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农业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江苏泰州;姜堰区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4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受资源制约和环境承载的束缚越来越大。姜堰是农业大县,既是全国商品粮生产重点基地县,又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一方面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造成了资源浪费、生产成本增加[1-2];另一方面养殖业废弃物若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将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亟待破解,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绿色生产方式的推进,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4]。

1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1.1 清化生产取得阶段性成效

通过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各种节约型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使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2010―2016年,泰州市姜堰区种植业面积累计达76.19万公顷次,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达56.45万公顷次,推广应用配方肥9.63万t、商品有机肥2.15万t,共节约化肥(折纯)施用量12 479.5 t,农作物化肥施用量下降明显。通过科学选用防治药剂,积极推行植保统防统治、农企合作、智能农药喷洒等技术措施,全区大面积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8.6%,农药有效利用率提高了5~8个百分点,全面停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化学农药年使用量下降5%,2010―2016年全区农药施用总量(折纯)9 377 t。

1.2 秸秆、畜禽粪便利用率有所提高

一方面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力度,完善秸秆收购、利用补偿机制,促进秸秆多种形式利用,推动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健康稳步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改进生产设施,从源头减少畜禽粪便产生量、建设畜禽粪便处理中心、配套沼气工程建设、生产有机肥等途径开展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近年来,姜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每年都达到92%以上。

2 面临的问题

2.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全面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小散养殖户的粪便处理问题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支撑,部分地区小散户的养殖污染还比较严重。现有的畜禽粪便处理社会化服务体系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运行的质态一般,服务手段少、能力低、规模小[5]。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体系也尚未健全,未达到全覆盖要求,虽然部分乡镇已经建立了无害化收集点,但还没有真正有效运行,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体系尚未建立。

2.2 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

近年来,姜堰区坚持生态立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化肥农药减控、畜禽粪便和秸秆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生态农业综合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上力度不够,存在技术单一、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的问题。

3 可行性分析

3.1 农业产业基础坚实

姜堰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生猪养殖基地、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江苏省生态农业整体推进示范县,也是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整体认证推进市,河横生态环境建设获“全球500佳”称号,组织实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有较好的基础。

3.2 农业科技进步领先

姜堰是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全国科学技术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家禽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里下河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淡水研究所、江苏省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家省内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全区现有院士工作站3个、校企联姻产学研工作站36个、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7个,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

3.3 社会化服务组织基础坚实

目前,全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33个,累计建成“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8家,其中4家获得“全省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称号。截至2016年,全区工商注册的植保服务组织90个,已经建立20个市级示范组织,培育省级“五有五好”植保服务组织3个。姜堰区创新农企合作新模式,采取“植保机构+农药企业+植保专业合作社”模式,由泰州市汉土植保专业合作社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该农企合作植保服务新模式被省推介到农业部农药“零增长”首选模式。

4 对策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围绕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决策部署要求,坚持统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以“农业产业链条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农产品质量优质化”为途径,加强重点工程建设,探索出适合姜堰区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努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拓展农业生态功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4.1 多举措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全面提升已经建成的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其较好的基础条件,通过增加投入、购置畜禽粪便运输工具及设施,配备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化服务队建设,保障基本运营经费,完善服务网络,促使其根据本区域畜禽生产实际满负荷生产、运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集中处理、利用畜禽粪便的功能作用,辐射服务中心周边5 km范围内的非规模化养殖企业。加大推广全价日粮配合、节水养殖等技术,推广“干清粪”“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生产工艺,大力推广“猪沼饲、猪沼粮、猪沼果(菜)”等养殖模式,从源头控制和减少畜禽养殖污水产生量,积极推广畜禽粪便“本位发酵、异位发酵”等技术,努力提高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

科学采用粉碎还田、深翻深耕轮作等方式,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利用效果,积极推广使用大马力拖拉机和高效秸秆还田机械,制定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作业标准,完成秸秆切碎、灭茬、旋耕、混合和覆盖,达到秸秆全量还田、效率高、质量好且不影响当季作物生长的要求。同时,通过适当的农艺措施协调秸秆分解与后茬作物生长的关系,发挥秸秆还田带来的优势。在全区各镇选择一个机械化还田基础较好的行政村,开展秸秆机械化深翻还田整村推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每3年要进行1次深翻还田作业。

