使自己的灵魂从肉体中脱离和解放出来,哲学家往往会向统治奴隶那样对自己的肉体进行统治。由此可见,哲学家虽然对人类之外的事务进行感知,但是其归根结底还是人,因此,哲学与政治这个人类事务之间的冲突最终还是哲学家自身的冲突。想要解决这种冲突,哲学家和哲学应当时刻保持自身的自由心灵和独立立场,但是,哲学家在面对社会压力的面前,往往不得不在现实和信念中做出妥协和让步。为了更好地行使哲学家为哲学辩护的权利,在有的时候哲学家也不得不向政治妥协。

2.我国历史上的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历史上,我国曾经是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有着相当悠久的意识形态、政治合一的传统。一方面,政治统治需要学说和思想理论作为其提供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举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维护“君权”是中国古代儒家早期思想的本质,虽然后期几经转变,但是都在或多或少的维护“君权”,汉代的儒学,更是将这种维护发挥到了极致,它在吸收了道家与法家的有关思想基础上,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制造了“君权神授”儒家思想正是通过长期对统治阶层的维护,从而一步成为了中国封建统治的政治精神的支柱。另一方面,政治统治又为意识形态提供了支持和庇护,如果没有政治统治为儒家思想的官方意识形态及其独尊地位提供支持,那么儒家思想就不可能成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在我国的历史条件下,政治统治之中蕴含了哲学,哲学的意识形态遮蔽和吞并了哲学的学术性。

3.我国当代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当代中国的哲学具有双重取向,这双重取向是兼有学术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取向,一方面,当代中国的肩负了重要的意识形态任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当下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中国的还肩负如何更好地遵循学术活动内在规律的任务,朝着真正学术性学科演进的压力。令人感到十分遗憾的是,虽然这两个方面的取向受到我国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对于这两个方面的取向研究日益呈两极分化的趋势,要么是哲学日益中性化、学术化,要么就是一味的辩护和注解现实政治形态,总之,结果并不理想。

4.针对哲学与政治之间错位的措施

哲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的关联和冲突,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要保持哲学与政治之间必要的间距和张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促进政治发展的同时,推进哲学的发展。否则,就可能会导致政治对哲学权利的僭越,从而泯灭了哲学的功能和本性,丧失了政治的自我批判和自我理解。

4.1哲学是爱智之学,应当摒弃对哲学的功利化认识,力求做到反省一切知识和意见,反省政治、人生的一切现象。

4.2要做到科学的、正确的看待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4.3哲学家应当秉承批判的精神,负有担当的意识。

4.4保持哲学意识形态取向与学术取向的相对分离。

政治哲学意识范文6

[关键词]中国政治哲学;宏观理论建构;微观政治主体;述评

政治哲学作为一门“对政治事物的一般性的反思而深入地理解人的生存和世界本性的学问”,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近十年来,无论是从从事政治哲学研究的学者人数,还是从政治哲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来看,政治哲学的研究都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已然成为一门显学。本文以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线索,对近十年来中国政治哲学的研究作一综述和简要评论。

一、从宏观理论建构到以问题为中心的转向

政治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激发了诸多学者对当代中国政治哲学进行理论建构的兴趣。

从政治哲学的学理结构角度探讨中国政治哲学的体系。有学者指出,政治哲学的学理结构是从哲学的人学理念推演出伦理学的道德原则,进而再引申出政治价值学说来展开逻辑的。这也就意味着,规定着政治活动的性质、任务和目标的政治哲学之思想来源,是某个特定时代的人学理念和道德原则的政治学演绎和逻辑结论;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体系应该坚持的逻辑起点和基础是的人学本体论,辨证地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建立起一种既鼓励物质文明,又提倡精神文明的哲学、道德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体系。

从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讨论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有学者认为,价值性和事实性的关系,构成了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任何一门政治哲学的建构,都需在理论内达成价值性与事实性的某种统一;而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之路应该从理想性转到现实性,即从经典致力于理想社会的理想性政治哲学到依据现实生活的现卖性政治哲学的转变。

