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范文1
巩怀志为人谦和风趣,激情满怀。虽然他管理的华夏优势增长股票基金在今年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在他看来,优秀的业绩更多得益于华夏基金投研团队的整体努力。
感受集体的力量
“2005年我刚来华夏基金时,其实压力非常大。”巩怀志回忆说。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2005年,华夏基金制定了大举引进优秀人才的战略,投研人才储备大幅增长。“在这样的环境下,压力是比较大的,就迫使自己更加努力不断学习。”
在充满压力的同时,巩怀志看到了华夏基金投研团队独有的优势。他说:“在这个团队中,你能够接触到新鲜的、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这样的环境非常有利于成长。这里有无私分享的传统,有团结一致提升整体业绩的氛围,甚至在考核基金经理时,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整个团队的贡献有多大。在这样的氛围里,经验丰富的人非常乐于分享自己的理念与观点,这对提升整体投研实力的意义很大。”
当然,存在不同理念与风格的地方,就会存在思想的碰撞,华夏基金投研团队也不例外。“有时候,这种碰撞非常激烈,双方各执己见,互不退让。”巩怀志说,“但碰撞的结果都是良性的,都有利于团队整体投研理念的进步和投资决策,这一点非常难得。”
投资关键是抓主要矛盾
在谈到过去一年的投资操作时,巩怀志说:“在我看来,2010年和2009年的市场并无实质上的不同。当然,单从走势图上看,它们是不一样的。但从本质上看,其实投资就是要看准并且抓住市场的主要矛盾。”
巩怀志认为,在整个经济和股票市场中,主要矛盾决定市场的运行特征或方向。经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度过危机、保增长,这是贯穿2009年全年的主要矛盾,所以2009年出现了货币政策的“”,新增信贷超过了9万亿。当钱放到了市场里,就会像“水”一样流动,流向了房地产和汽车,把整个经济链条都带动起来了。
到了2010年,主要矛盾发生了很大变化。2010年我们能够明确地看到经济逐渐复苏,此时的主要问题是现有的经济模式是不是适应未来经济发展需要,因此“促转型”就逐步替代“保增长”,成为主要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就不适合投资,应该去投资一些新兴产业和消费等领域,如新能源汽车、电子科技、医药等。虽然一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经济企业提升盈利需要时间,但是在股票市场表现往往是提前的。
2011年的关键矛盾是什么,巩怀志认为上半年是“通胀”和“转型”,下半年要关注保增长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可能性。
满足 、快乐、有意义
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范文2
片面转向全面。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党的发展理念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片面发展,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与速度,以这种片面发展为指导,结果使得效率底下、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急剧恶化,各种社会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严重制约和危害社会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发展就是全面发展,它强调各方面协调发展,就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它要求我们党纠正过去单纯把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的片面观点和做法,坚持把发展当作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政治**、科技进步、文化价值观念变迁、自然协调、人的发展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面发展。只有实现从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的根本转变,才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所以党要实现科学发展,就不仅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而且要“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但是全面发展不等于同步发展,也不等于没有重点,如果片面强调同步和工作抓不住重点必然影响社会发展的全局,所以科学发展观要求党“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了由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的辩证转向。
孤立转向联系。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和相互作用的系统。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和处理问题。发展作为一种客观事物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党更多地是运用孤立发展来看待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使条块分割开来,形成了典型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和人与自然发展相对立的二元结构,人为地造成它们之间的巨大差距,带来了它们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科学发展观则运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和处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关系,实现了党从孤立发展向联系发展的根本转变。比如,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就是党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而且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实现了孤立发展向联系发展的辩证转向。
静态转向动态。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发展就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是它又不是一般的事物的运动,而是向前的、向上的、推陈出新的,是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向新质、由落后向先进的运动变化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只能用动态的发展观而绝不能用静态的发展观来处理。因为发展不是一种简单的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一种新质的不断产生的过程。用静态观点来处理发展中的问题,就会只有用否认发展、停止发展的办法去解决,这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党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一旦停止发展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其后果不堪设想。只有实现从静态向动态发展的根本转变,才能解决发展中凸现出来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只有用动态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才能为保持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坚持动态发展,推行前瞻性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动态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把可持续发展寓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在谋求当前利益的同时,要着眼于长远利益,防止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防止只顾眼前发展而牺牲长远的持续发展,保证人、经济和社会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就是在动态中实现发展。