4.2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组建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收集分散的小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送至畜禽粪便处理中心集中加工处理,或将发酵好的畜禽粪便有机肥、沼渣沼液输送到田间地头。通过购置运输车辆,建设贮液池、灌溉管网等设施,开展储运配送服务,推进沼液配送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农牧结合的推广进程。

建立废旧农膜及塑料包装袋捡拾、收购、加工利用市场化运作体系,配套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使回收利用率明显提高,农田和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在全区各镇(街)设立废旧农膜临时回收网点1~2个,定时集中运送到专业处理机构委托处理。

在已经建成的6个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点的基础上,通过完善、配套冷藏、储备、运输等设施建设,配备收集点值守人员,强化收集点服务能力建设。

4.3 做好清洁化生产工作

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大力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为核心的节肥技术,调整优化用肥结构,科学指导因地、因作物施肥,鼓励施用有机肥,积极应用畜禽粪肥及沼液沼渣代替化肥农药。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和化学防治与物理、生物、农业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治技术,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科学合理施用农药,提高农药使用效果,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4.4 倡导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综合治理,鼓励在冬季进行休耕,根据实际情况在休耕区域实施冬耕晒垡和增施有机肥。通过冬耕晒垡,重点解决长期少免耕带来的耕作层浅、土壤紧实、作物根系下扎困难、土壤有毒有害物质积累等问题,耕作深度≥20 cm。同时,在休耕区域增施适量畜禽粪便、沼渣、沼液以及商品有机肥等。

以提高种稻效益、发展绿色种稻为出发点,立足种稻可持续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一田双收、一水两用”,重点推广稻鸭、稻渔、稻虾共作模式,进行试验示范和技术集成。以里下河农区附近乡镇为重点推广区域,以现有示范户为核心,向周边规模种植户辐射。

4.5 加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融合l展

以生态循环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以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溱湖风景区为龙头,围绕人文、生态、优势农产品资源特色,打造大旅游产业的黄金产业链,以生态休闲观光旅游需求日盛和人气日旺为目标,结合高效规模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园区农业的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生态休闲观光项目。推进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建设,实现以农产品生态种植、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生态休闲农业新模式。着重建设溱湖湿地景观观光区、河横田园风景观光区、中艺园农技农艺体验区、沈马线特色果品采摘带、溱湖大道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打造苏中休闲观光农业之乡,形成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品牌。

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生态,加大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中的应用。建立生态健康和种养结合的绿色生态种养模式,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全面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建设规模沼气工程配套“三沼”综合利用、生物有机肥加工、堆沤直接还田物联网应用体系,实现种养结合;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智能运行管理平台,形成“三沼”综合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智能化实时监控管理体系,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效率;建立农田生态实时监测管理平台,对农田氮磷控源治理、湿地净化处理、田间生态林建设进行实时监控,形成控水、控肥、控药等智能化生产的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监测系统,应用绿色生态防控技术,达到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统防统治。全面推进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中的应用。

5 参考文献

[1] 潘其佳.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15):243.

[2] 李从平.重庆市云阳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1(21):48-49.

[3] 何发贵.梁平县畜禽养殖污染现状调查与治理建议[J].畜禽业,2013(12):44-46.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范文2

>> 衢州市衢江区茶树良种化现状及成效 衢州市衢江区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宁国市生态及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泰州市姜堰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建德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衢州市衢江区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做法 白山市生态科技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衢州市衢江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建议 衢州市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山区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衢州市衢江区中心公园规划设计 衢州市柯城区柑桔园地土壤现状及改良措施 贺州市八步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衢州市区公有营业房公开拍租现状及对策 衢州市城区内涝成因及对策分析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柳州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 兴宁市生态林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云和县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衢州市衢江区2011―2014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衢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全区推行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EB/OL].(2015-4-29)[2015-11-26].http:///qzfzcbmzsjg/qjqqfb/zcwj/xzgfxwj/201504/t20150429_526930.htm.

[5] 衢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江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5-4-29)[2015-11-26].http:///qzfzcbmzsjg/qjqqfb/zcwj/xzgfxwj/201504/t20150429_526931.htm.

[6] 衢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江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08)[2015-11-26].http:///qzfzcbmzsjg/qjqqfb/zcwj/xzgfxwj/201510/t20151008_558 796.htm.

[7] 衢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江区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08)[2015-11-26].http:///qzfzcbmzsjg/qjqqfb/zcwj/xzgfxwj/201510/t20151008_558 797.htm.