从理论综合的角度讨论中国的政治哲学建构。有学者指出,政治哲学是对政治权力的来源及其行使的正当性,以及理想社会模式等问题从根本处进行思考的一门学问;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者来说,一件充满着挑战的理论工作应该是在综合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近现代政治哲学和政治哲学三大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政治哲学的思想体系与新的传统。

对中国政治哲学进行理论建构是近十年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趋势。这些研究成果涉及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政治价值论、方法论等,对中国政治哲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这种宏观建构的政治哲学理论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一个是玄之又玄,其表现就是在概念中转圈子,从一个概念转到另一个概念;一个是空发议论,其表现是依据某个政治价值,比如公正、自由来批判宏观现象与大制度,而不肯去切实地分析身边的小问题与小制度。

对此,有学者着重强调,政治哲学研究在中国刚刚起步,中国的政治哲学研究不是要亦步亦趋地与当代西方学术“接轨”,而是要自觉地形成中国的批判意识与独立视野。中国学者研究政治哲学的基本任务有二:一是批判地考察西方政治哲学的源流,二是深入梳理中国政治哲学的传统。对中国学界而言,今日最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自主性。无论对施特劳斯学派,还是对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共和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等,我们都主张从中国的视野出发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性讨论。中国政治哲学的开展,毫无疑问将有赖于重新深入地研究中国的古典文明传统,特别是儒家这一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传统。但是,深入地研究儒家和中国古典文明不是要采取理想化的方式,而是要采取问题化的方式,重要的是要展开儒家和中国古典传统内部的问题、矛盾、张力和冲突,以及儒家和中国古典传统在面对现代社会和外部世界时所面临的困难,对此我们并不需要回避、掩盖或否认,恰恰需要充分展开并加以分析。中国政治哲学的开展,同时也必然以日益复杂的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为动力。当代中国已经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同时又处于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格局之中,我们对中国古典文明的重新认识和重新开展,无疑必须从现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复杂性出发才有生命力。

因此,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特别是以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为中心成为了近年来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转向。

二、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政治哲学研究

以问题为导向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对此,有学者认为,当前国内政治哲学界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对当代中国社会类型的准确定位。这不仅在理论上严重影响了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而且在实践上对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发现和确定当下我国社会处于何种类型应是我国当代政治哲学的出发点。该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属于在根本利益上无对抗、无冲突,但在具体利益追求上体现多元的个性化差异状况,这种差异化主要表现为:(1)差异化的生产关系,即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外资、民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生产关系;(2)差异化的政党关系,即,多党合作;(3)差异化的社会阶层关系一“两个阶级化为十大阶层”,即由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化为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市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因此,差异性社会无疑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所面临的最大现实,其社会类型是“差异性社会”。因此,差异性社会与和谐政治是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向度。

有学者指出,当代中国的问题很多,但从政治哲学的视野看,现实的和最重要的原因是权力至上的金字塔式的社会层级结构带来的官本位、权力本位的政府运作体制和政治体制。社会层级结构的讨论和建构虽然不能说是解决当下“中国问题”(当然主要指国内问题)的惟一有效途径,但根据马克思社会层级结构理论,立足社会结构变迁,从学理层面和社会层级结构的讨论无疑可作为破解“中国问题”、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分析进路。作为凝结和展现当代人社会政治地位‘c全息图”的社会层级结构既是当代中国问题的总根源,也是消解诸多中国问题的着力点,因而社会层级结构分析对诸多社会乃至政治问题就具有相当的解释力,应该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论域。

还有学者认为,政治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主要动力并非来自西方学术界的刺激,而是来自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发展进入经济起飞阶段之后,政治起飞的任务得以彰显,而政治起飞应该是中国思考的问题意识。因此,中 国政治哲学研究必须直面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难题一政治发展与政治起飞。该学者指出,面对中国发展的政治起飞问题,我们的政治哲学研究应当回答:中国社会的政治起飞如何可能?人类在古代城邦公民政治或君子—大人政治和现代权利政治之外,能否发展出第二种可能的政治(哲学)模式?若能,那么东方政治(哲学)传统能否发展出人类第二个政治(哲学)类型?从当代世界发展看,政治领域的最大特征是西方的霸权与东方的崛起。于中国哲学研究而言,我们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在批判地扬弃中国传统王道政治哲学与西方现代权利政治哲学的基础上,创建新的政治哲学范式?围绕这一问题,我们的政治哲学研究还必须创造性地回答的重大问题有:良好的社会如何可能?在西方主导的世界上我们如何进行政治思考?中国的政治起飞如何实现?

