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行业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管理行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管理行业分析

旅游管理行业分析范文1

目前,国内很多中职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点:第一,管理方法不合理。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管理方面,教师缺乏对学生旅游管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相关的综合能力锻炼也很少,甚至只是走一个形式和过场。比如,有些中职学校只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一些口语、摆台、铺床的练习,却没有设计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相关操练,学校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安排一些处理投诉和突发事件的任务;第二,评估、考核和反馈的机制和系统不合理。很多中职学校存在过于重视学生成绩而忽略学生平时表现的现象。学校过于看重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通过率,却没有关注学生在实训期间的表现,忽视对学生旅游管理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种做法会误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重视实际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第三,“实践型”的教师十分缺乏。在很多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当中,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转到学校任教的,并没有在宾馆、酒店、旅游公司以及旅行社和景点工作过,相关的实际经验非常缺乏,难以在实训管理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导致用人单位对本校学生的表现产生不满,学生也无法通过实训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升实训管理水平的途径

1.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社会对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拥有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具备旅游管理相关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而言,新时代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必备条件,否则,就无法胜任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工作。对于在职教师,学校要定期给教师安排实战训练。学校可以联系相关的企业和机构,寻找进入旅游管理相关行业的机会,为教师提供一个更深入了解旅游行业发展脉络和方向的机会,同时使解决旅游行业相应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唯有如此,教师的课堂才能更贴近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使学生的相应素质逐渐提高。对于新教师招聘工作,学校要做到严格把关,除了对新应聘者的理论知识进行严格考核,还要考查其解决旅游管理行业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为学生聘请高素质的教师。

2.要积极寻求旅游管理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积极寻求旅游管理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是提高实训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模式。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加强与相关企业和机构的联系,争取与它们发展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争取实训的机会,是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体验和工作,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弥补课堂教学中的缺陷。校企合作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学校定期召开旅游管理的讲座,聘请优秀企业管理人才传授学生最新的旅游管理理念和实用技巧;第二,学校要按照企业通用的旅游管理标准来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第三,对传统旅游专业实训管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革实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吸取传统管理中的长处。此外,中职学校不能对教师的管理模式统得过死,而应该给旅游管理教师一定的空间和自由,让教师充分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管理调整。

3.注重毕业顶岗实习制度与理论+实践学制的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注重将学生的实训经历和就业结合起来,而不能使二者脱节,否则,实训就毫无意义可言。教师要充分灵活地利用寒假和暑假,以及一些比较长的假期和短学期,统一科学地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和单位,并为学生安排好相应的指导教师。做到灵活合理,不能一刀切。对于不愿接受统一安排而想自行找实习单位的学生,应该予以准许,为了确保学生在该单位参加实习,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出示相应的实习证明。而对接受学校统一安排实习的学生,要尽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要顾及到学生去实训单位的路线和时间,并根据具体情况与实训单位提前做好协商,避免实训中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从而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进行旅游管理的实习工作。要适当延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训的时间。有些学校将理论学习的时间拉得过长,而实际实训的时间太少,有的甚至不到1个月,这起不到实训的效果,学生最多只能对企业基本工作流程有一个大致了解,而不能真正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灵活多样的毕业设计考核制度和“多证”人才培养制度。目前,各大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考核形式单一、方式传统,不能真实考核学生旅游管理方面的能力。因此,需要对其加以丰富和改革。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考核时,可以采取一些符合时展和社会要求、比较新颖独特的形式,如个人技能展示说明、实习单位的成绩评定等,这样就不会使旅游专业的毕业设计考核流于形式,而没有发挥其实质的作用。“多证”人才培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旅游管理综合能力的办法。综合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将学生的创业训练、参加各项技能竞赛和考取行业相关资格证书等逐步纳入到“多证”人才培养制度当中,对提高学生旅游管理行业的认识深度和水平具有显著的成效。