[8] 张棋,郑水明,叶学珠,等.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模式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900-4904.

[9] 席建峰,高飞,房苏清,等.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2(9):47-48.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都市生态农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马鞍街道地处南京市六合区北部,生态环境较好,适宜发展生态农业。近年来,该街道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注重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结合,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1 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近年来,马鞍街道注重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结合,引进绿色环保项目,淘汰区域内污染企业,促使土地、水和动植物物种资源得到保护。该街道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引进嘉瑞蜂蜜食品、隆凯饼干、高能饲草饲料等农业产业化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在特色基地建设方面,认真抓好水芹、龙虾、优质稻米、饼干小麦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在生态种植方面,积极培育扶植有机水芹、绿色稻米等基地的认证,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呈现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1.2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马鞍街道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紧抓绿化造林不放松,促进绿色产业大发展。每年绿化造林66.7hm2以上,到2012年全街道森林覆盖率达24.03%。紧抓农业投入品的安全施用,促进生物种类多样性。目前,全街道化学肥料、农药使用量较5a前分别下降20%、30%以上,生物资源达上百种类,其中植物品种300个以上,野生动物100多种,天敌昆虫10多个种类,昆虫和野生动物的生态群落贴近自然分布。2013年,该街道顺利通过省级生态环境优美乡镇验收。

1.3 特色农业产业形成规模

近年来,马鞍街道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规模农业,全街已打造以水芹、茶叶和苗木等经济林果为主的3大特色产业,初步建成金银花、茉莉花、桃花、蝴蝶兰4大花卉基地,发展了以河王龙虾为主的养殖基地。目前,全街道水芹种植达400hm2,茶叶种植233.3hm2(为全区雨花茶最大种植基地),苗木种植333.3hm2;已建成金银花200hm2、六合野茉莉66.7hm2、蝴蝶兰年产80万盆、桃树200hm2的花卉基地[1]。大力发展以龙虾、黄颡鱼等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其中龙虾养殖200hm2、黄颡鱼66.7hm2。

1.4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为顺应市民渴望走向大自然,崇尚休闲旅游的要求,从2012年开始,马鞍街道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与建设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协调发展,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功能融合,带动了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3年,已建农家乐7家,正在建设的泥桥、糍粑墩旅游专业村2家,正在建设的河王湖茉莉花、巴山世外桃源农业旅游企业2家。目前,采摘草莓等体验形式的农业休闲业在巴山、泥桥等村蓬勃发展,为市民提供休闲旅游的良好场所;规划建设的河王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项目、巴山六朝古都养生养老示范园区正在强力推进。

2 限制因素

2.1 基层干部群众的认知度不高

目前,不少基层干部群众,对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背景、概念、功能和基本特征认识模糊。一部分人认为,农忙种种田、农闲打打工,投资少风险小,看不到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前景,从而显得思路不清,劲头不足,认知度不高。

2.2 产业组织的机制不健全

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金融信贷政策、产业组织协调发展等体制与政策仍不能完全适应都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全街道农业经营大部分仍以一家一户分散为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规模偏小,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农业产业化化发展整体水平仍然不够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还比较少。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产业化经营发育不充分,现有产业化组织运行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不够完善,农产品加工能力弱,尤其是有品牌高档品、高质品等精深加工品少;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都市生态农业亮点不多、整体水平不高。

2.3 劳动力素质偏低不适应

都市生态农业是以资本、信息、技术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其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等特点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管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该街道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素质偏低,农民小农经济意识较强,耕作观念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面临着大多数年轻的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素质高的人才供给大量减少的问题;也面临着留守劳动力的知识陈旧、接受能力差、短期文化素质难以提高的问题。

3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宣传引导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推动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特征,通过多层次宣传引导,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认识。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引导,让广大干群了解认知;加强宣传工作,让基层干部群众了解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背景、概念、功能和基本特征;通过举办观摩活动,让大家走出去参观学习,明确思路,提高认知度[2]。

3.2 依托科技支撑

都市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有机融合,发展都市生态农业需要应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马鞍街道地处都市近郊,市区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资源十分丰富。该街道要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优势,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才引智工作,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依托科技支撑,抢占现代农业制高点,促进马鞍都市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另外,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劳动力素质。要充分利用农民培训项目的实施,打造一批高技能、实用性科技人才。要扶持家庭农场建设,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3.3 营造生态立街

