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1

根据我市城市基础管理和社区居民的需要,在城近郊区各街道建立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开展以保洁、保安、社区车辆看管为主的社区就业服务项目,开拓新的就业岗位,解决我市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中就业特别困难人员(以下简称就业特困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切实有效地发挥社区安置就业的作用。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又可以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在为居民创造整洁、安全、方便、舒适生活环境的同时,建立起就业特困人员的就业托底机制。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是:政府出资扶植、社会筹集资金,以安置就业特困人员为主,其他社会劳动者为辅的公益性劳动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组织下,开展以环境保洁、社区保安、社区车辆看管等服务项目为主安置就业特困人员,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其它社区服务领域拓展。

二、就业特困人员是指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300元或本人、家庭成员因患病、肢体残疾未达到残疾标准,且就业愿望迫切,愿意从事本人力所能及的工作的男40岁以上、女35岁以上的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

就业特困人员的认定程序是:本人向企业或街道申请,由街道核实,区劳动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汇总,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确认(《北京市就业特困人员确认表》附后)。

三、建立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的程序是:由街道向区劳动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确认,核发《北京市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证书》,并实行年检制度。

四、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安置就业特困人员数量,由街道提出,区劳动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汇总,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向企业主管部门下达,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组织向街道输送,就业特困人员也可直接到街道报名。

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应与安置的就业特困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建立合理的工资分配机制。

五、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中的环境保洁、社区保安项目使用就业特困人员,可享受每人每年1.4万元的补助经费,主要用于这些人员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其中安置的就业特困人员的工资原则按每人每年8400元标准补助)。补助经费由区财政预算、失业保险金补助、按规定收取辖区内单位、居民的卫生保洁费用“三家抬”的办法筹集。

社区车辆看管项目使用就业特困人员,其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费用采取收支相抵略有盈余的运行机制,其盈余部分用于补充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

街道收取的辖区内单位、居民的卫生保洁费用标准由区物价局、财政局研究确定。

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还应积极安置其他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并可按《北京市促进就业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京劳就发〔1998〕70号)的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六、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的发展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今年7月底前各城近郊区要选择1-2个街道进行试点;年底前要发展到5个以上的街道;2000年底前,要在60%以上的街道建立起为就业特困人员提供就业岗位的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并逐步扩展到所有街道。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2

关键词:景观;应用型人才;改革;综合素质

现代园林发展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古典造园、风景造园的基础上,经过科学革命方式建立起来的新学科。风景园林学是以强调建设和谐的人居户外空间环境为基础,把工程技术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并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植物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丰富科学艺术手段,为人类建立了一种适合生存并促进自身发展的室外生活环境。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气候变暖、能源紧缺、环境危机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经济稳定增长和快速城市化仍将持续很长时间。物质主义和过度消费开始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切和思考,对大自然和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初露端倪,因此风景园林应运而生。由于风景园林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使命,以保护和营造高品质的空间景观环境为基本任务,因此它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风景园林学科的时代背景、发展前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社会发展、人类科技文化的进步,使得风景园林专业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风景园林的任务是丰富多变的,这就需要大量的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正是基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为目的,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开设了景观设计原理这门课程,通过优秀景观设计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该课程主要介绍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演变、景观资源的类型及评价方法及城市与区域的景观与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是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对景观设计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了与景观设计有关的理论知识、景观设计的原则,熟悉景观的构成要素、景观设计的过程与方法。因此,从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实践教学、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分模块的改革创新,创造了一体式学生理论实践创新思维模式。

1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概述与目前存在问题

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特殊性,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景观概述、发展历程、影响因素、空间设计、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设计程序与方法、设计表达、各种类型景观设计。此外,还有景观设计原理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指导意义。景观概述:景观设计的基本认识(景观的概念、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景观设计师)。发展历程:古典园林的传承、现代景观的产生。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功能因素:(功能属性、功能构成、功能、布局)空间因素、人文因素、生态因素、技术因素。景观环境与行为心理(人对环境的需求、环境感知与环境认知、个人空间与感觉尺度、私密性与领域性、环境行为规律)。空间设计:空间设计基础(空间概念、讲解点线面体以及空间)、空间处理手法(空间构成、空间类型、空间操作、空间界定、空间与功能)、空间要素与设计原则。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地形、道路与场地、植物、水体与山石、景观设施与小品、照明设计、景观建筑单体设计。设计程序与方法:讲解一般景观设计的程序与主要内容以及各阶段的注意事项。设计表达:景观制图、景观透视。各种类型景观设计:城市公园、广场、居住区、庭院、滨水、道路景观设计。讲解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存在问题:第一,课程内容空洞,理论缺乏实际指导和借鉴作用;第二,课程内容浅显,未能满足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性人才的培养需求;第三,整个课程为48个学时,基本以理论课为主,未安排相应的实践课学时,未能很好达到锻炼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的效果。

