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解决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危机解决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危机解决办法范文1

三十大企业的营业利润率从1998年的6.68%降至2009年5.78%,去年更是降低至4.83%。在制造行业,营业利润率5%被认为是可进行研发(R&D)等新兴投资的最后防线。

三十大企业的同比销售额来看,虽然1998年增长了10.1%、2009年增长了7.6%,但去年反而缩减了1.88%。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停滞导致销售额的规模变小了。销售额排名前500的企业中,排名前的30企业占据的比重截至2015年为59.78%。

韩经研(韩国经济研究院的简称)副研究委员金允京(音)表示,“虽然很难对三个年份的经营指标进行单纯的比较,但去年的情况甚至比不上经历严重经济危机的1998年或2009年,这一点对我们有很大启发”。

大企业的亏损也达到了危险水平。从10月12日全球结构调整专业咨询企业艾睿铂(Alix Partners)公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韩国企业亏损危险分析”报告来看,韩国前15大集团的109家分公司中,25%的公司存在两年内破产的可能性。据分析,14%的公司可能会在3个季度内、11%的公司会在8个季度(2年)内进入企业回生程序(法院接管)或企业整改。

从韩国企业的特征来看,若大企业分公司的亏损加速,出现所谓“涓滴效应”的危险也将增大。届时可能产生“大企业亏损合作企业亏损家庭收支萎缩消费缓慢大企业销售额缩减”这一恶性循环。

过去两次经济危机因为问题比较明显,所以解决办法也相对简单。外汇危机时期,全球经济还比较坚实,因此韩国借助高汇率、通过出口克服了危机。金融危机时期,电子、造船、汽车等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产业进军了有大量资金自由流动的海外市场。

相反,目前的危机是在全球经济停滞的情况下,现有核心产业不再具有竞争力而出现的结构性危机,因此问题比较严重。

经济危机解决办法范文2

一.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剖析

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年高校毕业生比今年增加9000人,突破15万人大关,又遇到全球金融危机,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综上我们分析得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两点:

1.缺乏胜任力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思想仍然秉持着应试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同样延伸到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中。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是被动地传授知识与技能,缺乏对事物的探索与分析能力,缺乏一定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高智商低能力的大学生随处可见。有一位19岁的大学的学生在放暑假时想要看看自己的女朋友,为了给女友一个惊喜。他并未告诉自己的女友,只身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后来他迷路了。无奈之下,他竟站在街上大哭起来。直到警察赶来才解决此事。在危急时刻,人类最基本的应变能力,生存能力,我们认为他没有。一个重点大学学生,我们可以完全不用怀疑他的智商。不过我们也同时慨叹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的大学是作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我认为求取真知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大学应该锻炼的是获取真知的能力和方法,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之,大学教给我们如何做人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显然,我们大学生缺少这样一种能力,也同样缺少一种好的心态。社会上出现许多由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事件如:大学学生用浓硫酸泼熊,震惊全国的事件。

2.供过于求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我国的当中:第一,第二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三产业占的比重较少。同时,我国又以出口商业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小商品为主,而这些产业并不需要这种高素质人才。国外恰好相反,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相当发达,正是这中第三产业即服务产业对大学生这种搞素质人才,才会大量要求。所以国外的大学生的需求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就业要求。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电子产业,管理业都好似第三产业的范围,而这些产业正式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大的产业。年的就业报告分析中调查社会对不同毕业生的需要,大专生占49、16%,本科生占65、52%。研究生占66、66%。研究某一专业领域的研究生仍然被大多企业所热衷。在专业排行榜上,前十一名分别是工商管理、电子信息、经济、机械、外域、土建、医药、法学、交通运输、化工、制药。第三产业仍是前列。

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袭卷了全球。雷曼兄弟、花旗等有着百年历史的银行相继倒闭。这场危机同样波及到了中国。我国的市场经济由于开放度有限,所以受损程度有限。不过,这次危机同样给中国带来了很大波动。我们多年以出口商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显现出了他的脆弱性,大批订单急剧减少,企业亏损严重,成百上千的中小型企业已经停产倒闭,农民工提前返乡,由金融危机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同样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大部分的企业已经开始裁员,不准备招聘人员了。所以,打部分大学生面临无业问题。甚至一些研究生不得已去卖肉等等。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不断探究着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各种方法

1.从大学生主观的自身角度出发:

大学生应努力培养自身专业技能,同时,端正就业心态。

2.从客观角度讲:

经济危机解决办法范文3

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由于常年被忽略,正在从量变过渡到质变。中国经济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对历史负责的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面对这些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加以解决,使中国经济更健康地向前发展,最终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内需:制约中国经济的

最大障碍

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与给西方带来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别。次贷危机在西方,主要表现为金融危机,而在中国,则直接在实体经济中体现出来,表现出金融危机的形态。为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曾撰文指出:由于资本的利益机制在于以最小的劳动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劳动者的工资总是被不断压缩,消费市场相对缩小。所以,马克思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在过去,我们把经济危机看做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现象,认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与消费的相对不足这一矛盾所致。但现在看来,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不论姓资姓社,都会出现经济危机。因为作为经济危机表征的生产过剩、消费不足,也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社会,而且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的确,从根源上来讲,导致内需不足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民众收入没有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老百姓无钱消费,也不敢消费。

我们知道,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亦即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根据马克思经济学的观点,生产过剩包括三种形式:一是产出或产品过剩,反映在市场上就是供给过剩;二是资本(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过剩;三是劳动力过剩,表现为就业率下降或失业率上升。

由于内需不足,我国许多商品的供给是过剩的。国内纳入国家监控的650余种商品类别,产能长期过剩的就有620种之多,导致全国40%的产品必须长期依赖国际市场才能“低价倾销”。

供给过剩是生产过剩的初级形态,很容易转化成产能过剩,事实上,产能过剩的现象在我国已经非常普遍。但是,中国过剩的产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尤其美国消费信贷支持下的过度消费),通过出口实现了对接,这种对接消化了中国部分过剩产能,减小了中国发生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问题是,随着金融危机的恶化,倘若发达国家实行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限制中国相关商品出口,或因国家之间发生纠纷与争执,导致经济制裁问题出现,就有可能使我国的产品由于出口不畅而发生严重过剩,进而引发生产过剩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次贷危机发生后,海外消费需求下降,我国产品过剩的状况立即显现出来。由于民穷,民众消费能力弱,这部分过剩的产品不能在国内消化。因此,中国实体经济立即出现危机迹象,尤其是那些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地方(比如东莞市),其实已经发生金融危机。目前,东莞的出口导向型企业已经大面积关门,9月、10月、11月这三个月,东莞每个月离开的工人达到100万人,三个月走了300万人!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实现民富。

回顾历史,日本之所以从废墟上爬起来,快速成为世界强国,原因就在于它走了民富之路,把民富放在空前重要的位置。1960年12月27日,日本通过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改变了日本的国运。在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之后,日本国民工资的增长速度比美国快70%,到1980年已经与美国持平。由于民富,日本到1970年时,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法国和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日本未能再继续走民富之路,日本也因此未能延续之前的发展神话。

在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在民穷的基础上实现国强。一个民穷的国家,最多只能构筑起一个浮夸的海市蜃楼。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拯救中国经济于危机的借鉴标本。

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临界点

人们常常提到高污染,但污染到底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危害?严重到了何种地步?却是极容易被忽略的。

2008年6月12日,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论坛上指出:“50岁以上的广州人肺都是黑色的!”他通过临床和手术等途径的统计数据发现,因大量污染物被吸入肺部,广州居民的肺脏已丧失了自我净化能力而遭到威胁,“无论是有病还是没病,50岁以上的广州人肺都是黑色的。”

环境恶化所造成的威胁不仅限于健康,更是危及到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曾对1981~1996年间公开发表的,来源于39个市县、256份文献共11726人的分析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我国男性的质量正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数量降幅达40%以上。

这还是过去的数据。钟南山指出: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带来的食品问题越来越突出,男性的浓度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男性的浓度是1亿到5000万算是正常,现在3000万都算正常了。现在男性的浓度比四十年前下降了将近一半。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再过五十年,很多人将生不了孩子。事实上,现在,全国各大治疗不孕不育患者的医院,都经常是人满为患。

环境污染也在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恶性污染事件不断发生。2004年的沱江污染、2005年的松花江污染、2007年的太湖蓝藻暴发等,影响程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据报道,近年来,因环境引发的以每年29%的速度递增,在2005年一年中,全国就发生环境污染纠纷5.1万起。出现了“老板发财、群众受害、政府埋单”的现象。