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范文3
1.1人与能源和谐发展是建筑在矛盾基础上的和谐与发展人与能源的和谐发展,与其它社会进程一样是矛盾着的事物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仍需坚持矛盾分析原则,首先需要承认矛盾的存在,并坚持从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入手认识能源发展问题本源与实质,寻找能源发展的科学对策。
1.2当前能源发展中的矛盾认识问题分析能源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是从根本上寻求解决人与能源和谐发展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能源发展中的矛盾无处不在,其中必有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根据人的发展的需要而确定的基本矛盾及主要矛盾,并决定着能源发展这一具体历史事物的基本性质、状态及其发展趋势,在对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进行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其矛盾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道路,决定政策和策略,并在行为主体的实践中不断认识、总结和改善,达到更切合实际的认识和实践。这一能源问题的认识和实践路线,是寻求人与能源和谐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中国当代能源发展的基本矛盾及主要矛盾是什么?是从各个能源行为主体的个别的、局部的经济福利最大化作为出发点,从形式上作为物的资本逻辑决定下的自由竞争经济社会的“帕累托最优”作为理论出发点;还是从社会经济总福利最大化作为出发点,从以人为本、社会和谐要求决定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作为理论出发点,出发点的不同将会带来不同的回答。笔者认为,中国当代能源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伴随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日益扩大的能源需求与落后于时代的包括能源生产、转换、储运、终端利用各个环节及其运行机制在内的能源生产力发展程度的矛盾,其中后者目前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当代能源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具有经济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方式和具有全面自由发展要求的社会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础上的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行为方式之间的矛盾,其中前者目前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能源发展中的其他矛盾,均是与上述能源发展的基本矛盾及主要矛盾相联系的次一级的重要矛盾或者相对不很重要的矛盾。在所有能源发展的矛盾中,其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主导地位,决定着当前能源发展的基本性质,即中国当代能源发展基本状况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各个个别利益主体利润最大化主导下的落后于时代的能源生产力发展程度。这一性质决定了能源发展具有固有的分散、无序而难以协调的困局,并将难以从根本上避免能源供需更加紧张、人与自然更趋对立、人与人的资源利益争夺更行激烈的片面、对立和不可持续的能源发展之路。有必要在矛盾分析的基础上探寻新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人与能源和谐发展的途径。
1.3能源发展矛盾的分析层次与方法(1)宏观分析:即从国家和国际能源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2)微观分析:即从单个企业这一市场细胞主体发展和能源分支行业局部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1.4研究中国当代能源发展问题需要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背景我国目前还处于尚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因此,研究我国当代能源发展问题需要在此背景下加以探讨。
1.5建立和完善能源发展评价与应用体系为推进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在能源总体和各子系统的局部层面上认识、评估能源发展的现实情况,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量化评估指标和体系,以便为正确认识和解决能源问题提供判断标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能源发展问题的内在要求
所谓市场经济,发展形式上表现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发展逻辑上假定为在理性的经济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追逐个人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无意中就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发展过程上解释为商品供需相同时的产量与价格形成(一般)均衡并实现具有效率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发展成果上推想为各生产力因素按边际生产力取酬,发展实质上体现为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又是与中国当代国情、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前30年的社会历史前提相联系,与全球化时代的外部环境相联系,并具有更高的社会化福利要求。市场经济发展在理论上要求实现均衡,即供需平衡,市场出清,但经济学界公认市场经济至少在如下几种情况下造成失灵:垄断,外部影响(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内部人控制等。直到目前为止,作为市场经济局部均衡论和一般均衡论的前提、论证和结论,还没有真正建筑在坚实的实践及其检验的基础上,其科学性主要的还是依赖于“权威都是这么说的,因此它就是真理”,而由此确定的均衡及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经济效率最高的假说,其理论基础的正确性问题在逻辑上仍然是悬而未决的,也正因此如何有效运用市场经济方法有效解决我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尚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领域。进而,仅仅采用市场的手段试图解决能源发展问题,将遭遇到上述逻辑困境,而国内外能源发展状况也已经从实践上给出了否定性答案。能源产业往往具有某种“自然垄断性”;采用洁净但价高的能源时经常具有外部经济,采用煤燃烧而污染处理不到位则具有外部不经济;能源高新技术、化石能源等的供需及价格变化等往往具有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垄断行业、部门利益等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难以避免等,都决定了能源发展问题上具有的市场失灵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从而,能源发展必须由政府承担相应的主导责任,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才有可能寻求社会总福利最大化,从而实现人与能源和谐发展。