旅游管理行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旅游管理;被动性缺位;对策

近些年我国经济一直持续增长,也由此加快了旅游行业的发展,结合我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旅游业居于很强的综合性,可以获得经济效益。旅游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紧密联系到旅游管理的体制,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针对旅游行业管理体制的发展情况,在我国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发展当中存在滞后的情况,管理体制没有结合旅游行业的发展情况,这样对于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造成制约。因为被动缺位的原因,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造成制约,要想对于促进旅游管理更好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大力度研究被动性缺位,针对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应对的措施,从而促进旅游行业更好的发展。

一、旅游管理“被动性缺位”的主要表现

(一)管理体制混乱

通过相关的调查,我国旅游行业的管理体制通常都是利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对于利益挂钩产生依赖性,旅游社和导游没有实现互相影响,近些年还出现了对于旅游业公共形象造成影响的事件。管理内容仍旧不够具体,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管理标准比较保守,影响到管理的深度。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需要明确自身的侧重点,避免出现体制混乱的情况,不能对于眼前的利益过于关注,对于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不够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制定了考核指标体系,旅游行业不够重视管理,并没有建立出科学的管理体系,没有调动出职工的积极性,使职工和组织出现一定的偏离,无法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旅游行业作为综合性产业,依靠各种社会资源,在各个领域中涉及到各种资源,因此旅游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各个部门就产生了密切的关系,使旅游管理具备一定的覆盖性,利用传统的部门管理权被分割,使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存在分散性,从而出现条块分割的情况。从而出现管理空白和管理缺位的情况。

(二)缺乏明确的管理主体

旅游业在我国属于后发性的产业,近些年旅游业的发展创收了良好的GDP效益,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营业资质和旅游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长期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无法有效的监管行业内部。除此以外,主管部门出现了严重的交叉管理的情况,涉及到的智能部门比较多,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管理主体,旅游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阻碍。

(三)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建设不够完善

我国旅游行业管理体系通常利用的就是传统的部门管理模式,各个级别的旅游局设立了各个主管部门,对于旅游行政工作进行管理。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旅游基本法,需要利用管理办法、政府规章等,对于旅游市场形成规范。当前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旅游管理机制,甚至出现空白的情况。人员配置不够科学,有关于旅游业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对于旅游业的关注度,从而可以明确旅游行业的实际地位。

(四)出现大产业、弱行业的特征

当前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存在很多缺陷,在管理行业当中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旅游管理过程中,其管理的范围和权限造成影响,从而出现有限性的特点。这在管理行为方面就是被动性缺位的表现,当前我国的旅游行业的管理部门并没有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某些领域,影响到这些管理部门的威信度。这主要是因为旅游管理的被动性缺位,也没有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支持,各个部门在交涉的过程中,缺乏发言权,政府部门没有高度重视旅游行业的管理问题,旅游行业的管理部门就会缺乏一定的执行力。

二、建立有效管理体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探索

现代旅游业存在“大旅游,大产业”的概念,对于传统产业的经济学概念已经超过了,现代旅游业属于一个产业群,其核心就是旅游活动,形成具体的旅游供给体系。旅游活动具备一定的广泛的广泛性,促进旅游供给体系不断延伸,涉及到很多相关的领域当中,在这些具体的领域当中,一些可以为旅游供给听服务的在原来就已经存在,有些是为了对于旅游业发展给予适应,不断进行增加,以“旅游供给”为基础,从而实现重新的组合,这样就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在这个产业群当中,大部分门类都是其他行和领域当中进行分散,从而形成管理部门的有效势力范围。建立旅游管理体制,实现制度的变迁,适应了旅游业基本特征,建立出来的管理机制需要实现全方位协调,将旅游供给体系进行有效的统筹。当前我国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行业当中属于平行的机构,管理行为无法延伸到其他的管理部门当中,职能部门自身具备局限性,旅游行业的管理就会缺乏全面性和权威性的特点。造成管理上的“被动性缺位”,近些年我国很多地方都开始加大力度进行探索,通常就是以下两种做法:建立级别更高的管理机构,浓郁更大的权力,例如桂林曾经设立了旅游管理委员会,性质旅游行政的管理职能,旅游管理委员会接受了政府的授权,可以审批具体的建设项目,考核旅游企业和负责人的资格认证,在各个方面实现统一的领导和统一的规划、协调。另一种方法就是实现联合管理,这种联合管理的方式一个方面就是旅游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实现职责协作,在各个平级单位当中实现协调管理。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需要实现合理的分工,改革旅游管理体制的过程中,需要地域行业协会的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其可以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旅游业属于新兴的产业,近些年不断高速的发展,产业地位也逐渐得到提升,从而出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特征,例如无法清晰的划分产业界限,很难衡量产业贡献等。以此旅游管理科管理体制需要将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变,综合考虑到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因素和市场导向的诱致性因素。

