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设计 文本理解 思维历程 主体性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活动等进行总体规划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和预设性。尽管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并不能保证必定可以上出好的课,但不好的课堂教学设计从根本上就注定了无法上出好的课。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常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然而,通过观察和访谈我们发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信息堆积、静态知识梳理、学生被工具化等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避免“信息堆积”而实现“文本理解”。避免“静态知识梳理”而实现“动态思维历程”,避免“视学生为工具”而实现“学生主体性回归”。

1 避免“信息堆积”,实现“文本理解”

信息堆积就是对所掌握信息的无结构化的处理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对教材所承载的信息的处理至少要经历两个阶段:首先要确认所给信息,其次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帮助儿童更好地学习数学,第二个阶段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重点。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数学教师在第二个阶段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无序、无结构化的特点,仅仅将所确认的信息进行无意义堆积,这样加工、设计教材信息的方式对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2 避免“静态知识梳理”,实现“动态思维历程”

教材呈现的知识信息停留在文本之上,是静态的,于是有些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就变成了对静态数学知识的澄清和梳理,他们认为只要能够把这些知识线条给学生讲清楚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甚少关注其他的内容,特别是数学思维的养成方面,这必然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心理学研究认为,对儿童进行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给他们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的思维和智力,教学的着重点是促进思维的质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对知识进行静态梳理外,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

3 避免“视学生为工具”,实现“学生主体性回归”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笔者连续跟踪某小学数学教师数月,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进行出声思维,笔者进行全程录音,然后再转录成文字。通过对这些文字材料进行编码、登录、类属分析、寻找意义等过程,发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采取“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认为这节课是:我要做的一件事,为了使这件事情做得顺利,我必须调用所有可以控制的元素,包括学生。这样的教学设计其思维方式实际上是把学生视做自己所做某情的工具之一,漠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范文2

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领悟更需要教师的引领。因此,研究小学语文的提问设计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阐述

课堂提问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设计出了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提问 设计一、引言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但事实上,我们发现这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被轻视与忽略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是缺乏科学设计的。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提得好即教得好”。可见,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在教师有效提问的引导下学会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我们不能不把研究重点放在小学语文提问设计上,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桥梁与催化剂。

二、课堂提问的基本理论

(一)课堂提问的过程

提问行为是问题编拟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行为的简称,共包括问题编拟、发问、应对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的排列顺序显示问题行为的全过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将隐含学科知识的授课内容演绎为一个个极具启发性的思考题的过程即可视为问题编拟。问题编拟是课堂提问行为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下。

(二)课堂提问的功能

对课堂提问功能的全面认识,有助于教师富有成效地在实践中运用提问手段,并逐步达到教学艺术的境地。课堂提问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集中学生注意力;2.激发学习兴趣;3.启迪学生思维。

三、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考虑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利因素,随时控制那些价值不大或毫无意义的提问,保证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我们应该遵循一些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的科学性,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是科学的,而且要求语文教师使用的语言也是科学的,语言的科学要求:概念准确、判断合理、遵循逻辑规律,简单明晰地表达客观事物和情感世界。

(二)普通性原则

同一班级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个性品质必然会有差异,学习能力会有上中下的不同层次,口语表达也会有愿不愿,善于不善于的区别。班级学生因个体差异,提问也应该体现一个普遍性原则,让每个学生获得均等的话语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问对象的大众化,全班化也是重要的一个手段和方式,即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使一部分学生能对提问产生积极反应,而置另一些学生于不顾。

(三)启发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问时还要遵循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地思索、探求,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学生必须通过己有的一些信息展开思考,初步寻找其中的奥妙和趣味,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知道,显然价值和意义不大,不值得一提。

(四)目的性原则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在教师心中一定要明确清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某项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或一些问题,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内化学生语文知识。

四、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小学生自主性相对较弱,认知水平较低,生活经验匮乏,这使得有效的课堂提问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更能发挥其引领示范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课堂提问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应该精心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学生行走期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疑问,产生参与活动的力量和冲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二)提问的技巧