这说明,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

如果说,过去对环境质量的忽略,因为经济高速发展给人民暂时带来的实惠还能被掩盖的话,现在,当越来越多的人饱受环境恶化之苦,并因疾病等付出越来越难以承受的成本时,环境问题就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一道门槛。先发展后治理,或者边发展边治理的绥靖政策,只能导致我们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事实上,仅仅治理目前环境累积的污染问题,就需要付出巨大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

环境问题,已经不能再拖延

因此,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所确定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中,包含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治理环境,投入是至关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生产模式,即以资源出口型,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型。尽管转型中充满疼痛,但这种疼痛是我们这个民族必须要经历的。如果无法承受这种短痛,未来将承受更痛楚、后果更严重的长痛。

除了生产模式的转型,也需要我们调整政策,促使人们消费模式的转型。

数据显示,汽车排放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二氧化碳量,是工业排放量的两倍还多。欧盟环境污染监测中心最近的调查研究证实,各类机动车辆排气污染已占城市大气污染物的70%以上,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使蓝天变得越来越少。汽车污染的严重危害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进口的SUV仍连续保持“井喷”式的增长。2007年,进口SUV数量超过了进口轿车;2008年一季度,进口SUV超过了全部进口汽车的50%,增幅超过了100%。四驱SUV成为进口车高增长的主要动力。

经济危机解决办法范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直至目前还不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隐患,但是也要注意到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情况在某些地区和程度与经济危机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多数产品供大于求,通货紧缩,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很多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某些群体(如: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日渐增多的城市下岗或普通工人)的经济收入很低等。因而,进行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行为变化以及企业营销策略调整的研究,对于我国的企业会有一定的意义。

一、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行为

相对于经济繁荣时期,经济危机时期不但会对消费者造成诸如收入减少、失业等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消费者的预期:比如收入会继续下降,就业机会将更少,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偏好,导致消费者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消费策略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1.消费者的产品偏好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的产品偏好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消费者会注重节约,减少奢侈品的消费数量。据统计,亚洲金融危机时期,80%的消费者减少了他们在休闲、购买衣服和请客的花费。在泰国,58%的泰国人不再购买时装,45%和46%的人不再购买whisky和杂志。除了有形的奢侈品的消费数量下降以外,消费者还会减少在诸如旅游、休闲等无形服务的花费。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在某些奢侈品消费可能并不是消失,而是转移到次等的奢侈品上。比如,经济危机时期,奔驰、宝马这些豪华车的销量会遭到严重冲击,而那些二线的产品比如现代、丰田等的销量反而会上升。或者,人们会从一些别的奢侈品中去寻找安慰,比如高档香烟和啤酒等论文。

相对于奢侈品而言,实用油、盐等必需品的消费并不会减少,甚至有可能因为产品的替代性,某些必需品的需求还会上升。另外,由于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父母比较注重家庭和对孩子的培养,即使牺牲自己的一些需求也愿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需要的一些消费品,即使是奢侈品对父母来说也是必需品。同样,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在泰国进行过一次品牌忠诚度的调查发现,营养品和牛奶的品牌忠诚度最高,分别为89%和97%,而这两者都是儿童食品。这也就是说,即使在经济危机时期父母给孩子提供的食品也没有改变和降低。

第二,消费者会转换产品品牌。这有两种可能。(1)从外国品牌转向本土品牌。一方面,大部分消费者都会认为本土品牌比起国外品牌具有相当的质量,而价格却便宜很多;另一方面,经济危机会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消费者认为购买本国产品会挽救本国的经济,因而会倾向于购买本国的产品。(2)从相对高档的品牌转向普通品牌。这个过程一般会有两个阶段,首先转向竞争对手的品牌,然后才是购买相对低档的品牌。当然,对于某些产品转换品牌并不那么容易。比如,对于那些具有关键作用的产品,如果出现失误则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那么转换品牌的可能性就不会很大。

第三,消费者对产品的包装大小会有偏好。在1990~1991年的美国经济危机时期,美国的消费者都喜欢买大容积和大批量的产品,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比较省钱。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金融危机后的亚洲国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响仅限于那些经济受影响不大的家庭,而那些受经济危机影响比较深的家庭却比较偏好小型包装的产品。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析:一方面,消费者只买得起那些小型包装的产品,而大容积的产品对他们来说太贵了;另一方面,从心理学上来讲,人们认为买小型包装的产品能减少使用时的浪费。