三、旅游管理“被动性缺位”的对策

(一)旅游管理体制未来的发展趋势

市场导向将会逐渐突出诱导性变迁因素。旅游自身具备一定经济属性,对于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就是市场发展和需求。以不同阶段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基础,旅游挂历体制也会发生一定的侧重点。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利用政府主导型的战略,在实际发展的初级,需要利用政府主导型的战略,发展逐渐变得成熟,日益突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其发展的必然就是实现市场导向型。协调的作用需要引起重视,协调上层的部门权力。近些年我国设立了旅游委员会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需要协调旅游之间的关系,会这样才会解决旅游局在旅游管理的困境。当前旅游局职权和职能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制约,这主要是因为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产业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协调,需要将各个平行管理部门的矛盾进行解决,从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将问题进行解决。增强民间组织的作用。旅游行业协会属于非官方的民间组织,在管理体制当中发挥着辅助作用。很多发达国家都将行业协会的作用经充分的发挥,虽然我国旅游行协会具备比较强的官方色彩,旅游管理机构属于附属性组织,需要将行业协会的职能有效的发挥出来,间接管理全行业。

(二)优化旅游管理体制

要想将旅游管理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需要从各个方位入手,从而制定出比较完善的对策,将旅游管理了体制进行优化,与此同时,可以在多元化的视角出发,从而使管理体制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运行效能。旅游社需要对于当前的管理体制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各项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方面融入人文关怀,可以和国家相关的策略保持一致的步调,可以将职工的积极性有效的激发出来。针对旅游管理体制,职能部门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管理。导游的言行举止和相关的规定和制度不够符合,导游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工作质量。因此需要针对从业人员实现监理监督。在实践过程中,旅游业需要建立科学统一制度框架,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管理力度,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将绩效考核制度进行修订,并且制定具体的教育培训方法,打造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对于管理经验进行总结,使内部建设得到加强,旅游业还要结合我国当前的情况,展开全面的调研,将相关的数据进行总结,并且制定出更多的管理方案,从而实现新的管理运行体制,并且设定具体的岗位实现有效的维护,从而使体制的运行变得更加流畅,创作更多的效益。

(三)明确管理主体

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需要完善自身的产业发展,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加强管理产业。结合当前旅游管理的“被动性缺位”的情况,需要政府部门将内部结构进行理顺,将管理职责进行明确。政府需要在各个部门当中派遣专人对于管理团队形成协助,严格遵守《旅游法》的相关条例,促进旅游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使旅游产业变得可以调控,将旅游市场进行规范,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部门需要以旅游资源的实际分布情况和开况为基础,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从而确定出科学的管理标准,将旅游产业的管理力度进行提升,政府部门不仅需要将旅游管理力度不断加大,还需要利用鼓励监督的方式,将民间组织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以旅游市场为主导力量,发挥出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控作用,协同旅游协会等民间组织,奖管理局面进行补充,使旅游产业可以获得健康的发展。

(四)建立虚实双轨制

虚:建立决策和协调的机构,有助于实现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是实现市场导向型的宏观调控。成立综合性的部门,以《旅游法》为基础,决策、组织、协调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等给予决定作用,从而将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致力于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将旅游活动当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实:将管理模式进行合并,对于资源管理给予总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将比较密切的部门合并成有一个机构,实现明确的分工,统一管理产业要素和资源,对于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力和利益争斗进行明确,正确形成管理合理,合并那些具体的机构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需要由主导性旅游资数量和分布为基础。