保护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马鞍街道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多的特色,更是其可持续长期发展的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水库和水域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生态湿地等水资源环境保护建设工程和丘陵山体绿化与防护林建设工程投入的力度,保护好生态环境;严格筛选和限定产业投资项目,做到园区的产业必须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园区项目必须是环境友好型项目,园区的产品必须是生态环保型产品;严格规范入园企业的环境行为,严惩杜绝其对环境不良影响和破坏;大力植树造林,营造美化环境,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经济林果产业和特色有机蔬菜产业,走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道路;实行适度生态经济发展倾斜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组织吸收社会力量投资环境建设,对落户园区的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产业和项目,给予税收、信贷、利益分配等方面优惠政策。

3.4 发展产业兴街

通过健全产业化组织发展产业,变生态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优势;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发展产业,以产业兴街,为马鞍的生态农业发展助力。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完善运行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科学确立水芹、雨花茶、富硒大米等产业,打造特色蔬菜、特色林果、特色粮油、特色高效种养业的品牌。以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为核心,以兴办养生、养老产业为重点,紧紧围绕生态旅游休闲兴办产业项目,打造生态旅游休闲产业链,开发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垂钓、养生养老等经营项目,围绕游客“游、赏、购、吃、住、行、娱、体验”等需求,开发旅游消费产品,以旅游接待和旅游消费带动关联产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玲,朱训永,刘学良,等.南京市六合区水芹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蔬菜,2011(2):1-4.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农业科技旅游园区;生态循环;蟹岛

在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旅游园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并且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由于城市建设导致耕地不断减少,农业的发展以追求高科技和高产量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开始重点建设现代的农业科技园,不仅承担了城市公园的作用,而且也实现了农业高产等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在农业科技旅游的发展上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1 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园区的内涵

1.1 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园区的概念

生态循环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融入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程等思想,以自然资源的节约、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收益的提高为目的,以生产过程的无害化、废弃物利用的资源化、资源投入的减量化为手段,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全面提高。[1]

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园区是以生态循环农业为基础,依据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工程方法,运用现代科技,将农业、畜牧业、能源、水资源、旅游业在内的不同的主体连接起来,形成“生产-消费-分解”的循环闭系统,通过资源的互为利用,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减少了整个系统向内的资源输入和向外废物排放。[2]

1.2 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园区发展模式

通过对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园区情况分析,可以发现尽管各个地方由于自然条件或生产目的不同,具体地方的发展具体形式有些许不同,但总体上还是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发展模式。

农业科技园区实现了两个系统的生态循环多功能联动。首先是农业、科技与旅游大系统的复合型循环互动。该模式的实质就是以科技发展农业,以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创建品牌,以品牌致富农民,利用循环经济理论,实现农业由单向式资源利用向循环梯级利用,通过科技运用和旅游开发,拓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生产清洁化、农村废弃物资源化,不仅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农村发展的“双赢”,还带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其次是生态农业子系统的循环,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模式既是农业发展新的理念和策略,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通过科技的助推,实现了农业生态子系统中物质和能源的良性循环利用。

图1 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园区

2 模式分析

2.1 经济范畴

科技、农业与旅游三者结合使得园区实现了盈利双渠道,不仅强化了农业与旅游的附加值,提高了双方的收入,而且降低了风险。高科技产品、绿色产品与旅游商品的叠加,产生了一定的溢价效果,园区销售的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价格,给园区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益。现场采摘和消费降低了农产品储存和运输的成本,农产品的促销成本也得到降低。系统构建的子系统中,生态链上一环节的“废物”成为了下一环节的原料,减少了“废物”处理成本,又减少了原料投入成本,而子系统间“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的物质循环,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2.2 社会范畴

农业科技旅游园区取得成功间接的反映了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首先,农业科技旅游园区的产生给国民,尤其是城市居民,提供了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城市居民面对日益紧张的生活压力和城市砖瓦林立的生活环境,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的休闲方式,较好的满足了他们心理和生活的需求。农业、科普、体验等系列元素的结合,使得亲子游、科普游等旅游产品兴盛,打造了园区和游客双赢的局面。

其次,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产业以及生态循环中的运用起到了科技示范和科普教育的作用。农产品的高科技种植和培养,物质资源、水资源、可再生能源等生态循环的科技运用,不仅给农业生产者提供了参照,其在旅游上的延伸,为生态循环经济起到了推广的作用。

