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设计的就业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景园林设计的就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景园林设计的就业方向

风景园林设计的就业方向范文1

针对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北大、清华等知名院校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例如,清华大学提出:以“东西容通、新旧合治”为特征的教育理念;以“学科融贯、知行兼举”为特征的课程体系;以“多尺度、公共性”为特征的学科发展方向;以“融通型、互动式”为特征的学科发展策略。“融通”包括“古今融通”、“东西融通”、“知行融通”;“互动”包括“学与教互动”、“规划与设计互动”、“新知与古义互动”、“中外互动”、“学科间互动”以及“理论与实践互动”等。清华大学十分注重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引入相关学科;在课程教学上,又注重多尺度的园林设计课题训练(场地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景观和生态规划—规划设计综合),通过富有特色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风景园林的创新能力。国外知名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各具特色。欧洲的一些高等学校,风景园林课程一般包含理论与历史、植物科学、工程技术、设计课程、相关议题等,设计课程是核心课程;学徒制体系还在延续,设计课都是小组形式,强调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大融合。美国的哈佛大学强调风景园林与其它专业的合作,在吸收不同专业学生的同时,还与城市规划机构合办学历教育。他们很注重个人对空间的感受、对细节的表现,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现方法和应用技能,而并不把表现效果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日本的高校则强调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系统性、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和教学内容的发展性,通过设置系统的课程体系、教研室(细分的研究领域),通过扎实的实践教育和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设计创作提供丰富的养分和想象的空间。

二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1矫正培养目标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

以行业特点为基础,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实际(符合生产实际)、实用(企业急需)、实践(训练为主)、实效(学生就业率高,社会信誉好)”为教学原则,体现特色,提高质量。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备从事风景园林行业一线工作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使学生“用得上、留得住、适应快”,做到让学生安心、企业放心、家长高兴。

2创新理论体系

要重视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的教学,以及跟设计关系密切的美学、艺术和植物学知识。风景园林的核心是园林,而园林的理论要素最早应该是“田园诗、山水画”,讲究的是“形、神、意、趣”。从人们对风景园林专业的要求来看仅有“形、神、意、趣”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赋予风景园林专业生态学、植物学、地理学、土壤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正确处理建筑、山石、地形、植物、声光等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场地分配,使学生的设计作品能真正落实到具体的物化过程中,做到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要将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群落的概念引入到风景园林设计中,做到“适地适树”,把营造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作为植物种植设计的基础和落脚点。要进一步规范风景园林设计的步骤、成果和评判的标准体系。

3改革教学工作流程单一

课程体系的教学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应当转向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及其实践体系,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设计素材和全面把握设计主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为此,要制定科学的教学工作流程

4改进教学模式

要将过去的认知教学转变为创新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不仅要教会学生“形”的设计,更要教会学生“神”的设计,做到“形神合一”。设计无常形,却有常理,要把“理”传授给学生。设计灵感源于生活,出于实践,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应倡导理论联系实际,要使学生提早接触社会、接触市场、接触生产第一线。例如,加强同一些优秀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合作,多给学生创造生产第一线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

5强化设计教学

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是对地形、植物、建筑形态、设计风格、设计尺度的理解和掌握。任何一件富有创意和具备物化条件的设计作品,必然建立在专业基础课程扎实掌握的前提下,因此,除了加强手绘、电脑制图等专业基础课程训练外,景观生态、工程施工和植物种植等相关基础性学科知识教育必不可少。要训练学生对设计理念的精准定位,对市场的成功把控,对设计元素、设计素材的合理收集、整理和运用。要丰富风景园林设计的教学内容,例如“别墅庭院设计”、“广场设计”、“道路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公园设计”、“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等,并以主要园林设计类型为平台,综合性地运用历史、文化、地理、建筑、植物、小品等有形或无形的元素和素材,提高设计的针对性及其内涵。

三结语

风景园林设计的就业方向范文2

景观设计师的职业定义是运用专业知识及技能,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室外空间环境创造等方面工作的专业设计人员。他们从事的主要工作包括: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室外空间环境创造;景观资源保护。它的专业及核心是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及设计,其相关专业及知识包括城市规划、生态学、环境艺术、建筑学、园林工程学、植物学等等。其实在国外,景观建设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已成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一部分,形成了教育、注册、培训、执业和继续教育等一系列完整的职业制度,也聚合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优秀的领军人才。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而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普通老百姓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极大地促进了景观建设的蓬勃发展。

我国的基本建设工作程序,明确了景观设计的企业资质核准制度,有力地保障了景观建设的健康发展。我国的大部分景观建设项目的设计也由相应的设计单位完成。由于设计单位的人力资源需要,促使我国的大专院校纷纷成立了景观设计专业,而该专业又长期包含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诸专业设计之中。好话不多说,既然有这么好的就业平台,那么现在我国大学里的景观专业是否能为我们提供足够的专业技能呢?那就让我们走进两所大学,去看看他们特色的景观设计专业吧。

