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1

一、I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有效的教学情境是促使学生与课文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的基础与条件。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情感教育的需求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情感转移到文本中去,使他们能主观能动地去思考文本内涵与情感,为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深度解析文本内容,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兴趣、情感思想、个性特点等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地教学情境中深度感知作者渗透到教材字里行间的情感。

一般来讲营造教学情境的有效形式主要有:多媒体展示、幻灯片播放、音乐烘托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需求灵活选用恰当的情境创设方式。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义,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积极情感,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山、水美景图片及外国游人如织的图片。学生在直观欣赏景色的过程中便能深刻理解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从而与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自豪感。

二、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为有限,要想让他们透彻体会蕴含在教材文本中作者丰富的情感,仅仅依靠一两次简单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他们用有感情的方式反复朗读,从而逐渐读出并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情感思想,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涵与主旨,最终获得情感上的提升与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告知学生朗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文朗读活动中,让学生可精准品味出作者的情感思想,并可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进行交流与碰撞,最终产生情感共鸣。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就可用朗读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以显著提高情感教学实效。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可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经典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接着为学生介绍雷锋叔叔的生平,然后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使学生对文章情感与思想有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激励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使他们在反复朗读中读出作者对雷锋的思念与赞扬之情,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与可贵之处,最终主动向榜样学习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在实践教学中丰富学生情感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与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不仅能获得大量的语文知识,还能丰富自己的情感经历,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形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情感教育目标需求,努力为学生组织一些积极的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使他们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情感升华。比如,在每年的“重阳节”来临之际,教师就可为学生组织一个以“尊老爱心行”活动,让学生深入到敬老院中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听取老人们讲自己的故事,使他们真切地感知到老人生活中的困惑与不易,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同情感,并自愿帮助老人、尊敬老人,最终扎实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应依据教学需求,组织学生到自然界、博物馆、烈士纪念馆等地方观察与参观,使他们都能在真实的实践中获得情感上的震撼与共鸣。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一课时,教师就可用实践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以有效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思想与情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到化工厂周边观察环境污染问题,分析环境污染对人类及动植物的危害性,使学生在鲜活的实例中深刻了解破坏环境的不良后果,从而推动学生以更坚决的态度投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2

我的困惑

每接手一届新的学生,我都会被他们层出不穷的错别字气得直挠头。“武、式、丧”总多加一撇,“绒、或”的一撇又不知丢到哪里了,“爽、转、考”的笔顺容易写错,“嫩、懒”的最右边总是弄混,还有“立即”的“即”与“既然”的“既”根本就不分。这些字都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2500个会写的常用汉字。虽然错别字在不断出错、纠正、再出错、再纠正中逐渐减少,可是还有阅读与习作如同两座大山压在我的心头。

课堂上,在我的引领下,学生勉强能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需要老师点拨,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就更离不开老师了。课堂检测时,学生朗读和对课文的理解就又回复到初读时的水平。在课外阅读中情况也不容乐观,班级中最多有一半的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与积极主动的阅读兴趣。

习作始终是令学生最为头痛的一件事。到了六年级下期临近毕业时,学生的习作能基本达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但离“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就差得远了。每到上习作课,学生的习作基本上与生活和个人的真情实感没有联系,要么是干巴巴的流水账,要么是搜肠刮肚地抄那些在作文书上看到的优秀习作。

连续六年的毕业班教学使我产生了一些困惑:为什么每一届学生到了六年级都会出现这些错别字?为什么他们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量小、阅读范围窄?为什么他们的笔下总是写不出真实的情感?我已经习惯了这样六年如一日的一成不变的烦恼。

我想改变

面对小学升初中的压力,课堂上自己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要多读书、勤练笔,而学生却是一副懒洋洋的表情。想想家长焦急的眼神,我一直在思考:在小学六年毕业之际,怎样送出一批令人满意的学生?

教六年级这几年,我和同事一直在尝试改变,但效果总不理想。2012年6月,校领导和毕业班老师座谈时,我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张振敏校长说:“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但向低年级推卸责任可不是解决之道呀!不如你们向郑州师范学院的张家胜教授和她带领的团队请教请教吧!”

