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范文1
【关键字】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方法简述
中国分类号:G623.2
小学语文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理念,积累词汇,提高认识,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时期。俗话说得好,不进则退,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如果只墨守成规,继承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一定的创新,这对当代学生来说,不利于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本文根据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出以下几点浅谈。
一、创建和谐环境,为创新课堂奠定基础
小学生对老师的授课一般是一种严肃对待,敬畏的心理。很多小学生在授课过程中要么就是不敢发言,不能积极地融入到授课氛围中去,要么就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写什么就记什么,目前这样的教学现状,很难为小学语文老师开辟一个创新的课堂奠定基础。所以,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有足够的意识去创立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才有利于为创新课堂教学打下坚定的基础。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尝试在上课前给学生讲一段小笑话,问问学生们今天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等,让学生喜欢上老师,愿意与老师沟通,让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师生,更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下课的时候,小学语文老师不要一下课就回到办公室,或者坐在那里改作业,可以融入到学生的谈话或者是游戏中去,可以为学生们解答疑惑与困难,对个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对学生们之间的问题进行疏导,这些方法都能够让学生更信任老师,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授课方法。
二、实行生本教学
从很多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往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在上面教授,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老师提问的时候,有想回答问题的就举手,没有想回答问题就不作声,从来没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学生从来不去向老师反映一下自己是否能接受老师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学速度以及向老师反映自己的疑难点。小学生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学习者,应该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一切知识的传授都应该以小学生的情况为主。所以,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尝试着将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很大的创新,很少有老师愿意这样子做,很多老师担心学生不能控制好课堂以及教学效率低等问题,其实不然,生本教学就是把课堂交到学生手中去,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比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并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亲情的意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小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只有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思想,而不是灌输教材固定的中心思想,学生才能理解得更透彻,印象更深刻。在这样的教学气氛中,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力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创新,能够从根本上针对学生依赖老师不积极参与的现状。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几年来,多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多媒体以其特有的生动性能够更好地将一些知识进行诠释,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以及更加准确生动地传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应该只是一种,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更应该学习好多媒体应用知识,以便在教学中向学生更好地展示。比如,有的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小学语文知识大多数是字、词、句,很多学生在长期以往的学习中会感到枯燥,从而丧失对课堂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老师可以将一些字词提前准备好,在上课时直接播放就好,再比如一些文章中涉及到的动物,景点,人物等,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就变成了形象生动的画面,学生更愿意去学习,也因此能够记得更牢固。比如说,在课文《黄果树瀑布》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像学生们展示一下黄果树瀑布的样子,学生会把眼影看到的黄果树瀑布和课文有效的结合,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再比如,在学习《七律 》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展示一下的路线图,以及当时作者写下这篇文章时的背景,让学生们在理解文章大背景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以说,多媒体引入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很大程度上的创新。
四、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很多小学语文课堂中,因为语文是学生的母语,很多学生就会产生不重视的心理,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容易散漫,注意力不集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永远都是那几个学生,爱讲话做小动作的也永远有几个典型,同时这也告诉我们,高效的课堂不能仅仅只有几个学生参与,而是应该找到一种方法,用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带动消极参与课堂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这样的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安排一些任务,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完成,这样子,在整个小组的合作过程中,学生都会为了集体荣誉感而积极参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会拘谨,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创新,在此过程中,还能锻炼学生的配合默契以及集体荣誉感。最重要的是,在小组合作这样的创新教学中,能够保证学生都参与其中,没有人思维脱轨,跟不上节奏,以及让一些一开始不参与的学生,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中,也更容易随之参与进去,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所以说,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新时代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
总而言之,不进则退的道理是千古不变的。新时代下的教学方法,只有在吸取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的基础上,不断革新,融入新的时代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体,让学生更有主动权,而不是被动的地位。创新,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必不可少的,尽管以上方法是目前看来较为有效和创新的教学方法,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还是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不断进步,实现创新与高效结合的最优化教学。