同济大学 景观学系

同济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风景园林课程、创办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之一,该系隶属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前身为风景园林系,1990年代曾更名为风景科学与旅游系,2005年正式命名为景观学系。现设有景观学本科专业及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

景观学系具有48年办学积累,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构成三位一体的学科优势,形成以国际现代景观学为办学核心导向,融合建筑工程、农科、管理的独树一帜的景观学教育体系。2005年,在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师联盟(IFLA)等学会组织的协助下,景观学系主办了有99所院校机构参加的首届国际景观教育大会。

为了培养中国景观规划设计人才,为培养面向整个国土、城乡生态保护与人居环境建设,培养掌握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建筑设计、景观资源保护、旅游开发管理等方面知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该系已形成围绕景观资源、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三大领域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资源学、景观生态学、风景区规划原理、建筑设计、中外园林史、园林植物应用、城市绿地规划、种植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园林工程学等。

景观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形成了围绕景观资源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三大领域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资源学、景观生态学、风景区规划原理、建筑设计、中外园林史、园林植物应用、城市绿地规划、种植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园林工程学等。

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前身可追溯到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造园研究室。创始人陈植教授是我国杰出的造园学家和现代造园学的奠基人,1956年城市居民区绿化专业创建,1980年园林专业恢复招生, 1999年4月,风景园林学院正式成立,是我国南方地区第一所风景园林学院。

风景园林学院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现代思维”的规划设计人才为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为建成以风景园林为优势,景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院。目前学院设有风景园林系、城市规划设计系、景观建筑学系等三系及五个研究所和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办公室。其中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园林、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园林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据《2010中国大学评价》,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在全国110所开设园林本科专业大学中名列第二。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为江苏省高校首设专业,景观工程专业方向为全国首设专业方向。

风景园林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以园林专业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从事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工程设计以及相关管理和研究工作,并具有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景观建筑设计专业将对全国的城市和环境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本科阶段重在培养掌握景观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获得景观设计师基本训练,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景观工程技术人才,也是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型人才。以景观建筑设计系列课为专业主干课程。其中包括:美术、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景观设计初步、建筑学概论、景观生态学、建筑技术概论、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建筑史、中外园林史、景观设计初步、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艺术及设计原理、景观规划设计I、II、III、IV等。

看到这里,或许是第一次听说景观设计专业的同学,是不是也略懂一二了呢?最后,还是找个业内人土聊一聊吧,欢迎笔者的神秘嘉宾张同学:

笔者:毕业院校?学历?是否有美术功底?

张同学:2007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园林专业,2011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园林设计硕士专业,上大学前没有学习过美术,上大学后课程设计中有美术课程。

笔者:本科期间的课程让你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

张同学:本科期间课程学习主要围绕风景园林理论与技术和园林植物展开。并且由于学校地处东北,所以我们学校的园林专业还特别注重寒地城市环境特点及植被特点,注重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的交叉融合。但是这些课程都以基础知识为准,培养专业基本素质还是足够的,但若要学到更专业更前沿的知识,我认为研究生的阶段的教育很重要。

笔者:毕业后就业情况如何?你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吗?觉得未来发展潜力如何?

张同学:本科毕业的时候我们班就业率有80%以上,另外选择出国深造或读研,本科生大多去房地产企业,研究生毕业以设计院居多,我现在就职于深圳一个甲级设计院,外企。现在每天的工作很充实,压力也很大,主要是不断地学习国外的新思路新设计,因为毕竟这个行业在国内还是较新,国外有很多可以参考的东西。当然这份工作收入尚可,在深圳硕士毕业的话一般设计院底薪都有6000以上,目前来看发展前景不错。

风景园林设计的就业方向范文3

1.相同的学科源头东西方国家的环境设计与景观设计从发展来说都是建筑学的一个分支,与建筑学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环境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专业不仅在工作对象上相似,从学科传统上寻找,它们的源头都是建筑学。虽然景观设计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还很年轻,但从事这两个专业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是相通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安排土地这件事上,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一直贯穿其中,只是这项工作由不同身份的人员从事着,没有正式称为景观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而是由建筑师扮演了这个角色。早期的建筑师承担了城市的选址布局、市政设施的构筑、建筑物的营造、甚至建筑内外装饰,包括自然环境的美化等营造人居环境的职责。我们可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获知,包括目前园林专业的工作范畴,原本也隶属于建筑学,也是由当时的建筑师承担的。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由梁思成发起,设置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称为造园专业,后来移至北京林业大学,改名为园林。因此,园林的早期经验就已植根于建筑学的传统中,包括后来分流出的与园林专业因学科定义发生过学术争论的景观设计专业,其基本概念和方法都包含在建筑学的范畴里面。