四、结束语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得到提高,人们对于物质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通过旅游,将自身的物质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促进旅游行业更好的发展。在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行业要想温度的发展,需要制定出科学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需要法律法规的有效支持,创新传统旅游行业的管理体制,从而提升旅游以管理体制。制定出来的管理体制需要符合当今的旅游时代的特征。

作者:胡双 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梅虎,詹泽慧.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倾向与本行业关联性分析及对策[J].旅游学刊,2012(06)

[2]刘昌雪,汪德根.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对81家旅游企业调查结果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

旅游管理行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旅游管理;就业意向;调查思考

一、调查测试对象与研究方式

调查测试对象为四川理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8级学生,共对130人进行测试调查,回收有效样本127份。

调查方式是通过学生采用职业决策平衡单的方式对自身三个以上职业发展方案进行选择,对其进行价值量化打分,根据各项职业的最终量化分数作出职业决策确定工作岗位。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所呈现出的特征,为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决策提出建议。

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选择体现以下特征:

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成首选

经调查显示,教师岗位占21%,公务员13%,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为大学生的首选.由此反映当前经济形势下,越来越多学生找工作求稳的心态,对于21%的学生想要当教师,这个比例有些偏高,据了解主要原因为:教师的职业稳定、社会地位高,教师公招考试竞争激烈程度比公务员考试小。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女生占多数也是选择教师比例高的原因之一,一份稳定的职业更符合女生的心理预期。有13%的同学选择公务员这一职业,无疑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他们向往“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工作舒适、稳定、待遇不错,有政治发展前途。从学生的意向选择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极高,反映了在大学生群体中,职业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开拓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注重专业岗位

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有20%的学生选择从一名普通的酒店职员做起,还有12%的学生希望从事旅行社的相关工作,其中导游占多数。酒店、旅行社都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这说明较大部分同学希望毕业后能在与本专业相关的部门找到就业机会,愿意在本专业上有所发展,将大学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社会。

3、自主创业增多

有15%的学生要自主创业,说明大学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愿意自立、自强,希望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个人价值,在商海搏击中锻炼提高自己,期望将来可以大干一番自己的事业。

表明一些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这也正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大环境的需要。

4、工作岗位多样化

经调查,在其他类中有考虑从事记者、会计、婚庆、销售、室内设计等等职业,多样化的选择体现了学生在选择岗位时从实际出发,不再着重强调专业对口,头脑较为灵活。

5、考研人数较少

只有8%的学生考虑考研,比例较低。其中,大部分都是因为为了兴趣或想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考研目标明确,态度正确。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此大部分学生选择毕业之后直接就业。

三、调查研究的对策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工作岗位选择的情况,为了让学生选择更为合适的工作岗位,正确的进行职业决策,提出以下建议:

1、调整好就业心态,改变就业观念

目前大学生对职业选择有着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受到目前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倾向,如求稳心态、崇拜权力、功利心理,哪个职业热门,哪个职业环境优,就选择哪个,以至于在择业中出现了“教师热”、“公务员热”、“外企公司热”等非理性选择,作为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加强自身思想教育,正确认识自我,克服盲目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意识倾向,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面对现实,主动认真分析形势,结合自身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就业选择。

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兴趣爱好、个人的能力、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劳动报酬等等。各人情况不同,考虑的重点也各不相同。但大学生必须明白求职是职业者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在择业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而要努力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单位需要结合起来,主动地服从单位需要,把个人理想自觉地统一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中去。应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树立“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的”就业观念,在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同时,谋求自身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做到人尽其才。

旅游管理行业分析范文4

有效教学的理念来自于20世纪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性”主要是指老师通过在单位时间里的教学行为,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强调教学过程的人人参与。主要关注点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不在于老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是一个系统问题,是旅游专业办学的追求,强调培养的人才是面向未来就业岗位和社会接轨的人才是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换句话说,学生通过教学是否掌握了技能,企业是否满意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满意程度如何,是旅游专业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标准。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现状分析