趁着张教授和她的团队每周三到我校听评课时,我向专家请教。张教授了解了我的情况后,向我提出这样的建议:“你近几年一直都在教六年级,对其他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不清楚,你能不能下到三年级试着教一教?三年级是承上启下的年级,识字量很大,需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习作开始起步,从三年级找突破口,然后一直送到六年级,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听了张教授的话,我觉得顾虑重重。从高段到中段,从12岁到9岁,这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一个学段、3岁的差距,更是对我自身的一个巨大的考验。教熟了的年级备课毕竟轻松,重新换年级就意味着新的挑战。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干好了自然不必说,干不好的结果就是“瞎逞能”。面对挑战,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

2012年8月底,开学初,我正式向学校提出要求:“今年,我要尝试着教三年级。”

我的收获

带着问题,我走进了三年级教研组。开学初的集体教研,我和老师们一起研读课程标准、研究学生,决定把三年级上学期的重点放在识字写字、培养阅读兴趣和习作起步的引导上。开始上课了,我发现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三年级的孩子,刚从一二年级大量识字的学习要求,提升到现在不但要识字,还要大量阅读,更要学习写整篇文章的更高要求,真是很难为他们。但在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也摸索出了一些规律。

三年级的孩子同六年级的孩子比起来,识字量小得多,我就让学生先交流怎样识记生字,对学生提出的难写的字和易错的字再重点讲解。三年级的孩子记得快,忘得更快,我就根据遗忘规律,每学一课就进行一次默写,错别字在下一课第二次默写,一单元学完后,针对本单元的易错字第三次默写。

三年级的孩子喜欢得到表扬,喜欢竞争。我就为他们推荐适合的阅读书目,建立班级虚拟图书角,对能主动阅读的孩子大加表扬,利用每周一、周三下午阅读课的前三分钟让他们在班级进行好书推荐,并开展“阅读大王”的评选,这些举措调动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3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更是切实感受到这种做法给语文教学造成了严重伤害:第一,它使语文教学偏离了基本点,严重地削弱了语文课的教育功能;第二,它使语文教学减少了“情感” 与“ 美感”,减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三,它使语文教师忽视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造成教师素质的下降。

语文教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作为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沉淀的汉语言,从古代最早的私学发展至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规律和方法,那就是要读、要背、要写。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小学三年级完成了识字教学任务以后,一直到高中毕业的所谓讲解和分析,大都是不需要的。在教学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个上课经常看课外书而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参加考试,数理化成绩自然很差。但语文成绩不会差。一个班级两个星期不上语文课,用这些时间让学生读课外的名著和杂志,考试成绩不但不会下降,反而有提高。这些事实无一不在告诫我们理科的教学方法,绝对不能拷贝到语文教学中。如果不加辨析企图用理科的方法来走语文的捷径,最后自然是收效甚微,甚至徒劳无功。

这种状况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困惑:语文训练要不要做?语文老师还能做什么?这里,笔者想先说清楚两个问题:第一,虽然语文是更加个性化的东西,“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数理化有着根本不同的学科特点,但是因为考试,它们的知识也就有了共性,这里所说的“共性”,就是共同的解题技巧、方法、思路和规律性的东西。如果说共性是骨架,是答题的方向和框架的话,那么个性就是丰满框架的血肉,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第二,大家常常有高分低能的偏见,其实,老实说,成绩好的那些学生能力真的低吗?分数低的学生能力就会高吗?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本质上能力和分数应该是统一的。搞素质教育当然不能惧怕应试,但也决不能为了应试而扼杀学生的情感、思维天性。因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为基础的,所以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加强语文训练就显得必要和刻不容缓了。

为了避免语文训练中单纯的做题会把学生变成流水线上的产品,笔者以为科学、严谨的训练是语文训练的核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语文训练的科学、严谨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语文训练要有系统性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材几易其稿,这些变化有进步的地方:新教材删去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文章,加大了阅读量,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但对比老教材,它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删去了老教材中很多的训练点。