3能源发展问题的宏观分析
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上述已经明确提到了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能源发展的主要矛盾反映在国家层面,首先是国家强烈的理性节能环保意志和诸多方针、政策、措施、政令等;落实到社会实践层面上,往往可执行性不够,地方缺乏积极性,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游对策;特别是企业往往只是从其财务损益出发不能切实履行非强制性的节能环保条款。行为和利益主体的缺位,对于节能环保这一带有外部经济的行为,在明显显示了市场失灵的同时,还具有了政府失灵的色彩。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有能源结构问题。能源结构首先由供应侧的天然资源禀赋决定,与需求侧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及其变化关系密切。特别是高能耗产业的巨大能源需求使得能源供应紧张具有基础性、结构性和刚性,反映在流通领域就是主要能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的供应与需求通常缺乏弹性。调整能源结构及其消费结构,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密切相关,只有实现整体经济结构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
4能源发展问题的企业及行业微观分析
(1)能源供需均衡问题,也就是在何种能源价格体系下供给量和需求量达到一致的问题,需要根据能源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利用图1可以分析能源供需均衡及其变化问题。假设图中S1、D1分别表示最初的能源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两曲线的交点E为均衡状态,其均衡价格为Pe、均衡销售量为Qe,卖方的销售收入为面积OQeEPeO=Qe×Pe,为简化假设单位能源的生产成本C保持不变,因此销售利润=Qe×(Pe-C)。由于能源卖方市场通常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如果卖方利用这种垄断地位提高价格,从而供给曲线上移到S2位置,此时若需求曲线D1保持不变则均衡点移到E1,价格提高到P1,需求量下降到Q1,卖方销售利润=Q1×(P1-C)。销售收入与利润的变化是增是减取决于变化前后之差,供给方是否提价取决于其对利润变化是否实现最大化的判断。但是,如果能源需求弹性较小,乃至达到无弹性曲线D2,买方只能接受卖方的垄断出价P2,此时卖方的销售利润=Qe×(P2-C),增加了面积PeEE2P2Pe=Qe×(P2-Pe),从而取得超额垄断利润,其性质是卖方垄断者利用其垄断优势人为制造的纯租金,是能源消费者的净损失。如果因为某些需求冲击导致能源需求急剧下降到D3的位置,则新的均衡点为E3,价格下降到P3,均衡量下降到Q1,销售利润大幅下降到Q1×(P3-C),如果P3<C,则卖方甚至亏损,同时与其相关的行业企业也遭受到相应的冲击,甚至引发较大范围的经济危机。从供给角度看,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紧张,受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巨大,当其价格高企时,作为替代品的煤炭的价格和产量也随之增大,而一段时间出现的“超产煤”是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相背离。
(2)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受到经济整体结构的巨大影响,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实物经济发展需要巨量能源作为动力,因而中国能源消费量迅速增大乃至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刚性具有历史必然性,这相当于图1中从需求水平较低的D3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到D1乃至D2曲线,均衡点由E3上升到E乃至E2,从而每年需支付数千亿美元购买石油,进而推高石油价格,加剧石油供需紧张,如不对发展模式作出根本性调整,我国与其他主要国家特别是西方大国在能源、资源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而如果选择增加煤炭这一弹性较大的能源资源的消费作为替代,长期看不利于控制环境污染目标的实现。
(3)能源消费行为方面尚未建立起有利于实现节能环保目标的运行机制。中国目前对于能源消耗乃至浪费的实际经济利益“惩罚”措施不够,而对落实了节能环保的企业和个人的“奖励”实际措施往往缺位,因此作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单个市场主体实施节能环保的动力不足,国家节能环保政策也就严重缺乏市场着力点。根本路径在于将政策力度与市场运行实际相结合,切实做到在经济社会效益方面奖优罚劣,方有可能走出一条新的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例如,假设在图1中能源供需的初始均衡点为E,价格处于较低的Pe,如国家出于节能环保的需要征收较大额度的能源消费税,则需求弹性较大的市场主体可通过降低能源消耗量而将自己的均衡点转移到E1(按从价税计算),能源税缴纳额度为(P1-Pe)×Q1,而需求刚性大或者不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自身能耗的市场主体的新均衡点为E2,能源税缴纳额度为(P2-Pe)×Qe,显然后者支付的能耗代价要比前者更大。同时,为了进一步鼓励用户的节能环保,可通过对达到节能环保指标水平的市场主体给予减免、返还能源税乃至给予适量经济激励的措施,切实提高用户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例如用户如将耗能量降低到Q1,则其实际支付的能源价格降低到P3,从而在E3达到高标准节能减排的均衡状态。由于我国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较发达经济体低,存在巨量的节能减排空间,从而在能源消费方面从中长期看具有较大的弹性,因此采取税收、补贴等政策措施调节市场主体的能源消费行为,具有重大实用价值,近年来通过节能奖励政策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等节能业务的实践已经初步证明了其有效性。
(4)从能源市场的分配领域来看,西方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是按生产力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分配价值,其中能源卖方垄断者利用其垄断力量获得超额垄断收益,而能源消费税、超额垄断收益等实质上属于地租或租金,基于地租的经济实质,政府拥有可以限制这种超额垄断收益乃至全部收受并用于转移支付或促进节能环保等公共福利的经济合理性、合法性、必要性和必须性。
5人与能源和谐发展的途径
5.1依据能源发展的主要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寻求根本解决途径既然中国当代能源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人与自然的物的关系,主要矛盾是人与社会的人的关系,那么能源发展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就是从物和人两个关系加以统筹解决,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核心和实质,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偏废。具体地说就是首先解决与能源发展问题相关的社会经济关系问题,最终归结为利益调节问题,并在这一理论统领下解决能源生产、输配、转换、利用各个环节的技术与应用问题,从而实现在能源发展问题上的生产、流通、消费与分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人与能源和谐发展提供历史前提和践行路径。