此外,农业、科技与旅游的多功能联动,带动了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农民素养、农民生活水平等得到提高,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得到挖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改变。

2.3 环境范畴

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园区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无害化、废弃物利用的资源化、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减少了生产经营对环境的影响。首先,生产过程的无害化是生态型园区必不可少的环节,园区生产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若不妥善处理,就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生产过程的无害化处理不仅避免了自然环境的破坏,而且还减少了有害物质处理的成本。其次,废弃物利用的资源化是生态循环的重要手段,减少了向循环系统之外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资源再循环。此外,废弃物利用等减少了生产投入端的自然资源输入,实现了资源利用的减量化。这种模式的构建使得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以及子系统本身实现了闭环式流程,通过不间断地经济循环、物质循环、能源循环等,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实现了充分利用,从而使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通过多功能联动的循环利用,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

3 北京蟹岛模式

3.1 蟹岛基本情况

蟹岛隶属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是一家大型的知名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园区。蟹岛占地3180亩,其中:农业用地2,700亩,水面350亩,旅游度假用地130亩。[3]蟹岛以生态农业为轴心,将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沼气能源、水资源利用、旅游开发等产业构建成为多功能联动的循环闭系统,实现种养系统、沼气系统、水资源系统的循环利用,成为一个环保、高效、和谐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园区。[4]蟹岛开辟了一条“以园(农业)养店(旅游),以店(旅游)促园(园)”的经营模式,在布局上采用了“前店后园”的方式,“店”包括住宿区、娱乐区、餐饮区和购物区,是游客消费的场所,“园”包括种植区、养殖区、再生能源区,不仅塑造了绿色的旅游环境,提供了消费产品,而且为生态循环提供了技术支持。

图2 蟹岛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系统[5]

3.2 蟹岛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模式

蟹岛生态循环模式是以农业为表,以旅游为里,以科技为魂,实现多功能联动。

3.2.1 种养循环系统

在种养循环系统中,种植农作物产生的有机农产品以及养殖产生的鸡鸭鱼肉等不仅供旅游系统消费,而且也实现了种养系统的内部循环。种植与养殖互为原料,实现循环。如以稻蟹为主体的种养系统中,蟹岛每亩水稻投入600只蟹,水稻为蟹遮阴,为其提供了一个天然的遮阴场,蟹不仅可以代替人工进行土壤和水稻根部的疏松,而且可以充当天然的农药和肥料,有效地促进水稻的生长,实现水稻科学增产,水稻收割后,晒干的稻草铺于温室大棚上,用于保温防寒,稻谷经过加工后,大米供旅游者食用,稻壳、稻糠酿制成酒,酒糟喂猪,猪肉也供旅游者食用,猪粪进入沼气循环系统,产生有机肥,温室大棚种植的蔬菜水果以及花卉苗圃等,不仅可以供旅游者食用,而且可以开展采摘、旅游观赏等旅游体验活动。

3.2.2 沼气循环系统

在沼气循环系统中,蟹岛将种植系统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养殖系统产生的畜禽粪便,以及旅游系统产生的人粪尿、可利用的垃圾等装入沼气池后,经过高温发酵,产生沼气、沼液和沼渣。沼气用于园区生产、生活用能及发电,沼液和沼渣部分用作农作物肥料,这种有机肥料,即保证了农作物的增长,而且也替换了农药和化肥,实现了真正的无公害,部分用作养殖饲料,减少了饲料用粮。沼气技术带动了蟹岛农业与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从污染负效益变为资源正能量。

图3 蟹岛沼气循环利用图[6]

3.2.3 水资源循环系统

在水资源循环系统中,蟹岛一方面充分利用地下温泉水资源,从源头节约资源,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污水处理技术,蟹岛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量为2,000立方米,能够对园区内旅游系统和种养系统产生的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真正实现节水节电。

蟹岛通过园区挖井,引入地下温泉水,地下温泉出水温度65℃,先供冬季采暖以及游泳池和洗浴中心使用。水温降至40℃左右时,通过管道输送,一部分用于温室大棚和沼气池,代替电能实现加热、增温,一部分用于蟹宫。当水温降至20℃左右时,用于鱼塘养鱼和农田灌溉。污水处理厂则对系统产生的生活及农业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实现资源化循环利用。处理后的水通过氧化塘中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实现进一步的生物进化,然后通过沙床再次过滤,沙滤后的水引入种养系统,用于灌溉农田、菜地、养殖鱼塘和饲养家畜家禽。