2.不同侧重的专业理论体系环境设计始于二战后,并迅速在欧美发展且受到重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一步到位地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有机的整体统一起来,是20世纪工业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科学、经济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在中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各大院校本科教学计划中,含有的设计历史理论课程基本上都是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现代设计史等。艺术设计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源于工业设计,而工业设计发展及其理论成果在中国比较滞后,甚至可以说是空白,因此目前中国的艺术设计理论与思想基础基本上是欧美传入,或受其影响非常深刻。在这种设计理论思想的影响下,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往中国景观或园林设计方向发展,在追求造园意境方面是与农林院校、建筑院校学生存在一定差距的,原因是两个专业的学科的教育体系不相同。比如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专业的本科教学计划,其设计历史理论课程都包括中国古典园林史、外国古典园林史、园林历史与理论,但不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特长,前者偏向西方理性的形式与装饰化的艺术设计,后者偏向中国儒家学派含蓄委婉的场地设计。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由于不同的教育体系,不同专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设计表达能力。在教学上,形成了在农林院校绿化设计会偏重一些,而在工科院校,工程技术、空间设计思维会偏重些,而在艺术学院,则美学的要求则更高些的现象。

二、系列课程改革的思路

针对以上的分析,在具有相同学科渊源,但同时又存在不同侧重点的教学体系的支撑下,艺术学院环艺专业景观(园林)设计方向的教学应该朝着发挥专业特色优点,克服缺点,即重视园林历史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避免流于形式的、缺乏功能考虑的装饰艺术设计的思路进行改革。

1.建立人居环境设计整体的思路人居环境设计的整体思路的确立,旨在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有意识地将整体环境要素放在一起综合思考,而不是单一、孤立地就建筑室内外装饰、室外环境设计。江南私家园林中的建筑装饰设计其分量并不比室外园林设计轻,但是如果只留意园林而不去关心园中的建筑,甚至整个江南地区苏杭一带的街道、宅院,其园林的存在便缺乏依据与说服力,也有悖于江南地区宅园一体的事实。而传统园林专业教育中,偏重生态的自然环境设计,关乎园林以外的部分比重太小,比如园林建筑设计,学生可以完成建筑外观的设计创作,但是涉及到室内的装饰材料选择,工程装饰构造、风格设计等问题,就难以深入下去。相反的是,环艺专业的学生都能很好地把握建筑及其室内的设计。因此建立整体的人居环境设计思路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加强学生对中国园林文化历史的学习与理解在参与实际项目中引导学生融入传统园林设计的文化精髓,有目的地进行具有代表本土文化的园林设计创作训练,弥补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重效果而轻内涵的缺点。园林一直以追求意境为最高境界,在设计作品中,融入本土历史文化,并以抽象的艺术手法表现,既写实又写意的作品才能使观众产生共鸣。3.培养建筑空间思维应该把环境设计专业中对建筑空间的理解与设计、装饰艺术的方法与技巧、各种体现形式美的元素、动静态五官感觉渗透到园林设计中,从而提高整个环境下园林包括景观建筑在内的艺术效果。对空间设计的把握一直是景观专业学生的弱项,把从建筑学专业和环艺专业中室内设计的教学思路借鉴到园林景观课程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建筑空间思维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可以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建筑与环境专业为例,该课程名为“景观设计”,设于第7学期,60学时,与“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并列为三大核心专业课程。同时,作为这三门核心课程的前期准备,第5学期还设有若干学时的“空间设计方法”课程。

4.系统的课题设计必须强调的一点是,由于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的限制,环艺专业缺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原理这类课程教学,学生对规划方法和规范的不了解,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水准与就业竞争力。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在课题设计过程中,务必给学生增加这部分的知识点。在课题设计设置中,一般的教学方法都是从小庭院、别墅庭院做起,然后再到规模较大的公园、居住区绿地设计,在此基础上,补充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规划、城市广场设计,甚至是一些风景区的规划设计,适当增加规划原理知识点以训练学生的规划逻辑思维,提升他们的综合设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5.系列课程的整合与优化环境设计专业内的景观设计方向的课程由于整个专业的学分学时限制,不可能完全开设出与正规的风景园林专业或景观设计专业相同的课程。景观设计方向的系列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开设的时候应该避免重复。如开设了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就没有必要再开景观设计学基础之类内容相似的课程,浪费有限的教学学时。因此,应以开设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园林植物与应用(植物景观设计)、中外园林历史这三门核心课程为佳。结合环艺专业传统课程如中外建筑史、空间设计、建筑模型、3DMAX等的搭配,使其能够各自发挥专业特长和优点。景观设计方向的课程设置,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可以去掉某些针对性不够的课程,如家具设计。因为这门课程在不少院校是作为一个专业单独列出来的,在有限的教学学时里,有针对性地重点开设与室内外装饰设计相关的课程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设计师。把课程体系做深、做精,把节省出来的教学学时,用于开设景观建筑课程。其原因,一是该课程内容涵盖了如前所述的基本建筑的装饰与艺术设计方法,弥补了景观设计方向的对基本建筑设计造型的需要;二是该课程弥补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室内强、建筑外观造型弱的不足,有利于毕业设计选题的深化及完成(课程体系优化可参考表1)。通过整合与优化,合理配置,为毕业设计和就业时给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改革与执业资格考试接轨