大家都有共识,即使按照新教材一课一课去认真教,就算教得再扎实,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不会有多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三年都做一样的题,考一样的试,说一样的话。如果各个学校能根据自身的实际学情,在大纲框架体系内,以高中三年为一个周期,制订一个“语文训练纲要”。明确哪一学期训练什么内容,哪一学期考查什么能力,哪一学期达到什么目标,循序渐进,效果一定会很好。

二、语文训练要有趣味性

因为高考题型相对稳定,所以高中语文训练题的题型也就有据可依,每次训练老练那些高考题型。老是那么练,谁都会厌烦。教师应该开动脑筋、集思广益,经常给学生换换口味。

让训练充满趣味。比如字音,一般以选择题题型考查学生,训练时就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加以考虑。我们可以改为考改错题,可以把学生的作业拿来让学生改错字,可以鼓励学生从报纸杂志、从街头广告中找出错字,制订计划,一个周期统计一次,并予以奖励。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改错本中找资料出题,同桌交换做题,共同评改。对多音字的积累要在应用中巩固,比如讲“埋”这个多音字,可以造句说“他死了,要把他埋(mái)葬好,否则他会埋(mán)怨我们”。

三、语文训练要有针对性

在练习设计上,大部分教师认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或者有时因为工作繁忙没有过多的时间来设计练习,总之教师投入到练习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往往微乎其微。常常是随意为之,拿一些现成的习题敷衍了事;或者是机械重复,令学生望“业”生畏,苦不堪言。我们可以按学习的内容设计练习,还可以按学习的过程设计相关练习,如准备性练习、形成性练习和巩固性练习。

四、语文训练还要着眼训练习惯

张志公先生把习惯表述为“字要端端正正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做”。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但语文教学中要同时训练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总让人觉得力不从心、隔靴搔痒。因此,听,成了听老师讲;说,成了老师一个人说;读,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写,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要注意把课堂上师生的听说由“单打”变为“双打”,最好是“混合打”,多搞点互助合作式学习。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中的“写作意识”和写作中的“读者意识”,即关注双向思维。在读的时候不要单纯地关注字词句的积累,要化身为作者,进入情境,整理别人的思路。在写作的时候要联想读者,自己不妨做一个读者,多考虑考虑阅卷者的感受。这样有意识地做好训练,一定能让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学生大声读自己的答卷,自己做题的情况就了然于胸了。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4

【关键词】教学困惑 简单有效教法

这几年来,我在参加全镇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发现课堂教学虽然在形式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但总觉得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有点力不从心,研讨时,许多老师也纷纷提出自己的困惑进行探讨。

一、困惑:课堂“启而不发”

老师们反映:课堂上,尽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想把课上得精彩些,可老师讲课时,学生正襟危坐;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提问,无人举手,课堂上除了几个优秀生“应和”,其余时间,老师都在唱“独角戏”了。

针对这个问题,我走访了各校不同年级的老师,也深入课堂听了很多老师的课,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模式“老生常谈”

由于我们农村教师受环境和物质条件限制,参与教研机会很少,现代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模式十年如一日,面对如此“固态”的教学模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逐渐被磨灭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上课不再敏感。

(二)学生基础差异太大,教学目标设定过高

在走访调查中,我镇小学生百分之七十是留守儿童,部分学生家庭教育和辅导几乎为零,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老师在备课时,尽管设定了许多教学目标,但真正在课堂实施时,按一般的中等生水平上课,都显得力不从心,由于教师要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以至于课前设定的许多教学目标形同虚设。慢慢地造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教师上得无激情,学生学得乏味。

(三)教师的对新课改的“错位理解”

新课改后, 为了“三维目标”的落实,我们部分教师没有从学生的生情出发,也“东施效颦”在课堂上组织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表演等,总之,热闹非凡。但一节课下来,能真正参与学习的学生不多,课堂偏离了重点,失去了重心,学生小组合作活动多半无果而终,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长期下来,许多学生觉得“事不关己”,课堂也仅仅是几个优秀生的“舞台”。

(四)教师课堂中的“越位教学”