2课程改革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

2.1课程内容与实践、实际项目相联系

将课程与招标网的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通过理论知识点赋予相应的设计项目无缝衔接,配合指导老师进行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风景园林学科相关设计竞赛,以团队进行考察的形式,从中培养设计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2多维度、多地点进行设计考察

从理论课堂与室外课程进行呼应,通过案例图片和现场实际参观考察进行,把景观设计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设计类别进行阐述,对一些设计热点,如生态停车场设计、海面城市、雨水花园、美丽乡村等相关案例进行重点剖析。

2.3网络平台资源的利用与整理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相关专业网站,搜集相应素材。国内比较有名的,如生生景观、秋凌景观设计、国际新景观、筑龙园林景观、园景人、田园志、微设计、景观派等。借助这些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实践案例以及理论思想,并且提供相关设计素材丰富设计作业的层次感。

2.4师生互动

平时课程作业让师生充分互动,进行思考,课堂上由一组学生讲解他们所欣赏的景观设计案例,内容包含案例的概括、案例优缺点、由此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2.5专项作业训练

快速设计与草图表现能力是风景园林设计行业所必备的一项技能,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设计训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进行快题设计方案构思。例如,选择永川兴龙湖公园、观音山公园、渝西广场等地方进行景观改造设计。

3结语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3

关键词:水生植物;公园;湿地;景观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S682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水生植物的各类非常繁多,目前已经开始应用于城市的园林水景布置中,它能够对周围的环境起到美化作用。现代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环境持续恶化,需要通过一定的景观改善来对城市的环境进行优化,让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增加。近年来,城市景观研究不断深入,公园湿地景观设计城为现代景观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水生植物可以充分应用于公园湿地景观设计中,让居民更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美丽。

2.水生植物特点

水生植物主要是指常年生长在水中的植物。目前我国的高等水生植物有三百多种,按照生活方式可以分为挺水型、浮叶型、漂浮型与沉水型等。挺水类主要是将茎与叶露在水面之上,根系较为发达,尺寸较大的植株适水能力强,浮水类的植物叶片漂浮于水面上,一般浮水类的植物叶片海绵组织相对发达,有着大量的空气,浮叶植物相对于挺水类植物的适应水特性更强,菱的适应水深可以达到3米,当植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断根生存,而不再受到根的限制。漂浮类植物的根会直接漂浮到水中,叶在水外,可以随着水体的流动而不断移动,可以对水中的矿物质进行吸收,如浮萍、凤眼莲等。[1]沉水类植物的根在泥中,而茎怀叶都隐藏于水体中,可以有效阻止水上层的动力对湿地底部进行扰乱,有效保持底泥营养,可以净化水质,在白天生成足够的氧气,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如苦草等。

3.公园湿地景观设计概述

湿地公园是一种以规模化的湿地景观为主体,通过对其他生态系统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原有湿地进行适当开发,形成可以供人们观赏、发展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与人工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公园以自然湿地为基础,采用人工挖掘的方式创造一个湿地来进行公园建设,人工湿地公园需要把湿地尽可能地打造成接近自然状态,它的规划方式与自然湿地有所不同。[2]

公园湿地景观与其他的公园景观有所不同,湿地公园中绿色元素更多,可以纳入绿地系统规范的范畴。公园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首先需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解,对不同的区域进行丰富与完善。湿地景观中要在原有自然湿地风貌景观的基础上,通过植物各类与数量的引进不断完善,在对植物的选择时,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居民的喜好、当地的特色等综合地考虑设计。