简述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范文2
一、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和课外阅读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和看书做笔记积累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修改文章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总之,尽量消除学生的依赖,培养其自学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老师要在课堂上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比如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背诵、散文介绍、组织学生来当小老师、编排课本剧、辩论、家事小法庭等等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学,又能联系我们的生活,让课堂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人文教育的作用。如:我上的《春》就是采用了由学生当小老师的形式来教学,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参与力都很强;上《皇帝的新装》和《羚羊木雕》的时候就编排了小短剧,学生也非常喜欢,同时还借入了辩论和法庭的环节,把内容进一步掘深,使学生听说读写中说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思辨能力得到了锻炼,上完之后学生一直惦记。最关键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使集体的力量得到了升华。或许小学的有些课目也可以作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把写日记当成提高语文能力的一根拐杖。有人说:“日记很小,只容得下我一个人;日记很大,又可包罗万象。”由于日记特殊的魅力,决定了日记提高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乃至本领的特殊作用。记日记应是学生小学时形成的良好习惯,也需要在中学巩固、发扬好,使它成为学习语文的助推器和个人的小天地。
二、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和难度增加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适当引导学生研究“单元学习要求”及“预习提示”,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讲授新课,重点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逐渐改变依赖老师的习惯,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强调预习、复习,指导学习的方法。有的老师指导预习方法很有成效,如“朗读课文三五遍,解决疑难生字词,不懂的地方画问号,通过练习找重点”,同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的过渡,调动口、心、手、眼的四到位。多说、多读、多思、多写是学好语文的四个法宝。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做好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
在给初一新生上课之前,教师就要使学生明确转变学习语文的观念很重要。要向学生讲明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得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初中由于课目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少,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要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跟小学一样把全部问题讲透讲尽,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寻答案。
四、适当复习小学语文重点内容,做好记忆、思维的衔接
初一学生面对增多的课程和加难的课文,难易有诸多不适应,适当复习一下旧知识十分必要。一是把握住记忆特点——机械记忆,让学生大量背诵古典诗歌、名言警句。这是记忆诗歌的黄金时期。二是根据思维特点,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适当重视形象思维。如充分利用电教设备的视听效果进行直观教学,使抽象语言形象化,用游戏、表演、比赛等方法向学生展示语文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
简述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媒体情境创设 创新教学 实践与探微
由于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小学生不仅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且“唯情趣论”并缺乏相应的责任自控能力。而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的属性,如果光靠教师的口头讲解或是借助一般辅助教学手段,则难以得到充分而生动的体现力。理论和实践表明: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活动各个阶段,主要包括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等方面,都能有效地发挥优化、辅助和促进作用,在把学生送到学科知识前沿的同时,既可拓宽学习的时空观,又能极大地弥补学生个人心智发展的局限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简述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目标性原则。每篇课文和每节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这就使得多媒体在运用程度上不能普遍开花,而是要有所针对性,这样才能更加体现它的价值和意义。二是启迪性原则。如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时,教师提问:“这些山沟里的孩子找到‘金钥匙’会干些什么?”学生们的发言多是不太靠谱。然而当通过多媒体看到山沟孩子们的衣食住行时,他们被深深感动了。再次面对上述问题,他们的思维随之活跃起来了:修路、建养老院、办工厂、办学校……由此可见,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三是发展性原则。新课程标准指出,中高年级的小学语文课程活动要让学生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学习难点之一。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化静为动、快慢自如”的优势功能,创设一种动感立体、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小学生获得清晰明快的生动感受,进而比较顺利地完成复述任务。四是养成性原则。促进学生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如阅读与习作能力等,是语文课程活动的重要任务。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为小学生提供通过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促使他们能够感受阅读重点,抓住“写”点,为养成教学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地输入活性元素。
二、对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简要实践
1、从形象再现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借助多媒体技术再现形象美,是语文课程活动的重点和亮点,也是激发学生情趣和激活学习状态的助推器。如教学《丰碑》一文时,在学生预习基础上,多媒体课件生动地演示了如下情境:大雪纷纷扬扬地飘着,在大树下,一位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犹如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为什么会被冻死的?在这之前是怎样的情形呢?”接着学习文本重点语段。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军需处长的舍己为人精神,再次演绎另一多媒体画面:一位老战士慢慢地冻僵了,雪却越下越大,逐渐覆盖住整个身躯,而他最终成了途中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本文通过多媒体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能够促使学生在心灵震撼中强化记忆和感受。