三、从宏观政治制度研究到微观政治主体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中国现代社会日益走向复杂性,这也推进了中国的政治哲学研究以问题研究为导向。正如我们所知,政治哲学所要面向的问题很多,有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之分。近十年来中国政治哲学发展经历了从以宏观政治制度问题为导向到以微观政治主体问题为导向的转变。

有学者认为,政治哲学参与现代中国社会改革,其原初的目的就是解释阻碍中国社会发展与正义的“中国结”。但是,其理论维度从一开始就超越具体的问题之外,而直接深入到“结”之编组的原因与根据。也就是说,直接探讨一般国家政治制度的正当性问题,比如讨论土地的所有权、政府的基本原则,或者立法的正当性基础等此类的问题,不是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实用对策。极其重要的一点,中国在与现代世界,尤其与西方世界对话而制定共同的政治规则时,社会一历史的差异,使中国的政治哲学学者更趋向于选择社会一历史的宏观视野来讨论政治哲学的问题。因此,从政治哲学角度研究宏观的制度问题也就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

有学者从社会现代转型的角度,以(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矛盾为中心线索,把制度放进价值学的视野中,集中考察了制度在促进人的自由,形成自由秩序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价值及其实现机制。该论者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全面转型,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问题凸显出来。如果说经济和军事实力属于“硬实力”,而政治价值观属于“软实力”,那么,政治制度建设则是存在于“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通过政治制度建设,不仅可以将“硬实力”和“软实力”整合起来,而且是“硬实力”和“软实力”提升的根本途径,将推动“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提升机制化。因此,该论者认为,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

与此不同的是,有学者指出,尽管以政治制度为中心的宏观政治研究范式在政治哲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面对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宏观政治模式也有重大的缺陷:正是在宏观政治哲学那里,政治哲学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另外一种理论哲学,心甘情愿地受“自然科学化”的理论哲学或意识哲学范式的支配。它习惯于抽象掉内在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和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多态化的、多样性的、边缘性的和微观的权力结构和控制机制,把中心化的、宏观的权力运作和国家制度安排等宏观政治活动,以及周期性的经济活动机制,即一种理性化的政治权力或经济权力放大为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普遍的、绝对的规律和力量。对此,该论者进一步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于理性的危机而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时代,生活在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机制日益多元差异,非中心化的微观政治权力和文化权力结构日益发展的时代,自觉地开辟微观政治哲学的领地,显然是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新发展。因而,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推进微观政治哲学研究更具有启发意义。

有学者认为,在现代法制社会条件下’提升每一个个体的“政治主体意识”的自觉程度,以形成广泛介入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是实现权力制衡、促成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而这需要有政治哲学层面的深层论证。该论者指出,政治主体分为“社会政治主体”与“政治权力主体”两个层面。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思维的根本缺失是“社会政治主体”认识的缺席与“政治权力主体”认识的强化,致使社会一般成员的政治认知、政治人格及政治参与意识先天不足,更缺乏政治权利意识。因此,当代中国政治哲学要关注微观的社会政治主体研究。

我国着名学者韩庆祥教授指出,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生成论哲学,其主体是人,目的也是人,人是在实践中生成自己与实现自己的。而要真正使人成其为人,能力问题很重要。能力原则能培养人的先进性:第一个先进性是能力本位内在要求公正,有能力的人就希望公正,希望有平等的机会,这种公正,相对于等级而言是先进的;能力本位还会产生第二个先进性,就是它欢迎民主;能力本位还会产生第三个先进性,那就是使人具有相对独立的人格。过去我们的政治行为围绕权力做得太多,今天我们应该围绕能力来组织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把能力原则引入我们的政治活动,用能力而不是权力来增强我们政治的权威及其影响力。以此,当代中国的政治哲学研究应由权力本位的政治哲学走向能力本位的政治哲学,最终的使命就是使政治人在政治行为中真正成其为人,使从事政治活动的人真正成其为人。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