4.水生植物在公园湿也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4.1景观效果

水生植物可以观叶、赏花,人们能够欣赏到水生植物映照在水中的倒影,给人以一种清新、舒适之感。水体宽广,给人以一种平静的感觉。通过亭、桥等一些建筑体对水体进行隔开,根据不同的质地地面与围合空间进行植物的生长与欣赏。整体会显现出一幅掩映、幽静的景观效果。整个水生植物在公园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改善当地的气候,提升城市品味、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座城市工作、生活。

4.2生态效果

现代城市的环境不断恶化主要表现在噪音污染、垃圾污染与大气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的案例也在多个城市中频繁出现。充分利用好水生植物在公园湿地景观中的设计可以有效降低污染。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富集水中的营养物质与元素,提高水体中的氧气含量,避免底泥中的营养物质流失,利于生态平衡。大部分的水生植物都具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氧气为鱼类呼吸,而水生植物的枝叶可以为鱼类与水栖动物提供庇护场所,水生植物与湿地中的水生动物、鸟类的栖息地形成生物多样性,促进公园湿地景观生态的自我调节。另外水生植物可以为人类或动物提供食物,或者成为人工饮料,作用非常大。[3]

4.3经济效应

水生植物在公园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公园的环境形象,结合其他的建设、景观投入,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著名的公园湿地景观都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水体中加入水生植物已经成为设计者的共识。公园的建设在现代城市中作为重要的战略措施,已经受到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也对公园建设投入了更大的支持。

5.水生植物在公园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5.1水生植物在公园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也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环境体现之一。[4]水生植物的湿地景观设计要坚持多样性原则,要尽可能地选择多种类的植物类型,建立更多的水生植物群落,恢复沼泽环境,建立多种生存环境,对物种进行保护;坚持功能性原则,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参与者,对染污环境进行改善;适应性原则,选择本地植物为佳,尽量避免外来物种,外来物种有可能存在性差,也有可能会对其他的物种造成毁灭性打击影响,避免过度繁殖的水生植物;美观性原则,水生植物的选择与搭配要注重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根据水深浅,依次种植各种类型植物,根据水生植物的特性,进行环境满足。

5.2水生植物的选择

在公园湿地景观设计应用中,要选择适合当地的乡土水生植物,如红线草、水芹等挺水植物,二是要选择对城市污水有美化作用的水生植物,根据相关实验,在不同的湿地景观中不同的植物美化作用有所不同,如在滇池公园湿地景观中,香浦、水芹对水中的TN、TP有着良好的净化作用,可以达到高达50%的去除率。[5]

5.3水生植物的配置

在水体的植物的搭配上,要通过艺术性的构图原理进行设计,充分体现植物的个体与群体的形式美,最为和谐的配置是对水生植物进行高低错落,在岸边进行点植,实现植物的色彩与线条多变,避免种植一些裙边式的种植方法。一些规则式的水体需要在围合规则的种植槽,其中的水生植物不需要太多,避免生长蔓延后对整体的景观起到破坏作用。目前曲折溪流的配置手法相对特别一些,对于品质与色彩的要求都比较高。[6]在水生植物的种植时,还要充分考虑卵石的排放次序,一般选择在点植植物之前,充分缓解水流对水生植物的冲击作用。在品种搭配上,要充分体现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相呼应的特点,保持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相协调配置。同时水生植物还要注意与耐水湿的乔灌木和色叶树种的配置。尽可能地将水生植物的配置与环境达到和谐、自然、舒适,充分体现出现代湿地公园景观之美。

5.4新技术应用

生物浮岛是通过植物的栽培基盘与固定系统构成,它的作用类似于水体中的植物带,通过植物的生长直接将水中的营养物输出,通过根系形成一个生物膜,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与合成代谢作用,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生物浮岛技术有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的作用,目前已经在有景观要求的池塘等水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形成一道水上风景线。[7]

6.水生植物在公园湿地景观设计案例

位于珠海高栏港装备制造区的南虎湖园林绿化工程(已建成),总面积为71万平方米,水体面积60万平方米,平均水深为2米,投资约2000万元。项目规划充分根据现有地形特点,结合项目制约条件,遵循生态原则、开发与维护原则,以水体、植被、园路为主,打造自然、野趣同时具有一定休闲功能的开放性滨海生态湿地项目。在水体周边主要与南水大道及装备二路的衔接地带,生长着芦苇、香蒲、微甘菊等野生植物,在绿化设计时要充分与道路绿化相衔接处理。项目绿化工程总体可概括为“一湖三带多景点”,本次南虎湖公园规划适合咸水生长的植物种类主要有秋茄、桐花树、拉关木、海漆、芦苇等。