2、从过程模拟中增强学生的切身感悟。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许多经过艺术加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这些对于“缺知少识”的小学生来说,既感觉陌生又没有穿越能力,因而学习起来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对此,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模拟功能,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把内容现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既增加课堂信息量,又丰富教学内容,还能从中收获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攻天险”时,可适时呈现“喊杀声、枪炮声等各种声音混成一片,战士置生死于度外,奋勇向前、誓死夺桥”的多媒体课件,并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对“辅攻、铺板、夺桥”等动作缓放、定格和回放,让小学生真正感受“奋不顾身”的丰富含义。
3、从情境创设中熏陶学生的美感。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一句话的描述,概括性非常强且信息量又十分丰富,小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教师可紧绕“可爱”和“易破碎”关键性词语,借助多媒体来演示教学――在和谐美妙的音乐声中,黄山“四绝”美景、桂林山水的俊美秀丽、长江的奔腾不息以及世界各地的美丽风景,纷纷呈现在学生的耳畔和眼前,让他们从外到内地接受地球的“可爱”之美。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乱砍滥伐让森林遭受损伤”等人类自戕行为导致的毁坏性结果。让学生的美感再获反面熏陶。
简述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范文4
一、在目标制定上,要简明适切
教学目标是教师之教、学生之学起源,更是教与学最终的归宿,学生只有在清晰明确的目标牵引下,才能进一步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语文教学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即课标明确的年级段目标、学生自身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关键是,学段等长期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需要借助每课一得的模式促使学生向高端目标不断迈进。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力求做到适切、简明,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能够彻底解决一两个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相应能力得到提升。当然,面对不同的文本内容,尤其是不同的文本体裁,教师应该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恐龙》一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的说明文。在执教这篇文章时,教师既不能突破学生首次接触说明文的实际,更不能剥离说明文文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将目标定位在:了解课文介绍的恐龙的基本特点;体悟感受相应说明方法使用的妙处;收集恐龙资料,并模仿文本中的语言进行言语历练。整整两个课时,就围绕着三个任务,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课堂中其他烦琐的教学环节全部摒除,凸显了高效意识。
二、在内容遴选上,要简约科学
王荣生教授曾经说过:“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即便树什么大旗,玩什么花招,都不能是一堂好课。”此言一语道破了语文教学中内容选择的重要性,但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唯“材”是举,认为教材就是世界的全部,于是串讲串问、烦琐分析充斥着整个课堂教学。乍看面面俱到,实际上什么都没有能够渗入开掘,导致了课堂教学始终停留于表层。课堂内容的选择,应该大胆摒除繁杂的教学内容。于永正老师有着著名的“三不讲”定论,将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学生无需读懂的剔除出教学内容,而要紧扣内容学生的兴趣点、疑难点、价值点、生长点做足文章,并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并引导学生针对这些内容通过感悟品味、积累内化、外显表达等言语实践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中,执教者紧扣“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寻语言、感悟语言,从而习得文本的语言特质,形成解构文本的语言编码程序,达到了高效的教学效益。
三、在环节设计上,要简洁合理
传统教学理念笼罩下的课堂设计,过程烦琐复杂,提问琐碎浅薄。学生表面上忙得不亦乐,但实际收益却寥寥无几。著名特级教师薛发根说过:“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而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顺畅的,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鉴于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努力摒除烦琐臃肿的设计,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实际为基础,对环节进行整合设计,从而以整合的思路促使环节设计的简约化,起到“提领而顿而百毛皆顺”的效果。例如薛发根老师的经典课例《哪吒闹海》就这样几个教学环节:①指导读熟课文;②依照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简述、详述、自述、转述几种不同视角下的表述方法;③概括人物形象。整个环节简约而不简单,始终将教材文本玩转在手中,但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对文本进行不同层面的体悟,学生在层次鲜明的言语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历练和综合发展。
四、在教学方法上,要简便有效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这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有着自己固有的教学法则和规律,教学过程应该固守。但针对不同的文本,面对不同的学生,法则规律下又会衍生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我们教学的对象。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学上,在学生能力水平能够接受、利于接近文本、便于提升学生素养的基础上,合理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一课时,教师并没有将教学定位于读懂课文和吸收文本内容的信息上,而是要学生在阅读中习得阅读寓言这类体裁文本的方法,感知寓言蕴藏的深刻道理,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因此,执教者让学生采用了反复诵读、变序表演等简便方法,让学生始终在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的程序中发展自身语言,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简述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范文5
关键词:生活经验揣摩比较实践中培养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最基本的任务之一,郭沫若曾经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一个诗人总要有对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期的教育很要紧”语文教学从小培养儿童的语感,有十分重要和意义。
一、让儿童积累生活经验,并在阅读时多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
构成语感的心理因素――想象、联想、情感、思维,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生活经验,文字只能是枯燥的概念。叶对陶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字典是得不到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得到的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越深切。如《月光》中的“幽静”一词,单从字典中查出是“优雅安静”的意思,是不能产生语感的。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过去的一些“幽静”地方,比如无人的小路,山林,月光下的小河等等,就可以感受到“幽静”的味道。
二、引导学生在确切把握词义的基础上揣摩比较
推敲比较才能深入体会词语的情味,从而产生语感。推敲比较的方法有两种:删减比较和调换比较。