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就旅游管理专业来讲,课程设置、生源素质、学校硬件条件、教师教学水平等都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当前,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热情。

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采用方法大多想多单一,缺乏创新性,部分中职院校依然采用传统的影视教育的方式,极少的运用启发式和开放式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能参与到教学中的少之又少,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缺乏。

(二)教学实践与市场需求脱节。

中职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中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大部分教师缺乏相关行业经验,知识更新速度慢,缺乏与行业管理部门、企业的沟通交流,教师所教知识与职业岗位脱节严重,导致学生职业技能较差,毕业后无法适应岗位需求。

(三)教学评价方法简单,学生激励机制不全。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结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学的反思和促进。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技能、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但是现在很多教师依然采取考试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少有学校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详细评价。而且,就业导向下的职业教育,学校缺乏择优促优的激励机制,学生成绩好与坏的差别不大,学校没有足以推动学生向更优秀发展的长效激励方法,会使得学生整体的进去性不强,教学有效性下滑。

三、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有效性对策研究

(一)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旅游管理专业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实际中,要多开展启发式教学,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其次,要合理的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和设备。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当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合理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将较为枯燥和不便理解的概念知识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展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二)加强教学实践,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

虽然经过课程改革,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符合旅游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教学实践的缺乏还是限制了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能力。学校应当在现有的理论教学内容基础上,重新制定相关的各实践环节的内容与方法,改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大多在酒店的局面,比如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和的当地景点进行实习,再回到课堂弥补不足,通过开放性、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来培养旅游人才,使学生成为全能的应用型人才。

(三)建立丰富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要探索建立合理丰富的评价激励机制,确保奖励优秀,督促后进,使得优秀学生追求更加优秀,后进的学生有前进的动力。首先要合理运用学分制评价体系,要严格准也课程合格把关,不能对学生太放松,保证学生基本的知识技能合格掌握。要加强过程学分的运用,对在课堂上有积极表现的同学进行评分奖励,体现在最终的成绩评分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其次,要发挥物质激励的作用,提高奖学金的广度与深度,适度提高奖学金的数额,提高获奖比例,扩大奖学金的种类,有特长或者某些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也可以获得相应种类的奖学金,引导营造积极向学的良好氛围。

四、结论

旅游管理行业分析范文5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教学从实习时间和地点的选取到实习教学内容的安排,每一个环节都是促成有效实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实习的时间和地点的选取来说,现在的教学实践大环境都致力于构建校内外立体实习基地网络,建设优质实习方案。罗清德(2003,2010),张景群(2003),(2012),常露(2012),张青、袁宇杰(2012)等分别从实习基地的合作模式、建设措施、基地管理等方面论述实习基地的选址和管理等问题。就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教学内容的研究探索而言,涉及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项目的设计(朱琳、汪海,2012)、实习教学考核体系建设(董志文、董效臣,2005)、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谌世龙、黄国良,2004)等方面的内容。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效果分析

除了探索实习改革、实习模式、教学设计等内容外,研究者开始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效果表示极大的兴趣,希望通过探索实习效果,从侧面反证专业实习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并且找出实习改革的方向。如陈聪(2011)结合企业实践和教学进行本科实习生满意度调研,探究从企业和教学的角度对学生实习的实效性进行综合评估。专业实习效果的评估,大体可以从学生、高校、企业三方利益相关者的维度进行。其中,从学生角度进行专业实习效果评估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其他两方而言,相对较多,并且大都集中在满意度的研究上,如徐昌贵、王丽丽(2012),蔡洁(2012)等。包富华(2012)则侧重于研究学生在酒店实习的消极心理,并提出退避抵触、抑郁气馁、焦虑不安、失衡困惑、行业偏见等五种常见心理,探究实习消极心理对学生实习满意度的影响关联度。此外,王忠军(2010)从高校教学的角度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沈宏洁、严艳(2012)等尝试性地从企业的角度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市场的满意度进行调研。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学生