风景园林设计的就业方向范文4

一、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变化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仍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且缺少植物景观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内容,学生很难想象出园林植物景观建成后的效果。虽然部分教师借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直观、形象地展示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组合在一起的群落特征和景观效果,但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少板书,导致理论讲述和图片展示速度过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记忆。长时间处于多媒体教学的高度紧张状态,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僵化影响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国内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名称不同,内容也有差异。多数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都以生态学、植物分类学为基础设置教学内容,缺少理工类和综合类院校教学中所强调的景观美学、空间构成等内容,同时存在着重视理论内容的讲授,缺乏对实验课、实习课等实践教学的重视。多数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实验、实践课程仍停留在写实验报告和实习论文等传统方式上,与城市规划与设计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相关教学内容缺少联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程体系的完善。

(三)具有园林设计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不足杨学成等将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为6个字,即引导示范实作,并指出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具体的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能够掌握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农业类院校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授课教师多具有园林、植物学、农学、生态学、林学、果树学、园艺学等专业背景,缺少园林设计专业背景,所以园林项目方案的设计水平与表现能力不是很强,授课中难以利用手绘形式或电脑辅助制图的方式来进行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具体引导与示范操作。多数授课教师都把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视为园林植物教学的范畴,只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无法用图示语言讲解植物景观设计的内容。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授课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缺少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实战经验,因此实践教学中的很多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都是虚拟的,任务书中缺少对设计项目场地环境的界定,没有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阶段的评图训练。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设计,课程结束后学生除了记住相关的理论知识外,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要领和表现技法掌握得较少。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导致很多风景园林本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独立承担复杂的植物景观设计工作,只能完成简单的方案描图和景观建模工作。

二、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兼顾工科和农科院校课程教学特点确立教学新思路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工科院校,非常注重培养风景园林本科生的平面构成和空间构成的设计能力,这一做法对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农业类院校授课教师受自身专业背景的限制,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中对植物群落空间布局和平面构成讲授不够深入,学生作业显示在平面线条、空间安排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可借鉴工科院校的授课形式,在突出地形、道路、水系、建筑小品等影响景观规划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园林植物这种软质景观要素参与方案的平面构成和空间塑造,从而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植物只能成为景观配角的问题。

(二)基于一课+三课课程群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项目教学涉及植物规划、植物设计、植物种植及成果表达等4个方面,设计尺度包括宏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观的绿地景观设计和微观的植物种植设计。为了较好地完成课程作业,学生应具备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和植物种植设计能力。所以,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中建立配套课程群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东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课程设置的特点,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与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和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3门不同的专业课程进行了统筹安排。教学中以城市居住区为设计对象,在完成居住区规划、居住区场地设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居住区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和宅旁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等内容,形成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群建设的新体系。

(三)构建网络+软件教学平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植物分类知识和空间塑造能力。为了进一步强化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植物景观的空间感知,课程组编写了一系列多媒体网络课件,同时教师在课程 教 学 中,积 极 采 用 Auto CAD、3D StudioMAX、PhotoShop、SketchUp等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制图软件来完成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等各种过程。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类园林植物的组合模式和空间效果。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VR软件教学,以动态的方式展示不同类型场地、不同设计阶段的植物景观设计效果。虚拟与现实技术的合理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设计的积极性,提升了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四)项目教学与基地实习相结合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学院与哈尔滨多家园林公司和部门开展了密切合作,为本科学生的绿化实习提供了基地。同时,在教学中采用了4种项目教学方法。

1.虚拟项目法在没有具体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多途径搜集居住区、道路、广场、公园、厂矿、机关等一些典型绿地的图文资料,编写相应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教学任务书,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中的要求,独立或合作完成虚拟项目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案。

2.真实项目法授课教师将自己主持或在校外实训基地参与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实际项目进行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补充设计等阶段内容的讲授,并安排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充分了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各阶段的进度安排和成果要求,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3.引导项目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定期去广泛查阅国内外植物景观的经典案例,对比分析各经典案例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在课程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典型案例,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电脑和手绘形式进行植物景观节点的临摹,并以汇报的方式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案例的解读能力。

4.互评项目法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验课的考评多以学生的实验报告、实习论文等为主要内容,这种考评方式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的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能力,教师采用了互评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相互点评其他同学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增强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方案的鉴别能力与方案点评技巧。