2.消费者的价格偏好

一般来讲,金融危机时期消费者会变得更加理性和冷静,对产品的价格(包括购买价格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需要的维护费用)会更加敏感。1973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88.6%的消费者承认自己比以前更关注产品价格(Shama,1978).他们在做出消费决策前,会进行特别仔细的调查和比较,而在购买过程中还会有特别激烈和反复的讨价还价行为。同时,也会重点考虑到产品的功效、耐用性等,即产品的性价比。具体来说就是具有多种功能的产品会比单一功能的产品好卖。而那些耐用而且比较容易维修的产品更会受欢迎。比如,美国经济危机时期,有厂商推出一种新式口红,这种口红两头都可以用,可以涂两种不同颜色,结果很受欢迎。消费者对产品的性能和价格的感知和判断受经济危机影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如果经济危机不是特别严重,消费者会比较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并且受自身的偏好影响比较大;如果经济危机特别严重,比如俄罗斯经济危机以后,人们极度贫困,因而消费者对产品的惟一判断标准就是价格,对于耐用性、功能可能根本不会去考虑,因而很多购买行为都是考虑性价比以后才实现的。

3.消费者的促销偏好经济危机时期由于严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消费者对于厂商的一些促销方法的反应会变得跟以前不一样。比如,对于广告,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非常努力、非常紧张地收集购买方面的信息,因而会更加看重广告所传递的产品性能方面的信息:用途、耐用性和方便性等等,而对于那些仅仅是为了提升产品形象方面的广告,消费者会认为那是一种浪费,进而怀疑其产品的性价比,甚至会由此激发一种逆反心理:认为企业缺乏对消费者的一种必要的同情,使得其产品形象大打折扣。

而对于企业的一些具体的促销措施消费者的偏好也会发生变化。此时的消费者特别理性,在购买某个产品的时候,总是会仔细地计算厂商可能从他那里获得的利益,如果厂商不能够让消费者很有信服地感受到产品的价值时,消费者就不会购买。比如,此时的消费者可能会宁愿用较低的价格买某个产品而不用较高的价格买一些能够获得赠品的产品(MarkPlusInternational,1998).在金融危机下的印尼消费者的这个比例是92%.而对于一些抽奖机会,消费者可能兴趣也会减弱,因为他们不喜欢这样的不确定性。

4.消费者的渠道偏好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的渠道策略有两个明显改变。(1)消费者购物的频率明显增加。1973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83%的消费者承认自己比以前更经常地购物(Shama,1978).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消费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另一方面,购物本身也是一种相对比较便宜的娱乐活动。(2)消费者购物的渠道发生了变化。因为此时的消费者相对偏好一些低价格的品牌,因而购物的地点一般来说也会由以前相对高档的商店转向比较大众化的商店,比如,大型超市、折扣店和直销店等。1973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79.7%的消费者去批发商和折扣店购物的次数明显增加(Shama,1978),而那些位于市中心的高档购物中心就不会太受欢迎,即使有人去逛,但真正购物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少。

二、经济危机时期的企业的营销策略

经济危机时期大部分产品的销量和利润都会迅速下降,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因而企业必须根据消费者行为偏好的变化,转换营销策略,以适应经济环境,使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并获得发展。

1.企业的产品策略经济危机时期市场疲软,产品(尤其是奢侈品)的需求量下降,大部分企业会出现利润下降,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那么这部分企业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调整自己的产品策略。(1)从薄弱的市场退出,缩减产品线的宽度,巩固和加强企业已有的强势市场。企业的强势市场指企业的产品拥有领先或强力挑战者地位的市场,对该市场来说,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最好的品

质和最低的价格等。一般说来,企业的强势市场获得的利润占了企业经营利润的大部分,而且相对稳定。经济危机时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会凸现,因而更加容易增加市场占有率,这对于企业渡过难关是相当重要的。因而此时企业应该从自己的弱势市场退出,把自身有限的资源(人力资源、资金和营销渠道等)集中用到维护和加强自己强势产品的推广上。而实际上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得76%的美国企业缩减了其产品线(Shama,1978).(2)管理好并保护好企业的核心品牌,适时地根据环境改变产品的定位,但必须要立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Zipoc将其生产的食品袋的定位由经济危机前的“密封袋”转变为“保存剩余食物的密封袋”;Volvo在经济危机时期将其生产的汽车的定位由“安全”转变为“将你的资产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这些都是很成功的例子。(3)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会逐渐转向比较便宜的品牌,因而企业会陷入提高市场份额和保持品牌形象的两难境地。解决办法就是企业推出一些跟一线品牌具有相当的质量,但价格要相对便宜的二线品牌,这样既保护了原有品牌的形象,又有助于打击一些边缘品牌,保持和增加市场份额,一举两得。1990年南斯拉夫经济危机期间,24%的企业推出了替代产品(Shama,1992).当然企业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将产品的包装改小,这样也可以降低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1998~1999年俄罗斯经济危机期间,吉列公司为了适应消费者收入减少的实际,减少了每个包装袋的刀片数量。