1.专业兴趣缺失,专业认知存在偏差受到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普遍存在误解,人们认为酒店、旅行社等传统旅游行业大都提供的是“服务类”的岗位,尤其是对酒店、旅行社等基层工作存在较大的歧视心理,而学生往往就是在这些基层工作岗位上完成他们的实习教学安排。通过实习访谈得知,学生受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对传统旅游行业的基层工作存在认知偏差,认为经受本科教育后不应当只从事“端盘子”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而对传统旅游行业所提供的实习工作表现兴趣缺失,在实习过程中带有退避和抵触的心理。另外,学生普遍缺少兴趣意识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秉承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往往缺少对自身的反思和总结。职业意识不强结合个性认知的不足,加上社会经验和阅历的缺失,学生缺少对相关行业或职位职业发展过程和阶段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实习前后会陷入迷茫期。

2.对实习的认知缺乏深度,重视度不足一部分学生推崇“60分万岁”的侥幸心理,以“通过”来衡量大学中学习的课程。而一部分学生则把实习等同于平时课堂的授课,认为实习也是一门课程,寄希望和以往的课程一样,“应付通过”即可。因此在短短的实习期中,有部分学生找各种借口拖延和逃避实习,从而导致实习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学生并未能认识到实习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不管是从专业技能还是综合素质上都是为未来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进入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后,面对基层的工作环境差、实习单位规章制度严格、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普遍增大的情况,一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工作形式枯燥、内容单一,并未能完全展现自身的综合素质,高强度的劳动投入与低报酬产出的工作性质使得学生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并且对工作的抵触心理使得学生,特别是在实习的后期,容易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缺乏对实习工作的反思。

3.学生认为实习单位类型和岗位单一,在工作中难以获得成就感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单位和岗位都着眼于传统行业,涉及酒店、旅行社和景区,而新兴的旅游行业(如旅游电子商务等)则在其中占的比例不大。从以往的实习来看,几乎有98%以上的学生选择在酒店、旅行社和景区三大行业中实习,其中酒店和旅行社为重中之重。而其他实习的行业则分布在旅游局、旅游电子商务部门等,但比例极小。另外,从岗位选择来看,在酒店实习的学生普遍在前台、客房和餐饮三个酒店基层部门,在旅行社实习的学生则普遍分布在导游和计调两个岗位上,这些岗位通常是旅游企业劳动强度大且企业内经常性空缺的岗位。由于实习时间较短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所限,很多企业无法给学生提供轮岗的实习工作机会,学生通常会定岗实习坚持到结束。而这些单一重复的工作给学生带来的成就感也是极为薄弱的,不利于实习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

1.实习时段和长度安排不科学据了解发现,高校旅游专业实习时间普遍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这样安排的结果使得处在自我能力再提升阶段的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实习结束后学生马上面临着就业的竞争压力,此时留给学生总结提升自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不利于其调整职业规划和进行职业能力提升。且与此同时若其发现实习的企业类型不适合自身发展,让其积累经验的时间已经失去,对就业极为不利。同时实习时间不够充分,使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只是蜻蜓点水,基本上只是针对一个岗位或部门有一定的了解,没能及时进行岗位轮换。

2.学校的实习基地建设尚不成熟一是实习基地不稳定。学校在实习基地建设上缺乏战略眼光和长效机制,未能与企业建立实质性、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少实习基地只挂牌,不实习,造成专业实习“打游击”局面,“打一枪换个地方”。部分学生靠的是老师或者亲朋好友的人脉关系进入企业实习,分散的学生令学校难以对学生进行监督指导,造成学生实习效果的下降。二是实习基地选择不准确。有的学校在选择实习基地时,一味地考虑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四星级、五星级等高星级酒店甚至国外高端品牌酒店,尽管相对而言这些高级酒店的制度比较健全,培训机制比较完善,但企业未能考虑专业实习的实效性。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非常集中,流动人口多、人力资源充足,对外省的高校实习生需求并不大,因此,这些地区的旅游企业常常处于优势地位,对高校及实习学生提出苛刻的实习要求和不合理的实习待遇。