5.2采用政府与市场相结合解决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主体缺位问题目前节能减排主体缺位问题是限制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观性因素,利用前述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法,在责任与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将可为人与能源和谐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5.3从能源发展首先具有公共品属性出发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宏观指导政策能源发展矛盾及其运动的特殊性决定了能源发展不仅仅是产业问题、商业问题,而首先是事业问题,是其具有的公共品属性、外部影响与垄断性,构成了其市场失灵的决定因素,需要政府代表社会总福利和公众意志,采用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指导性规划等进行总体规划、方向引导、资源统筹、利益调节和行为规范,借以实现人与能源的和谐发展。
5.4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条件出发推动政府宏观指导下的能源市场运行机制各种市场主体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载体,因此政府宏观指导政策必须与能源发展市场主体相结合,与其行为与利益相结合,方能真正建立起符合时展需要的能源市场运行机制。
5.5在人与能源和谐发展理论指导下发展能源生产与利用的新科技、新产品与新方法应在能源发展实践中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能源科技发展与实际应用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5.6积极深化既有能源及其利用系统综合效益与努力拓展新能源及其应用领域相结合利用新技术大力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全面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益;同时,开发推广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节能技术,降低煤炭消费量,扩大清洁化石燃料、水能资源、核能的使用总量,开发推广燃料电池、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实际规模,是解决长期能源发展问题的基本出路。
5.7促进能源主体从单纯提供能源产品向能源综合服务的转变将单个市场主体各自为战的单纯提供能源产品的粗放型能源发展模式向促进整体最优的能源综合管理服务的集约型发展体系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能源发展的社会化要求与趋势。
5.8建立有利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体系是人与能源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规范社会及其市场主体的能源生产与消费行为,是保障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6进一步的讨论
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范文4
实现“十一五”规划关键在推动政府改革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治理的水平,已经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国改革的重中之重,未来改革策略的推进,将是以政府改革为龙头,带动其他改革。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汪玉凯)――摘自《经济参考报》
市场化民主化为导向重建乡村社区
村民自治的核心价值是为广大村民的自由自主和自治活动提供制度平台。这一平台的构建和运行需要相应的组织、财政、文化和社会资源,为此需要根据现阶段社会化小生产的特性,以市场化民主化为导向重建乡村社区。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 徐 勇)――摘自《学习与探索》
新农村建设,与以往“三农”政策的区别
新农村建设,解放前很多学者的分析都讲过,这次再提出来,有一个新的大背景,就是我们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背景,这不光是农业农村的问题,而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要开始发生重大的转变,工农关系已到了一个临界点。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在第三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的发言摘要
体系化城市发展战略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使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结构有序、优势互补、功能配合、共生共进、和谐高效的城市化体系。在这个城市化体系中,任何一个地区或者区域都有其中心城市或城镇与别的地区或区域相连接,中心城市及城镇相互连接,形成城市网络。这种体系化城市发展战略,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 杰)――摘自《光明日报》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在悄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我们必须把新的主要矛盾辨识出来。今天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
(中国体改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员 杨 鹏)――摘自《中国青年报》
观点要览
医改的第三条道路
校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因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失控,既不能回到传统垄断权力的行政体制上,也不能走向大力发展私人服务业的私人化、市场化,而是需要探索第三条道路,即构建市场环境和市场规范下的公共服务产业结构的道路。这是一条将中国卫生导向规范的市场与公共福利相结合的道路。
――摘自《南方周末》 (杨 团)
以程序正义保障慎刑理念
按照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对死刑的严格把关,不仅要体现在法律的实体层面上,更应以正当程序予以保障。在有些国家,程序正义甚至被上升为母体正义的高度来看待,任何违反正当程序的判决,无论理由多么充分、法律适用多么准确,都会因失去内在的正当品质而被视为“污染水源”的司法不公。
――摘自《新京报》
区域经济发展重在制度创新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不管是中部崛起、西部开发还是东北振兴,制度创新都仍是一切政策设计的核心和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依靠市场力量,形成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摘自《望周刊》 (马宇宙)
完善社保体系应不断增进国民福利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效率优先”理念的指引下,对“穷人”的保护十分不够。因此,必须重新确立“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取向,近期目标可以是低水平、多层次,但应无漏洞,保证所有社会成员在遭遇困境时免于绝望;中长期目标应是体系完整、覆盖全民、水平适度,以不断增进国民福利。
――摘自《社会科学报》 (刘文海)
应赋予农民完整土地财产权
近日中国体改研究会课题组在“推进要素市场化”研究报告中指出,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财产权,亦即土地可以转租、抵押和自由买卖,不仅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可以有效地遏制政府急功近利的机会主义行为。
――摘自《中华工商时报》 (杨晓平)
学科会聚已是必然趋势
日前在“高新技术高峰论坛――学科会聚与科研平台”学术研讨会上,国内外知名大学校长们首次提出了“学科会聚”的新概念。认为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明显特点,通过会聚,各个不同学科必定产生共振和强大的爆破效应,学科会聚已是必然趋势。