(五)确立科研与教学互促共进的发展模式在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中,逐形成了以研促改、教研结合的发展新模式。授课教师申报了多项横向、纵向科研课题,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6项,授权专利3项,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科研成果。同时科研成果提升了授课教师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这种从教学中来,凝练为科研方向,形成科研成果,最终又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耦合发展,促进了教学效果。

风景园林设计的就业方向范文5

在20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如城市土地、环境等问题。发达国家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化问题,逐渐探索出一条园林模式农业的道路。园林模式农业使风景园林设计与农业工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生产、生态、文化、美学的多重效益。本文论述了园林模式农业主要代表之一的观光农业的起源及其特点,阐述了发达国家园林农业发展的现状及类型,最后讲述了发达国家园林模式农业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旨在为中国发展园林模式农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发达国家;农业园林设计;园林模式农业;农业经济生产;观光农业

发达国家的现代园林模式农业的发展远远领先于中国,研究发达国家的园林模式农业可对中国的农业景观设计提供借鉴意义,为缓解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严重的城市化问题之间的矛盾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促进中国农业成功转型,让园林模式农业向生态、科学等方面发展,从而也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1园林模式农业的由来

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后,高度发达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居住拥挤、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发达国家提出“田园城市”的新概念,形成了大量的主张以田园、乡村作为城市问题的出路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师和流派[1]。如著名的斯德哥尔摩学派的思想对现代风景园林有很大的影响,主张“在城市中创造田园风光”。法国在发达国家城市农业景观园林中最具代表性。受法国传统园林的影响,城市园林设计与农业、园艺、园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色列著名的风景园林设计大师施罗墨•阿龙森在他的设计中非常重视环境与本土的农业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注重风景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效益,果林、麦田等农业特征元素成为体现本土农业文化的载体。发达国家园林模式农业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手法,都反映了设计师对农业的理解和认识[2]。发达国家园林农业是一种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农业模式,它兼具观赏、休憩、生产等功能。园林模式农业设计主要是依托农业景观,把树林、水渠、草地这些特殊的元素加入设计中,再加以一定的规划和艺术设计,使其具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美学效益。

2园林模式农业的内容与特征

园林模式农业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对于设计者来说,一方面开发出了得天独厚的旅游价值,另一方面,园林设计还必须具备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作为农业园林设计与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典型代表,观光农业也是发达国家的园林模式农业的主要形式。观光农业在发达国家又被称为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观赏农业。虽然名称不同,也只是功能上有所区别,其本质是一样的,即农业园林设计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结合,它是以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相结合为特征的。观光农业是高度城市化发展过程的结果,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3]。

2.1观光农业的内容

2.1.1观光农业以农业活动为基础

观光农业是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景观,并与本土的文化特色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形式。观光农业是从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适应经济的发展逐渐转型,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形成的新兴产业。观光农业因其本身的特点,充分开发和提倡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城市污染产品的使用[4]。观光旅游是一种集生产、艺术和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农业经济模式,它主要是让游客欣赏到城市没有的自然风光和体验本土的农家活动。观光农业很好地把景观园林设计和农业经济生产相融合,设计师合理有效地营造了农业观光园的生态环境,使其具备生态效益,可以让游客体会到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环境。

2.1.2观光农业具有旅游业和传统农业的双重功能

观光农业是一种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农业园林模式的典型代表之一,它具有农业生产与旅游的功能。对于农业来说,观光农业在农业产值的基础上附加了旅游产值,农业产值主要是为社会提供了一系列的物质型产品,如粮食、水产、花卉等。对于旅游业来说,它主要为社会提供一系列的精神、服务产品,与农业相结合,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旅游产业的内容和范围,让旅游业更加丰富多彩。

2.1.3观光农业与风景园林设计密切相关

风景园林设计在观光农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观光农业的面积、地理位置,还是生态廊道以及城市绿地的规划,都离不开景观园林设计。农村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依托相关园林设计理论,从当地农村地域特征出发,对特有的植物、土地、水等自然元素进行规划设计,创造出具备美学、生态、艺术、经济等效益的农村观光园。

2.2观光农业的特点

2.2.1具备物质与精神生产功能

发达国家观光农业的本质是依托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根据农业生产的园林景观设计,生产功能依然是其基本功能。园林模式农业生产双重产品,如花卉、水果、水产品等,以及附带在农产品上的精神产品。观光农业的生产功能主要是体现在为旅游者提供农产品、农副产品等特色的物质产品上,还表现在游客体验休闲农事活动所产生的心灵愉悦的精神产品上。

2.2.2提供休闲、学习场所

观光农业为游客提供了自然清新、别具特色的农家休闲场所。发达国家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对于观光园设置了各种休闲娱乐设施,游客能够充分体验到农村的慢节奏、放松的生活环境,从而达到心情舒畅、修身养性的目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光和体验农业活动,直观地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可以有效地让游客认识和了解农业及农耕文化。游客亲身体验农事生产,可体验宁静朴实的乡村生活,更能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2.2.3具备文化传承的功能