(三)企业

1.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一些企业把高校实习学生当成“高质低价”的劳动力,着眼点不是放在如何培养实习生而是放在如何用好实习生上。这明显地表现在部分酒店借口实习期太短,不足以进行实习轮岗,而把实习学生安排在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低的基层工作岗位上,只是让他们进行简单重复的工作,很难学到新知识。还有一些企业压低实习工资,降低实习待遇,变相榨取实习学生的劳动果实。比如,在南宁,大部分酒店的实习工资都在800-1000元,远远低于广西最低工资标准1200元。

2.企业管理实习生的制度存在缺陷由于人性化管理和培养晋升制度的严重缺失,实习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导致企业往往将其定义为临时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认可。企业只关心其创造效益的职能,缺少实践教学培训环节,学生在整个实习期一般都被企业安排在固定部门从事工作时间较长与劳动强度较大的一线服务工作,单调重复性的工作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而基层管理人员又很少对其进行管理能力的培训与指导,学生感觉既学不到管理知识,又未能受到职业关怀。

四、高校改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的对策

(一)高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时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转变心态在学生实习前,高校应当首先引导和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实习,培养专业意识,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转变心态。实习对学生而言本来就是一个极好的适应社会、了解社会、思考社会的窗口,通过实习寻找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学生在实习中应当思索并收获的宝贵财富。高校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做好实习笔记,把在实习过程中针对性强特征明显的案例以及对实习单位的实习思考记录下来,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总结以及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培养发散性思维,把理论与实践工作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应当加强实习指导,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参加实习一方面是希望借机磨砺自身,提升自身的职业修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对实习的行业和岗位有更直观的认知,以便将来进行职业选择时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应当鼓励学生把对职业和行业的认识由“书本”转向“现实”,结合专业实习本身,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更清晰而准确地对旅游管理相关行业、职位有深入、透彻的了解。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社会偏见等带来的学生的职业认知误区,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我,结合自身的价值观、兴趣、性格等方面,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的思索,制定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高校应当根据人才培养规律,选择合适的实习时间实习时间的安排需谨慎,既能有助于学生检验和发现理论的不足,又能给学生缓冲的余地,达到实习的目的。笔者认为从教学培养的体系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及大三上学期为宜,长度一般为4至6个月,实习时间太短,学生在岗位上所观、所感、所思略显不足,时间太长,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

(四)高校应当鼓励创新实习行业和岗位,以扩大学生的职业视界在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情况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行业深度的挖掘,旅游管理专业从传统的旅行社、酒店、景区已经扩展了众多新兴行业,如会展、游轮、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的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出现了一批新兴的职业,比如旅游体验师等。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实习教学安排时,应当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和行业发展需要,鼓励学生选择旅游管理行业中除了传统行业以外的新兴行业进行实习,一来既能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传统社会观念对专业本身的轻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对旅游管理行业有更深刻和直观的认识,扩大学生的职业视界,为学生在更宽行业内就业提供更多的认知机会,使得实习教学安排能够与时俱进。

(五)高校应当和实习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实习企业的选择是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至关重要的一步。从实习反馈来看,那些具有合作热情和愿望,对实习学生有自身的一套培训机制的旅游企业往往受到学生的青睐,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完善的培训、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以及更多的机会,而学生对在这些企业实习工作的经历满意度是最高的,实习实效性也是最强的。高校应当有针对性地筛选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机会,并根据学生的实习反馈,选择适宜的实习企业建立长期、稳固、有效的合作机制,有助于实习教学安排的长久性和可持续性。

五、结语

旅游管理行业分析范文6

教师社会实践是将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用理论成果来检验实践的正确与否,同时又经过实践来提升理论水平,丰富理论成果,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手段。对高职教师而言,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将已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效果的重要性