图4 蟹岛水资源循环系统

3.3 效益分析

由于蟹岛采取了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模式,借助“以园养店、以店促园”的“前店后园”的经营方式,通过种、养互动,以污水处理、沼气循环为纽带,以农产品加工、旅游开发为动力,实现农业、科技、旅游协调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3.1 经济效益

实施农业科技旅游多功能联动的生态模式后,蟹岛的年产值和利润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与1998年建设初期相比,增长幅度惊人。蟹岛良好的经济效益呈现两个特色:

一是旅游产业作为盈利主体,农业与科技、旅游相结合为其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以住宿、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前店”(旅游度假中心)是蟹岛利润中心,旅游业产值在蟹岛总产值中的平均份额达到一半以上,是蟹岛的主要盈利产业。科技丰富旅游体验、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这一发展的模式大大地提升了蟹岛的经济效益。

二是多功能联动的循环系统成为蟹岛获利的主要原因,蟹岛高年产值和高利润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蟹岛自身循环系统的建立。

一方面是系统内部循环,实现了废弃物循环利用,极大地节约资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蟹岛获利水平。蟹岛沼气池年产沼气7.3万立方米,若将这些沼气全部作为炊事燃料,每日可节省煤气20罐,一年可节省燃料费近100万元。沼肥方面,如果将蟹岛现有的2700亩农用地全部用沼肥代替常规化肥,按现今每亩使用常规化肥的费用约为250元/年计算,则可节省60余万元的支出。[7]此外,水循环系统的利用,使得水资源利用效率非常高,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地下温泉水的使用节约了电费,而污水处理大大的降低了水资源的消耗。种养系统互为原料的循环体统,不仅降低了原料采购费,同时也省去了废弃物品处理的费用。

另一方面,系统生态循环提高了园区的品质,促进了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和游客旅游体验的满意度,给蟹岛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首先,与常规农产品相比,用沼肥这一有机肥料种植的农产品的价格比其高一倍以上。其次,循环系统的再次开发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活动,而且也给蟹岛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效益,氧化塘娱乐项目的开发1年可以实现200-300万元的收入。[8]

3.3.2 社会效益

首先,蟹岛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的发展,不仅开辟出一条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之路,而且很好地协调了农业生产、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为中国休闲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为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到一条极具参考意义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物质循环、再生能源循环、水资源循环等方面的利用,开拓了一条循环再利用、能源多级优化的新途径,对社会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其次,蟹岛的成功使得其成为北京市朝阳区的纳税大户之一,而且为当地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同时也从社会上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

此外,蟹岛为北京城区市民提供了假日休闲、娱乐场所的同时,通过观光与体验,使人们对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有了更深的认识,实现了科普教育的功能。

3.3.3 环境效益

蟹岛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模式不仅解决了蟹岛产生的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的废弃物的排放,如畜禽和人的粪便、生活污水和垃圾等,而且变废为宝,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资源利用率也大大提高了。

蟹岛每天产生的粪便、生活污水和垃圾若不进行处理,势必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沼气池和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使用,将蟹岛每天所排的废弃物全部进行资源化利用,每年可大量减少向环境排放COD 。蟹岛不仅实现了自身污染物的零排放,而且还每年消纳了北京市区大量的粪污。农业和旅游业排放出的废弃物经过沼气池发酵,为种植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了化肥、农药的零投入,减少了由此带来的农业污染,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沼气、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使蟹岛每年节约大量燃煤和电力,减少了SO2的排放,大大改善了园区村的空气污染程度。

4 总结

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园区模式的产生改变了传统观光农业经济效益低、循环利用差、环境污染重等缺点,不仅给农业园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创造了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该模式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农业旅游创新不足、农业科技投入成本高、农业季节性强等问题,限制了农业科技旅游园区的发展,如何由表及里地解决这些问题是该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郑水明.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实践和思考[J].浙江现代农业,2010( 4) : 16-17.

[2] 王春艳.贵州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0(1) :60.

[3] 李胜,梁淑敏,付秀平,路明.北京蟹岛都市循环农业模式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12):62.

[4] 李晓伟.北京蟹岛:再造“循环农业”新模式[J].中国农业科技,2008,11.