观光农业的园林景观都是依托本土文化来进行规划设计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观光农业的发展使得本地特色的农耕文化、生活文化、民俗文化得到推广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

2.2.4内容广博

(1)资源的广泛性。发达国家观光农业的项目多设定在自然风光保存完整或者独具特色、物产丰富的乡村地区。因此观光景色丰富,资源良好,更加符合游客想要回到大自然的要求。

(2)形式的多样性。观光农业不仅仅包含了传统的农业观光游览,还往往提供操作、采摘、健身等特色活动。

(3)地域的差异性。不同的发达国家具有自己特色的观光农业,如荷兰的观光大棚。荷兰的观光大棚能够将荷兰的田园生活很好地融入到从城市来的游客身上,让他们直接和大地接触,亲自感受种植植物、采摘果实、赏花割菜的乐趣。荷兰的观光大棚是把农业旅游、农产品消费集合在一起,更有教育农园的模式。不同的发达国家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丰富了观光农业的内容。

(4)活动的季节性。生产功能是观光农业的基本特征,各个季节的不同自然环境造成了观光产业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性。

2.2.5效益多元化

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产业,因此经济收益很广泛,有来自农业本身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也有来自旅游服务的经济收益,除此还有科研会展的收益,各产业相互补充,经营灵活。对于单一产业来说,观光产业的风险更小,收益更大,不同的开发层次满足了游客的不同需求,旅游市场广泛。

3发达国家园林模式农业的发展概况及类型

3.1发达国家园林模式农业的发展概况

发达国家的园林模式农业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早在19世纪,意大利就建立了全国农业和旅游协会,主要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城市居民在农村的生活体验。20世纪,欧洲的园林模式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园林模式农业始终是实用性和观赏性相结合的经济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园林模式农业逐渐扩展到亚洲、美洲的部分国家。发达国家的观光农业主要经过了4个时期:萌芽时期、观光采摘阶段、度假阶段、租赁阶段。(1)萌芽阶段。发达国家并没有出现明确的观光农业产业,只是鼓励城市居民到农村中感受生活,在这个时期,园林规划设计并没有参与到农村观光经济中,游客主要是参观农业的生产过程。(2)观光采摘阶段。发达国家开始把经济的重心放在第三产业和城市化过程中日益严重的问题上,观光农业逐渐得到重视,对观光农业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萌芽时期的欣赏普通的农业生产景观,出现了具有明确观光职能的农业观光园区。设计者也开始对观光园的设计越来越重视,根据不同的农村特色和本土文化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观光园区。(3)度假阶段。在20世纪后期,发达国家的经济高度繁荣,游客的旅游需求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生转变。观光园增加了大量的娱乐和学习设施,拓宽了观光农业的功能,如教育功能、社会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功能的增加要求园林设计师不仅仅要满足原先的观光采摘要求,更要满足游客在精神层次的需求。(4)租赁阶段。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观光、体验、度假相结合的成熟观光。租赁模式主要是发达国家把大的农场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分别租赁给游客,平日主要由农场主人照料。游客既体验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的乐趣,包括采摘、种植、欣赏等,同时也增加了农村的经济收入。这种租赁形式要求园林设计者必须对农村景观和本土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3.2发达国家的园林模式农业的类型

3.2.1观光园区

观光园区类的这种园林模式农业一般建立在城市近郊农村。由于属于城市近郊,游客游览的时间主要以一两天为主。根据农村观光农业的主题不同,分为采摘、教育、科技主题。法国的普罗旺斯薰衣草庄园是全世界闻名的观光园区,被誉为“薰衣草故乡”该薰衣草庄园集薰衣草、向日葵、晨曦、爱情大风车、草坪等各种景色于一体,具有休闲、旅游、聚会、摄影等多种功能。

3.2.2休闲度假类

休闲度假类的观光农业的景色一般比较优美,观光园主要建立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园林设计在原有的地域和农业景观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并融入本地特色的文化元素。休闲度假类的观光园一般是半开放的形式,在观光园中不仅可以观赏到独特的农村风光,还能亲自体验采摘和种植的乐趣,游客还能在观光园中住宿和进行短时间的度假。休闲度假的观光农业,游客旅游时间多为一周左右。澳大利亚乡村葡萄酒庄园已成为澳大利亚本国及世界旅游市场的热门度假项目之一。澳大利亚的葡萄酒蜚声海内外,以口感好,酸甜适中,价格实惠著称。游客不仅因葡萄酒而来,也因其特色壮丽的葡萄种植园和庄园城堡的特色景观。葡萄酒庄园还围绕葡萄酒酿造开展了丰富的旅游活动,如葡萄采摘、葡萄酒品尝、参观葡萄酒酿制过程、参加酒艺培训学校等,完美地结合了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