――摘自《光明日报》 (单 泠叶 辉)
把人口压力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范文5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是充满活力的;无论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都能看出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
现在全世界已有2200所大学都开设了中文课程,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增长带动的!
过去,我们习惯于研究世界经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会对中国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现如今,则是全世界都在研究中国经济,全世界都在研究中国经济的变化,会给整个世界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006年,中国经济呈现了良好的运行状况,财政收入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工业企业利润保持了31%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同比分别实际增长10.4%和7.4%。
以上这些让人一目了然的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
作为一名在国家统计局工作了5年的总经济师,姚景源对中国经济发展表示乐观。不少人说2007年是中国经济的拐点,但他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今年中国经济还将平稳运行,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
“从2003-2006年为止,中国经济已经连续4年增长率超过10%。从近代经济史上看,有过这样高的增长速度并且持续这样长时间的只有5个国家和地区,一个是日本,再有就是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他们的增长也只是十多二十年的时间。而中国已经近30年保持这样的持续高速增长。”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
姚总经济师:把握中国宏观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要从三方面来分析,一要把握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二要把握和充分认识现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对的主要矛盾,三要建立在掌握基本面以及面对主要矛盾问题和困难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个经济走势做出科学判断。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可以用4句话16个字来概括,即“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
增长较快。中国经济最突出的特点是增长速度快。从2003-2006年为止,中国经济已经连续4年增长率超过10%。与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3.8%的经济增长率比,中国经济增长率比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快了一倍多。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去年,中国平均年增长率达到9.6%,去年上半年增长速度达到了11.3%。
从近代经济史上看,有过这样高的增长速度并且持续这样长时间的只有5个国家和地区,一个是日本,再有就是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他们的增长也只是十多二十年的时间。而中国已经近30年保持这样的持续高速增长。
效益较好。判断经济运行好坏最根本的是看3个收入指标。一是财政收入,二是企业利益收入,三是城乡居民(老百姓)收入。
从财政收入看,2000年中国全国财政收入是13000亿,到2005年突破3万亿,2006年又达到39300亿,超收了2573亿,这是多年来所没有的成就,说明整个宏观经济运行效益好。
从企业利益看,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企业利润状况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益同比增长了31%,比2005年高了8.4个百分点。
从城乡居民收入来看。去年全国城镇的人均收入是11759元,增长幅度达7.4%;全国农村农民人均收入3587元,增长幅度是7.4%。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城市人均343元的年收入和农民的人均134元的年收入比,增长幅度是非常大的。同时期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此外,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和国家外汇储备也说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效益是好的。2006年国家外汇储备达10663亿美元,突破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这些都是中国经济运行总体效益向好的具体表现。
价格平稳。从1990年到现在17年,中国经济增长连续4年以上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有两次,一次是1992-1995年,一次是2003-2006年;而2003-2006年这4年物价上涨率平均数为2.1,物价的平均上涨水平不到17年来平均水平的一半,这说明中国经济正进入到高增长、低通胀的一个良好时期。从消费品看,现在整个消费品都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在国家统计局和商务部一起监测的800种民生用品中,70%是过剩的,剩下20%多是供于平衡,无一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价格的上涨,抑制了通货膨胀。从生产资料角度看也是这样。从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看,2006年比2005年回落了1.9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但是企业利润却在大幅度上升,说明去年企业获润主要方式不是依靠涨价,而是依赖自身的素质提高。这三个因素在2007年还会继续发挥作用,有利于遏制通货膨胀。
活力增强。中国经济非常突出的一点特点就是充满活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是充满活力,无论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都能看出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现在全世界已有2200所大学都开设了中文课程,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增长带动的。中国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增长期的上升期。自2000年,特别是从2002年起,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步伐迅速加快,对外贸易总额由世界第7大国上升到第3大国,对外贸易总额连续5年增长率超过20%以上。人们收入的提高,文化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导致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消费从衣食向住行进而向以汽车、建筑业、电子通讯制造业等消费为主转移。消费结构升级,就形成一些新的消费热点,而这些新的消费热点行业又推动中国新的一轮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五大矛盾和三‘过’问题。”
记者: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哪些,你所认为的解决之道是什么?