经济危机给部分实力比较强大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扩大领先地位的机遇。一方面,经济危机时期市场上很多公司难以为继,由于严重贬值,此时企业可以用比较低的价格进行兼并和收购,以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这些公司可以根据企业的长远规划,继续推广新的产品。当然,企业需要给顾客提供更多的保证,以使顾客相信此时购买产品是划算的。比如,1998年新加坡的民众普遍认为地产价格将继续大幅度降价,而李嘉诚设在新加坡的地产发展集团因为给顾客许诺其地产在五年以后起码升值10%而提高了销量。

2.企业的价格策略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对价格相对更加敏感,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因而企业必须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的产品是最划算的。此时,企业一般有三种价格策略可以选用。(1)以相同的价格提供质量更好的产品,比如提高耐用性,增加一些顾客需要的功能。这样做的结果是企业保留了那部分忠诚度和购买力都比较高的顾客,而另一部分顾客很可能会转向竞争对手或者低价格的品牌,因而短期内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都会下降。但是由于企业的产品保持了一种高质量的品牌形象,当危机结束,企业很容易通过扩展产品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2)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相同的产品,这种策略意味着企业的利润率会大幅下降,但同时却有可能使企业保持甚至增加市场份额,这种策略比较适合那些很难增加市场份额的行业。比如,某些工业产品,市场份额对于它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由于竞争非常激烈,企业一旦失去了其市场份额,想要重新占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企业往往不惜牺牲其利润,也要保持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这种策略的风险在于当经济复苏的时候企业却很难再提高产品的价格。因此,企业可以考虑以价格折扣、低利息贷款、免费维修等这些隐性降价策略代替纯粹的降价。(3)以较低的价格提供质量较差的产品。经济危机一般会导致了一个巨大的大众产品市场,这种策略在危机时期容易使企业获得成功:增加市场份额和利润。但是这种策略会给消费者造成一种次品的形象,长远看来,当经济复苏即使企业重新提高产品质量,也可能无法改变消费者已经形成的这种印象,因而对一些产品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

3.企业的促销策略广告是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促销工具。经济危机时期人们的购买力下降,企业需要正确地调整其广告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首先会想到的就是降低广告预算,因为在他们看来广告是一种成本而非投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缺乏远见的。根据美国的一项商业调查显示:那些在危机时期没有降低广告预算的企业在经济复苏以后,平均销售额翻倍,利润增加75%.相比之下,那些降低了广告预算的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要少30%~44%.可见,经济危机时期持续进行广告宣传,其效果是相当明显的。因为一方面危机时期广告价位会比以前更低,而艰难度日的媒体为了保住自己的客户,往往会给企业提供较以前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危机时期竞争对手的广告量减少,而且顾客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获取信息,因而会更加容易被顾客注意和接受。企业此时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应该注意适时地改变广告诉求的核心和方式,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更加看重广告所传递的产品性能方面的信息,那么企业的广告应该更加侧重于产品利益的传递和诉求上。而且因为此时的消费者关注的信息较以前不一样,企业必须找准其目标消费者所关注的内容、节目,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广告媒体,使广告效果最大化。比如,危机时期很多人关注工作方面的形势,因而适当地加大这类版面的广告投放会取得较好效果的。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会问销售人员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因此企业应该加强销售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能够详细地回答顾客询问,并且善于分析和比较产品的性能,以鼓励消费者购买。因而企业应该授权销售人员使得他们有更多的决策权去完成交易。1973年石油危机期间,64.5%的美国企业扩大了销售人员的自(Shama,1987),而1990年南斯拉夫经济危机时期,这个比例是80%(Shama,1992).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促销活动带给他们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应该有选择地进行一些促销活动,如赠送优惠券、现金奖励或价格折扣等,使得消费者能够感觉到价格实惠,以刺激其购买欲望。日本的连锁零售商Ito2Yokado和Daiei曾进行过一次促销活动,他们给顾客提供5%的价格折扣,而这正好是顾客需要支付的税收。这项促销活动后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企业不但要积极地给顾客提供经济刺激,也应该加大对经销商的鼓励,比如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现金返还,使得他们能够在困难时期仍然保持积极性。总之,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一些其他促销策略的调整,尽可能地趋利避害,降低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冲击。