在教学中我主张 “文不熟读,不开讲”,课堂上只有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于身临其境中反复朗读,想象,激活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才能让他们深刻体悟出文本的内涵。但由于我们的课时一周就有七节语文课,加上早读节,个别老师还要拿来处理班级突发事件,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充足。可老师上课时,又要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一开课,便引领学生感悟课文,学生不读熟课文就去理解文本,无法去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也就无法感受学习的乐趣,这种“越位教学”违背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所以,启而不发也在情理中。

二、反思

就以上问题,对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我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找准每一课时的定位

在教学中,要针对本班学生基础,找准每一课时的定位,不同年级的学生,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教学三年级时,第一课时我先是落实好生字新词的训练。首先让同桌的学生一起把课文读通顺,用笔画出带有音节的生字新词;然后同桌互读,纠正,动手给生字注上音节,跟同桌说说你怎么记住生字的;最后,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上黑板写出自己能很快记住的生字,并告诉同学们识记这个字的方法。一节课下来,学生读、写、说、练,生字新词在课堂上能很快掌握下来,学生有成就感,也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少讲多读,追求有效、简单的教法

探求 “简约、有效”语文课堂是当前一个探讨课题。语文课堂如何体现简单呢?一是要摒弃错位的课堂理念,不要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科学课、表演课;二是要把握好重点,“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有的放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落实好教学训练点。例如在今年2013年的“名师八桂行”的观摩课上, 这些课堂都有这么一个共同的特点,以读为主线层层推进,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老师抓住精要问题,穿针引线,留够时间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三)优化学习小组,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新课标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分组和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学生好中差搭配分组,保证组内的互补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我主要从两方面安排学生进行合作:第一,小组合作学习都有个明确的讨论主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思考、讨论,最终获得问题的答案。第二,精心组织小组的合作活动,先明确分工,再合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特长。例如:初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让朗读得比较好的学生领读;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读一读,议一议,有助于学生深入文本,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习的潜意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乐于探讨,乐于交流。

(四)无限相信学生潜能,做好激励评价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5

关键词:学生作文;教学技巧;培养能力;视野;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32-02

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观念越来越超前了,小学生的思想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做好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呢?这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深思的一个问题。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观点和想法。

一、加强小学生作文基本功的练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所以做好学生作文基本功的训练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首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对生字、词语的理解,让学生把生字词的意思理解了、融化了,这样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才能更准确地使用自己熟悉、理解的好词语。例如:在《画杨桃》一课的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的教诲,重点给学生讲解了“叮嘱”一词的意思,并与“嘱咐”、“叮咛”做了详细的比较,使学生对三个词的感情表达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在一次写作中一名学生就准确的运用到了“叮嘱”一词,“我家就我一根独苗苗,每天上学前妈妈都再三叮嘱我过马路要注意安全,要等红灯了再走,还要记得左右都看看”,更好地表达了妈妈对儿子上学路上注意安全的谆谆告诫,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其次,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老师不光要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物体的观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那样学生的写作内容才会更广泛,学生才不会陷入眼前的事物很多,却无从下手的境地。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作文《介绍祖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有贴对联,贴福字,贴窗花;有国画,书法;有布老虎,中国结,皮影戏,捏面人;有赛龙舟,舞狮子,闹元宵等。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不是缺少写作的内容,而是缺少写作的具体材料。有的学生想写贴对联,结果三言两语就匆匆结尾了,原因就是知道的有关对联的知识太少了,在过年的时候只是觉得新鲜好玩,没有深入的去了解对联的来历,对联的常识性的东西积累太少,没有理解对联的意思,结果在写作的时候就显得无话可说。所以要培养学生少对周围的事物详细的观察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义活动,经常带他们到社会上,到大自然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只有教会了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才能使学生积累到更多的写作材料,为写好作文奠定内容基础。

最后,还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底,使学生学会运用一些写作手法。常用的写作手法有比喻,拟人,联想,想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正确的使用写作手法可以使小学生的文章显得更生动、更形象。例如:有一名学生是这样描写春天的:春姑娘像一位花仙子,挽着一个小花篮,把美丽的花儿撒向大地,大地立刻变成了花的世界,白的梨花,红的杏花,粉的桃花……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顿时显得秒不可言。还如:一名学生在一次作文中写到“我爱上了读书,读书时我就象坐着小艇穿梭于浩瀚的大海,心情是那样的愉快;读书时我就象品尝最爱吃的菠萝、蜜桃,丝丝甜蜜渗入我的心底;读书就象爬上高高的山顶,让我领略到了山下无限的美景。”比喻手法的运用把小作者在读书时的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