3.2.3租赁自助类

租赁自助类观光农业的前提是有面积较大的农场,根据游客的需要把农场划分为若干小块,分别租赁给游客,主要用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等。租赁自助类的观光园有利于让游客独立地体会农村生产和种植过程,体验农村乐趣。租赁自助类的观光农业的经营模式是以假期游客到农场作业,平时由农场主代管。这种类型的观光农业一般是建立在城市中或者城市近郊,游客的体验时间一般很长,多为数个月。由于租赁的观光园是由农场分为若干部分分别租给游客,各个部分都是独立的,要求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园林设计必须根据游客的喜好进行。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假日农庄坐落于锡耶纳和格罗塞托之间的MontecuccoWine地区,共有70hm2的土地,包括森林区、牧草区和穿插于两者之间的别墅群。假日农场的别墅是经过整体重建的,在保留了意大利托斯卡纳朴素的奢华的同时,每一间都针对客人的要求精心设计,让游客体会到家的温暖。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假日农庄可以完美地让游客与自然进行零距离接触。

3.2.4综合性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

景观园区的设计是依据当地乡村特有的景观,利用本地的民俗、文化建立起综合性的旅游景区,把农业生产、观光游览、度假休闲、农事体验等结合起来的综合性乡村旅游景区,规模一般较大,综合性强。这种大型的观光农业,园林设计时必须进行详细的规划,让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现今,欧洲的生态农业庄园是典型的综合性观光农业,它是集生产、旅游、生态于一体的绿色观光园。

4发达国家园林模式农业对经济发展生产的影响

发达国家的观光农业对国家的农业经济生产起到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促使本国农业转型,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发达国家的城市生活水平,优化国家农业生产结构。园林模式农业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它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有效地缓解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观光农业优化了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它是一种把传统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相结合的新兴产业,促进了国家的农业和旅游业快速、和谐地发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也是观光农业不可忽视的作用之一,这样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富余劳动力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如贫富差距扩大化、各种暴力行为等。发达国家的园林模式农业可有效提高城市的生活水平和调剂生活方式。园林模式农业的环保、高效的特征有别于传统农业。园林模式农业是把农业生产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经济效益不仅来自于农产品和农副产品,还来自于旅游业的精神消费,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随着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经济转型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发展园林模式农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园林模式农业丰富了发达国家的生产结构,从而让经济形态向利于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实现了经济、美学、生态和社会等效益的高度统一[5]。园林模式农业具有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作用。园林模式农业以地方特色为主,主要将地方产品呈现给游客,把当地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中,使其具备文化和经济等双重效益。观光农业为能够更好地把旅游产品呈现给人们,必须做得更好,更具观赏性。

作者:刘峻岩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季晓达.浅议景观园林设计与农业经济生产的结合[J].中华民居,2011(7):29-30.

[2]李戎.景观园林设计与农业经济生产的结合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126-126.

[3]王伟平.浅议景观园林设计与农业经济生产的结合[J].中华民居,2011(8):95-96.

风景园林设计的就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园林专业;职业岗位;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19

Abstract: Through the training target, from professional post adaptabil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ultivation of current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occupation post ability, put forward by constructing a prominent occupation post ability practice teaching mode, improve post adaptabilit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group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of talent quality in occupation jobs as the core such measures, to cultivate practical garde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landscape industry.

Key words:application type;landscape architecture;occupation post;occupation ability

1 应用型园林专业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现状

城市绿化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项是重要的民生工程。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发展为风景园林事业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和要求,因此,园林行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同时,近年随着园林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化要求越来越高,促使众多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园林专业朝着职业能力明显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发展。

然而,园林专业是一个涉及面广、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很多学校的园林专业在工程教育方面较弱,培养出的园林人才也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工程技术要求。目前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 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不能满足园林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

据统计,目前我国设置园林专业的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和研究院有449个单位,开设的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点440多个、园林本科专业点284个。从目前情况来看,园林专业大都开办于原农业、林业方面专业具有优势的院系,所开设的课程主要为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等以园林植物种植与养护为主的课程,使得学生主要从事具有园林绿化养护为主要职业特色的工作,不能满足园林行业对园林规划设计及工程施工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根据《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风景园林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植物造景;园林工程主要包括园林工程招投标预决算、园林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园林工程(包括园林工程施工工艺、技术,如园路铺装、水景工程、假山石的构筑、园林水电等);而园林工程养护包括植物的培育、配置、修型、植物保护等,因此园林行业具有涉及面广、职业要求高等特色,这一行业需要大量具有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养护管理职业能力的人才。因此,目前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已不能满足园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1]。

1.2 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偏低,不能适应风景园林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目前,许多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力度不够大,特别是与企业合作、学生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普及率不高,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创新的培养,从而降低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实践过程。教学过程中“工学结合”的力度不够大,实训课的课程不能与工程项目紧密结合,有些学生到毕业还没有接触到综合性的园林工程项目,导致无法适应从规划设计到施工最后到工程养护的完整园林工程项目的一系列过程,所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欠缺,导致不能适应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或者是园林工程养护等职业岗位的要求。