4.企业的渠道策略经济危机时期,大部分消费者的购物渠道会转向那些低价格的商店。企业必须根据消费者的行为特点,对营销渠道做相应的调整。(1)转换营销渠道。将更多的产品通过仓储式超市、折扣店、直销商店销售以降低价格。但是必须处理好新的销售渠道与原有的销售渠道之间的关系。(2)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扩展营销渠道的覆盖范围。一方面,企业应该从本国去寻找新的市场机会。经济危机时期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因而农村可能比城市蕴涵着更大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将眼光投到国际市场。一般说来经济危机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但这恰恰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而是企业扩大出口,消化过剩生产力的一个很好的时机。当然,企业在寻找新的市场机会的时候,应该牢记的一个前提就是:企业在这个市场机会会拥有核心竞争力。切忌不顾实际盲目扩张。

三、结论

本文综合论述了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偏好和行为的变化,以及企业应该采取的营销策略。虽然文中所得出的结论都是源自于其他国家发生的事实,但可对于我国企业有三个重要的启示。第一,我国的企业应该要勇敢而积极地

进入国际化,开辟国际市场,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规避市场风险;第二,企业应该围绕企业的核心能力和资源进行扩张,而不是盲目地多元化,否则危机到来之时,就可能是企业倒闭之日;第三,企业在进入国际化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使自己本土化,尤其是品牌的本土化,这样才能够提高当地消费者的忠诚度,减少经济危机可能带来的冲击。当然,经济危机的类型不同、地区不同和行业不同,使得企业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所采取的措施不同。但正如老子所说“福祸相倚”,经济危机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而企业应该以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并积极地采取恰当的措施趋利避害,化害为利。

[参考文献]

经济危机解决办法范文5

近日我面临的也是重重打击,过来看会场的客人一再的和我们做着价格的纠纷,不管怎么让步,他们似乎都是那样的不肯罢休,似乎比我们这些干酒店的人事都了解行情,都了解酒店的危机,似乎有点趁虚而入的感觉。有时我也在检讨自己,是不是自己的勾通方式、说话技巧方面有问题,又或许是因为一些我还不知晓的问题。这只是前期的谈团,我想什么时候能做到将所有的客户都能留住那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谈判专家了。这些技巧也真的是需要日积月累的。

团中的问题就需要想到、做到,想的全面一些、做的完美一些,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减少意外发生,使整套工作做的圆满。想的多就需要见的多、做的多,似乎万事都是有规律的,一切都需要我们实践过、经历过才能会做,而实践的多了、经历的多了才能做好!不断的在失败中吸取经验,不断的在遇到问题时寻求解决办法,这样才有可能做到最好。

我总是认为环境能塑造人,所以总是把自己放在连自己都不知道适不适合的环境中去锤炼,希望能懂的多一些、成长的快一些、成熟的快一些。就这样随着班组、随着同事摸索着做着似乎相同的工作。这份工作的工作性质有些不同,因为很多东西都是活的,需要我们灵活做事、灵活处理问题、灵活的去说话,把握好该有的分寸.

经济危机解决办法范文6

往年的11、12月份,应该是陈然最忙碌的时刻。他位于西班牙瓦伦西亚的日用品及礼品仓储在圣诞前需要大量进货,然后批发给二级分销商。有的时候,圣诞节销量甚至能达到全年销量的一半。但是2011年,陈然却没有进货,因为近三年连续积压的库存已经足够支持整个圣诞供货,而且来买东西的人寥寥无几,库存恐怕还要继续积压。和兴进出口贸易公司总经理陈然非常无奈,“以往这个时候应该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坐下来聊天。”在接受《中国新时代》记者视频采访的40分钟内,陈然的仓库仅仅来了三位客人,只有一位客人买了东西。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陈然就感觉市场在缩水,他逐渐减少了进货量。但情况一直没有好转,库存越来越多。2011年末西班牙的失业率达到22%,是欧盟失业率最高的国家。高失业率让西班牙人民不敢消费,陈然解释:“原来圣诞节大家用过圣诞树,礼品之类的东西直接就扔掉了,现在人们把用过的东西都留着,下次再用。”另外,基础建设投资不足,无法带动其他行业,因此整个国家经济都惨淡萧条。