巧妙的提问,犹如微风在平静的水面上卷起涟漪,能激起学生点点思维的浪花,教师要善导善控整个教学过程,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和技术。

(三)把握好提问的四个“度”

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前就需要有疑。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

1.掌握难度。怎样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2.安排梯度。学习活动的过程如同人类认识其他事物的过程一样,先易后难、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调节密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并且效果甚好,但是提问并非越多越好,主要是看提问是否激发兴趣、集中注意、达到提问的作用。不恰当的提问,高频率、高密度的问题围绕学生全面轰炸,其实不能实现提问的价值,反而阻碍课堂教学效果。

4.设计宽度。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能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我发挥的空间,并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这是探究性提问的重要特征。但并不是说,探究性提问没有一定的答案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要注意目标清晰,组织问题的语言精练,具体明白;二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宽泛,不着边际,使学生不知从何作答。

五、结语

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应用是有其独特之处的,主要取决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实践探索,笔者深深感到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高是个难度极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不可控性以及诸多的干扰因素。尽管如此,源于教师提问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对学生发展的重大影响,广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者还是坚定不移地奋斗在求索的路上。真诚地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小学语文的提问设计,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再添光彩。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150-01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阶段的小学生思维能力也在不断的提升,想象力更加丰富,为了适应以及顺利地跟上他们的发展节奏,教师只有先为自己充电。备课就是充电中关键的一步。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然而,上课过程总有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出现。所以,备好课对提高教学效率尤为关键。我们必须课前精心准备,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心中有数,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从容应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所以对于备课,我十分重视,每次课前,我都会花很多时间去去备课,上网查资料,掌握教材重难点。就像准备上《蒲公英》这篇课文时,我从山间摘来蒲公英,并收集了许多花草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图片,还事先利用课间时间让学生去照太阳,感受阳光的温暖,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情况,认真研究教学方法。熟悉了教材,了解了学生,明确了教法学法,在讲台上就可以胸有成竹,走上课堂才不会茫然。有了充分的准备,就算课堂上遇到了“突发”问题, 我也会应对自如,不会手忙脚乱,凭借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轻松解决。当然,这就为生动的课堂教学设计打好了基础,课堂教学效率也就会在无形中提高了。

二、千方百计,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小学生尤其是这样,他们常常把兴趣当成唯一的老师。兴趣是教学的催化剂,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才会生动,学习效率才能提高。有学习兴趣唤起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总会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我的地盘,我做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断强调学生是主体,要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样的在《蒲公英》这篇课文教学时,我就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想,畅所欲言,不管学生说的是对是错,都给予其充分的发言权,而我只是充当了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主人翁的感觉,才会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蹲下来,我们都是朋友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只有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教学过程才会更加融洽和谐。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平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们老师要调整好角色和行为,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平时上课我都不会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 ‘答案应该如此”等话语,我更多的是说“我以为? 你们觉得呢? 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样回答会更好”,所以“蹲下来”去看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了解他们,欣赏他们,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喜怒哀乐”,当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时,和他们一起高兴,一起欢呼:当他们遭遇困难挫折时,静下来和他们一起谈心,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

五、结语

综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们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并在教学中逐步做到自我完善,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时代同步,让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升明.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学习( 上).2011-01.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板书设计;课堂教学

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板书,它是教学内容重难点的高度概括。它既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提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从知识、审美、情趣等方面感知和获取信息。备课时,针对板书的设计,我们要全面考虑到课文的“文路”、教材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这样设计出来的板书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因此,许多教师很重视板书设计。下面,我结合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

一、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两种传统的手段便是口授和板书。二者各尽其职、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文本,单单靠教师的讲授缺乏直观感,这时板书的运用,既让学生对文本有了直观印象,又让教学得以顺利完成。板书有以下作用。

1.集中学生注意力。板书有直观性的优势,同时有美的因素。学生通过板书直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板书的视觉优势得到完美体现。在板书过程中,学生不断思索,注意力被板书深深吸引。