图一 高栏港南虎湖项目园林绿化工程总平面图

图二 高栏港南虎湖项目园林绿化工程苗木表

6.结语

水生植物对于公园湿地景观设计与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水生植物的类型选择、合理搭配,创造出适当审美需求的水上风景线。把水生植物的良好净化环境作用与景观设计特性充分结合,实现景观多样性,满足欣赏需求,促进城市公园环境更加美好和谐,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城市的形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温连芳.东营市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2]王玉琳.武汉综合公园中湿地景观营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3]钟琪.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色彩规划设计初探[D].四川农业大学,2013.

[4]刘妍.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方法和景观创意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5]陶冶.黑龙江省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初探[D].东北农业大学,2013.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4

关键词: 公园绿地 植物景观设计 教学

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的主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对公园绿地的定义,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防灾等功能的绿地。公园绿地特色鲜明,文化底蕴较为深厚,面积大,向公众免费开放。相应的,公园绿地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界定:一是向公众开放,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体现绿地的开放性;二是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突出绿地的主要功能。

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是景观植物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对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空间、时间、思维三位一体教学进行研究,使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在空间、时间、思维轴向上进行合理布置,实现公园绿地植物造景游憩空间景观化、景观设计生态化、生态环境为游憩者服务的目标。[1]

1.空间轴向――顺应地势,割划空间

首先分析探讨公园绿地顺应地势,割划空间,丰富立面林冠线,突出平面林缘线曲线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调查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林冠线、林缘线的丰富变化,画出林冠线、林缘线,掌握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空间布置。植物空间的合理划分应顺应地形的起伏程度、水面的曲直变化,依空间的大小等各种立地的现实自然条件和欣赏要求而定,在地形高处种植生长速度较快、冠形优美的高大乔木;地形低洼处种植长势较慢的乔木或小乔木,使其形成连绵起伏、有疏密、有闭合的天际林冠线;并通过花灌木、地被的长势,形成三维立体的空间景观结构。

(1)立面。利用林冠线的起伏也是处理空间的一个重要方式,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一是利用尖塔形植物(如水杉、铅笔柏、龙柏、桧柏、蜀桧等)构成林冠线,其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二是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也有起伏变化的林冠线,这种变化较柔和,节奏感较慢;三是利用不同高度植物的不同树冠构成林冠线,其起伏变化一般,节奏感适中。

植物与植物搭配时,不仅要有上层、中层、下层植物,而且要有地被植物,使之形成一个饱满的植物群落。而这一群落的每一种植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用植物的不同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间,形成活波、和谐的空间。适合于作上层栽植的植物包括落叶乔木(元宝枫、柿树、杜仲、泡桐、刺槐、悬铃木等)与常绿乔木(如蜀桧、侧柏、油松、洒金柏等)。适合于作中层栽植的植物包括适合林荫下栽植的植物(如鸡麻、连翘、小花溲疏、天目琼花、红瑞木、金银木等)、适合于林下半荫或全光照条件的植物(如紫荆、猬实、太平花、珍珠梅、紫穗槐等)。适合于林缘或疏林空地栽植的植物有黄栌、西府海棠、榆叶梅、锦带花、平枝子、迎春、牡丹等。适合于作下层植被的有金银花、扶芳藤、白三叶、草坪草、铺地柏、常春藤等。

(2)平面。突出林缘线曲线变化的手法有:其一,灌木边缘栽植,利用枝干矮小、枝密叶茂植物(如郁李、金钟花、火棘、迎春、棣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等)的密栽,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曲线。其二,孤植球类栽植,在绿地边缘挑出几个孤植球可增加边缘线的曲折变化。另外在栽植排列上运用节奏、韵律等原理渐远渐近的栽植也是构成线形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应力求变化,创造出优美的林冠线,可选用不同树形的植物,如塔形、柱形、球形、垂枝形等,如雪松、水杉、龙柏、香樟、广玉兰、银杏、龙爪槐、垂枝碧桃等,构成变化强烈的林冠线;可选用不同高度的植物,构成变化适中的林冠线;或利用地形高差变化,布置不同的植物,获得相应的林冠线变化。通过花灌木近边缘栽植,利用矮小、茂密的贴梗海棠、海桐、杜鹃、金丝桃等密植,使之形成自然变化的曲线。[2]