坏情况不仅发生在西班牙,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也每况愈下。据香港《文汇报》网站11月25日报道,由于希腊当前债务危机深重,国民被迫缩减开支渡过难关。严冬之际,不少希腊国民因无法负担中央暖气的昂贵开支,只好以火炉烧柴取暖。希腊接受欧盟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紧急贷款援助,条件包括推行严厉的紧缩措施,其中一项便是提高能源税。这一措施导致希腊国内取暖用燃油价格上升逾40%,加上政府在国民的电费单上增收物业税及一次额外入息税等,意味着许多家庭需额外缴付数百以至数千欧元的账单。不少国民为了省钱,纷纷拒绝支付住宅大楼中央暖气系统的费用,宁愿以火炉烧柴取暖。

情况有多坏

如果把现在欧洲的落魄归罪于债务危机,是不准确的。欧债危机实际上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和延伸。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经济下滑的震波不断外延,谁都难以独善其身。回想两年前,冰岛的外债规模为其 GDP 的300%左右,总额高达800 亿美元。理论上来说,冰岛已经破产,出现了债务危机。幸亏IMF 等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冰岛进行了救援,从而使得冰岛暂时告别了债务危机。现在,希腊平级直线降到BB+,偿债能力受到质疑。如同倒下的多米诺骨牌,紧随其后的是爱尔兰、葡萄牙和意大利。

欧债危机的情况会更加恶化,甚至蔓延到全世界吗?大部分专家认为不会。

欧洲的问题不是单纯的债务问题,而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匹配以及政府政策失调的问题。现在欧盟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并且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积极应对。即使不能下定论说欧债危机已经结束,但至少可以说危机已经得到了暂时平缓。

欧洲联盟驻华代表团经济与金融处处长、一等参赞梅兰德说,爱尔兰的各种经济数据已经开始好转,其他国家也都在实施拯救措施,因此我认为情况不会继续恶化。现在我们已经到达最低谷,不过这个低谷可能会持续几个月,然后会有所好转。

欧盟的大型跨国公司也表示,他们的业务很大一部分不在欧洲,而是遍布全球,如中国、日本、南非、新加坡等没有问题的国家,所以他们的情况良好。

各有各的不幸

所谓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并不是所有欧盟国家都有债务危机,例如芬兰、卢森堡、捷克斯洛伐克等国。

梅兰德认为,“危机时刻,更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混为一谈,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特征。”

虽然经济增长乏力是突出体现,但是各国的原因都相去甚远。例如西班牙,西班牙王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康磊(Jos Luis Kaiser)介绍:“债务不是西班牙当前的主要问题,债务与GDP比值大约70%,比德国和法国还少。西班牙的问题是失业率飙高和经济增长乏力。债务不是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明年经济增长将非常缓慢,这是主要问题。如果西班牙的经济增长能达到2%-3%,那我们就没有问题了。倘若未来几年经济不能增长,那么债务就可能成为我们的主要问题。”

房地产过剩是西班牙的主要病因,西班牙的房地产建设总量是欧盟其他国家的总和。2002年到2007年,西班牙的经济增长势头很好,基本得益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可想而知,泡沫过后,西班牙的情况会有多糟糕,经济危机爆发之时,西班牙房地产行业占经济总额的25%。

爱尔兰与西班牙在这方面类似。爱尔兰经济增速一直显著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人均 GDP也比意大利、希腊、西班牙高出两成多,更是葡萄牙一倍左右。爱尔兰出现问题的原因也是其经济主要靠房地产投资拉动。2005年爱尔兰房地产业就已经开始浮现泡沫,爱尔兰的研究机构认为,房价从2006年的高点算起,已经下跌36%,很多爱尔兰开发商已经破产。在2000年间,爱尔兰的住房抵押贷款以25%的速度递增,从2003年占GDP的40%上升到2006年的65%,而2007年,爱尔兰的住房债务占GDP的81%,是欧洲之首。而且,其国内81%的个人信用,全押在房产上。高度灵活和发达的金融业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受到重创,爱尔兰的经济从此陷入低迷。