姚总经济师:从中长期角度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对五大突出矛盾。
一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是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二是经济的持续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三是人们对公共服务迅速增加的需求,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四是分配差距拉大的矛盾;五是改革开放所遇到的深层次矛盾。
要解决第一个矛盾,就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别的办法。解决第二个矛盾,要靠贯彻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经济的高增长是建立在高消耗的基础上,这种高消耗支撑高增长没有可持续性,资源和环境不允许我们这么干,进口资源难度太大。唯一的办法就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解决第三个矛盾,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搞好公共服务。解决第四个矛盾,就是要构建和谐社会。解决第五个矛盾,就是要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使中国改革开放走到一个新的局面。我们必须扎扎实实的面对这五大矛盾,解决这五大矛盾。
从短期来看,特别是从去年来看,主要有两大矛盾。一个是影响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隐患仍然存在,即三个“过”的问题。第一是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增长过快,第二是货币与信贷投放过多,第三是对外贸易顺差过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就对银行的信贷提出强烈需求。而银行由于外贸顺差过大,中央银行发放基础货币对冲,导致银行流动性过剩,银行就有了固定资产投资加快的实力和动力。投资规模加速,导致产能扩大,可是消费不能一下跟上来,就得扩大出口。扩大出口,又导致顺差进一步加大。
第二个矛盾是增长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代价仍然很大。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单位能耗高,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2006年单位能耗下降4%,结果只下降了1.2%,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到位。第二是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的比重低,结构层次低。中国第三产业占整个国民经济比重的39.5%,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三,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在51%。中国产业结构中像金融、保险、物流等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比例不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通过低附加值的、粗放式的产业在国际分工的末端赚点微薄的加工费。
“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也要注意防止两个‘倾向’:一是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二是要防止经济出现较大的回落,从而出现衰退。前者比后者风险更大。”
记者:比照去年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您如何勾勒2007年的国民经济大致走势?
姚总经济师:我认为,总体来说,2007年的中国经济还会保持平稳较快的运行趋势。
从宏观层面看,去年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调整投资结构,坚决扼制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支持自主创新的项目。减免全国农业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点,调整出口结构,同时要抓住时机,扩大进口。
从经济发展的实际看,也是如此。第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这个阶段性特征,包括消费结构短时间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第二,资产经济加快增长的货币要素供给充裕。现在中国外汇储备1万亿美元,外贸顺差1700亿美元,居民存款16万亿人民币,去年企业利润增长31%,影响经济增长的资产要素不成问题。
此外,过去影响经济约束经济增长的平静行业,如煤电油运供给的约束作用也平缓了。世界经济状况普遍看好。这些要素都会保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增长。此外,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能使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连续性和稳定性。从去年宏观调控来看,有三个“更加”:第一是更加注重经济手段,第二是更加注重预调,第三是更加注重微调。
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也要注意防止两个“倾向”:一是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二是要防止经济出现较大的回落,从而出现衰退。今年重点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从今年头两个月数据显示经济有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
有经济学家说“中国经济就像过山车,今年将是一个拐点,可能出现大幅回落。”我恐怕不这样认为。
从政策上讲,中国政府将保持调控的延续性;从促进经济发展的各个要素上讲,外汇储备、人才等资源充足;另外,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煤电油运的供应紧张得到缓解,这一切都将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得以延续。并且,今年前两个月,工业经济中的39个大行业无一亏损,钢铁行业的利润与2006年同期相比更是增加了3.6倍,这也显现了经济的良好走势。
链接:
一季度国民经济统计数据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0287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3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5552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21104亿元,增长9.9%。
1、农业生产形势平稳,粮食播种面积略有扩大。
2、工业生产增速加快,经济效益继续提高。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3月份增长17.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7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增长。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932亿元,同比增长43.8%,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2个百分点。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5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新增利润前5大行业为钢铁、电力、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加工炼焦业,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68.4%。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落,中西部地区投资较快增长。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26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3544亿元,同比增长26.9%,比上年同期加快6.7个百分点。住宅完成投资2462亿元,增长30.4%,加快7.3个百分点。其中,完成经济适用住房投资88亿元,增长41.6%,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2.5%。
4、国内市场销售增速加快,市场物价涨幅上升。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88亿元,同比增长14.9%(3月份增长15.3%)。
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3月份同比上涨3.3%,环比下降0.3%),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5个百分点。