[5] 赵剑锋.北京蟹岛创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J].世界农业,2006(9):13.

[6] 邹统钎.基于生态链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J].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66.

[7] 路明,专家纵论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N].农民日报,2006-05-17.

[8] 赵剑锋.北京蟹岛创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J].世界农业,2006(9):16.

[9] 陈洁,倪晋仁,路明.蟹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能流及效益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J].2005,26(5).

[10] 黄锡富.广西西江流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11] 路明.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建设循环经济[C].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2006,4.

[12] 陈燕.循环经济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

[13] 陈文杰.循环型乡村旅游园区的初步研究[D].南昌大学,2007.

[14] 张晨,彭伟.兰州现代农业模式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08,3.

[15] 彭伟.基于循环型生态农业基础上的兰州现代农业模式构建[J].甘肃理论学刊,2008,7.

[16] 韩冰.北京蟹岛集团展循环经济调查[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1(10).

[17] 朱珍华.北京蟹岛生态度假村生态模式及效益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5,8.

[18] 罗广妍,史亚军,杨为民.北京蟹岛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研究[J].北京农学院,2006,21(1).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问题;改善措施

1生态农业建设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农业,其主要的生产对象是自然资源。对于过去的农业基本上没有对环境造成影响,但是其存在生产效率低的现象,因此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而对于近现代农业其主要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大部分的工业,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因为使用一些农药和化肥,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环境,特别是对土壤、水质等方面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发展,合理的协调生态环境,使用这2种方法都是不可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农业出现,其也成为了农业发展的主要发展趋势,生态农业主要是根据生态经济学、生态学规律分析,并依靠现代科技和工程管理作为主要的发展模式。对于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引入是在20世纪80年代,并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生态农业具有很多优势,不仅延续了近现代农业的技术优势,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在资源投入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加大了力度,所以对于生态农业来说其是属于“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2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问题

2.1农业环保意识仍需加强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发展污染比较严重,其主要是因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时候没有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工业三废”的情况还是没有得到合理的控制。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对于宣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没有将该种思想贯彻到农民的心中,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情况,因此长期下来,这种传统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严重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2.2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其主要是因为农药以及化肥等所造成的污染。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作物在种植的过程中会过量的使用农药、化肥等,但是化肥其利用率并不高,因此大部分的化肥在进入农田后,就会腐蚀土壤、水体等,从而直接影响到环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改善气象问题,农民会选择使用农用薄膜进行节水、增温等,但是因为农用薄膜的使用年限是受到限制的,使用的薄膜大部分都不进行回收,从而会累积在土壤里,破坏土壤结构,直接影响到农作物。另外部分人还会将薄膜进行焚烧,就会释放大量的二恶英类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很强的毒性,会直接影响到大气环境。

3改善措施

3.1加强生态农业意识教育

在生态农业建设中需要进一步转换生产方式,提高生态意识,采用农民所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广泛的普及农业生态知识,从而能够提高农民对农业环境的认识。

3.2各级政府要提高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视,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

科技是发展的主要条件,对此政府需要高度认识到农业发展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基金投入,将其用于生态农业研究中,不断的鼓励和引导科学技术人员和单位对其的研究,主要是将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基础,并使用无害化农产品,并有效的处理人畜粪便,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还需要加大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从而更好的实现生态农业建设。

3.3积极实施农业生态改造工程

积极实施农业生态改造工程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抓好面源污染治理。在农业生态建设过程中确保保护环境、提高产品质量,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污染质量,并推行环保准入制度,做好畜禽养殖污染排放工作以及作物秸秆还田利用等。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操作,并研究最适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方法,从多方面进行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的控制,确保“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的顺利实现;完善生态体系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建设是主要农业发展趋势,因此需要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并有效的落实生态种养技术,从而更好的促进生态建设。如今生态农业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待解决,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壬午.倡导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1):5-9.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模式;现状;发展前景;中国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76-01

生态农业要求把农业及农业相关行业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解决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三大效益的统一与发展[1]。

1 国内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起,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就已经被结合起来[1-7],生态农业的概念逐渐发展起来,经多年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已经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就,但也应该注意到,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瓶颈[2]。一是目前我国生态农业主要目标为追求更多产出,主要手段为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未足够重视农业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二是当前的生态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体,没有充分重视包括工业、服务业在内的其他领域或部门之间的联系,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市场化的引导,在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方面发展不足;三是用于指导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落后于当前的生态农业实践进程;四是农业管理标准化水平低,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相互冲突及自相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