1.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够规范,人才培养不能很好适应企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

应用型园林工程技术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应把握“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将培养职业岗位明确的园林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人才目标,建立健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企业、行业共同审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许多学校在推广以园林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案例”教学[2],园林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实践教学的涉及面还不够广泛,特别是校企合作层面仅停留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建设方面,在工程项目、教育教学环境、师资、职业标准、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深度融入仍有待于不断推进,校企合作仍需大力推进、深度合作[2]。否则,人才培养机制会仅停留在制度层面,导致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很好适应企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

2 园林专业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为实现党的十提出的“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为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加紧培养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够从事创造性强、分工明确、岗位职业能力强的园林工程技术人才势在必行。

2.1 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的、职业岗位明确的园林工程技术人才是社会的需求、行业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园林行业的蓬勃发展,园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职业要求也越来越明确。因此,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及发展需求可以培养能够从事规划设计与研究工作、有较好的园林艺术素养的园林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人才;或者培养懂得园林工程造价与招投标、园林施工管理及监理理论知识,能创造性地改进施工工艺、提高工程质量的高级应用型园林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人才,以及能够综合运用园林专业知识对园林绿地进行养护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满足“社会行业需求,岗位要求”是应用型园林专业改革发展培养人才的目标。

2.2 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及应用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主要通过校企合作给学校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把学生培养成职业特色明显的实践技能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将项目全程融入实践教学过程[3],提高园林专业人才在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绿地养护中的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竞争力,以适应未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3 提升园林专业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方式

3.1 构建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过程

在以园林工程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驱动下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学校企业联合培养”和“企业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4],完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园林人才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的支撑、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是将项目放到校内“工程技术中心”运作,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作为平台,选派企业技术人员、教师担任项目负责人,组建从项目初期的设计到中期的施工以及后期的养护时期所需要的专业专长的学生组建项目团队,在相应的周期内完成项目的设计、施工及养护的一系列过程,使学生在项目中学会,实现“做中学”,使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能够获得从事完整的园林工程项目的职业技能锻炼。

二是利用工程技术中心的平台承接项目。校内建立的园林工程技术中心,一方面承接工程项目,另一方面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研究,使得项目的技术含量、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项目+工程技术中心”使得项目有平台、有环境、有师资、有标准,使学生能够持续获得工程项目的实践锻炼与科学研究机会,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5]。

三是将学生直接派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是培养高年级学生园林专业职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如高年级的“生产实习”(到设计院、园林工程公司等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广泛参与工程项目方案设计、施工组织管理、招投标工作,园林绿地养护管理等工作,为职业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具体过程如图1。

3.2 构建以园林职业岗位为目标,提升岗位适应能力的课程群的开发建设

根据学生的就业状况,目前园林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园林企业,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以及从事园林植物繁育、生产、养护的园林工程养护岗位工作。根据3个岗位的职业能力并按照国家执业资格、行业资格证书标准和园林行业规范的要求整合课程,明确各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这种要求转化为学习领域,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融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推行“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毕业时既要获得毕业证又要取得职业资格证),形成以“3 个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6],具体思路如图2。

3.3 构建以职业岗位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质量评价考核体系

以社会和行业需求、岗位(群)要求、教学诉求做为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为基础、工程教育为导向,针对“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养护”3个职业方向所对应的岗位群的发展目标,主要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园林建造师(造价师、预算员、监理工程师)、园林工程养护管理师(植物造景师)职业方向,确立典型工作任务及满足该工作任务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要求,通过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进行学习效果的持续评估,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培养[7],将“工程实践体系”贯穿于四年制的应用型园林专业的培养中,培养过程实施“4+2+1+1”的培养阶段(即4个学期进行园林专业认知训练,获得专业基本实践能力;2个学期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关课程设计及实践环节的训练,获得职业基本技能;1个学期校企联合以项目为驱动力,进行专业方向课程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职业能力;1个学期在校外园林企业为主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的能力和创新适应能力),通过确定不同职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具体过程如图3,最后培养成为岗位特色明显、职业岗位能力强、能与市场无缝对接的园林工程技术人才。

4 结 语

新时期,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提高实践技能培养。通过构建与园林工作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开发建设,推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方法,有利于把园林职业能力素质教育贯穿于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这样可以有效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对接,对培养园林专业学生的职业成功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是新时期应用型本科园林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何云晓,雷平,龙艳萍.社会需求视角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论析――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9):412-414.

[2] 边新丽.高校园林专业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3] 瞿志印.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8):3-5.

[4] 李俊英,周永斌,刘迪,等.园林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1(7):31-33.

[5] 张义勇,李艳萍,于海成.基于行业需求的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园艺系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 307-7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