5、出口继续快速增长,利用外资增速加快。一季度,进出口总额4577亿美元,同比增长23.3%。其中,出口2521亿美元,增长27.8%;进口2057亿美元,增长18.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46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1亿美元。一季度,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1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6%。
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357亿美元。
6、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较大,农民收入增幅为十年来同期最高。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60元,同比增加166元,增长1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增速高于上年同期0.6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同期增幅最高的。
7、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流动性过剩仍较突出。
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4248亿元,比年初增加18755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9586亿元,比年初增加14217亿元。
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范文6
从全球范围来看,过去几十年那种自由放任、以不公平为核心内容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从国内经济关系看,那种发展方式的特点就是收入不公和贫富悬殊。从国际经济关系看,那种发展方式的特点就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中国家储蓄,发达国家借债。放眼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国内分配不公和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分配不公交织。
不公正是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也是当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主要问题。
让我们先看看发达国家。我们知道发达国家普遍为债务危机或潜在的债务危机所困扰,欧洲如此,美国也如此。债务危机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知道一个经济体稳定的基础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总需求是有效需求的总和,而有效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支付能力是说,你要么有钱,要么能借到钱。过去几十年,西方走了一条富人减税、中下层收入相对下降的道路。在对富人减税的同时,中下层要求不削减起码的公共支出和社会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就走上了政府举债、中下层借钱的道路。这条道路掩盖了过去总需求不足的问题。现在这条道路再也走不下去了。西方面临漫长的衰退。
再让我们看看发展中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走上了出口导向的道路。这种道路是以国内分配不公为前提的。现在,这条路也走不下去了。
总之,历史通过经济危机和危机后的各种挑战告诉我们,过去一段时间风靡人类的道路选择和理念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是一个死胡同。我们需要重新出发。
不公平的经济关系是了解当今世界经济困境的钥匙,而放弃这一经济关系是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这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主要课题,是激荡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旋律。
中国也是这样。
谁能在这一轮改革中胜出,谁就能在下一次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谁能将受到的冲击降到最低,谁就能引领这个世纪;谁能在这场激荡中奏出最强音,谁就能赢得这个世纪。
西方面临全面的衰退
在世界范围内获取经济资源,是西方国家经济繁荣的基础。一旦世界资源不再大规模流向西方,西方的相对衰落就不可避免。
从获取世界资源的角度看,西方发展的历史有两个基本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殖民地阶段,通过殖民政策掠夺资源。这条道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基本走向终结。第二个阶段是“华盛顿共识”阶段。它通过构建国际经济关系,实现“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中国家生产”的经济模式,使资源同样大规模地流向发达国家。结果,过去几十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而经济资源却大规模流出。这个模式也走到了尽头。
过去几百年中,建立在别国资源基础上的繁荣走到了尽头。西方相对衰退的时代已经来临。
据《经济学家》杂志预测,中国的经济总量将在2019年超过美国。而美国花旗银行认为,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我们认为,只要中国处理好贫富悬殊问题,就将迎来另外20-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有可能在201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从那以后再经过大约3个五年规划的时间,即2034年,中国经济总量将是美国的两倍。
公正是中国世纪的基石
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内需和内生发展的基础上。如果中国继续以出口为导向,试问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一个市场或市场集合能支撑?美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是美国出口占GDP的份额远远低于中国。如果中国能在201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为19万亿美元。如果中国的出口依然相当于GDP的30%-40%,则需要大约5.7万亿-7.6万亿美元的出口市场。如果中国经济总量要在2034年达到美国经济总量的两倍的话,中国对出口市场的需求将会更加巨大,那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是在向不可能挑战。而且,这种战略带来的潜在冲突会很大。总之,中国的世纪不可能建立在出口导向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自己的市场上,建立在内需、内生发展的基础上。
内需和内生发展需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问题。中国有13-14亿的人口,有广袤的国土,目前市场容量狭小是由于分配不公。如果中国能有效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尽快调整收入不公,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让中下层的消费赶上GDP的增长,那将是何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人提倡眼睛向外。在某种程度上,向外是对的,但是,中国守着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从长远看,有哪一个市场能够同我们自己身边的这个市场相比?千万不要守着金碗银碗不要,而去寻找泥饭碗。
公正是中国世纪的基石。中国需要用公正来打造自己的金碗银碗。只要对内公正,就能复兴。这就是中国面临的历史机会。
有人认为,中国需要向改革要发展、要增长。我们认为,中国需要向公平正义要发展、要增长。这是现阶段中国面临的历史性机会和挑战,也是一种更加艰巨、广泛和全面的改革。
这种增长模式是一种公正的、人道的、有包容性的增长模式,是一种停止物质财富大量向西方流动的增长模式。一种依靠追求不公平来推动经济的体制和文明由于内在的矛盾开始衰退,而另一种依靠追求某种程度的公平来推动经济的体制和文明正在兴起。
中国只要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眼睛向内,调整经济不平衡,实现有包容的经济增长,提振公平正义,扩大内需,对外捍卫好自己的国家利益,就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超过美国,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一种新的价值体系,一种别样的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提供一种新的选择。那将是一种传承了5000年历史的文明!