2 现阶段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作用

2.1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农”领域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农业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科研成果、政策要求,都无一例外要争取到农民或农业生产者的认可和支持,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否能兼顾到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能让农民获得真正的实惠,关系生态农业发展成败[3]。实践证明,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能够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获得双赢的新型农业体系,可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值得进一步完善、发展和推广[2-4]。

2.2 发展生态农业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业发展遇到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在农产品国际贸易及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中更集中的暴露出来。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将是我国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农产品质量与产品竞争力及农业综合效益等多方面的问题[4-5]。另外,发展生态农业、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也将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存环境,有利于我国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2.3 生态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中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也将在农村。农村的小康社会建设要求不断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生活环境[7-8]。发展生态农业影响着农业生产方式,尤其是农村生活方式;不但可以改善农业及农村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将会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充分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将逐步颠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别方面的观感,也将最终促成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9]。

3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国家及农业主管部门虽然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但始终未能解决所存在的一些农业管理体制上根本问题。二是生态农业以及相关理念的普及程度不够高,农业相关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未能充分地理解与把握生态农业的各相关方面。三是当前的各种生态农业模式未重视农业的多功能生态服务,大多局限于物质能量循环和能量资源多级回收利用。四是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格局始终以种植业为核心,存在一系列问题[10]。五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方面始终缺少系统、完整的理论整合成果,其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4 生态农业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生态模式。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适宜的发展模式将能有效促进本地生态农业的发展[11]。二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协调发展。坚持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原则,合理利用、增殖资源原则,物质循环、多级利用原则,正确运用调控原则[1-6],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原则。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和农业清洁生产,提倡在信息化基础上组织农业生产。四是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对相关单位及个体的宣传鼓励措施,并逐级细化,充分调动其积极性[12-13]。

5 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和新趋势

5.1 从重点关注生产环节转向规模化与产业化

产业化与规模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14]。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强调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通过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循环,突破单一狭隘的产业限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3]。

5.2 发展多产业结合的开放性农业和多功能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以农林牧渔产品的生产加工为基础,紧密联系生产流通领域,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网络化连接[12]。

5.3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注重生态文化的培育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也是生态农业的灵魂。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12,15-16]。生态农业的发展应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本点,将和谐发展作为首要的价值选择,将生态文化的培育与发展贯穿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之中。

5.4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11],对整个农业技术体系进行生态优化[15]。在实践过程中,对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再优化,以现代农业科学理论为基础加以整合,引入最新的实用技术进行二次革新创造[17-21]。

5.5 重视传统农业文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既包含构建不同类型的适应当地既有条件的生态经济模式,也包括集成的生态技术和管理模式[11]。我国生态农业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农业精华的传承和提高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根基和稳定的保障,这也将有利于保护各地区、各民族形式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并有利于农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13]。

6 参考文献

[1] 胡人荣,余长义.我国生态农业进展现状与展望[J].生态农业研究,2000,8(3):95-98.

[2] 李新平.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6):341-345.

[3] 韩玉勇,刘志峰.农村进展循环经济的新形式[J].安徽农业科学,2011,35(30):9717-9718.

[4] 曾超,王文强,等.中国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农业[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28(1):58-60.

[5] 金鉴明,金冬霞.中国的生态农业[J].世界科技研究与进展,2002(2):10-14.

[6] 顾进飞.生态农业进展的制约因素[J].农业环境与进展,2012,15(2):8-9.

[7] 叶谦吉.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8] 卞有生.生态农业基础[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6.

[9] 张忠根,应风其.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0] 卞有生.生态农业中废弃物的处理与再生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1] 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2] 邓启明.基于循环经济的浙江现代农业研究:高效生态农业的机理、模式选择与政府管理[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3] 刘春.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4] 骆世明.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J].地理研究,2008,22(1):20-22.

[15] 章家恩,骆世明.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时间和理论问题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65-1370.

[16] 骆世明.生态农业的景观规划、循环设计及生物关系重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805-809.

[17] 刘应元,冯中朝,,等.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4(3):24-29.

[18] 黄国勤,王淑彬,赵其国.广西生态农业:历程、成效、问题及对策[J].生态学报,2014(18):5153-5163.

[19] 曹志平.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1):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