2.理清课文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免会遇到一些篇幅较长、情节比较复杂的课文。单靠口授不行,这时板书就起到了很大作用。虽然寥寥数行,却包容全篇、提纲挈领,小学生通过板书把复杂或抽象的内容深深记在心中。

3.突破重难点。课堂上的小学生很难通过老师的口授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这时板书的直观性便起到了重要作用。老师可以将课文重要内容的关键性词语简明地写在黑板上,或者对重点段落进行单独分析板书,相信这样的板书设计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发展学生思维。好的板书是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叙述顺序逐步明晰的过程;好的板书是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由局部到整体,由思想到内容。学生通过板书一步一步理解课文,这实际上是方法的训练与思维的训练。

二、板书设计的原则

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必须周密考虑,板书出来的每一个词、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每一幅画,甚至是安排的位置和形式,都必须具有科学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板书时吃透教材的“三点”(即重点、难点、特点)和“三路”(即文路、教路和学路)。要更好地设计出一幅优质的板书,我们应掌握以下原则。

1.目标性。板书设计要符合课文的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三点”(即重点、难点、特点)。通过板书,我们可以将与教学紧密相关的内容系统、条理、简练地展现出来。

2.准确性。在准备把握“三路”(即文路、教路和学路)的情况下,板书设计应以精炼、准确的用词表现出来,做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3.凝练性。课堂教学40分钟,黑板面积4平方米。板书设计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和有限的范围内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最终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条理性。课文本身具有逻辑关系,这要求板书设计具有条理性。板书课文中的关键词可以有条理地反映课文要点,从而构成板书提纲。

三、板书设计的形式

课堂教学的不固定性决定了板书设计形式的多样性,教师设计板书时必须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设计出多样性、直观性的板书。“以不变应万”,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教师在教学中会出现很多突发状况。这时,板书随着教学进程的逐步展示,教师也应随机应变,对板书进行适当修改、补充,最终完善原来的板书设计。最后,我们要注意板书设计的点线运用,点线连接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课文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同时,板书时色彩和图形要简洁明了,切记运用勿滥。在教学实践中,我概括了以下几种板书设计的形式。

1.纵式板书。纵式板书给人一种从上至下的流线视角感悟,能立体地反映课文主要内容。学生一目了然,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记忆都非常方便。如《神奇的克隆》的板书:

“克隆”是什么

克隆羊“多利”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2.横式板书。横式板书实际是将纵式板书做横式排列,词句间加上破折号或者箭头,以此表示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它的作用与纵式板书相似。如《早》的板书:

三味书屋 梅花 鲁迅

3.纵横式板书。纵横式板书是教师应用得非常广泛的一种形式,它是将纵式和横式综合起来的一种板书形式。这种板书可以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内容结合起来,表现出来的条理更清晰、细致。如《埃及的金字塔》的板书:

胡夫金字塔宏伟高大?摇举例子重?摇列数据?摇精巧平整?摇作比较紧密?摇

4.脉络式板书。有些课文比较长,同时内容比较复杂,这时脉络式板书就可以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学生通过板书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板书:

5.提纲式板书。何为提纲式板书?提纲式板书就是把教材内容纲目化。教师往往先写大提纲,然后书写第二层、第三层的小提纲,教师可以边书写边分析。提纲式板书的优势就是能够紧扣内容、简明清晰、突出重点,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郑和远航》的板书:

一段:第一次远航(详写)

一层:起航

二层:友好交流

三层:战胜凶险

二段:其余六次远航(略写)

6.对比式板书。对比式板书主要通过对比,将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和事物之间的不同方面加以比较区分,让知识结构和各部分的逻辑关系清晰地展现。如《爱如茉莉》的板书: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课堂教学 设计指导 方法策略 教学技能

在开展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指导策略上,着重解决两个问题:如何设计并确定探究主题?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一、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

1.与文本对话,开发探究的内容。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作出创新处理。其关键是要挖掘蕴含于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开发可供学生探究的内容。就阅读教学而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在质疑问难处探究。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或语言,或多或少会有疑难迷惑,或者表面看似无疑,但经教师点拨后又发现疑窦丛生。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疑惑之处,探究文句之间的联系,揣摩文本字里行间蕴含的意义。