2.时间轴向――突出植物景观季相变化

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自身经历了生长、发育、成熟的生命周期,表现出了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及由大到小的生理变化过程,形成了叶容、花貌、色彩、芳香、枝干、姿态等一系列色彩上和形象上的变化,并构成了“春花含笑”、“夏绿浓荫”、“秋叶硕果”、“冬枝傲雪”的四季景象变化。植物时序景观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景观,在种植设计中,应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进行色彩组合与协调,通过植物叶、花、果实、枝条和干皮等显示的色彩,以及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为依据来布置植物,创造季相景观。如由迎春花、桃花、丁香等组成春季景观;由紫薇、合欢、花石榴等组成夏季景观;由桂花、红枫、银杏等组成秋季景观;由腊梅、忍冬、南天竹等组成冬季景观。

3.思维轴向――创造意境

园林植物被人们赋予了人格象征,在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中创造意境可使得景观更有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资料收集整理园林植物的象征意义,如古典园林中人们对植物拟人化的应用及不同地区风土人情中对各种园林植物的象征意义。收集公园绿地植物景观意境创造的案例进行拍照片、分析讲评,学以致用。

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心的芳香、美丽的名称,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用园林植物创造意境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1)姿态创造意境。苍劲古松――坚强不屈;青翠竹兰――气节虚心;傲霜寒梅――不畏、无所畏惧。

(2)色彩创造意境。色叶木――秋的联想;白花――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

(3)芳香创造意境。桂花――甜香;兰花――幽香;含笑――浓香;梅花――暗香;荷花――清香。

(4)名称创造意境。合欢――合家欢乐;桃花、李花――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富贵、幸福。

意境的体现应该既含蓄又具体,使整个环境风格统一。此外,桃花在民间象征幸福、好运;翠柳依依,表示惜别及报春;桑和稗表示家乡,等等。皇家园林中常用玉兰、海棠、迎春、牡丹、芍药、桂花象征“玉堂春富贵”。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为我国植物景观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如用荷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用忍冬草纹象征坚忍的情操,用兰花象征素雅清幽、品格高尚,用的傲雪凌霜象征意志坚定。一般认为暖色调表现热烈、兴奋的情绪,冷色调较为幽雅、明快,明朗的色调给人清新愉快之感,灰暗的色调则表现为沉稳宁静。

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无可替代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是植物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公园绿地时间、空间、思维三位一体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滨水区;景观设计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人们日常生活品质的提升。城市滨水区就是在这一诉求下应运而生的。其既能够满足日常防洪和水利功能需求,又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富活力和景观特色的生态系统,其一般位于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作为水陆之间的连接枢纽。设计师要以城市水域为中心,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设计,并辅助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1滨水景观设计现状

目前,国外滨水景观设计已经居于较为先进的水平。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更加注重城市水系的完整性和生态性。并且已经逐步将滨水景观设计延伸到自然资源保护、多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层面。我国滨水景观设计主要被应用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以提升城市形象,并辅助以休闲娱乐功能。

2滨水景观设计理念

近年来,设计师在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其防洪需求,更加注重对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回归自然层面进行延伸。设计师在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学理念和美学理念的应用。比如,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对其亲水性、近水性和嘻水性进行考虑[1]。

3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3.1防洪安全原则

防洪安全是城市滨水区的基本功能。设计师要结合具体工程情况和其防洪需求进行设计。应用石材对防洪坡段进行设计,以达到防洪的目的,并给人以独特的视觉观感。设计师也可以应用花草、灌木、水生植物等进行植物景观塑造。

3.2生态原则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生态性原则。将环境要素和生态要素作为其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够避免对城市滨水地貌造成破坏,又能够达到防洪、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景观设计的多重目的。

3.3空间层次原则

滨水景观立面设计包括硬质景观设计和软质景观设计。硬质景观设计主要依托了道路和平台的多层性,进行空间转化,创造空间高差,以达到立体视觉效果;软质景观设计是借助植物构造和配置,先堆土成坡,然后对其进行立体种植,以形成空间层次感。3.4景观统一原则设计师要结合城市特点进行滨水景观设计,确保整体风格的统一性。比如,设计人员可以对滨水景观节点进行放大,并将园林小品或城市地标纳入滨水景观规划中,进而向城市中渗透,构成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4滨水景观设计要素