二、增加新的写作内容,使文章更有新意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因此,作文教学也要尽量联系现实生活,体现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的作文不至于太老套,太空洞。如在写《爸爸妈妈的爱》时,好多学生写的还是妈妈给我送雨伞,给我系鞋带;爸爸、妈妈陪我过生日;我生病了爸爸、妈妈在病床前照顾我。作文内容显得很陈旧,没有新意。通过讨论和老师的引导学生明白了:在自己跑步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爸爸的鼓励是对自己的爱;在街上看到展出的花卉,妈妈教自己认识花的品种也是爱;自己到同学家写作业回家晚了,爸爸发大火也是爱。我们启发学生写作内容要新颖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写出新颖的内容。还如:在写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文《介绍家乡周围的环境》这篇文章时,由于学生生活圈子小,年龄小,对环境的关注范围很有限,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自己外出调查,或访问家长、周围的人还可以查资料对家乡周围的环境有更多的了解,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学生才会有话可写,内容才会更贴近生活实际,更有新意。内容新颖的作文更有活力,也更加吸引读者。

三、加强作文的思想教育作用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以生为本

引言

素质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通过有效途径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既有应对考试的能力,又有丰富的内涵底蕴。首先教师应结合教材,在小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有计划地落实与开展。但是,倘若教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将不会主动、积极地参加课堂活动,进而无法自主获得语文知识,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与培养。所以,只有重视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喜欢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这就是阅读教学想要达到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巧设问题、构建情境、竞赛环节、多媒体教学等。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而且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大多数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通常并不能持久,总是三分钟热度,这要求教师运用有效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如:当学生对课本中的内容基本理解后,没有其他的问题可想时,教师可以抛出一个能够加深学生理解的问题;当学生遇到思考难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点拨性的问题,使学生能够豁然开朗;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混沌状态下,不想思考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具有争议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学生提出的一些新颖或新奇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会让教师无从回答,当教师询问这些问题的由来时,学生的回答通常是,从一些杂志或书中看到的。这就是阅读所起到的作用,它能使学生的视野变得宽广,思维变得敏锐。要想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激发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还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带着问题深入分析的精神,并培养学生交流探讨,总结汇报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秋姑娘的信》这节课时,教师首先使用多媒体助教设备向学生展示秋天的美景,然后问学生:“同学们,这些美景是谁带给我们的呢?”学生一同回答:“是秋姑娘。”教师又说:“看,秋姑娘来了,大家快和她打招呼!”接着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将本节课的正文顺利导入。接着,教师又说:“下面让我们来仔细看一看秋姑娘给我们写的信。”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再向学生提出问题:“美丽的红枫叶去哪了?冬天快要来了,怎样让秋姑娘的朋友过冬呢?”等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继续阅读,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为了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扩展练习,给学生又带来三位秋姑娘的朋友,分别是蚂蚁、刺猬、燕子,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说一说秋姑娘会给她的朋友们写些什么?教师通过构建情境、使用多媒体设备、设置问题等方式,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阅读,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培养。