删减比较是把某个要重点体味的词拿掉,然后跟原句比较。如《乡村的傍晚》中描述道:“小河两岸是炊烟袅袅的农舍,不时传来诱人的饭菜香味。”如果把加点词语去掉,句子也通顺,但不能给人具体的感受。加了炊烟袅袅,我们就象见到了缕缕炊烟徐徐上升,农家正在生火做饭,而炊烟就象母亲的手臂,召唤儿女回家吃饭;用了“诱人”我们就好象闻到了饭菜的香味,使人垂涎欲滴。通过删减比较我们就获得了具体生动的形象感受。
调换比较是把重点体会的词语换成意思相近的词,再与原词进行比较,体会两者的不同。如《鸬鹚》中的句:“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往船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这里的抹用得非传神,让学生体它的情味,可以让学生换个词。如“敲、赶、挥”等,但都失去了原来的韵味。
三、 在实践中如何去落实语感的培养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1、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2、引导想象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的特点,从而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
简述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范文6
一、加强情感交流,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该注意完善和学生的人际交往,师生关系融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促进师生双方相互理解,形成积极的情感。作为语文教师,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应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引导学生发现并体验汉语言的美
要真正让学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就要靠阅读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内、课外阅读中逐步品味到汉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经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使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断厚实,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这是学生自觉阅读的真正动力。
2.减轻学业的负担,疏导学生心灵
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培养的面越来越广,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泯灭了学生阅读的热情。作为语文教师更要在教学上坚持“减写增读”的原则,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去完成同样的学业,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与空间,放飞心灵,点燃求知的欲望。
二、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
新《课标》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提倡“少做题,多读书。”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应当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针对课本补充阅读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小学课本教材编写简炼,即使是一些名篇也经过加工、浓缩精华后让学生接触,这就要针对课本知识进行大量的补充阅读。学生从课本上有所了解,又从补充阅读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会让学生有一种自己已懂得更多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阅读的兴趣。
2.加大课外阅读量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了,我们更要帮助学生拓展阅读的范围,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供学生阅读。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但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丰富积累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情操,这就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和习作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后,知识面宽了,平时学习、交谈中有了谈论的话题后,互相影响,互相激发,会使学生更想去读、去看了。
三、改革桎梏学生阅读的教学方法,提高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广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有问题、有见解、有体验、有感悟的习惯。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最好切入点。
1.让微笑走进课堂
诗人说:微笑是阳光。课堂上教师应当总是努力保持欢愉的心境,用微笑和诙谐去化解课堂上偶尔出现的令人不快的事。须知,惊蛰的是春雷,化雨的是春风。微笑背后需要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作支柱,微笑一定会引领学生进入阅读佳境的。
2.让阅读教学与生活相融
目前,阅读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学生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阅读活动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让阅读与学生生活相融。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小学生生活事例,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强化生活气息,调动生活积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氛围”,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生活中自由地思维、自由地表达、自由地书写。
3.让阅读与活动相结合
教师除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读书的内容和方法以外,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把所读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为学生搭设展示才能的舞台,充分表现自我。可以每天课前采取一分钟演讲的方式,交流在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民情风俗、历史故事等,也可介绍一本好书,简述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感受,还可以补充谚语、歇后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在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利用现代化手段,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1.利用多媒体创设阅读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可以营造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倍感亲切、富有美感、充满情趣的阅读氛围,将学生情不自禁地吸引到文本中来,从而成为阅读的主人。通过情境的创设,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加深了对文章的整体感悟。
2.借助多媒体调动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要竭力营造一种艺术氛围,通过语言的渲染、情境的设置和艺术手段的参与等多种方法,使学生用充满童趣的眼去感悟语言,用充满童真的心去品评文字,在主动、热烈、兴奋的情绪中完成阅读活动。这种能给学生视觉带来无限享受、滋养学生心灵、放飞学生思绪的情境创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师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共同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尽管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但是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学生们会放飞心灵,在乐中学、乐中悟,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实现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