首先,滨水景观设计要符合经济发展和环境要求。设计师要从全局出发,结合城市经济发展背景对滨水景观进行设计,使其满足水运运输要求的同时,也能够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设施。滨水景观设计也要满足人们的亲水性诉求,结合城市背景和市民需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民活动空间布局,创造和谐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营造舒适干净的居住环境。其次,滨水景观设计要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制美的目的。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点,具有水体循环、水土保持、水质涵养和贮水调洪等作用。设计师要结合区域要素对滨水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优美景观的需求,注重对其进行多维景观构造。第三,滨水景观设计要具有历史文化特色。设计师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滨水景观设计,赋予其文化特性。应用精妙的设计技巧对环境要素进行构造,以突出滨水景观设计的历史性和独特性[2]。

5滨水景观设计的植物造景

5.1滨水景观植物造景要素

设计师要结合滨水景观设计要求,注重从颜色、大小、形态和线条等方面对植物进行搭配和选择。在植物景观配置中,设计师要综合视线景观角度转换需求进行色彩的搭配;利用植物群体构成和植物间协调性,达到良好的造景效果;通过形状设计,提升植物造景的协调性,并起到视线支配作用。

5.2滨水景观植物造景原则

首先,根据滨水景观设计要求和功能性诉求,对植物种类和种植形式进行选择,确保植物选择的多样性;其次,遵循植物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要求,应用适合的植物。并对现有绿化基础进行应用;第三,结合季节变化对树种进行选择,确保四季景观搭配得宜。第四,设计师要将艺术构图思维应用到滨水景观设计中,注重韵律空间构造,并应用透景和借景等多种造景手法,通过比例尺寸搭配,以达到优美和谐的艺术效果。

5.3滨水景观植物造景形式

滨水景观植物造景,既要满足滨水景观设计的空间性要求,又要满足避暑、防灾和生态等功能性诉求。同时,要注重孤植、组团、带植、疏林等造景形式的多样化。孤植,即对乔木或者灌木进行独立种植,使其作为视觉焦点,达到开阔空间的效果;组团,即将各种植物形式以组团的方式进行种植,使其作为滨水景观主题,达到开阔的空间效果和通透的视觉效果;带植,是指连续性的大型植物区,其功能性比较强,为了满足遮阳和环境保护需求。其一般被应用于护岸林和滨水步行道种植中;疏林,将草坪和低矮灌木作为基础,并用乔木对其进行点缀,其一般被应用于亲水性滨水景观设计中[3]。

6滨水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6.1国内案例分析

笔者以秦皇岛汤河公园为例进行分析。设计师以绿色河流生态廊道为基底,并设计出一条以玻璃钢为材料的500m红色飘带,其中包括步行道、座椅、乡土植物和灯光等基础设施,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休闲娱乐需求,也使城市环境景观得到了有效改善。

6.2国外案例分析

笔者以多伦多滨水长廊景观为例进行分析。滨水区第一路段长度和宽度别为925m和94m,地面采用马赛克式黄岗岩进行铺设,路两侧设置有成排的枫树、座椅、垃圾桶和摊位等,供人们休闲和乘凉。设置有一个方圆184m的公共空间和宽9m的行人专用区,一直延伸到水滨长廊。同时,设计师将具有加拿大本土特色的枫叶以铺地形式融入水滨长廊设计中。该设计是优雅公共滨水景观设计的代表。7结语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体文明的象征。设计师要注重结合城市特色,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要求,为现代化城市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冼宁,赵芮兴.对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初探[J].设计,2015(13):125-126.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6

Abstract:Small public space is playing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urban people's lives, loved by the people by its convenient accessibility. Human behavior affects the environment also directly affect the rationality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How to meet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design, designers need more pre-desig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Rational use of the site, improve space utilization, and to create a comfortable space for people ease the pressure of the city brings.