康磊认为,“希腊首先爆发危机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希腊有最高的负债与GDP比值,第二希腊是后加入欧元区的,而且是最弱的国家。”截至2010年,希腊政府的债务总量达到3286亿欧元,占GDP的142.8%。希腊的情况与上述两国还有不同,它的经济以旅游业、服务业和航运业为支柱。希腊与西班牙的情况有部分相似,两国旅游业和服务业都很发达。而这两个行业在萧条时期不能起到支撑作用。2010年希腊服务业在GDP中占比达到 52.57%,其中旅游业约占 20%,而工业占 GDP的比重仅有 14.62%,农业占 GDP的比重为3.27%。

在友邦保险高端财富论坛上,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在演讲中说,意大利现在是解决欧债危机最大的绊脚石,也是解决欧债危机最重要的一环。意大利不是希腊,意大利经济的竞争力还是很强的。希腊没什么产业,意大利是有产业的,菲亚特在2009年还并购了克莱斯勒,菲亚特旗下有法拉利,意大利的丝绸行业仍然比浙江厉害,意大利还有不错的石油工业。最重要的一点是,意大利老百姓储蓄率很高,企业储蓄率高,民间有钱;而且意大利人有家庭观念,有家族企业的理念。虽然意大利的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不愿意缴税,但他们买国债的积极性很高。

奢侈的背后

康磊表示,如果希腊要解决问题,那么希腊人民就要牺牲一些生活水平。我们也是一样。事实是,过去十年,大家花了很多钱,却没有意识到这些钱是要还的。贷款容易、利息低廉,人民没有攒钱的习惯。人民不断的向银行借钱。现在我们发现,不能一辈子依靠贷款生活,更不能借钱还债。”

国家和个人都在寅吃卯粮。消费和福利水平应该每年都有所提高的,一旦持平,或者在短期内略微下降,就让老百姓很难接受。消费增长是刚性的,一旦提高到某个水平了,再降下来就很难。因此,国家要维持高福利,就要向人民借内债,或者跟其他国家借外债。长此以往,新债加旧债,国家无力偿还。

究其原因,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邢国均认为,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其实都是一样的,发起原因是一样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一是经济发展比较迟缓,第二就是国家债务负担比较重。政府为了让广大选民支持自己,就要给人民高福利,因此政府支出高了。政府支出的来源是税收,而税收的增长依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迟缓,税收的增长比例和GDP增长比例都低于债务收益率,因此国家偿债能力受到了质疑。

从数字上看,希腊国家债务总额超过年GDP的130%,意大利、美国、爱尔兰等国家的债务总额也都超过GDP的100%。可以理解为,这个国家所有的人,一口饭不吃,一口水不喝,不吃不喝的工作一年,还不能偿还债务。

欧盟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德国第三季度实际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是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而欧洲大部分国家则完全停止增长,西班牙和荷兰的实际GNP则出现2009年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

另外,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欧洲的问题国家,如西班牙、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国的经济都有一定的共性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以及过渡慷慨的福利制度,都在抑制欧元区竞争力的提升,并导致了长期结构性的低增长、高失业。

谁能救欧洲

对于G20会议上主席被当作“救世主”的事情,中国人可能会觉得有点飘忽忽的优越感。欧元区是否到了必须依靠别人才能走出困境的时刻呢?答案是否定的。接受记者采访的欧洲经济学家都认为,这是欧盟自己的事情,没人能帮到他们。

刑国均认为,美国人的事情美国人自己能够解决,欧洲人的事情他们自己也能解决。

欧元区的人均年收入是30000欧元,中国的人均年收入是4000美元。让赚钱少的中国人去帮欧洲人,有点让长工借钱给地主买燕窝的感觉。在西班牙生活的陈然表示,即使是现在危机时刻,大家也绝不担心没饭吃,只是不如以前日子过的舒服。

其实,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只能自己拯救自己。问题根源不是单纯的缺钱,而是国家政治、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以及残忍的市场经济和慷慨的国家福利之间的矛盾。

尽管各国情况不尽相同,但是不能否认他们都遇到了问题。对于如何解决问题,专家都认为不是单纯的给钱就能解决的。

给“问题国家”直接的资金援助并不是治标治本的办法,要治本就必须改变其经济构成。例如增加制造业的竞争力,发展其他产业等。现金并不能解决长期的问题,只能是短期的作用。如果说中国能帮到他们,那么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贸易关系或许有用。邢国均认为,美债危机或者说欧债危机,将是一个西方发达国家,一个长期的顽症,这个东西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纠结着当达资本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