西方力图保持和扩大中国的贫富悬殊
有人认为,中国同西方的冲突是意识形态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其实,中国同西方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利益上的冲突,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与西方在世界资源再分配上的潜在冲突。
西方以不到20%的人口,享用了全球76%左右的资源。中国人口占到世界人口的20%以上,在现有条件下,如果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西方的程度,那就大约需要1.5-2个地球,如果全世界人口都达到西方的生活水平,那我们大概需要4-5个地球。否则,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而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相对降低的过程。
中国的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事实上就是要改变20%的人口享用76%的资源的不公平现状。希望西方支持拥护,未免有些天真。所以,有些人就想把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纳入符合自己利益的框架。
那么,什么框架最符合他们的利益呢?
这个最符合他们利益的发展方式,就是让中国走上贫富悬殊和收入不公的道路。这条道路将在中国造就大约1亿左右的富有阶层,但却会使中国大多数人处于贫困状态。如果中国只有1亿人口参加世界资源的重新分配,比起13亿人口来说,那是一个西方国家比较能够接受的选择,它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少数人口占有76%的资源的现实。而
且,这个贫富悬殊还必须通过体制固定下来。那就是让金钱全面介入政治,从上层建筑上保证贫富悬殊的持续存在。
争夺资源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然而,有人将这个问题通过意识形态、文化、“普世价值”、市场选择包装起来,好让事态朝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方向发展。于是,这场争论就变成了关于“西方先进体制”的争论,变成了“普世价值”的争论,变成了“文化”的争论。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要在中国推动彻底的市场化和金钱政治的根本原因。
其实,这些都是争夺资源的手段。如果你不信,就看看在某些口号的帮助下,中东、东欧、非洲以及南海、南亚、东亚所发生的一切。
只要中国不改变追求共同富裕这个社会经济目标,世界范围内资源的重新分配就不可避免,西方就不会改变态度,同西方的某些冲突就不会停止,别人就会用多种方式来冲击你。
西方那些战略家也知道,中国不解决贫富悬殊问题,会导致社会动荡。但是,动荡而衰弱的中国,是不是正好符合他们的利益呢?现在有一种力量,把导致贫富悬殊的原因当成解决贫富悬殊问题的手段,诱导中国引进金钱民主,甚至实施什么联邦制。如果中国看不清这个错综复杂的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在有些人的误导下作出错误的选择,那么等待中国的将是另外一种结果。中国有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的动荡,甚至更加严重的局面,中华民族在世界资源分配中将彻底失败。2034年的中国将会是大多数炎黄子孙不愿意看到的中国。
中国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西方在资源分配上的潜在冲突是必然存在的。所以,越要追求共同富裕,越要自强。这是历史和现实的结论。
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高速、不间断的增长,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甚至可能是绝后的,除非这个纪录为中国自己打破。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完全有可能在未来不太长的时间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经济同样面临深层次的问题。
贫富悬殊、分配不公、价值沉沦、官员腐败、市场秩序混乱、中下阶层贫困等等。不仅如此,各种思潮在中国交互激荡,某些思潮力图左右中国未来的选择。
2034年,中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经济总量达到美国的两倍;另一种是处于漫长的社会动荡中。尽管发生前一种可能的概率非常高,但我们必须看到,有一种力量力图将中国推向后一种可能。
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其实既不是人民币汇率,也不是别国的战略挤压,更不是那些大大小小专门找中国不快的噪音。这些方面虽然重要,但不管别人有什么企图,主导权和决策权毕竟在中国自己手中。凭中国目前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谁也无法强迫中国。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在自己内部。中国经济内部不平衡和外部不平衡交织在一起。能否妥善处理外部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妥善处理内部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