(一)提高高职旅游管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教师通过社会实践,接触行业,感受行业文化,明确社会对旅游管理行业的需求,有利于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拓宽视野,更新思想观念,练就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养,真正成为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

(二)提高教师对学生的榜样示范性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引路人和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广博的知识能刺激学生智力发展,同时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求真求实的严谨态度也将影响学生日后的从业过程。

(三)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更好地把握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技能的融合,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所以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对提高整体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现状

(一)实践渠道与培训机会不多

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受诸多实际因素的影响,实践渠道与培训机会不多。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旅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时间外全面切实参与旅游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另外,寒假或是暑假的时间虽说有一定的连贯性,有利于社会实践的开展,但是两个月的时间对旅游社会实践来讲也仅仅只能观其皮毛不能切其肌理,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若要真实感受旅游行业的运转,必然要打断常规教学。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空前重视,在寒暑假都会安排专业省级培训、国家级培训,尤其旅游管理专业的国家级培训时间就从暑假延伸到了秋季开学以后。这对于提升教师社会实践效果固然有益,但院校在执行过程中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教师数量是有限的,不能因为在编教师的短期培训而另外新增编制。

(二)专业教师要求社会实践主动性不高

大多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之前,理论水平很高,行业实践经验不足。通过走访发现,六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是单位要求,一半左右的教师单位要求多于自己申请,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自己申请的多于单位要求。在费用来源上看,一半以上的教师觉得实践能力培养的经费应该由学校承担,只有十分之一的教师愿意自掏腰包参加社会实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实践积极性不高主要还在于对教师社会实践认识不足,制度不够完善,当然也存在经费短缺难题。

(三)学院培训制度建设不完善

高职院校针对教师社会实践的制度不完善。当前高职院校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也是专业教师对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小部分老师认为学与不学都差不多,更有甚者认为工作中用不着。可以看出,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对鼓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是职称晋升,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师实践水平应该与职称挂钩,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进行量化是有难度的,所以表示反对。大多数教师表示学院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专业能力要根据所讲授的课程来制定。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形式及其效果分析

随着旅游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已经成为高职旅游专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通过教师社会实践的开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形式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首先应该开展以专业对口为主,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对高职院校而言,社会实践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短期社会实践培训。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基层单位进行顶岗实践,接受实践锻炼,在实践中了解行业的详细情况和行业最新资讯,找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差距,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

2.调查研究。在寒暑假或是节假日期间,可以组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到相关旅游单位进行调研活动。调研内容包括单位的用人制度、要求和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技术和知识的需求方向,然后据此进行专业课程的调整,使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社会针对性。

3.结合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完成相应任务。高职院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岗位实习活动的安排时,可以安排一些专业教师作为学生的实习带队教师。为学生提供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并在此过程中利用实习基地的条件,完成自身实践水平的提升。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效果分析

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目前高职院校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模式,也是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培养的必然要求。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1.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认同度。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理论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技巧。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许多教师的教育理念仍然以理论教育为主,教师对实践型人才的认同度并不高。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便受到了阻碍,无法满足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安排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到旅游相关单位进行实践,能够通过实地考察、交流讨论等方式实现对教师的引导,使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转变传统的理论式的教学观念,提高对实践型人才的认同度,从而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更新知识结构,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依据专业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建立以旅游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调整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教学比重,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运用能力。以上是目前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经过专业实践的培养后,通过自身的亲自参与,清楚地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教师由此能够制定针对性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强化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以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为指导,培养时代所需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3.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自身专业实践技能和水平的提高,对于专业实践能力人才培养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导游方向的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带团经验,熟悉整体的业务流程,掌握相应的带团技巧,并具备处理突发问题的应急能力;饭店方向的教师要有饭店服务的经历和体验,对饭店行业的相关业务要十分熟悉等,如此,在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同时,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对旅游职业技能和管理理念要求较高,而这些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相对较快,这也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吸收和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并创造条件深入行业第一线。教师社会实践既提高了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又使得实践教学内容得到及时更新,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更好地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