(2)在品味赏析中探究。语文课本中不乏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或用语流畅、文笔精美,或语言朴实、准确自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得体的语词加以揣摩、体味,感悟其精妙,领会其诀窍,丰富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如《荷花》一课写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作者用“冒出来”而不用“钻出来”、“长出来”,在词语的辨析中感受这满池荷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冒”字的生动传神。

2.以学情为依归,确定探究的主题。探究离不开问题,语文探究型课堂教学主要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进而发现产生新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探究的主题,只有那些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才能成为探究的主题。因此,作为探究主题的问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问题的广度,是文本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问题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但如果只是在知识的记忆和是非层面上设问,学生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那么,问题再多,也不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只有覆盖面大,穿透力强,足以激发学生“头脑风暴”的问题,才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

(2)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小学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特征来设置探究领域。超出相应的领域则太难,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若低于相应的领域,则容易流于肤浅,冲淡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即使勉强开展了探究性学习,也只能限于低水平的课文阅读与理解,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指导策略

1.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和谐的心理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的最佳情境。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思维极易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

2.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建构探究的操作平台。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也就没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因此,在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更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学生一片探索的空间。最初学生的疑问往往是零散的、浅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疑工作,帮助学生对疑问归类整理。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给以积极的帮助,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疑问。

3.强化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探究的渠道。探究本身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发现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它既需要每位学生的独立思考,也需要同学、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而探究的成果则需要通过交流达到互助互补、互激互促,使得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才能逐渐形成共识,或达到成果共享,感受合作共事和分享成果的愉快。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给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亲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才能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也才能给学生以最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范文6

课堂提问 误区 策略 应用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运用中的误区

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

(1)浅层次提问――极肤浅的填空式提问,比如,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等等。这类问题没有任何思考价值,无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

(2)泛问――零碎,不系统。旨在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场面,形式上很热烈,实际上却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3)随意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

(4)高难度提问――这样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

综合上述,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这类提问之所以徒劳,是跟提问者不重教材分析,不看提问对象,不讲提问效果,而一味贪多求快分不开的。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提问的理论,加强教师教学提问艺术的修养,对于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运用及注意的问题

使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更加高效、科学、合理、实用,避免以上提到的误区,这是摆在语文教学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实践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着实下一番功夫,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问题设计应明确而具体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难者。”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是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

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一定注意做到明确具体而又有针对性。

2.问题应能给学生思维一定的宽度和广度

学生的阅读欣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有容量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常规,激发学生独立地有主见地思考问题。不能用固定模式限制学生,只要学生思路正确,答案合理,就应该允许有多种看法存在,答案可以百花齐放。

这里有一个较典型的教学案例。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设计的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寿镜吾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请从文中找出支持你观点的语句。”学生纷纷埋头书中去找答案,结果有人说,他是个老学究,一心只读圣贤书;有人说,他是个老古板;也有人说,他不是个好老师,从他只顾自己读书不顾学生在下面玩、吵闹中看出来,等等。应该说,学生的这些见解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予以肯定,不多作评价,最后,教师讲了有关寿镜吾先生的三个小故事来体现他的质朴、方正和博学,不过也指出由于时代局限,应该客观地看待他,而鲁迅先生则对他充满了尊敬之情,他回老家时也曾多次去拜访寿老先生。这样一来,通过提问,学生对寿老先生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并理解全文主题。

3.问题的设计力求新颖有趣

兴趣是学好每个问题的触发点,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新颖有趣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也更能有效地触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要做到提问新颖有趣,应该注意三点:一是发问视角新;二是发问语言妙;三是发问方式独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如《云南的歌会》一文,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出对云南歌会有哪些了解?”这样的问题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富有趣味性,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学生很快自读了课文,找出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课文写了作者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者其他途径听到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喜爱云南的歌会?”此题不仅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还调动了学生了生活经验,从而体会到云南民歌淳朴自然、气势壮观等特点,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特别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下,让创新高效的课堂提问撑起一方语文教学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邓涛.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