关键词:公共空间;小型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人性化设计;

Keywords: public space; small landscape design of public space; user-friendly design.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公共空间作为人们用于消闲,娱乐和运动的公共场所,是市民进行城市生活的重要舞台,也是最能体现城市活力的场所。一个成功的城市公共空间不仅需要良好的物质景观,更需要生机勃勃的人的活动。公共空间是城市人们生活中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提供了人与人交流的地方,是供人分享、同欢、体验的场所。而小型公共空间以其便利的可达性深受人们的喜爱。人类的行为方式影响到环境,也直接影响到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如何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设计师需要更多的设计前期调研分析,合理利用场地,提高场地使用率,创造一个舒适的活动空间,缓解城市带给人们的压力。

1.公共空间、小型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

公共空间同公园一样都属于舶来词汇,广义的来讲未被私有化的空间,都是公共空间的范畴,包括城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美术馆、图书馆等等。狭义来讲公共空间指:城市中室外的,面向所有市民的,全天免费开放的,经过人工开发并提供活动设施的场所[1]。

公共空间的概念是随着城市化发展演变出来的概念,城市中人们的空间越来越拥挤,我们每天从一个水泥硬壳到另一个水泥硬壳,人们需要一个舒适的空间进行思考、交流,公共空间随之而生。简单来讲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就是为大众所服务的景观设计。小型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较为模糊,可以将之理解为各种交往场合中人与人之间交往距离相对较小、围合较封闭、交往强度相对较大空间, 可以是庭院、天井、中庭、楼间隙、屋顶花园等形式。这种零星点缀的空间虽然占地面积、服务辐射半径小,但是它胜在随处可见,方便可达,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缝隙间,应当是使用率很高的场所。

美国较早的开始对小型公共空间的(如社区儿童公园、微型公园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我国也开始倡导5-10分钟可达公共绿地的概念,这其实是一个目的,如何更好的利用空间,使景观设计更好的融入人们的生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人性化景观设计

人们之所以去公园是出于对自然环境渴望的本能,以及与人交往的需求。所谓人性化设计指在设计中能及时把握人们活动心理的变化,充分挖掘人们潜在的需求,以务实的态度考虑景观细节,在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同时,更要满足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的心理需要。人性化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诸方面的需要,创造出安全、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景观环境。

2.1、人的活动的特点,对环境的要求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说过,人往人处走。也就是说,在公共空间中人及其活动更能吸引人,使公共空间焕发活力。[2]扬.盖尔将人的活动分为三种类型:a.必要性活动:指日常工作和事务b. 自发性活动:主要包括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和驻足观望等活动,这些活动有赖于外部物质条件,只有外部条件适宜,天气和场所具有吸引力时,人们才有参与的意愿。c.社会性活动:有赖于他人参加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戏、互相打招呼、交谈、以视听来感受他人和各类公共活动。简单来讲,环境的好坏左右着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2.2、人的活动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

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自身生理和心理需要,需要成为人类设计的原动力。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四十年代就提出人的“需要层次”,这种学说对我们认识人的心理需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环境景观的参与者在不同阶段对环境场所有着不同的接受状态和需要。对景观来说,首先起码是人在场所的使用功能上得到需求和满足。然后从整个场所的精神层面上得到审美、心理上的人文关怀。景观是研究人与自身、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艺术,因此,满足人的需要是设计的原动力。

2.3、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人的活动心理

营造一个好的公共空间不仅仅提供相应的物质设施条件,在景观设计时候更应考虑人的活动的心理。近年来,上海提出重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公园之外,社区文化中心成为一个新的吸引人流的场所。不同于小型公园或是街头绿化,社区文化中心兼具体育与文化的特点,扎根于区镇的居民小区。它具备市民健身馆、图书馆这些功能,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社区文化中心景观设计属于小型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作为一个人们喜爱的场所,在设计时候应该不仅仅停留在建筑加绿化覆盖的层面,应该务实的考虑到来往人群的需求。

不同于一般的街头绿地,社区文化中心景观应该更具开放性,蕴含更多的人文气息,体现“文化”与“活力”。

在规划初期应该进行调研了解服务对象,在景观设计中使用者的需求应被充分考虑。如儿童、老人、残疾人的不同需求。景观设计应该灵活运用空间,创造一些良好的供人们交流的绿色“公共空间”,在设计美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时候是否考虑到营造一个屋顶花园、内庭、后院等等。我们总是谈到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环保等等概念,但是我们是否有很好的利用一块土地?如社区文化中心,人们健身、读书之余室外的交流空间是必要的,是否有公共座椅、草坪以及供室外用餐区都是评判一个公共空间是否适于人们活动的重要标准。

3、理想的小型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