二、重视预习,增强自主阅读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预习是其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前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文化水平、生活体验进行的一种具有互动精神的学习活动。传统观念下,教师口中的语文预习就是让学生通篇阅读课文,将文章中的生字、词语进行摘抄;一些教学环境较好的学校则会给学生分发预习作业纸,让学生预习完课文后,将表格中的问题完成。但无论是何种预习形式,都不会引起学生与家长的高度重视,甚至于一些教师也不会对课文阅读的预习引起足够重视,认为只要让学生多读两遍课文,记准文中的重点生字与词语,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而言,在预习过程中虽然会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自己很难独立完成,但在课上,教师都会将答案一一告诉给学生,所以学生在预习时,难免三心二意、蜻蜓点水式地应付了事。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只是个例子。”这说明,在阅读教学中,倘若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突出效果、注重检查,让学生知道如何做好预习,怎样在预习中提出质疑,如何使用工具书解决自己的疑问等。那么,学生就能够逐渐学会怎样去阅读课文,怎样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进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露珠》这节课之前,教师让学生将这篇课文进行预习。首先,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认识并记住教材中的生字与词语,这也是最基本的预习内容。然而,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与自主预习能力,就需要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逐步感知并认识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引导性与思考性的问题:“同学们,本篇课文是怎样描写露珠的变化过程的?课文中都描写了哪些露珠的变化特点?学习完这篇课文后,你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通过设置这些问题,让学生在预习中能够更加深入地阅读,以便回答上述题目,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由此可以看出,为了树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推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预习活动模式。通过全篇阅读、标出自然段、总结文章中心思想,并且找出生字、词语、不懂的词语用彩笔进行标记,大胆思考,勇于提出问题,尝试独立解答等步骤,由浅入深,不断深入,进而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突出重点,将课堂变成合作天地

伴随学生越来越广阔的阅读面与越来越丰富的知识积累,在课文的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质疑,而伴随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学生所提出的质疑也会越来越有价值,这样,学生所提出的质疑将和教学大纲中的重点相互统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必要按照流程一步步按部就班地进行阅读教学,这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发生,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逐步提高对重点、难点的掌握与理解,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角,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进而有效实施“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节课时,倘若使用传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讲解文章,首先要分析文章的结构,而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就是钓鱼、钓到鱼、放鱼、放鱼后的感受,条理十分清晰。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学生通过读、找、想就能解决问题,不需要当作重点内容进行讲述,然而这篇文章想要传达的中心思想是,懂得规则,遵守规则。学生通常会产生困惑,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文章中,让学生通过主动阅读解释心中的疑问,并联系日常生活提出新问题。比如: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哪些不守规则的行为,不守规则的后果又是什么?于是,学生在这节课中不仅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还使学生能够懂得生活,由心而生“从我做起,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

阅读教学可以围绕学生的质疑展开,从而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阅读,从而让学生不仅想学,而且会学。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这节课时,教师对这篇文章的重点使用提问式与探讨式的教学手法,让学生体会文章细腻的描写方式。学生在进行课文阅读时,可能会感觉这篇文章描写得很好,但究竟是哪描写得好却说不上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先让学生整体感受文章,找到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具体表现,然后让学生思考兵马俑的描写方式。学生在相互交流后,自主找出兵马俑的描写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章的精彩描写部分,又能学会一种描写方法。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种描写方法,教师还可以找到其他兵马俑的图片,让学生练习写作。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助于加强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四、多元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感悟

在小学语文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主要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与总结,这样的评价方法经常会让学生感到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使学生产生压力。而且一个教师通常需要监管多个学生,对学生的了解无法做到全面、细致,这将导致评价结果不细致、不具体,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互评机制,让学生自评、互评等评价中,不仅能够看见他人的不足,也能够看见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养成自省意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底蕴。互评机制可先在小组内进行,如作业互评机制,每组学生穿插开作业进行检测,对重点知识、难点知识、易错点进行检测。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望洞庭》这节课时,文章中描写景色的语句有很多,“潭面”指的是“湖水”而非“潭水”,“山水翠”指的是山水一色,因为水以蓝绿色为主,选择与山相近的绿色,形成一体感,看看学生对“翠”字的用法,以及对该句的理解是否正确,默写是否正确等。在作业检测过程中,由学得较好的学生指导学得较差的学生,从而形成一种平层的交流机制,使学生有问题就提,减少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强化个体学习成果。另外对一些基础课、复习课,教师可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习委员、班长等班干部组织课堂学习,教师从旁指导,从而提高课堂的互动气氛,形成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环境,减少教学过程中个体化差距。

结语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使用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爱上阅读,甚至达到“一日无书,食肉不香”的境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带给自身的满足与喜悦,让书成为自己终身的好友,进而不断在阅读中提高、成长。语

参考文献

[1]宁翠娥.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途径[J].大庆社会科学,2012,14(06):219-221.

[2]吴晓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J].现代教育科研理论,2013,18(15):337-339.

[3]严海波,生本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读与写杂志,2013,10(11):209-210.